第一篇: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刻,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全面正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基础、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读本》的出版,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研究、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材料,对于不断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里,就学习《读本》后的初步体会讲几点看法。
第一,《读本》准确地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理论定位,明确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是《读本》给人印象最深之处,我认为这个定位是恰如其分的。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指引下,我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印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为我们提供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发展。世界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现实可能。将科学发展观定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指出它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这样的定位充分反映了党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第二,《读本》深入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读本》准确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放到世界大局中去思考。《读本》指出,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既准确又简洁地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读本》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七个“必须”,作为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根据。它还从十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一方面显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方面的巨大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又揭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正是这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成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吸取和借鉴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关于发展观演变中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的道路、模式、战略、动力、目的和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读本》全面正确地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它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搞清楚以人为本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同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之间的关系。《读本》对这些问题都作出了明确回答,一方面从总体上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另一方面又分别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快
第二篇: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努力实践科学发展
观的重要时刻,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全面正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基础、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读本》的出版,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研究、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材料,对于不断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里,就学习《读本》后的初步体会讲几点看法。第一,《读本》准确地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理论定位,明确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是《读本》给人印象最深之处,我认为这个定位是恰如其分的。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指引下,我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印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为我们提供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发展。世界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现实可能。将科学发展观定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指出它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这样的定位充分反映了党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第二,《读本》深入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读本》准确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放到世界大局中去思考。《读本》指出,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既准确又简洁地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读本》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七个“必须”,作为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根据。它还从十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一方面显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方面的巨大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又揭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正是这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成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吸取和借鉴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关于发展观演变中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的道路、模式、战略、动力、目的和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读本》全面正确地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它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搞清楚以人为本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同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之间的关系。《读本》对这些问题都作出了明确回答,一方面从总体上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另一方面又分别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以及怎样使它在实践中落到实处的认识和方法,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论证。
《读本》在说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时,明确指出了它同我国古代的民本思
想以及西方的人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强调它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且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在说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时,正确地阐明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五个统筹”的辨证关系。澄清了那种把“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正确地提出了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性。这些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法光芒
作者:陈瑞来《光明日报》(2018年01月15日 06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九大报告最突出的亮点、最重大的历史贡献,十九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篇贯穿、全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处处闪耀着唯物主义辩证法光芒。其中,有一些重要关系对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报告具有重要启迪,需要辩证看待、加深理解、准确把握,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把握新思想与新时代的关系。要看到新时代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又要看到新时代是一个重大政治论断,属于新思想的范畴体系。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引领下实现的,又要看到新思想的形成本身就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理论创造与伟大实践创造的良性互动,领会为什么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关系。要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又要看到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又一次成功的、具有飞跃性质的体系化建构,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解决人类问题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新贡献,具有深远世界意义和广泛国际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化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经历了引进和不断中国化的过程,现在又重新实现了国际化。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里程碑意义,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把握“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的关系。要看到二者属于不同层面的范畴,即“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范畴,重点解决的是“怎么看”,“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范畴,重点解决的是“怎么办”,又要看到二者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统一于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地领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了“桥或船”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战略与战术的高度统一。
四、把握历史方位与矛盾转化的关系。要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变”,又要看到主要矛盾转化不是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性变化,进入新时代没有改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是“不变”。要看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长期的演变过程,又要看到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全面加快了量变向质变的转变。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更好遵循和运用矛盾运动规律,承担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五、把握伟大梦想与伟大事业的关系。要看到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将贯穿伟大梦想实现的全过程,又要看到伟大事业的战略布局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同样贯穿伟大梦想实现全过程。要看到伟大事业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要看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实现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还要浓墨重彩地写下去,伟大事业不会因伟大梦想的实现而终止,而是伴随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继续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奋进。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理论与实践的全部主题,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长期性、崇高性,始终坚定“四个自信”。
六、把握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要看到两个“中心”属于不同范畴,人民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这条路线要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过程。又要看到两个“中心”并不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成为空想。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统一的桥梁纽带。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七、把握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关系。要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强调这一点,不是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汲取中华文化滋养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强调这一点不是贬低中华传统文化,而是赋予中华文化更广泛的人民性、更鲜明的现代性,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为什么总书记立足中华文明5000多年传承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好领会为什么十九大 2 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八、把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要看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都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题中要义,又要看到全面从严治党不是为了从严而从严、不是为了治党而治党,而是为了坚持和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为什么要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十四个坚持”的第一个坚持,领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什么要突出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九、把握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最大发展中国家地位没有变的关系。要看到我国已成为影响世界、塑造未来的主要力量,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早已与“挨打”“挨饿”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又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更要看到虽然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我国永远和最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的立场没有变,维护最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坚定决心没有变。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当今中国在世界的历史方位,更好领会中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
十、把握高举中国旗帜与不输出中国模式的关系。要看到我国不“输入”外国模式,而是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又要看到我们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输出”中国模式,不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成功做法。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的中国智慧。
十一、把握造福中国人民与造福世界人民的关系。要看到我们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又要看到我们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并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使命的党。要看到中国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又要看到为世界人民造福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大国责任、大国担当,同时也是为造福中国人民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把握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的大智慧大担当,领会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大党、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大视野大境界。
十二、把握雄心壮志与坚定笃行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表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又保持了对治国理政各领域各方面问题的冷静分析,既描绘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又洞察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握好这一关系,我们既要看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 3 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又要看到民族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作者:陈瑞来,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P4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5-6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9-15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18-23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P29-30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P38;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P41(2必然性,3条实现途径)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44-46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必要性P48:四个客观条件,2个主观条件;意义P48最后一段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P53第一段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57 第二段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58 最后一段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P66-67,3条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P71—73,5条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理论成果?P75-84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初步探索的其他成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关于所有制结构;关于经制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于科学和教育;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P85-86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P86-89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P96;P982、如何理解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P1013、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P106
第三段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是什么? P107-108,五个方面
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P109,最后一段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怎样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内涵+特点+意义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的特点: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3)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相伴相随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中,在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的统一过程中,来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逐步实现的。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P115,3条
3、如何理解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P121,第二段三步走战略,第三
段小三步,第四段 特征
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P122,第一段后半部分
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122-124中国梦提出+中国梦的内涵+实现途
径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过程+成就+改革开放性质+结论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重大意义:P131-132三条
目标任务:P132第二段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P133
①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②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③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④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
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P136
①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②改革是动
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140-141,3条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176-177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
破和创新?P146-147 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基本经济制度制定依据+基本经济制度意义
3、如何正确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155-156,3条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P163主要内容;P165-166
相互关系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P163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P165-166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7、如何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P179-80 三条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P182-187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P192-193,4条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P198 第二段
2、如何认识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P199第一段,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P200第一、二段,经济全球化趋势。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P204三条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P214-217 三个标题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P218最后一段
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P221 最后一段
4、为什么说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P223最后一段
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P229 三条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理论
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P241 四条
2、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P247 第三段,说明党建科学化遵循的主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定义、措施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定义、措施
4、如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P250-251每段定义之后是建设要
求。
热点问题
1、中国梦问题:P122,中国梦提出、内涵、实现途径
2、生态文明建设问题:P173,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内涵、建设途径(理念+制度)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165,提出背景、内涵
4、全面深化改革问题:P131,重大意义、目标、任务
5、贫富差距问题:贫富差距形成原因、缩小差距的措施。
6、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问题:P1677、如何看待民族分裂行为?我国的民族政策。
8、如何看待宗教极端行为?我国的宗教政策
第五篇: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其理论成果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深化。实践意义:第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的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3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要把握的基本原则?第一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总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才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4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有哪些?答: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基本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6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1)从历史上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即照顾到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各民族人民的利益;(2)中华民族的发布呈现出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以适应这一要求和特点;(3)中国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互相支援、互相帮助、互通有无;(4)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领导各民族人民共同奋斗,在斗争中各民族都涌现出一大批革命骨干,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创造了条件。
1如何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答:第一,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不能干扰这个中心,不能偏离这个中心。第二,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把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努力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第三,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三者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个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步都下好了,互相促进,就会全局活。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答:第一,保持三者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