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用导学案(共5则)

时间:2019-05-14 17:2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用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用导学案》。

第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用导学案

-2014学年阜阳十中高一语文必修四配套导学案课题:林颇蔺相如列传编制人: 赵萍审核:高一语文组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的有关知识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掌握“闻”“见”“却”“因”“以”“顾”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分析蔺相如的形象。

【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此外他还广泛游览,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自此发愤著《史记》。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它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3.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

摄行相国职。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出奔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赵国屡遭秦军攻击,拟再任廉颇为将抗秦。廉颇亦急欲归国效力,因权臣作梗,未能遂愿。后居楚,忧虑而亡。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很不高兴。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知识补充】

12本纪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30世家 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70列传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10 表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8 书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合作探究】

 1.本文写了几个故事?主要人物有哪些?概括文章叙述模式。

 2.列出全文结构,文章开头有什么好处?

 3.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 廉颇,蔺相如】。

举进攻赵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内部之间的将相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4.人物简介

【廉 颇】战国后期赵国名将。生卒年不详。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廉颇率军攻齐获胜,赵惠文王封其为上卿。曾居功骄傲,对出身低微、资历甚浅的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后知蔺相如顾全大局,确有相才,遂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协力抗秦,传为美谈。廉颇为将刚勇,用兵持重,多次率军击败齐、魏等国。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为赵军主将,作战失利后,鉴于秦军势盛,远离国土,不能久战,即固垒坚守,阻止了秦军的进攻。后赵孝成王中秦离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改变廉颇战法,终致赵军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廉颇率军击败攻赵的燕军,受封信平君,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必修四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组长评价:教师评价:

 4.分析本文的表现手法【举例】

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当堂检测 】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到)(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因此)..(C)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留下,留给)(D)臣请就汤镬(接受)..

2、下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 ....(C)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D)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人秦 ....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舍人相如可使(B)今君乃亡赵走燕 ..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C)赵以盛设兵以待秦(D)怀其璧,从经道亡,归于赵 ..蔺相如以口舌之劳今君乃亡赵走燕 ..

4、下列句式和“今君乃亡赵走燕”相同的一项是()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C)遂于秦王会渑池(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5、请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

(1)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人秦(2)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3)毕礼而归之(4)臣请完璧归赵 ..(5)左右欲刃相如 .

[拓展阅读]

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史记》有一种无穷的历史魅力,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收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可谓是个成功的人物,完璧归赵后官拜为上大夫,渑池会后又提升为上卿,且口碑很好。《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可谓失败的典型,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对此,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说是“悲壮地失败”,有的说是“可耻地失败”,但“失败”是无可非议的。两个人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它有怎样的启示呢?

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秦国虽日

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能得逞。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就想去触怒他呢!(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仇恨以助长灾祸。像鸷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恨残暴的怨气,那燕国一定完蛋。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太子丹臵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可见荆轲所为是逆大势而动。

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蔺相如要缪贤“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他向赵王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相如出使秦国前赵王并未封他什么官职。后来在“将相和”中相如有意避开廉颇,更显出他的高品质。与之相反,荆轲虽“好读书击剑”,但当他“以术说王元君”时,王元君不用他。他又游于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他只得离去,再游于邯郸,鲁勾践与之搏战,争道,结果“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走,遂不复会。”可见荆轲多次为不受欢迎的人,只是燕国的隐土田光收留了他。当太子丹向荆轲吐露心中的秘密刺杀秦王时,荆轲一口拒绝:“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向前顿首,请对方不要推让,荆轲才许诺。随后荆轲被尊为 “上卿”,安臵在上等的宾馆,“太子日造门下”,给高贵的饮食品,备办珍奇的东西,隔几天就送上车骑美女,“姿荆轲所欲”。太子丹完全用金钱美女来收买荆轲。太子丹没有大度胸怀,急于报私仇,两次催促荆轲出发,弄得荆轲不顾君臣竟然叱责太子:“何太子之遣!”很显然,就出使秦国前的个人素质而言,蔺相如高,他一心为国,不为名不为利,有主动精神;荆轲低,剑术差,为名为利为女人;太子丹素质更差,不顾国家利益。

什么是出使秦国时需要的素质呢?爱国,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思维活跃,随之应变,始终掌握主动。这一切蔺相如都具备了。相如三次夺回了主动权:第一次秦王将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机警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用了一个借口“璧有瑕,请指示王。”使璧回到自己手中,面对偌大的场面,凶暴的秦王,没有过人的胆量是想不出这个主意的。第二次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住十五都

予赵”,相如不被秦王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也骗秦王“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如果蔺相如不能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璧再次到秦王手中,恐怕永远也不得回头了。第三次相如“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相如充分认识到只有璧离开秦国,璧才安全;也意识到,秦王设那样的场面,而自己拿不出璧来,会面临杀身之祸。但这有什么呢,他早已将生死臵之度外。秦王终没有杀相如,因他到底是一位政治家,与“欲引相如去”的“左右”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再看荆轲,虽说进入秦廷后,秦舞阳色变时,荆轲作了巧妙的回答,但关键问题是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轲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为官为财物为女人以及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目标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凡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可能实现的目标。蔺相如的目标很明确:或者城入而璧留秦,或者完璧归赵。而且这两个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荆轲之行,太子丹为他定了两个目标:或者劫得秦王,使秦国全部返回从各国侵占去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彼秦大将擅兵在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第一个目标完全不能实现,凭此二人一把匕首就能劫得秦王么?姑且劫得秦王,又怎么出去?至于要秦国返回各国的土地,更近于笑话,完全是一种虚幻的想法。第二个目标就算刺死了秦王,秦国就起“内乱”吗?秦国如此强大自有其一套班子实施中央集权的领导,所谓“合纵”诸侯的梦幻早已破灭。其时韩已被秦灭,楚、魏、赵名存实亡,燕、齐危在旦夕,六国大势已去,早已扶不起来了。如果通过刺杀一个领导人就能改变世界的格局,那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制定目标要讲究实现的可能性,失去切实可行的目标等于蛮干,而蛮干没有不失败的。

第二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 【学习用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学法指导】 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前预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1)《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下至_______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共_____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________________ ;“___”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___”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____”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_____”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3)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课堂学习】

一、把握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二、第1~2段文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于(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 之(1)欲释之

(2)即患秦兵之来 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5)其皆出于此乎? 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四、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而君幸于赵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何以知之.

(5)求人可使报秦者

(6)以勇气闻于诸侯

【布置预习】预习课文第3~7段

五、通假字

1、可予不()

2、臣愿奉璧往使()

3、召有司案图()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六、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3、见:①徒见欺 ②大王见臣列观

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

(((((((((((2)))))))))))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③顾野有麦场(《狼》)()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七、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

2、臣请完璧归赵()

3、乃前曰()

4、舍相如广成传舍()

5、间至赵矣()

6、卒廷见相如()

7、毕礼而归之()

8、左右欲刃相如()

9、相如奉西入秦()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大王必欲急臣()

12、乃使其从者衣褐()

13、破:秦王恐其破璧()

八、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

今义: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 今义:

4、明年复攻赵 古义:

今义:

5、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 今义:

6、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

今义:

九、句式归纳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得罪于大王()

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6、使不辱于诸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3~7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3~7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二、内容理解

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③本文第6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布置预习】

预习课文第8-10段 一、一词多义

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③顾野有麦场(《狼》)()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二、词类活用

乃前曰()

左右欲刃相如()

三、古今异义的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

四、句式归纳

1、请奉盆缶(于)秦王。()

2、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问题:渑池之会主要讲什么内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8-10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8~10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二、内容理解

[问题]: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布置预习】第11~12段文言知识 一、一词多义

负: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③顾野有麦场(《狼》)()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二、词类活用

(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为刎颈之交()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三、古今异义的词

(廉颇宣言曰)古义: 今义: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 今义:

四、“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第11~12段文言知识

2.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3.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11~12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内容理解 “廉蔺合欢”: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1】:“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问题2】、为了告诉读者廉颇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蔺廉交欢这段故事分析。

【问题3】、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写作材料积累

(1)从赵王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2)从蔺相如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第三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编写:郭飞审核:罗文峰审批:罗文峰时间: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 【学习用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学法指导】 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知识链接】 1.简介: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①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学问广博。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世家30,列传70,年表10,书8,共52万字。本纪,用以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五侯和特殊人物事迹;列传,叙帝王以外重要人物事迹;书,用以记载各朝典章制度;表,用以统系年代、人物、大事等。《史记》是我国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艺术感染力。对部分历史人物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史记》列传(70篇)之一,课文节选部分重点描写了蔺相如,也叙述了廉颇。文章运用多种文学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秦国多次击赵,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课前预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1)《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下至_______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共_____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________________ ;“_ __”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___”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____”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_____”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3)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课堂学习】

一、把握内容。

1、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

赵大事纪年表:赵惠文王年序大事 16 年(前283)廉颇伐齐,取阳晋。17 年(前282)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18 年(前281)秦伐赵,拔石城。19 年(前280)秦复攻赵,杀二万人。20 年(前279)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在本年或稍后。(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人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2、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本文共21段,可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传记中人物的简历,这里主要交代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身份地位;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叙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叙写了赵秦渑池之会的故事;第四部分(第17—21自然段),叙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将相欢和”(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二、第1~2段文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燕王私握臣手:私底下,私下里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遗(wèi):送,赠送。(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白白,被动句,见:被,让(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给,怕

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于(1)闻于诸侯(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故燕王欲结于君 之(1)欲释之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2)即患秦兵之来(2)其皆出于此乎? 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四、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而君幸于赵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何以知之.(5)求人可使报秦者(6)以勇气闻于诸侯

五、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六、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3、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七、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

3、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

4、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至赵矣(间jiàn:名作状,从小路)

6、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礼而归之(毕、归:使„„完毕、使„„回去)

8、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

9、相如奉西入秦(西:名作状,向西)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11、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ì:名作动,穿上)

13、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八、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

4、明年复攻赵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于是相如前进缶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

6、廉颇宣言曰古义:扬言

今义:宣告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九、句式归纳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4、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6、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预习课文第3~13段 第二课时

今义:鄙卑下贱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二、内容理解

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明确]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③、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提示: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国反欺骗斗争的胜利,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敢;再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了下一步会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布置预习】预习课文第14-16段 一、一词多义

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顾吾念之(只不过)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二、词类活用

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

三、古今异义的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

四、句式归纳

1、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2、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问题:渑池之会主要讲什么内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二、内容理解

[问题]: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明确]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顔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

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

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布置预习】17~21段 一、一词多义

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顾吾念之(只不过)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二、词类活用

(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2)为刎颈之交(交:动作名,朋友)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作动,宽待)

三、古今异义的词

(廉颇宣言曰)古义:扬言 今义:宣告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今义:鄙卑下贱

四、“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

2.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3.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况且相如本就是地位低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都是以为你(廉颇)我(蔺相如)两个人在啊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把国家大事放在第一位,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总之就是为了顾全大局而放弃私人利益之类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二、内容理解 “廉蔺合欢”:感悟思想,把握人物。【问题1】:“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问题2】、为了告诉读者廉颇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蔺廉交欢这段故事分析。

提示:个性化语言描写——妄自尊大,胸襟狭隘。对比手法(蔺廉性格对比;廉对蔺态度的前后对比)——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问题3】、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 完璧归赵——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渑池会——反应机敏,蔑视权贵,毫不妥协,置生死于度外。廉蔺交欢——隐忍谦让,宽宏大度,以国为重,不计私仇。【拓展阅读1】

在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突出特点,仔细分析,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就《廉颇蔺相如列传》,谈谈它的八类对比。

一、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

这是课文开始就有的对比。一个是上卿,一个是舍人,地位差别非常大,从而为下文的将相不和埋下伏笔,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廉颇骂蔺相如“素贱人”的原因。这一对比表现了司马迁老先生在结构上的巧妙。如果没有了这里的地位差别对比,下文的将相不和时,就不可能有廉颇的目空一切的话。正是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为廉颇攻击对方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理由。同样,也是在后面的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对比文字中,我们先是看到了廉颇的急躁冒进,不计后果的卤莽,接着我们又看到了蔺相如的沉稳老练,胸怀宽广,最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蔺相如-----不计前嫌,也看到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廉颇-----知错就改。性格对比鲜明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蔺相如和缪贤的对比 为了表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司马迁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材料:蔺相如巧计救缪贤。文章通过俩个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认识的对话-----到底应该不应该“亡赵走燕”,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周到和细致,但是作为主人的缪贤却远不如蔺相如高级,真正的上不如下。

三、蔺相如和诸大臣的对比

一个秦国易璧的难题让赵国的大臣们进入了二难推理,“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真正的无可奈何了。但是蔺相如一拿到问题就有了方法,告诉赵王:不可不许。语言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和诸大臣的对比之中,优劣高下,不言自明。

四、相如和赵王的对比

当蔺相如告诉赵王秦人易璧“不可不许”后,赵王仍然战战兢兢的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后,还是在蔺相如保证完璧归赵后,他才放了心。一个胆小怕事,一个胆大心细,对比写来,栩栩如生。这样的对比,在后面的渑池会前到底去不去的讨论中,司马迁给我们有同样精彩的描写。先是赵王“畏秦,欲勿行”,后来是廉颇和蔺相如的鼓动下的“王遂行”。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赵王的毫无主见,也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

五、蔺相如和秦王的对比

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周到细致,随机应变,被作者写的出神入化,叫人拍案叫绝。而与之相对的秦王却是傻瓜一个,蠢驴一头,呆头呆脑地被蔺相如戏耍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蔺相如在秦王斋戒五日后,没有了玉璧,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但是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他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于是秦王在无计可施后,只好“毕礼而归之”。对于蔺相如的高级和秦王的低级,在后面的渑池会上,司马迁老先生的文字给我们还有同样表现。秦王本来“不肯击缶”,但是在蔺相如的大无畏的精神面前,这个秦王终于“为一击缶”了。相形而见绌,对比是多么鲜明。

六、赵王和秦王的对比

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一个对待蔺相如毫无办法的家伙,在对付赵王的问题上却能游刃有余。渑池会上,气焰嚣张的秦王把赵王调戏了个够,而胆小怕事的赵王却只有言听计从,不敢有任何反抗,秦王让他奏瑟,他也只能“鼓瑟”。其实,这样的对比从文章开始就有了,对秦王的换璧的要求,赵王是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害怕“见欺”,害怕“秦兵之来”。赵国国王做到这种程度,让读者读到这里也只有叹息的了。

七、蔺相如和他自己舍人的对比 这主要表现在蔺相如和他的舍人,在如何处理将相不和的态度的对比。在蔺相如和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了舍人的粗浅平庸。“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并不是舍人们认为的害怕。但是我们看到的文字是,在此之前这些舍人自作聪明的“相与谏”和“请辞去”的要挟。无奈之下,才有了蔺相如一番语重心长的告诫和解释。对比之下,蔺相如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读者的印象自然更加深刻。

八、蔺相如和廉颇他们自己的前后对比 这里既有他们地位变化的前后对比,又有他们自己行动变化的前后对比。蔺相如从一个别人的舍人上升到自己养有舍人,“位在廉颇之右”,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同样,在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过程中,正是廉颇的性格让他有了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从“宣恶言”到“肉袒负荆”是勇敢直爽的体现,正是直爽不周全才导致卤莽,而正是勇敢,才能有自己向蔺相如的负荆请罪。而正是有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才有了他的“望见廉颇”“避匿”,才有了他的不想跟矛盾的举动其实并不矛盾,其实都是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中的。总之,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八类对比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才是。廉颇“争列”,才有了他的与廉颇的“卒相与欢”。【拓展阅读2】

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史记》有一种无穷的历史魅力,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收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可谓是个成功的人物,完璧归赵后官拜为上大夫,渑池会后又提升为上卿,且口碑很好。《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可谓失败的典型,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对此,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说是“悲壮地失败”,有的说是“可耻地失败”,但“失败”是无可非议的。两个人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它有怎样的启示呢? 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能得逞。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就想去触怒他呢!(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仇恨以助长灾祸。像鸷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恨残暴的怨气,那燕国一定完蛋。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太子丹置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可见荆轲所为是逆大势而动。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蔺相如要缪贤“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他向赵王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相如出使秦国前赵王并未封他什么官职。后来在“将相和”中相如有意避开廉颇,更显出他的高品质。与之相反,荆轲虽“好读书击剑”,但当他“以术说王元君”时,王元君不用他。他又游于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他只得离去,再游于邯郸,鲁勾践与之搏战,争道,结果“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走,遂不复会。”可见荆轲多次为不受欢迎的人,只是燕国的隐土田光收留了他。当太子丹向荆轲吐露心中的秘密刺杀秦王时,荆轲一口拒绝:“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向前顿首,请对方不要推让,荆轲才许诺。随后荆轲被尊为“上卿”,安置在上等的宾馆,“太子日造门下”,给高贵的饮食品,备办珍奇的东西,隔几天就送上车骑美女,“姿荆轲所欲”。太子丹完全用金钱美女来收买荆轲。太子丹没有大度胸怀,急于报私仇,两次催促荆轲出发,弄得荆轲不顾君臣竟然叱责太子:“何太子之遣!”很显然,就出使秦国前的个人素质而言,蔺相如高,他一心为国,不为名不为利,有主动精神;荆轲低,剑术差,为名为利为女人;太子丹素质更差,不顾国家利益。

什么是出使秦国时需要的素质呢?爱国,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思维活跃,随之应变,始终掌握主动。这一切蔺相如都具备了。相如三次夺回了主动权:第一次秦王将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机警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用了一个借口“璧有瑕,请指示王。”使璧回到自己手中,面对偌大的场面,凶暴的秦王,没有过人的胆量是想不出这个主意的。第二次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住十五都予赵”,相如不被秦王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也骗秦王“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如果蔺相如不能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璧再次到秦王手中,恐怕永远也不得回头了。第三次相如“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相如充分认识到只有璧离开秦国,璧才安全;也意识到,秦王设那样的场面,而自己拿不出璧来,会面临杀身之祸。但这有什么呢,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终没有杀相如,因他到底是一位政治家,与“欲引相如去”的“左右”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再看荆轲,虽说进入秦廷后,秦舞阳色变时,荆轲作了巧妙的回答,但关键问题是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轲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为官为财物为女人以及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目标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凡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可能实现的目标。蔺相如的目标很明确:或者城入而璧留秦,或者完璧归赵。而且这两个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荆轲之行,太子丹为他定了两个目标:或者劫得秦王,使秦国全部返回从各国侵占去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彼秦大将擅兵在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第一个目标完全不能实现,凭此二人一把匕首就能劫得秦王么?姑且劫得秦王,又怎么出去?至于要秦国返回各国的土地,更近于笑话,完全是一种虚幻的想法。第二个目标就算刺死了秦王,秦国就起“内乱”吗?秦国如此强大自有其一套班子实施中央集权的领导,所谓“合纵”诸侯的梦幻早已破灭。其时韩已被秦灭,楚、魏、赵名存实亡,燕、齐危在旦夕,六国大势已去,早已扶不起来了。如果通过刺杀一个领导人就能改变世界的格局,那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制定目标要讲究实现的可能性,失去切实可行的目标等于蛮干,而蛮干没有不失败的。

第四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 【学习用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学法指导】 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知识链接】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十二篇,表(大事年表)十篇,书(典章、书籍)八篇,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三十篇,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由于自身的不幸遭遇,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课前预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1)《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下至_______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共_____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________________ ;“___”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___”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____”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_____”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3)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课堂学习】

一、把握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二、第1~2段文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于(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 之(1)欲释之(2)即患秦兵之来

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5)其皆出于此乎?

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四、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而君幸于赵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何以知之.(5)求人可使报秦者(6)以勇气闻于诸侯 预习课文第3~13段

五、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六、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3、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七、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

3、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

4、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至赵矣(间jiàn:名作状,从小路)

6、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礼而归之(毕、归:使„„完毕、使„„回去)

8、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

9、相如奉西入秦(西:名作状,向西)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11、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ì:名作动,穿上)

13、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八、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

4、明年复攻赵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于是相如前进缶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

6、廉颇宣言曰古义:扬言

今义:宣告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今义:鄙卑下贱

九、句式归纳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4、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6、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二、内容理解

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明确]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③、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提示: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国反欺骗斗争的胜利,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敢;再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了下一步会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布置预习】

预习课文第14-16段 一、一词多义

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顾吾念之(只不过)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二、词类活用

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

三、古今异义的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

四、句式归纳

1、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2、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问题:渑池之会主要讲什么内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二、内容理解

[问题]: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明确]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顔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

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

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布置预习】 一、一词多义

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顾吾念之(只不过)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二、词类活用

(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2)为刎颈之交(交:动作名,朋友)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作动,宽待)

三、古今异义的词

(廉颇宣言曰)古义:扬言 今义:宣告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今义:鄙卑下贱

四、“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

2.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3.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内容理解 “廉蔺合欢”:感悟思想,把握人物。【问题1】:“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问题2】、为了告诉读者廉颇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蔺廉交欢这段故事分析。

提示:个性化语言描写——妄自尊大,胸襟狭隘。对比手法(蔺廉性格对比;廉对蔺态度的前后对比)——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问题3】、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 完璧归赵——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渑池会——反应机敏,蔑视权贵,毫不妥协,置生死于度外。廉蔺交欢——隐忍谦让,宽宏大度,以国为重,不计私仇。【拓展阅读1】

在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突出特点,仔细分析,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就《廉颇蔺相如列传》,谈谈它的八类对比。

一、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

这是课文开始就有的对比。一个是上卿,一个是舍人,地位差别非常大,从而为下文的将相不和埋下伏笔,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廉颇骂蔺相如“素贱人”的原因。这一对比表现了司马迁老先生在结构上的巧妙。如果没有了这里的地位差别对比,下文的将相不和时,就不可能有廉颇的目空一切的话。正是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为廉颇攻击对方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理由。同样,也是在后面的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对比文字中,我们先是看到了廉颇的急躁冒进,不计后果的卤莽,接着我们又看到了蔺相如的沉稳老练,胸怀宽广,最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蔺相如-----不计前嫌,也看到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廉颇-----知错就改。性格对比鲜明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蔺相如和缪贤的对比

为了表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司马迁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材料:蔺相如巧计救缪贤。文章通过俩个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认识的对话-----到底应该不应该“亡赵走燕”,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周到和细致,但是作为主人的缪贤却远不如蔺相如高级,真正的上不如下。

三、蔺相如和诸大臣的对比 一个秦国易璧的难题让赵国的大臣们进入了二难推理,“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真正的无可奈何了。但是蔺相如一拿到问题就有了方法,告诉赵王:不可不许。语言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和诸大臣的对比之中,优劣高下,不言自明。

四、相如和赵王的对比

当蔺相如告诉赵王秦人易璧“不可不许”后,赵王仍然战战兢兢的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后,还是在蔺相如保证完璧归赵后,他才放了心。一个胆小怕事,一个胆大心细,对比写来,栩栩如生。这样的对比,在后面的渑池会前到底去不去的讨论中,司马迁给我们有同样精彩的描写。先是赵王“畏秦,欲勿行”,后来是廉颇和蔺相如的鼓动下的“王遂行”。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赵王的毫无主见,也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

五、蔺相如和秦王的对比

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周到细致,随机应变,被作者写的出神入化,叫人拍案叫绝。而与之相对的秦王却是傻瓜一个,蠢驴一头,呆头呆脑地被蔺相如戏耍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蔺相如在秦王斋戒五日后,没有了玉璧,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但是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他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于是秦王在无计可施后,只好“毕礼而归之”。对于蔺相如的高级和秦王的低级,在后面的渑池会上,司马迁老先生的文字给我们还有同样表现。秦王本来“不肯击缶”,但是在蔺相如的大无畏的精神面前,这个秦王终于“为一击缶”了。相形而见绌,对比是多么鲜明。

六、赵王和秦王的对比

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一个对待蔺相如毫无办法的家伙,在对付赵王的问题上却能游刃有余。渑池会上,气焰嚣张的秦王把赵王调戏了个够,而胆小怕事的赵王却只有言听计从,不敢有任何反抗,秦王让他奏瑟,他也只能“鼓瑟”。其实,这样的对比从文章开始就有了,对秦王的换璧的要求,赵王是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害怕“见欺”,害怕“秦兵之来”。赵国国王做到这种程度,让读者读到这里也只有叹息的了。

七、蔺相如和他自己舍人的对比 这主要表现在蔺相如和他的舍人,在如何处理将相不和的态度的对比。在蔺相如和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了舍人的粗浅平庸。“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并不是舍人们认为的害怕。但是我们看到的文字是,在此之前这些舍人自作聪明的“相与谏”和“请辞去”的要挟。无奈之下,才有了蔺相如一番语重心长的告诫和解释。对比之下,蔺相如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读者的印象自然更加深刻。

八、蔺相如和廉颇他们自己的前后对比 这里既有他们地位变化的前后对比,又有他们自己行动变化的前后对比。蔺相如从一个别人的舍人上升到自己养有舍人,“位在廉颇之右”,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同样,在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过程中,正是廉颇的性格让他有了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从“宣恶言”到“肉袒负荆”是勇敢直爽的体现,正是直爽不周全才导致卤莽,而正是勇敢,才能有自己向蔺相如的负荆请罪。而正是有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才有了他的“望见廉颇”“避匿”,才有了他的不想跟矛盾的举动其实并不矛盾,其实都是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中的。总之,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八类对比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才是。廉颇“争列”,才有了他的与廉颇的“卒相与欢”。【拓展阅读2】

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史记》有一种无穷的历史魅力,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收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可谓是个成功的人物,完璧归赵后官拜为上大夫,渑池会后又提升为上卿,且口碑很好。《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可谓失败的典型,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对此,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说是“悲壮地失败”,有的说是“可耻地失败”,但“失败”是无可非议的。两个人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它有怎样的启示呢? 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能得逞。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就想去触怒他呢!(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仇恨以助长灾祸。像鸷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恨残暴的怨气,那燕国一定完蛋。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太子丹置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可见荆轲所为是逆大势而动。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蔺相如要缪贤“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他向赵王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相如出使秦国前赵王并未封他什么官职。后来在“将相和”中相如有意避开廉颇,更显出他的高品质。与之相反,荆轲虽“好读书击剑”,但当他“以术说王元君”时,王元君不用他。他又游于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他只得离去,再游于邯郸,鲁勾践与之搏战,争道,结果“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走,遂不复会。”可见荆轲多次为不受欢迎的人,只是燕国的隐土田光收留了他。当太子丹向荆轲吐露心中的秘密刺杀秦王时,荆轲一口拒绝:“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向前顿首,请对方不要推让,荆轲才许诺。随后荆轲被尊为“上卿”,安置在上等的宾馆,“太子日造门下”,给高贵的饮食品,备办珍奇的东西,隔几天就送上车骑美女,“姿荆轲所欲”。太子丹完全用金钱美女来收买荆轲。太子丹没有大度胸怀,急于报私仇,两次催促荆轲出发,弄得荆轲不顾君臣竟然叱责太子:“何太子之遣!”很显然,就出使秦国前的个人素质而言,蔺相如高,他一心为国,不为名不为利,有主动精神;荆轲低,剑术差,为名为利为女人;太子丹素质更差,不顾国家利益。

什么是出使秦国时需要的素质呢?爱国,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思维活跃,随之应变,始终掌握主动。这一切蔺相如都具备了。相如三次夺回了主动权:第一次秦王将璧“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机警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用了一个借口“璧有瑕,请指示王。”使璧回到自己手中,面对偌大的场面,凶暴的秦王,没有过人的胆量是想不出这个主意的。第二次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住十五都予赵”,相如不被秦王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也骗秦王“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如果蔺相如不能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璧再次到秦王手中,恐怕永远也不得回头了。第三次相如“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相如充分认识到只有璧离开秦国,璧才安全;也意识到,秦王设那样的场面,而自己拿不出璧来,会面临杀身之祸。但这有什么呢,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终没有杀相如,因他到底是一位政治家,与“欲引相如去”的“左右”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再看荆轲,虽说进入秦廷后,秦舞阳色变时,荆轲作了巧妙的回答,但关键问题是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轲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为官为财物为女人以及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目标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凡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可能实现的目标。蔺相如的目标很明确:或者城入而璧留秦,或者完璧归赵。而且这两个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荆轲之行,太子丹为他定了两个目标:或者劫得秦王,使秦国全部返回从各国侵占去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彼秦大将擅兵在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第一个目标完全不能实现,凭此二人一把匕首就能劫得秦王么?姑且劫得秦王,又怎么出去?至于要秦国返回各国的土地,更近于笑话,完全是一种虚幻的想法。第二个目标就算刺死了秦王,秦国就起“内乱”吗?秦国如此强大自有其一套班子实施中央集权的领导,所谓“合纵”诸侯的梦幻早已破灭。其时韩已被秦灭,楚、魏、赵名存实亡,燕、齐危在旦夕,六国大势已去,早已扶不起来了。如果通过刺杀一个领导人就能改变世界的格局,那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制定目标要讲究实现的可能性,失去切实可行的目标等于蛮干,而蛮干没有不失败的。

第五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

《晁错传》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借文学而当上了太常掌故。晁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汉孝文帝时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国博士,研究过《尚书》,年龄已经九十多了,年纪太老无法征他到京都来,就下诏让太常派人到他那里受学。太常差派晁错到伏生的住所受学《尚书》。学成归来,就征引《尚书》上书陈说对国家有利的治国方略。孝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晁错凭借他的辩才被太子宠爱,太子家称他为“智囊”。在孝文帝时,晁错多次上书建议削弱藩王势力,以及修改法令。上书陈述几十次,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却很赏识他的才能,升迁他为中大夫。那时候,太子对晁错的计谋策略称善,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

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曾多次请求陈说一些事情,总是被听取。他所受的宠爱,凌驾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法令。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土地,收取他们四周的郡城。奏书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没有一个敢责难晁错的,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和晁错有嫌隙。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著攻击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景帝刚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想削减诸侯的力量,疏离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纷纷议论,都埋怨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晁错说:“事情固当这样做,不这样做,则天子不受尊崇,宗庙不安稳。”晁错的父亲说:“这样做,刘家天下安稳了,然而晁氏家族却危险了啊!我要离开你走了。”于是饮药自尽,临死前说:“我不忍心看见祸患降临到我身上。”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真以诛杀晁错为名,起兵造反。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下令让晁错穿著朝服在东市把他斩了。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做抗击吴、楚的军队的将帅。打仗归来,上书陈述军事情况,拜谒进见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吴军、楚军的地方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蓄意造反已有数十年了,因为削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但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将闭口,不敢再进言了。”景帝说:“这是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无法加以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这实在是有利国家的好事呀!计划才刚施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杜绝了忠臣的进谏,对外反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开口道:“你所说的确实不错,我对这事也感到有点悔恨。”

太史公说:晁错当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而不被采用。后来掌权,变更许多法令。诸侯发动叛乱,晁错不急著匡辅挽救这危机,却想报个人私仇,反而因此惨遭斩首身亡。常言道:“变更古法,混乱常理,不死则亡”,大概指的就是晁错这一类人吧!

评赞说:晁错精于替国家长远谋划,却不能看到自身的危害。他的父亲看到了,只是他长于治理沟渠,对挽回败局没有好处,不如赵括的母亲指出赵括的弱点,来保全他的宗族。可悲啊,晁错虽然不能终其天年,但世人同情他的忠诚。所以写出他的所作所为的文字附于书中。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

一、作家作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缪贤舍人(miào)西河渑池(miǎn)秦王不怿(y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去亲戚(内外亲属)

约束(信约,限制)

宣言曰(公开扬言)

请指示王(指出来,给人看)

从此以往(往那里)

因而厚遇(趁此)

前进缶(上前,进献)

明年复攻赵(第二年)

以示美人(妃嫔)

不过三十日(不超过)鄙贱之人(知识浅薄,地位低下)独畏廉将军哉()

3、下面“请”有不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④璧有瑕,请指示王⑤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D/②④⑤请允许我)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④/②⑤

D②④⑤/①③

三、课文分析。

(一)完璧归赵。

1、这篇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答: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2、下面对第3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秦欲以城易赵璧。

B、暗示故事的矛盾是:赵“予”璧与“勿予”璧。

C、说明“报秦者”肩负重任,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

D、这里的“计未定”,指的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蔺相如斗强秦,不仅有勇,而且有智。他料定秦王“无意偿赵王城邑”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三,请概述。

(1)“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2)“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4、这一部分写蔺相如完璧归赵,情节一波三折,表现他大智大勇。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蔺相如“奉璧”于秦王,见“秦王无意偿赵城”,设计夺回玉璧。

B、蔺相如复得璧之后,“怒发上冲冠”,数落秦王失信,并誓死与玉璧共存亡。

C、蔺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设计完璧归赵。

D、蔺相如私下完璧归赵,激怒了秦王,他自知欺秦王之罪,“请就汤镬”。

(二)渑池之会。

5、会前计议“三十里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表现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这一思想性格与下文的他与蔺相如争列,是否矛盾?请简析。

会前计议表现了廉颇对国家的忠诚及其胆识。这与下文与蔺相如争列并不矛盾,因这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和胸怀和气度。正是由于廉颇有这样的优点的弱点,这一人物更显得真实可信。

6、会上斗争,蔺相如与秦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句话--

①表面上说:五步之内,我能够拿我的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②实际上说:我要与大王拼命。

7、斗争结果,“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开头并没有呼应))

A、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完整。

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的活动,既详写相如,又兼顾廉颇。

C、指出蔺相如在外交上取得胜利的外在原因。

D、交待秦国不敢马上报复赵国的原因。

(三)廉蔺交欢。

8、这一部分可分作三个层次,请概括这三个层次的意思。(每层概括不超过20个字)

(1)廉颇欲辱相如,蔺相如不与他争列。

(2)蔺相如不争列的原因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3)廉颇“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谢罪,成“刎刭之交”。

9、文中写蔺相如与舍人的矛盾冲突,其作用是(C)

A借舍人之口写廉颇与蔺相如“争列”。

B借舍人之口表现舍人的愚昧无知。

C借舍人之口反衬蔺相如胸怀的宽大。

D借舍人之口衬托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四、延伸阅读.(一)阅读明代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节选),做题。

1、下面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秦王既按图以予城。(C)

A用手压住

B止住

C察看

D依照

(2)而归直于秦(A)

A归属

B归还

C返回

D通“馈”,送

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D)

A现在大王如果是由于赵璧的缘故而丢失了你的十五城。

B现在却使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失去了那十五城。

C现在使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丢失了你的十五城。

D现在如果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失去了这十五城。

(2)而责璧与信。(B)

A而责难赵国暗中送回玉璧和表示坚决遵守信约用十五城换璧。

B而要索取赵璧和要求赵国守信,用玉璧来换取十五城。

C而责备赵送璧是假,和表明秦用十五城换璧是真。

D而要赵交出玉璧,和秦当遵守信约,划给赵十五城。

(二)阅读下面短文,做题。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 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1、这则短文有一个通假字,这个通假字是

信,通_ 伸____。

2、“一奋其气”的“一”的意思是(C)

A一概

B 一样

C一经

D专一

3、“方”作介词所带的对象是(C)

A蔺相如。

B蔺相如引璧睨柱。

C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D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

4、下面动词中有一个语法特点不同于其它三个,这个是(D)

A让

B叱

C引

D诛

5、“智死必勇”的意思是(A)

A能知道死而不怕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B能知道事情发生的结果是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C能知道死的价值而去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D能知道死是成功的前提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下载《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用导学案(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用导学案(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 3.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一、阅读14-16小节,整理出其中的文言知识点 (一)解释词语 1、拔石城 拔: 2、明年,复攻赵 明年: 3、秦王①使使者告赵王:①使 4、王不行:不行: 5、不过三十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第1-13自然段的疑难字词、句式及故事内容。 2、 品味“完璧归赵”的细节描写(人物刻画)及艺术表现手法。 3、 理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预习案 一、预习要求: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及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导学案 高三语文编写:杨广东审查:陈鹏备课日期:2010-11-15上课日期11-22序号:23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掌握课内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虚词。 3.掌握重......

    廉颇蔺相如列传范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作者:王木女一、说教材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高一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着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2.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知识。 3.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整理稿范文大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