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应对新的经济税源态势、提高征管质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近年来,临沂市国税局按照省局有关部署,以搭建专业化的征管框架为依托,着眼本地税源结构和征管现状,以“完善税收岗责体系,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构建专业管理团队”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税源分级管理机制。在税源基础事务属地管理的前提下,探索明确层级管理定位,强化专业团队评估,取得一定成效。
1、确立分级监控对象。将全市税源划分为“市局、区县局、基层分局”三级税源监控对象。市局层面成立预警评估工作办公室,对全市纳税评估工作统筹管理,具体负责预警评估工作的专项考核和复审复核,全市行业税源、重点税源管理情况的集中分析。其他业务科室立足自身职能,开展征管数据分析,确定疑点企业清单,经评估办统筹后下发。区县局层面由税源管理二科统筹承接上级局下发的各类纳税评估任务,对下部署分配任务并负责指导和管理,同时直接实施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高风险纳税人的评估。基层分局层面具体承担上级发布疑点企业的评估,并根据自身需要开展日常评估工作。
2、组建专业评估团队。成立市、县两级税源监控评估团队,推动市、县两级税源管理职能实体化。制订完善税源监控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明确税源评估监控横向联动制度、工作例会制度、信息发布制度、风险应对反馈制度。市级机关负责全市税源监控、税收分析、遵从风险管理,市局整合各业务部门相关预警指标,完善税源监控指标体系,开发税源监控平台,由税源评估监控团队在充分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定期开展税源评估监控,对异常情况统一下达税源风险应对任务,监督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3、健全完善岗责体系。一是优化税源管理岗位设置,重新设立企业基础管理岗、个体基础管理岗、调查核实岗、评估管理岗和评估实施岗。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为基础性工作岗位,调查核实岗、评估实施岗为专业工作岗位,评估管理岗为管理性岗位,同时规定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与调查核实岗不得兼岗,评估管理岗与评估实施岗不得兼岗。二是细化明确岗位职责,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全面承担管户责任,主要负责户籍管理、日常巡查和信息采集;调查核实岗主要承担重点执法事项和评估取证查证工作,负责资格认定、优惠政策兑现核实、出口退税核实、增值税专用发票增量增额等专项调查;评估管理岗主要负责评估事项的管理工作;评估实施岗负责具体评估工作的实施。三是健全岗责体系。重新梳理和归集具体业务事项436个(其中基层286个),并对市局、区县局和基层分局三级岗责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征、管、查、评和法律救济五大类业务序列之间的衔接关系,细化岗位操作标准、时限要求、应用模块、流转方向及相关手续,搭建新的岗责体系,并配有业务流程图129个、涉税文书339个,形成职能岗责的全覆盖。
(二)建立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以“规模+行业”为基础,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建立“重点税源精细化,中小税源标准化、个体税源简约化”的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1、科学划分税源。根据纳税人规模,将纳税人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特殊类企业等类别。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行业分布、可以将纳税人细分为若干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遵循“管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探索和把握管理规律,增强管理的实效性。一是大企业管理,侧重事前风险防范,促进自愿遵从。实施税务风险管理引导,帮助其在战略管理层建立健全税收风险内控机制。二是中小企业管理,实行按户管理与按行业类别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探索行业管理办法,加大小规模企业核定征收和督导力度,降低小规模企业零负低税额申报率。三是个体工商户管理,做好信息采集、典型调查、定额测算工作,实现税负核定公平、公开、公正,对零散税收,推行委托代征,实现社会化管理。四是特殊类型企业的监管,研究总分机构、网上交易、关联交易、恶意税收筹划等特定纳税人群体的风险发生规律,推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五是加强所得税管理,按照企业所得税分类分层管理办法,以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分行业管理突出规律、分项管理化解风险、分层次管理提高效能为目的,根据纳税人不同类别实施相应管理,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2、合理调整征管查职责。一是做实纳税服务。在税源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按基础性管理和专业化管理要求进行职能调整,合理界定好征收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职责。将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税种日常管理、定额管理、欠税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划为依申请的日常管理和依职权的日常管理,两类管理事项前移到办税服务厅。二是做专税源管理,以市局纳税评估办公室和县区局的税源管理二科为主体,深化以纳税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和风险应对工作。三是做强税务稽查。科学界定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的职责,规范评估案源移送和稽查结果反馈制度,建立评估与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建立以税源管理为核心的征管资源配置机制
目前,基层管理力量偏弱,事务性工作繁杂,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瓶颈之一。为此,临沂市局提出围绕税源抓管理、以税源管理为核心配置征管资源的解决思路,采取 “职能下移或征管力量下沉”的方式,解决机关与基层的力量配置上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一是对征管力量进行重新布局,通过将机关人员下沉到基层分局,充实一线税源管理力量,实现机关“瘦身”。二是通过建立工作机制的办法,将机关职能转向税源管理,实行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税源管理上的一体化分工,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如,区县局业务科室直接参与税收分析,并将部分评估职能上收到机关科室,基层分局只负责常规性的调查核实、催报催缴等工作,使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同一层面上开展税源管理。三是着力减轻基层额外负担,使基层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税源管理上。要求除确需基层实地调查采集的数据外,不得向基层索
要系统内已有数据信息,并尽可能地简并基层报送的各类资料,减轻基层负担,减少对基层工作的干扰。
二、对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专业化组织,应以县区局下设的一线管理机构为重点。应逐步考虑将按区域设置的派出机构调整为主要按纳税人规模和行业设置、少量按税源管理功能设置的“专业化”直属机构。但从操作层面看,仍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工作面广量大。既涉及观念更新、职能重置、流程再造、人力物力资源整合等诸多内部事项,又要争取所在区域各级财政主体、各类纳税主体的理解和支持,还要做好纳税服务网点和委托代征等配套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敏感性。二是实施要求较高。必须兼顾税源管理与纳税服务的不同要求,兼顾同向、同步提升征纳双方办税效能,兼顾发挥管事、管户制的优势,同时还不能因机构整合使纳税人办税不便、增加办税费用,或是形成管理漏洞和服务盲区。
(二)推行专业化应以税源科学分类为基础,并注重税源分类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从目前的税源管理实践看,按规模和行业对税源分类,适合于将基层现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转型为专业化的直属机构。因为按规模或行业对纳税人进行分类和归集,并以此为基础分别构建专业化的一线税源管理机构,不仅能够体现专业化理念和实践要求,而且能够保持机构功能和职责体系的相对完整,可以支持“一个头对外”执行任务。以税源管理主流程节点,或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主环节等为依据对税源进行分类,并据以改造既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似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有可能造成机构功能零碎和职责界定不清。即使构成了专业化作业模式,也可能难以保证理想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可能难以避免“多头”直接面对同一纳税人处理涉税业务的问题。
(三)注重加快税收管理职能调整。应结合实际工作,认真梳理各类基础管理事项,尽量减少前置的无差别的形式要件审核要求,把确有必要的事前调查、核查、审批等控管措施转化为事后的风险控管事项,有选择地开展风险防控,把一些基础管理事项从管理员的基础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
(四)注意强化部门及各环节间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实施专业化管理,前提是分工、分责,核心是合作、协作。因此,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科室部门间、管理层级间及工作流程各环节的协作配合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无论是“纵”还是“横”,都必须围绕核心目标,牢固树立并强化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找准、摆正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定位,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有效整合各环节、各层级的力量,形成专业化分工下的工作合力。
(五)稳步扎实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会对现有机构人事造成冲击,而且工作的统筹度高、对体系化的要求高,不仅需要转变思维方式,突破管理思维定势,而且各层级、各环节之间需要更长的时间,相互磨合,相互适应,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长期坚持的思想和准备,并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结合实际,稳步推进,不能犯急躁情绪,更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鉴于此,临沂市局目前采用了相
对稳妥的方法,即将专业化划分为“机构专业化、岗位专业化、人员专业化”三个层次,并在推行初期,要求各县区局结合实际,确定专业化实施的目标。条件不具备的县区局,可先通过实施人员专业化、岗位专业化,在条件成熟时再最终达成机构专业化的目标。
第二篇:推进基层税源专业化管理几点思考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社会分工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税源管理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嘉禾县局在税源专业化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建立了以行业为主的税源专业化管理。随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必将促进税收征管工作向更高层次跨越和提升,笔者就对嘉禾县局推行行业税源专业化管理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一、税源专化管理的基本认识
根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所谓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应是以促进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的目标,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以专业化人才为保障,科学分类税源,合理调整、整合管理职责,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专业分工管理,建立健全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的运行机制,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服务,严格执法。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一)税收风险管理。就是以最小的税收成本代价降低税收流失的一系列程序。它由目标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评价和修正五部分组成。其中,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是最主要的环节。税收风险管理贯穿整个税源管理,按照风险管理理念和程序来设计专业化管理流程,把征管资源
优先用于风险比较大的纳税人、对不同风险纳税人采取不同风
险应对策略。
(二)信息管税。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
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
管水平。
(三)资源配置科学化。包括人、财、物各方面,将有限资
源归结到集中、少量、细分的税务管理环节,管理对象,实现
征收效率最大化。要求职责分工专业化,管理人员专业化,管
理对象专业化,运行模式与制度的专业化。
二、目前税源专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行业化税源管理等同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错识认
识。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行业或分类管理,应该是
细化到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和每个工作环节上
都有专门的管理办法、管理手段和目标。
(二)没有真正实现“管户”向“管事”转变。分行业
设置税务分局的管理格局下,分局内部管理仍然是税收管理
员划片包干或分类全责的“分户到人,各事统管”模式。如
目前虽一个分局主管某一行业税收管理,但分局行业税源管
理组,仍是按分片分户到人管理,税管员面对纳税人仍是一
对多,一人管户各事包干。
(三)税源管理部门单兵作战。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
管理的主体,但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专业化管理不能靠税源管理部门单打
独斗,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如目前税务分局的设置是小而全的全职能型,税源管理一切事项基本由税务
分局完成,而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是按管理职责分工设立若干税
源管理机构,将管理资源配置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专门的人管专门的事,形成专业化管理。
(四)信息管税水平不高。基础信息质量不高,信息加
工能力不强,信息应用处于浅层次上,并未在数据的综合分
析、有效比对、税源监控上充分发挥作用。如房地产行业虽
有政府主导开发了五局联网的房地产一体化软件,但也只是
社会综合治税的一小部分,软件功能也不能完全满足税收专
业化管理的要求,需不断完善。
(五)未引入风险管理。税源管理专业化的要求是以风
险管理为导向,风险管理理念要贯穿于税源管理全过程,如
从机构、职能、人员、管理流程上都要按风险管理理念要求
去设置、配置、设计,风险管理要求组建专门税源管理机构,集中优势资源,侧重于重点税源、风险行业以及纳税评估、税
务稽查等关键环节管理,瞄准管理的重点,提升管理的质量。
三、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科学分类税源,是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行分级分类
管理的前提。可以根据税源的特点,按照纳税人规模大小、登记注册类型、行业产业特点、纳税信用登记等实际情况,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找出规律,实行专业化、精细化、科
学化管理。税源分类管理可按行业、规模、经济性质、管理
环节、税种分类。
(二)团队管户,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按照专业
化职能、岗位的设置,需要将税收管理员职、权、责进行拆
分、整合、重组,最大限度地集中专业人才,组建管理团队,取消税收管理员分片、分行业“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
户制度,税收管员不直接管户,基层税务分局按照税收管理
不同事项,划分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
管的管理方式。对税收管理员现有职责重新划分,按税源管
理不同事项和环节进行分类,改单一管户为专业化管理。如
可将其工作职责分为综合事务类、日常管理类、纳税评估三
大类,每类又可细化为若干岗位职责。
(三)业务重组与整合机构职能,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保障。按风险应对的“管事”原则,重新调整税务内部机构
设置和职能配置,建立县局、分局、税源管理员三级分工负
责、互动机制。县局成立专业化税源管理科负责制定本级税
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规划、制度,建立本级风险预警
指标体系、评估模型,根据上级发布的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
重点,结合实际,下达税源监控、管理任务,组织、监督、考核本地税源管理工作。分局根据上级下达的风险预警指标
和评估重点,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监督、考核本地税源管
理工作,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税收管理员按岗位职责要求,根据上级下达的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重点及相关工作任务,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四)信息管税,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税源管理
实质上是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管理,实现对纳税人纳税状况的全面掌控。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是信息管税的核心,社会综
合治税是实现第三方信息采集和利用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要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税务为主体的链接行业主管部门、工商、国土、建设、规划、房产、银行、技术监督、海关、统计、审计、公安、交警、电力等职能部门的社会综合治税平台,广泛收集相关第三方信息,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利用收集的信息进纳税评估,应对税收风险管理。
嘉禾县局 胡雄飞
第三篇: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务部门顺应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按照税务管理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以风险管理为主导,组织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员对税源的专门事项进行专业化管理的一种模式。目前,各地都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进行实践和探索,本文试从认识层面对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进行若干探讨。
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植入科学管理理念
目前,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在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将税源专业化管理局限于行业纳税评估。二是将税源专业化管理等同于行业纳税管理。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种涵盖资源优化配置、岗位职责调整、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构建、完善业务制度和强化技术支撑的全方位管理模式,它包括税款征收、涉税审批、风险管理、税源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务救济等税源管理多方面的专业化。因此,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对税源实施集约化管理,以达到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的目的。
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植入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科学理念和方法。
一是系统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税源专业化管理以专业化分工管理为基础,但不等于分散、分割管理,而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各环节、各层级、各部门的密切协作,并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
二是流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按照流程管理理念,结合税收管理实际,建立完善以管理对象为导向、以提高绩效为目标的业务流程,以实现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和运行效率最大化。
三是信息管税的理念和方法。信息管税揭示了在信息化条件下税源管理最本质的问题,即税源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管理,一切征管措施办法都要围绕信息来展开。
四是“一体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就是要以市局为中枢,统筹管理资源,消除纵向横向职能界限和区域屏障,形成纵横贯通、上下互动、统筹协调的“一体化”税源管理运行机制。
二、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实施以流程为主导的专业化管理与基础性管理相结合的“管事制”
“管户制”是管理员对同一纳税人的多个涉税事项进行管理,这是在“户”数较少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税源管理办法,这种办法侧重于纳税人整体遵从度的管理,而对纳税事项的管理则不细、不精、不专。“管事制”是管理员或管理团队对多个纳税人的同一事项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办法侧重于通过对各个涉税事项的管理来促进纳税人的遵从,体现了专业化、精细化的精神,这种管理方式是与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实施以流程管理为主导-2-的专业化“管事制”,就是要以流程为主线,对税源管理职责进行梳理、分解、整合和调整,按流程进行“切片”归类,对专业性较强、复杂程度较高的事项采取专业化管理,对一般事务性工作实行基础性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职能主要是基于实施风险管理的各项职能及事务性工作中复杂程度较高专业性较强的事项,包括涉税事项的审核审批、税收风险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进出口税收管理、反避税管理等等。税源基础性管理职能主要是指专业化管理职能之外的日常性事务性管理工作。包括涉税申请受理、税款征收、征管基础工作、纳税服务、税种基础管理等等。无论是专业化管理职能还是基础性管理职能都应当采取设置专业岗位、安排专业人员并以“管事制”的形式落实。
三、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转变税务管理方式
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税务管理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对税务管理方式所进行的变革,都是在传统的“管户制”原则指导下,围绕着如何把“户”管好而进行的。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本质和核心是“专业化”,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集约化,它与传统的“管户制”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在税务管理方式方面,当前首先要解决的是“属地管理”和“管户制”两大问题。一是在税源管理部门层面要实行税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当前可按行业、规模、信用或风险等级、特殊业务等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划分上下级税务机关间的税源管理范围和事项。二是在税源管理员层面要实行以流程管理为主导的专业化“管事制”。“管事制”是管理员或管理团-3-
队对多个纳税人的同一事项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办法体现了专业化、精细化的精神,这种管理方式是与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在解决上述两大问题的同时,要创新税务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现行税源管理流程进行改造,以建设一套适应专业化管理要求的税务管理方式。
传统的税务管理方式是长期沉淀积累下来的,特别是这种模式长期左右着干部的行为,已经在干部头脑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完全的改变,即使依靠行政措施推进了管理方式的转变,在过程中也会有所反复,固化下来更是困难。因此,要实现税务管理方式的转变,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4-
第四篇: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科学划分管理对象,优化配置管理资源,准确把握管理规律,施以专业方法进行税源管理的一种新的征管模式。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管好税源、管好税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笔者拟结合我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开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管理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基本情况
(一)对以往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1.原有征管模式有碍于税收征管和优化纳税服务。农村税务分局主要负责辖区内所有纳税人的登记、发票等日常管理工作,而全县纳税人的征收、认证和报税等工作则集中在办税服务大厅完成,造成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多头跑、多次找”和税务机关重复找纳税人的现象,增加了纳税人负担。
2.信息数据的应用水平较低。对综合征管信息系统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应用的分析程度不高,对企业的资金流、货物流、发票流分析不够,不能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向,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管理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3.税源监控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征管资源配置不合理,征管力量分配不均,税源管理科及城关分局的人员配置与工作量的矛盾尤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征管质量的提高。
4.税源管理停留在浅层次。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税收管理员难以同时全面掌握了解多个行业、多个企业的动态情况和税收政策,谈不上对税源的分析,管户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或发挥。税收管理员疲于应付税收法律宣传、调查核实各类信息和催报催缴等繁杂的日常工作,更谈不上管深、管细、管透。
5.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状况制约税源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信息管税水平不均衡,复合型人才不多,制约了税源管理质量。
(二)因地制宜,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合理配置管理资源
结合我县税源分布情况、经营特点及当前税源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创新税收管理和服务理念,我们重新划分了税源管理部门的管辖范围。
1.税源管理科:负责全县范围内除涉农企业(农业、林业、畜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含供销社)、非增值税纳税人以外企业的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
2.税务分局:负责所辖涉农企业(同上)、非增值税纳税人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打破常规管理方式,施以专业化方法
按工作事项将税源管理分为专业化日常税收管理、专业化纳税评估、专业化纳税服务三大类,把税收管理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分工负责,专门从事某项或某类工作。
1.专业化日常税收管理。以各税源管理部门为单位,针对自身的税源结构特征和人力资源现状,整合税收管理力量,实施内部制衡,确保行业管理力量的有效匹配。推进税源管理方式从单兵作战向团队专业管理转变,发挥团队作战优势,集中力量从事行业专业化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税收管理风险。将辖区内各行业划分为重点税源(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行业)和一般税源(水泥、电力、烟草、房地产等行业)两大块实施团队管理,科学合理设岗,负责所辖纳税户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税款缓缴的调查核实、日常检查、处理一般性违规违章行为及信息采集、分析、处理等工作。
2.专业化纳税评估。调整补充专业化纳税评估力量,集中精力专门从事重点税源行业的纳税评估。以纳税评估和行业管理为抓手,形成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强化税政、征管部门在纳税评估中的作用。通过纳税评估将纳税人可能存在的非主观性偷逃税款的错误和问题及时处理在萌芽状态,为纳税人提供自我纠错机会,达到防范税收风险,提高税法遵从度,寓管理于服务、寓服务于管理,评估一个行业、整改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
3.专业化纳税服务。将纳税人个性化与共性化需求进行分类。搭建纳税服务QQ群、互联网税收咨询服务工作平台,建立税收管理员与管理对象之间“点对点”的税收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班子成员对重点行业挂、帮活动等。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纳税人关注重点的差异,为纳税人“量身定做”不同的服务方案,强化个性化管理服务。
(四)建立健全税源专业化管理内控保障机制,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办法顺利实施
1.建立行业税收信息采集机制,强化信息管税。充分运用电子申报软件(通采)采集纳税人基本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加强信息平台再造,让丰富的信息成为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支撑。
2.完善行业纳税人需求收集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围绕“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主线,从“尊重纳税人、支持纳税人”角度,完善并大力推行支持和鼓励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制度,实实在在做好纳税服务工作。
3.建立完善风险分析评估机制,最大限度降低税收风险。积极建立并完善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和行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税收预警分析,及时提醒纳税人依法纳税,避免各类涉税风险。按照“高风险、高防范、高标准”的原则,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对存在不同风险的纳税人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4.规范管理员岗责体系,实行绩效考核。税收管理方面,明晰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时限等;税收检查方面,按照统一的行业指南,明确检查项目、提示检查方法、统一处理标准、考核工作时限,一一对应各项指标进行严格考核,规范税源行业专业化管理。
(五)建立专业化管理外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信息管税与综合治税
1.与政府有关部门搭建电子信息管税平台。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通过矿产品综合管理系统(远程电子监控系统)加强煤炭行业及其它矿产品行业的源头控管,强化对重点行业的信息监控管理。
2.建立国、地税联合征管工作机制。针对建安行业税收流失现状,密切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地税部门相对优势,对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单位和个人购进建筑耗材不按规定取得增值税发票的,由地税局将采集的信息反馈国税局审核,强化以票控税,堵塞税收漏洞。
二、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是切实解决了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在农村分局与县城办税大厅“两头跑”的问题。由于科学划分了管理对象和管辖范围,将全县除涉农企业、非增值税纳税人以外的企业的税收管理和征收工作划归税源管理科和办税服务大厅负责,让纳税人就近办理税收事宜,而将涉农企业、非增值税纳税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划归税务分局属地管理,使得人力资源的利用更趋合理,实现了管理机构的专业化,为实施专业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突出了税源行业分类管理工作重点。税源管理部门的管理力量得到整合,相对平衡了基层税务分局与税源管理科的工作量和业务量,过去城区分局只管个体不管企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是增强了核心业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了过去税收管理员面对多个行业纳税人“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法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问题。
四是强化了税源管理,堵塞了征管漏洞。通过对难以控管的税源行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和强化纳税评估,信息共享度增强,行业管理得到了规范,最大限度减少了税收流失。开展专业化管理工作一年来,通过纳税评估,增加税收400余万元,税收总量同比增收4579万元,增长39.44%。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应因地制宜,要有侧重点和选择性。应结合本地税源数量、纳税人规模、行业特点而定,不能搞一刀切。如不顾实际,对所有行业的纳税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全面铺开,不仅工作量大,还可能顾此失彼,劳而无功。
二是税源管理与信息技术要协同并进。信息技术是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税源管理也应与技术发展相协调,两者应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要根据税源管理工作的变化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税源管理业务整合和优化,实现管理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三是应加大第三方数据收集交换力度。税源专业化管理以数据分析为龙头,而数据分析成效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能否获取足够的第三方信息。获取第三方信息乃至建立经济财源信息平台需靠地方政府推动,实现税务机关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数据交换,目前各单位、部门之间协作机制层次不够,特别是在数据质量和及时性方面,需要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是要解决管理与人才之间的矛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税源管理专业团队,是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当前各基层局的专业化管理人才较为短缺,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对税收管理员的培训和培养,将培训与评价使用紧密结合,大力推进干部分类管理,完善对执法人员的等级管理,切实调动干部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适当上收部分重要、复杂的涉税事项,切实解决机构设置、人才分布与专业化管理业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五是实施专业化管理要与减轻基层负担相结合。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对征税对象、纳税主体进行的系统化、层次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分工更加精细严密,如处理不好管理工作与基层负担之间的关系,有可能会加重纳税人或税收
第五篇:科学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科学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蚌埠市国税局 刘强胜
为加强税源科学管理,创新管理方式,破解管理难题,总局提出了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既是在税收管理领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税务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举措,吹响了我国新一轮税收征管模式改革的新号角。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外延
专业化的概念是指,一个组织根据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规律及其不同阶段的特点,把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不同阶段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实施专门管理,以促进生产经营整体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风险等分类,对内由管户向管事转变,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核心内容是“分类”和“分工”。
从基本内涵来看,对税收管理来说,专业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税收管理专业化探索,如从专管员“一人下户各税统管”方式到征、查“两分离”,到征、管、查“三分离”。总局这次提出的税源管理专业化 是基于信息化条件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就是要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根据税收风险发生规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按照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要求,进行专业化职能配置。主要任务是实施科学分类,理顺管理流程,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分析,整合税源监控,突出纳税评估,集约税务稽查,深化信息应用,重组管理资源,转变工作方式。其中,关键是转变工作方式,具体要求是要把省局做“实”、市局做“精”、县局做“专”,省、市、县三级国税机关都成为税源管理的实体。
从拓展外延来看,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税收管理专业化的核心要件,是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要重视社会管理创新,而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社会管理创新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这不单纯是一个税收业务革新、税务机构设置调整的问题,更深刻的是税收管理方式的根本变化、涉及到税收行政业务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涉税后勤保障专业化等部分。
二、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性分析
从管理理论上看,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正是在社会分工过程中,人类认识了专业化的巨大优势:专业化使复杂社会劳动简单化、劳动过程流程化、劳动方式精确化,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 重要途径。社会产业分工理论、资源稀缺配置理论、流程再造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税制改革来看,税收征管是税收制度的实现方式,决定税制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十二五”期间,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科技进步创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税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税收征管的适应能力。作为落实税制最具执行力的征管因素,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提高税制执行能力、引领征管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的基础性重点工程。
从征管现实来看,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税源总量不断增大,种类和结构更趋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征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日渐突出。传统的以属地管理为主、税收管理员“按户分管、各税统管、大包大揽”的税源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和制约税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税源专业化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从推行可行性上来看,每年稳步增加的税收收入总量和逐步合理的收入结构提供了财力支持,也给有效处置专业化管理变革可能带来的动荡风险提供了机会之窗;迅猛发展的税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征管信息化处理基本实现了省级集中,全方位、多层次税收监控体系初步构建;发达国家现代化税源管理成功经验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基层国税 部门多年的税源管理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专业化人员储备得到进一步加强,提供了人力资源和业务支撑。
三、科学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从税务管理战略高度理清工作思路。
专业化管理的出发点是科学化,落脚点是精细化,对内强调职能分工,对外强调对象分类。不能把税源管理专业化等简单同于对纳税人的分级分类管理,机械理解为仅仅是税源管理部门一家之事,必须有税务管理方式的全面转变相配合,必须运用整体观念综合解决税收工作中的具体难题,实现才能发挥综合效果。
二是要有科学的推进原则确立工作标杆。
始终坚持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对纳税人科学分类,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坚持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原则,始终以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社会各方面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三高一低”为目标,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这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坚持基于信息化的原则,自觉适应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税收管理带来的深刻变化;坚持统一性兼顾差别化的原则,遵循全省统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税源管理的差别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实践最佳的实现形式。三是要以统一的作业标准优化工作流程。
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标准化和规范化。要以流程管理为指导,建立全省统一的征管业务规程和行政管理规程,做到公开、透明、标准、规范。“梳理”。由各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现有的机构、岗责、流程、制度、资料进行全面清理、整合,从操作层面对操作事项、操作时限、传递关系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使各工作流程更具有操作性。“简化”。在不违反税法红线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并各种业务流程,删减重复文书,重点是涉税行政审批和办税流程的标准化,减少不必要和无实际意义的业务流转、调查核查和审核审批等环节。“考核”。加强标准化运行考核和过程控制,重点是监控职能部门是否实时对已有标准的持续完善,业务操作部门是否规范运行作业标准,逐步建立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四是要以丰富实用的涉税资源夯实工作基础。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导向是风险管理,而风险预警的基础是信息和数据。对内,要注重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以省局统一工作平台为支撑,以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情报交换应用为主要环节,专业分工明确,部门联动、层级互动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对外,要注重拓展信息渠道,建立国税部门引导,地方政府主导,多家部门参与的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运行机制,用制度形式规范第三方 信息共享,提高对税源的专业化协同控管力度。
五是要以专业的人力资源提供业务支撑。
专业化工作的成败在于是否有专业化人才,而专业化人才队伍是由科学的专业分工以及相应的专业岗位培养和造就的,没有科学的专业分工,专业化人才就失去成长的土壤。要加快建立专业化管理的岗责体系,实施基于税源专业化管理岗位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要探索制定税收管理专业化岗位分类标准,加快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团队领军人物,重点是在提高实战能力上下功夫。要创新培训手段和方法,建立相对固定的培训实践基地,注重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先培训后实践等方式,增强干部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要加强与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交流沟通,聘请富有审计、会计、税务筹划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士担任师资,促进信息资源及工作技能的共享。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打通税务人员专业等级发展瓶颈,切实调动广大税务干部的积极性。
六是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确定改革实现路径。专业化模式的构建势必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内部涉及到人员、机构、职能等变化,外部涉及到政府的理解、部门的协作和纳税人的支持等方方面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涉及到机构及其职能的整合,必须全盘考虑,统筹兼顾。当前,在现有机构设置暂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采取先转变机 构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后实质性机构合并、重组、升格等方式,以科学、务实、积极、稳妥的态度,科学推进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方式的成功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