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普特2012年7月26日在科技部教育部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发言
推动农科教结合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在科技部教育部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发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普特
(2012年7月26日)
在科技部、教育部、陕西省等部省的大力推动下,1999年,由分属不同部门与陕西省政府的2所大学和5个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国家科技与教育体制统筹改革的重要试点,实行省部共建体制。10多年来,在教育部、科技部等共建部省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校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机构与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行政壁垒;通过对各类科教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实质融合,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创造了基础条件;集成校内外各种资源要素,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回顾我校10多年来的发展,我们深感科教协同,不仅可以有效统筹科教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高校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而且对提升高校社会服务水平,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均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科教协同提升了我校科技创新能力。
在教育部、科技部等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科教资源有效整合,我校先后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序列,先后获批了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 1
心等8个国家级科研基地。
“十一五期间”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69项。主持或参与“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课题62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62件,审定植物新品种115个,科技经费年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201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2项,是合校初的7倍。
围绕国家旱区农业发展战略需求,积极探索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发挥我校特色学科综合优势,将校内涉水学科的8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进行有效整合,成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有效提升了我校节水农业领域的科技竞争力。
二、科教协同提高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坚持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探索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本科生生源质量明显改善,学生在各类学科、科技创新及创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200余项,国际奖励20余项。现有40个国家的132名外国留学生在校攻读学位或进修。
三、科教协同催生了大学推广模式。
为发挥学校科技与教育资源优势,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有效结合,学校构建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实现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机组合。学校试验站通过集成创新,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350余项,技术推广累计新增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
农民的高度赞誉。
为进一步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教育部、科技部启动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我校与国内其他9所农业大学作为首批建设单位,以高校办学模式转变与服务新农村建设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出发点,探索建立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结合的农村科技综合服务模式。
7月11日,科技部、教育部在我校举行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授牌仪式,刘延东国务委员为首批启动建设的10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授牌,并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科技部、教育部开展协同创新合作,为进一步发挥高校科技、学科、人才综合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广阔平台,必将推动高校成为高水平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策源地,高效益成果推广转化的孵化器。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我校视察时,对推进协同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重要指示。我们将以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指示精神为指导,按照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合作协议”的具体要求,继续深化科教体制机制改革,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为重点,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
第二篇: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2012年7月26日在科技部教育部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发言
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 ——在科技部教育部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
(2012年7月26日)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紧密依托学校的科研与人才优势,结合校外优质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科教结合”对人才培养的强有力支撑作用,正在逐步形成以卓越的科学研究带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优秀的人才推动创造高水平科研的氛围。下面,我围绕上海交大开展“科教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探索,作简要汇报。
一、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科研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参与前沿的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
近年来,学校把引导学生进入前沿研究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并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政策予以保证。在本科生培养上,学校打造了融国家级、上海市级和校级计划于一体的本科生创新计划体系,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项经费,推进本科生参与科研计划(PRP计划)和科研项目。近5年来,获得国家创新实验计划项目423项、上海市540项、校级697项,本科生参与比例达81.2%。在研究生培养上着力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鼓励研究生尽早和更多地参与校内外重大科研,强调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目前,学校超过75%以上的SCI和EI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研究生,超过90%的科研项目都有研究生参加。专利申请中研究生所占的申请比例也在逐年上
1升。
二、围绕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与高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协同攻关,在联合研发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围绕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学校打破院系行政壁垒,组织精兵强将,整合师资和学生资源,与高科技企业或科研院所协同攻关。同时,以此作为相关学科学生培养的平台和载体,引导学生深入参与科研过程,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
三、引进校外科技领域领军人才,联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学校坚持引进来,把科技界的著名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等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或兼职研究生导师。到目前为止,我校共聘请兼职教授104人、兼职研究员51人,近3年共聘请198位兼职博士生导师。这些专家把各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直接带进课堂或让学生直接参与研究,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科技前沿,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之中,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与高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对接,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在校企合作基地中联合培养学生。
从2004年起,交大与宝钢在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方面做了深层次的探索,聘请宝钢集团的专家担任研究生导师,实行双导师指导,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被输送到宝钢基地进行培养,从事的课题和论文也都是经过选择认定、企业急需解决的最关键技术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收获了科研的果实,学生经受了科研实践的锻炼,学校和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双赢。目前,学校已与近百家企业共建合作教学基地。此外,还试点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利用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培养研究生;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博士。
五、积极营造“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努力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保障机制。
学校通过制定职称评定、评优奖励、教授分级等一系列政策,引导、鼓励高水平教师投身本科教学工作,并要求所有科研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并且积极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同时,对投入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给予奖励。学校还制定了特殊政策,投入专项资金,鼓励更多的教师把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用于教学的特色实验。目前,78%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了课程建设之中,每年受益学生达1.2万人次。
如今,两部合作,给了我们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有利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学科、科研整体提升的体系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与贡献。
第三篇:万钢在科技部教育部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讲话(2012年7月26日)
在科技部教育部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讲话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2012年7月26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合作协议》签字仪式,这是科技部、教育部积极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两部深化科教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此,我谨代表科技部向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科教结合,推动协同创新的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地方单位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这是在党的十八大前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时机关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大会深刻分析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作出全面部署,这对于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改革发展的方向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集中反映了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全国科技界都要深刻学习领会大会精神,准确把握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自觉贯彻落实,积极推动。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地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特别是把科技创新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结合起来,这是推动我们进一步加强两部合作的重要动力,为我们两部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工作指明了方向。
刚才,几位代表介绍了各自单位在改革探索与实践方面取得的经验,我很受启发。贵仁部长在讲话中阐述了两部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我非常赞同,希望两部的同志们在实践中加以落实。特别是教育部的领导和同志们在与我们共同协商、洽谈中表现出的真诚主动、灵活合作的努力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很值得科技部同志们学习。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科教结合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突出表现在三方面:
一、近年来,两部门已经进行了一系
列合作探索尝试,成效显著。2005年,两部门与广东省启动部省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1月,两部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还就加强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科技与教育创新资源高效整合、重点聚焦并服务江苏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达成了合作协议。
二、高等院校充分发挥了对产、研的创新支撑作用。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人才的优势,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和协同创新,为科研院所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近年来高校与科研院所一起,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科技创新进步,为企业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题,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
三、高等院校已成为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在开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学与技术成果向产品的转化,促进知识技术向市场和社会转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众多高等院校建立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孵化了一大批企业,转化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实现了科技与生产一体化的创新发展。
关于下一步两部推进科技和教育结合工作,我着重讲六方面内容:
一是重在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改革并创新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开展原创性、前瞻性的研究。要在高校积极支持并培育一批仰望星空、潜心研究的优秀团队,支持一批35岁以下优秀青年学者。今年,“973计划”设立了“青年科学家专题”,就是要培养面向未来的科技领军人才。
二是重在加强协同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联合与协同是创新主体间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有机互补的根本途径。大联合才有大力量,大协同才会出大成果。要建立高校、企业与地方协同创新机制,引导高校主动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参与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究。支持高校和地方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基地。如华中科技大学设立广东东莞制造工程研究院,充分利用了大学科研设施条件、创新团队、技术成果等优势,整合资源,实现共享,推进了数字化制造装备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为东莞地区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创新产品、团队、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三是重在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近几年,随着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大型企业的快速创新发展,我国技术转移的交易体系逐步完善。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推动制定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税收、知识产权、股权、奖酬金等激励政策。改进科技成果权属和科研人员收益分配制度,激发高校及科研人员从事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化高校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鼓励大学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或独立的技术转移机构,将技术转移成效纳入高校考核评价体系及科研人员业绩考核评价管理体系。
四是重在提高高校科技平台共享水平。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特别强调“要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要将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科学数
据和文献资料,以及国家财政经费支持的科研活动所获得的信息资料面向普通高校、企业和社会开放,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把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纳入高校科技创新考核和绩效评估范围。
五是重在促进科教深度结合,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发挥“千人计划”专家作用,探索设立“科学家工作室”。科学家工作室应该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知识通过科学家工作室进行交流,推动发展。要塑造自由平等、宽松向上的学术环境;要守护崇尚科学、追求学术自由平等和诚实守信的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六是重在提升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支持高校参加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建设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期刊等,加快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能力。
此外,我对今后的工作提三点希望:
一是围绕中心,大力推进改革。要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入分析当前所要攻克的重点、难点,大胆开展改革探索,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有效促进人才流动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二是统筹部署,形成合力。科技部将与教育部加强沟通和联系,在国家层面上统筹有关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合力,积极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并鼓励和引导高校参与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是加快落实,务求实效。我国要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希望同志们抓紧时间,抓住时机,在今后工作中尽快落实两部合作协议的内容,追求实效,切实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志们,今天的签约仪式,只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新起点,未来发展的道路还任重道远。科技部、教育部将加强政策措施的协同配合,有效集成资源,共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嵇世山2012年7月26日在科技部教育部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发言
协同创新的生命力来自体制机制创新 ——在科技部教育部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发言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嵇世山
(2012年7月26日)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建立的产、学、研相融合的实体,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一、发展历程与状况。
研究院历经16年发展,建立了高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科技金融结合模式,探索出一条协同创新的发展道路,在取得创新成果的同时,也取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研究院累计孵化科技企业600多家,自己创办和投资180多家,其中上市15家。2011年在孵企业总销售额超过260亿元。研究院累计科研投入近8亿元,建成了6个研究所、16个实验室,培养十几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研究队伍400多人,获得国家奖3项、广东省特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300多件,授权120多件,组织实施了150多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研究院累计培训了2万多名高层次人才。
二、研究院有效协同了大学与政府、研发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等多种资源,逐步把科技创新事业做大。
1.体制机制创新是生命。研究院自收自支,自负盈亏,靠自生动力滚动发展。协同创新的生命力来自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院在实践中
1创立了“四不像”理论:研究院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文化不同;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机构,内容不同;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目标不同;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机制不同。
把科技创新“当饭吃”的机制:研究院把科技创新“当饭吃”,没有创新、没有产业化,实验室就无法立足,研究人员收入也会大受影响。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判断由技术专家、投融资专家共同参与,增加市场与收益的考量。用人机制:突破事业单位编制限制,任人唯贤,全员聘用。投入机制:将科研经费、机制创新和人才捆绑在一起,配套投入,重视对重点人才的支持。激励机制:研发团队分享技术股权,用股权激励拴住人才。
机制创新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视察研究院时指出,清华到深圳特区发展最重要的方向就是产学研结合;“四不像”证明机制有特色,团队有特色。2011年李长春常委视察研究院时指出,清华研究院的“四不像”理论,实际上就是高等学校为经济服务的体制创新,“四不像”理论是创新理论的实践。摆脱了政府是投入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得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模式。
2.清华科技资源与区域发展需求对接。清华大学积极支持专家教授到研究院建立实验室,组建应用研发团队,瞄准深圳产业需求,发挥清华学科优势,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推动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催生一批高科技企业。研究院承担了多项面向应用的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支撑计划”等项目,并
于2011年起作为首席单位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高性能LED制造与装备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3.为国家排忧解难,关键时刻冲得上。2003年非典关键时期,研究院遵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时的指示,依靠研究院的研发及产业化平台,仅用7天时间就研制出红外测温仪,并迅速在全国推广使用。共测出体温不正常者9292人,确诊为非典病例21人。如果没有排查出这21例非典病人,后果不堪设想。
4.协同创新与企业孵化相结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关键是能否把科技成果的价值体现在企业的报表上,而不是奖状上。研究院建立起贯穿“技术项目—创业企业—成长企业—成功企业”的全方位孵化模式,从单个企业孵化发展到产业链条孵化。
5.协同创新与资本、金融相结合。研究院于1999年成立力合创投,是国内较早的创业投资公司之一,作为主要投资平台,发挥了技术与资本结合的桥梁和主体作用,较早地将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创办、孵化、投资了多家上市公司。
6.协同创新与国际资源相结合。研究院在美国硅谷创建了“北美创新中心”,在英国牛津大学设立了“欧洲创新中心”,主要从事国际技术转移、国际企业孵化和海外人才引进。
第五篇: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2年7月26日在科技部教育部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讲话
在科技部教育部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讲话
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2012年7月26日)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和重点任务,是指引我国科技事业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为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天,科技部、教育部在这里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会商机制,推进科教结合,加强协同创新。这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着力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技中长期规划纲要、人才中长期规划纲要、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行动。
刚才,小娅、占元同志介绍了今天活动的缘起和两部合作协议起草制定过程,志刚、玉波同志代表两部签署了合作协议,上海交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听后很受启发。等一会,万钢副主席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1
长期以来,科技部、教育部在优化科教资源配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共同推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两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合作实施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共同推进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等。所有这些,都有力推动了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为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教育部,向万钢同志和科技部的同志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特别是高校科技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出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意见,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今天两部合作协议的签署,既是两部良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也为落实这些意见和计划提供了新的有力的支持。教育部一定认真落实协议内容,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学科、人才的综合优势,在科技部的指导、支持下,作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效,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一是坚持教育与科技相结合,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度统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构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科教体系,建立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机会,使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接受一线科研专家的指导,通过学习与研究,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培育科学精神,学习科学方法,接受创新文化熏陶。要创新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努力把国家科技创新优势最大可能地转变成为学校人才培养优势,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双提升。
二是坚持教育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自觉积极主动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教学基地,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提高学生科技素养,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要坚持需求导向。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力求在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取得重大突破。要坚持创新驱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进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坚持服务发展。以大学科技园、共建研究院、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推动高校科技资源向市场、向社会开放,推动高校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促进技术转移、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三是坚持政策引导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积极合理的政策引导,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对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要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高校特色发展,促进不同
类型的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要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健全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评价范围,不断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政策体系。要推进管理创新。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推进学术组织管理创新,推进学术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改革,激发基层组织学术活力;注重构建和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实现稳定可持续创新。
四是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构筑创新人才高地。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核心要素。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海外顶尖人才,包括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要实施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大力实施长江学者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进一步发挥“千人计划”专家的作用,支持高校在科学前沿和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建设科学家工作室,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以宽松和谐合作竞争的良好环境为保障,培养和造就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要放手使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对优秀青年人才独立开展科技创新给予倾斜支持,促进优秀青年人才在科研实践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五是坚持优化创新环境与形成优良学风相结合,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有奋发向上的创新环境和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对祖国挚爱忠诚、对工作敬业奉献的优秀品德,对真理执著追求、对科学求实
创新的科学精神,积极构筑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造就杰出科学家的精神家园。要优化创新环境。提倡学术平等,开展学术争鸣,鼓励冒尖,支持探索,宽容失败,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创新才能,尊重创新价值,支持创新举措,肯定创新成果,积极营造诚信、宽松、和谐的学术生态环境。要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规范学术管理,净化学术风气,提升科研诚信意识,保护知识产权,着力营造崇尚科学、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同志们,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两部合作的共同目标。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教结合、协同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