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
生物试讲课题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第一册 第一章第一节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册 第二章 第一节
3、细胞增殖第一册 第二章 第二节
4、植物的激素调节 植物的向性运动 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第一册 第四章 第一节
5、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第一册 第五章 第一节
6、生态因素 第二册 第八章 第一节
7、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册P31—338、有丝分裂 第一册P34—37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 第一册 P88—8910、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第一册 P93—95
第二篇:高中生物
2010-1-17
生物必修一知识整理
生物必修一知识整理
一、细胞的分子组成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元素组成: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2、基本单位:氨基酸,结构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是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之处是每种氨基酸的R基团不同。
结构通式:
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NH—CO—)
计算:脱去水分子的个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空间结构千变万化。蛋白质分子具有多样性,决定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
4、功能:(1)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2)催化作用,即酶;(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5)免疫作用,如抗体。小结: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篇:高中生物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指导我的说课,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等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苏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本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主要是新陈代谢与ATP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ATP的结构功能、形成,ATP与ADP相互转化等三部分。
2、教材地位: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编者将此放在代谢这章的开始来介绍,无疑为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的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材作用:该节与前一章的能量相关的物质、结构相照应,有为后续的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4.2、过程与方法
(1)通过ATP与ADP相互转化关系的多媒体动画,认识ATP在细胞中作为能量流通的原因。(2)通过分析,比较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ATP如何生成又如何消耗,找出能量代谢的规律。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和体验合作学习的氛围。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用准确的科学术语阐述观点和进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中的作用。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
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2、ATP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对必修1第2章学习,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明确了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等概念,这为进一步学习ATP是能量的“通货”作了铺垫。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但 不完善,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障碍。如化学键能的理解等。
三、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启发式、直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会通过回顾先前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生物体内贮存能量的物质是什么?
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这其中的能量能不能直接被生物体利用?
引起其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再引入究性实验,证明ATP能直接被利用。通过唐代杜牧的《秋夕》一诗引出试验时所涉及的一种动物——萤火虫。指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那么萤火虫发光需要能量吗?实际上,细胞中还有许多化学反应是需要能量的,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细胞中的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都储存着大量稳定化学能,这些能源物质的稳定性,利于大量地储存,但它们能不能直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是怎样解决“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这一矛盾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知,加入葡萄糖的萤火虫发光器粉末无荧光出现,而加入另一种物质——ATP的粉末发淡黄色荧光。从而引出ATP,指出细胞把稳定的能量转化成另一种能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ATP,解决了这一问题。进一步引发疑问,引入新题,即ATP是什么物质,?
2、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之后,我会用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新课的讲授过程。2.1.ATP分子结构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P54相关内容后,教师讲解:(1)ATP分子的作用
通过类比说明ATP分子的特点。将糖类等能源物资比作存折、银行卡等,它们主要起储存的作用;而ATP则相当于现金,可直接使用。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较是学生对ATP的作用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2)通过多媒体展示ATP结构式,向学生介绍腺嘌呤、核糖(两者结合而成腺苷)、磷酸。(3)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的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T代表三,~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时高能磷酸键可以水解放出大量的能量,达到30.54 kJ/mol,且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最容易水解脱离开来。所以说,ATP是细胞内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2.2.ATP与ADP相互转化
(1)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ATP与ADP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2)教师讲解:通过事例说明ATP在体内一般维持一个稳定的含量,且含量很少。诱导启发学生思考原因。即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同时,储存在这个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释放出来,ATP就转化成ADP(二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的缩写)。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Pi结合,重新形成ATP(播放多媒体课件:ATP与ADP相互转化)。
资料显示,正常人每天ATP的转变量几乎接近于体重,但在体内存在的ATP的量是很少的。ATP和ADP在体内总是处于不断转化的动态平衡之中。如下所示:
2.3.ATP的形成途径
(1)学生分组讨论:动植物ATP的形成途径有哪些?
(2)教师讲解: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对于人、高等动物、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的能量除来自于呼吸作用外,人和高等动物还可以来自磷酸肌酸的转移。
2.4、ATP的利用
(1)教师讲解: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2)学生看课本图,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图进行补充和完善。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从生物耗能的根本来源、生物的主要能源、储备能源、直接能源方面和ATP的基础知识方面进行总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代谢中的作用和地位(实际上,从对ATP的认识、讲解到各种补充材料的每一环节都要注意这一知识难点的突破)。
4、小结巩固
(1)ATP中大量化学能储存在()A、腺苷内 B、磷酸基内
C、高能磷酸键内 D、腺苷和磷酸基连接键内(2)ADP转变为ATP需要()
A、磷酸、腺苷、能量、酶 B、磷酸、腺苷、能量 C、腺苷、能量、酶 D、磷酸、能量、酶 5拓展延伸
完成P60页相关基础题及拓展题,查阅资料了解ATP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篇:高中生物新课程
高中生物新课程,目前设置三个必修本、三个选修本,集中了老教材的所有内容,最大的特点是重新按新的视角来编排,以模块的形式来展现,更显系统性、条理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学涉及的高中内容。从学科内容的量、学校安排的课时来看,有容量大,课时明显不足的窘况。所以以往的学习模式----来回折腾复习,显然不允许,最起码从时间角度是这样。从深层次来看,就算有时间来重复复习,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因为在高二这样新课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指望在高三来解决,实践证明是不行的,只能说比原有的掌握情况稍有好转,根本性的东西还是解决不了。套用生物学上的行话来说:学习上的分化是不可逆转的。从实践来看,高中生物教学一定要一步到位,避免重复建设,抄冷饭。借用男女交往中的恋情来分析,每个男女对初恋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就是人的第一印象的问题,犹如一张白纸上第一次涂上去的文字,如果觉得第一次写得不理想,尽管可以擦了重来,但不管如何,第一次印记依稀还在。
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高二第一次没有用心去搞明白这块知识,指望高三来重新修补这块领域,实事求是地说,不可能。学习这个东西,我一直认为新授的知识内容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就要解决,如果此时不解决,那是终生都不会再明白这个事了。
那么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两个事要做。
第一:明确教学主要阵地-----课堂。现在有一种不良风气在盛行,可惜的是这个风气正在被校方所推崇。有很多教师课堂效率不高,在课外大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补。从表面来看,这部分教师很敬业,总有学生在他的办公桌前吃小灶,他(她)的身影也总能在教室中看到。从校方管理角度,确实可以肯定这部分教师的奉献精神。但是,我们从深层次来看,这是不可取的做法。本来可以在第一时间课堂解决的事,由于教师无能,硬放到课后来消耗师生大量休息时间,这是劳民伤财的事。这不值得校方肯定,反而是要抵制的事。但可惜,很多学校没有意识到,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不难发现这样的学校,办学办得很艰苦,结果也不理想。这样的学校有一个共同特点:这类老师在学校里年年被评为先进教师,而那些课堂教学实力强,效果好,课外少化时间的教师,往往被学校视为教学态度不端正,评先进、优秀都靠边。这样一来,整个学校的教风就出问题了,教风不良,学风自然不好,高中终端成绩就不用多说了。而学校之间又是竞争激烈,相互比较,无奈之下,学校无奈提出周六、周日加班加点补课。结果,教师、学生都面黄肌瘦、苦不堪言,有的学生开始厌学、逃学。所以我很反感教师牺牲自己休息时间,课外去“敬业奉献的。”高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不能过多地挤占他们的休息时间,要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主要责任,我认为:要着力培养自己在课堂第一时间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要始终坚持:课堂才是主阵地,尽量不用课外时间。
第二:解决教师授课能力及风格
不用课外时间来补,唯一途经就是提高教师自身的说课能力。从生物学科角度来看:
第一要务:要解决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风趣、幽默、思想先进、理念领先、贴近生活。能把简单的知识复杂化,也有能力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俗化、生活化。一个教师的教学成败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格能不能吸引学生的心。学生学习是一个艰苦、长期、相对枯燥的脑力劳动,教师就要想办法改变这样的学习困境,努力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获取知识。
第二要务:改变传统不健康的工作模式。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化在写教案、批改作业上。这是目前学校评价一个教师好坏的很重要的标尺,被校方广泛使用。但我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粗暴的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传统做法。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学生作业做得不理想,你一个一个不惜时间去批改,有必要吗?批改了,他就能懂了?我认为这是观念问题:我们应该把教学管理的端口往前移。写教案、改作业,这个事要做,但不应该提倡集中主要精力在这方面。要改变教师的以往那种形象:挑灯批作业。教学管理的端口应该放在教学工作的前端----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把学科知识、学科思想让学生接受。
学校教育教学始终要坚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科学合理地展开教学。
目前,新课程在浙江省大地已经全面展开,实施过程要面临许多未知的因素,要改变的东西很多,我觉得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模式尤其是评价模式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模式左右着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的教学行为。落后的评价模式不改,新课程的改革之路也不会走得太远、不会走得太顺利。
第五篇: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是一门研究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学科。实验在整个生物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概念与定理都是科学家经历了无数次实验而总结得出来的,这既是人类探索生物世界的研究手段,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实验一直处于被忽略状态,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比较少。教师将原本的做实验变成了画实验、讲实验,学生大多是看教师做实验,抑或是看教材,使得学生实验技能低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更加关注学生生物综合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我们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加强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索实验,以实验为契机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参与度,实现有效教学。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的优势与应用原则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甚至决定着教学的成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是各学科教学中的首要任务。生物有着奇妙的现象,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对于处于繁重学习任务中的高中生来说这更是一种新颖的方式,可以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缓解学生的疲劳,减轻学生的负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高中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生物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鲜明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
2.帮助学生理解。高中生受自身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的限制,在学习某些概念、定理等知识点时仅仅依靠教师枯燥的语言讲述与阅读教材很难理解。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这一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大问题。而实验可以再现概念与定理的形成过程,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而不是强行将现成的结论型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更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学生难于理解处、知识的重难点处来设计演示实验或探索实验,让学生从直观实验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与思维的基础上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便可以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较为抽象深奥的生物概念与定理。
3.培养探究能力。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彻底转变,使教师从教者走向学者,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引领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设计更多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等。这些全部交由学生,给予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与思维空间,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展开探究,从而能在自主探究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4.提高实验技能。高中生物新课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实验技能的培养,这是现代复合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实验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实验数据,要学会思考,当实验现象、结果与预期不一样要让学生思考是实验操作不准确还是自己的预料等。这样将观察、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求学作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实验的原则
1.科学性。对于演示实验,教师一定要做到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切忌模棱两可。如果教师本身对实验步骤、现象等不明确,那么学生也会稀里糊涂的。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提前准备,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全面掌握,提高实验的科学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为形象、准确地掌握。对于一些亲自操作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是在现实条件中无法完成的实验,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用多媒体来模拟实验全过程,这样便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见度,使得全体学生都可以清晰明了地进行实验的观察,更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如观察线粒体、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等现实中难以完成的实验,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制作课件,化静为动、化无为有,向学生形象动态而直观地展现实验全过程,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本身的科学性。
2.探索性。现行教材非常重视实验的作用,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都有涉及。我们除了要做好教材上的实验,还要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探索性实验。实验本身具有探索性,才能让学生充分调用所学知识,展开积极的探究,才能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维,为学生的探究开辟更为宽广的空间,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只有这样的探索性实验才具有探究价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3.操作性。实验不仅要贴近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取,现象明显,所用时间短,在实验基本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实验才能更具可操作性,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顺利完成。否则,实验设计得再好,现象再明显,学生无法完成,这样的实验也是徒劳。
4.等量性。也就是说在两个甚至是多个实验中设计一个条件不变,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通过这样的实验来让学生理解这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在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时,所设计的实验中PH值设为变量,其他的条件如温度、试管容量、试剂滴量等等完全相同。这样,通过鲜明的对照实验,学生便可以清晰地认识到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同样,我们还可以通过设定其他条件为变量来验证。这样的实验便可以验证出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总之,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实验我们要高度重视,不仅要重视演示实验,还要加强探索性实验,这样的生物教学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实践与探索,注重运用实验教学的一般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做实验、分析实验,在不断的操作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