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仓廪实 民心安——浙江谋划粮食安全新蓝图
仓廪实 民心安——浙江谋划粮食安全新蓝图
浙江日报
粮食是保生活、稳物价、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54亩,是典型的粮食资源小省,保供给,确保粮食安全任务十分繁重。
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近年来,全省上下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创新流通机制”的要求,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粮食流通方式创新,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国际粮价持续飙升、气候异常等多重压力,提醒人们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家多次召开会议,并出台有力措施,提高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扶持粮食生产。早布局、早谋划。浙江粮食生产、流通新的五年蓝图已经向人们展开。
如今,浙江大地上,新一年的春耕备耕工作已经提前展开。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说,随着浙江生产和流通优势将继续得到巩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将不断提高。守望2000万亩良田
元宵节刚过,不过,对于金华市婺城区洋埠镇后彰陈村陈建新来说,已经到了农忙时节。这位2010年全国种粮标兵,早早就和家人一起投入到春耕备耕工作中。
老陈说,自己种粮10多年了,现在算是赶上政策最好的时候,在政府部门扶持下,自己的承包田面积也连年增加,今年准备将早稻面积扩大到2400亩,比去年增加200亩。据了解,我省各地不少种粮大户今年计划种粮面积也将扩大。
种粮大户们的种粮面积稳中有升,来自于浙江对耕地“红线”的坚守。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让浙江这个耕地资源小省面临着多重压力。无数工厂、道路、城市住房和设施,每年都考验着浙江耕地资源保护力度。
省农业厅农作局局长孙健说,我省在认真贯彻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基础上,出台了粮食安全行政考核责任制,对粮食产销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等,并制订了涵盖粮食生产、耕地保护、粮食流通等涉及粮食工作全部内容的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了粮食的有效供给。
此外,我省还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每年年初,全省种粮农民都会收到“政策大礼包”,包括了种粮大户直补、订单早稻谷奖励、农机购置补贴、水稻机械作业补助、水稻政策性保险等众多政策。其中,2010年,省、市、县三级落实粮食生产扶持资金7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4%、13.3%和33.9%。其中省财政安排3.4亿元,比上年增加0.4亿元。
受政策激励,种粮从原来亏本的行业,变成了收益年年增加的行业。兰溪市种粮大户吕庆德计算了一下,这几年,平均每年自己享受到的种粮补贴每亩近200元,加上国家收购价格连年提升,效益挺不错。现在,全省种粮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学生加入。陈建新说,她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回家和他一起种田,成了“粮二代”。
孙健说,“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50万亩以上,力争800万吨总产量,同时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种粮效益。让土地产出更多
走进诸暨市山下湖镇新桔城(义燕)粮食生产功能区,你可以看到,良田成方、路渠成网,那里的农田配套设施就像大学试验田一样齐全。诸暨市农业局局长金利顺说,去年,这里创造了粮食亩产759公斤的奇迹,几乎是过去普通农田产量的两倍,整个功能区合计可增收
38万余元。
这样的高产奇迹近年来频频在浙江各地涌现。据初步统计,去年全省按规范程序严格验收的亩产超过800公斤的高产田块有7块,其中最高的是宁海县越溪乡山头应村应可省农户,1.07亩“甬优12”,亩产高达858.5公斤,创造了新的攻关田产量农业吉尼斯纪录;其次为永康市石柱镇田畈林村的林文起农户,1.09亩“甬优12”,亩产达843.2公斤。产量最高的面积100亩以上的示范方为宁海县越溪乡山头应村的120亩“甬优12”平均亩产高达842.1公斤,打破了诸暨市刚创造的平均亩产759.5公斤纪录。
一样的土地,产出却大不一样。“这得益于科学种田。”孙健说,在这些高产田里,水稻优良品种、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超级稻集成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重大病虫害综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重大技术得到了有效运用。“甚至科学地精确到,秧苗大小、秧龄长短、每亩田栽秧苗数量、施肥的时间和数量,每丛稻的穗数和粒数等等。”
高产创建活动,让更多种粮农民了解到了科学种粮的好处,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农作制度进村入户,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适用技术应用。目前,我省粮食良种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先进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水稻育插秧技术发展迅速,机插面积达到192.9万亩,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8%。我省水稻单产不断提高,从原来的亩产400公斤左右提高到现有的440公斤以上,属于全国水稻高产区。
从去年开始,我省全面启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其建成为现代化粮食生产主要载体。计划通过8到10年的努力,按照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五良”标准,在全省建成设施完善、土壤肥沃、技术先进、机制健全的粮食生产功能区800万亩,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以进一步提升我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到现在,全省共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1009个、面积118.8万亩。孙健说,今年还将计划新建110万亩,到2018年完成800万亩,确保全省达到1500万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天下粮聚浙江
浙江虽然算不上产粮大省,但在这里,全国各地的特色粮食都十分丰富。江西、安徽的早稻,河南、山东的小麦,黑龙江的东北粳稻„„浙江消费者家门口就能买天下粮,与我省的粮食产销合作格局建设密不可分。
目前,我省已与黑龙江、江西、山东等12个主产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销合作,在省外建立相对稳定的各类粮源基地280万亩,可提供的商品粮源约100万吨。
这种看不见的关系,在杭州粮油物流中心批发市场显得淋漓尽致。这座占地150亩的市场,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152家粮食经营大户。2010年,该市场的成交量达到了59.87万吨。浙江是黄河杂粮有限公司主要的销售地区,年初八,在浙销售点东明杂货经销处已经开业卖货了。老板娘张凤云已在杭州待了十几年,对浙江市场了如指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杂粮的需求量很活跃。
说话间,邻居伟胜粮行的老板王金也凑了上来。他的父亲已经在浙江待了十几年,现在他也帮着父亲贩销东北大豆。对他而言,浙江的生意很稳定,光顾他最多的,是杭州鸿光、祖名这几家老牌的豆制品厂。由于销量稳定,每月都有一百多吨的大豆销量。
在批发市场,单看店面大小是无法判断大户规模的,因为这里的经销点更多的是粮食贩销户的中转站。粮食往往直接从原产地发往订粮的目的地。元宵节未过,不少经销店已经开门做生意。市场里,运输车辆不时进出,开始出现热闹的气氛。
省粮食局负责人表示,在将来,浙江市民不仅能尝遍全国各地的粮食,甚至全世界各种粮食。“十二五”期间,浙江的粮食市场流通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将推进国际性粮食物流集散基地、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和地方性粮食物流中心等多个层次构成的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基本形成一个集粮食流、现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开放性、全方位、多层次粮食物流网络体系。除了杭州,还要将舟山、宁波建设成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主产区“无缝化”散粮对
接枢纽。除了市区,更要将农村购销网络建立起来,大力发展便民粮油服务网点,“到时候,市民甚至可以不出小区,就能买到天下粮。”
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一间小麦粮仓,散发着特有的麦香。这间粮仓的1250吨小麦是2007年入库的,至今却依然保存着小麦特有的香味。粮仓保管员张云峰告诉记者,衡量小麦储存品质好坏时,检化验人员会按要求把小麦磨成面粉,做成馒头,“依然好吃,与当年新产小麦做成的馒头相差无几。”
要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很简单,时时控制粮食的温度和湿度即可,而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因为浙江属于中温高湿生态储粮区,在自然条件下其实不易安全储存粮食。作为保持粮食品质的“晴雨表”,时时控制粮食温度是各地储备库提高粮食仓储管理水平的重点,而在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已经成为基本管理手段。
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的每个粮仓都设有六个小盒子,而这六个盒子,监控着一幢粮仓内180个测控点。这些测控点24小时监测着粮仓内粮食的温度。一旦温度出现异常,储备库的粮情信息化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并启动自主创新的一套智能型温控系统,调节温度。与粮食储备常用的谷物制冷机相比,这套系统不仅造价低,而且能耗约为后者的1/2。靠着这样一系列的科学保粮技术,这家储备库1/3以上的储备粮食无需通过化学药剂熏蒸防治,真正做到绿色生态储粮。
目前,我省已有60个中心粮库获得“星级粮库”称号,17家企业被评为全国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位列全国第二。在浙江,陈化粮的概念已成历史。
除了提高粮食品质,逐年扩大粮食规模也是强化粮食调控能力的重要手段。3年时间,我省各地储备粮规模已增加50万吨。除了扩大地方粮油储备规模外,全省各地的粮油储备库对现有的仓储设施进行改造,实现规范化管理,提高仓容能力。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我省还将完善“星级粮库”的考评标准和办法,着力推进生态粮库建设,逐步实现常规储粮方式向生态储粮方式转变。
“十二五”浙江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确保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950万亩,力争总产量160亿斤。到2015年完成建设面积600万亩,到2018年完成800万亩,确保全省3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到“十二五”期末,使600万亩功能区内农田基础设施完善、农田质量提高一个等级,力争达到吨粮生产能力。
——科技支撑显著增强。每年全省建立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60个,到2015年,全省水稻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以上。
——设施装备更加先进。到2015年,水稻生产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90%、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3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烘干机械化水平达到30%。
——品质明显提升。到2015年,优质稻米比例达到70%,优质鲜食旱粮比例达到60%。——规模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到“十二五”末,规范性粮食生产合作社达到2000家,全省规模经营面积占到粮食播种面积的20%以上。
——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到2015年,培育水稻机插秧育秧中心1000家,年育供秧能力达到400万亩,育秧能力达到机插面积的70%。各类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提供的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200万亩。粮食功能区内水稻病虫统防统治覆盖率80%,面上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
第二篇:三年规划督导走进实高——描绘新蓝图 谋划新发展
三年规划督导走进实高——描绘新蓝图 谋划新发展
三年规划是一所学校未来发展的航标,建构规划、导航发展、专家督导是规划实施的科学指引。5月12日至13日,郑州市教育局三年规划督导评估组专家一行八人莅临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对该校三年规划(2013-2016年)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并对学校新三年规划意见征求稿(2016-2019)提出建议和指导。浙江省政府督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研究员、原衢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翁孝川、北京朝阳区人民政府督学、原日坛中学党总支部书记张文亚,郑州市第九中学校长田保宏作为特邀专家全程参与三年发展规划督导评估,郑州市教育局副调研员韩松、郑州市督导室主任刘维丽、督导室正科级督学吴向阳、市督学梅中伟、市督导联络员王少辉随同参加。
实地调研——领略实高不一样的风采
5月12日上午,评估组专家听取了校长孙海峰对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汇报。孙校长从办学理念、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校特色等几个方面将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向与会人员做了详细介绍,同时也对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以及学校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就学校新三年规划的发展思路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12日下午,督导组领导一同走进了实高课堂,通过随机观课、对学校领导班子及中层进行访谈、与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座谈、参观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文化设施、查阅学校各项档案以及进行网上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工作,对学校课程建设、德育特色、教育管理等工作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督导。
专家传经送宝——专题讲座提升学校发展动力
13日上午,翁孝川局长为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以及年级长、备课组长带来了一场题为《构建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的讲座。他首先以“动力火车的动力系统”解读学校管理的特点,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从号召力、宣传力、运动力、执行力、学习力、内驱力六个方面讲述了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操作要领。他说,构建活力校园,加快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就必须让学校充满活力,宏观上营造氛围、微观上进行调控,具体要以号召力提升学校发展的高度,宣传力传播学校发展的声音,以运动力营建学校发展的氛围,以执行力培养学校发展的文化,以学习力凝增强学校发展的后劲,以内驱力塑造学校发展的精神。
翁局长的讲座案例详实,内容丰富、启人深思、激人奋进,与会干部反响热烈。实高教务主任赵利强表示:“翁局长的讲座案例鲜活,内涵丰富,富有激情,对于提升学校团队的六个力有深远的指导作用,令在座的干部们再一次燃起了创业的斗志和拼搏的动力。”博学而亲切的翁局长还把自己的手机号和微信号公开,以便让老师们进一步的交流。
智囊团点评——为学校未来描绘美丽蓝图
在查阅资料和反馈交流的基础上,督导组各位专家督学对实验高中三年发展规划确立了初步评估意见,督导组认为郑州市实验高中是一所不一样的学校,在三年的发展中老百姓对这所高标准建设的新学校充满了希望。全体实高人的奋发图强和坚定努力令学校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同行的关注。然而实验高中历史短,犹如一张白纸,如何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壮阔的蓝图是学校当下最重要的问题。督导组专家就学校未来的发展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目标达成与成果显现、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三个方面给出了可实施性的建议,并在最后以“法亦尝用,路亦尝走,面临困惑,犹思几度找捷径;儿总要养,母总要敬,出入红尘,牢记现今是老师”这首诗与全体实高人共勉。
专家们的见解高屋建瓴,使实高领导班子拓宽了视野,创新了思维,受益匪浅。督导工作结束后,学校将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督导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按照规划目标,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办学特色鲜明、课程体系完善、德育工作高效、教师队伍精良、科研氛围浓厚、学生发展全面、教育质量一流、教学设施完备、育人环境优美的优质示范性高中。
第三篇:2011年党课教案--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新的蓝图
党 课 教 案
教学名称: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新的蓝图 教学对象:基层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能够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对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有宏观上的认识和把握,在实际工作中群策群力,为本地区本单位的科学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学提示: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小时。教学主讲:
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新的蓝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战 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狠抓落实。
全会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学习贯彻其精神,总的思路是:要用比较的方法,全面认识我们在发展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善于把握和运用规律,深刻认识中央提出的前瞻性的判断;善于总结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基本结论;坚持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和树立中央提出的创造性的新观念、新提法。
一、‚十一五‛时期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板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这是全会对‚十一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高度评价。公报指出:‚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全面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既要通过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又要从统计数据上看‚十一五‛时期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能否实现。
‚十一五‛规划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人口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及人民生活四个方面,编制了经济社会发展的22项定量指标,目前绝大多数指标已经超额完成或提前完成,有的增幅明显高于预期。比如:在经济增长方面,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早已超过‚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26.1万亿元,2006年至2009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7‰,高于‚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7.5%。由于总人口的年均增长率被控制在5%0左右,远低于规划8‰的年均增长率,使人均GDp的增长率达到了10.2%,也高于6.6%的预期增长率。
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节能减排成绩突出。近些年,我国采取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等一系列措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约柬眭指标基本能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也能实现。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效率提高最快、污染排放减少幅度最大的国家。
在公共服务及人民生活方面,近几年来,由于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改善民生问题,像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这两个约束性指标,目前已经完成。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较好的经济增长,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实现或接近实现预定目标。在就业指标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也能够实现。
二、‚十二五‛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板书)
这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指明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主要是指21世纪的头20年这段时期。前10年,我们抓住了并且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战略机遇期,使‚十五‛‚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后10年是否还存在机遇期?还能否抓住和利用好这个机遇期? 从国际看,虽然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减缓,出现了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的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发生了局部的冲突,甚至是战争;还存在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等等。但是,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依然存在,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曰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 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长,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都为我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发展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形势的新变化而发生根本陛改变。我们认识到了机遇,就要紧紧抓住并用好机遇,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以改革创新精神抢先机、抓发展,确保‚十二五‛提出的各项任务的实现。
三、科学发展是‚十二五‛发展的主题(板书)中央历次全会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在整体上紧密联系、互相衔接,始终贯穿一个鲜明主题,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为持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全会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强调‚四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问题的关键。这是因为:
一方面,我国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很快,2006年,GDP总量超过英国,2007年,又把长期占据第三把交椅的德国拉下,现在,又将排名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位长达40多年的日本赶超,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对于一个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任何总量经过13亿分母一除,平均数都会变得很小。在世界排名中,我国人均GDP仍处于100位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更大,追赶的路还很长。
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像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类社会矛盾增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和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等。尤其要看到,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经济增长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使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日趋脆弱,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这都迫切需要谋划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如果发展不科学,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发展之路就会走人死胡同。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发展的主线(板书)
全会明确了‚五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把经济结构 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围绕‚五个坚持‛,全会提出了六大战略任务和实现目标,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Iml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里强调了消费需求的重要性。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市场庞大,内需潜力是发展的最大优势。释放内需潜力,关键在扩大消费。从消费的需求看,重点在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从城市与农村来看,方向在统筹城乡发展,将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能力逐步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能力。这一新的任务要求,其目的就在于改变以往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近年来,我国出台的家电产品下乡政策就是成功范例。
在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方面,全会强调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重要措施。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 展起来,中西部地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不同区域之间还有不小差距,必须要统筹考虑。既要让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来拓宽发展的空间,又要把推进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做到‚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促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尽快发展起来。城镇化是中等发达国家的一个标志,要求农村人口一般控制在20%以下,而我国现在的农村人口还在50%以上。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每年需要转移上千万农村人口,能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能不能有效地解决转移人口的居住,是首先要考虑解决的问题。所以,推进城镇化要积极稳妥,不能盲目,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城镇化健康地发展。
同时,全会还强调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风险增高,灾害损失加重,这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的雨雪冰冻灾害、地震灾害、洪涝灾害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板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此次全会针对解决目前现实中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合理性、社会不公平等问题提出的重要任 务。改革开放成果只有由人民群众公平共享,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如果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的福利,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很快,居民的收人也在增加,但是增长的比例不协调。基于此,全会提出从制度体系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改变这个比例关系,首先要提高收入水平,实行最低工资制度。这也是一些国家改善劳动关系的有效手段。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应该为平均工资的40%一60%。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开始实施了该制度,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最低工资标准的文件,但这一标准还有向上提高的空间,特别是对外资企业的工人收入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还要加强规范。
此外,要缩小收入差距,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到‚保低‛,还要在‚扩中‛和‚限高‛上做文章。目前,在国民收入中,政府、企业、居民的比重不太协调,居民收入约占50%左右,还要进一步提高。做好这项工作,前提是靠转方式、调结构,必须做大财富的‚蛋糕‛才行。
六、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板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这是全会着眼于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的新部署。
其中一个重要的提法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往都是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这次把推进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来,突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赋予了文化产业以很高的地位。这是因为:首先,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大大超过同期GDp增速。其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正日益凸显其战略地位。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而我国只有4%。最后,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今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只有通过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板书)‚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这是全会对改革的重要性、新要求作出的全面部署。这里强调的改革,是指各领 域的全面改革,既包括经济领域的,也有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目的是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对于各项改革的提法不同,反映了具体要求的不同。比如,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方向是明确的,鉴于力度不够,所以要‚大力推进‛;对于政治体制改革,考虑到搞不好容易出现大问题,所以要‚积极稳妥‛;比较而言,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的实践相对滞后,所以应‚加快推进‛。
当前,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像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社会和谐、民生问题,解决的效果还不能让人满意,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体制改革还没有到位,没有起到应有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改革,通过改革来解决前进中的瓶颈问题。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所涉及的问题往往是比较有决定性意义的,比如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都是有相当难度的,这就需要我们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来推进改革。
八、党的领导是实现规划蓝图的根本保证(板书)‚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党长期以来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政治地位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要靠党来指引,发展蓝图要靠党集中全体人民的 智慧来描绘,发展目标要靠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来实现。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总结了党执政的六条基本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对这条重要经验我们要在‚十二五‛发展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没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确保党的领导实现,必然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各级党委要发挥科学决策作用。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一把手‛,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骨干作用。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全体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把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自工作岗位上去。各类人才要发挥支撑作用。按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坚持服务发展、人 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大人才投入,既发挥国内人才的作用,又大力引进海外人才,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各级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绎济料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