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德立身修业修能
立德立身修业修能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校训解读
校训是指学校确定的对全体师生员工具有指向和激励意义的、反映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炼的词语或名言。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是一所大学所锤炼的对全校师生员工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号召与要求,是一种赋予大学以生命、品格与范型并深刻体现了其办学旨归、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团体精神、社会责任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沉淀,是一所大学的的灵魂和特质,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良好校风,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起着重要作用 我院校训‚立德立身,修业修能‛,意蕴深邃、旨趣高洁、精神奋发、气派宏大。她取意久远又充盈现代精神,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她是我校多年来办学积淀的优秀文化,是办好煤海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是对我院师生道德准则、人格品质、精神境界、工作作风、学习态度的训示,体现了我院特有的办学理念与文化精神内核。
立德:所谓立德即树立德业,就是要树立做人的道德标准,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正大,有道德,有品行,高尚而真诚的人。‚立德‛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有言曰:‚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幽厉为什么不如仲尼,原因就是‚德‛啊!《菜根潭》中更强调‚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德‛不牢,事业将不牢,人生将不牢。
古人把‚德‛视为事业之基;视为做人最重要的品行。作为高等教育,古人也早已告知世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煤炭类高职院校,更应该强调‚德‛之重要:无德,我们培养的人才就无法忍受煤炭行业恶劣的工作环境;无德,我们培养的人才就无法正确认识世人对煤炭工人的轻蔑和误解。无德,我们培养的人才也就不会爱岗敬业,不会理解吃苦奉献的矿工精神。
所以,立德就是要我们的广大师生堂堂正正、光明正大、高尚真诚、行已有耻、方正为人、以德为本。
立身:即为立足安身、处世为人。指人的思想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对于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待人接物,有了独立、自觉、正确的观点。其次,又指人有
了自己的工作、事业。我国人民历来讲究成家立业,立业才可称之为真正的立身。立身还指经过长期实践活动,人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社会形象、良好口碑。《孝经·开宗明义》中“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古人把立身看的和孝一样重要立身不牢就是不孝。鲁迅先生在《华盖集·论辩的魂灵》也用‚处世的宝训,立身的金箴”一语强调立身之重要性。
如果说立德是让人学会做人。那么,立身就是让人学会做事,学会做成功之事。大学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拥有做事的能力和素养。可见,立身即为高等教育的一项宗旨。
作为我院这种煤炭高职学院,立身还着重强调强魄健体之义。因为只有具有了强壮的身体,健康的体魄才可胜任煤炭行业的工作。
修业:即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功业。也就是使人事业有所建树,学业有所提高。孔子说‚君子敬德修业‛,即让人增进美德,建功立业。也就是要实现儒家认为的做人的终极目标—‚齐家治国平天下‛。清代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乐器篇》中有‚‘陟降庭止’,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这里的‚进德修业‛即敬德修业,也就是要增进美德,建功立业。晋〃葛洪 《抱朴子〃崇教》中有言:‚若使素士,则昼躬耕以糊口,夜薪
火以修业。‛,此处‚修业‛可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故修业之义也可理解为经过一番寒彻骨,喜获梅花扑鼻香。
作为当代大学生,即要在校勤奋刻苦学知识,修完所学专业,又要离校发奋图强,建功立业,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修能:所谓修能即勤学苦练、坚忍不拔、强技强能。‚修能‛出自《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意为卓越的才能和端庄的仪表,引申为能力的培养和修炼。《汉典》的解释是:卓越的才能和施展才能。
能力不是自然获得的,是‚修‛来的。‚修‛原指传统道家的修道、炼气、炼丹等活动。现指为实现某种理想信念或技术、技能目标而进行修养和锻炼的过程。‚修能‛既有奋斗目标又有实现目标坚韧不拔努力过程的意思。
能力是当今社会立足之本。所以,大学就应该成为培养能力之场所,增强能力之基地。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强调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修能就要多动手,多锻炼,理论联系实际,夯实基础,强技强能。
总之,我院校训文字精炼、声调铿锵,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可谓做到了思想与文本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反映了我院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传递了时代的要求和人
民的期望。它是我院办学业绩和心得的结晶,是全体师生对自己的鞭策和砥砺。
第二篇: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
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三)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四)塑造学生强健体魄。
(五)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六)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七)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如何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是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的一道题目。
就此,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代表、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黄德宽委员、天津大学教务处处长张凤宝委员,请他们围绕高校如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深入探讨。
大学要回归教育教学本位
大学之本在于培养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张凤宝委员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础、最关键的职能。从这个角度看,大学之本也就在于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些学生曾和我说,大学时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不多,有些老师把课堂教学做得很好,但与学生互动较少。”黄德宽委员说,“这恰恰说明,这些教师并未真正领会‘育人’这一职责的内涵。这些年来,大学重视科研工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工作。可以说,和科研相比,教书育人处在相对弱势地位;和教学相比,育人又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
罗伟其代表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如科研评价标准明确、可比性强、操作容易,而教学评价标准难以设定,操作相对困难,育人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其评价更难以把握。同时,社会对高校的各种评价、排行榜往往重科研、轻教学与育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轻教学重科研’‘轻育人重教书’的状况。”
罗伟其代表认为,协调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真正确立教学、育人的中心地位,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育人为中心,使高校领导、教师真正意识到教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其次,要改变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机制,分类、分层进行评价。对于教学、育人投入多、效果明显的教师,可适当降低职称评审、聘期考核对科研的要求。再次,要形成“重教学重育人”的社会氛围。德育思想要融入智育教学中
在高校实际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长期存在。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代表委员们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张凤宝委员认为,德育工作是一个功夫活,需要日积月累,循循善诱。“德育与科研、教学相比,难以量化,不仅与对大学评价的各种指标体系不同步,也与学校内部的考核体系不相适应。解决高校‘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必须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全方位创新方式方法。”
罗伟其代表提出,需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关怀和疏导的过程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养成不能靠强制,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渗透、心理疏导,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至关重要。”罗伟其代表说。
“教师应把德育和智育视作相互交融的统一体。”黄德宽委员说,“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人类文明的延伸、社会进步的产物,包含人类为进行科学探索所经历的艰难历程。因此,教师在教授课程时,不应该简单地传递知识,更应该将其背后艰辛探索的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就带有德育功能,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吸收。”黄德宽委员还表示,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伴随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的行为举止、对社会的评判以及对科学的态度,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
从立德树人来讲,教师的重要性应该如何体现?张凤宝委员的回答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是关键因素。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协同力度,多措并举,努力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高校立德树人,教师是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久远。”罗伟其代表补充说,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德行之门,首先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德立身,以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熏陶和引导学生,以自己崇高的道德行为感染学生。其次,要以德立学,有良好的学风。教师既要潜心研究,又要关注社会;既要放眼全球,又要立足本土。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要有建构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胆识和智慧。再次,要以德施教,有敬业精神。教师不仅要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职业,更要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态度,体现的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将影响学生如何对待教师乃至以后如何走向社会。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对教师要‘严’‘爱’并举。‘严’就是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把好教师入口关。‘爱’就是要在思想上、业务上、生活上关心教师。为此,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罗伟其代表说。
黄德宽委员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教师最大的幸福。教师必须要做到为国家、社会培养栋梁之材,站在为国家发展百年大计考虑的位置上,来定位自己的职业志向,真正做到立德树人。而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除了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之外,还需要在个人道德品质方面多多努力。全社会都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让教师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制度,吸引优秀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淘汰不称职的教师,做到有进有出、动态调整。
(本报记者 晋浩天 李晋荣)《光明日报》(2017年03月06日12版)
第三篇:做人当立身修德
做人当立身修德
得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春秋)《论语·述而》
一、如何立身做人是每一个人必须思考的重大人生课题,更是每一名消防官兵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纵观人类历史,每个民族,每个时代,每个职业都有自己对修身立德的要求,古人有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由此可见,修身立德的重要性,立德乃是人生之根本。
二、以德为先是立身做人行动的指南。
现代学者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这说明,立身做人,以德为先。“以德为先“,强调“德“乃做人之本。何以立身,先学会做人,何为做人之本,德矣。德,有着特定的价值内涵。作为一名武警官兵,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更要加强自身修养,更要培养高尚的情操,更应保持良好的德性,不被灯红酒绿的社会所迷惑。
三、以德为先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那就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和头顶灿烂的星空。高尚的品德如磁石、如号角、如清风,总是为人所尊重、所赞许、所仰慕,从而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进而产生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使之永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任他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四、以德为先是立身做人之本。
以德为先的核心要求是对党、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立德之基。忠于党的事业,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一个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工作、“牺牲”看作是理所应当的,把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利益和奖励,看作是自己进一步搞好工作的强大推动力的人,才是真正讲奉献的人。
第四篇:学习沈浩精神,立德立身教育
学习沈浩精神,立德立身教育 ——电影《第一书记》观后感 普安县青山镇青山小学 张家艳
2011年4月27日,在青山中心校的安排下,在我校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沈浩同志那种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一意为小岗村人民谋福祉,把毕生的心血倾注到他所热爱的事业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教师。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原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是一个普通人,但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2004年来到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一干就是六年。六年来,他的身影遍布小岗村的各个角落。六年来,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建成了大包干纪念馆,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小岗村,使小岗村摆脱了困境,从温饱走向了富裕。
沈浩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用真情做事的人,当他一个人自愿来到小岗村做书记,使得其家分四处,亲人的离愁,不能照顾妻女的愧疚,虽然伤痛,但都不能动摇他的坚贞信念。当任期已满,可以回到省里和家人团聚,却一次次的抉择:为了98个红手印的信任,他又付出了三年的辛勤劳作;又是为了186个红手印的嘱托,他继续认真工作到生命的最后。
我被影片中他几次的人生“抉择”深深的感动,为了实现“干点实事”的愿望,他放弃了舒适的环境和温馨的家庭;为了能使 小岗村走上致富路,他深入调研,走遍全村的每一户,掌握村情;在小岗踏踏实实干了3年,为了一个个鲜红的手印,他选择了“继续”,而且一干又是三年,最后因体力严重透支,心脏病发作而永远地睡去,把生命最后的宝贵时光都献给了他热爱的小岗村。沈浩虽然走了,但他那种脚踏实地、勤奋敬业、无私奉献、锐意改革、百折不挠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们。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不畏艰苦、坚持不懈、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在工作中立足本职,自觉投入师德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做教育教学改革先锋,为学校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为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廉洁从教,科学治教,做一名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学生的人民教师。
2011年4月
第五篇:读书养德 立德以立身
读书养德 立德以立身
北戴河中学 孙方岩
《左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三立”,是士大夫、读书人追求的人生境界。
今天,我校开展的师德教育系列活动之“读书与立德”,正是“三立”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先谈“立学”。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要求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汲取,更是对自身人格品质的提升;读书既是滋补人身心的“保健品”,更是人心灵的“净化器”;读书犹如“充电蓄力”,催人奋进,达到超然升华的境界,其乐无穷。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多读书。因为“读书教学,相得益彰”。陶继新先生(山东教育报社总编辑,中国教育报记者,曾荣获《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5十大推动读书人物)说:“都说‘教学相长’,我说是‘读教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却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湖南教育》中也有这样的精辟之语:“一等教师创造,二等教师研究,三等教师克隆。”而这“有神”这“创造”,归根结底得益于书籍的滋养。如果能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会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我们常常羡慕一些特级教师,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总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有“书到用时方恨少” 之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备课。”是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应该出自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再说“立德”:指的是做人。而为师者就要德才兼备,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毛泽东曾为徐特立六十周岁生日写贺信说:“徐老,您是我二十年的先生,您现在仍是我的先生,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可见徐老言传身教对伟人毛泽东一生的影响。要想把学生培养成道德完善的人,教师自身必须砥砺德行,言传身教。“言传”即用语言解说。这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手段。好的教学语言,如春风拂面,让人神清气爽;如醍醐灌顶,让人豁然开朗;如春风润物,让生命勃发。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点滴无声的身教又远胜于言教,无声的教育最美。孔子又说:“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说的都是教师要率先垂范,教师要做引领学生前行的旗帜,要做学生衡量自身的标杆,要做学生取法的准则,要做学生追随的榜样。如果说言传利于学生明理,那么身教就利于学生动情。如果人人都能言传身教;充分体现自己的职业素养,发挥自己的岗位职能,学生的进步是必然的。做到这一点,读书必不可少。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能做到知识丰富及道德成熟。源净则流清,本固则叶茂,多读好书是道德和修养的源和本。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精神和知识的精华所在,能使阅读者的道德和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立身”:要我们多做好事,脚踏实地。待人宽容和甘于做小事,是做人最重要的美德,也是做事最基本的心态。宽容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的体现,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的强者,在于能让人心悦诚服地拥戴和情不自禁地喜爱,威不在怒,严不在吼。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可以改变自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要善于看到不同的人的长处。做好工作固然重要,熟知为人之道才是根本。掌握做人的准则和做事的尺度,在做任何事之前先从做人开始,提倡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对待工作,要负有责任感。小事认真的人,做大事才会卓越。对待工作,要充满智慧和激情,时时刻刻用颗进取心去展现自己的才能。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读书以立德,立德以立身。曾国藩“读书即是立德”,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读书是道德养成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把读书与立德紧密结合起来,在多读书、读好书的过程中廓清道德认识、提高道德标准、增强道德修养。不管身份高低,要做个好人。不论大事小事,要做点实事。“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必须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只有这样方可成事。
各位老师,我常对班里学生讲:“胖了,你就跑步;丑了,你就读书”。今天我想对各位老师建议,无论胖瘦,都要跑步。要想更美,咱得读书。从今天起,咱一起读更多的书,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