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机制竞争择优 为经信事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
创新机制竞争择优
为经信事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
推行竞争性干部选拔,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激发干部工作活力,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委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在机关内部实行科级干部竞争上岗机制,使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科级领导岗位。据统计,近年来,我委共组织了4次竞争上岗,推出了37个职位,其中正处长(主任)职位22个,副处长(副主任)职位15个,59人参加竞争,选拔出正科级领导干部19名,副科级领导干部12名。同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组织了3次公务员调任工作,在符合条件的委直单位副科级干部中选拔了3名副处长。通过创新机制,竞争择优,进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战斗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信息化事业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委在全省经信系统目标综合考核中,连续2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在市级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管理综合考评中多次荣获“十佳单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委组织的历次竞争上岗,能够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要求,充分准备、大胆创新、精心组织,力求实效。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委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XX市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实施细则(试行)》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充分认识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统一,为做好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委竞争上岗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委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和纪委书记具体抓,委纪检监察部门对竞争上岗的全过程实施监督,确保竞争上岗工作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三是科学制定方案。根据我委所定编制、内设机构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对竞争职位、参与竞争的人员范围、操作程序等进行详细分析和认真研究,科学制定科级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实施方案。委党委对方案认真讨论,并向市人社部门汇报,确保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
二、规范操作,竞争择优。在竞争上岗工作中,我委按照实施方案,严明纪律,规范操作,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择优”。重点抓好以下8个环节:(1)公布职位。在机关和委直单位公布竞争职位、任职条件以及竞争上岗的程序、办法等事项,确保人人知晓。(2)公开报名和资格审查。采取个人自荐为主、群众举荐相结合的报名方式,经竞争上岗工作领导小组对审查,报党委研究确定参加竞争的人选。
(3)笔试。采取闭卷方式,委托市考试中心出题和评分。考试题目现场开封,考生的手机由专人负责保管,监考由人事处和监察室共同参与(4)演讲答辩。机关全体公务员参加演讲答辩会,考生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演讲答辩顺序,演讲答辩现场分设侯考室和休息室,并安排专人负责,每个考生演讲答辩结束均进入休息室休息,直至最后一名考生完成演
讲答辩。(5)民主测评。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议竞争者能否胜任职位。民主测评票设“胜任”、“基本胜任”、“不胜任”三种等次,胜任和基本胜任票不到三分之二的不能选拔任用(6)综合评价。对竞争者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组织评价意见。组织评价意见由委主要领导、原职位分管领导和其他班子成员的意见组成。(7)组织考察。由人事处和监察室组成考察组,通过个别谈话,全面了解竞争者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客观反映竞争者的德才素质高低,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8)决定任用。根据竞争上岗的成绩和组织考察的结果,由委党委集体研究决定上岗人选。调任公务员还采取了票决制。拟任人选正式任命前,在委内公示7天,再次听取群众意见。公示无异议,报市人社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后,正式下发任职文件。
三、示范带动,激发活力。作为全市经济综合部门,我委承担着工业经济、民营经济、社会信息化、节能降耗等18大项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为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推动经济和信息化事业进档升位,加快提升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至关重要。我委通过竞争上岗选拔出的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努力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基层企业的充分肯定,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干部队伍的工作活力,增强了“对标找差、创先争优”的意识,全委上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作为的氛围越来越浓,有力地
促进了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水平加快提升。近年来,我委的节能、春运、信息动员、墙材革新、散装水泥、投资、安全生产、依法行政和网站建设等工作均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四、加强教育,严格管理。所有竞争到科级领导岗位的人员均实行任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后由人事处组织考核,党委会根据考核情况研究决定是否正式任职。对这些同志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还要与其进行组织谈话,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做好今后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委纪检部门对新上任的干部开展集体廉政谈话,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杜绝干部带病上岗。
我委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今后我们还要结合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研究新问题、新矛盾,提高竞争上岗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不拘一格选拔那些能干事、敢担当、会操作、善创新的干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信干部队伍,为加快推动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进档升位、加快产业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二篇: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袁纯清关于作风建设要以“正风肃纪、创优环境”为主题的要求,扎实开展省,市纪委安排布署的“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月”活动,促进我局党员领导干部及职工的思想作风改进、服务水平提升、工作效能提高、发展环境优化,经局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就在全局扎实开展“正风肃纪、创优环境”活动,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狠抓思想、作风、纪律整顿
整顿思想,强化发展观念。着力解决机关一些干部存在的学习风气不浓、思想观念滞后,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和工作要求的问题,坚决防止和克服一些干部精神不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懈怠、干事创业意识不强,大局观念和发展意识淡漠、服务意识差、缺乏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等问题,狠刹闲话生非的不良风气,拉拉扯扯的庸俗风气,吃拿卡要的恶劣风气。要教育党员自觉遵守《党章》、《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廉政准则》,不搞闲话生非、拉拉扯扯,严禁吃拿卡要;整顿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围绕创建“五型”机关的目标和要求,积极开展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着力解决机关一些干部工作漂浮、精神不振、抓落实不力、办事拖拉、遇事推诿以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习气等问题,坚决查处效能低下、懒政怠政、不负责任、执行不力、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人和事。重点检查有关办
事公开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部门首长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情况;整顿纪律,提高工作效能。要以这次纪律作风教育整顿为契机,重点解决一些干部存在的纪律松懈、思想散漫、上班迟到早退、不遵守规章制度、不坚守岗位,在办公时间进行网络聊天和游戏等不良风气,注重启发自觉,及时发现和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重点检查整肃工作纪律期间省纪委、省监察厅发布的“五个不准”规定的执行情况,努力变“五不准”为“五自觉”、“五严守”,对继续顶风违纪在上班时间到休闲娱乐场所进行活动的党员干部,要从严查处。.二、五个不准、五治五督
重申严肃工作纪律的“五个不准”规定:不准上班时间 未履行请假手续擅自离岗,不准上班时间打牌、下棋、打麻将和玩电脑游戏等,不准上班时间到茶社、歌厅、洗 浴 等休闲娱乐场所活,不准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不准参与赌博;要狠刹“闲话生非的不良风气、拉拉扯扯的庸俗风气、吃拿卡要的恶劣风气”,要坚决查处效能低下、懒政怠政、不负责任、执行不力、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人和事,及时发现和纠正群众反映强烈 的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要继续引深以治学督能、治浮督责、治懒督勤、治庸督绩、治奢督廉为主要内容 的“五治五督”活动,认真解决好人主义、虚干懒惰、玩乐享受和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要抓重点、抓典型,动真过实、对违反工作纪律、破坏发展环境、阻挡事业发展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严肃问责、公开处理,为把我市建设成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桥头堡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和作风保障。
第三篇:知识产权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知识产权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2012-08-1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为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蓬勃兴起,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30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刻的国际形势下以及我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的国内形势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日前,中国经济时报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李志军,以期回顾近十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的重要进展及其间的问题反思。
重要进展与影响、意义
中国经济时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李志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和比较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系。一方面,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并颁布一系列相关的实施条例和司法解释。另外,地方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成效显著。另一方面,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并通过1998年和2008年两次政府机构改革,明确规定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目前,在我国有多个部门分别履行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加强了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保护知识产权的工作联系,部门间和区域间的执法协作也更加密切。
在知识产权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激发社会创造力、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中国经济时报: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意义?
李志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为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知识产权数量大幅增加,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逐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较大改善,市场主体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逐渐提高,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大量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为国内外高新技术的转移与应用,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同时,立足国情,探索建立了具有我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司法和行政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效地推动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而提升了我国在知识产权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中国经济时报:近十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有哪些重大进展?
李志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制定、颁布和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研究制定《纲要》,历时3年多、凝聚了33家中央单位和400余位知名专家的心血和智慧。2008年6月5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一是知识产权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层面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为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二是知识产权工作从专业部门,逐步融入经济、技术、社会、教育等各领域、各部门,形成社会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知识产权管理从以制度建设为主转向知识产权制度的完
善与实施,提高全社会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纲要》颁布以后,初步形成了在国务院领导下部际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各地区和各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协作推进的战略实施体系,每年出台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扎实推进《纲要》的贯彻落实。在部门层面,15个部门制定了落实《纲要》的实施意见或具体工作方案。在地方层面,已有26个省(区、市)出台了地方知识产权战略或实施意见,有效推动了战略实施工作在全国范围蓬勃开展。此外,《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第三次修改顺利完成,使得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明显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实施情况与存在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及推进计划的实施情况及效果如何?
李志军:《纲要》实施4年来,我国的各项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总体看,战略目标稳步实现,大部分阶段性目标能够完成,少数目标还需努力。各类知识产权数量快速增长,质量逐步改善;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有所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逐渐增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护环境不断优化,社会满意度上升;企业作为知识产权主体的地位日益巩固,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作用增强;在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我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为了推进《纲要》的实施,国务院批准成立由28个相关部委参加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了知识产权各相关工作单位之间的互相交流,加深了相互了解,统一了思想,锻炼了人才,确立了共同努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工作思路和机制。自2009年起,联席会议每年制定《纲要》推进计划,紧紧围绕《纲要》提出的9项战略措施,编制推进计划。4年合计制定了600多项具体推进措施。在各部门的紧密配合下,推进计划正在稳步推进,取得积极进展,推动了《纲要》的实施。
在推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工作,加快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的同时,积极推进专项行动,效果比较明显。知识产权政策逐步融入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中,运用财政、金融、投资、政
府采购政策和产业、能源、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推动地方和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
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6个地市(区)颁布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或《纲要》的实施意见,促进知识产权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一些地方政府创新工作方法,政策上有突破。如,江苏、广东等地率先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
此外,各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培训,培养人才,提高管理和执法能力。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事务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中国经济时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及推进计划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其原因是什么?
李志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推进计划以工作计划为主,战略重点不够突出。在连续三年的推进计划中,每年160-200多项任务,大都是各部门的日常工作,针对《纲要》开辟新的领域和内容不多;专项行动等短期活动较多,法规机制、公共服务平台等制度性、基础性建设推进缓慢。二是推进计划与产业竞争战略联系不够紧密,综合性不强,针对《纲要》围绕某一主题集中推进的措施较少。三是部门协调不够,单项任务多于合作任务,部分任务部门职能交叉。在推进计划中,各相关部门合作推进的工作不多,力量分散,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四是推进计划的阶段性目标不明确,中长期任务短期化,各年任务重复较多。受工作性质、工作基础和外部环境影响,推进工作发展不平衡。五是缺乏管理创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保障机制和手段不足。一方面,存在以文件落实《纲要》的现象。有些部门以发文件作为完成任务的标准,而不考虑具体实施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对发达国家提出的敏感问题方面应对措施不力。六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政策评价体系不健全,推进计划难以量化评估。七是知识产权的统计工作不平衡,评估工作难以获得相应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处于初级阶段;组织实施机构层次较低,缺少督促机制;经费和队伍不落实,难以可持续发展;有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能在部分领域有重叠和交叉,一些任务的牵头部门没有把自己牵头的任务列为本部门的主要工作,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对知识产权的规律性认识不足。
下一步如何推进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下一步应该如何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李志军: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意识到,我国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转型期,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知识产权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现阶段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承上启下阶段。因此,应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保障作用,营造合理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提高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具体应从6个方面入手:实现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工作重点的战略调整,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融合;加强统筹安排和部门协调,改进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重点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和完善知识产权的统计体系,加强《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
作者: 谢光飞 韩丛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08月17日
第四篇:(长治)干部变作风 群众得实惠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干部变作风 群众得实惠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长治市万名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调研报告
2010-12-23 16:57(点击: 452)
近年来,长治市着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活动,有效地转变了干部作风,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2010年,我们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书记袁纯清7·29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市的转型跨越发展,以促进干部思想转型、工作重心转型、主要工作精力转型为核心,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市深入开展了“万名干部转变作风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即创先争优,搭建一个基层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转变观念,开好一个解放思想、促进发展的讨论会;理清思路,帮助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帮助上一个好的致富项目;深入农户,解决一些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认真总结,形成一个促进作风转变、推进项目建设的调研报告。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下乡住村办实事,到群众中去、到一线去已蔚然成风,形成了“问题在一线解决,责任在一线落实,发展在一线体现,干部在一线成长”的良好作风。基层群众评价说,“老八路作风又回来了”!
一、主要做法和特点
1.领导干部带头,住村入户帮扶。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说,“领导带了头,群众就不发愁。”我市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政部门主要领导主动下到一线、带头下乡住村变作风,真正为民解困消愁。市委书记杜善学多次到沁县定昌镇中陈村,调研指导村里的发展,帮助村里新建了120个蔬菜大棚,恢复水毁耕地300亩,培训农民100多人次。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保带领扶贫工作队深入壶关县安居村调研帮扶,与群众研究讨论发展规划,制定了发展核桃经济林、新建养羊场的工作思路。市四套班子领导干部都深入帮扶村和联系点,拓展联点、联村、联户的服务方式,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帮百家富。市直各部、委、局、办主要领导分别下到联系点帮技术、扶资金、转观念、促增收,推进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构架的形成。各级领导干部以自身的榜样力量和模范行动影响带动广大干部,形成了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六个一”活动的良好局面。
2.万名干部下乡,结对驱穷致富。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都根据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与全市125个新农村建设帮建村和151个扶贫村结对子,有机对接,对口帮扶,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实现了结对帮建作用最优化,下乡住村效益最大化。目前,市、县、乡三级下乡住村干部达到14700余人,全市3449个行政村全部都有机关干部联系帮扶、下乡住村,下乡住村结对帮扶农户30000余户,上至市领导下到每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都结一门穷亲戚,使结对帮扶具体到户、责任到人,引导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落实帮扶项目2445个,提供帮扶资金2168万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6690余件。2010年,平顺县委四套班子领导共下乡住村490多天,每月下基层与结对帮扶村的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于5天。襄垣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干部坚持每周下乡住村调研,三年来雷打不动,400多名科级干部特别是117个机关单位的“一把手”带头吃住在农家,工作在一线。沁源县实施千名干部下基层,千名党员进农家的“双千”工程,县直每个科级单位全体干部分期分批轮流住村服务,规模以上企业包村,乡镇干部、乡级机关、乡属企业全部包村联系。
3.治穷治愚兼顾,紧锣密鼓落实。我们坚持治穷与治愚相结合,经济发展与转变观念同帮,上项目与做规划都扶,丰富发展了下乡住村和扶贫活动,并且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立说立行,紧锣密鼓地狠抓了落实。市人大在帮助扶贫村发展经济产业的同时,注重科技文化
1帮扶,先后组织传达学习文件、法律咨询、种植技术培训、科普推介、文艺演出等报告会7次,先后为扶贫村建成农民书屋并捐赠科技文化丛书600余册,完成了村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科技长廊建设,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市委组织部为联系点制定了创先争优活动主题载体,在解决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等具体问题的同时,对全村百姓知识技能需求进行了摸底,划拨干部教育经费对45岁以下的村民开展技能培训。市科技局既授“鱼”又授“渔”,根据联系村特点,制定了发展秸秆食用菌种植业的规划,为广大农户真正找到发家致富的产业。市妇联给牛家庄村送来了双孢菇种植技术,并建了一个高标准的妇女之家,通过妇女之家深化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团结凝聚广大妇女,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六个一”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已举办农村发展大讨论2990多次,帮助农村制定发展规划2740多个。
4.资源有效整合,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六个一”活动开展以来,市、县各部门、单位和企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利用掌握的经济社会资源,组织和引导各种资源向农村流动,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些部门单位发挥部门优势,变被动应付工作为主动上门服务,下乡住村,送科技、送文化、送项目、送温暖,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一些部门单位通过召开现场办公会,召集相关职能部门针对情况集中“会诊”、当场解决,简化了繁复的办事程序,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各单位都把扶贫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利用自身职能特点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关系,主动出面为所包扶贫村定规划、跑项目、筹资金,有效整合了资源,形成了合力,城市的资源流向农村,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
5.督促考核推动,长效机制保障。为确保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取得实效,我们建立了 “六个一”活动工作长效机制,由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市委组织部、市委干部下乡办具体组织指导,成立了由市纪检委、市委督查室组成的督导组,负责督促检查各县市区、各单位“六个一”活动开展情况。同时,严明了市委干部下乡 “九条铁律”,建立了跟踪督察制度,健全了工作机制和奖罚体系。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按照市委要求,普遍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六个一”活动领导组,全面负责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活动,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平顺县建立了一套在一线识别干部、在一线使用干部、在一线选拔干部的选任机制,年底考核不仅要到工作单位进行日常工作考核,而且还要到联系帮扶村接受党员群众的考核评分。沁源县通过干部下乡住村工作日志制度、民情日记制度、情况月报制度、督促检查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对住村干部工作成效进行全面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和干部评模评优、职务调整、职级晋升等直接挂钩,避免搞形式、走过场,有力地保证了活动扎实开展。
二、取得的成效
1.结合部门工作,掀起了“创先争优”活动新高潮。我市把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比学习,看谁掌握的新知识多;比实干,看谁最能与群众同甘共苦;比作为,看谁给群众办实事多;比创新,看谁的点子多、想法好。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结合自己的业务,发挥优势,各尽所能,有力地推动了本部门本单位和联系点的创先争优活动。潞城市结合“六个一”活动,进一步引深了“六村联创、星级管理”活动,结对单位下乡干部组织结对村党员群众围绕“六村联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开展致富大讨论,促进了发展观念转变,拓展了发展思路。沁源县确定了“围绕核心强堡垒,立足岗位争先锋,创百个五好支部,树百名党员先锋,建百个通道示范基地”活动主题。市档案局为城区新民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菜场)确立了创先争优的载体,确立了以信息带动物流产业和商贸园区为基础的发展思路。同时帮助他们把菜场上万件之多的各类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归档。菜场书记张志龙说,“资金和项目是有限的,你们给我们整理了这么多档案,这种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无价的!”
2.规划致富项目,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开展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以来,广大干部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富民增收为己任,在吃透村情、找准优势的基础上,与干部群众一起寻找到切合实际的致富项目,推进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构架的形成,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市人大帮助武乡县韩北乡桥南村组建了专业合作社,扶持新建了综合养殖场;帮助壶关县黄山乡簸箕掌村发展15个蔬菜大棚、10户旱地西红柿种植基地;并为两村筹集落实扶持资金共计11万元,解决发展资金缺口的困难。市农委及时制定和完善了狮抱口村 《花椒和核桃经济林种植及养殖项目发展规划》,并下拨经费10万元;完善了《壶关畅村养殖项目规划》,协调水利局与壶关七公里供水工程对接项目,并划拨经费5万元。市教育局拨付帮扶款3万元,购置20台崭新的服装加工缝纫机,为武乡县上司村组建了“上司村服装加工合作社”,解决了40余名青壮年妇女就业问题。平顺县正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干部陈帅说,“干部下乡给我们村解决了实际的困难,建起了便民桥,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水泥路。尤其是给我们送来了核桃树苗,给老百姓增收致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解决民困民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万名干部下乡住村结对帮扶,给群众宣传政策、传授技能、架桥铺路、通水通电„„有效地解决了贫困乡村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市政协为平顺县龙溪镇白家庄村筹措打井资金5万元,为黎城县黎侯镇仁庄村筹措小学操场资金3万元。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自愿捐款3600元,为平顺县寺头村村民候计有治愈了伤腿,慰问了80岁以上的老党员。市委统战部为武乡县洪水镇白和村协调解决修筑蟠洪河堤坝工程款30万元,协调相关部门争取扶贫款15万元,为生活困难群众争取享受低保名额,组织专家医疗队为群众进行义诊。市交通局投资80余万元,为平顺县神龙湾村修建了景区汽车站和码头;投资5万元,为帮扶村黎城县停河铺乡西宋村进行了街巷道硬化。得到实惠的乡村和百姓主动写信,真心实意地表扬“六个一”活动,感谢下乡住村干部们作出的贡献。
4.转变工作作风,锤炼了干部能力。通过万名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广大干部经受了实践锻炼,增强了“结合”的本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形成了求真务实的作风,特别是加强了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联系合作,形成了创业富民的合力。下乡住村的干部纷纷写出民情日记,谈扶贫体会,谈下乡收获,谈心灵震动,谈工作理想。武乡县委组织部干部常永明说,“我们不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而且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工作思路和方法更加贴近农村实际,服务农村的本领进一步得到增强。”干部变作风,群众得实惠。发展要转型,干部要先行,万名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均超过和达到预期目标,全市新上项目72个,总投资超过350亿元。
三、几点启示
1.只要干部下乡住村“三同”,百姓就会真心欢迎。平顺县的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首 《常下乡看看》的歌曲,“哪怕来乡间农户走走转一转,百姓不求干部下乡做多大贡献呀,只希望当干部把百姓常挂心间”。歌词反映了基层群众的心声。群众对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的作法很不欢迎,因为距离太远,形式太虚,没有亲切感。这次万名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干部们不仅去农村“转”,更停下来同吃、同住、同劳动,住窑洞,睡炕头,听民声,解民忧。看到干部们干着农活淌着汗,吃着土豆喝着米汤,群众感到没有距离,不再神秘,很亲近,评价很高。一些偏远乡村的百姓说,“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看领导干部,现在他们不仅来了村里,还住在我家,大家都羡慕我”。不论贡献大小,实事办了多少,只要干部群众融为一体,群众就认为是好干部,就感到有希望,就会真心拥护。
2.只要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就会找到办法、增长才干。古人说,“欲知天下事,上山
问樵夫。”毛泽东同志说过,“只要依靠群众,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通过大规模的下乡住村活动,广大干部走出机关,住在乡村,腾出了时间和空间,体会群众的生活,同百姓面对面交流,真正了解了农民的生活境况,知道了群众心里的所思所盼。干部们都感到,农民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靠天吃饭,消极等待,他们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探索。在致富路上,他们有的依托资源跑运输,有的上山采药材,有的合作种大棚,有的搞股份制经济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我们只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当地群众的创造,就能学到真知,找到办法。只要在政策和启动资金上搭个桥、铺条路,就可以把小事做大,把好事办实,把产业引上坦途,致富一方百姓。
3.只要把机关干部“撵”下去,干部们就会受到教育、转变观念。针对以前干部下乡“下不去、不愿下”等问题,我们建立机制,强化督查,通报批评,逼着干部下基层,把机关干部“撵”到乡村去、“撵”到一线去。事实证明,干部只要下去,在新的环境中生活工作一段时间,在艰苦的地方体会生活的艰辛,在建设一线感受火热氛围,就会触动思想,转变观念,升华灵魂,就会由逼着下乡转变为自觉自愿。有的干部说,“机关工作和基层生活的确不一样,坐办公室和在地里劳动性质是不一样。理论和实际一结合,才知道差距有多大,才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有的说,“下了基层,就会爱上农村!”
4.只要下乡住村活动能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法宝。当前,我们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根基在群众。通过下乡住村活动,强化了联系群众的方法,畅通了基层信息的反馈渠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的干部认识了农村农民,基层群众信任了党的干部,人心得以凝聚,力量得以整合,资源得以统筹,上下一条心,全局一盘棋,这种力量坚不可摧!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维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