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篇异作--莫泊桑、马克·吐温笔下可能的《套中人》
同篇异作
——不同人笔下的《套中人》 汉师10111020301114张晴虹 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马克·吐温都是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活跃于文坛并以其各自创作的小说闻名世界的文学大师。他们的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文学背景与精神个性又使这三位作家的作品各呈异彩,可谓同中有异。
一、莫泊桑笔下可能的《套中人》
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同是以小视角切入,以小人物为主,展示了19 世纪的人间万象。同写“小人物”,莫泊桑多是同情、赞美,注重人物性格塑造上的美的构建;诃夫常常是“怒其不争”,在批判的同时留下对破旧立新的渴盼。契诃夫所写的主人公箝制小城15 年,他只敬畏权力,小心翼翼地维护社会秩序,扼杀新生事物,窒息民众,实质上堕落成沙皇政府的密探、爪牙。契诃夫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小人物”身上的劣根性。契诃夫对于“小人物”,同情是冷峻的,针砭是严酷的。就莫泊桑而言,他笔下的“小人物”有职员、市民、雇工、农民、流浪汉、妓女、乞丐等,这些人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备受欺凌,毫无社会地位和人生权利。
但是,莫泊桑写出他们的不幸生活及生命价值,着力表现他们值得同情的遭遇,竭力挖掘他们身上值得赞美的精神品质。我觉得在莫泊桑笔下的别里科夫不像契诃夫所描绘的那样。莫泊桑注重塑造人物“美”的品质,他描写的人物不会单单表现其不好的一面,比如他虽然表面上不和外面的人说话,但是内心很善良,会有些助人为乐的行为,亦或者在和瓦连卡的爱情中,他是一个对爱情专一而又执着的人。
下面从二人小说结尾的不同来分析,并试着描绘莫泊桑笔下可能出现的“套中人”—— 别里科夫的结局。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套中人》的结局是开放性的。小说的结尾,使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启迪人们起来和反动势力做斗争。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套子还有更普遍的因循守旧的社会意义。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尽管没有什么“莫泊桑式的结尾”的说法,但他的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式,作品平中寓奇,回味无穷,类似于“欧·亨利式结尾”的作品。契诃夫让别里科夫经历爱情悲剧,以死亡作结,我觉得到了莫泊桑手里,应该会有一个拐点。别里科夫陷入爱情的苦闷,他与瓦连卡发生了纠纷,为了不让瓦连卡陷入和自己一样的境地,他决定放弃自己所爱的人,后来别里科夫遇到一个心理导师,经过开导后终于解开内心的矛盾,别里科夫与瓦连卡有个完美的结局,慢慢的别里科夫在瓦连卡的带动下与人交往,开始从他的“套子”中解脱出来,丢掉了雨伞、套鞋、棉大衣。最后从别里科夫的故事里自然而然地发出了要冲破套子的召唤,催人走向那广大而辽阔的未来。
二、马克·吐温笔下可能的《套中人》
在马克·吐温和契诃夫这两位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他们都曾自觉、普遍而成功地运用幽默讽刺手法,但具体体现出的风格仍然有所不同,读马克·吐温的作品会让人在开怀大笑中得到松弛,在会心的微笑中得到愉悦,在无奈的苦笑中得到解脱。而契诃夫的作品,在哑然失笑之余,更多的是辛酸与沉闷,更多的是深深的叹息和无尽的思索。
契诃夫的创作基本上倾向于批判现实主义, 他善于透过平凡的日常生活揭示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主题,他多采用幽默这一艺术手法来嘲讽丑恶的社会现实。小说自始至终采取了幽默讽刺的手法来展示别里科夫的性格。小说开头对别里科夫的肖像和生活习惯是这样写的: “他所以出名, 是因为他即使在顶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革、带上雨伞, 面且一定要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雨伞总是用套子包好, 表也是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包好——连削铅笔的小折刀也是装在套子里”, 写别里科夫的丑态, 说别里科夫的“那张小脸像黄鼠狼的脸”, 还“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等。这些描写近乎夸张, 然而契诃夫就是用这种幽默的笔调刻写了这样一个为扼杀一切新事物, 不惜使用盯梢、告密等卑鄙手段, 搞得全城都怕他的小人形象, 呼吁人们起来改变这个窒息创造精神的社会。
和契诃夫相比,马克·吐温更侧重于用喜剧手法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现象,轻松乐观的基调始终贯穿在极度夸张、诙谐的形象中,且大多借助喜剧性的结局来抒发他的理想。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捍卫者,想想在马克·吐温笔下,别里科夫不再是一个小教员,而是一个与达官显贵直接相连的小有地位的人。先假设别里科夫是这所中学的校长,他直接统治者这所学校,向学生灌输他的那些保守主义思想,但同时在学校里存在着这么一个人,他勇于反抗权贵,反抗别里科夫,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套子”主义,别里科夫感到恐慌,但阻止不了这种状况的发生,最后因为某件事被推到下台。人们对别里科夫处处冷眼相对,讥嘲,最后他在黑暗、寂寞中郁郁而死。有新的校长上台,学校里充满了生的气息。
而从叙事视角来说,契诃夫的小说多由他人转述或根本置身于故事之外叙述故事即全知视角的叙述模式,叙述者往往凌驾于故事和人物之上,冷静而客观地述说故事,掌握和安排人物的命运。小说借伊凡·伊凡内奇和教师布尔金的对话将故事的主人公引出来,这种不动声色、冷静客观的叙事特色,使得小说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相比马克·吐温的小说则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即限制性内视角的叙述方式,以主人公的经历作为线索,即通过小说中的“我”自述个人的经历和所见所闻。以马克·吐温的笔触,他不会借布尔金之口来讲述故事,而是以第一人称“我”,这个“我”可以是与别里科夫同在一所学校教书的老师,也可以就是别里科夫,但是如果“我”就是别里科夫,那么故事的发展就不像契诃夫所写的那样,别里科夫不能死。现在我假设这个“我”就是别里科夫,为了同样的主题宗旨,别里科夫应该同样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大家决定一起捉弄他一下,就偷偷的把他的雨伞、棉大衣、套鞋和那些放伞、怀表的套子藏起来,别里科夫早晨起来发现自己的“套子”都不见了,他惊恐万分,到处寻找他的“套子”。寻找未果,他出门去学校,觉得街道上的人都在看他,议论他,他惴惴不安的抱着头、缩着脖子,逃一般的冲进办公室,脸色刷白,整个人都在颤抖。一整天他都在到处找寻他的套子,未果。第二天,厨子阿法纳西发现他死在自己家的柜子里——整个人紧紧地蜷缩着。
虽然是同一篇文章,但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不管情节、人物还是故事的结局,都会有不同的地方。
第二篇:第八节 莫泊桑、契诃夫与马克·吐温
第九节 三位短篇小说巨匠
一、莫泊桑生平及创作介绍
二、契诃夫生平及创作介绍
三、马克·吐温生平及创作介绍
一、莫泊桑生平及创作介绍
居伊 · 德 · 莫泊桑 是 19 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勤奋地创作了一生,由于过度劳累得了精神错乱病,后来被送进巴黎的一家疯人院。1893 年 7 月 6 日 莫泊桑 逝世,年仅 43 岁。
一、莫泊桑生平及创作介绍
莫泊桑 于 1850 年 8 月出生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祖辈都是贵族,但到他父亲这一代时没落了,父亲做了交易所的经纪人。他的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爱好文学,经常对文学作品发表议论,见解独到。莫泊桑 出生不久,他的父母由于经常闹矛盾而分居了,他和母亲住在海边的一个别墅里。幼年时的 莫泊桑 喜欢在苹果园里游玩,在草原观看打猎,喜欢和农民、渔夫、船夫、猎人在一起聊天、干活,这些经历使 莫泊桑 从小就熟悉了农村生活。(《猎人笔记》)
一、莫泊桑生平及创作介绍
从童年时代起,母亲就培养他写诗,到儿子成为著名作家时,她仍然是 莫泊桑 的文学顾问、批评者和助手,所以他的母亲是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师。另一位为 莫泊桑 走上文学道路打下基础的是他 13 岁在卢昂中学学习时的文学教师路易 · 布耶。路易 · 布耶是一个著名的巴那派诗人,他经常指导 莫泊桑 进行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
一、莫泊桑生平及创作介绍
1870 年,莫泊桑 中学毕业后到巴黎入大学学习法律。这一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在军队中,他亲眼目睹了危难中的祖国和在血泊中呻吟的兵士,心里十分难过,他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1871 年,战争结束后,莫泊桑 退役回到巴黎。
一、莫泊桑生平及创作介绍
1878 年,他在教育部工作之余开始从事写作。那时,大文学家福楼拜成为 莫泊桑 文学上的导师,他们两人结下了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福楼拜决心把自己创作的经验传授给 莫泊桑。莫泊桑 非常尊重严师的教诲,每篇习作都要送给福楼拜审阅。福楼拜一丝不苟地为他修改习作,对 莫泊桑 的不少作品表示赞赏,但劝他不要急于发表。因此,在 70 年代里,莫泊桑 的著述很多,但发表的却很少,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一、莫泊桑生平及创作介绍
1880 年,《羊脂球》发表,使 莫泊桑 一鸣惊人,读者称他是文坛上的一颗新星。从此,他一跃登上了法国文坛。
莫泊桑 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从这时到 1890 年的 10 年间创作的。此间,他写成短篇小说约 300 篇,长篇小说 6 部,还写了 3 部游记、1 部诗集及其它杂文。莫泊桑 光辉的文学艺术成就,对世界文学宝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写作艺术技巧的成就,不仅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来的欧洲及中国作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个杰出的作家。他出身于一个赎身农奴家庭。童年生活困苦,中学时代不得不一面求学,一面当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1880年-1884年在莫斯科大学学医,毕业后一面行医,一面继续发表各种幽默小说。当时为了赚钱供自己上大学,它的创作不得不求速成。
在1883-1885年,他每年都要写小说100篇以上,1885年最高达到129篇。
(一)契诃夫的早期创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嘲讽和揭露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1883,看戏时打喷嚏把唾沫溅在将军的头上,害怕惩罚而死)、《变色龙》(1884)等。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另一类是反映劳动人民贫困和痛苦生活的,如《哀伤》(1885,丧妻之痛而死)、《苦恼》(1886,无人可以倾诉丧子之痛,只好向老马倾诉)、《万卡》(1886)等。中篇小说《草原》(1888),是契诃夫80年代创作中的一件大事,通过九岁的叶果鲁希卡从乡村到城市的一次旅行,描写了草原美丽的大自然景色和智慧的人民,但也有贵族、商人和神甫等同广阔的草原不相称的人物。
(二)90年代是契诃夫创作的繁荣和成熟时期。其中暴露社会黑暗和抨击托尔斯泰主义错误思想的作品占相当大的比例,如《第六病室》(1892)、《挂在脖子上的安娜》(1895)、《带阁楼的房子》(1896,批判了贵族小姐莉达奉行的“小事论”)、《醋栗》(1898)、《套中人》(1898)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是他库页岛之行的艺术总结,通过“精神病患者”格罗莫夫(反抗专制制度者)和医院院长拉京的遭遇,批判了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的哲学,拉京的死也正宣告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破产。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新娘》节选
她,娜佳,已经二十三岁。从十六岁起,她就一心盼望着出嫁,现在终于成了安德烈·安德列伊奇的未婚妻,此刻他正站在窗子后面。她喜欢他,婚期已经定在七月七日,可是内心却没有欢欣,夜夜睡不好觉,再也快活不起来……从地下室敞开的窗子里,可以听到里面在忙碌着,菜刀当当作响,安着滑轮的门砰砰有声。那里是厨房,从那儿飘来烤火鸡和醋渍樱桃的气味。不知为什么她觉得生活将永远这样过下去,没有变化,没有尽头!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你和你奶奶都来折磨我!”她唆咽着说,“我要生活!要生活!”她重复着,还两次用拳头捶胸,“你们还给我自由!我还年轻,我要生活,可是你们把我变成了老太婆!……”
她伤心地哭起来,躺进被子,缩成一团,显得那么弱小、可怜、愚蠢。娜佳回到自己房里,穿上衣服,坐到窗下等着天亮。这一夜她一直坐在那里思考着,院子里不知什么人不时敲着护窗板,还打着呶唿。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早上祖母抱怨,这一夜的风吹落了所有的苹果,一棵老李树也折断了。天色灰蒙蒙,阴沉沉,毫无生气,真想放它一把火。大家都抱怨天冷,雨点敲打着窗子。喝完茶后娜佳去找萨沙,一句话没说,就在圈椅旁的屋角跪了下来,双手捂住了脸。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怎么啦?”萨沙问道。
“我没法……”她说,“以前我怎么能在这儿生活的,我不明白,不理解!我蔑视我的未婚夫,蔑视我自己,蔑视所有这种游手好闲、毫无意义的生活……”
“哦,哦……”萨沙连连应着,还不明白她出了什么事,“这不要紧……这很好……”
“这种生活让我厌烦了,”娜佳继续道,“我在这儿一天也待不下去了。明天我就离开这里。请您把我带走吧,看在上帝份上!”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万卡》节选
万卡叹口气,用钢笔蘸一下墨水,继续写道:“昨天我挨了一顿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拉到院子里,拿师傅干活用的皮条狠狠地抽我,怪我摇他们摇篮里的小娃娃,一不小心睡着了。上个星期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动手收拾,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把鱼头直截到我脸上来。师傅们总是耍笑我,打发我到小酒店里去打酒,怂恿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到什么就用什么打我。吃食是什么也没有。早晨吃面包,午饭喝稀粥,晚上又是面包,至于茶啦,白菜汤啦,只有老板和老板娘才大喝而特喝。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娃娃一哭,我就根本不能睡觉,一股劲儿摇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上帝那样的慈悲,带着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村子里去吧,我再也熬不下去了。……我给你叩头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不然我就要死了。……”万卡嘴角撇下来,举起黑拳头揉一揉眼睛,抽抽搭搭地哭了。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我会给你搓碎烟叶,”他接着写道,“为你祷告上帝,要是我做了错事,就自管抽我,象抽西多尔的山羊那样。要是你认为我没活儿干,那我就去求总管看在基督面上让我给他擦皮靴,或者替菲德卡去做牧童。亲爱的爷爷,我再也熬不下去,简直只有死路一条了。我本想跑回村子,可又没有皮靴,我怕冷。等我长大了,我就会为这件事养活你,不许人家欺侮你,等你死了,我就祷告,求上帝让你的灵魂安息,就跟为我的妈彼拉盖雅祷告一样。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挂在脖子上的安娜》节选
她回想起刚才的婚礼是多么令人难堪,她总觉得神甫、宾客和教堂里所有的人,都用一种哀伤的目光望着她,似乎在问:像她这样一个漂亮可爱的姑娘,为什么非要嫁给这个上了年纪的、没有趣味的先生?为什么?虽说今天早晨她还满心欢喜,认为一切都安排得很好;可是在举行婚礼的时候,以及现在坐在车厢里,她已经感到自己做错了事,受了骗,显得很可笑。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瞧她嫁给了一个有钱人,但她还是身无分文,连结婚礼服也是借了钱做的。今天父亲和两个弟弟来送她的时候,她看他们的脸色就知道,他们身上连一个小钱也没有。今天他们能吃上晚饭吗?明天呢?不知怎么她觉得,她走后现在父亲和弟弟只好坐在家里挨饿,就像安葬完母亲的那天晚上一样,心情沉重,感到难以忍受的悲伤。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安尼娅便鞠躬致礼,她的脑袋也果真没有掉下来,但内心感到十分痛苦。丈夫要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她只能生自己的气:她不该像个大傻瓜似的受了他的骗。她本来只是为了钱才嫁给他,可是现在她的钱比结婚前还少。原先父亲还常常给她二十戈比,现在呢,她连一个戈比也没有。偷偷拿钱或者向他要点她都做不到,她怕丈夫,见着他就战战兢兢。她觉得她对这个人的恐惧感由来已久。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安尼娅在一旁听着,心里害怕,吃不下东西,常常饿着肚子离开餐桌。午饭后丈夫躺下休息,不久就鼾声大作,她就回到自己的家。父亲和弟弟们看了她一阵,那眼神有点异样,好像她来之前他们刚刚责备过她,说她是为了金钱才嫁给一个她不爱的、既枯燥又讨厌的人。她那蟋蟋作响的衣裙,手锣,总之她的一身太太打扮,使他们感到拘束和屈辱。在她面前他们有点不好意思,不知道跟她说什么好。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现在我不由得想起一件事情,”他含笑说,“五年前,科索罗托夫得了一枚二级圣安娜勋章,到大人府上感谢的时候,大人是这样说的:„这么说,您现在有三个安娜了:一个在扣眼里,两个在脖子上。‟这里得说明一下,当时科索罗托夫的妻子安娜,一个爱吵嘴的轻桃女人,刚刚回到他的身边。我希望,当我拿到二级安娜勋章的时候,大人找不到任何借口对我说这种话。”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安尼娅依旧坐着三套马车兜风,同阿尔特诺夫出去打猎,演独幕戏,在外面晚餐,并且很少回家看望父亲和弟弟了。他们自个儿吃饭。彼得·列翁季伊奇的酒瘾越来越大,又没有钱,那架风琴早已卖出抵债。两个男孩子现在不放他独自上街,老是跟着他,生怕他跌倒。有时他们在老基辅街上遇见安尼娅坐在双套马车上兜风,车旁还有一匹拉梢的马,阿尔特诺夫坐在车夫座位上亲自赶车。这时,彼得·列翁季伊奇摘下高礼帽,总想对她喊一声,可是别佳和安德留沙一人拽他一条胳膊,央求他:
“别这样,爸爸……算了,爸爸……”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另外,契诃夫也对知识分子的空虚无为和小市民的庸俗丑恶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如《跳来跳去的女人》(1892)、《文学教师》(1894)、《姚尼奇》(1898)等。
再有,他还创作了一组描写俄国农村和农民的作品。在《农民》(1897)中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民的贫困生活。在《峡谷里》(1900)则描写了90年代农民在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双重重压下濒临破产的情景。
契诃夫小说创作特色:选材上,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人和事取材,以小见大;结构上,简括精练,作品中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叙述简洁,用语明确;手法上,讽刺和幽默相结合。
二、契诃夫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三、《樱桃园》作品分析
贵族地主加耶夫和朗涅夫斯卡娅兄妹,在奢侈放荡的寄生生活中挥霍了全部财产,为了还债,只好把祖传的樱桃园拍卖给他们以前的农奴、现在的商业资产阶级罗巴辛,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必然取代封建贵族的历史过程。但是罗巴辛并不是未来社会的主任,所以作者又把希望寄托在平民知识分子特罗菲莫夫和安尼雅(“新人)身上,喊出了“新生活万岁”的口号。
三、马克·吐温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Mark Twain,美国作家。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19世纪60~70年代,马克·吐温发表幽默短篇共70篇,其中多数为小品类。它们的主要特色是极度夸张、幽默、滑稽。主人公往往天真老实,思想单纯,有一套先入为主的想法,结果处处碰壁。吐温,1865年发表幽默故事《卡拉维拉斯县有名的跳蛙》,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无聊和嗜赌之风。1869年,发表散文集《傻子国外旅行记》,讽刺欧洲的封建残余势力和宗教愚昧,也嘲笑了游历欧洲的美国人在文化上的愚昧无知。
1870
性。年,发表《竞选州长》,讽刺了美国民主选举的欺骗性和虚伪性,以及社会舆论的虚假
同年,又发表了《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是一部中国劳工在美国的血泪史,揭穿了美国自由、民主、平等的谎言,粉碎了“幸福天堂”的美国梦。
1873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情节围绕着兴建城市、铺设铁路和开辟航道等
事业中出现的投机、诈骗和盗窃国家财产等事件展开。主人公塞拉斯上校本是个穷汉,但头脑里却充斥着发横财的幻想,他觉得“整个空气里都是钱”。“塞拉斯精神”突出反映了投机瘟疫对人们的影响。另一个主人公是参议员狄尔沃绥更是集中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腐败。他满嘴仁义道德,大谈“公众利益”,但实际上贪污受贿、营私舞弊,无恶不作,是一个腐败政客兼投机商人的典型。
《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通过少年儿童汤姆和哈克的故事揭露了美国内地生活的庸俗停滞、教会和学校教育的陈腐呆板和对人的自然感情的束缚。
1883年发表的《密西西比河上》是一部自传性质的作品,抒发了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1884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1881年发表了《王子与贫儿》。
1889年发表了《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的美国人》,批判了英国封建时代的专制暴政。1894年发表的《傻瓜威尔逊》批判了“白人优越”的反动理论。
1899年的《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伪善本质。
1897年发表的《赤道环游记》对英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进行了严厉的抨击。晚年,马克·吐温的批判倾向明显减弱。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通过白人流浪儿和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漂流经历,宣扬了反对种族歧视和主张自由平等的民主主义主题。(具体人物形象分析见教材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