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新时期的中俄科技合作

时间:2019-05-14 17:1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面向新世纪新时期的中俄科技合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面向新世纪新时期的中俄科技合作》。

第一篇:面向新世纪新时期的中俄科技合作

面向新世纪、新时期的中俄科技合作

孙万湖

2013-1-9 20:35:03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副会长、中俄科学与高技术中心协力会理事长)

[中图分类号]F13/17.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6-0009-02

中俄科技合作是中俄两国已建立的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提高两国贸易水平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因而中俄两国高层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两国的科技合作。经过双方十多年的共同努力,两国的科技合作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局面并取得了很多可喜可贺的成果,达到了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中俄科技合作现状

1992年12月16日,中俄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根据该协定成立了中俄部长级科技合作委员会。从1993年7月至2004年8月共召开了12届例会,共商签了政府间合作项目几百项。为更好地规范双方的合作,1999年中俄双方商定并签署了《知识产权保护和权力分配议定书》。

2000年11月,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期间,双方正式签署了《创新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成立了专门的中俄创新工作小组、军转民技术合作工作组、中国重点科研院所与俄国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工作组。

除政府间科技合作外,中俄两国有关部门在核能、航空、航天、电信、船舶、电力、环保、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此外,中俄两国大院、大

所、大学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合作,作为官方合作重要补充的民间科技合作,也以灵活的机制、多样的形式较快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两国所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中国拥有的巨大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俄罗斯对科技半成品在中国实现产业化的需要,使得中俄两国都对发展平等互利的科技合作寄予厚望。

二、中俄科技合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俄科技合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中俄两国科技合作的水平同两国良好的国家关系还不相称,同两国同样面临经济全球化、经济科技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也不很适应。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中俄双方经济互信有待加强。

在合作中,双方一些合作单位和有关人员存在着浮躁情绪,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视行为。

2.制度层面与市场秩序尚未理顺。

如存在运输堵塞与“灰色清关”,投资保护与争端仲裁机制缺位,银行结算不畅,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有些法规不完善,政策随意性强,缺乏透明度,经营风险高,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

3.双方战略性大项目显得偏少。

双方在航天航空、能源、水资源、核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合作潜力尚未挖掘出来。在诸多高技术和军事高科技领域,俄对华合作的方式以出售产品和装备为主,技术转让为辅,科技合作显得薄弱。

4.双方缺少既懂俄语或汉语,又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这在双方合作和交流中造成不少困难,因此双方采取有效措施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三、关于提升新时期中俄科技合作水平的政策建议

2004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中俄总理第九次会晤期间两国总理签署的联合公报中提出:

不断完善双边科技合作项目遴选和监督实施机制,加强在航天、核能和其他能源、动力、新材料、化工、生物、信息和通信等优先发展领域的合作;加强中国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俄国家级科学中心的协作,加大科技人才交流力度;支持建立和发展联合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协助两国有关组织和公司解决好在科技成果商品化和技术产业化方面的问题。

为了完成中俄两国总理在联合公报中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克服上述列举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升新时期中俄科技合作水平,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制定对俄科技合作中长期规划

中俄双方都认识到,从现在起至2020年是中俄两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俄罗斯把经济工作重点转向 发展高科技领域,为开展双方全方位的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2004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俄,双方高层会晤时,均强调中俄科技合作,特别是大型经济技术合作是促进双边贸易的“龙头”。可以说,双方达成的这一共识,对中俄科技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建议我国科技工作主管部门考虑在平等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中俄中长期科技合作规划。

2.加强对俄科技合作的协调和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合中俄科技合作不仅涉及科学技术领域,而且还渗透到经济、金融、税务、海关、商检等部门。因此,建议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行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加强科技合作分委员会、经贸合作分委员会、能源合作分委员会等的协调机制,同时要加强双方有关部门的横向联合和相互配合。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下设的秘书处应充分发挥这种协调作用。

3.把引进和推出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作为当前中俄科技合作的重点

俄罗斯是苏联的主要继承国,科技实力雄厚,有许多科研成果具有较大的产业化前景。但由于俄资金匮乏,科研与生产长期脱节,许多科技半成品找不到用户,无法实现产业化、商品化,更谈不上国际化。因此我国应继续抓住机遇,积极引进俄科技半成品,并积极把我国技术和人才推出到俄罗斯。

4.加强两国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方面的合作

加强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并不断完善的合作运行机制:(1)通过中俄科技合作分委会商定合作项目;(2)通过已成立的两国创新工作组商定年度合作项目;(3)通过双方大院、大所和国家科学中心物色和确定直接对口的合作项目;(4)通过军转民的合作机制确定合作项目;(5)通过中俄合作基地和科技园开展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

5.积极开展大科学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

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首先要服从于国家发展目标,要保护国家利益,为国家安全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服务。开展同俄罗斯大科学领域的合作正是达到上述目标的重要一环。而高能物理、等离子体、核聚变、质子源、中子源、同步辐射源以及

天文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学科和领域。正是俄罗斯的强项。

6.在发挥合作主体多元化作用的同时,特别要重视政府政策指导作用

双方政府有关部门最重要的是要起到政策方面的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合作条件和环境。为充分发挥地方合作的积极性,为发挥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民间渠道的作用,排忧解难,特别要着力解决两国开展合作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和困难,以及人身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等诸多问题。

7.要在“引进来”的同时加强“走出去”

在中俄科技合作中,过去主要强调从俄引进技术和人才,而很少考虑将自己的成熟技术推出去。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我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到俄罗斯创业,投资建厂,建科技园。

8.加强中俄科技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中介和咨询机构的建设

开展科技合作从信息获得、分析到与企业洽谈,直到成果转化为商品,在这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从翻译的要求到技术帮助,企业部门迫切需要有一定素质的科技中介机构介入。建议中俄共建若干具有一定资质、条件好的中介机构,协助重点项目的具体推进工作。

9.要设立对俄科技合作风险基金

俄方向中方转让的科技成果既具有重要的开发前景,又蕴涵着较大的风险。目前我相当多的企业因缺乏资金而无力进行对俄科技合作成果的评估、鉴定和中

试投资。因此,建议在科技部等有关政府部门支持下,建立对俄科技合作风险基金,着重支持俄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

10.要建立全国性的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系统

建立全国对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系统,是实现两国科 技合作项目供需快捷沟通、对接的有效途径。鉴于哈尔滨市科技局和哈尔滨市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已建立了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建议以该网为基础,建立全国性的中俄科技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并与俄对华科技合作信息网实现联网对接,以推动两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11.两国媒体应发挥正确导向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媒体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双方有关部门,特别是双方的媒体应该对各个层次、各种渠道、各种方式的合作多做正面宣传,客观公正地报道合作的双赢效果,要多为两国已建立起来的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服务。总之,对俄的科技合作任重而道远,是一项长期不可动摇的工作。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从世界全局和大国关系的高度研究中俄科技合作的发展进程,在开展政府间主渠道的合作中,大力开拓民间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合作,加强地区、地方之间的合作,重视培养年青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中俄科技合作的水平,结出技贸结合、技经结合丰硕之果。

愿中俄科技合作为建设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世代代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永不为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前景展望

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前景展望

吴庆峰

(黑龙江大学科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俄罗斯的评估机构对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发明技术进行分析后认为,俄占有近30%的份额,处于世界科技领先地位。该机构还预测,至2010年在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上俄所占的份额将接近50%。中俄两国政治、经贸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引进工作却进展缓慢。探索中俄科技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剖析技术转移领域产生的诸多问题,对于促进俄高新技术向中国技术市场转移尤为重要。

关键词:俄罗斯;国际科技合作;技术转移

中图分类号:G322.5;G325.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10)02-0038-04

收稿日期: 2009-12-04

作者简介:吴庆峰(1971-),男,辽宁铁岭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平台模式研究。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以来,双方相互支持和互信水平不断提高,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中俄总理已经进行了第十四次定期会晤。定期会晤机制促进了双方在经贸、能源、人文、地方等各领域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灰色清关”、“中国威胁论”等现象,表明俄罗斯政府及民众对中国的总体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导致中俄科技合作及俄罗斯技术转移工作进展缓慢。深入研究俄罗斯的国情民意,探索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的新模式、新途径,剖析合作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核心问题,对于促进俄罗斯高新技术向中国技术市场转移尤为必要。

一、俄罗斯的国际科技合作策略

(一)国际科技合作方向

俄罗斯对外科技政策的基本发展方向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方面制定国际合作计划。组建由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科学中心,特别注重恢复苏联原有的科技地位和实力,保存和发展高等文化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等。

在基础研究方面,俄罗斯采取世界多极化的科技发展战略,积极促进在俄罗斯境内,以国家重点科研机构为基地建立基础科学国际一体化中心,主要有合资、合作研究、联合研究中心以及联合实验室等形式。

重点发展同工业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挖掘现有的基础科学潜力,在国际一体化、基础科学劳动分工与协作方面巩固已有的地位。参与解决人类共同的课题项目,执行全球性的项目和计划等等。尤其是注重开展解决人类与自然、不可再生资源等问题的研究合作。

(二)国际科技合作定位

在符合俄罗斯科学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俄罗斯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内容。俄罗斯的国际科技合作的定位是通过应用俄罗斯科技成果来解决带有全球化特点和能使现代文明稳步发展的课题,如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全球气候、艾滋病、全球性信息网络建设及全球安全等。

在应用科学研究方面,俄罗斯首先注重在优先发展的科技领域,同西欧国家、美国、日本、中国、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和国家重点科学中心开展合作。

俄罗斯近年来重视国家科技成果在国外的信息宣传,但来华参加各种展会的技术研究类项目多局限于中试阶段,俄罗斯技术出让方希望引进外资,以技术或设备参股合作实现产业化。国际科技合作将是支撑俄罗斯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俄罗斯鼓励科学家参与国际竞争,接受国际资助,制定政策保障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国际科技合作体系

俄罗斯利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建立适应本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国际科技和创新合作体系。依据世贸组织协议有关保护知识产权贸易的条款,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有关文件,充分运用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法则。在与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所确定的重点发展方向上,建立总体合作空间。积极促进与独联体国家的双边科技合作。加强与独联体各成员国的科技信息交流。

开展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扩大与科技强国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合作,以加强对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新内容的补充,参与解决全球性课题。利用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对俄罗斯科研体系进行改革。与工业发达国家如欧盟各成员国建立科技合作机制,从而达到吸引外资,实现对俄科研成果投资的目的,有助于稳定俄罗斯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逐步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俄罗斯不断发展同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扩大同印度、中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领域的合作。积极发展同巴西、埃及、朝鲜、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南非等国家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合作,推广应用俄罗斯科技成果。吸收新兴工业国家的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源,以俄罗斯国内科研中心为基地,积极促进在俄境内建立国际科技组织。

(四)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

俄罗斯通过建立自由经济区或技术产业化区,吸引外资建设技术园区,包括技术孵化机构、科技产业区、科学城,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俄罗斯联邦政府鼓励利用外资,包括私人投资在俄境内建立技术创新机构,并支持俄罗斯科技创新企业在境外建立分支机构。为促使俄罗斯技术在境外成功实现产业化,俄罗斯企业非常看重技术购买方国家的市场支付能力。目前,技术转移市场前景看好的国家有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伊朗及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等。俄罗斯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多采取入股方式参与国际技术转移合作,外方则需投入基础设施和资金。

俄罗斯国际技术合作的重点是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机构、创新网络加强联系,此举可利用双边科技合作,甚至全欧洲伙伴协作计划得以实现。俄罗斯的科学城、国家科学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业创新企业联合体、专业协会将在建立面向21世纪的俄罗斯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五)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家利益关系

为使国家利益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俄罗斯全力支持与移居国外的俄裔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让其参与执行国内科学项目工作,并从联邦财政预算中拨出住房等优惠条件吸引年轻学者回国创业。同时,俄罗斯建立监管体系,管理由国家财政资助开发的技术项目的对外转让。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避免发生境外技术流失和非法盗用等问题。对于国外资助的、涉及俄罗斯国防以及军转民科技产品的科学家或科研项目,俄罗斯政府实行严格的国家监管。科技和教育领域面向国际的信息网络,要求建立信息安全保障的解决方案以及对国际科技信息交流采取监控措施。

俄罗斯联邦政府为维护民族利益,保障科技安全,制订了面向21世纪全球安全的国际科技战略,在多边、双边国际科技合作的实际工作中,加强有关安全保障方面的法律基础研究。

二、中俄科技合作的契合点

(一)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俄科技合作在基础研究领域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即以中俄两国科技部颁布的基础研究重点领域中的相同学科为切入点并作为合作重点。中俄双方共同的基础研究优先方向应包括数理科学、技术科学、化学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这些基础研究方向符合俄罗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规划。

俄罗斯国际科技合作的一般流程如下:根据技术购买方的订单,利用外资进行研究和设计,接受技术购买方的资金、设备、材料,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研讨会,按合同派遣科学家出国工作。针对俄罗斯的国际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方式,中国须制定灵活多样的对策,遴选具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科研实力的机构开展对俄科技合作。

中俄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应注意把握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要优化合作环境,创造便利条件,充分支持两国专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二是要制定中俄双方均认可的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精心组织重大合作课题,着重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效益。

(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

高新技术对于中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是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俄罗斯科技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可能会成为两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突破口。2008年,在中俄总理会晤机制下的科技合作分委会第十二次例会上,双方强调在纳米技术和材料、生命科学、能源和节能、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信息和通信技术等领域优先开展合作。中国可考虑利用俄罗斯已有的设备和实验条件完成一些重大实验项目,同时还可优选一些俄罗斯技术出售方的高新技术和关键设备,在国内创办高新技术合作企业。

(三)技术改造与创新领域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加快技术改造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工程普遍面临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从事国际技术转移的机构对苏联时期援建的一些工厂进行多轮技术转让谈判后发现,以高新技术对大中型国企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是实现国企跨越式技术创新的途径之一,而技术转让价格相对较低、技术壁垒相对较少的俄罗斯则是中国大中型国企技术改造的较为切实可行的技术源。对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的技术改造而言,完全可利用这些企业与俄罗斯技术的渊源关系和相关性进行技术改造,可起到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效果。

(四)军事技术领域

目前,中国国防科技方面总体上仍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从整体上看,中国航天、核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从各项应用技术看,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相差20年左右;常规武器装备亦约相差15~20年;飞机、坦克、舰船等重大武器装备平台的动力技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电子装备是薄弱环节;武器导弹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的导弹制导技术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对部队整体成效影响较大的电子战技术薄弱,技术储备不够。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正将中国视为重大的军事技术合作伙伴之一。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1992—1995年间,中俄武器贸易额超过25亿美元。利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巩固的有利条件,引进俄罗斯的先进武器和技术,是缩小中国军事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加速中国武器装备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须把引进、转化、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将引进转化为加强自力更生基础的条件。

三、中俄科技领域合作前景

(一)俄在基础科学和高科技领域的优势

基础研究一直受到俄罗斯的重视,其重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物理、天文学、天文物理、地球学、生命科学等方面,上述领域集中了俄罗斯最优秀的科学家并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就高科技领域整体而言,俄在航空航天技术、能源产业(水电、火电、核电、核能)、太空能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激光技术领域、新能源领域俄罗斯具有明显优势。航天领域,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约80%的航天方面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是独联体国家中唯一能从事航天活动的国家;激光技术领域,俄罗斯不仅获得了从真空紫外到达红外整个波段的发射,且在激光脉冲宽和激光输出能量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在核能技术方面,俄罗斯把核武器、核电站、核动力潜艇作为重点,取得了可与美国相匹敌的成就;热能直接转化电能的技术居世界首位。

在重点科研领域中,俄约有40%居世界领先地位。1991年由苏联近300名著名学者和院士参与完成的大规模科研成果鉴定表明,俄在物理学、化学、电子学、地理学、信息学、人体生物学、生物化学、人类生命活动结构基础领域的研究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上述各类科学技术中30%以上具备了许可证出口的能力。自经济转轨以来,尽管困难重重,但在基础研究领域仍涌现了一批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如1999年,俄罗斯科学家在核反应实验室合成并确认了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最新的第114号超重元素,原子量为289,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发现。

(二)中俄科技发展的互补作用

目前,中国许多研究俄科技问题的学者认为,中俄两国科技领域发展水平各异,科技合作的互补性很强,具有极大的合作潜力。近年来,经多次组织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洽谈发现,如果具体项目科研水平差距太大,反而影响合作谈判的进行,技术转移最后成为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

俄罗斯的科学技术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军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重工业技术、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发展较快,而应用研究、消费工业部门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水平较低。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的应用研究投入较多并取得很大进展,在工业技术方面,轻纺、食品、轻化工、家电产业方面水平较高,发展较快,并在一些行业有传统优势。目前中俄双方从整体来说,在科技上互有短长,在很多领域都有满足对方需求的能力,这正是中俄开展科技合作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俄罗斯已出台《俄联邦至2010年及长期科技合作发展基本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俄将要集中资源支持那些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国家经济竞争能力、提高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研发项目。而中国正在制定2004—2020年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旨在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有力地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对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平台的建设

筹划建立全国性的对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是实现两国科技合作项目供需双方快捷沟通、有效对接的途径,是推进中俄科技合作的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在对俄科技合作中,这种先进的媒介手段尚未得到普及应用。大多数应用性合作项目多是通过极其原始的粗放方式,即通过熟悉俄罗斯技术的专家学者推荐介绍的方式实现对接。中国同俄罗斯科技合作比较密集的省份和技术转移中介机构虽然各自都收集了俄罗斯科技项目的信息并且制作了自己的网页,但是彼此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做到迅速传播、资源共享及项目的快速对接。为了加快中俄科技合作的步伐,提高合作的效率,建议尝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国家级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系统旨在充分发挥对俄科技人才优势。网络系统集科技项目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对接于一体,从而有效地提高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的集约性和有效性。

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和改革的深入,俄罗斯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中知识要素的作用。俄罗斯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已不满足于一般的技术及高科技产品的转让和输出,而是更加关注自身创新体系的建立,因此,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任重而道远。俄罗斯的实验室科技“半成品”在中国技术市场能否实现产业化或商品化,涉及政府、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等诸多因素。通过与俄罗斯和独联体各国的科技交流,尤其在双方科技人员交流的良好基础上再谈合作研究及技术引进问题,真正做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缩短中国的科研和开发周期,填补空白,突破发达国家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对中国实行的封锁,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这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Look to the Future of Sino-Russian Technical Cooperation and

Transfer

WUQing-feng(Academy ofSciences,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After an analysis of the technologies ofgreat inventionswhich affec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world,Russian evaluation authority believed that30 percentage ofRussian technologies lie in a leading position in theworld.The institution also forecasted thatby 2010 Russian products would account for about 50 percentage in the world high-tech market..China and Russia havemade greatachievements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but the Sino-Russian technical cooperation and technical transferwork developed slowly.To probe into newmodes and newways for the Sino-Russian cooperation and to analyse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area of technical transfer are very important forRussia transfering its high technologies to Chinese technical market.Key words:Russia;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operation; technical transfer

[责任编辑:王 超] 《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第2期

第三篇:对强化中俄科技合作战略性安排的探讨论文

中俄科技合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两国间巨大的潜力远未发挥出来,合作深度不够高,合作规模还不够大,运作方式也不够规范,双方科技合作的水平既与两国的大国地位和不断提升的战略关系不相适应,也不足以应对两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全球化、经济科技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中俄两国目前都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双方在观念、体制和管理上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双方战略性大项目偏少,在航天、航空、能源、水资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合作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三是双方缺少既懂对方语言又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在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中遇到不少困难。为此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强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科技合作的战略性安排的建议。

一、强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科技合作的宏观战略安排

(一)充分重视和提高俄罗斯在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中的地位

目前,国际技术流动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国际市场70%的新技术产品由发达国家提供,发达国家及其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一般处于主动地位,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收益也较高。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进入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路径依赖或自身技术能力的空心化。科技全球化及其所引起的国际科技结构的变化主要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与俄罗斯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科技合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一直将美国、日本、欧盟作为合作的国别重点。事实上,在与上述国家合作中,由于诸多壁垒的限制,我们并未引进世界一流技术;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我国的技术路径依赖,制约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独联体国家、美国、日本、欧盟和印度等国则加强了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力度,并富有成效;日本、韩国等已纷纷抢占俄罗斯技术市场。有鉴于此,在今后的对外科技合作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和提高俄罗斯在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中的地位。

(二)制订符合中俄两国发展战略的科技合作中长期规划

科学技术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十分重要,一方面因为实现科学技术的中心角色需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长期投资;另一方面,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管理稀缺的资源以实现最佳利用。中国提出2020年前建成创新型国家,俄罗斯提出实施国家创新战略,中俄两国在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上是趋同的,均将科技发展战略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地位。这种调整对于中俄两国都是一种客观的趋势。俄罗斯已出台了《俄罗斯联邦2010年前和未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基本政策》、《俄罗斯联邦科学、工艺和技术优先发展方向》和《俄罗斯联邦关键技术清单》等科技发展规划;中国已制定国家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为两国发展科技合作明确了方向。为进一步扩大中俄科技合作,并不断促进合作效率的提高、合作内容的丰富、合作领域的拓宽、合作环境的改善和合作水平的提升,建议双方科技主管部门考虑制订两国中长期科技合作规划。

(三)加强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合作以提高科技合作深度

应将科技合作产业化作为推进中俄科技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中俄正处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两国在发展航天、生物、信息和通信技术、核能和其他能源、新材料、化工、激光、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和军民两用技术等领域各有优势、互有需求。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相对而言,俄方具有技术的优势,中方具有产业化的良好环境。中俄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并且不断完善的合作运行机制。为了加强双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合作,建议充分利用现行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加强科技合作分委员会、军技合作分委员会以及经贸合作分委员会和银行合作分委员会的横向联系和相互配合,形成高效、务实的合作协调机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设立科技合作风险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

(四)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双方科技合作中的深层次问题

根据近年来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所提出的任务,近期科技合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充分利用双方高层会晤的机制,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两国科技合作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确定一批两国在战略领域进行合作的大项目;不断完善双边科技合作项目遴选和监督实施机制,加强在航天、核能和其他能源、动力、新材料、化工、生物、信息和通信技术等优先发展领域的合作;加强双方科研机构特别是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之间的协作,支持建立和发展联合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加大科技人才交流力度;在双边合作过程中保护知识产权;协助两国有关组织和公司(企业)解决好在军转民技术、科技成果商品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合作方面出现的问题;大力扶持中俄“友谊”科技园和其他科技园的建设和运营,继续给予必要的财力、物力、法律方面的支持;鼓励和支持两国地区间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五)互建或共建中俄科技园建设是加快推进双方科技合作重要战略举措

“中俄科技园”相当于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园,其构成单元应该是实体,例如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合资合作企业、科技发展中心(国际技术中介机构)等,由目前分散在某个特定地区(如沈阳、长春等地)的构架单元整合建立,具有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其基本特征是面向目标市场,将推动、加速双方科技成果在中俄两国转化,产生经济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着眼点。采用中俄“双园”模式。具体到我方的“科技园”,主要集合若干个与俄有合作项目的专业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开发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如AMT产业园、IC装备基地、光电子信息基地、海洋生物科技工业园等),依托中科院在东北地区,乃至包括北京、江浙沪一带在建或拟建的,包括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的产业园或科技园,关键在于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基础。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成立中俄合资经营高技术企业并支持其就近入驻园区。同时在引进俄罗斯的人力、技术、无形资产、设备等强势资源时,注意考虑俄方的利益,互利互惠,实现双赢。

二、强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科技合作的中观战略安排

(一)强化对俄科技发展与中俄合作的舆论宣传以培育合作主体

目前,我国对俄罗斯科技水平的认识存在误区。该问题的形成与我国诸多新闻媒体对俄科技水平的片面宣传有关,这种片面的宣传不仅给广大民众造成了俄科技水平落后的印象,而且也使不少科技工作者对俄科技水平产生了错误认识。为此,我国的各大新闻媒体应加大对俄科技成果、政策、法规、学术交流、互访的报道力度,增强报道的及时性、客观性;可定期请国内各科技领域专家发表评论文章;应不定期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俄罗斯科技成果展,同时举办俄罗斯科技论坛,邀请俄各领域专家介绍本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上述举措,形成良好的推进中俄科技合作舆论氛围。

(二)产业结构升级是中俄共生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与任务

产业结构升级是中俄共生发展合作的核心战略目标与任务。目前,中俄两国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已由一般性结构失衡转向结构低级化、低质化,相应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亦由解决发展结构失调问题为主转向推进产业结构水平升级为主。共生发展合作是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在两国经贸合作特别是在产业科技合作领域中,两国应通过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关系,把经贸合作建立在加快经济共同发展,产业结构共同提升,经济共生增长的基础上,针对两国产业科技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通过更紧密的合作,集成优势要素,使优先发展的相同性主导产业得到共生增长,加快产业结构的共同升级,对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中的共性问题,联手合作攻关。最终达到提升两国产业结构层次,加快支柱与主导产业共同发展的目的。(三)强化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中俄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观上要求加快构建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机制。中俄双方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合作中应遵循平等互利、成果共享、尊重知识产权等基本原则。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机制主要应包括组织、资金、信息、载体、人才、认证、预警、咨询和法律等知识产权合作子机制。为加快构建中俄知识产权领域合作交流的有效机制并使之高效率运转,应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促进中俄双方知识产权合作主体多元化;加强高新专利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的作用,加强民间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中俄两国政府在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合作过程的组织协调作用。

(四)积极开展中俄在大科学领域的科技合作、交流与提升

当前大科学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高能物理、等离子、核聚变、质子源、中子源、同步辐射源以及天文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学科和领域。在上述领域,有些是俄罗斯的强项,其科研能力属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科研水平也获得迅速提高并取得了很多成果。目前,两国科学家已共同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研究计划(即ITER计划)。在大科学研究的领域内,两国科学家应共同努力,创造更多的机会参加大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弥补双方在研究手段、设备和经费上的不足,以利于双方科学家快速接触到科学研究的前沿,分享到世界先进科学研究成果和理念。同时,可根据双方需要和国际惯例,共建国际性、开放型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确定研究课题,开展合作攻关。

三、强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科技合作的微观战略安排

(一)强化已有中俄科技合作中介咨询机构的效能

应尽快建立中俄科技合作的中介机构和咨询评估机构。由于缺乏中介机构和咨询评估机构,俄许多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清单至今得不到评估,难以实现技术商品的转让和交易。为了加快对俄技术成果的引进和消化,建议采取政府(科技部)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不同层次的、高效率和专业化的中俄科技合作中介机构和咨询评估机构,组织熟悉俄技术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其中,对从俄引进项目的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评估,为俄技术成果的转化服务。

(二)整合已有中俄科技合作信息机构

建立并整合全国性的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系统。目前,这种先进的媒介手段尚未得到普及应用。大多数应用性合作项目多是通过熟知俄方技术的专家学者的推介实行对接的。我国对俄科技合作比较密集的“高开区”、“经开区”虽各自都收集了有关信息并且制作了网页,但彼此缺乏联系,难以做到资源共享及项目快速对接。有资金的企业家苦于找不到好项目;而一些有前景的项目往往由于信息不通找不到合作者。为了加快对俄科技合作及其产业化的步伐,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系统。

(三)强化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园的聚集与辐射效应

俄科学院科技实力雄厚,尤其在高技术、尖端技术、军工和航空领域,其优势是智力、人才和技术;俄方对其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和民用兴趣很大,认为在中国大有市场,对我们的产业园建设特别关注。“中俄科技园”相当于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园,其构成单元应该是实体,例如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合资合作企业、科技发展中心(国际技术中介机构)等,由目前分散在某个特定地区(如沈阳、长春等地)的构架单元整合建立具有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其基本特征是面向目标市场,将推动、加速双方科技成果在中、俄两国转化,产生经济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着眼点。在此意义上,今后该“科技园”将作为国际合作开发平台和国际技术转移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杠杆与示范工程。

(四)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时应从细节入手

中俄签订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应当将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有利于我方在对外合作中的合法权利作为立足点。二是在国际科技合作等活动中既可以签订知识产权保护专项合同,也可以在技术合同中专章、专节订立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权利义务。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或条款通常应当包括:技术情报和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未公开信息的保密;技术成果归属和收益的分成价款、报酬等及其支付方式;违约金或损失的承当责任;对后续技术成果的权利义务的约定;对第三方侵权的互相通报和协作制止侵权行为,包括在特定国家起诉和应诉的义务和费用分担等。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应当包括发生纠纷时的法律适用选择以及纠纷处理机制的选择。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不像一般的财产侵权行为那样会导致财物的直接减损,而是表现为特定权利人的法定的垄断权利受到危害,从而致使现实权利或预期收益受损。

(五)扎实有效地宣传中国科技发展与需求,积极主动了解俄方的科技发展与政策

首先,应积极参与在俄罗斯举办的各种博览会,通过展会和各种俄文强势媒体有效地宣传中国的对外科技合作政策、科技发展状况,特别要重点宣传我国的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其次,我国有关的对俄科研机构、合作企业、高等院校应积极利用在俄罗斯举办的各层次各领域活动的机会对俄罗斯的主要科技中心、科研机构和自由经济区(例如泽廖诺格勒—微电子设计,杜布纳—核物理技术,圣彼得堡—信息技术,托木斯克—新材料开发;另两个工业生产型经济特区利佩茨克主攻家用电子类产品和家具制造,叶拉布加专营汽车零部件和高科技石化产品的生产)进行考察、洽谈。再者是利用各种交流机会深化对俄罗斯有关对外科技合作政策、法规的了解。最后,应根据未来我国经济建设对科技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领域的项目进行深入考察,搜集整理更多的俄罗斯对外科技合作项目信息。

第四篇: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科技合作战略升级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科技合作战略升级

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实践表明,中俄之间贸易较多,合作不够,科技合作更显不足。提高两国的合作水平仅靠贸易很难奏效,一般商品贸易推动双边合作的潜力很有限,需要在高水平上加强两国科技合作,通过共同创新,优势互补,实现两国的共同繁荣。应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所赋予两国在经济科技合作上的新内涵,摒弃传统合作的狭隘利益,打破束缚两国合作的旧有局限,着力面向未来,从长计议,按照新世纪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新现实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实践及建立多极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建立牢靠的、高信任度的合作思想基础。

新形势下中俄科技合作的战略升级的迫切性

1、中俄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是中俄两国应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共同迫切需要。

在科技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与俄罗斯均处于相对被动和不利的地位。这是因为科技全球化及其所引起的国际科技结构的变化主要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国际市场70%的新技术产品由发达国家提供。国际技术流动高度集中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及其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一般处于主动地位,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收益也较高。特别是跨国公司研究机构的进入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路径依赖或自身技术能力的空心化。这就要求中俄两国在高新技术合作方面均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扩大现有合作领域,大规模提升双边合作规模和水平,中俄两国才能适应科技合作全球化的大趋势。

2、中俄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是中俄两国巩固充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迫切需要。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建立为两国经贸关系顺利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但9年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运作的实践表明,两国经贸关系明显落后于政治关系。科技兴贸是产业化的必然结果,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产品质量和结构的优化,最终才能体现为出口商品质量和结构的优化。为此,只有不断增加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中的科技含量,才能大大提高两国间进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从而为两国经贸规模的提高和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从而也必将使中俄政治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3、中俄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是我省提高综合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在新世纪全球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能否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正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世界各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均制定了自己高新技术发展的长远计划,并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增强竞争能力、为本国在21世纪的世界格局中定位的国策。为此,只有中俄联手,加强高科技合作,发挥中俄各自的科技资源的优势,不断实现高新技术合作产业化,才能切实提高两国的科技高产实力。

4、中俄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是快速提升我国产业层次,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最实际战略选择。

一是俄罗斯可以为我们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便于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改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可将引进的俄罗斯应用技术进行转化,进行产业化。三是可与俄方科研机构共同进行研发,搞合作创新。

总之该问题的研究将提出针对中俄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战略谋划与可操作性对策建议,使中俄科技合作突破低层次的一般合作,推动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不断朝产业化方向健康发展,这必将从根本上有利地巩固和充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新形势下中俄科技合作的战略升级的现实基础

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中俄科技合作的基本支撑条件应包括组织保障体系、资金保障体系、信息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这些基本支撑条件曾一度成为制约中俄科技合作的主要因素。在中俄两国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上述基本支撑条件已初步建立并不断趋于完善。

1、通过成立专门对俄科技合作机构为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为加快对俄科技合作,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设立了科技合作分委会,专门协调管理两国间的科技合作工作。中国国家科委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火炬计划办公室)与俄罗斯科技部“俄罗斯之家”、俄罗斯高教委“国际科学中心”共同成立了中俄“科学与高技术中心”协力会,旨在引进俄技术和人才,推动中俄双方科技成果的转让与共同开发,促进两国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合作。一些省区市成立了对俄科技合作专门机构,如黑龙江省成立了对俄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山东省建立了与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无锡市成立了对俄工作小组,哈尔滨市成立了对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武汉中俄科教合作中心等。各地还陆续建立了各级对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如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中俄高新技术合作中心、中俄科技交流中心、俄罗斯技术转化中心、沈阳市“中俄科技合作中心”等机构。哈尔滨市政府极为重视对俄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的组织支撑体系的建设,先后成立了中俄产业化中心、中俄农业技术合作中心、中俄工业技术合作中心和即将挂牌的中乌焊接中心。出台了《哈尔滨市对俄罗斯及其它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工作方案》《哈尔滨市对俄罗斯及其它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产业化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等具体推进举措。

2、通过民间科技交流促进中俄科技合作努力拓展合作的渠道。

中俄“科学与高技术中心”协力会作得到中国科技部和俄科技部、高教委的重视和支持,被列为中俄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协力会通过双方的网络系统,推荐和评估项目,交换信息资料,物色适当的合作伙伴,最终促成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中俄“科学与高技术中心”协力会渠道,已经有真空冷冻升华干燥设备、高扬程潜水泵、低温储运设备、空气净化消毒设备等项目达成合作协议。有的已经购入俄工艺技术,经消化吸收后进行研制和投入生产。俄方提供的众多技术项目,协力会将通过此窗口,陆续向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介绍,征寻合作伙伴。地方的省市民间科技交流也取得成效。如南通市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大力推进对俄科技中介机构建设,通过组建的对外科技交流中心,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工业大学、俄罗斯科技协会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还通过俄罗斯东盟基金会、中俄科技开发中心、莫斯科工业科技委员会等机构引进和发布4000多个高新技术成果信息,成功签约实施了一批项目。

3、通过建立联合科研中心加强了合作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高新技术成果要转化为商品,进而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要取决于这些成果的技术成熟度。许多高新技术成果难以转化的重要原因,就是技术不成熟。因此,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目前已相继建立“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中俄智能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中俄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北京)、中俄合作研发中心(镇江)、中俄联合实验室(巨化)、“中俄高科技联合实验室”(大连)、中俄SHS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武汉)等联合研究机构。沈阳工业学院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将在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市建立联合科研中心。双方计划在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合作。中方将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俄方则负责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联合科研中心将根据中方需要,结合俄方的技术优势,开发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等领域的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将成为推动俄中两国科研交流与合作的“具体步骤”。此前,沈阳工业学院已与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等一些俄罗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双方的合作将在更深的层次上展开。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创新。

4、通过信息交流、合作网站加强了合作的信息支撑体系建设。

中俄政府合作网站建设项目及俄文翻译项目招标启动,这标志着中俄政府合作网站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中俄合作网站建设项目旨在加强中俄经贸交流,促进中俄两国大型生产和贸易企业的直接联系。近期,中俄合作网站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建设中、俄企业两个数据库,网站将以中、俄两种文字向中国企业介绍俄罗斯的企业和商品,向俄罗斯企业介绍中国企业和商品,为中俄双方企业提供企业和产品信息。网站项目以后还会不断充实中俄两国概况介绍、统计资料、双方合作、市场调研信息以及相关网站的链接等内容。中俄政府合作网站俄文翻译项目是为了解决中俄两国语言文字不同而设立的。该项目将中国企业和商品资料翻译成俄文和将俄罗斯企业和商品资料翻译成中文,然后在中俄合作网站上同时发布,以此增进中俄双方企业的相互了解。地方省市也加快了对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信息、商务服务平台的建设步伐。相继建立《中俄科技贸易网》和《哈尔滨国际科技合作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信息、人才信息进行了收集、处理、评估、筛选并向企业推荐,提供服务。目前,属国内首创的具有即时通功能的双语互动俄文网站已建成。此外,奠定信息平台启动和发展基础的中国白俄罗斯科技商务网站、中俄翻译协作网等网站群已陆续建成。

5、通过合作共建生产基地加强了科技合作基础设施的建设。

根据中国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科学合作协定,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目前已经进入了实质性合作阶段。该中心根据研究工作和互访学者的需要,采用了“双基地”的形式,即在位于伊尔库茨克、具有很强地面观测设备和研究能力的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以及中科院空间中心分别建立研究基地。各自的研究基地包括专供对方来访研究人员使用的办公室和公寓式宿舍,以及必要的日地物理观测仪器和设备,中国大庆同创集团将计划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伊尔库茨克州兴建计算机生产基地。目前,同创集团伊尔库茨克州分公司已经注册成立。同创集团已开始通过这家公司向俄方提供电脑主板、显示器、机箱、键盘、鼠标、电源等散装零部件,江苏东升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从俄罗斯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成功转化了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如今该企业已成为国内长毛绒面料生产基地:江苏南通获准建立俄罗斯高科技成果转化园。

6、通过建立中俄科技合作专向合作基金等为合作提供资金保障。

黑龙江省政府已设立了对俄科技合作专向基金。黑龙江省哈工大中俄科学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由黑龙江省政府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投资,于2001年2月8日在哈尔滨市成立,注册资本为6060万元。哈尔滨市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成功组建了巨邦风险投资公司和哈尔滨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分别融资6000万元和8000万元,巨邦风险投资公司为哈尔滨国际焊接城建设投入了750万元的资金。无锡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该中心被列为全国仅有的五家国家级“中俄科技企业孵化器”之一后。立即组织了4000万元孵化专项基金,专门用于中俄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其支持对象拟申请开发区中俄科技合作资金的企业应为开发区集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中俄科技合作资金支持的项目须是技术含量高、产品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尽快在开发区集中区实现产业化。此外各地还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如青岛市申报的山东省科学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海洋环境污染监测”项目和青岛胶南东佳纺机集团有限公司“改进片梭机生产技术”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外专局审批,获得了86万元的俄罗斯总理基金项目资助。

新形势下中俄科技合作的战略升级的思路框架

1、关于中俄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目标。笔者提出黑龙江省在全国对俄科技合作中应成为:(1)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基地(3)中俄科技合作人才的培养基地(4)俄罗斯的高科技及其再开发的集聚辐射中心(5)中俄科技合作信息中心。配合黑龙江省努力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围绕黑龙江省六大基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相关高校、科研单位为依托,优化整合优势科技资源,以技术实力强大的重型企业为重点,构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体系。应重点建立“6+1”科技创新体系,即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体系、化工科技创新体系、能源科技创新体系、食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森工科技创新体系以及高新技术创新体系。

2、中俄合作技术创新之模式研究方面,应建立多领域的产业合作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其它有效模式包括孵化模式、合同创新模式、项目合伙创新模式、基地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公司创新模式。应将合作创新作为中俄科技合作的最重要战略目标。双边国际合作创新既有利于中俄双方不同合作主体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能使更多的企业参与中俄科技合作分摊创新成本和分散创新风险。中俄合作创新是双方企业适应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合作创新将使中俄企业获得互补性的科技知识,形成技术协同效应和技术组合优势,实现合作创新的规模优势;可通过参与方的合作将研发领域拓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各自的核心能力,有利于解决创新资源和能力的瓶颈,提高创新成功率,降低整体风险,合作创新还可改善创新成果的独占性,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缩短创新周期,提高整个

合作创新集体的整体创新能力。

3、产业化是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必由之路。应将科技合作产业化作为推进中俄科技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各种中俄科技合作孵化器、园区或基地是积极加快推进中俄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有效模式。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应充分利用俄罗斯在农业、林业、果业、畜牧业、石化、煤炭、航空、航天等部门和行业的资源、科技和人才优势,促进两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努力实现双方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中俄科技合作提供持久动力。

4、关于中俄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主体问题。笔者认为,应用研究方面,黑龙江省政府应搭好中俄科技合作平台,并给予企业基本税基中留出科研开发留成,充分调动大企业参与中俄科技合作的积极性,以使大企业尽快成为中俄科技合作应用开发研究的主体,就中小型应用开发项目而言,民营科技企业应成为主体:就苏联建我国的重大工程而言,企业急需技术改造,只有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到中俄科技合作中来,才能加快自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的进程。以莫斯科中俄科技园、哈尔滨国际科技城、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中俄农业中心、中俄工业中心、中俄科技信息中心等为基础,以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依托,全面推进对俄科技合作。努力构建信息跟踪、技术引进、中介、孵化和产业化系统工程的完整体系。瞄准重大装备、能源化工、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四大目标,打造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支对俄科技及产业化合作队伍,逐步使企业成为对俄技术引进及产业化的主体。

5、关于中俄科技合作的方式问题上,中俄科技合作除了传统的成套设备进出口外,还应采用技术许可,技术转让,顾问咨询、技术服务、人员交流培训、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在多层面上开展两国技术贸易。在已有的合作方式的基础上,今后双方的合作方式应更多地转向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共建科技中心、共建科技园等。从合作主体上可采取政府协调引导型、民间先导型和企业主导型等。还应大胆借鉴俄罗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经验,如建立合营企业、商业风险投资公司等有效的合作方式。

6、在莫斯科建立中俄科技园是深化双边科技合作的一种新模式,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创新模式。如何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园这种组织形式为中俄两国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科研、金融、中介、商业、法律是良好环境,推动双方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国际化。是否拥有完备和有效的信息工作服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俄科技园能否帮助园内科技型公司的精力集中于创新工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科技工作的高度细分,决定了任何一项技术创新工作都不可能在一个学科工作内部完成。一项新技术的研制开发,至少必须经历资料搜集、数据研究、实验、扩试、生产几环节,仅在实验阶段,便需要大量的数据搜集、处理、原料、药品和各项试验、测试手段等。显然,这其中大部分的工作不可能全部由创新小组自己承担,因此。是否拥有完备和有效的信息工作服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俄科技园能否帮助园内科技型公司的精力集中于创新工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中俄科技合作规划中要体现信息流通道,物流通道。

7、充分发挥中俄地缘优势,构筑“中国东北―远东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支撑中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国际区域创新体系,对于优化整合双边优势科技资源,提升双边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扩大开放战略,将企业作为第一科技服务对象,在“中国东北―远东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下,实施“自主设计项目”。结合中国东北或俄罗斯企业技术难题,协调组织两国相关科技力量联合攻关,使双方科研力量形成合力,实现“1+1>2”,共同支撑两国企业及产业的快速与健康发展,使企业成为中俄科技合作的俄服务主体和受益主体。黑龙江省还应大力发展产业基地,建立新材料、医药等特色产业基地和对俄科技合作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集聚效应,加速先进技术组装配套,实现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的集成,通过基地的示范引导、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先进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化和集成化。

第五篇:提高党性修养 做新时期合格的共产党员——面向21世纪的党性修养心得

提高党性修养 做新时期合格的共产党员——面向21世纪的党性修养心得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这是一个关系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战略任务。为贯彻落实这一战略任务,中央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进一步阐明了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高度,在联系实际、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是我党在新世纪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加强自身建设的新举措,是党的十六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锻炼,如何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树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性思维水平,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真正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认真把握“三个代表”的精髓与时代意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提出要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是总结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的经验,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建党82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七一”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胡锦涛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不仅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还有着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的联系,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一定要带头学习好、运用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抓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中心环节,全面深入地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牢牢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

二、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坚定政治信念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入党时都面对党旗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句话字字千钧,高度概括了我们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虽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绝不能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所以,是否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是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必备条件,也是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共产党员的政治信念就是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是人们向往的人类社会高度发达时期的社会制度,它的低级阶段是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是共产党员的本质特征;共产主义理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共产党员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和正确的信念,才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才会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保证旺盛的革命斗志和献身精神,也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党的性质决定了共产党员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执政党的地位要求共产党员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新时期共产党员更需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我们要把远大理想同现实任务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澄清模糊认识,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只有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促进党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地做到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关键要抓好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要大张旗鼓地宣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尤其要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只有促进每一位共产党员自觉学习与落实好“三个代表”的要求,党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三、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江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问题,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决定着党的兴衰成败。共产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先进性要靠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因此,每一位共产党员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的事业长盛不衰的政治高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发展的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党的先进性的论述,用时代的目光审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永葆党的先进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牢记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第一,牢记宗旨,克已奉公,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努力按照人民利益标准衡量自己,要求自己。第二,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坚定地站在改革的前列。要积极自觉地投身于改革开放,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勇于实践,大敢探索,团结和带动群众推动改革深入发展。第三,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第四,艰苦奋斗,发扬传统,身体力行发挥共产主义道德,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看到前途和光明

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守党的纪律。《党章》明文规定,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我们的革命和建设能够取得成功,一靠理想,二靠纪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党正肩负着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广大党员也面临着时代的严峻的考验。在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程中,全体党员要提高遵守党的纪律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党的纪律约束,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坚决克服和纠正各种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强化纪律组织观念,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思想作风建设的迫切要求。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增强党的领导观念,就是要求党员必须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必须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必须有利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要维护党的利益。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党的集体,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敢于同损害党的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关键时候要能为党的事业作出牺牲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第三,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第四,要遵守党的纪律。具备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党员党性坚强的具体表现。因此,每个党员在执行党的纪律上要有高度的自觉性,按照《党章》规定的“四个服从”的要求,身体力行,做执行纪律的模范。当前我们强调要有牢固的组织观念,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坚决维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这是最高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

五、积极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道德修养。《党章》要求共产党员“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社会主义新风尚。它要求共产党员自觉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它与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道德是截然不同的。共产党员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积极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每一个党员要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争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要自觉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优秀共产党员大公无私、敬业奉献的事迹,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的要求,自觉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倡导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倡导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一位共产党员要自觉置身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之中,真正做到言行谨慎、清正廉明。积极参加组织生活,通过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增强党性意识,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党员的言行;要加强对党员的监督,通过严格的监督来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存在的问题。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不是否认共产党员的切身利益。党员的合法权益理应得到维护和保障,但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的先进分子,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应该有比普通群众更高的精神境界。当自己的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冲突时,要自觉做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社会主义道德的其它要求也就不难做到了。

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党员党性锻炼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性的集中体现,共产党员要努力实践党的宗旨,做好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坚持党的宗旨。要实践党的宗旨,就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是共产党员党性的最高原则。我们每一个党员都要摆正个人和党组织的位置。在作决策、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正确处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当个人利益和党组织利益、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党组织和人民利益。党性是与党风密切联系着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特别是“三大作风”。自觉做到廉洁自律,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七、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修养。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执政水平是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修养,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和实现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的需要。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学习新知识,增加新本领,要有认真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要刻苦学习、讲究实效,要努力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党性修养要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首先要把握加强党性修养的途径:一是在读书学习中增强党性修养,如学习先进模范人物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国安、王启民、徐虎、高建成、吴金印等等先进事迹;二是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党性修养;三是在党内生活中增强党性修养。其次是掌握增强党性修养的方法:一是严于律己,勇于自我解剖;二是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三是“见贤思齐”;四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事情做起。再次,共产党员要终身进行党性修养。党的事业的长期性决定了党性修养的长期性。因此,党性修养贵在自觉,党性修养贵在坚持。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我们增强党性修养,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下载面向新世纪新时期的中俄科技合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面向新世纪新时期的中俄科技合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