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充县完成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项目
“目前,西充县共建成肉牛规模养殖场6个,实际完成投资397.955万元,改扩建肉牛养殖圈舍7860平方米,新建沼气池850立方米,新建、改建青贮池7250立方米,添置秸秆铡草机12台、秸秆粉碎机6台,购微贮菌种9240袋、尿素36.96吨、塑料膜3.438吨、复合营养添砖64.8吨、冻精细管3.02万只,种植青贮玉米900亩,已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各项任务。”
5月9日,南充市农牧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10年8月以来,西充县认真实施“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项目”,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利用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肉牛规模养殖,全县草食牲畜健康快速发展。(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蒋静)
第二篇:秸秆养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格式和基本内容要求
秸秆养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基本情况
1.1 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法人代表 技术负责人 项目主管部门
1.2 建设规模与内容
1.2.1 秸秆处理设施
① 建青贮氨化池
② 秸秆处理机械
③ 小型饲料加工设备
1.2.2 秸秆处理物资
指项目中为处理秸秆所需购置的氨化尿素、氨化膜和微贮菌种的数量、单价和总价
1.2.3 精料及补充料
指项目中为满足项目建设所需要购置的营养舔砖和优质饲料作物种子(包括青贮玉米种子)数量、单价及总价
1.2.4 改良体系建设
指为改良品种所购买的种牛、冻精、细管、胚胎的数量、单价和总价
1.2.5 养殖基础设施建设
指项目建设单位为养殖需要所进行的畜禽舍及其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或配套改造工程量、单位造价和总价。注意应按照《秸秆养畜项目任务和投资计划表》将该部分内容具体逐一列出。
1.2.6 科技推广费
发挥项目公益职能所进行的技术培训人次数量、培训费支出,为开展技术推广所需购置的设备费用。
1.2.7 编制可研、初设、计划等费用
总额控制在财政资金的2%以内。
1.3 投资估算
说明项目建设总投资及结构(占总投资额的百分比),项目总投资由以下5方面构成,一是青贮氨化池、养殖基础设施建设等土建工程,二是秸秆处理设备和饲料加工设备购置,三是秸秆处理物资和改良体系建设所需购置的各种物资,四是科技推广费与培训费,五是可研、初设报告等各种文件的编制费。
1.4 资金筹措
说明项目总投资的来源,包括申请中央投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分别说明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金额),企业自筹资金金额。
1.5 项目建设期
2年
1.6 效益分析
1.6.1 经济效益
简要列出项目实施后直接生产的销售收入、新增利润、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税后动态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
1.6.2 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1.7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依据的各种文件,一般应包括项目指南、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编制可研报告依据的各种规划、经济评价手册方法等参考书籍。项目背景及市场供求分析
2.1 项目背景
即项目提出的理由和主要依据,如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投资方向、政府部门有关文件和决定等。
2.2 项目建设目的和必要性
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分析阐述项目建设对促进畜牧经济增长、畜牧业结构调整、秸秆资源利用开发、增强畜牧养殖和饲料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加工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3 市场供求分析
项目所生产产品目前国际、国内的生产状况、市场饱和程度、发展趋势,重点阐述项目建设拟产生的市场需求情况,特别是要着重回答产品在本区域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销路的保障程度。项目建设方案、内容及产品方案
3.1 项目建设方案和内容
3.1.1 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和依据
说明项目承担单位已经具备的养殖基础和规模(此部分仅指项目建设拟覆盖的已有养殖企业或农户养殖规模,不是指地区养殖规模),注意应按照市场供求分析和预测结果,参考投资控制规模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此部分应注意的是,为适应当前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带动、示范作用,建设对象应重点向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户倾斜。
3.1.2
建设内容和方案 根据《秸秆养畜项目任务和投资计划表》内容,按顺序详细逐项说明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方案。注意建设内容应与项目秸秆处理能力和养殖规模相匹配,青贮池建设、畜舍改扩建量应符合实际,并计算说明建设规模理由。对购置的各种设备、物资,应计算说明其单位处理能力,原则上各类可消耗物资的购买量不可超过项目建设期2年的需求量。科技推广费用投资应控制在财政资金的8%以内,其中购置数码相机、摄像机和投影仪等设备的资金不得超过1.5万元。改良体系建设和养殖基础建设两项使用的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财政资金总额的25%。
3.2 产品方案
根据市场分析情况拟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产品规模,产品规格、重点说明所生产的产品将采取什么方式销售,现有营销渠道状况。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说明
4.1 工艺技术方案
4.1.1 秸秆处理技术方案
说明项目采取的秸秆处理技术的优势、工艺流程、制作方法、相关技术参数,秸秆饲料的取料和饲喂等技术流程。
4.1.2
养殖基地技术方案 包括养殖动物的主要生产技术指标、饲养模式等。
4.2 设备选型依据及原则项目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5.1 选址原则
5.2 建设地点
说明建设具体位置(精确到村、镇),注意列出项目建设地点应能提供相应的土地使用证明文件。
5.3 地理位置
5.4 建设条件
自然气候、交通、能源、环境、通讯以及项目实施的技术力量和组织等保证条件。
5.5 主要资源、基础设施条件的供需平衡分析
5.5.1
5.5.2 秸秆资源和利用情况 养殖基地基础设施条件
5.6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项目实施区域和项目实施单位具有的其他政策、资源、技术、市场优势。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6.1 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6.2 承担单位主营业务
6.3 人员及构成6.4 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情况
现有基础设施和主要设备,应提供现有设备清单
6.5 资产与财务状况
近几年的经营收入情况,自产负债情况等
6.6 协作或技术依托单位情况介绍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情况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1 投资构成和估算
回答项目建设所需的全部投资和投资来源
总投资构成 7.1.1
根据国家农业开发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项目建设资金只能用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用于办公、生活等非生产性设施建设。因此项目中的总投资仅包括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物资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而流动资金不应包含在内。
7.1.2 其他资金构成对于项目建设投入的流动资金,由于在进行项目效益测算时这部分投资应考虑进去,因此在本部分应单独分述该部分资金的需要量,并说明此部分资金的筹措方案。
7.1.3 投资估算依据
依据是有关建筑安装工程综合定额指标及现行上品价格和收费标准以及税率、利率。鉴于项目为一次性投资,项目设计中不得安排预备费。
7.1.4 项目投资估算
用表格形式表示项目建设中各项投资的估算。内容至少应包括土建工程投资估算表、设备采购清单投资估算表、物资采购清单投资估算表。此部分应用表格形式说明。
7.2 资金筹措
说明项目总投资,申请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分别说明省级配套、地市级配套和县级配套)和自筹资金数额。注意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应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要求。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8.1 项目组织管理
8.1.1 建设期组织管理
8.1.1.1 组织机构及职责
说明项目建设管理小组机构组成、人员构成、职责分工等,并说明项目建成后管理方式和责任人。明确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招标、施工过程中的保证措施等。
8.1.1.2 项目管理
重点说明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方式,应包括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
项目建设后组织管理 8.1.2
8.1.2.1 管理模式与运营机制
8.1.2.2 项目建成后人员配置
项目建成后工作人员数量、分工、培训和职责
8.2 项目实施进度
指项目从筹建初的前期工作开始到项目建成整个建设期限,在项目建设期内各项工作和单项工程(一般包括可行性研究批复、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招标投标、土建工程、设备购置、竣工验收与投产评估等)在实践上的先后安排顺序和实施进度。要求绘制一张工程建设进度表。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主要回答项目建设在经济上的可行性。注意本部分应以项目实际建设所涵盖的养殖场(户)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主,效益估算应符合实际生产情况。
9.1 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按照产品方案估算项目实施后的总收入情况和成本构成。注意经营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概念,在生产成本基础上加上销售、管理、财务三大经营费用即构成总成本。
9.2 项目盈利能力
静态分析包括在不同生产负荷下的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和经营利润、利润分配情况和数据。应按照某一正常年份的数据计算项目的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动态分析要编制现金流量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资产负债表,计算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资产负债率等指标。
9.3 不确定性分析
指盈亏平衡点分析,以百分数表述。可以计算以生产负荷表示的盈亏平衡点、生产量表示的盈亏平衡点或以销售收入表示的盈亏平衡点。
9.4 抗风险能力分析
分析各种变化因素的产生可能对项目盈利情况产生的影响。一般变化因素有三个,即销
售收入、经营成本和项目总投资在增加或减少5~10%情况下,对项目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三大投资指标的影响结果。
9.5 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项目建设能够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比如社会产值、劳动就业、农业增收、缴纳税金等情况以及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经济指标和数据。项目招标方案
10.1 招标依据
说明招标依据的法律法规文件
10.2 招标范围
逐项列出招标的工程和设备采购内容
10.3 招标方式
项目采用的招标方式
10.4 招标组织
招标所采用的组织方式
10.5 招标程序
说明招标的主要程序可行性研究结论
项目综合评价。简要综述项目在市场需求方面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或适宜性以及经济上的合理性,说明项目建设运营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对项目作出最后评价,回答项目是否可行的问题。
第三篇: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秸秆养畜项目申报指南
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秸秆养畜项目申报指南
发布时间:2013/9/13 11:09:00
发布者:zhaijinyong&fgr
文章来源:饲料处
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安排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若干意见》(国办发〔2009〕63号)精神,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调整,优化布局,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良种繁育项目要依托良种基地优势产区,助力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供给稳定的良种供应体系,建设一批区域骨干性、示范指导性项目,建立完善良种基地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紧密、有机、长期联结的新机制,确保项目区良种品质和供应能力;优势特色示范项目要根据农业综合开发“一县一特”产业布局和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
(三)秸秆养畜项目。
1.秸秆养畜联户示范项目
(1)区域重点
黄淮海肉牛肉羊优势产业带、东北肉牛奶牛优势产业带为重点区域,西北、西南肉牛肉羊集中生产地区为次重点区域。
(2)申报条件
①秸秆青贮、黄贮工作基础好,有区域扶持政策的地区优先考虑,支持肉牛、肉羊养殖发展的项目优先考虑。
②肉牛、奶牛、肉羊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数量多,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建设区域相对集中。
③项目申报单位为县级畜牧技术推广事业单位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④县级畜牧技术推广事业单位申报须符合以下条件:具有事业单位独立法人资格,有丰富的秸秆饲料推广工作经验,组织能力和技术力量强。当地政府重视、支持秸秆利用及推广工作。申报单位能够独立使用项目资金(控制在项目财政资金总额的8% 以内)开展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须符合以下条件:在当地县级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登记满3年,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成员户数50户以上,其中农民成员达到80% 以上;有规范的章程、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监督机构;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和会计账簿,建立了成员账户,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健全,对成员实行盈余返还的优先考虑;专业服务网络比较健全,与成员在市场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等方面具有稳定的服务关系;能带动周边农民形成区域性产业带(群);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获得省、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表彰的、地方政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先考虑。申报单位依托技术支撑机构利用部分项目资金(控制在项目财政资金总额的8% 以内)开展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3)建设模式
秸秆养畜联户示范项目由申报单位组织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户(肉牛或奶牛存栏20头以上、肉羊存栏100只以上)实施,项目申报单位负责养殖场户选择、可研报告编制、项目建设管理等工作;养殖场户具体承担项目建设内容。
(4)建设内容和投资控制规模
秸秆养畜联户示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青贮池(项目青贮池建设总规模不小于 8000立方米,单体青贮池建设规模不小于300立方米),购置秸秆处理机械、小型饲料加工机械和秸秆处理物资,购买种羊、冻精、胚胎,新建、改建养殖基础设施,开展科技推广培训等,具体建设内容参见《秸秆养畜示范项目任务与投资计划表》。项目中用于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良体系建设的资金应当全部在自筹资金中列支;改良体系建设的资金只允许购买种羊、冻精、胚胎,且投资额度不得超过财政资金总额的30%。
以县为单位申报项目,每个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规模应控制在100万元以内。地方财政配套比例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号)执行所在省的配套比例政策;项目单位自筹资金不得低于财政补助资金总规模(即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与地方财政补助配套资金之和)。
(5)证明材料
县级畜牧技术推广事业单位组织申报的须提供:①事业单位法人证书;②组织机构代码证;③科技推广计划书(计划书中应明确技术推广培训的时间、对象和内容);④项目建设需占用土地的土地使用证明或土地租赁协议复印件(自2013年计,协议有效期不少于10年);⑤项目自筹资金承诺函。项目申报单位需注意,每个养殖场户均应提供土地使用证明文件和自筹资金承诺函。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的须提供:①营业执照;②组织机构代码证;③章程;④各项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⑤经中介机构审计的上一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财务报表附注);⑥审计报告;⑦开户银行出具的存款证明;⑧项目建设需占用土地的土地使用证明或土地租赁协议复印件(自2013年计,协议有效期不少于10年);⑨项目自筹资金承诺函;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技术支撑机构签订的委托科技推广协议书复印件(协议书中应明确技术推广培训的时间、对象和内容)。项目申报单位需注意,每个养殖场户均应提供土地使用证明文件和自筹资金承诺函。
2.秸秆养畜示范场项目
(1)区域重点
黄淮海肉牛肉羊优势产业带、东北肉牛奶牛优势产业带为重点区域,西北、西南肉牛肉羊集中生产地区为次重点区域。
(2)申报条件
①秸秆青贮、黄贮工作基础好,有区域扶持政策的地区优先考虑,支持肉牛、肉羊养殖发展的项目优先考虑。
②项目申报单位为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
③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注册资本在500万元(含)以上,现有肉牛存栏1000头以上或奶牛存栏500头以上或肉羊存栏5000只以上,省级(含)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优先扶持;资产结构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上净资产不低于所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3倍,资产负债率低于65%。申报企业依托技术支撑机构利用部分项目资金(控制在项目财政资金总额的8% 以内)开展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3)建设内容和投资控制规模
秸秆养畜示范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青贮池(青贮池规模不小于8000立方米),购置秸秆处理机械、小型饲料加工机械和秸秆处理物资,购买种羊、冻精、胚胎,新建、扩建养殖基础设施,开展科技推广培训等,具体建设内容参见《秸秆养畜示范项目任务与投资计划表》。项目中用于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良体系建设的资金应当全部在自筹资金中列支,改良体系建设的资金只允许购买种羊、冻精、胚胎,且投资额度不得超过财政资金总额的30%。
每个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规模应控制在100万元以内。地方财政配套比例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号)执行所在省的配套比例政策;项目单位自筹资金不得低于财政补助资金总规模(即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与地方财政补助配套资金之和)。
(4)证明材料
①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②经中介机构审计的项目申报单位上一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财务报表附注);③审计报告;④项目申报单位企业所得税税收缴款书或免税证明复印件;⑤企业开户银行出具的存款证明;⑥项目单位现有繁育基地、养殖设施情况及仪器设备清单(须注明具体规格、数量、单价等);⑦项目建设需占用土地的土地使用证明或土地租赁协议复印件(自2013年计,协议有效期不少于10年);⑧项目申报单位自筹资金承诺函;⑨建设地点规划设计平面图和单项工程设计平面图;⑩项目申报企业与技术支撑机构签订的委托科技推广协议书复印件(协议书中应明确技术推广培训的时间、对象和内容)。如申报单位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还须提供认定文件复印件。
3.秸秆青黄贮饲料专业化生产示范项目
(1)区域重点
黄淮海肉牛肉羊优势产业带、东北肉牛奶牛优势产业带为重点区域。
(2)申报条件①秸秆青贮、黄贮工作基础好,有区域扶持政策的地区优先考虑。
②肉牛、奶牛、肉羊规模养殖场户数量多,标准化养殖基础较好,区域养殖业发展潜力大。
③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地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注册资本500万元(含)以上,从事饲料生产的企业优先扶持,资产结构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上净资产不低于所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3倍,资产负债率低于65%。申报企业依托技术支撑机构利用部分项目资金(控制在项目财政资金总额的8% 以内)开展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3)建设内容和投资控制规模
秸秆青黄贮饲料专业化生产示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青贮池(建设规模不小于15000立方米,不采用青贮工艺的企业除外),购置秸秆处理机械和物资,建设秸秆饲料加工厂房、厂区道路和库房,开展科技推广培训等,具体建设内容参见《秸秆养畜示范项目任务与投资计划表》。项目建成后,年秸秆加工能力不小于10000吨。项目建设中用于秸秆饲料加工厂房、厂区道路和库房等设施建设的资金应主要从自筹资金中列支。
每个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规模应控制在200万元以内。地方财政配套比例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号)执行所在省的配套比例政策;项目单位自筹资金不得低于财政补助资金总规模(即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与地方财政补助配套资金之和)。
(4)证明材料
①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②经中介机构审计的项目申报单位上一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财务报表附注);③审计报告;④项目申报单位企业所得税税收缴款书或免税证明复印件;⑤企业开户银行出具的存款证明;⑥项目申报单位自筹资金承诺函;⑦项目建设需占用土地的土地使用证明或土地租赁协议复印件(自2013年计,协议有效期不少于10年);⑧建设地点规划设计平面图和单项工程设计平面图;⑨项目申报企业与技术支撑机构签订的委托科技推广协议书复印件(协议书中应明确技术推广培训的时间、对象和内容);⑩地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文件复印件。
农牧业厅饲料处
第四篇:篁竹草及种草养畜项目投资协议书
篁竹草及种草养畜项目投资协议书
甲方: 良坊镇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甲方)
地址: 莲花县良坊镇富民村
法定代表人:刘晓飞
乙方:单位或(自然人及身份证号码)(以下简称乙方)。
地址:。
法人代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双方就该项目的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特订立本
协议,供双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乙方投资项目的名称及规模
1.1项目名称:。
1.2项目总投资:万元(种植基地建设投
资万元,养殖基地投资万元,加工厂投资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1.3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篁竹草植基地
12000亩;建设养殖基地面积为亩,年存栏量为万
头;建设大型屠宰场,年屠宰量达万头。
1.4项目的经济效益: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
销售收入万元,创税万元,解决人
就业。
1.5项目的选址及用地规模:种植基地建在湾溪、下
坊、白渡、歧下、高丘等村,面积12000亩;养殖基地区建
在,面积亩;加工厂建在县工业园,占地亩。
1.6项目建设工期:种植基地建设期为三年,第一期
时间为: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种植篁竹草4000亩;
第二期时间为:2013年元月至2013年12月,种植篁竹草
8000亩;第三期时间为:2014年元月至2014年12月,种
植篁竹草12000亩。养殖基地建设期为二年,第一期为2013
年元月至2013年12月,拟投资万元,养殖家禽万
头;第二期为2014年元月至2014年12月,拟投资万
元,养殖家禽万头。加工厂建设期为一年,具体时间
为2013年元月至2013年12月,拟投资万元,年屠宰
能力为万头。
第二条甲方的权利及义务
2.1甲方负责乙方在湾溪、下坊等村租用连片土地建篁竹草种植基地。第一期用地4000亩,第二期用地4000
亩,第三期用地4000亩,土地价格由乙方与各村相互友好
协商议定。
2.2乙方在2012年12月前选好养殖基地用地,甲方
负责为养殖基地租好土地。
2.3乙方必须在2013年6月前确定加工厂土地面积,甲方负责与县工业园沟通协调,确保工业园土地到位,在乙
方缴纳土地款后,甲方协助好乙方按照县工业园的要求以及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办理好土地、房屋等产权证。
2.4甲方按照招商引资政策对乙方实行挂牌保护,保
证乙方在莲花县投资充分享受国家、省、市及莲花县的相关
优惠政策,具体可按《莲花县招商引资优惠办法》执行。
2.5本项目采用“公司+基地”的发展模式,甲方负责
宣传发动,积极协助乙方建设产业基地;乙方负责基地建设
中的技术服务。
2.6甲方负责积极协助乙方解决在建设发展进程中所
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2.7(其他有关内
容,视具体项目和洽谈情况而定)
第三条乙方的权利及义务
3.1乙方必须在甲方所在地工商行政机关注册公司,取得法人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等相关证照,依法缴税、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
3.2乙方必须及时缴清租地费用;同时乙方在同等条
件下尽可能照顾良坊镇农民就业。另外,甲方积极主动配合乙方到上级争取项目资金,乙方按到位项目资金的10%给甲
方,由甲方用于失地农民各项工作权益的保护。
3.3乙方必须按照合同的要求投入资金,种植养殖基
地以及加工厂三者协调发展、规模发展。甲方为唯一的服务
乡镇。
3.4乙方建设种植、养殖基地及加工厂必须符合环境
保护和消防安全等基本要求。
3.5乙方必须自觉规范经营行为、服从主管部门的管
理,按时上报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
3.6乙方负责建设期和经营期的安全,独立承担民事
责任。3.7(其他有关内容,视具体项目和洽谈情况而定)
第四条合同生效及违约责任
4.1本协议未尽事宜本着有利于项目建设的原则,经
双方协商后签订补充协议。
4.2任何一方违约,违约方赔偿对方直接经济损失。
4.3合同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在不能协商解决的情况下,可诉请人民法院裁决。
4.4本协议一式陆份,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即生效。甲、乙双方各执贰份,其余存档。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
(签字)
年月日
乙方(盖章):法定代表人:(签字)年月日
第五篇:工作计划:创建国家级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市实施规划
创建国家级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市实施规划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市直各单位,市属各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为统筹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及社会各方面资源,推动医养结合创新融合发展,根据《X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XX 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的通知》(XX 政办字〔201X〕28 号)和有关文件要求,经 201X 年 5 月 27 日第 35 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定本实施规划。
一、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XX 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将维护老年健康权益和满足老年健康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健康服务体系由以提高老年疾病诊疗能力为主向以生命全周期、人群全覆盖、健康服务全覆盖为主转变,显著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为建设健康 XX 提供有力坚实的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先行,健康优先。把医养健康产业规划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形成有利于老年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实现医养健康产业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2.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老年人健康特征和诉求,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重点做好对有需求的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和服务关爱工作。
3.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既要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服务、监督管理等职能,还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增加老年健康服务资源供给。
4.立足实情,因地制宜。立足市情,结合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格局,分类别、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为医养健康服务。
5.整合资源,创新驱动。统筹城乡资源,发挥社区基础性作用,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老年健康服务模式转变,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建立覆盖全市城乡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化老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宣传教育、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康复护理、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工作,建设 XX 医养健康融合发展试验区,打造医养健康示范基地,创建国家级医养健康示范市。
——公平可及、兼顾质量的老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成熟,老年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有序衔接、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打造整合型服务模式,基本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
——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探索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老年健康相关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老龄化各项工作全面推动、持续发展。
2.阶段性目标:到 201X 年底,启动医养结合健康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专业化人才培养制度,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患病老年人得到有效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力争覆盖 70%以上的常住老年人群,90%以上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医绿色通道,80%以上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培育的 4 个省级示范县区和 2 个省级示范单位如期
完成上级评估验收,21 个市级示范单位至少有 15 个如期完成示范建设,培育 10个左右省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4 个左右省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4 个左右省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
到 2020 年底,以打造医养健康示范基地为目标,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力争覆盖所有常住老年人群,所有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医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全市成为省级示范市,所有县区成为省级示范县区,建成 2-3个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1-2 个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1-2 个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知名品牌和健康养老产业集群。
到 2022 年底,完成国家级医养健康示范市建设,服务模式智慧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品牌高端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全面形成,老年人健康养老管理服务全面覆盖,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全面推广,智慧医养、智能照护服务全面普及,医养健康产业繁荣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老年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
1.进一步加强老年健康教育。深入开展老年健身、老年保健、老年疾病防治与康复、科学文化、心理健康、职业技能、家庭理财等内容的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健康知
识与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充分整合卫生计生系统的健康教育资源,依托健康中国行等平台,借助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精心设计和推出针对老年人特点的健康教育项目、活动和适宜工具、技术,积极宣传适宜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加强老年人自救互救卫生应急技能训练,普及老年健康保健知识技能。积极发展社区老年健康教育,特别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计生机构主阵地作用,结合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健康教育服务的可及性、针对性与有效性,面向全社会宣传健康老龄化的新理念,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健康素养达到10%以上。
2.以健康评估为基础,完善健康养老监测评估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卫生、养老等服务资源,每个县区至少在 1 家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内设置健康养老需求综合评估中心。开展全市范围内的老年人健康专项基线调查,摸清不同地区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疾病谱及健康危险因素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县区的健康素养监测系统,加强老年人健康素养监测,加强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价,为制定健康政策提供依据。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工作监测评价机制,对重点工作进展和服务效果进行跟踪评估。
(二)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实现居家服务医养结合。
1.开展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分层分类设计签约服务包,为居家老人提供“五保障四优先四重点”(五保障:一个常见病、多
发病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的专业医护团队,一份老年人健康档案,一次免费健康体检,一份健康管理方案,一个慢性病长处方;四优先:优先就诊、优先转诊、优先预约专家、优先保障用药;四重点:对居家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人提供家庭病床、家庭巡诊、长期护理康复、安宁疗护服务)的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居家老人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
2.健全服务规范和标准。依据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指南,规范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康复、药品配送、延伸处方等服务内容。制定健康管理、远程监测等新增服务的收费标准,提高家庭诊疗服务项目标准。出台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监护制度,建立居家医养服务质量监管机制。
3.积极推动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协同、规范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培育社会护理人员队伍,为居家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为家庭成员提供照护培训,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比较健全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
4.完善保障激励机制。按照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每人每年不低于 130 元标准,多渠道筹集资金。具体资金来源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列支
元、县区财政补助 10 元、签约居民个人缴费 20 元、医保普通门诊统筹金中划拨60 元,共计 130 元,其中普通门诊统筹金中划拨的 60 元,由所有参保人员按不低于人均 10 元的标准从普通门诊统筹金中划拨。市及各县区财政要严格落实《XX 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要求,从新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府补助资金中拿出人均 10 元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时,要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分配绩效工资时,重点向家庭医生团队倾斜。
(三)以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依托,实现社区服务医养结合。
1.完善社区医养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应与卫生、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互补共享,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配备护理人员、康复护理设施设备和器材,鼓励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嵌入式”发展或签订合作协议。
2.打造一站式居家社区医养服务平台。整合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资源,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信息共享,打造集居家社区养老、医疗救护、健康咨询、生理监测、远程健康管理、养生康复、亲情关爱、互助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3.鼓励开展多元化社区医养服务。引导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机构
和设施,使社会力量成为提供社区医养服务的主体。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作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给予社区老年人更多关爱照顾。
4.推动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工作,为贫困、空巢、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高龄独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建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对老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管理和康复治疗,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四)以规范化、标准化为重点,实现机构服务医养结合。
1.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标准规范。健全医养结合机构认定标准,明确兼具医疗卫生、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为医养结合机构。完善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的设置审批、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优化医养结合服务流程。
2.深入推进机构医养结合。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一批医养结合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各县区改造一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非建制乡镇(街道)所在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向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延伸;引导一批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发展成为收治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机构
设置的医养结合、老年病、安宁疗护等床位不列入平均住院日统计指标。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各类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机构等,重点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服务。201X年底,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 35%以上。积极推广乡镇(街道)卫生院、养老院“两院一体”模式。鼓励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提供医疗、保健、康复及护理服务。
3.建立医养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支持多种形式的签约服务、协议合作,开通双向转诊、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或共同体,促进医养服务的信息畅通和资源共享。联合体内的医疗机构对转诊老年患者要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等服务,并优先安排住院。
4.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服务老年人的功能建设。加强康复医院、护理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争取全市每个县区建立至少 1 所老年病专科医院或老年病科医疗优势明显的综合医院。201X 年底,全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病科比例达到 40%以上。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重点加强社区护理与康复病床设置,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的医师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家庭病床等服务,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推动安宁疗护机构发展,加快安宁疗护人才培养,逐步提升安宁疗护能力。倡导为老年人开展义诊,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五)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服务医养结合。
1.推进中医药与养老结合。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全面参与医养结合工作。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根据老年人不同体质和健康状态提供更多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建立一批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和示范基地。到 2020 年,全市创建 2 个左右的省级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基地。
2.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201X 年底,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率达到 45%。以老年人为重点,开发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产品,提供规范的中医健康干预服务。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中医馆)建设。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
3.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文化传播。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智慧、健康理念和知识,培养老年人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中医药体验式服务融入老年旅游、传统文化等主题项目,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适合老年人的中医传统运动项目。
(六)以跨界融合为纽带,实现相关产业医养结合。
1.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旅游”。发挥本地优势,开发适合老年人的融“医、食、养、游”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建设一批自然生态环境适宜、医疗服务条件良好的“医养结合村”,探索城市老人乡村养老新模式。
2.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体育”。制定完善老年人健身指导规范,建设一批老年健身场所设施,推广科学适宜的健身娱乐项目。鼓励研发老年体育运动用品、运动健康监测产品、运动损伤治疗产品和智能健身器材,提高老年人运动健身的科学性。
3.大力发展“医养结合+食品”。研究制定健康养生食品标准,扶持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开发面向老年人的保健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及方便食品。针对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等疾病的老年患者,开发一批面点、饮料、配餐等适老性食品。鼓励研发药食同源产品,推进药食同源产业转型升级。
4.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一批医养健康特色企业和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发挥 XX 牡丹种植产业特色,重点支持 XX 西南(郓城)大健康产业园、XX 中国牡丹健康城、XX 德智国际医养园、牡丹区健康小镇等基地和园区发展。
(七)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实现智慧化医养结合。
1.建立老年人健康养老信息平台。以打造全息数字人为目标,依托 XX 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集生活起居、健康档案、诊疗活动、健康体检、科普教育等内容为一体的老年人健康养老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深度挖掘与分析应用,为制定规范标准、促进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化支撑。
2.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智慧化。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以居民身份证或社会保障卡为载体,推进养老金、护理补贴等社会保障性资金领取“一卡通”,实现老年人就医、购药、医疗项目记录、处方记录、实时医疗费用联网结算、金融机构联网在线金融服务等功能。
3.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产品智能化。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发展适用于医养结合服务的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高性能微处理器。针对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环境,研发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和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康复辅助器具、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更加便捷、精准、高效。
4.大力发展医养健康产业。以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动老年健康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生活照料、健康养生、健康体检、咨询管理、基因检测、运动康复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大力提升药品、医用食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保健食品、老年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鼓励发展老年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推动多样化的商业健康保险服务发展。积极拓展第三方老年健康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独立的医学检验、卫生检测、医学影像、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机构,扩大健康服务相关产业规模。
5.以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带动健康养老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开展面向社区、家庭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覆盖率和质量效率。搭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对接各级医疗卫生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安全监护等服务。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建设,为机构养老人群提供便利服务。
(八)全面推进适老健康支持环境建设,进一步营造老年友好社会氛围。
1.进一步推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建设老年人社会参与支持环境,以老年健康为中心,推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到实处,从与老年健康息息相关的各方面入手,优化“住、行、医、养”等环境,营造安全、便利、舒适、无障碍的老年宜居环境体系。推进老年人住宅适老化改造,支持适老住宅建设。强化住宅区无障碍通行,构建社区步行路网,发展适老公共交通,进一步完善老年友好交通服务。加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优化居家养老社区环境,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弘扬
敬老、养老、助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2.进一步做好老年疾病预防工作。加强老年健康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老年健康管理水平。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适当调整老年人健康体检的项目和内容。201X 年底,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 65%。推广老年痴呆、跌倒、便秘、尿失禁等防治适宜技术,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口腔疾病的监测评估工作,针对可控健康危险因素确定优先领域,深入开展健康筛查干预和健康指导,促进老年人功能健康。
(九)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医养健康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全面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努力培养一批有爱心、懂技术、会管理的老年人健康服务工作者。允许医师多点执业,探索放宽执业注册限制,落实护理人员独立开设护理机构政策。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养老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其工资待遇。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鼓励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提供岗位。重点建设一批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与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
三、保障措施 (一)社会保险保障。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提高老年人大病医疗保障水平,将老年人纳入大病保险保障范围,鼓励发展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老年商业健康保险,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老年人口实行倾斜性政策。全面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加大对特困供养人员、低保、低收入家庭中老年人的救助力度,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老年人进行分类救治,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给予相应医疗救助。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做好医疗护理和长期护理的有机衔接。鼓励各县区根据居民医保基金情况探索开展面向城乡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扩大险种覆盖范围。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二)财政税收保障。市、县区要加大对医养结合工作专项经费投入,充分利用福彩公益金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规定,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出台医养结合投融资支持政策,建立投资基金为医养结合提供资金支持和融资平台,重点面向社区、居家和农村倾斜。对于基层公立养老机构新建医疗机构或引入医疗机构分支
机构,以及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适当给予建设资金支持或运营补贴。对社会力量建设医养结合机构的,给予同等建设补助和运营补贴政策。对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增值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养老机构的供水、供电、供暖、燃气和固定电话等费用,按照居民生活收费标准收取,数字(有线)电视收视费减半收取;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免缴征土地管理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利建设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对于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土地规划保障。“十三五”期间,按照每张床位 50平方米的标准安排养老服务设施专项用地指标。对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受同等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和农村集体所有土地。
(四)行政许可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整合审批环节,打造无障碍审批环境。各相关部门对新办医养结合机构推行并联审批,不得将彼此审批事项互为审批前置条件。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养老许可涉及住建、消防、环评、卫生防疫等有关前置条件的,可依据医疗机构已具备的相应资质,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不需另行设立新的法人;取得养老机构许可资质
后,依法向各级登记管理机关提出变更登记申请。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相关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申请增加相关床位的,不受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限制。
(五)人才队伍保障。将医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卫生与健康人才发展规划。依托现有医疗机构设置市级老年医学中心,开展老年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推广适宜有效的高水平诊疗技术,培训高层次老年医学人才。支持 XX 学院、XX 医学专科学校、XX 家政学院、XX 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强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本专科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培训模式。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护人员享有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同等的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资格,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薪酬、职称晋升等激励机制和人员进修轮训机制。
四、组织实施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方案实施的评估监测。各县区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卫计、发改、教育、民政、财政、人社、国土、住建、市场监管、旅游、体育、中医药管理、残联、老龄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制定医养结合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沟
通,密切配合,整体推进,共同为实现医养健康工作目标提供政策支撑。各县区要强化医养健康工作的部署,将医养结合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把健康老龄化与健康 XX、健康促进、民生改善相衔接,抓紧编制出台本县区的医养结合示范创建实施方案,加快医养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及时解决医养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市卫计委要建立健全监测动态评估机制,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二)抓好试点示范,形成基本路径。201X 年,牡丹区、定陶区、曹县、单县四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区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其余县区同步跟进,按照不低于 60%的乡镇(街道)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2020 年,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力争实现全覆盖。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区、示范点,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
(三)培育社会力量,抓好项目库建设。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养健康产业市场,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兴办健康服务机构。鼓励社会组织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等各类组织开展老年人健康关爱服务活动。建立市、县医养结合项目库,实行分类指导、分级储备、动态管理、跟踪服务,推进落实多渠道投融资支持政策。重点扶持 20 家左右特色鲜明、示范性强、有发展潜力、能带动全局的医养结合示范创建项目。
(四)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医养健康产业人力资源建设。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健全多层次人才评价激励模式。建立符合医养健康产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创新人才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养健康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加强医养健康事业人力资源建设。
(五)强化督导考核,确保政策落实。市县两级要建立以落实医养结合政策情况、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无缝对接程度、老年人护理服务质量、老年人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评估体系,市卫计委要牵头做好日常工作联络、协调和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拓宽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健康养老知识和各级扶持政策,弘扬敬老、养老、孝老的儒家孝养文化,引导转变传统养老观念,鼓励失智、失能、部分失能老人进入医养结合机构享受专业化养老服务。加强对老年人成年子女的指导培训,引导其履行赡养义务,提升照料技能,切实承担好照料责任。总结推广各县区好的经验做法,培育打造 XX 医养结合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