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考纲120个古文实词(课文例析)[样例5]

时间:2019-05-14 17:2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考纲120个古文实词(课文例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考纲120个古文实词(课文例析)》。

第一篇: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考纲120个古文实词(课文例析)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例句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

一车四马为一乘)

陋,鄙俗)

6、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3、鄙人?自称的谦词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13、诚

7、兵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14、除

5、兵符:古代派兵用的凭证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8、病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毛病,缺点)

6、不徐不疾(迟缓)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忧虑)

15、辞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9、察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辞别)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

10、朝cháo

酬的言辞)

1、朝服衣冠(zhāo早晨)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16、从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6、期年不听朝(朝政)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7、坐南向北(对、向)

4、樊哙从良坐(依傍)

11、曾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8、欲不可从(放纵)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12、乘cheng 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略)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12、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

4、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

(四)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

17、殆3-

1、可怜身上衣正单(怜悯,同情)

2、爱士卒,楚人怜之(怜爱,宠爱)

3、自各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

4、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疼爱、爱惜)

5、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爱戴)

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值得同情)

7、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52、弥

1、夜雪初霁,荠弥望(满,遍)

2、奉之弥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3、病日至秦。既弥留(弥留:病危将死)

4、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

53、莫

1、至莫夜月明(通“暮”读mu,日落的时候,傍晚)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谁),没有(什么)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不要)

4、莫如以吾所长攻敌短(莫如:不如)

5、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通“漠”,广大)

6、其事体莫须有(表测度、或许)

54、乃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于是,就,才)

3、今其智乃反不能也(却,竟然)

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表意外、竟然)

55、内

1、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面,“外”相对)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

3、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内心)

4、家有一堂二内(内室)

5、距关毋诸侯(通“纳”)

6、家有一堂二内(内室)

7、内狼于囊(放进)

8、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交纳)

56、期

1、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希望)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年),月)

4、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约定,约会)

57、奇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4、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适宜,适合)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不平常)

6、此奇货可居(珍贵的)

7、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使人不测的)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佳、好、宜)

9、奇生怪(怪物、异物)

58、迁

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

59、请

1、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3、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4、乃置酒请之(宴请)

5、请命(1)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2)请示(3)请求任命官职

6、请献十金(愿意)

7、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见、谒问)

8、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60、穷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3、所识穷乏者得我(贫困)

4、穷予生之光明以疗梅也哉(穷尽)

5、复前行,欲穷其林(寻求到尽头)

6、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7、公孙衍穷张仪(困窘)

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严冬)61、去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2、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

67、少

3、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4、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丢弃、厌弃、失掉)多。这里为少数人。)

62、劝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为足,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缺少)

奖励)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

3、皮令臣轻背其主(鼓励)轻)

63、却

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小儿子)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

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退)

减、减少)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7、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视)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8、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少数人)

6、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9、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等词语都表

7、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示一会儿(表时间的短暂、不一会儿、不久)可是)68、涉

64、如

1、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

3、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经过)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上)

69、胜

5、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能忍住)

办)

2、刑人如恐不胜(尽)

65、若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取胜)

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表示复数,你们)

过,超过)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70、识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象那---”)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6、若何:怎么办,怎么象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66、善

71、使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先主曰“善”(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

5、大王派一斤之使至赵(使者)“对”)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6、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8、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72、是5-

8、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

9、西忆岐阳信(音讯、消息)

10、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兰(信任)11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94、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发生)

2、抑王兴甲兵,危土臣,构怨于诸侯(发动,调发)

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复兴)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兴致)

5、夙兴夜(起、起来)

6、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作)

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办、举办)95、行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行走)

2、赵王畏秦,欲毋行(去,离开;前往)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做)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

5、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将,将要)

6、古诗的一种体裁。例白居易的《琵琶行》

7、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行列,队伍)96、幸

1、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2、大王亦奉赦臣(侥幸,幸而,幸亏)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

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希望)97、修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修改)

4、不斯修古,不法常可(学习,研究)

5、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6、掌修国史(撰写)

7、恐修名之不立(美好)98、徐

1、不徐不疾(迟缓)

2、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99、许

1、均之二策,守许以负秦曲(答应,允许)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赞许,同意)

3、高可二黍许(表示大约和数量)4不知何许人也(处所)100、阳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阳光,太阳)

3、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温暖)

4、儋阳为傅其奴(通表面上,假装)

5、周秦古玺,多作阳文(出的,外露的)101、要

1、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重要,简要)

2、筑石寨土堡于要隘(险要)

3、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需要)

4、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

5、惟大辟无吏可要,然犹质其首(要挟)

6、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相约,誓约)

7、要在安国家,利人民(要点、关键)

8、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希望)

9、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符合、适合)

10、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总括、概括)

11、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约束、控制)102、宜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适宜,合适)

2、诚宜开张圣听(应当,应该)

3、今阴不调,宜更历之过也(表推测,大概)

103、遗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4、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排泄,大小便)

5、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送给,给予)

6、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踪:遗迹,旧址)

7、地有遗利,民有遗力(剩余的)104、贻

1、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赠送)

2、我之怀矣。自贻伊戚(遗留)

3、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造成)

4、贻人口实(给、被)105、易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换取)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

3、采掇者易辨识耳(容易,平易)

4、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地势,平坦,平易)

5、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

6、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整

治)

111、知

7、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道,懂得)易(很,非常)

2、君何以知燕王(了解)

8、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复合词,少牢)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感觉,感到)106、阴

4、其真不知马也(识别)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5、孰为汝多知乎(知识)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

4、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影,树荫)

8、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知已、朋友)

5、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暗中,暗地里)

9、绝宾客之知(交情)

6、阴汉印多用阴文(入的)

10子产将知政矣(主持、管理)

7、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阴险)112、致

107、右

1、致敬亭于幕府(送达,送来)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右边,与“左”

2、一篇之中三一致志焉(表达,表示)相对)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

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

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招引,引

3、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来)

族”、“右姓”)

6、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4、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古代战车上坐在右边招引)

负责警并防止车身倾侧的力士称“车右”,也称为

7、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右”)

8、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

5、守成尚文,遭遇右武(尊重、重视)

9、是我于花之末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6右韩而左魏(新近、袒护)情趣)108、再

113、质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或两次)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人质或抵押)

2、一弹再三叹(再三:屡次,多次)

2、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通“贽”,信物)

109、造

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资质;质地)

1、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到---去)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

2、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到达某一境界)

5、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刑具,杀人时作垫

3、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用的砧板)

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6、形者神之质(本质、实质)

5、小子有造(培养,造就)

7质明,避哨竹林中(正、刚刚)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天地、114、治

大自然)

1、故治国无法则乱(管理,治理)

110、贼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有

1、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刺客)秩序,与“乱”相对)

2、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3、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修理,整训)

3、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其门,几落贼手死

4、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医治)(敌人)

5、效则治臣之罪(惩处,处置)

4、二人相憎欲相贼也(杀害)

6、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整理)

5、董卓狼戾(凶狠)贼忍(残忍)(狠毒)

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抵御)

6、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祸害,8、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治平;社会安定)危害)

115、诸

7、忍能对面为盗贼(作乱叛国或外来侵犯的人)

1、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各,众多)

2、投渤海之尾(“之于”合音词)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于”合音词)

4、潘崇曰:“能事诸乎?”(代词,他、她、它

(们))

116、族

1、士大夫之族(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

2、族庖月更刀,折也(众,一般的)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丛聚、集结之处)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117、卒

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步兵,士兵)

2、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古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

3、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

5、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仓猝)118、走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逃跑)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之逃跑)

4、窃计欲亡赵走燕(奔向、趋附)

5、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向)

6、太史公中马走司迁再拜言(仆人)

7、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快)

8、走虽为敏(谦称、我)119、左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少(左边)

2、人莫能左画方可画圆也(左手)

3、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干到江左,必要成功(东面)

4、古代以右边尊,左为较低的地位。诸士在已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较低的地位)

5、古代车上以左为尊。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车上的尊位)120、坐

1、项王,项伯东向坐(坐着,坐下)

2、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3、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由于)

4、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坐守)

5、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坐落)

6、坐法去官(触犯)

第二篇:近三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总析人教版新课标[小编推荐]

近三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总析

一.高考题中的辩证思想

回顾近三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不禁发现这几道作文题都体现着辩证的思想。1999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是以“假如记忆能够移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虽然题目对文体不作限制(除诗歌体外),但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或者说虚构一个故事,描绘一幅前景,都要扣住这个“假如记忆能够移植”这个话题,文章无不体现作者对这个话题的认识,也就是说无论作者怎么想象、抒情、发感或议论,都要表达作者对这个“假如”的观点,如果考生仅仅看到这个“假如”有利的一面,大唱赞歌,大绘美好蓝图,那么文章的立意未免不够深刻或有失偏颇。事实上,在不少的优秀作文里无不体现考生对这个“假如”的辩证分析,他们把这个“假如”看作是把双刃剑,利弊同在,美丑共存。记忆能够移植,固然可以解决人类的许多难题,但如果不希特勒的记忆移植到某位国家领导人的大脑之中,那么可能是人类的灾难了。

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全国卷)“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本身不就是提醒考生不能片面地、孤立地看问题吗?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全国卷)谈“诚信”,对这个话题的认识也应用辩证思想。“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在今天的社会中应大力提倡弘扬,但不看对象,盲目的诚信,如卧底警察对匪徒的诚信,封建臣民对君王的愚忠,显然是无益而有害,我们要坚决鄙弃。

由此可见,辩证的观点对写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提醒学生高度重视。

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十分丰富,有三大块:

1、矛盾的观点;

2、联系的观点;

3、发展的观点。每大块又有许多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主要要善于运用矛盾观点中的全面观点(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发展观点中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全面观点就是全面的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其反面,同时还要看到事物的主要方面,如上文把“假如记忆能够移植”看作双刃剑,利弊同在,美丑共存。一分为二反过来就是片面、武断。片面、武断的根源在于“过”和“偏”,失却分寸,从而经不起推敲和站不住脚。真理往前走一步便是谬误。变成谬误,何以服人。因此在写作时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克服片面化。

三、辩证思想的运用

下面就以高二教材的两个老题目为例,谈谈辨正思想的运用。

题一:《也谈“多多益善”》

全面分析问题,看到事物的两面,即“多多益善”与“多多不益善”,确立论点“多多未必益善”(因为这个论点相比而言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新意),显然只是罗列“多多不益善”的现象是未深入本质的,要剖析“多多”与“益善”的本质联系,拟写作提纲如下:

也谈“多多益善”

引论:提出“多多未必益善”(全面观点)

本论:1,“多多”是否“益善”要看“度”(发展观点)

2,“多多”是否“益善”要看“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3,“多多”是否“益善”要看“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4,客观事物的“多”是否“益善”要看主观的人如何对待(同上)

结论:略

题二:《也谈“知足常乐”》

古语有云:“知足常乐”,它来源于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知道满足就永远快乐,它是用来教育那种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人的。但如果用这句话来作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指南,那就值得商量一下。坦率地说,就是鄙弃,我主张永远进取,即“永不知足”!

首先,我们应该在学习上永不知足。我们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多学些知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懂得做人的道理,成为有用的人才。如果满足于所学的东西,满足于一知半解,将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雷锋同志曾经说过:“在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看齐。”这就是说人们应该在工作上永不知足。将来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更不应该知足。众所周知,英国大科学家牛顿青年时代可谓才华横溢,前半生发现了牛顿力学定律,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到了晚年,他自我满足,不再深入研究,信了神学,徘徊不前。因此,他的后不生,显得黯然失色。

与他相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为了测定热量和功的数量的关系,精心设计量热器。经过多次实验,他的实验结果本来已经相当精确了,但他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就,在四十年里,一共进行了四百多次实验。他得到的数值,保持了三十年没有较大的变化。

这在物理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气可夫曾有句名言: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天才的根本特征.由此看来,科学事业中“知足者”是不会常乐的。

那么生活上是不是就可以“知足常乐呢?”我认为可以也不可以,就个人来说,不应该贪得无厌、损人利己,一味去追求金钱和物质财富,这就是雷锋同志所说的“在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的意思吧!但如果是对全体人民生活水平而言,则应该“不知足”。建国五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我们应该看到有些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未解决,或刚刚解决,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如果我们“知足”了,那么我们就再也不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这样不但赶不上发达国家,而且还会更加落后。那时,人民不仅不会“常乐”,而会“常愁”了。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改革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时代,科学技术一日千里,“不是强者,就不属于这个时代”,就不能“知足”,而要不断进取。

知足,会目光短浅;知足,会固步自封;知足,会见识浅薄。知足,使人愚昧,斗志消磨,给人带来“常忧”而不是“常乐”。只有不知足,才能使人具有追求、探索、开拓的当代精神;给人以坚强的意志,奋斗的激情;使人不屈不挠,勤学好问,只有奋勇登攀,勇往直前,才能“其乐无穷”!

简评:这是篇学生习作,小作者对“知足常乐”这个问题,一分为二地看,既看到“知足常乐”的一面,又看到“常乐者不知足”的一面,并且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针对不同对象“学习”“工作”“生活”辩证地看待“知足常乐”,就是在“生活”这一方面,作者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发展地看问题,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说理清楚较透彻,令人信服。

第三篇: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即 “三标准”、“十六字方针”;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教学重点:

以“三标准”、“十六字方针” 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较多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翻译的要领。

教学难点:结合语境理解含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翻译三标准——“信、达、雅”

1.信: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内容。2.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3.雅:要求译文遣词造句讲究文笔优美、生动形象乃至传神。

(2)翻译原则(十六字方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1.直译: 即“字字落实”,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2.意译: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难以直译或直译时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

我国分析语言的传统经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我们要紧紧抓住语境规律,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敲判断、学会把单个的词语放在整个句子中来理解它的意义,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例一: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译文:沛公明天早上跟随一百多个骑兵前来拜见项王。

2.原文: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况且一般人尚且羞辱他。

3.原文: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的军队在函陵。

4.原文: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译文:距离现在的坟墓(将他们)安葬在这里。

5.原文: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2007江苏高考题)

译文: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隐蔽在长江下游。

注意点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例二: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译文:何况我和你打鱼砍柴在江洲之上。

2.原文: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国论》

译文:等到李牧因为遭受谗言被杀,邯郸成为了郡。

3.原文: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自信。

4.原文: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子产为政》

译文:卿大夫忠诚俭朴,就听从和亲近他。

5.原文;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08江苏高考题)

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地转移靠近刘尚到江南,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注意点二:文言特殊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它的特殊性

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几个特殊句子——“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三: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文:心里想到那里,梦里也同样有趣。

2.原文: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汉书·韩延寿传》(08北京高考题)

译文:有人侮辱他,韩延寿痛责自己:“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吗,他们怎么会这样呢?”

3.原文: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译文:(原来)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缝,不知道它们的深浅。

4.原文: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译文:一天,祖母经过我那儿时说:“我的孩子,好久不见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儿,很像个女孩子!”

5.原文: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08全国高考题)

译文: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立下志向。注意点三: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

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句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其次要准确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来完成文言文向现代汉语的转录。

例四: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北史·裴侠传》(05全国高考题)

译文:裴侠说:“凭借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2.原文: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译文:不如因此好好地对待他。

3.原文: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08山东高考题)

译文:哥哥说:“无论如何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他让张诚赶快回去。

注意点四:虚词是句子的润滑剂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因、以、于、乃、其、为、则”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例五: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产为政》 译文:您喜爱一个人,不过是伤害他,那谁敢在您那里求得喜爱?

2.原文: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冉求!该责备你了。

3.原文: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08北京高考题)

译文:因敬爱父亲而被惩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注意点五:不忽略句子中隐含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也是句子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如果考生在翻译时丢失了原句中隐含的语 3 气,那么翻译也就失真了。

以上从五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设置的采分点,也是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的着力点。当然除了要特别注重以上五个方面外,同学们还应注意句子整体上的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清晰,这是许多老师在阅卷中的真切感受。总之,只要同学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答卷时格外细心,文言文翻译是可以一分不丢的。翻译过关测试

1.【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参考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2.【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3.【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参考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4.【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参考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5.【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参考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6.【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参考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7.【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参考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8.【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参考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9.【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10.【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参考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11.【原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人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参考译文】有客人在楚国郢都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国都中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唱《阳阿》、《薤露》,跟着唱的还不下几百人;随后又唱《阳春白雪》,跟着唱的就不过几十人了;等他唱起高亢宛转、音调多变的乐曲时,能够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他的曲调越高级,能和他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12.【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参考译文】赵襄主向王子于期学赶车,学了不久便与王子于期比赛;在比赛 中他换了三次马,结果每次都落在后面。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呢。”王子于期回答说:“技术已经全教给您了,是您用的不对。赶车最要紧的是,要使马套在车上能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放在调理马上,然后才能赶得快,跑得远。在这次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光相赶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怕被我赶上去。其实引马上路去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啊!”

13.【原文】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参考译文】郢都有个人寄给燕相国一封信。晚上写信时,烛光不够亮,他便吩咐捧烛的人说:“举烛!”一面顺手把“举烛”二字误写上去。其实“举烛”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燕相国接信后便解说道:“‘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要我选拔并且任用贤才。”他便把这个意思报告给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照这个意思去做了,因而国家治理得很好。国家是治理好了,却不是信中的意思。现在的学者们做学问,大都跟这位穿凿附会的相国差不多。

14.【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参考译文】宋国有家姓丁的,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因此常占用一个劳动力在外边干这个活。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井,再也不用出去担水了,所以他告诉人家说:“我们家打了井后多出一个人来。”听见这话的人传开了说:“丁家打井挖出一个活人来。”国都里的人也都这样传来传去,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君派人向丁家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我说的是多出一个劳动力,并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15.【原文】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参考译文】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 “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从前,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时候,叫虞人把禽兽赶起来让自己射击。禽兽飞的飞,跑的跑,都出来了,鹿奔在楚王的左边,麋跑在楚王的右边。楚王刚拉开弓要射,忽然又有一只天鹅掠过楚王的旗子,两个翅膀好象低垂着的云彩。楚王把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该射哪个才好。这时有个叫养叔的大夫对楚王说:‘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在那里放上十片树叶,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没有把握了。’”

第四篇:【2年模拟】(新课标)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专题四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1.(2015山东德州期中,5,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由于人类文明史和意识形态史对文章的 ,人们对文章总是有着习惯性的推崇。

②流入长江中游的汉江

着巨大的电力资源,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建成了湖北最大的水电站——石泉水电站。

③《华尔街日报》的新闻报道通过

的笔锋净化着商业市场,正是它的舆论监督使上市公司不能为所欲为。

A.器重 蕴藏 尖厉 B.倚重 蕴藏 尖利 C.器重 贮藏 尖利 D.倚重 贮藏 尖厉

2.(2015天津六校一联,3,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国家要求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表示:“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和族群的。”

③某些优秀学生放弃北大、清华,转投香港大学,人们纷纷发出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的惊呼。**

之际,香港大学公开宣称北大、清华“二流说”完全错误。

A.坦陈 局限 叠起 B.坦承 局限 迭起 C.坦承 限制 叠起 D.坦陈 限制 迭起

3.(2015山东潍坊期中,3,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曾经存在过的所有生命都源于同一种原始生命形式的 在DNA中得到了证实。

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打破中国最高领导人不出席境外体育赛事的 ,专程到索契为俄罗斯冬奥会助威。

③陆常有是一名小警察,不料被历史洪流卷入其中,为了救国救民一步步地成为“翻戏党”的高手,黑白无间,险中求生。

A.设想 惯例 因而 B.推想 先例 因而 C.设想 先例 从而 D.推想 惯例 从而

4.(2015江西南昌二中月考,3,3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地有关部门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没有经过上级领导的批准,拆除了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大片历史建筑。

②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

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③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

教条

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A.私自 窜改 以及/或 B.擅自 窜改 及其/或 C.擅自 篡改 及其/和 D.私自 篡改 以及/和

B.洗 派 端详 风韵 D.润 座 眺望 风光 得冠军,这是他第五次

ATP。

②随着集成度的大幅度提高,微电缆的线宽越来越小,电阻也会

提高。

③它

是清晰的小屋,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A.问鼎 相应 不再/而是

B.夺冠 相对 不再/而是 C.夺冠 相应 不只/而是

D.问鼎 相对 不仅/而是

10.(2014云南玉溪一中期中,16,5分)从下列10个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5个,依次填入短文中的画线处(填序号即可),选词不可重复。

①却

②或许

③奋笔疾书

④兴许

⑤晕 ⑥喑哑 ⑦舞文弄墨 ⑧抹

⑨嘶哑 ⑩唯

那些作家们在一

暗黄的灯影里

的时候,他们

不会预先知道,在时光的另一岸,肘边这叠稿纸将成为人们精神上永恒的珍藏。在那一岸,许多的日子已经逝去,许多的歌声已经

,有前辈们如丰碑一般永不改色的著作依然鲜亮如初,令人们恒久感动。

1.(2015山东菏泽期中,3,3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上级已经下达了命令,虽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也必须

为之。

②成功完成 俄罗斯科考船52名被困人员的任务后,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在撤离时却被冰山“强行挽留”。

③《南方周末》是“跨地区监督”的典范,其舆论监督的触角伸向全国各地,这种模式已为国内一些新闻媒体所。

A.勉励 抢救 效尤 B.勉力 营救 效仿 C.勉力 抢救 效仿 D.勉励 营救 效尤

2.(2015天津蓟县期中,3,3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

,他们是时代的先锋、国家的脊梁、群众的楷模,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

②“六部委”联合开展环保专项

行动,要求建立各级政府负责的环保工作责任制,对工作不力的部门要通报批评,责令限期。

③我不能说我不珍重这些荣誉,我承认它很有价值,我从来不曾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

A.典型/典范 整治/整顿 虽然/但是()B.典范/典型 整理/整改 虽然/不过 C.典型/典范 整治/整改 并且/不过

D.典范/典型 整理/整顿 并且/但是

3.(2015江苏南京师大附中一检,3,3分)下列句子横线上该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的歌声似的。

D.淹没 处事 既而 不忍卒读

7.(2014江西南昌一模,3,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钱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建立国家荣典制度表彰雕刻艺术家,设立雕刻文化艺术基金鼓励创造精品, 解决雕刻文化改革中的社会保障问题。

③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A.坦陈 从而 灵心慧性 B.坦陈 进而 灵心慧性 C.坦承 从而 妙手偶得 D.坦承 进而 妙手偶得

8.(2014江西南昌二中月考,3,3分)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他不愿意待在这种闹哄哄的场合,也疲于这种无休止的应酬,就

走了,一个人出了宴会大厅。

②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定

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③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总是把伸张正义的希望

那些有侠肝义胆的英雄身上,因此像鲁智深这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A.借口 启用 寄于

B.借故 起用 寄于 C.借口 启用 寄予

D.借故 起用 寄予

9.(2014北京海淀期中,2,3分)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十一”长假即将结束,我们从辽阔平坦的草原驱车进入高楼林立的都市,一种

随之而来,度假时的舒适惬意荡然无存。

②山南地区到处

着邓芝福同志的感人事迹,他以边疆为家,为西藏的卫生事业鞠躬尽瘁,被当地百姓称为“人民的好儿子”。

③不久前,有关部门

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先天遗传方面还是在后天开发方面,母亲对儿童的影响都要超过父亲。

A.压迫感 传颂 公布

B.紧迫感 传颂 颁布 C.紧迫感 赞颂 公布

D.压迫感 赞颂 颁布

10.(2014湖北武汉调研,3,3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尤其对盆栽兰花,我更是心怀痛惜。它们在人的 下,野性全无,变得羸弱,经不起风风雨雨, 勉强开一些小小花朵,以示自己的存在。

②走出尘世,背着书籍去旅行,融入自然,没有世俗牵绊, 因此宽广空灵轻盈,所有的凡尘烦恼。

A.摆弄 只是 胸怀 了无踪影 B.摆布 可是 胸襟 杳无踪影 C.伺候 而是 怀抱 无影无踪 D.侍弄 总是 心怀 毫无踪迹

是中性词,既可指典型的犯罪事实,也可指典型的好人好事;而“典范”则是个褒义词。②整治:整顿,治理;管束、惩罚、打击,使吃苦头。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整顿: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整改:整顿并改进;整顿并改革。③要注意理清句子间的关系:前两句为并列关系,然后它们又与第三句构成转折关系。

3.C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诡诈:狡诈。诡秘:(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

4.C ①灌注:浇进;注入。贯注:(精神、精力)集中。②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③句子间的关系为转折关系,而非假设关系。

5.D ①暗淡:(光线)昏暗,不明亮;(色彩)不鲜明;(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黯淡:暗淡。两个词都可。②即使:表假设。虽然:表转折。高三后终将分离,不需假设。③敬赠:恭敬地赠送。用于自己送给别人。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用于别人送给自己。

6.A ①湮没:埋没。淹没:(大水)漫过;盖过。②处世: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处事:处理事务。③既而: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之后不久。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④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堪卒读:形容文章水平低劣。

7.C ①坦陈:坦率地陈述。重在陈述。坦承:坦白地承认。重在承认。根据语境,应为“坦承”。②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重在表目的和因果关系。进而:连词,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重在表递进关系。从语境看,是表示因果关系。③妙手偶得:意为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灵心慧性:强调聪颖的天资。从语境看,此处更强调偶然得到佳作。

8.B ①借故:借口某种原因。借口: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②启用:开始使用。起用: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提拔使用。③寄于:寄托在。寄予: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9.A ①压迫感:一般是指对方强大的气势带给人的感觉,如有重负压在身上一般。紧迫感:是指人感觉很急迫,没有缓冲的余地。②传颂:辗转传布颂扬。赞颂:称赞颂扬。③公布:(法律、命令、文告、通知事项等)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颁布:公布。

10.A ①摆弄:摆布,玩弄。摆布:安排,布置。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侍弄: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摆弄,修理。根据对象“兰花”,应选用“摆弄”。只是:仅仅是,不过是。可是:表示转折,前面常常有“虽然”之类表示让步的连词呼应。而是:表并列。总是:表示一直如此,经常如此。根据前后内容看,应用“只是”。②胸怀:心里怀着;胸襟;胸部,胸膛。胸襟:抱负,气量;心胸,心怀;胸部的衣襟。怀抱: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心胸,打算;指婴儿时期。心怀:心中存有;心意,心情;胸怀,胸襟。了无踪影:一点儿踪影都没有,表示强调。毫无踪迹:一点儿踪迹都没有,也表强调。杳无踪影:远得看不见踪影,不表强调。无影无踪:没有踪迹形影,也不表强调。

第五篇:语文教学素材:高考文言文常考的固定结构例析

高考文言文常考的固定结构例析

“固定结构”,指文言文中,某些结合在一起,解释时不能分开而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固定形式的词语也叫“固定格式”或“凝固结构”。这一考查形式在高考题中出现了多次。既可在Ⅰ卷的选择题里考查,也可在Ⅱ卷的文言文翻译题里考查。

1.不亦…乎 2.得无(毋)…乎(耶)3.何…之有。4.何所 5.何为 6.何以…为

7.何有于 8.奈何 9.其…之谓也;其…之谓乎;…之谓也

10.然而 11.然则 12.如何

13.是故 14.是以 15.是之谓、此之谓 16.孰若 17.孰与 18.所谓

19.所以 20.虽然 21.惟(唯)…是(之)… 22.唯独 23.未尝 24.为…所 25.无何 26.无论 27.无乃…乎 28.无所 29.无以 30.以往 31.以…为… 32.因而 33.庸…乎 34.有所 35.有以 36.有…者 37.与其…孰若 38.于是

1.【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也是……吗”。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2.【得无(毋)……乎(耶)】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有时有诘问语气。“得”系表疑问语气副词,“无”或“微”、“非”、“毋”系表否定的副词,连用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莫非……吧”。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3.【何……之有】

(1)即“有什么……”的倒装,译作“有什么……”。助词“之”起提前宾语的作用。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有时压缩为“何有”,成为“有何”的倒装,译作“对于……来说,有什么呢?”

4.【何所】

是“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一般译作“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99年高考题)

5.【何为】

即“为何”,意思是“为什么”,多用于询问,有时用作反问。也写作“胡为”“曷为”“奚为”。如: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史记·淮阴侯列传》)

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三》)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01年上海春季高考题)

6.【何以……为】 表示反问。

(1)“何”系疑问代词,表示询问,译作“为什么”、“怎么”,“以”介词,“为”语气助词,在句末同“何”呼应,加强询问语气。连用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有什么……呢”。如: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说新语·阮裕焚车》)

(2)介词“以”后面的宾语属动词或动宾短语,那么“以”可省略,变成“何……为”,译作“(要)……干什么”。如: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还可写作“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如: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7.【何有于】

动词“有”带一个前置宾语“何”,又用介词“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加以修饰。意思是“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8.【奈何】(1)怎么办。如: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怎么,为什么。如: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97年高考题)

(3)还可以分开来运用:“奈……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怎么办”“把……怎么样”。如: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

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98年高考题)

9.【其……之谓也】【其……之谓乎】【……之谓也】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其李将军之谓也?(02年高考题)

10.【然而】

(1)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连用,是“如此,而”或“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

(2)和现代汉语相近。“可是”或“但是”的意思。如: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输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捍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封建论》)

11.【然则】

(1)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或“既然如此,那么”,多用于对话。用“然则”的句子往往是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后果。如: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

(2)相当于“那么”。如:

是进亦犹,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如何】(1)怎样。如: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赤壁之战》)

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小雅·庭燎》)

(2)怎么办。如: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3)为什么。如: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4)还可以分开来运用:“如……何”,译成“对……怎么办”。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13.【是故】

译为“因此、所以”。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14.【是以】

由介词“以”的介宾结构“以是”演变而成,常用于结果分句的句首或主语之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如: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15.【是之谓】【此之谓】 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6.【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17.【孰与】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比,哪一个……”,表示比较和选择。其中“孰”为疑问代词“谁”、“哪一个”,“与”介词。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2000年全国高考题)

(2)还可以分开来运用“与……孰”。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8.【所谓】 意思是“所说的”。如: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19.【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方式等,意义较具体,译作“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它来……的”。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意义较抽象,译作“导致……的原因”。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其皆也于此乎?(《师说》)

此世所以不传也。(《游褒禅山记》)

20.【虽然】

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相当于“虽然如此”。如:

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

滕君,则诚贤君;虽然,未闻道也。(《孟子·许行》)

21.【惟(唯)……是(之)……】

“惟”(唯)意思是“只、只有”;“是”(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意思是“只是+动词+提前的宾语”。如:

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吕相绝秦》)

常见的已经保留在成语中的词语如“惟才是举”“惟利是图”“唯命是从”。

22.【唯独】

意思是“只有”、“只是”。如:

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23.【未尝】

表示“不曾”或“没有过”。如: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秋水》)

24.【为……所】

(1)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相当于“被……怎么样”。如: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2)“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变为“……为所……”形式。如:

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5.【无何】 译为“没多久”。如: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26.无论

译为“更不必说”。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7.【无乃……乎】

(1)以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加以推测或对一事情加以商榷。“无乃”和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译作“恐怕(只怕)……吧”。如: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这种结构也用于诗词中,但由于格律音韵的限制,“乎”往往不用。如: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婚别》)

28.【无所】

动宾短语,“所”用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的”,用作动词“无”的宾语。相当于“没有……的(人、事、物)”。如: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沛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29.【无以】

动词“无”和介词“以”连用,译作“没有什么办法用来……”、“无法”。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30.【以往】

译为“从这里开始”“向那里……”。如: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1.【以……为……】

(1)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修饰动词“为”,一般译作“用……做……”、“把……当作……”。如: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有时可紧缩成“以为”。如: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32.【因而】 译为“趁此(机)”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3.【庸……乎】

“庸”表示“岂”“难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4.【有所】

动宾短语,“所”用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的”,用作动词“有”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的(人、事、物)”。如《项羽本纪》: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隙也。(《触龙说赵太后》)

35.【有以】

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表示动作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某物而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办法用来……”。如: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史记·太史公自序》)

36.【有……者】 译为“有个……人”。如: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37.【与其……孰若】

表示语意的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不如……”“与其……哪如……”。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38.【于是】

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结合,译为“在此”“在这种情况下”。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下载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考纲120个古文实词(课文例析)[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高考语文新课标考纲120个古文实词(课文例析)[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