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雷锋这个符号不适应当今社会
雷锋这个符号不适应当今社会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们都知道雷锋这个人,但是有谁真正的了解过雷锋呢?
言归正传,请让我先来解释一下在辩题中出现的几个关键词。“雷锋这个符号”也就是指代的雷锋这个人。“适应”是当环境(客观条件或需要)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当今”指现世,今生。而最后的“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今天我们辩题所讨论的社会指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点证实我方观点。
1、雷锋符号把雷锋抽象化。人们把雷锋塑在高台之上,只可远望不可亵
玩焉。久而久之雷锋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神一样,与人们有了距离感,让人们触摸不到,对方辩友,今天我告诉你一些关于一个神一般的人的情况,您就会崇拜他了吗?
2、雷锋符号并未与时俱进。我们都知道,活在这世界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而雷锋是在抗战时期出现的精神人物,离现在也近五六十年之久,中国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现在不是抗战时期,人们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是民风淳朴。如今物质的不满足以及对物质的无尽渴求让人性变得冷漠自私。雷锋扶过无数的老奶奶过马路,现如今,无数的老奶奶,君可见谁敢去扶?
雷锋这个符号已经没有真正的号召力。在我们小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而在我们的弟弟妹妹成长的过程中,雷锋其实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杭州的一位小朋友甚至问出“雷锋叔叔是有钱人吗”此类童言。虽说童言无忌,但我们不难从中看出雷锋离这些孩子已经太远,根本不可能达到七八十年代的效果。
雷锋符号≠雷锋精神。首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我们可以触碰到的榜样,再者符号与精神是不能划上等号的。对方辩友,苹果是水果,梨也是水果,您总不能说苹果就是梨吧。3、4、5、雷锋符号不是社会主流。大家都知道感动中国这档节目,每年这上面
提名获奖的人都一心一意为人民办事,一心一意做好事,她们就活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走进她们的生活切身的感受她们的伟大精神。雷锋已经逝去多年,为什么我们不用身边的人去感动这个社会,而用一个已经与我们有隔阂的神呢?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雷锋这个符号不适合当今社会。
第二篇:社评:雷锋是温暖最持久的符号
社评:雷锋是温暖最持久的符号(环球时报)2012-2-29 摘要:雷锋这个名字直到今天让人感到温暖。人们决非怀念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岁月往前走,不回头。但每一代人都想多有一点温暖,而雷锋是温暖最持久的符号。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雷锋精神再次受到关注。
雷锋是新中国所有英雄人物中生命力最强的一个,是“英雄中的英雄”。他经受舆论多元化的洗礼是必然的,但各种质疑并没有对雷锋精神中的核心元素构成伤害。雷锋是位善良的好人,待人热情,处事积极。“做好事”是几代中国人对雷锋精神最通俗的理解。
雷锋是官方树立的英雄榜样,但这个榜样也是中国老百姓共同树立的,是全民“学出来的”。因为一代代中国人践行“学雷锋”,雷锋精神得以在世间反复磨砺,被无数具体的人再加工。也正因为它适应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不会因为社会的变迁被淘汰。
对于“英雄雷锋”和“真实雷锋”之间的吻合度,舆论的兴趣几乎是天然的。一些质疑带来了雷锋形象的复杂化,但即使这样,类似议论从没有主导中国社会对雷锋精神的思考,它们对公众的影响范围一直有限。
雷锋精神的真实性已经留在历史中。其实仅靠官方的努力,任何英雄形象都只能树立一时。任何对其真实程度的质疑,都可能彻底毁掉它。但雷锋确实在各个方面都成了穿越历史的例外。
雷锋这个名字直到今天让人感到温暖。人们决非怀念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岁月往前走,不回头。但每一代人都想多有一点温暖,而雷锋是温暖最持久的符号。
雷锋精神解决不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但缅怀他,官方不以政治功利主义号召学习他,只会给社会带来正面的新触动。
中国社会不应在意一些针对雷锋精神的尖刻言论。这无可避免,但不值当让围绕雷锋的注意力都陷入类似争论,不能自拔。学雷锋应当是这个春天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它应当轻松,飘动人与人之间的善意。
今天的中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一方面,我们无法跟那个时代在精神上一刀两断;另一方面,那个时代也不可能拽着我们,不让我们往前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复杂而丰富,这不该是我们的痛苦,而应是我们的感慨万千。
让我们简单地爱雷锋精神。因为无论有过多少复杂,它留给我们的就是几声简单的呼唤。顺着岁月的轨迹倒着往回走,去寻找、发现简单背后还有过什么,那大概只会是少数人的偏好,不会是中国人的集体下意识。
中国行在途中,雷锋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伴侣。他不是偶像,他是我们孤独时的身边人,是我们累时伸过来的一双手。
第三篇:2013陕西事业单位招聘面试热点:赖宁这个精神符号过时了吗?
2013陕西事业单位招聘面试热点:赖宁这个精神符号过时了吗?
我们今天说向赖宁学习,是一种扬弃,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倡导,其实质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这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永恒的价值追求。从这个层面上看,赖宁这个精神符号永不过时,任何时候都有其存在和弘扬的巨大价值。
一个中国男孩的精神世界
24年前,一个14岁的少年因为奋不顾身地参与扑救山火英勇牺牲而被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委授予“少年英雄”的称号。1990年代,他成为中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成为那个时代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一个熠熠闪光的精神符号。他的事迹进入了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
他,就是赖宁,四川省石棉中学初二学生。
关于他的壮举,通常都是这样介绍的:1988年3月13日,为了扑灭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他主动加入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随着对他的生平事迹采访的深入,人们发现,赖宁曾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他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无比热爱。在初一时有道考试题:“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怎样做?”赖宁的回答是:我们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放在次位,必要时要舍得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集体利益,关键时刻甚至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去维护集体利益。次年他竟然用自己的生命印证了自己的这一回答。
赖宁有着远大志向,立志要做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家;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利用节假日采集矿石标本。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好追根寻底,有积极探求的进取精神,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然而,救火毕竟不是一个生命娇嫩脆弱的孩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生命与财物面前,人们更重视生命价值的至高无上。因此,即便在1989年,团中央和国家教委号召全国各族青少年向赖宁学习时,也没有特意强调他以弱小的生命去对抗无情的大火这样的见义勇为舍生取义英勇牺牲,而是倡导“学习他胸怀大志,从小做起;学习他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学习他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习他热爱祖国,临危不惧”的精神品格。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命观更加强化,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而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出台,全社会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再去提倡学习赖宁似乎变成了尴尬为难之事。因为学习赖宁,必然要提到学习他的见义勇为,为了集体财产牺牲个人一切。显然,这样的倡导,放到一位未成年人身上很不合适。于是,学习赖宁的声音逐渐减弱,赖宁的事迹也从少年儿童的世界里渐行渐远。
现在,是到了对学习赖宁活动进行小结的时候了。从媒体的报道上看,赖宁原本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切可感的男孩子。这位14岁的少年调皮又爱搞怪,他是一起玩的孩子们的“头儿”。当一个朋友被人欺负了,他还会带头去摘那家人的葡萄。和赖宁一起救过火的周伟说,他觉得关于赖宁的报道过于集中和拔高,让他感觉不像自己的同学了。和大家一起朝
夕相处的人,突然间成了英雄,同学们都觉得很不适应。在《赖宁的世界》的作者孙云晓眼里,赖宁有些出格,不是一个正统的样板英雄。他这样写道:“创作这部作品是为了实现我的一个梦: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中国男孩子的世界,一个充满雄性气息的世界,一个具有高贵气质、高尚追求的世界。”
赖宁这个精神符号永不过时
有人断言,赖宁迟早要退出历史的舞台。这话的潜台词便是,赖宁这个榜样已经过时,这个精神符号已经丧失了现实意义。果真如此吗?!我们需要追问的正是这个问题。
谁也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进步到了高度尊重生命权并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今天我们绝对不允许也一定不会鼓励一个未成年孩子为了救火或救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自身都还是需要获得保护的弱者,他们没有责任更没有义务以自己稚嫩的生命去承担与其自身不相称的社会义务。因此,毋庸置疑,如果是在今天,我们绝不赞同也不鼓励赖宁这样的孩子去救火。事实上,即便在1988年,当赖宁主动上山救火时,政府工作人员也曾试图将他带离现场,没曾想他又返回救火现场并最终发生了惨痛的悲剧。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赖宁这样一个幼小孩子身上闪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质——那种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会打动我们并令我们潸然泪下。尤其是当一条弱小的生命在对抗强大的对象时所呈现出来的悲壮与壮美,更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因此,今天当我们重温赖宁这位少年的英勇行为时,我们依旧称他是英雄。
赖宁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一个载体,如果我们忽视或隐去他的少年——未成年人身份,我们也依然会被他感动。可见,我们看重的是赖宁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利众精神,我们绝不倡导少年儿童用牺牲生命作代价去见义勇为,但我们也要鼓励孩子们从小培养起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见义勇为。特别是今天,在类似小悦悦事件接二连三地在我们身旁发生这样的时代,倡导包括见义勇为、舍生取义之内的民族精神,尤显必要。
弘扬社会正气呼唤正义与良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热切呼唤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个遗忘民族文化根基、抛弃传统美德的国家势必将面临精神血脉断流的危险。所以,我们今天讲向赖宁学习,是一种扬弃,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倡导,其实质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这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永恒的价值追求。从这个层面上看,赖宁这个精神符号永不过时,任何时候都有其存在和弘扬的巨大价值。
重新建构我们的英雄观
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我们又看到了一大批的少年英雄。他们在灾难面前,在生死的考验面前,英勇无畏地去拯救同学和老师,其中如宋雪、邹雯樱等还献出了自己鲜花般年轻的生命。我们在无比痛惜的同时,也为他们这种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高尚品格和精神所震撼和感动。他们还是那么小的孩子,竟然就能毫不犹豫地作出这样的抉择。他们的牺牲,同样可以净化和升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当然,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有义务和责任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在确保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去见义勇为。而当他们就这样牺牲就这样远行,我们又感到了无比的心痛。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剧,怎样强烈地冲击和荡涤我们被世俗尘埃蒙蔽的心灵啊!精神是不朽的。精神的力量更强大,精神的魅力更持久。赖宁已经逝去,赖宁的精神却将长存。精神的符号承载并传续着民族的血脉和文化的命脉,他们的价值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被开掘、弘扬和光大。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而不懂得珍惜英雄甚至蔑视践踏英雄的民族更是没有希望的。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诞生了那么多时代英雄:王进喜、欧阳海、雷锋、时传祥、张秉贵、林巧稚、张海迪、孔繁森„„他们都是具体时代产生和推出的英雄,或许他们的身上也都带有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或不足,然而,他们却都曾感动了几代人,成为全民学习效仿的榜样,构筑起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的精神底色和根基。
我们今天的时代,英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英雄没有继续受到应有的尊崇和推重,而常常是受到消解、戏谑和解构。嘲笑英雄,淡忘英雄,实质上就是在嘲笑崇高,远离高尚。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道德滑坡、人们精神处境面临危机的重要原因。
我们亟须重新建构我们的英雄观,打通我们的精神命脉,建造我们时代的精神大厦。这是我们正在直面的艰巨任务。
那么,就让我们从重新认识和评价赖宁、学习赖宁精神开始吧。
文章来源:咸阳人事考试网(xianyang.offcn.com)
第四篇: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
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勇前进。半个世纪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把帮助别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种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体现。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需要通过为他人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是现代化,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熏陶、感染了一代代革命者和建设者,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发扬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人们才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深刻的理解,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以人民利益为重;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当前,要营造团结友善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应教育引导人们自觉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把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雷锋无论在哪里都能自觉服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工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我们做好工作,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路搭桥。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合理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为个人施展才华和抱负提供了广阔天地。我们应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的选择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挥积极作用,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雷锋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表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和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科技和文化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应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大力推进制度,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在雷锋精神丰富的内涵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是一个重要方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踏踏实实艰苦奋斗,老老实实勤俭创业,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尤其要反对慷国家之慨、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雷锋精神内涵丰富,历久弥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应把握以下几个主要着力点。
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雷锋是一个立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说过:“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愤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这是雷锋对共产主义忠诚信仰的鲜明表达。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雷锋精神的精髓。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引领下,雷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
当前学习雷锋精神,就应学习雷锋这种积极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
基础,我们都应像雷锋一心向着共产主义那样,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这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基本政治要求。党员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应通过学习、思考、分析、比较,深刻认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选择;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努力为实现党和国家宏伟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在服务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雷锋把服务人民、无私奉献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他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这是雷锋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
当前学习雷锋精神,就应学习雷锋热心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服务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应把掌握权力看成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把行使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不能丢;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像雷锋所说所做的那样,无论什么时候都把无私奉献作为行为准则;廉洁奉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牢记“两个务必”,发扬优良作风,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以国家主人翁的负责精神干事创业
雷锋对待事业和工作有着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他说过:“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这是雷锋对国家、对人民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具体表现。
当前学习雷锋精神,就应以国家主人翁的负责精神干事创业。作为国家工作人员、作为劳动者,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都承担一定的工作职责。干好工作、成就事业,就应像雷锋那样,自觉自愿履行责任,为国家着想,对他人负责,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应认真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对于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责任意识也是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共产党员都应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岗位上、在履职尽责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勇于任事、敢于担当,不能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岗位不在状态;坚持各负其责、守土有责,不能敷衍塞责、逃避责任;坚持责权统一、尽职尽责,不能遇到权力揽过来,遇到责任推出去;坚持在岗一日、尽责一天,不能在位时不尽责、离任后乱指责。总之,应以强烈的责任意识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第五篇:在当今社会结构大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怎么看待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结构大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怎么看待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腐败 官僚主义 打黑 公权力
背景: 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我国施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经济发展不断上升的同时,腐败的严重问题也迅速滋生蔓延开来,反腐败的呼声,中央虽然不断地加大力度,但腐败现象却是一浪高过一浪,确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形势。在中国,官僚层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似乎在一步步的加大,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给予一个平台,官僚的作风似乎就会受到极大的监督。
正视这一点,是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的必要前提。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道德都得到尊重。道德最基本的功能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在道德视野内,最根本的利益关系的变革,是个人正当利益获得了重新评价和肯定。道德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根据在这里,道德也因面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自身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模式,从来都是从一个优秀的政治集团走向一个腐败的政治集团,从
而出现一个个政权的更替。中国共产党自从执政以来,就从来没有忘记过与腐败和蜕化做斗争,但这一核心政治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不同。如果说毛泽东时期过度注重了对权力集团的制约,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权力的约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
这里所说的权力主要指官僚群体(官僚主义: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
导作风。如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饱食终日,无所作为,遇事不负责任;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主义地瞎指挥等。)在任何国家,对官僚群体的监督和约束都是政治的首要任务。但偏偏在我国,现行政治已经解除了民众对官僚群体所有的制约方式。权力上的专制和物质上的世俗,使一部分共产党的干部放弃了理想主义,转而发展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少有的滋生腐败的温床,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高增长就是权力群体的财富高增长。
1、社会因素:
①社会不良因素的引诱,诸如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的影响,其他的腐败分子 表面的风
光现象的引诱作用。
②社会监督机制的的不完善,给腐败分子造就了客观条件。
③腐败分子之间的相互配合,也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官官相护”造就了腐 败的泛
滥。所以,腐败往往是“窝案”。
④社会体制的不健全,致使出现绝对的权利,而绝对的权利就是绝对的腐败!权利缺乏监督。
⑤法律对付犯罪的手段太软弱,腐败犯罪的犯罪成本太低,往往一人腐败,幸福几代人!
或者腐败坐几年牢,赚了几辈子的钱!划算!!
⑥社会对坚持正义之士保护机制不健全,往往举报人因举报而受害,致使社会上敢于坚持正义的举报人越来越少,腐败分子就更加胆大妄为。
2历史渊源因素:
(1)纵观中国历史也罢,世界历史也罢,腐败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弊病,腐败分子以统治阶级自居,造就腐败层出不穷。
(2)腐败手段的历史继承。腐败分子要靠腐败发财,必然要靠一定的手段,而腐败的手段的继承与发展,造就腐败现象的不断发展变法。
(3)权利欲望。权利欲望是很多腐败现象的根源,这种现象在买官卖官的腐败案件之中,表现尤为明显。
(4)侥幸心理的存在。往往腐败分子对自己的腐败行为认为是天衣无缝,没有漏洞,或者是认为自己构建的关系网络十分牢固。特别是,举报行为在目前的社会中是很难的。
作为一个重庆人我不得不说一下有关重庆打黑,自从2008年6月以来,重庆市公安局按照中央、公安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投入10000余精干警力,组成329个专案组,参与扫黑除恶斗争。截至2009年4月28日,已立案侦办犯罪团伙337个,侦查终结移送起诉228个,其中涉黑团伙76个、涉恶团伙152个。公安部挂牌督办的10个重大涉黑案件全部侦破并进入起诉审判阶段。目前,已抓获涉案人员4781人,累计逮捕2869人,办结移送起诉3274人。破获刑事案件4172起,缴获枪支166支、子弹3477发,以及大批手雷、管制刀具和冰毒。查扣涉案资产31.46亿余元。目前,法院已一审判决黑恶团伙128个,其中涉黑团伙29个、涉恶团伙99个。65名黑恶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含死缓)和无期徒刑。重庆打黑不仅仅打的是黑恶势力,更多的是黑恶势力之上的保护伞,官员的腐败问题给了绝大多数的黑恶势力提供了生存环境,让黑恶势力在社会中得到了滋生。被查出的各级官员也很多,以下就是部分被查处的官员名单: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正厅)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张弢(正厅)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彭长健(副厅)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原副检察长毛建平重庆煤监局副局长王西平重庆市法官学院院长兼高级人民法院原执行局局长乌小青 重庆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总队长、重庆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局长陈洪刚 原重庆市北碚区副区长赵文锐 重庆巴南原副区长雷现平原重庆警局经侦总队总队长陈光明(初级及以下)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原总队长陈涛 重庆市公安局刑警总队原副总队长黄代强 重庆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原局长赵利明 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一支队副支队长李志 重庆垫江原副县长兼县公安局局长徐强 重庆市公安局刑警总队一支队支队长李寒彬 北碚区公安分局原局长谢德玖 万州区公安局局长助理、治安支队支队长王全伟 万州区刑警支队四大队队长陈国辉 渝北区公安分局刑警支队第八大队大队长周洪平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第二庭庭长张仁辉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立案庭庭长王德华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监督庭庭长朱晓波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庭庭长郭剑
就重庆打黑而言,效果很明显,“收获”也很不错,但我相信这只是冰山一角,虽然文强在这次打黑中落马,隐藏在光环之下的更多的腐败官员我想是数不胜数。官僚主义、官员腐败问题之古以来都存在,各个地方都有。例如:拥有海外博士学位、通过全国公开选拔上任的山西省太原市水务局原局长都洁因索贿受贿、虚构项目套取财政资金。2010年12月,太原市万柏林区法院以都洁受贿35万元、贪污26.88万元,一审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都洁不服提起上诉。2011年6月,太原市中级法院经过审理,对都洁受贿、贪污一案做出裁定,维持了一审判决。在4年多的时间里222次挪用公款323.05万元,全部赌光,平均每周挪用1.45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财政所原所长陆生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被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无期徒刑。面对官员腐败,在当前社会结构大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解决官员腐败的问题呢?
党和政府态度层面:零容忍
俗话说得好,少时偷口针,长大成贼精。一旦拿惯了手,胆子也就越来越大,胃口也就越来越好。养成了贪腐的习惯,权力大了,自然也就贪得越多。所以权力不论大小都要受到民众的监督,特别要注意小权力的监督,因为掌握小权力的人直接面对的可是我们底层的普通百姓。只要有权力存在的地方就必须要有民众的监督,才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没有监督的权力像一只没有笼装的老虎,随时都有可能害人,也许损害的是国家集体的利益,也许损害的是其他个体的利益。所以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一定要零容忍,一点宽容都不行。民主层面:建设和完善新型的民众监督机制
我们的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建立长效的机制来遏制腐败,一再强调我们不能脱离群众,我们要依靠群众,我们党的所有成就都是在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下取得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防止同样也离不开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单靠政府职能部门单方面的反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呼唤着群众与政府更紧密联系机制的诞生。
防止官僚主义和预防腐败的具体措施
虽然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是一个顽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党和国家来说是两个恶性毒瘤,它与民主和法制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只要我们党和政府决心坚定,总是有方法可以防止和治疗的。法制和民主就是最好的良方,法制越严密,民主越充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就自然减小和消失。
我个人认为防止腐败的关键在于对权力的限制,比如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绝对独立,孟德斯鸠说过,当司法权和行政权合而为一的时候独裁就不可避免,那么可想而知腐败将问题更加恐怖,所以防腐的关键应该在于权力的限制。而公权力滥用和私用是问题的重中之重,细究起来,公权力滥用和私用的情况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公权力成了无人监督的空白地带,或者说监督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尤其是涉及公共基础建设、社会民生等领域不断出现大案要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如筑路修桥、土地使用、污染防治、消防检查等等;二是公权力的使用规则缺失,而这种规则的缺陷往往成为牟利者趋腥附膻的良机,致使掌握或执行公权的人每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严重的,在不法奸商的助推下,还经常演变成争权夺利的闹剧。如果对于公权力的使用规则十分的细致确定,把公权力的使用过程暴露在民众面前,至少堵住了权利寻租的通道;三是公权力的滥用私用,给不法者有了可乘之机。俗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行使监管的公权力本身一直都按照既定的规则行事,外面的不法分子是难以有可乘之机的。而一旦公权力开启了滥用和私用的先例,由此而生的不法之门千变万化,许多骗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投机取巧,大行其借机牟利之道,害得社会和企业不堪重负。
所以国家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限制公权力的制度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腐败的发生。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
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