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电影观后感
《七宗罪》之观后感
最近,我又看了一遍电影《七宗罪》。这是一部惊悚、悬念、犯罪类型的电影,也是一部令人压抑的电影。影片里的一幕幕恐怖残忍的血腥作案场面,让我历历在目。看完一遍影片后,我的心情依旧十分沉重,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对上帝和人性的思考。
电影展示了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据说,“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同时共有七名堕落天使被称为撒旦,所以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嫉妒、暴怒、傲慢。而这部电影就是围绕着七种罪恶而展开一系列一热一冷的警探组合与凶手之间的故事情节。影片的命案发生的顺序就是变态狂杜约翰依据七宗罪来进行杀人的计划。
影片中的七桩案件忽隐忽现,若暗若明,有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影片的开始时在某星期的星期一,一个胖得出奇的男人在黑暗杂乱的家中被杀了,场景实在是令人毛骨悚然.第二天,一位富有的辩护律师被杀害,凶手用血写着两个字:贪婪。星期四,毒贩维克多——一个患有严重精神病的病人,还曾贩毒,强奸,皮包瘦骨的他只剩最后一口气,惨烈的镜头啊,墙上还写着“懒惰”。星期五,一个金发妓女被杀害,旁边写着“淫欲”。到星期日,一个女人赤裸地死在床上,旁边写着“骄傲”。这时,有人给米尔斯
送了个包裹来。萨默赛打开时却发现了里面竟是翠西的头颅,约翰告诉米尔斯是“嫉妒”杀死了翠西。极其愤怒和悲伤的米尔斯无法控制自己,开枪打死了约翰——他犯了“愤怒”之罪,是完成7条训诫的最后一人。杜约翰最终赢了。这样的结局不免让人觉得凝重,也让我深思。当约翰招认还有两具尸体,并愿意带他们去找时,在车上,凶手极力控诉,说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来惩罚那些有罪的人!他看似义正言辞的辩护背后,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到极点!凭什么他认为自己有权利去充当这个救世主的角色呢?也许凶手这个最初的心理就是罪恶的根源。在基督教里,七宗罪是一种原罪,与生俱来,不是我们能逃脱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这七种罪。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该死吗?那世界为何还存在呢?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太多的人已经迷失了自己,也逐渐沦陷了人性,就连那个身为警察的米尔斯,最后也因为爱妻被害而失去理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开枪杀死了罪犯,从执法者变成了犯罪者,看出人性是多么的脆弱啊。老探员萨默赛在那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总有处理不完的犯罪案件,呼吸着毫无生气的阴冷空气,都已经厌倦,心也快冷漠了。还记得他告诉年轻警探米尔斯的妻子翠西的那句话:“在这里,如果遇到强奸,不能喊‘救命’,应该喊‘救火’,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展现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影片中描述的城市是天空灰沉沉的、经常下雨的、破旧凌乱的,城市里的人们也都是颓废、冷漠、奢靡的,只关心自己,不管周围的是是非非。于是那个自称是上帝的传道者的恶魔便出现了。凶手不是精神病患者,也不是
弱智者,更不是没有文化,而是受过高等教育,且智力极高的人。他的父母是信仰基督教的,也影响了他。也许是他的愤世嫉俗,让他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并以身殉道,更具有社会的意义。结局是出乎人意料的,也是个十分无奈的悲剧。善良的翠西和她腹中无辜的婴儿被凶手结束了生命;一身正义的年轻警探被引诱枪杀了人而坐牢„„影片无处不在的七,暗示着宿命的罪与罚。无论是正义或罪恶,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这是社会的悲哀,也警示人世间混乱的生活秩序,更是控诉在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城市里那些缺乏人性、自私、逃避现实的人们。的确,世界并不像我们儿时想象中那般美好,它有缺点,但是也有它的希望,我们可以依靠大家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使社会恢复正常、安定、和谐。就像萨默赛在影片最后所说“世界并不美好,但是仍然值得我们去奋斗。”我们要积极的前进,不能退缩,不做弱者,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换来美好和谐的世界。
第二篇:青年马克思电影观后感
《青年马克思》观后感
他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丰碑,他,是马克思。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校党支部组织我们一同观看了《青年马克思》,回顾《共产党宣言》这一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著作的诞生全过程。整部影片从平凡人的视角,全面地讲述了青年马克思的奋斗历程,有过迷茫,有过叛逆,但始终坚持着勤于读书勤于学习的精神,一步一步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他最一开始开拓的战地是报刊,他渴望靠他的文字唤醒沉睡中的人民,改变这个血肉模糊的社会,辗转来到巴黎之后也从未停下手中的笔。后来他有了老婆和生病的孩子要照顾,生活却被严重限制,他甘愿做任何的劳力去撑起这个家,为了革命,他又毅然决然只身踏上去往伦敦的道路去支持恩格斯。恩格斯,他虽然是资本主义阶级工厂主的孩子,是个绅士,但是却为了无产阶级战斗,甚至为了可以写出真实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而被工人们误会,被打。两个人,一开始就为对方的著作所惊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对彼此强烈的、油然而生的尊敬与崇拜。他们一起逃跑穿树丛躲追兵,一起下象棋喝酒,他们坚持的这份理想和思想从未改变。
而全片最令我触动的,其实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对于青年人来说,身边一定会有很多很多朋友,我们一样,马克思亦一样。但朋友有亲近有疏离,真正可以交心的没有几个,而能像马克思与恩格斯这样拥有共同目标并且一起共同奋斗的,更是寥寥无几。依旧请记得记得马克思与恩格斯喝了酒以后一起构思“批判”的场景,很多的同学看到都笑了,但笑声之余,更多的一定是感叹他们之间友谊的美好。如果没有像恩格斯这样志同道合又诚心相待的朋友,甚至称为战友,也许马克思就可能会迷茫更久,或许会在穷困中倒下去,他的理论成果也可能没有这么的具有思想和影响。
想想自己的生活,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被困难击倒,孤独会让一个人变得脆弱。但是,当身后站着很多人的时候,身体就会不由自主的向前进,即使是墙也敢撞上去。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但很多人一起,绝不会是简单的加法,乘法都不为过。就像那个很俗的比喻: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一捆筷子则怎么也这不断。虽然俗,但蕴含的道理却始终是让我们受用的。
其中的一段独白是这样说的:哲学家做的都是解释这个世界,但是马克思想要改变。他成功了,不仅源于他长久以来的坚持,更是他妻子的陪伴与理解,和恩格斯的共同思想碰撞、相互鼓励才能让他最终获得成功。大学两年了,我的确陆陆续续交到了不少朋友,我向往今后的日子,我能够拥有更多共奋斗的挚友,一起向目标努力。我也将始终坚持学习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学习青年马克思敢于思辨敢于批评的思辨能力以及勇于实践不怕困难的先锋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名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合格青年人。
第三篇:马克思观后感
马克思观后感
看完马克思的视频后,虽然老师千叮万嘱不需要些课堂观后感,但自己还是禁不住想写下自己所想。并不是为了说是为了成绩突出或者其他什么企图,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这位伟人的敬仰和悼念罢了。
正如上课我所发言的那样,为什么这么一个马克思会使世界都震撼,为什么人活着竟可以做出这样伟大的事业,创作这样伟大的著作?而且即使死去几百年都无法让人忘却?反而他的名字在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到?我说过,他说树立的理想和目标是宏大的,他希望的社会是关系这个星球每一个人幸福的的社会。他所建立的思想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和解放。我想是他内心的博爱和大度引导着他的前进,使他留名于世。在中国相信也有这样一位为人可以与之契合,杜甫。杜甫之胸怀,容天下之穷苦。记得杜甫有那么一句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穷苦大众之饥寒而悲伤,为人民的悲苦而奋发。正是这样的博爱成就了杜甫,使他的诗句和名字长存人世被人传为佳句而被世人敬仰。
有些人死了,却活在我们心里,有些人活着,却不见得不如死去。人与人的差距有时不知道为什么会差距这么大。有马克思这样博爱的胸怀的人实在太少。当今社会人性的丑陋一一上演。红鸡蛋,毒奶粉,楼歪歪一件一件的呈现,他们所希望的只不过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之心,而不知这样的漏洞最终会捅破。当你伤害了群众,得来的惩罚,便是不可估量的。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每个人若是彼此关爱谦让些,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就不会显得那样的悲剧化吧。人活着也许不能想马克思那样普照大地,但起码有些人性,起码有些善与美的观念吧。
于丹论语中曾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学生问孔子,“信念,武器,粮食中,如果一个国家一定要除去一个,你会选择什么呢?”孔子说“武器”学生问之,孔子答“一个和平的国家,本着内心对国家信念,和已有足够的粮食,不需要战争就会强大起来,所以选择武器”学生又问“如果还要去除一项呢?“孔子答到”粮食吧?“学生困顿。问一个没有粮食的国家能为一个国家吗?”孔子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粮食,但有着对国家的信念和自己的原则,仍可以称为一个国家,如果一个国家有了粮食没有了信念,那么人民必然散乱,心中无国,哪里来的国家?”孔子认为信念比粮食重要。在这里不得不提起以为伟大作家朱自清之死。朱自清在饥寒之时美国发放粮食想以此得以民心,可是朱自清就是本着这颗爱国之信念饥饿而死。这便是观看影片好的另一个感悟“信念”。
第四篇:《马克思是对的》电影影评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1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他所开创的事业彪炳史册、流传千古,被后人铭记和景仰。我们说马克思是“千年思想第一人”,是因为无论对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没有一个伟大人物能像马克思一样,具有如此深刻、持久、广泛的影响。那究竟是什么让马克思取得如此伟大成就?
一、马克思的伟大成就来源于对高远志向的执着。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中学毕业前夕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曾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在中学时期就有如此胸怀天下、胸怀人类的志向,让常人无法想象。马克思在伦敦居住时,因为反动势力的压迫,穷得有时连衣服、鞋子都拿去抵押,患上了肺炎、胸膜炎、肝炎等疾病,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始终满怀热情、坚忍不拔地执着于自己的事业。我想,正是这种对自己高远志向的执着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马克思的伟大成就来源于学习的无比勤奋。看了视频介绍之后,我对马克思勤奋学习的事例感到无比震惊。视频中一句话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大意是“大学时期,马克思一年中读的书抵得上其他同学十年”。之后,我还特地查了很多资料,发现马克思确实是一位“学霸中的学霸”。马克思17岁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学,除了研究法学,还研究了历史、哲学,19岁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23岁就获得博士学位。为了学习所需,马克思31岁时努力学习英语,不久就能用英文给一家美国报纸撰写稿子。50多岁时,马克思觉得研究俄国形式很重要,于是开始学习俄语,半年之后就达到了阅读俄文文章和新闻的程度。对于如何学习外语,马克思在他的一本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当人们学习一门外语时,不应该翻译成自己的语言,在使用外语时应当尽力完全忘掉本族语言。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虽然记忆力惊人,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读书时总有作笔记。例如,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就研读了1500多种书籍,记了100多本笔记。因此,马克思的伟大成就正是来源于无比勤奋的学习和正确的学习之道。
三、马克思的伟大成就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它的科学体系为无产阶级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武器。该体系有很鲜明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才让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取得了适应各自国情的发展。一是阐述的客观规律有高度的真理性,集中体系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成就无论如何高估也不过分。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历史命运被清晰的认知。二是对现实的批判具有彻底的革命性。马克思不是为理论而理论,期研究具有非常明确的现实指向性。三是理论体系具有内在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关注实践,要求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空不同地域因为实践不同而会有不同的结合成果。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的道理。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2
《马克思是对的》五集有理论深度、思想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通过故事讲述和互动问答,重温马克思光辉足迹。《你好,马克思》《洞悉世界的眼睛》《不朽的资本论》《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千年思想家》每集都围绕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展开,集集精彩,从中本人有感有四。
一是要有梦想,勇于实践。马克思在他中学毕业后,树立了“为全人类而工作”的理想信念之后就开启了不断奋斗的状态,踏上了走向伟大事业的征程。期间他经历了被剥夺国籍,穷困潦倒,妻子病重,丧子之痛,这些并没有将他打倒;他书写《资本论》自学6国语言,研读了近本书籍;他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他以坚强的意志,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自己追求的梦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革命情谊坚如金。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法国巴黎的咖啡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成就了两人近40年的革命友谊。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他们始终如一的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中互相关心,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情谊和伟大的革命友谊。至此本人感觉,成就伟大的事业除了个人的努力,家庭支持,同样离不开志同道合的同志,需要一个团队和组织去共同完成。
三是紧随时代,创新宣传形式,大道至简。伟大的理论枯燥而深奥,我们总是以瞻仰的角度去了解他,仿佛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朋友们或许无心去研读马克思的伟大著作,无法走进马克思的内心世界同样也领略不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是通过《马克思是对的》这种大型通俗理论_对话节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多媒体场景仿佛还原的历史,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感觉马克思就在我们身边,也一下子拉近了马克思与我们的而距离,使我们对马克思产生兴趣,对研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这让我想到,我们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在学习理论,宣传政策的时候,也要创新宣传方式,用平实的语言,贴近群众的生活,将政策的宣传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在潜移默化之中宣教于民。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3
当人们开始谈论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说明目前主流的资本主义出现了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和金融霸权等痼疾纷纷显露,尤其是近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由资本主义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危机让资本主义制度受到广泛质疑。
片中对十个西方常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从而还原了马克思的本质,并做了形象的'比喻:马克思主义者就像一名医生,医生深知有病的人才会找医生,疾病被治愈后自己就会失去价值,但还是尽心竭力救治病人。马克思主义批评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恰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一直都在为整个社会这个病人尽心竭力地救治。
阶级的定义不是由风格、地位、收入和职业来确立的,阶级问题谈论的是你在某一特定生产模式中所处的地位,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出现矛盾时,便会有阶级斗争。随着时代变迁,阶级构成一直在变,但是阶级从未消失,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些上层建筑的理论没有改变。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剥削、压迫关系,到如今企业与劳工之间的劳动法保护,以及近几十年来兴起的女权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这些都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演变结果,这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一直都在救治社会这个病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注重实践的理论,不是一个预测未来的理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要追求本质看现象,只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内在,才不会在不断变化的阶级构成和生产关系中惊慌失措,不知如何下刀。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4
观看了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对于马克思生平有了更全面细致的了解。作为文科生,虽然学了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始终没有去细究伟大理论究竟来源于如何伟大的灵魂。而如今已懂得,世上哪有随便的成功,正是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人类事业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才最终形成如此深邃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正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超越人类普通定义的友情,才能相互扶持,共同形成智慧的结晶。
一、关于理想
理想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想是实现人生的某个目标,多为物质性的。再高尚点,就是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意义。但马克思的理想是实现全人类的幸福,这个出发点就决定了马克思的思考层次必定超越常人。站在人类视角、历史视角、社会视角、宇宙视角思考问题,才会不在意眼前的得失、个人的得失、物质的得失。马克思的一生虽然生活穷困潦倒,但其精神世界的富足无人能及。只有伟大信念的指引,才能排除现实生活的种种艰辛,用一生去践行为人类奋斗的伟大事业,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影响人类命运的伟大思想,指引了千千万万的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的剥削中站立起来,站上人类历史的舞台中央。作为年轻干部,要学习马克思,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以此为目标追求一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一定是那个伟大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关于友情
友情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友情就是三五好友聚聚会、聊聊天,亦或是相互之间帮个忙、搭把手。这是常人之间的友情,无可厚非。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却为世人树立了伟大友情的榜样。恩格斯为了让马克思能安心从事理论研究,长期在经济上赞助马克思,而当恩格斯陷入困境时,马克思也毫不犹豫地将全部积蓄寄给恩格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理想,为了追求真理,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计个人物质上的得失,在生活中相互帮助,在思想上一起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之所以有如此伟大的友情,正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念和伟大的人格。作为年轻干部,也要多交有共同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朋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马克思是对的》电影影评观后感范文
第五篇:马克思传观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
看看《马克思传》,在这里我们能够追寻马克思的足迹,阅读它就好像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整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关于爱情,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了影响。在失去燕妮之后,他对爱人的理解与支持的需要,他对爱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这些都饱含着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我想在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在真正得到爱情和爱情生活当中理性占了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业,忙于理想,然而最终他回归了,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
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喜欢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
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
作为当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必须把实现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从马克思的身上我们还能学到什么呢,那就是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是天才,那么什么是天才呢。天才就是勤奋。马克思也不例外。他非常勤奋,经常不分昼夜地工作。在动荡的日子里,如果白天被打扰了,他就在夜里工作,很多时候几乎通宵达旦,直到身体实在不能支撑的时候才停下来稍事休息。等到稍微恢复了,他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他对工作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还经常去图书馆,整天整天地坐在那里,以至于地板上留下了他的脚印。
马克思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社会科学战士。他把科学与社会实践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理论更加能够指引人们的行动,这是马克思成功的重要原因。他认为,不论从事哪一种科学研究,都不应该为这种研究可能得出的结果烦心;同时一个有学问的人,如果不甘堕落,就一定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而不是整年整月把自己关在书斋或实验室,逃避生活,做一条藏在乳酪里的蛆虫,所以马克思公开参加活动做演讲,指导行动,不惧怕反对者的破坏。由于他的亲身实践,使得理论更加正确,认识更加深入,更能指导工人阶级斗争。理论是来指导实践的,实践是来修正补充理论,使得理论更加的完美。我们要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的学习同样也需要理论和实践。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一味学习,而忽略了学以致用,就像一个仓库,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塞得满满的,不拿出去用,那么一切都是无用。大学时代实践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很快就要面临
找工作的问题,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能力。能力怎样体现,当然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丰富和沉淀的。从马克思的身上我们学会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终有一天我们会达到成功的彼岸。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如果能站在马克思这位人类伟大的导师身上,我们势必会站得更高,走的更远。
医学院
营销121
2012211850
付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