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服务行业环境管理的现实策略与长远考虑

时间:2019-05-14 18:3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产服务行业环境管理的现实策略与长远考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产服务行业环境管理的现实策略与长远考虑》。

第一篇:三产服务行业环境管理的现实策略与长远考虑

三产服务行业环境管理的现实策略与长远考虑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大家好!

近几年,我区餐饮、洗浴、宾馆、歌舞厅、美容美发、洗车等十几个三产服务行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数量和规模从小到大、由弱渐强,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解决就业、丰富群众生活和繁荣区域经济方面功不可没,已发展成为我区城

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服务业选址不当、设施简陋、缺乏配套的环保净化设施,经营过程中油烟、异味、废水、噪声等污染物随意排放,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周边居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群众对此反应强烈,由此引发的纠纷不断,三产行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步成为社会热点。

一、三产行业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是“三产”行业缺乏科学合理的审批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建设和兴办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其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项目在开工建设或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前必须报环境保护部门审批。三产业主为方便经营,出于经济利益和市场前景考虑,往往没有环保方面的投资,并把经营地点选在居民住宅小区和繁华闹市,未经环保部门验收和审批,在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后便可开张营业。由于选址欠妥、又未安装环保治理设施,产生污染扰民问题便不可避免。

二是建设规划落后缺乏通盘考虑。法律禁止在居民区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恶臭、异味、粉尘的项目,禁止在居民住宅楼(含以居民居住为主的商住楼)内新办产生噪声、油烟、烟尘、异味等污染的饮食、娱乐服务经营项目。我区很多建筑采用的是楼下店面,楼上住宅,小区商业用房和居民住宅混合的建设模式。这种规划设计思路先天不足,不适合用于发展三产业。由于店房功能不分,因此不能做到三产业与居民区适当分离,以消除污染隐患,在建设时也没有考虑给店面预留专用排烟管道,也增加了后续治理的难度。

三是污染治理技术和市场不成熟。现有的污染净化装置一次性投入较高,日常维护工作量大,污染治理市场因技术问题还不成熟。例如,一个餐饮业油烟净化器,加上配套的管道、风机等,一个小规模的饭店治理污染要投入万元左右,大的要投入十几万,日常运营花费也是很大负担,这些都限制了油烟净化器的推广应用。

四是彻底整治三产存在社会难点。有部分三产业主,特别是无证照经营户属社会弱势群体,如果简单的予以强制关闭,必定会影响到他们的生存问题,处理不好会引发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二、现阶段能够采取的有效管理方法

针对目前三产服务业污染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简单地处罚、禁止和限制并不是上策,单靠某一部门的力量也难奏效。须从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和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结合点下手。

(一)科学规划布局,体现环保理念。实施旧城改造和开发时,规划和建设时要全盘考虑,商铺与住宅适度分离,合理配置生活网点,尽量避免三产服务业与居民区混为一体。科学规划三产服务集中经营区,高标准进行环保治理,实现污染达标排放,这既能解决污染扰民问题,又可促进就业和满足百姓需要。

(二)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审批程序。严格控制新污染源,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联合审批,坚持把“环保优先”落实到决策、规划、审批等各个领域,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凡不符合开业条件的一律不予审批。推行三产服务业禁区公示制度,避免经营者盲目租房投资。实行三产服务业审批公告制度,在充分听取公告周围群众的意见后再审批。

(三)加强部门合作,提高监管水平。逐步从环保监管、城管执法或工商执法等单层次的工作模式向职能部门配合的多层次监管过渡,建立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的三产行业进行定期联合执法,加大打击力度。

(四)加强对话,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在政府职能部门、业主和公众之间搭设沟通的桥梁,通过媒体宣传、对话、问卷调查、调查研讨等方式形成共识。也可组建环保志愿者和环保监督员队伍,通过向居民和三产业主进行宣传和引导,增强环保意识,从自己做起,做到爱护、保护环境。

三、促进三产行业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长远考虑

从长远和宏观角度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调整现代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经济水平、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第三产业是我区的主导产业。深入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对于加快我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区委王进军书记在区委八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丰富拓展了“五区”新内涵,提出以建设展示魅力的生态环境优美区为载体,在发展生态文明上有新突破。这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对城区全面发展战略的成功探索,符合我区的区情和长远发展,为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找准了方向。

(一)发挥政府的政策调控作用,引导第三产业走绿色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引导人们走上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推

进生产、生活、消费等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促使环境保护工作走出过去政府与企业互为矛盾的对立管理模式,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融合,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把环保要求体现在价格、财税政策中,制定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引领第三产业向绿色生态的高层次和水平迈进,创出我区三产行业的绿色品牌。

(二)、发挥第三产业的市场主导作用,实施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品牌具有的市场号召力,能够推动我区第三产业做大作强。创建三产行业的绿色品牌,一是在经营服务中要实施绿色管理。要求经营者将环境管理理念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在管理上树立绿色价值观,严格控制能源使用和产品生产这二个重点环节,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绿色产品。二是在经营服务中要引导绿色消费。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倡导绿色消费,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绿色行动中来,让绿色服务展现出高层次的服务气氛和标准。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让我们为建设天蓝、水清、城静、地绿、景美的和谐新城区而共同努力奋斗!二〇〇八年四月

第二篇:酒吧服务行业的营销知识与策略

酒吧服务行业的营销知识与策略

1、产品和服务要获得成功,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2、核心产品——客人最想得到的是客人来这里的目的。

3、推销

一、亲自向顾客介绍展示推广产品或服务以达到客户购买的行为。

二、让顾客相信我们的产品或服务,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并产生购买行为。

4、推销的理念:

一、每个人都会本能首先关心自己,顾客首先关心产品或服务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而推销员首先关心的是产品能否卖出。

二、如果双方不能进行沟通,只关心自己,双方就会形成隔阂。

三、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克服自己的本能,才能与客户进行沟通。

四、优秀的推销员与拙笨的推销员是有区别的,前者知道如何关心、关注客户的需要,让客户感觉到你在关心、关注他的需要,而后者只知道玩命的推销自己的产品。

5、推销员必备的几点要素:

A、微笑服务

B、业务精通

C、对顾客态度亲切友好

D、将每一位顾客视为特别重要的客人

E、为每一位客人提供最好的服务环境

F、用眼神表达对客人的关心

6、服务的定义:

服务就是为他人做事,并让他人满意

7、完整意义上的服务,要求同时为顾客提供双重服务;硬服务和软服务,功能性服务和心理服务。

一、硬服务:硬件设施、设备

二、软服务:人对人的服务

三、心理服务:给顾客的心理感受

四、功能性服务:服务的过程

8、服务业的金科玉律:

“把尊严留给客人,把委屈留给自己”

“把正确留给客人,把错误留给自己”

以最好的服务,争取顾客更大的消费是我们的追求的目标。

9、了解顾客:

顾客是你暂时拥有的财产,他随时都会被别人夺去。

顾客并不依赖我们,而我们却得依赖他们。

顾客并不总是对的,但永远是第一位的。

第三篇: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困境与超越策略

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困境与超越策略

横沥镇第二小学梁小彪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现实困境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超越策略,更好地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困境;超越策略

1、研究目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向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体育教师也必须具备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反思和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是体育教师个体在专业学习方法、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精神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即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社会进步和体育教育发展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又是体育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精神指向,而当前因为教师个体的自身因素与外部保障措施不尽完善等诸多瓶颈使得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陷入困境。因此,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现实困境进行研究分析和寻求超越策略,实现可持续的专业成长,理应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查阅有关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有关文献资料,了解我们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寻求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与方法。

2.2分析总结法: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寻求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

3.1.1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表现在其自主、自觉性专业发展意识的缺乏,而被动性(即迫于工作或升职压力)的专业发展比较突出。有些体育教师不愿意参加活动进修活动,觉得浪费时间;有些体育教师表示他们参加进修活动的原因是“学校要求”或“形势所迫”;另外有的体育教师表示参加进修是为了“获得学历”,其专业发展目的表现出“唯学历化”;在对参加校、区县级以上学科教研活动的态度不主动,好多体育教师抱有“领导要求参加”、“尽量不参加”以及“无所谓”等态度。这种对专业发展漠视、不主动的状况不仅无益于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并且导致在职体育教师自身理论知识、科研能力、课程开发等能力的匮乏,十分不利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

3.1.2 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缺乏专业教学指导,无法适应体育教师专业成长

3新体育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培训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及未来的发展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新教师的入职教育是教师的更大范围的业务提高和终身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部分。现在在职的体育教师都曾经参加过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组织的教师岗前培训,而且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思想教育方面的素质,培训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而在体育专业教学指导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另外我们也发现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 ①教师参加的培训时间较短,大多集中在 10天左右;②培训内容缺乏具体的体育教学指导,这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师专业成长。

3.1.3 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模式单一,影响体育教师专业成长

在职培训是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培训可以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这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据作者的调查了解到只有轮到评职称的时候才有些教师经常参加职后的业务培训和进修,并且都是些教育理论与体育教学理论的培训,而体育运动技术方面的培训基本没有,而没有轮到评职称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去接受培训。这显然不能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

3.1.4 体育教师缺乏补充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书刊、杂志、报纸等和通过计算机网络是选择比较多的两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在补充新知识,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料方面的态度势比较积极主动的,但是由于部分学校经费紧张,每年仅定几份教育期刊杂志,关于体育方面的书刊杂志就少之又少了,这极大的限制了体育教师各方面知识的获得。体育教师补充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信息的有效途径太少,这不利于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就会影响教师专业成长。

4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超越策略

4.1.1 增强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识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识淡漠,客观原因在于体育教师在中小学的地位不高,表现在:同工不同酬,学校在业务进修、职称评定等方面往往向主科教师倾斜。因此,要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权利,除了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保障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利益外,中小学体育教师本身也要增强法律意识,努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明确自己的专业权利。此外,学校要通过组织体育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参与课程行动研究,提高广大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自主权。

4.1.2激发体育教师的主动发展

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固然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但要实现体育教师整体的专业化还必须通过每个体育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来实现。为此,学校应充分调动每个体育教师的内在主动性,激发其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内在动机,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学术研讨活动和研究生学历学习,依靠个体的主动发展达到实现整个职业专业化的目标。此外,学校要与高校及发达地区知名的同类学校建立固定的联系,及时捕捉教改信息,跟踪当代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4.1.3加强体育教师进修培训工作,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

一方面,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要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新理论的课程理念,提高教学技能,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为进修的目的,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容的应对新的课程体系与新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加经费投入,增大培训力度和广度,在培训过程中要针对大多数中小学体育教师实践操作能力较强而课程理论水平较弱的专业特点,加强课程理论的培训内容及比例,还要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及教育法规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地需要的培训模式,同时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体育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

4.1.4加强实践反思与团队合作

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于教师能感悟教改实践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价值判断。体育教师应该改变实践强反思少的处境:①把教育科研与课程实施、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彻底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结构,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科教学模式,促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与发展。②结合日常课程与教学的“个案”研究,研究新课程实施与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归纳新课程教学的方法、策略,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自己尽快转变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另外,体育教师也要改变“专业个人主义”文化倾向,要从“孤军奋战”的境地快速过度到团队合作与共同发展的道路,更好地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实验的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在专业意义上获得快速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就需要教师个人和主管部门共同克服以上种种困境,通过上述超越策略去获得专业成长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莉敏.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1):128

[2]孙有平,张 磊.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93-94

[3]王安治.新课程标准下宁夏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初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8:

(7)4-5

第四篇:地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

地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

【摘 要】本文对我国地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存在复合型人才缺少、队伍结构不合理、创新精神不足、职业道德水准不高等问题。对造成上述现实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地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提升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提升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各领域的发展,国家审计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职业化的背景下,地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因此,加强对地方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地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全覆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政府审计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这为我国打造一支业务水准高、职业素养强的审计队伍打下坚实基础。但地方审计人员在专业胜任能力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复合型人才有待补充

随着国家审计事业的发展对政府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要既会查账,同时还要能够看到现象后的本质,审计从业人员不仅要会审计数据,同时还要能够通过数据找到规律,不仅要对财务工作精通,还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与制度谙熟于心。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应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来解决更多的审计问题。我国很多地方审计机关中的审计从业人员是非专业背景出身,虽然也有会计审计专业出身的审计人员,但是在总体上缺乏金融、投资以及财政等多个行业领域的知识。而且地方审计机关也比较缺乏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等技术进行审计分析的人才,具有比较好的文字功底的工作人员也很少。这会导致尽管地方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虽然能够勉强胜任审计工作,但面对要求较高的审计项目可能就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究其原因,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在人事管理上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在审计人员的选拔和培养阶段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会导致自身业务知识水平的局限性,无法对环境信息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知识结构的单一无疑成为了制约地方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水平的重要瓶颈。

(二)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我们都知道审计工作对脑力和体力劳动强度要求都比较高,它是一种很强的专业性工作。从目前来看,地方政府从事审计工作的执业人员中,30岁以下的屈指可数,很多审计工作人员都超过50岁。虽然在最近几年审计机关的很多部门都引进了新的审计人员,但是培养精尖人才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这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由于地方审计机关中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缺少,缺乏业务能手,所以可能会造成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无法达到要求。为了保证审计工作效果,审计机关只能多个部门的骨干协同完成审计工作,然而这种现象是并不合理的。这是由于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在推进审计全覆盖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任务量不断增加,审计工作需要不断加班加点。但是在审计工作中思维敏捷,有一定的经验和强健体魄的审计人员缺乏,这就需要地方审计机关要不断融入和培养新生审计力量,优化队伍结构。

(三)创新精神有待强化

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社会对审计的期望也逐渐提高,政府对各地审计机关安排的审计工作任务量越来越大,然而很多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清楚的认知,只求在年内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计划。地方审计人员在全年中几乎是审计项目不断,他们没有时间对自己的过往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就按照既往的步伐和节奏来进行审计工作,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对于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善于进行积极分析,寻找解决办法,总是以往常的工作经验来应付处理,惯性思维难以打破,缺乏创新的思路,不能对问题的因果进行深入分析,缺乏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上的创新。在审计队伍中还有很多审计人员之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然后在审计工作中沿用会计工作中细致、单一和缜密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其在思维方式上无法形成转换。在审计队伍中还存在审计人员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很多新进入审计行业的人员没有得到比较系统、完善的岗前培训,就在以后的工作中缺乏目的性和整体意识,而进入审计行业已久的审计人员可能习惯以经验说话,这都会严重影响审计质量,使审计工作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能。计算机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审计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会计电算化、软硬件情况都得到很大进步,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面临威胁。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人员扎实掌握计算机技术,同时把这些技术应用到审计方法中,从而利用大数据来达到更好的审计效果。然而地方审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总体较弱,很多地方审计人员甚至还不会使用计算机来协助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应用数据库技术完成对信息的分析更是难上加难,这也导致在地方审计机关中信息系统审计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

(四)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有些审计人员把审计看成是一项普通的业务工作,但是在审计工作开展中仅仅掌握业务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审计人员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目前,我国地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还有待提高,在工作中不能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审计作为监督部门存在,处于被审计单位的对立面,与被审计单位是一对矛盾关系,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地方审计人员面临被审计单位不配合与干扰的情形时可能会违背职业道德,做出让步和妥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太愿意主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浅尝辄止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对于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处理处罚上,力度不够,尺度不一,也容易发生审计妥协,在问题处理处罚上,存在以息事宁人的方式进行审计处理处罚现象,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审计的职能。审计工作是服务公众的,审计工作的实施与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审计人员的素质??极大地影响审计作用发挥,我国审计的文化环境对从事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与素质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大行政观念,审计人员受这种观念的长期影响,他们在工作中就会出现“审与不审一个样”的错误想法。当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如果出现的问题中涉及到领导,审计工作人员就可能会以某种妥协的方式来处理。同时,在审计队伍中还有一部分人在工作中不惜违背法律规范,与被审计单位合伙作弊,对被审计单位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从而牟取自己的私利。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问题会对审计人员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有非常大影响,他们这种做法不仅使审计工作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而且还会严重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

二、地方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提升策略

基于上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审计职业化改革的现实需求,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政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推进审计职业化发展,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

(一)优化职前教育体系

推进审计人员职业化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前教育,以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培养计划,使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掌握职业必须的技能、道德、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等。在进行职前教育过程中不但要使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职业价值观以及从业态度的培养。从未来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趋向看,通过专门院校和普通高校开设审计专业为审计机关提供人才来源,也是最经济的办法,是破解审计机关复合型人才匮乏难题和强化审计人员职业化建设基础的最佳选择。

(二)实行岗位分类设置

在政府审计机关中可以推行并完善分类招录制度,对于那些专业技能需要比较强的岗位可以采用聘任制。根据目前审计工作需要,政府审计机关的人员职业岗位大致可按三类设置:一是综合服务类岗位,主要负责办公后勤、政策法规、人事监察、党务宣传、装备保障等行政管理和保障事务等工作。二是审计技术岗位,是指具体从事审计业务、实际行使审计业务监督权、并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任职资格、工作年限和业务能力的人员。三是辅助性岗位,既可以协助审计技术人员从事部分内部事务性审计工作,如一般性审计文书编写和审计文书档案整理的审计书记员、审计文书送达、下达审计处理决定、跟踪审计整改成效等,又可以处理一些行政管理事宜。审计机关科学合理确定上述三类人员的编配方案,按照“注重急需,优化结构”的要求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吸纳优秀人才,分类招录、分类培养,不仅有利于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破解基层审计任务重与人员少的矛盾,达到调整审计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效果。

(三)完善职业培训制度

政府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培训体系,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各个方面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政府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实际审计工作需要开展对人员培训,一般包括为即将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提供的以介绍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岗前职业培训和为在职地方审计人员提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应对审计工作新业务、新要求和新挑战的后续职业培训等两种类型。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质,对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建立终身培训体制,提高他们的专业胜任能力,从而为审计工作做出更好的服务。

(四)培养良好职业价值观

政府审计的特点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在实际工作中要能够抵挡诱惑,秉持公正的态度来进行审计活动。因此,审计人员要长期坚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熟悉并遵守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审计机关应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审计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中能够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在审计活动中能够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把职业道德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地方审计机关应培养员工的公众利益意识,倡导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以保护公众利益为前提,始终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社会公信度。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目光长远,不能为了被审计单位或者自身利益,抛弃自己的职业道德观和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要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地方审计人员的社会责任观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意识。对于中高层审计人员更要加强其对职业价值观的重视,因为他们更能调配??计资源,从事的工作更有含金量也更有影响性。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与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5(9).[2]陈太辉,张龙.如何提高审计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J].审计研究,2011(4).[3]宋夏云.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能力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13(4).[4]王士红,顾远东.国家审计人员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知识共享行为[J].审计研究,2012(01).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高等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及审计监管研究”(B-a/2015/01/04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家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及治理指数研究”(2014ZDAXM004)。

作者简介:

陆红燕(1973―),女,安徽马鞍山人,硕士,南京审计大学财务处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会计与政府审计。

罗婧(1993―),女,河南信阳人,硕士,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审计。

第五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

脱贫攻坚即将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脱贫之后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稳定的机制来继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果,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对于脱贫攻坚成果进行有效巩固的一个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是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涉及工作人群目标衔接、工作任务目标衔接、治理体系的衔接、经济产业体系的衔接、社会支持体系衔接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本着问题意识、大局意识仔细研究克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存在某个单位的一些现实难题,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

(一)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工作目标人群的数量更大、差异也更大

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涉及贫困地区贫穷人口。脱贫攻坚主要是要瞄准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特别是贫困户,要精准到户,建档立卡贫穷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就是不到1亿人口,仅涉及农村的一少部分人。从空间区域上看,国家层次的脱贫攻坚

工作集中在中西部多少个省市区,东部没有国家扶贫任务,而脱贫攻坚的难点是“三区三州”和中西部地区多少个深度贫困县是中央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而乡村振兴涉及到所有省份、所有农村、所有农民、所有农业,所以它的要求人群目标范围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从东部一些省份来说这些的工作重心其实就已经是乡村振兴,2021年前后工作对象的范围变化不大。对中西部地区来讲,脱贫攻坚期间主要聚焦贫困村贫困户,2021年以后乡村振兴的工作面会扩大,工作面的扩大肯定会带来工作中的一些难题(包括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比如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一些到村到户的精准工作方式能否继续坚持下去。

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攻坚的主要工作目标群体,也应该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目标群体,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应该是两项工作衔接有效性的基础部分。脱贫攻坚期间对老病残群体的帮助都比较具体到位,市场经济下“弱”的群体问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会成为突出问题,欠发达地区的家庭和个人的风险具有脆弱性和不确定性,难免会出现有些脱贫户返贫、乃至产生新的绝对贫困的现象。乡村振兴工作的目标群体设定中,如何解决好“面”与“点”的平衡是一个现实问题。“贫困边缘人群”是另外一个脱贫攻坚后期提出的目标群体,这一群体收入状况略高于建档立卡群体,但得到的支持很少,而且确实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应该成为重要的目标群体。

(二)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工作任务目标在区域之间有更大的不平衡

乡村振兴是一个中长期的全国性的宏大战略,其任务目标包括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等多方面。脱贫攻坚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战略任务,其核心任务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等民生方面的目标。尽管脱贫攻坚也包括贫困地区区域性发展的一些任务,脱贫攻坚过程中也提出扶志扶智的要求,应该看到脱贫攻坚任务总体上是对贫困户贫困村为的生计改善和支持。在时间的节点上,脱贫攻坚的要求很明确,就是2021年必须坚决完成。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各地尽管实现了脱贫攻坚,但脱贫攻坚以后的现实状况是不一样的,这种现实状况与乡村振兴的目标距离也不一样。

乡村振兴包含了文化、生态、治理等多方面任务,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基础部分,但乡村振兴更全面、层次更高,乡村振兴应该说要伴随整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长过程。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的区域差异更大,或者说欠发达地区的压力更大。脱贫攻坚的工作目标也存在区域间差异,但中央反复强调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因而各地的工作目标基本一致。乡村振兴工作的起点因全国农村的区域差异而存在很大差别,东部地区早已起步,西部地区刚刚脱贫,如何合理地设立不同地区的乡村

振兴的工作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和实践问题。乡村振兴不可能像脱贫攻坚一样设立全国统一标准,理想的做法应按照全国农村的不同类型设立“相对的”乡村振兴任务目标,既能引领各地工作,又能测度各地的工作进展和成效。

(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同的治理体系之间的转换难

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得力与全国脱贫攻坚的治理体系的建

立。脱贫攻坚首先是成功地建立了社会共识,从任务目标来说,脱贫攻坚话语体系是与小康社会相联系的,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话语表述容易得到社会共识,脱贫攻坚是一个6-8年时间的短时期内的资源调动,是一场攻坚战,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全国上下建立了一个脱贫攻坚治理的响应体系,包括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五级书记抓扶贫和跨党政军的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制度、定点扶贫和东西对口扶贫制度、各个部门形成的行业扶贫计划、财政涉农资金县级整合制度、最后一公里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制度和最严格的考核制度,这一系列的专门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流化和顺利实施。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脱贫攻坚中形成治理框架,能否转换成为或者经过一定的再创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乡村振兴不同于脱贫攻坚,其几个中心治理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平行,部门之间的动员难点较多。农业部改为农业农村部并不能形成类似“大扶贫”格局一样的“大乡村振兴”格局。2019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一种扶贫治理方式的平行转移,从这一转移中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但完全的平行转移难度还是很大。这些制度安排问题,不仅是涉及乡村振兴一个将来时的问题,也是涉及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完成时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贫困地区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方面,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哪些好的脱贫攻坚政策的值得复制、拓展与推广,有哪些好的暂时性政策的需要机制化、制度化,又有哪些好的做法要主流化。

(四)贫困地区脱贫前后经济发展政策的不平衡难题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脱贫攻坚的对象本质上具有“贫中之贫”的特征,为了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脱贫攻坚战中采用了一些超常规帮扶举措,如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这些措施在当前的氛围下,包括其他的辅助性手段如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产生了一定的帮扶效果,但长远来看,他们的稳定的高质量的脱贫仍面对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某个单位的障碍和风险。在讨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话题,短板或者核心的关切还是应该在贫困地区、贫困小农。如何实现脱贫攻坚的政策向乡村振兴政策的平稳发展,既要抓好梯度跟进、又要抓好优化升级,利用脱贫攻坚形成的坚实基础,形成包容性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促进乡村经济的“质性”转化和发展。

几个现实问题需要尽快出台明确的政策,一是金融扶贫的政策的延续与否、以及拓展与否的问题,脱贫攻坚中投向贫困户的信贷金融支持已经陆续进入还贷期,是延续特惠的扶贫信贷金融支持,还是创新出乡村振兴框架下的普惠信贷金融支持。二是异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资金投入最大的项目,确实需要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上持续下功夫,确保后续就业支持、产业扶贫等方面的政策能够跟上。三是如何让产业扶贫的产能持续发挥效益,要在传统的对种养业产业直接支持之外,重点解决加工、销售、品牌建立、产业融合等环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四是光伏扶贫等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在脱贫攻坚以后如何规范管理并产生合理的收益分配效应。乡村产业振兴要妥善解决当前贫困地区面临的几个不平衡问题,一是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之间的关系不平衡问题,聚焦解决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方面的问题;

二是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这方面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

(五)社会政策的实施中兼顾不同群体的诉求与需求的现实难题

脱贫攻坚政策具有显著的福利性特征,重视对贫困群体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发展机会的赋予。在脱贫攻坚中为了确保解决“三保障”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面对建档立卡人口的特惠性政策,这样的政策设计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社会政策的“福利悬崖”效应。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实践过程中,合理兼顾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和需求是一个现实难题,需要在普惠与特惠之间、在特定瞄准与普遍福利之间、在不断提高帮扶水平与防止产生福利依赖之间解决好平衡的问题。

社会政策支持上有几个难点,一是在强化社会救助的同时,激发被救助对象的内生动力问题。二是当前农村已经实现社会保障主要项目的制度全覆盖,但保障水平仍然不够,因病之贫等威胁始终存在,如何建设一个广覆盖的有效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保护网络、有效预防贫困,是脱贫攻坚给乡村振兴留下的一个重大挑战;

三是在政策选择上,既要考虑瞄准性质的社会救助政策,又要考虑普惠性质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政策;

既要考虑短期的“救急难”性质的政策,又要考虑长远的“社会投资”性质的社会发展政策。过去扶贫中的一些做法比如“以工代赈”和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一些做法比如“公益性岗位”应该考虑如何从公共财政角度形成长效机制。

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应对策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性应该体现为:一方面,脱贫攻坚从全国特别是贫困地区来讲要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既包括各种投入和基础建设,也包括治理的经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优先任务;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防贫反贫长效机制方面要发挥持续性的作用。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但首先需要解决的理念和认识问题。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首先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工作理念和态度一以贯之地予以重视。无论是“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还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现的执政理念是一致的、也是现实的,反映了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等仍然是小康社会建设和国家现代化的短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质上就是要解决我们国家存在城乡、区域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发展大局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把在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精气神和各种好的做法切入到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

(二)尽快考虑村社治理的结构创新问题,形成长效机制

在脱贫攻坚中,各类扶贫政策、资源、项目下达以及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队长、帮扶干部的下派承担了大量的政府职能工作,带来了政府工作中心和重心下移的态势,更加贴近受众并能够立马回应和了解农民的切实需求,但在积极发挥第一书记(驻村队长)、帮扶干部对村干部的作用的同时,要始终注重把村两委主要领导作为脱贫攻坚中主要的领导者和践行者,充分培养、调动村集体领导班子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乡村干部的能力建设和乡村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本社区化”的乡村基

层治理队伍,提升村社治理水平。同时,在村一级可以设立一个政府隶属的综合服务办公室,承担村一级的部分基本公共服务,也能促使有关政府服务部门应把工作重心下移,更加贴近受众。关于村社治理创新,目前各地已经有一些经验探索,要加快研究总结。

(三)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补齐幼儿养育和敬(养)老机构建设的短板

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增速较快,很多地区的养老服务和资源供需失衡,农村老人容易成为后扶贫时代的易贫群体。建议面对农村老人群体建立经济困难补贴,鼓励乡镇敬老院向社会人士有偿开放,使老人在家庭照料客观缺失的情况下有解决晚年基本生活的途径,要重点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改善敬老院的养老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鼓励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人员与敬老院合作,探索医养结合的实践。或者开拓基层老年医疗服务,将农村老人照料缺失和基层医疗服务对象减少的问题相结合,探索“基层医疗+养老”模式,既缓解农村老人缺乏照料的困境,也增加基层医疗服务内容和收入来源。由于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的数量较多,留守儿童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的重点问题,建议将以救助为导向的教育帮扶政策转变为一项基本的国民人力投资制度,增加学前教育的保障水平。

(四)积极促进贫困地区中心集镇的建设,作为与乡村振

兴衔接的节点和载体,发展和完善服务农村产业发展设施支持和服务体系

以农村中心集镇为枢纽,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产业设施支持。由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出资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建立完善全产业链的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的各种困难。加强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要继续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和损耗,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农产品流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产业的增加值。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的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同时加强对服务主体的监管,保护农民利益。

(五)在类型化和精准化基础上,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的衔接优化

以解决相对贫困和乡村振兴为目标,对脱贫攻坚中的一些政策支持进行优化和制度化。一是合理调整扶贫资金的适用范围,除了财政扶贫资金外,其他渠道的扶贫资金,在脱贫攻坚后期应适度放宽条件考虑支持条件较差的非贫困村和贫困边缘群体;

二是立马制定管理办法,延续既有对于贫困地区的金融帮扶政策和资产收益扶贫政策,优化政策扶持对象,适当提升此类政策的经济竞争性,适度覆盖部分有经营能力的贫困边缘群体;

三是把指向新型经营主体的乡村振兴政策适度下移拓展,形成包含普通农户发展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四是推动社会基

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关口前移,减少医疗报销待遇的群体差异;

五是加大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普惠性的福利保障和社会服务水平,普遍提升农村人口的获得感。

下载三产服务行业环境管理的现实策略与长远考虑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产服务行业环境管理的现实策略与长远考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