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2011年度科研成果统计量化和认定奖励工作的通知
关于2011年度科研成果统计量化和认定奖励工作的通知
提交时间: 2011-11-14 提交部门: 科研处 浏览次数: 401 次
各部门:
2011年度科研成果统计量化和认定奖励工作,从即日起开始进行。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科研成果统计的范围为我校教职工在2011年度产生的各类科研成果。
二、科研工作量化考核的对象为享受专业技术职务规范津贴、补贴人员。包括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见习期各系列专业技术人员。
三、在科研成果统计范围内、符合我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奖励办法》规定和有关认定标准的成果,同时申报成果奖励。
四、上报成果材料和要求
1.每人填写《2011年度科研成果登记表》1份(包括电子版)。(无成果者不用填写)
2.符合奖励标准的成果,另需每项成果填写《2011年度科研成果奖励申报表》1份(包括电子版)。
3.成果材料要求:
(1)获奖和课题成果:上报获奖或课题成果证书复印件1份;在研项目(课题)只需准确填写成果登记表中各项内容既可。
(2)著作成果:上报著作原件1份。
(3)论文成果:上报带有发表期刊封面、目录和主办单位标识页的论文复印件1份。在《辽宁师专学报》、《铁岭师专学报》和《铁岭师专报》上发表的论文不需提供复印件,只需准确填写成果登记表中各项内容既可。
已确定本年度发表、但期刊尚未出版的论文,要求提供论文校样和相关期刊编辑部证明材料各1份。
五、时间安排:2011年11月25日前,由部门统一报送科研处。
附件:
一、2011年度科研成果登记表
二、2011年度科研成果奖励申报表
附件1:2011年度科研成果登记表.xls
附件2:2011年度科研成果奖励申报表.doc
第二篇:关于统计并奖励2011-2012研究生科研成果的通知
关于统计和奖励2011-2012研究生科研成果的通知
各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及全体在读研究生:
根据《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实施管理办法》之规定,现将2011-2012研究生科研成果统计和奖励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科研成果统计范围
在读研究生于2011年6月1日-2012年5月31日期间在我校认定的重要期刊(见《博士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校研字[2009]17号,2009年7月修订)中所列重要期刊目录)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授权的专利(本人署名第一或导师署名第一、本人署名第二)。
二、科研成果奖励条件及奖励标准
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须符合下列条件:
1、科研论文成果必须是研究生在读期间以武汉理工大学的名义发表且本人署名第一;专利成果必须是研究生在读期间主持且专利权人为武汉理工大学。
2、科研成果发表(获授权)的时间必须在2011年6月1日-2012年5月31日期间。
符合上述条件的科研成果经认定后按以下标准给予奖励: 1.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上发表,奖励人民币10万元;
2.被SCI(A区、B区、C区)光盘版收录,分别奖励人民币5000元、2000元和1000元;
3.被SSCI、A&HCI收录,奖励人民币2000元;
4.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发表(3000字左右),奖励
人民币1000元;
5.被EI光盘版收录,奖励人民币500元;
6.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奖励人民币500元。同一成果按其最高标准奖励,不累计。
三、具体要求
1.本次统计范围之内的科研成果是研究生院对学院目标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考核数据将以本次统计数据为准,请各学院务必统计完整。
2.符合统计范围的论文作者需填写《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发表收录奖申请表》(附件一),将论文检索证明原件及论文复印件(包括刊物封面、目录、论文原文等)一并交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3.学院汇总后填写《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收录奖申请汇总表》(附件二)和《研究生2011-2012在学期间发表重要期刊论文数统计表》(附件三),于6月20日前将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一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教研科。
4.导师和学院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审核,杜绝重复申报,凡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研究生院培养处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范文]
XXXX集团有限公司
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1总则
1.1为贯彻科教兴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集团公司整体科技水平,奖励在科研成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员工,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结合集团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1.2科研成果的评审工作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1.3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及各分子公司。
2奖励范围
2.1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计算机软件开发等,产品开发及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2.2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应用国外先进技术与产品,消化吸收后再创新研究成果,并实现了产业化的应用效果。
2.3为科技发展战略、重大科技开发项目、重大系统工程等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综合分析研究取得的科学成果,并得到了实际应用的验证。
3评审标准
3.1科研成果奖励根据技术水平、技术难度和深度、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科技进步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2科研成果奖励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鼓励奖等五个等级。
3.2.1特等奖:
达到同类项目的国际领先水平、技术难度与深度极大,提升企业科技进步作用重大,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
3.2.2一等奖:
达到同类项目的国际先进水平、技术难度与深度很大,提升企业科技进步 1
作用重大,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3.2.3二等奖:
达到同类项目的国内领先水平,技术难度大,提升企业科技进步作用很大,并取得很大经济效益。
3.2.4三等奖:
达到同类项目的国内先进水平,技术难度较大,对企业的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3.2.5鼓励奖:
有一定技术难度,对企业的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起到推动作用。4评审奖励机构
4.1 集团公司成立科研成果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主任由集团公司总经理担任、副主任由主管科技的集团公司领导担任,成员由集团公司班子成员和兵器集团级科技带头人、关键技能带头人及部分外聘专家组成。
4.2委员会聘请专家对科研成果项目进行评审。
4.3评审专家应符合的条件:学识渊博,熟悉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态,有较强的综合判断能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热心科技奖励工作,积极参加科技奖评审和有关活动。
4.4评审专家应遵守的规定:被聘请专家应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自觉接受监督;被聘请专家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按照评审工作的有关规定、程序和办法,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科研成果做出评价;发现与被评审成果存在利益关系或其它可能影响公正性的,应主动申明并回避;不得利用专家身份与被评审成果的相关人员联系,为该项成果评审提供便利;不能为得出主观期望的结论而做出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评价;对评审中涉及的技术内容及评审情况须严格保密。
5有关规定
5.1各分子公司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等项目需列入集团公司经营计
划,经批准立项并按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制管理,明确项目组成员,签订科技项目合同,明确项目的技术指标、研制费用、设计质量、完成期限及工艺可行性、可靠性等内容。
5.2科技项目实施费用由集团公司按项目计划进行审核,并在分子公司的技术开发费中列支,专款专用,进入当期成本。
5.3科研成果奖励额度在项目中予以确定,报集团公司备案。项目奖励额度1次在2万元及以上和个人奖励额在1万元及以上项目,需经集团公司批准。
5.4科技项目完成情况需附详细的评价材料,由分子公司组织初审,报送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门。
5.5申报条件和要求
5.5.1产品及技术开发项目已经批准验收。
5.5.2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证明成果可行,并取得实质性经济效益,项目成果进入一定的批量或批量生产条件;同时,应用成果单位或部门出具应用证明。
5.5.3项目成果属权应无异议。
5.5.4已获得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励的项目成果,不得重复申报。
5.6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和项目主要完成人
5.6.1申报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是指项目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以及在项目研制、生产、应用、转化和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经费和设备等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单位。
5.6.2申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必须是对该项目的完成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员:新理论、新原理、新方法的提出者;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的发明者或设计者;关键技术或技术难点的实际解决者;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实施者;科研项目管理重大问题的解决者。
5.7评价指标
5.7.1技术水平及竞争力,依据项目技术的先进程度。可分为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项目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的可视为
国内领先。可依据成果鉴定或查新报告判定。
5.7.2技术创新性,主要依据技术在工艺改进、产品应用、性能改善、节能减排和环保等方面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5.7.3知识产权技术含量,主要依据对项目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掌握和控制能力,特别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5.7.4成果应用及效益,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各项应用指标是否经过权威机构的认证和试验,成果完成中试、形成样品、样机,或一定批量进入市场以及产品目前已形成的销售收入和市场占有率所形成的经济效益。
6异议、处罚
6.1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的授奖项目持有异议,应在公示之日起7日内书面实名向委员会或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门提出异议内容,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6.2异议分为实质性异议和非实质性异议:
6.2.1凡对涉及候选人、候选单位被奖励人、被奖励单位所完成项目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以及推荐书填写不实所提出的异议为实质性异议;
6.2.2对候选人、候选单位被奖励人、被奖励单位异议,为非实质性异议。对评审等级的意见,不属异议范围。
6.3实质性异议由委员会负责协调解决,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非实质性异议由推荐单位负责协调解决。
6.4授奖项目如有剽窃、弄虚作假等重大问题,经查实后,在媒体上公布并撤消其奖励,追回奖状、证书和奖金,在3年内取消所在单位和个人的奖项申报资格。
7附则
7.1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7.2本办法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四篇:关于做好2013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统计通知
关于做好2013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统计的通知
各相关二级院:
根据省2013科技/社科统计年报工作布置会议的有关精神和省教育厅的要求,为全面了解社科研究工作现状,特进行2013年社科统计工作。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1.统计范围为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科研成果。
2.本次统计的具体程序为:全校所有从事社科活动的教师、管理人员等向所属学院、部门(单位)、研究机构提交个人统计材料——各学院、部门(单位)、研究机构审核——提交科研处统一进行统计。
填表之前需认真阅读填表说明。
3.统内容包括:
(1)表一: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统计。由各研究机构填写,各所属单位负责审核和汇总。
(2)表二: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专著等)统计。由教师个人填写向所在单位提交,各所属单位负责审核和汇总。
(3)表三: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论文等)统计。由教师个人填写向所在单位提交,各所属单位负责审核和汇总。
4.截止时间为2014年1月9日,各学院、部门于截止日期前将电子文档发至邮箱: kyc01@126.com。
东北石油大学科研处
2013-12-31
第五篇: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级别认定及奖励办法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级别认定及奖励办法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东北师范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本着有利于研究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成果数量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各学科学术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和排名位次的前移;有利于教师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研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则,特制定本办法。
科研理论成果刊物级别认定办法
一、论文类成果刊物级别认定 论文类成果分为七个级别
1.国际检索刊物级:SSCI、SCI、A&HCI、EI、ISSHP、ISTP发表及检索收录的论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求是》刊发的论文、《中国学术年鉴》收录的论文均视为此类)。
2.国家级:以下28种刊物为国家级刊物:
哲学
《哲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理论经济学 《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应用经济学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 法学
《法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
《政治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
《民族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教育学
《教育研究》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课程〃教材〃教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
《心理学报》
中国科学院
体育学
《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语言文学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语教学与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 《新闻与传播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
(英文版)文明史研究所
地理学
《地理学报》
中国科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发展研究中心
工商管理
《管理世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会管理科学部
公共管理
《中国行政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
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
图书情报与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会 国家档案管理 图书馆
艺术学
《美术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
《人民音乐》
中国音乐家协会 综合 《光明日报》
中共中央宣传部
(理论文章2000字以上)
《人民日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理论文章2000字以上)3.CSSCI级:
CSSCI级论文分为二类: CSSCI(A): 以下136种刊物为CSSCI(A)级刊物 法 学(5种)
《法学评论》
武汉大学
《法制与社会发展》 吉林大学
《行政法学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当代法学》
吉林大学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管理学(7种)
《经济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管理科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管理评论》
中国科学院
《管理现代化》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现代管理科学》
江苏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
究会
《公共管理学报》
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哈尔滨
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
环境科学(1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教育学(11种)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国家教育部
《中国大学教学》
国家教育部
《高等教育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理论与实践》 山西省教育学会
《教育研究与实验》 华中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发展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教育部 中央电化教育馆 《电化教育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会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学(14种)
《世界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贸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宏观经济研究》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银行总行研究所
《金融研究》
中国金融学会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
《财政研究》
中国财政学会
《城市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研究会
《国际经济合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国际贸易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学会
考古学(2种)
《文物》
文物出版社
《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9种)
《世界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史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
《史学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陕西师范大学
《文史》
中华书局 马克思主义(5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中央编译局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海社科院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局
《科学社会主义》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高校理论战线》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
究中心
人文、经济地理(1种)
《经济地理》
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研
究所
社会学(2种)
《社会:社会学丛刊》 上海大学
《中国人口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体育学(2种)
《体育学刊》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3种)
《情报学报》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
《情报资料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京大学 外国文学(2种)
《外国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当代外国文学》 南京大学 心理学(2种)
《心理科学》
中国心理学会
《心理发展与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4种)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学会
《当代传播》
新疆日报社、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
《新闻记者》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编辑之友》
山西人民出版社 艺术学(6种)
《文艺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 中国
艺术研究院主办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电视》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家协会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语言学(8种)
《世界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大学
《外语教学》
西安外国语学院
《外语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
《外语学刊》
黑龙江大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当代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文字应用》 国家语委
《古文字研究》(集刊)中华书局、中国古文字研究会 哲 学(3种)
《哲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
《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道德与文明》
中国伦理学研究会 政治学(10种)
《青年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党的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室
《美国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日本学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妇女研究论丛》
全国妇女研究所
《欧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5种)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
《文艺争鸣》
吉林省文联
《中国比较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会
《文艺理论与批评》 中国艺术研究院 统计学(1种)
《统计研究》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民族学(3种)
《世界民族》
国家社会科学民族研究所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三联书店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 天津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主 办
《中国农村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
中心
《国学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13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文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转载(3种)
《新华文摘》论点摘编、部分转载
《高校文科学报》全文转载或部分转载
《中国社会科学》论点摘编、部分转载 《民俗研究》
宗教学(2种)
《世界宗教研究》
《中国宗教》
综合性社科期刊(12种)《读书》
《国外社会科学》
《学术月刊》
《天津社会科学》
《江海学刊》
《江苏社会科学》
《文史哲》
《社会科学战线》
《探索与争鸣》
《中国文化研究》
山东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宗教局 CSSCI(B):
依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来源期(集)刊目录中未评定为CSSCI(A)级其他刊物(包括CSSCI扩展版来源期(集)刊);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非CSSCI级论文。
注:我校主办的《古代文明》为非CSSCI期刊,但在校内评估考核等活动中可视为CSSCI(B)级。
国际检索刊物级、国家级、CSSCI级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
4.核心期刊级: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发布的核心期刊源刊物。核心期刊源刊物同时被CSSCI期刊源收录的,为CSSCI级。
5.省级:
没有被CSSCI及核心期刊收录的、有统一刊号且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学术论文集(集体编撰)、省级以上报纸及网络电子学术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
6.外刊:
在相关学科国外专业性学术刊物、境外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发言的学术论文(要求提交刊发论文原件及会议证明),由院教授委员会根据以上原则认定相应级别,并报社会科学处审定。最高级别为CSSCI(B)级。同时被SSCI、SCI、A&HCI、EI、ISSHP、ISTP收录的论文,为检索刊物。
7.内刊:
在有统一内部刊号且公开发行的内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此外,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各部委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入选论文(要提供权威入选证明和刊发论文原件);国家一级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入选论文(要提供权威入选证明和刊发论文原件)均由院教授委员会根据以上原则认定相应级别,并报社会科学处审定。最高认定级别为CSSCI(A)级。其它会议入选论文(要提供权威入选证明和刊发论文原件)一律视为省级。
二、研究报告类级别认定
咨询报告、调研报告均为研究报告类成果。研究报告类成果分为三个级别。
1.A级(相当于国家级论文级别):
获得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以上、全国人大、政协专业委员 会主任以上领导批示;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常委会以上机构并获得批示的研究报告(有国徽章或有权威采用证明)。
2.B级(相当于CSSCI(B)论文):
获得由国家各部委采纳,有部委主要领导批示,或在国家部委级《要报》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或被超大型企业主要领导采纳的研究报告(有权威采用证明)。
3.C级(相当于核心期刊级论文):
省市委、省市政府、省市人大、省市政协主要领导批示采纳、在省级《要报》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或被大型企业主要领导采纳的研究报告(有权威采用证明)。
此外,通过学校批准并以学校名义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在半年内未获得批示和采纳证明的研究报告,由校学术委员会认定级别。研究报告的第一单位或第一作者必须为东北师范大学,他人转引及采纳我校教师学术观点撰写的研究报告,原则上降一级别进行认定。
三、作品类成果刊物级别认定
文学、美术、音像、摄影、软件、词曲创作、声乐及音像作品演(播)出、播放等均属作品类成果,分为五级。
1.国家级:
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作品成果; 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播)出的声乐和音像作品成果(有证明材料)。
2.CSSCI级:
CSSCI级作品分为二类: CSSCI(A): 依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来源期(集)刊目录中推荐评选出的刊物。
CSSCI(B): 依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来源期(集)刊目录中未评定为CSSCI(A)级的其他刊物(包括 CSSCI扩展版来源期(集)刊)。
3.核心期刊级: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发布的核心期刊源刊物发表的作品成果。核心期刊源刊物同时被CSSCI期刊源刊物收录的,为CSSCI级。
4.省级:
有国内统一刊号、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报纸上发表的作品;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作品集和音像制品;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报纸和省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演(播)出的节目作品。5.内刊:
在有统一内部刊号、且公开发行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作品;市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演(播)出的节目作品。
注:在正式出版物的非正刊上发表的作品均为省级作品。
四、著作类成果类别与级别认定
教师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专著、编著、译著、教材、古籍整理、工具书、综合书、论文集等均为著作类成果。
我校著作类成果的类别分为六类:专著、编著、教材、译著、综合书、工具书。
在每次上报成果的同时,由各学院教授委员会认定著作类别(认定材料由社科处存档)。在各院系著作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东北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奖的级别,确定著作类成果的级别。
著作类成果级别分为三级:A级、B级、C级
A级: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教材奖、国家各部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的评奖、宋庆龄基金会奖、安子介国际贸易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专业一级学会优秀成果奖、吉林省专业一级学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吉林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评奖、吉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的著作,或经东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评定为优秀著作特等奖的著作。B级:吉林省专业一级学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以下(不含一等奖)的著作,或经东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评定为优秀著作奖一等奖的著作。
C级:未评上A、B级的著作和未到评奖时间的著作暂定C级。如B、C级著作在以后评奖中获得A、B级中任何一项奖项,其著作级别均可做相应调整。
说明:我校在校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外单位在我校的兼职教师、离退休教师作为第一作者以东北师范大学名义发表的论文,在社科处登记科研理论成果时,统一执行此刊物级别认定办法。
获奖成果奖励级别认定办法
一、获奖理论成果奖励级别认定
教师公开出版发表理论成果,获得各种级别的奖励,可划分为五级: 国家级奖:在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获奖的成果。
部级奖:在国家各部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的评奖活动、宋庆龄基金会奖、安子介国际贸易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全国专业一级学会举办的评奖活动中获奖的成果。
省级奖:在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获奖的成果。
市级奖:在吉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东北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奖中获奖的成果。
学会级:在省市政府各厅局等部门举办的优秀成果奖、省市一级学会优秀成果奖以及其他正式的评奖活动中获奖的成果。
二、获奖作品类成果奖励级别认定
作品类成果奖励级别按照展览或播出的举办单位分为三级: 国家级奖: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并获奖的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并获奖的大赛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大赛节目作品、各院系申报相关学科国内外(主要国家)高层次美术作品展览、音乐会演出的曲目。
部级奖:由国家各部委举办的艺术类成果评奖活动中获奖的作品。
省级奖:省级单位举办并获奖的美术作品展览、省级电视台、省级电台播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大赛作品、由各单位确认的相当级别的国外的作品展览及演出。
其他:正式参展、收藏的美术作品或正式播放的广播、电影、电视音像作品。
说明:以上作品成果类奖励级别原则上由院教授委员会认定后上报社会科学处审定。
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一、奖励原则
学校主要奖励以我校名义发表的高级别、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以提高我校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科研论文奖励
1.奖励由国际公认的SSCI、A&HCI、ISSHP、ISTP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论文。(SCI、EI论文由科学技术处奖励)
SSCI、A&HCI每篇奖励5000元,ISSHP、ISTP每篇奖励1000元;Abstract(文摘)类奖励1000元。
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求是》、《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每篇奖励5000元;《中国学术年鉴》收录的论文,有作者介绍,每篇奖励5000元,无作者介绍,每篇奖励3000元。
同时被2个以上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不重复奖励,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必须为东北师范大学。
2.奖励国家级论文。
其它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3000元;CSSCI(A)级论文每篇奖励1000元。
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必须为东北师范大学。
3.奖励我校教师每年在CSSCI来源期(集)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位于全校文科教师前10名且基础篇数不少于5篇的作者,每人奖励3000元;以五年为周期(周期起始时间为本文件执行之日),奖励我校CSSCI引用次数(排除自引)排名前10名的作者,其中单篇论文引用次数不少于20次,每人奖励3000元。
三、学术著作奖励 1.《中国学术年鉴》收录的学术著作每部奖励5000元、教育部组编的教学用书和其他组编类著作,每部奖励3000元。
第一作者单位必须为东北师范大学或由我校教师任第一责任人。2.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奖的著作,特等奖每部奖励1000元,一等奖每部奖励800元。
四、作品类奖励
以东北师范大学名义发表或获奖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像作品等,由院教授委员会认定级别后上报社会科学处审定,由学校奖励,获国家级奖励的作品每项奖励3000元,国家级作品每项奖励1000元。
五、研究报告类奖励 国家级研究报告,每项奖励3000元,我校教师必须为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
六、获奖类成果奖励
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奖、国家教育规划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按获得奖励额度由学校进行等额奖励。我校教师必须为第一获奖者。
我校在校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外单位在我校的兼职教师、离退休教师作为第一作者以东北师范大学名义发表的论文(必须在社会科学处有登记),均可按此办法进行相应的奖励。
七、附则 1.学校奖励每年12月份进行,奖励上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2.本办法由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负责解释。
东北师范大学
2008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