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童年还给童年》读后感
《把童年还给童年》读后感
文/王玉宏
李镇西的《把童年还给童年》讲诉了童年本应是纯真、浪漫、幸福的,可现在的孩子幸福吗?这值得我们深思。
感知美好,感知幸福确实是一种能力。为什么小时候的孩子爱笑,容易开心,听到音乐看到画作都有无比的喜悦?本应该帮助孩子一直拥有这种能力的教育从何时起已经成为每个人感知幸福的障碍了?
当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崭新的,好奇的,他们渴望用自己来感知世界。成年人应该满足和激发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感受自然感知艺术,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孩子们需要自己触碰世界,也就是自己了解社会规则。苍白的说教对他们没有价值,只有通过亲自体验,才能知道如何适应集体,也就是社会。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被问到是否可以不上幼儿园时谈到: “我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学习要多思考,仔细观察大自然。”
孩子们需要在个体初判世界时获得安全感。孩子们需要感受安全,社会的安全,家庭的安全,探索世界的安全,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要求一个安全的自由思想的环境。蒙台梭利谈到,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童年的不幸造成的。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中,儿童才
有可能发展自己。
教师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领路人,也同样构建了孩子的世界,但是孩子的生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我们有照顾他们的责任,需要把属于孩子的童年还给他们。
第二篇: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
一个“还”字了得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
宿安中心小学 陶永华
刚刚读完郑立平老师写的《把班级还给学生》,我发现了一个“还”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郑立平老师很明智,抓好该抓的,放手该放的,在抓与放之间,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我。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由地在心中回顾起自己开学以来的班主任工作,想一想,一切还只在起步中。
初次担任班主任的工作时,我走进教室去开了第一次班会。当时习惯性地用自己在学生时代做班干部时的方式,根据班级需要设定好岗位,自己指定了班干部。一段时间的新鲜与兴奋之后,班干部的优越感与独断成了很多学生“抗议”的主要因素。于是,马上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调整班干部的心态。虽然双方没有过分地闹腾,可我总感觉他们在内心都难以认可对方,虽是同班同学,又似形同陌路。于是,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我不是当班主任的料。可怀疑之后,我还是不服气。既然已经做了,我就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于是我就开始留意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书籍。在我的努力下班级工作终于有了很大的起色。尤其读了郑立平老师所著的的《把班级还给学生》后,我内心的那个想法更是又强烈了: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为什么那么忙,那么累,那么苦?我个人觉得,是班主任不会“偷懒”,班主任的意识里是要尽力“管”好班级,没有想到“管理”好班级。班主任工作是要有“管”又要有“理”的,而且懂得“理”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管理高效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只是管理班级,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专业课的上课,我们总不能因班主任而荒废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吧,不然自己在专业上没有提升,也不能算是高效率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要想高效办事,班主任一定不能让自已的班级管理这么疲惫。
孩子不是缩小了的大人,他们爱玩贪玩、容易喜新厌旧、定性与耐性也很欠缺。郑立平老师认为:在现代班集体建设中,一个优秀班主任要会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自己心甘情愿地充当“助手”的角色。这样,不仅学生走上了前台,班主任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思考,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班主任要把自己解放出来,因为我们不仅是班主任,我们也是任课老师,我们还有日常的教学工作要进行。
把班级“还”给学生,可能不是这样理解,但我还是要曲解一下,把班级让学生自己去管理,班主任再无需这么费力不讨好地辛苦管理,班主任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提升和与班上某些学生进行谈心、作心理交流上,或者说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
从《把班级还给学生》一书中我读到了郑立平老师独到的班级管理艺术,比如“一见钟情,精心谱写开学第一天”,开学前细心研究每个学生的名字、家庭情况等信息,知已知彼,精心设计师生的第一次见面,这样的好老师能不走进学生的心里吗?
郑立平老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功带给人幸福与快乐,优秀的班主任是乐观而具有智慧的。在班级管理上我们必须分清工作的要点是教育,还是管理。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是不是经常把对学生的“管理”放在第一位,忽视了或淡化了对其的“教育”,一心想管住学生;是不是出了问题就训斥和压制,一味地“管”令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如果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必须多动脑子,遇事多想,琢磨学生,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对问题的预见性,逐步提高工作效率,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要做一个幸福快乐的班主任首先要从调适教师自己的心态谈起,就像书上说的,我每天从早到晚围着学生团团转,几乎每天都是身心疲惫。可是一不留神学生还是出事了、领导又批评了、家长又有意见了„„,这些压力让我整天都处于焦虑之中。所以调适好自己的心态才是正视现实的唯一方法。
“你把学生当成魔鬼,你就挣扎在地狱;你把学生当成天使,你就享受在天堂。”郑立平老师这样说。那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呢,首先我们不能攀比,比来比去,比高了别人,却卑劣了自己。只要自己尽力了,学生尽力了就行,不要太追求结果。还要强化自己的优点,自信地展示自己。
我总觉得自己不会管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可是自己都觉得自己做不好,怎么还能管理好学生呢?郑立平老师让我意识到:用创新的方法武装自己,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我相信我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第三篇:《把观察还给孩子》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文中强调一点,要想真正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那就是要把观察还给孩子。书中作者强调:观察本是一种享受,要把这点享受还给孩子。
文中说,观察力的缺失使我对我们的孩子心生一种怜悯,因为大多数成年人其实已经丧失了观察的心思,我们工作、生活的压力很大。读到这儿,我就在想,语文的最初,或者最原始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能我手写我心,可一谈到这个问题,很多孩子都会头疼,我们老师也在应该反思自己: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成功了吗?都怎么做的?是不是更多的时候是纸上谈兵,有几个自己认真想、认真体会,自己也思考亲自写,同时教学生观察方法呢?梁晓声还呼吁强调第二点:不能只有阅读而没有思考。
文章中还说,很多家长可能更强调阅读的作用,觉得读更多的书就能够把作文写得特别好。其实,不完全对,文中分析:“知识”两个字历来认为是要分开来谈的,知就是知感,就是别人呈现给你,展现给你,说给你听,要求你记住的那一部分,但这一部分是不可以的,还要有认识、思考。
这让我联想到当前,国家教委现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中小学生大背古诗文,这没错,但有的认为这能增强文化底蕴、提升素质、尤其说写好作文那就错了。“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学生只有阅读不会思考,那又怎么能真正提高写作的水平呢?
第四篇:《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
刚读完郑立平写的《把班级还给学生》,就一个“还”字,我也考虑很多付出很多。班级本应该是学生的班级,但细想起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班级视为个人所有,一人背负着几十号人的大小事,喘着粗气向前进。班主任很累,很多时候真是我们班主任背上了好多好多的东西,有好多自己本可以放手的东西,而又随手放开了本应该常抓不放的东西。这种颠倒的抓与放,郑立平老师很明智,抓好该抓的,放手该放的,在抓与放之间,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我。
在读的过程中,不由在心中回顾我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一切都只能算是在起步中。
大学毕业第一次走上讲台就以班主任的身份走进去开了第一节班会课。现在已回想不起自己上了什么,但一定傻得可爱。那时的班干限于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认识,习惯性地用自己在学生时代做班干时的方式——班干终身制,根据班级需要设定好岗位,自己指定的班干部!一段时间的兴奋与新鲜之后,班干的优越感与独断成了很多学生造反的主要因素。做学生的确思想工作、调整班干心态,双方都比较给我面子,没有过分地闹腾。但,我能感觉到,他们都在内心难以认可对方,他们虽是同班同学,但有的心里半已是陌路人。学生的隐忍换来了我班级管理上的第一个我特征——表面很是风平浪静。第一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做了不少难,费了不少心,但是效果非常的差,曾经我都怀疑过我的能力,怀疑过我是否是班主任的料,在自己彷徨中第一年的工作以失败告终,我有时在想在困顿之时总想着改变学生的思想,却没想到根本在自己,自己的思想没有从旧的体制中走出,自己又如何适应得了新时代新学生的要求?
现在回想起我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有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困惑,读了之后很受启发。
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不可能是个缩小了的大人,他们总是那么容易喜新厌旧。爱玩贪玩的孩子,定性与耐性也很欠缺。于是,制定出的班规与班级管理方式慢慢淡出了孩子们的兴趣中心,他们群体的聪明又逼着我不得不去探索学习以求创新。学习探索中,开始学会了去思考人心与人性思考制度思考世事的变迁,学会了与学生沟通,学会了与任课老师沟通。
在我未来得及变化之时处于一种半民主半专制的状态中,这种状态让我和学生都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内心期待着变化,但实际操作中却总难以拔开遮眼的云雾见到灿烂阳光……如郑立平老师一样,把班级还给学生,一个决定一句话,却需要步步预设、层层思考、环环推敲……别人眼中的轻松摇控管理,却是班主任内心与思想上无数次辛劳的付出。
把班级还级学生,一个目标,一个可行方向。只是,路得一步步走……
把书放下,听到操场上传来学生上体育课练操的口令,“一二一,一二一,起步走!”
我的班级管理,也要起步走了。希望越走越好!
第五篇: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
一个“还”字了得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
宿安中心小学陶永华
刚刚读完郑立平老师写的《把班级还给学生》,我发现了一个“还”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郑立平老师很明智,抓好该抓的,放手该放的,在抓与放之间,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我。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由地在心中回顾起自己开学以来的班主任工作,想一想,一切还只在起步中。
初次担任班主任的工作时,我走进教室去开了第一次班会。当时习惯性地用自己在学生时代做班干部时的方式,根据班级需要设定好岗位,自己指定了班干部。一段时间的新鲜与兴奋之后,班干部的优越感与独断成了很多学生“抗议”的主要因素。于是,马上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调整班干部的心态。虽然双方没有过分地闹腾,可我总感觉他们在内心都难以认可对方,虽是同班同学,又似形同陌路。于是,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我不是当班主任的料。可怀疑之后,我还是不服气。既然已经做了,我就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于是我就开始留意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书籍。在我的努力下班级工作终于有了很大的起色。尤其读了郑立平老师所著的的《把班级还给学生》后,我内心的那个想法更是又强烈了: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为什么那么忙,那么累,那么苦?我个人觉得,是班主任不会“偷懒”,班主任的意识里是要尽力“管”好班级,没有想到“管理”好班级。班主任工作是要有“管”又要有“理”的,而且懂得“理”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管理高效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只是管理班级,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专业课的上课,我们总不能因班主任而荒废了自己的日常教
学工作吧,不然自己在专业上没有提升,也不能算是高效率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要想高效办事,班主任一定不能让自已的班级管理这么疲惫。
孩子不是缩小了的大人,他们爱玩贪玩、容易喜新厌旧、定性与耐性也很欠缺。郑立平老师认为:在现代班集体建设中,一个优秀班主任要会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自己心甘情愿地充当“助手”的角色。这样,不仅学生走上了前台,班主任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思考,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班主任要把自己解放出来,因为我们不仅是班主任,我们也是任课老师,我们还有日常的教学工作要进行。
把班级“还”给学生,可能不是这样理解,但我还是要曲解一下,把班级让学生自己去管理,班主任再无需这么费力不讨好地辛苦管理,班主任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提升和与班上某些学生进行谈心、作心理交流上,或者说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
从《把班级还给学生》一书中我读到了郑立平老师独到的班级管理艺术,比如“一见钟情,精心谱写开学第一天”,开学前细心研究每个学生的名字、家庭情况等信息,知已知彼,精心设计师生的第一次见面,这样的好老师能不走进学生的心里吗?
郑立平老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功带给人幸福与快乐,优秀的班主任是乐观而具有智慧的。在班级管理上我们必须分清工作的要点是教育,还是管理。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是不是经常把对学生的“管理”放在第一位,忽视了或淡化了对其的“教育”,一心想管住学生;是不是出了问题就训斥和压制,一味地“管”令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如果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必须多动脑子,遇事多想,琢磨学生,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对问题的预见性,逐步提高工作效率,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要做一个幸福快乐的班主任首先要从调适教师自己的心态谈起,就像书上说的,我每天从早到晚围着学生团团转,几乎每天都是身心疲惫。可是一不留神学生还是出事了、领导又批评了、家长又有意见了„„,这些压力让我整天都处于焦虑之中。所以调适好自己的心态才是正视现实的唯一方法。
“你把学生当成魔鬼,你就挣扎在地狱;你把学生当成天使,你就享受在天堂。”郑立平老师这样说。那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呢,首先我们不能攀比,比来比去,比高了别人,却卑劣了自己。只要自己尽力了,学生尽力了就行,不要太追求结果。还要强化自己的优点,自信地展示自己。
我总觉得自己不会管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可是自己都觉得自己做不好,怎么还能管理好学生呢?郑立平老师让我意识到:用创新的方法武装自己,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我相信我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