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铜架山村民情日记(小编推荐)
铜架山村民情日记
5月5日 星期四 晴
5月,春意阑珊,樱桃正熟。5月5日上午9时,我和十堰市司法局‚三万‛活动工作组成员李婧等人一起来到丹江口市丁家营镇铜架山村,了解了该村的移民内安情况、村级事务、村经济发展状况、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希望能和当地老百姓一道共谋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新点子。
我们一行人首先来到了村部,村部就位于移民安臵点附近,村书记胡东明正在办公室忙着收集、整理移民内安资料。胡书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该村目前移民内安工作及移民安臵点建设的情况。胡书记意味深长的说:‚移民工作是国家大政方针,地方必须服从中央,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在移民工作中,既要坚持政策,又要以人为本。‛看到我们一行人,部分村民纷纷赶到村部,诉说他们目前的苦衷和难处。四组村民王明荣向我们诉说道:‚我的土地在水位线以下,以后地淹了,我就没有土地了,吃饭都成问题,该怎么办哟!‛胡书记连忙回答道:‚您别担心,按照移民政策,土地淹了,以后会另外找一块地给您,实行‘以地换地’。‛ 村民王明荣说:‚得到这样的答复,我就放心多了,国家政策真是好啊!” 胡书记熟悉基层,也很有基层工作经验,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我们今天都学 1
了一课。
铜架山村是全市的移民大村,截止2010年11月13日,该村共移民外迁418户,1713人,移民内安158户,520人,移民户数占总户数的59%,该村共有3个移民内安安臵点。上午10点,我们一行人决定去安臵点看看,来到工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现代化机械的轰鸣声时时在我们耳旁回响。建筑工人李顺发是从武当山特区那边过来打工的,他向我们说道:‚移民是丹江的大事啊!大家都很支持。移民安臵点就是这个村村民以后的新家了,我们要保质保量完成啊!‛听到这里,我感到非常高兴,觉得李师傅是一个很有公共精神,很有责任感的人。
此时已临近中午了,我们一行人决定不休息,吃了自带的方便面,继续深入走访。我们来到了铜架山村5组,该组属于淹没区,因为水位线暂时没有上来,所以目前仍然有部分住户,零散地点落在青山绿林之中。我们来到5组村民毛泽有家中,此时他的一家人正在吃着午饭。我们详细询问了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得知目前他在辽宁省朝阳地区当矿工,收入不错,目前又享受移民内安身份时,我们连连点头称赞道:‚您现在家庭收入不错,又享受移民身份,这说明党的政策好啊!‛毛泽有说道:‚我们都很感谢共产党啊!现在我们一家都过上了幸福日子,自己儿子读书又很争气,自己心里感到特别踏实。‛说到这里,我们大家都高兴地笑了。
不知不觉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与丹江口市土台乡交界的六、七组,六、七组离镇中心较远,交通不太方便,2014年水位线上来以后,全为淹没区。看到这两个组山林面积较大时,我在想,以后可以把这些山林充分利用起来,搞经济林种植,带动大家一起致富,那该有多好啊!我们来到六组村民徐忠明家中,老徐向我们说道:‚自己是移民内安身份,但是目前很多菜地、果园等都没有补偿到位,自己感到心里不踏实。‛我们向老徐解释道:‚按照政策,移民内安和移民外迁,各自有各自的补偿标准,至于您的情况,我们会详细记录,向上级汇报。‛老徐回答道:‚那我就放心多了,希望早日得到你们的答复。”我们向老徐道别后,结束了一天的行程,一天中,收获颇多,同时也感到移民内安工作是该村目前的头等大事,移民内安工作搞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该村的人心向背,关系到该村的和谐稳定。
铜架山村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坚持科学发展,整合当地资源优势,以后水上旅游、水上生态养殖、经济林种植都可以大胆地去搞。相信到时候该村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像树上成熟的樱桃一样,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局面!(十堰市司法局‚三万‛活动组成员 向文翰)
第二篇:来自太山村民情日记
3月22日 星期二 阴
今天我们工作组一行4人来到张湾区柏林镇太山村走访农户。太山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山多地少,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全村国土面积为15.7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0.5亩、人口74户306人。
我们首先实地察看了村上正在修建的小水坝,水坝已经砌了四五米高。据该村党支部李书记讲,这座水坝要修8.5米高,主要是为了解决附近住户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由于前几天一直下雨,道路还有些泥泞,加上水坝上空的电线高度太低需要改线,今天施工队没有过来施工。我督促村干部要抓紧施工,抢在汛期前完工,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们工作组。
从小水坝返回,没走几分钟,河对岸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菇房,一排排香菇菌袋整齐有序地摆放在菇架上。我们决定先走访这家香菇种植户。经过一座由两块大石板铺就的简易桥进入这家农户院子,主人家柯成军忙迎上来,跟我们逐一握手。在我们做了自我介绍后,他笑着说:“我知道你们,上周村里开村民大会,我也去了,谢谢领导们还惦记着我们老百姓啊!”说着,忙让家人给我们搬凳子坐、倒水喝。我们谢过,一一坐定后发现院子里还停着一辆面包车,忙打趣道:“你家条件不错,也是有车一族啊!”这样一说,主人家还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了,交谈就在这轻松的气氛中展开了。
柯成军今年49岁,家有5口人,那辆面包车是新买的。他是该村的香菇大户,现有香菇菌袋14000袋,生产的香菇质量还不错,一部
分销到超市,年收入六七万元。我问柯成军:“香菇技术是从哪里学的?”他兴奋地说:“是在政府组织的香菇技术培训班学的。在学习中我认识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朱兰宝教授,在种香菇的过程中,有啥不懂的直接打电话请教朱教授。”柯成军家还养鸡,目前存栏2000多只,一年下来收入在20000元左右。
我问他目前有什么困难?柯成军说:“现在想搞一个冷库,在香菇价格低时储藏起来,打季节差赚钱。可是现在搞一个冷库至少得10万元,贷款又不容易。”村党支部李书记插话说:“现在贷款要么需要几个农户联保,要么需要房屋抵押,或者有一个做公务员的亲戚担保,确实不太容易。”像柯成军家里目前的情况,应该有较强的还款能力,我当即表态,帮他到银行贷款。
接下来我们走访第二户。户主叫喻昌军,家有3口人,他是个能人,身兼数职,是村上的护林员(每月300元),还是东沟林场的队长(每月300元),还是十白高速公路某个项目的协调队长(每月1500元),这样下来,每月固定收入也有2100元了。另外他家里去年还养了25头猪,纯收入10000元左右,今年打算继续养。只是妻子前几年身体不太好,看病花了不少钱。当我问他有何建议和意见时,他说:“我们村里自然条件较差,集体经济薄弱,但山场面积不小。我想,我们村能不能利用这个优势来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乡亲们致富呢?”我们认真地将他的建议记在笔记本上,准备跟村上的干部共同商量研究。
离开喻昌军家,我们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看到路边的田里有一
人在干农活,连忙走上去跟他攀谈起来。他叫柯成明,今年45岁,至今未婚,家里两口人,抱养的儿子今年16岁了。家里条件较差,有耕地六七分,山场15亩,主要种板栗,年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另外再做些零工一年挣个2000元。我问他有什么困难和想法?他说:“我们父子俩都吃低保,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谢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另外我想提个意见,就是这段路能不能修一下?估计也就几百米,再往前是水泥路,可这段还是土路,每到下雨都是泥巴,难走得很啊。”我忙对他说:“我们前段时间来看水坝时就发现这段路需要修了,已经跟区交通局联系,马上就要修了。”听我这样一说,柯成明高兴地笑起来了。
一天下来,我们走访了20户农户。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父老乡亲多么质朴!多么诚挚!多么可敬!开展“三万”活动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我们党员干部应牢记使命,情系百姓,多到群众中走走、看看,多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
(作者系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吴跃辉)
第三篇:来自青山村的民情日记
4月14日 星期四晴
清晨六时,我便被窗外唧唧喳喳的鸟鸣声给叫醒了。揉揉惺忪的眼睛,打开窗户深深的呼吸,那带着清新的、凉丝丝的的感觉。雨后的鄂陕边界的竹山县双台乡青山村,远处山际间又多出一抹嫩嫩的绿色,天空是敞亮的浅蓝,还好,今天是个大晴天,心情大好。
和工作队员陈松涛在农户黄朝平家简单的吃过早餐后,开始了今天的“入户访民情”。步行3公里,来到一组老党员赵少友的家。交谈中,我们了解到 83岁的赵少友,是退休下来的老支书,1955年初级社时入党当主任,1956年当村书记,1981年土地到户时退休。二十前,老赵的亲生儿子不幸病世,后来过继了一个单身汉当继子。当问及他经济是否有困难的时候,老赵说,继子和孙子长年在外打工,每年都会给他生活费,政府每月还发放100元村干部退休生活补贴,去年自己养猪、养牛还卖了5000多元。听说我们此行的目的是访民情、听民生后,老人紧紧拉着我的手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咱村子里通村水泥路修好了,有线电视也通到了户。生活很幸福,我舍不得死,想再活二十年。”
翻过一座大山,走过一段坑坑洼洼的小路,我们又来到了五组困难户吴远斌家。他个头不高,一脸黝黑,语气中就能看出他的精明与能干。看到我们,一家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搬凳子、倒开水很是热情。当我们问到党的惠农政策是否落实时,他急忙拿出家中的一卡通递给我们,并感慨万千:“真是感谢党,感谢政府!种地不交税、孩子上学不收费,还有这补那补,政策实在是太好了,日子会越来越好!”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位老汉正在地里挖地种花生,老汉叫吴风奇今年69岁,老两口共种地4.1亩。看他们忙的不行,我们立即向当地农户借了两个挖锄帮助老人挖地,因为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所以这种劳动对我们来说很熟悉,就象是又回到了童年。三十多分钟的时间过去了,我们汗流夹背,帮助他家挖了二分地,但我们没有感到累,因为同群众一起劳动是光荣而快乐的!
人勤春早。散布山间的零星地块上,不时可见忙碌的人们。下午,我们在村里找了16名党员及群众代表进行座谈。首先我代表工作组宣讲了与他们息息相
关的计划生育、林业法规和强农惠农政策,尤其是对农民负担政策、良种补贴、退耕还林政策、农机具补贴及家电下乡等政策进行了详细讲解。最后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原村支书纪道元说:“党的政策是一年比一年好,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但农村水利政策在边远山村落实力度不大。目前,我感到有两难。一是项目争取难。青山村地理条件差,无水田,全村只有1500多亩地,一点好地都集中在刘家河沟边,自然灾害严重,去年8月2日的一场瀑洪水造成河边上的300多亩土地水地流失严重,目前一些水利项目都分布在公路沿线或集镇边,边远山村很难纳入规划,能否纳入小流域治理项目,对河道进行治理。二是恢复水毁工程难。去年夏天的洪涝灾害,人畜饮水设施损毁严重。现在老百姓吃水无保障,希望工作队能够帮忙想想办法。”
三组的农民代表陈少冬说:“我也感到有两难,一是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下费困难。由于未通宽带网络,村卫生室对农村合作医疗下费报销难,农合政策落实到位慢。二是2001年黄姜贷款留下的后遗症让人不理解,当年发展黄姜产业我们贷款时,信用社人员做生意用渗泥巴的黄姜种和化肥来作低贷款资金,发给我们,当年收姜时由于市场等原因,黄姜卖不出去,根据签定合同应该风险共担,但利息年年在长,形成恶性循环,信用社经常来催要,说要起诉到法庭强制执行”。五组康仁美、六组……反映四组和五组5公里未通路,52户215人肩挑背驭的问题;信息闭塞,农民生产东西由于没有形成规模销售渠道不畅通;看病难、看病贵;空巢老人无人照顾;山里野猪多对农作物遭害严重;迁移扶贫不如邻近省的白河县扶持大等等问题。两个小时的座谈,我们将收集的问题都一一记录下来。晚上八点返回农户住地后,对老百姓提出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争取认真协调处理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
回顾一天的所见、所闻,作为信访干部的我久久无法入眠:青山村是竹山县边远村之一,与陕西白河县卡子镇交界,山大人稀,灾害频繁,平均海拔1250米,昼夜温差大,当地百姓戏称为“一脚踏两省,五步走三县”的地方,是无资源、无产业、无外援、无集体经济,特困户占总户数35%的特困村;大多家庭经济困
难却苦无门路,产业致富难;人畜饮水相当困难,行路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难,困难党员、空巢家庭、特困群众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为民解难的任务任重道远。尽管问题多、任务重,我们信访干部仍然信心满满。当前我县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三万”活动的开展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阵地,只要我们饱含深情的关心农民、爱护农民,尽心竭立力为他们解民难、办实事,就可以收到干部转变作风、村民得实惠、农村实现发展的多重效果。(竹山县信访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王定斌)
第四篇:三山村入户调查民情日记
进三山村入户调查民情日志
2011年4月26日星期二天气:晴 早晨7点20分左右,民政局干部职工按照昨天会议要求,早早的来到了局门前,经吴局长提出简短要求后,7点30分准时出发。按照原来的分组,我在汪局长带队的一个组,7点50分,我们到达三山村村、支“两委”办公室。由村干部(共有3人)介绍全村情况后,分成二组,由村干部带领分头入户调查。下午“送温暖”到困难低保、五保户,晚8点多集中返回。
一、三山村概况
1、人口。三山村属蔡河镇,分9组,全村人口1038人,党员29人,其中包括去年退役军人党员一名,去年发展一名。在家务农人员200人,在外务家工130人,外出打工100多人。
2、耕地。全村共拥有水田、旱地1005亩,其中:水田750亩,旱地255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左右,现抛荒面积100亩。主要经济作物:水稻、棉花、花生。
3、公路。全村村村通道路硬化6公里(不包括主干公路),完成村村通60%,现有2个组通了公路。还有6个组没有通公路,一个组借助外村公路也通了。
4、收入来源。收入主要来源一是种植主要经济作物水稻、棉花、花生,收入不高,靠天吃饭成分较重;二是部分村民出远门外出打工,脱离了农业生产;三是部门村民早出 1
晚归在附近打工,晚上附带捉蜈蚣,农忙时在家干活,打工、种田两不误。
5、低保、五保户。全村五保户5户,有一户符合条件,户主叫吴炳友,60多岁,没有上报。主要原因一是吴炳友出生时,没有在三山村入户,后被人抱养,去年回村入户;二是村级是转移支付,五保户多了后,占了村活动经费,村干部不愿报。低保户去年15户38人。今年新增5户18人,减2户4人,现共有18户52人。低保、五保户情况没有公开,汪局长要求尽快在人多的地方张贴公开栏,接受监督。
二、入户调查情况
(1)访民情、问民意
我们一组首先来到9组,全组共有10户42人,在家6人,我们挨家挨户访民情、问民意。家里没有人的让村干部找来电话,给户主打电话,给他们宣传强农惠农政策(好多电话不通)。有人在家的,通过分发强农惠农资料,拉家常询问生活状况、家庭面临的困难,询问政策落实情况及意见等方式了解民情。如来到彭宗国家里,询问政策落实情况时,彭宗国说原来种地要交税,现在种地国家还要补贴钱,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到彭宗强家时,只有他卧床不起的妻子在家,得知彭宗强在地里抛秧时,我们又来到田间地头,找到彭宗强,通过拉家常得知,全家3口人,大姑娘出嫁,小姑娘在广水实验高中读三年级,妻子落下结扎后遗症,又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不能劳动,全家生活极为困难。现又正值抛秧时候,可是没有下
秧水,愁煞了彭宗国,俗话说得好:没有一夜的秧,只有一夜的雨。有了秧苗,才有收成,经村干部协调,把秧抛在邻村的秧田里,解决了彭宗国的大难事。
接着我们又来到3组,全组共46户158人。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剩下少数在家。来到余大才家,给他宣传了相关政策,分发了强农惠农政策资料,询问了家庭困难,他说,目前还可以,下秧水没问题。孩子外出打工,经济相对较宽松,困难不大。问到对国家政策意见时,他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党和政府对农民照顾比较多,对发家致富充满憧憬。来到彭宗兵家时,只有他妻子和一个脑瘫儿子在家。通过交谈得知,全家四口人,3亩多地,粮食产量是4千斤左右,由于要在家照顾脑瘫儿子,经济收入主要靠彭宗兵一人外出打工赚钱,生活很困难。问到对国家政策的意见时,她说,国家政策对农民确实很照顾,自己家入了低保,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对党和政府充满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2)办实事,送“温暖”
两组汇合后,先后对杨文楚、杨文华、彭宗强、彭宗兵、曾庆明、李胜艮、李胜照、董小国、邓出清、曾现君十户低保困难户进行了送“温暖”活动(每户送100元钱)。杨文华说:“送来虽说只有100元钱,对有钱人来讲不值得一提,但是送来的还有党和政府的关爱和照顾。” 李胜照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弱势群体,仍然记得我们这些生活困难的人,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我们一定搞好生产,自力更生。”听到这些发自肺腑感慨之言,我也不由感慨万
分:老百姓是质朴的,是感恩的,他们不求太多,知足常乐。通过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我觉得这次入户调查是值得的,有收获的。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村民对政策的称赞,收获了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三、村面临的困难
(1)全村大部分组没有下秧水。一是由于最近很长时间没有下雨,干旱严重;二是大部分塘堰淤塞严重,根本就蓄积不了多少水;三是主干渠道多处淤塞、破损,水就根本到不了村。
(2)主干渠道要维修。村主干渠道总长4公里,渠道多处破损、淤塞严重。如果开闸放水,村西边的组可能有水,到村东边的组就没有水了,严重制约了全村农业生产。如果进行清淤和维修加固破损处,据村“两委”初步估算,除去村“筹资筹劳”部分,资金缺口2万元。
三、调查感想
一、广大村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员会主任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农村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这支队伍建设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调查情况看,三山村、支“两委”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农村工作,完成各项任务,主动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保持了发展和稳定。
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否,严重制约了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的能力。三山村基本上是一个“空壳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只有债务。村干部想干些事情,但受经济制约,根本就没有办法实行。由于村级实行转移支付,想给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到后来也办不成。如吴炳友一个60多岁的孤寡老人,却没有享受五保。原因是镇里有规定,村五保户率为5‰,超过的在转移支付里扣除,从而影响村里活动经费和村干部工资。试想,连村干部的待遇都得不到保障,又怎么能发挥好村干部的积极性呢?村级集体经济又如何能够发展呢?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村级集体经济就根本得不到发展,村民致富之路还很遥远。
吕耀祖
第五篇:丰山村“三送”工作组简讯及民情日记
简讯
县发改委工作组在“三送”工作中,着力在争取项目资金上入手,切实解决老百姓“出行难、饮水难、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等事关长远发展的问题。到目前,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通路、通水等项目4个,争取落实上级资金116.03万元;积极争取公路改造、土壤改良及农田水利建设项目5个,争取资金达98万元。(县发改委“三送”工作组)
新建的水渠发挥了作用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天气:小雨
今天来到丰山村沙排新村点,看到刚修建好的混凝土水渠已发挥了作用,有效的防止了雨水进入新村点。去年12月,该新村点提出,有一条排水渠在新村点后面,比新村点更高,且是泥土排水渠,已是堵塞严重,每年春季,雨水就漫出,进入新村点。我们“三送”工作组了解情况后,协调资金5万元,在春节前,修建了300余米的混凝土排水渠,有效的解决了问题。在“三送”活动中能为群众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感觉非常高兴。
老党员是我们的楷模
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天气:晴
我们走访了丰山村老党员、老村支书吴长福,一进他家中,就看见了五六张八十年代市、县发的奖状,喝水用的口钟也是获得各种殊荣的纪念品,感觉到了吴长福老支书的贡献。经聊天得知,出生于解放前,家境贫寒,做过长工,解放后,当家作主,从大队长到村支书,带领人民群众,发家致富。在改革开放后,积极搞农业生产,从一九八五年起连续五年上交万斤粮,获得市、县多次表彰。吴长福老支书,吃苦耐劳,听党指挥,积极投入农村工作,起到带头、模范作用,是我们当代党员、干部工作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