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午成“吃节”是遗憾也是契机
端午成“吃节”是遗憾也是契机
今年端午节三天假期,武汉市民王小姐早就计划好,和家人到长阳游玩一下。和王小姐一样,众多“80后”“90后”对端午节的关注焦点大都集中在两点:吃什么样的粽子和假期去哪里玩。(新华社6月2日电)提到传统节日,越来越多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吃,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食物符号似乎抽空了节日的文化内涵,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标签。不少人对此感喟不已,甚至对传统节日的日渐式微深感忧虑。诚然,传承民族文化需要这样的自觉性和危机感,但一味哀伤也大可不必。
一方面,毋庸讳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不只是粽子,还包括赛龙舟、插艾草、熏“五毒”等文化仪式,然而,现代生活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日趋城市化的生活形态,再难以找到划龙舟等类似文化仪式的场所,诚如国际节庆协会中国区副主席彭新良表示,端午节节日气氛逐渐变淡首先是由端午节本身性质决定的,其风俗跟现在生活相隔较远。更重要的是,紧张的工作、紧张的应酬,现实生活无一不在挤压人们参与其他文化生活、情感互动的热情,于是很多人端午一放假要么是“吃”,要么是“游”,要么是“宅”。因此,不观照现实生活的变迁,批评人们对文化传承兴味的减弱,有时难免显得有些“矫情”。
另一方面,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上元节成了“元宵节”,中秋节成了“月饼节”,似乎吃才是传统节日的主旋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确实会解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深度认知,但我们又不可否认,吃本身也包含着最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舌尖系列”在国内外引起热议,还是国人对节日饮食如此上心,或许话题根源或许并不是食物本身,而是牵涉到了人们心底的文化情愫,无论是谁,其生命的终极意义都必须在日常中的饮食仪式中实现。不难看见,人们过节只知道“吃”也并非只有果腹的生理诉求。
很显然,与其对端午沦为“吃货节”抱着消极情绪,不如客观审视这种文化流变的现实动因,乐观看待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传承动力,反思文化传承机制中需要补齐的短板。很显然,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的习得机制正在遭遇巨大挑战。人民网针对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们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四成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抱乐观态度。但是,仍有82%的受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社会”持认同态度,只是缺少的是更丰富、更通俗化的了解渠道。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青少年时代正是这一过程的黄金阶段。然而,面对其他濡化载体日益强势的背景下,我们的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却还在原地踏步,家庭和社会教育缺位、学校教育避重就轻。如果在端午节期间,学校也好,家庭也罢,能利用孩子们对食物的朴素热情,通过举办集体包粽子等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讲述、传播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去超市买几包现成货蒸吃了事,这是否对端午文化的传承有些益处呢?反观邻国韩国,其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在经历了七次变革后,仍然没有忽略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每逢端午节,很多韩国的中小学校和家庭都会让孩子亲身参与包粽子、插艾草等民俗活动。
蔡元培曾说:“烹饪是属于文化范畴,饮食是一种文明。”食物的符号是一致的,但能不能吃出文化的味道,则考验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用心用情程度。端午节成为粽子节,我们无需过度悲观,只要不断吸收现代文化因子,多创造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参与的载体,端午文化同样能够在“舌尖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二篇:端午赛龙舟-端午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
端午赛龙舟-端午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
重要的节
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
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6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16年5月
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赛龙舟。别称,端阳节赛龙舟。流行地区,中国南方大部。北方山东河南地区。发源时间,战国时代。活动时间,端午节。阴历五月五。活动意义,纪念屈原。体现,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批准时间,2016年5月23日。申报地区,沅陵县。东莞市。铜仁市。镇远县。遗产编号,Ⅵ-65。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况下。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和《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在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舟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儿六女。儿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
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
浙江地区。端午赛龙舟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清嘉录》中记吴地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文化内涵。“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
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
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端午赛龙舟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
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
“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发展历程。龙舟竞赛作为一项水上运动。经历了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