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校长胡海岩:新时代精英教育的新内涵

时间:2019-05-14 19:4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理工校长胡海岩:新时代精英教育的新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理工校长胡海岩:新时代精英教育的新内涵》。

第一篇:北理工校长胡海岩:新时代精英教育的新内涵

北理工校长胡海岩:新时代精英教育的新内涵

2010年09月19日 作者:蔺伟 朱振国来源:光明日报

胡海岩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二○○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六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对话人物: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胡海岩

最近,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的培养,许多国内一流大学的校长指出,“高水平大学就是要继续精英教育”。那么,大众化与精英教育是一对矛盾的命题吗?拔尖人才培养与精英教育是同一个概念吗?现在的精英教育与过去的精英教育一样吗?为此,记者专访了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

精英教育:在全面素质基础上培育创新

记者:您是上世纪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也是为数不多进入院士行列的优秀中年学者。您觉得那时的精英教育和现在的精英教育有什么不一样?

胡海岩:文革后百废待兴,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和青年人自身成才的渴望使得那时的大学教育就是精英教育。这种精英教育以学习和掌握知识为主要培养任务,提倡自我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的精英教育有其新的内涵,特别重视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基础上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现在的精英教育强调教育的多元化。钱学森先生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就真实地反映出,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应该积极克服过去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在大学育人中强化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两个要素。

现在的精英教育赋予人才观新的内涵,创新是现代精英教育的灵魂。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宽厚的学术基础,二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北京理工大学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自2009年起,学校在安全工程、信息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三个专业开始招收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学生,努力使学生达到“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实践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记者:北理工的校训是“德以明理 学以精工”。请为我们解读一下这一校训的深意。

胡海岩:今年8月26日,学校党委在广泛征求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的意见基础上,确定了“德以明理 学以精工”的校训。“德以明理”,是指道德高尚,达到以探索客观真理作为己任之境界;“学以精工”,是指治学严谨,实现以掌握精深学术造福人类之理想。这一校训是建校70年来我校几代师生员工崇德尚行、学术报国的真实写照,又是新的历史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

人文教育不可或缺

记者:您曾说过,“没有文科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缺陷的”。在北京理工大学这样一所理工类高校中,提倡美学教育是出于什么样的理念?

胡海岩: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需要注重高雅科学品位。当然,这包括很多方面,而重视美学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一个人有很好的美学修养,势必对于艺术、哲学有比较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会引导他从哲学的高度和艺术的角度来看待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或者技术研究。因此,北京理工大学坚持“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协调发展”,在强调优势理工学科建设发展的同时,十分关注和重视人文、管理类学科的协调发展。为此,在学校建立学部制度时成立人文与社科学部,试图为文科的发展营造有力的政策、评价与激励机制。

正是坚持全面素质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建校7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6万余名毕业生,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近百位共和国将军和两院院士,更有许许多多行业领军人物和科研人才,他们是学校坚持文理并重,全方位育人的最好写照。

记者: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学科专业定位上有所扩张,人们不禁提出“同质化”的质疑。您对此怎么看?

胡海岩: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工科大学办文理科,似乎存在趋同问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其办学内涵即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是否趋同。我们主张大学要办出特色,不模仿别人的道路。面向未来,我们提出了“强地、扬信、拓天”的特色发展路径,重点建设好地面武器类、信息电子类、航天类三个主干学科群,致力于打造引领国防科技发展的主干学科和服务于工业化、信息化的优势学科,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建设,以及为区域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我认为大学要先从强校抓起,不但要有自己的“大楼”、“大师”,还要有“大气”。这种以人为载体的“大气”是培育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发展的关键,这种“大气”能够彰显特色,去除趋同,营造新时代精英教育的氛围。

师资建设是新时代精英教育关键

记者:“大气”营造精英教育的氛围,精英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拔尖人才,具体应该解决好哪些层面的问题呢?什么是最关键的?

胡海岩:具体环节有很多,比如学科建设、培养体系、管理体制等等,但我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第一位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新时代精英教育的关键,其基础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团队的建设和作用。为此北京理工大学已经开展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一是加强团队建设,倡导在工科学术团队中由部分优秀教师和学生从事基础研究,开展前沿探索;二是鼓励理科教授与工科学术团队结合,着力从工程项目中提炼和解决科学问题;三是提供专项资金,鼓励师生凭兴趣自由探索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记者:今年是北理工从延安时代开始走过的第七十个年头。前不久新生开学典礼时您对学生有一个演讲,把大学比喻成“一本书、一首诗、一幅画”,您想对学生表达些什么?

胡海岩:我把大学比喻成一本书、一首诗、一幅画,用三位学长的事迹来说明大学的内涵,说明求学的精彩。

我向同学们介绍了三位优秀毕业生。

第一位是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彭士禄。彭士禄学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烈士之子,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学生,正是他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我国具备了水下战略威慑力量。

第二位是我校机械与车辆学院项昌乐教授。项昌乐于1980年考入我校车辆工程系学习。20多年来,他在我国坦克装甲车辆领域首次全面系统地开展了传动系统动态性能研究,研制出“大功率系列化液力变矩器”,并成功应用于2009年国庆阅兵中的多种武器装备。

第三位就是前不久媒体报道的《理工学子纵身西湖冒雨救人》的主人公,我校今年的毕业生冯玖江。他们的风采正是大学这幅画中美丽而真挚的一角。

我对同学们讲,大学是一本书,大学生活的精彩在于书中的真理和创新。大学是一首诗,“德以明理 学以精工”便是这首诗的灵魂,是这首诗的气魄。大学是一幅画,一幅英雄辈出的人物画,一幅菁菁校园的写生,一幅快意浪漫的素描,画中丰富的素材要求我们认真做事,画中多姿的色彩要求我们崇尚奉献,青年学子要用青春的活力和激情做好大学这幅画。愿大学这本书、这首诗、这幅画引领青年一代全面发展、学业突出,早日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栋梁和精英。(本报通讯员 蔺伟 本报记者 朱振国)

第二篇:新时代新校长

新疆喀什“影子校长”培训研修周记

新时代新校长

(2018年5月14日至2018年5月20日)

阿卜来提·伊萨木丁 莎车县阿扎提巴格乡中学

这周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下周一要组织第一期论坛沙龙,根据群里通知,论坛沙龙主题为“新时代校长角色的重新定位”,珠溪中学的三个老师偶尔讨论关于新时代新校长有关话题,珠溪中学领导给我们相应的提示,从中我找到一些灵感,写了一份发言稿,具体内容如下:

我觉得这个题目比较大,所涉及的范围极度广泛,因此我也不可能说起简单话语表达自己对本讨论题目的想法和观念,但我知道讨论这个话题,首先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概念,在我理解上的新时代就是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全国上下进入创造及运用四大发明(网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的智能时代等等。正如,将我国当前新时代特征这样描述出来会很多,但是概括起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当前我国主要矛盾的内容完全够于描述新时代,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显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为新时代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这里提出的这“五大建设”中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刚好跟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新时代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关的新想法新要求对新时代的新老校长带来了新的工作要求,根据新时代的各项新要求学校的角色要改变,学校教书育人过程的方式方法,各项校务工作处理的过程当中所运用的措施要改变,新时代对学校工作改变的这些迫切需求要求校长改变思路、改变决策,利用具有新时代式的头脑思考学校问题,谋划学校工作,构想学校发展,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队伍引入他们不知不觉跟新时代接触,跟新时代交流,跟新时代融入,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加稳固我国发展基础、人才资源基础和国家安全防控基础。

在新时代不仅是迫切要求校长角色改变而且还要求校长角色重新定位,就是要把校长在学校工作当中的角色重新定出来,给校长新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当前新疆教育完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大家知道当前全疆范围内都在推进国语教学,这是对民族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一个新的挑战,因为教材全改了,老师基本上全都新了,而且我们的学生还是那些以前的群体,因此这些新的教育改革给校长带来了新的需要思考的很多问题,在这个大的教育改革中打好赢战方面我提出如下想法和观念:

新疆喀什“影子校长”培训研修周记

1、加强过程性指导。

根据当今实际情况校长必须以“学校无小事,事事是大事”的想法指导学校各项日常性工作各环节的各个细节,特别是教学工作五个环节,其中重中之重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教育,老师和学生的语言交流有很大困难,这个实际情况迫切要求校长亲自去指导课堂教学,亲自去谋划新的符合本校实际情况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不违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文件要求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想方设法改进课堂教学全过程,让老师感悟获得干,让学生感悟成绩感,这样就老师的课堂教学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求知欲乐日益提升,对学校工作带来很大有利因素。

2、加强技术性指导。

新疆教育进入新时代,其实对我们带来了很多有利因素,无论是建立高效课堂还是学生成绩的评定,校务工作的过程性管理或者是全校一盘棋的工作监督和管理都带来了很多方便。因此新时代下的校长要大胆探索引进先进的体现信息技术管理模式的各种软件、硬件工程,将学校管理工作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比如说引进“安脉学校综合管理平台”,“学生成绩分析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班班通管理系统”,“课堂教学远程数字化链接系统”等等。

3、加强思想性指导。

思想的改变导致行动的改变,人最难做的就是思想的改变,思想问题解决了什么事情都好说好办。因此新时代下的校长多看一些“习近平谈国理政”(第一第二卷)、邓小平理论等我国当代伟大领袖发表想法的哲学性书类,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解放自己的思想,引领学校老师和学生思想的改变,引领他们读懂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革新思想、纯洁思想,办事做事都要以最高密度的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

没有理想就没有立场,没有信念就没有观念。我相信在坐的每一位同仁们回到自己的岗位之后,将在这里实地考察学习、跟岗挂职学习及其听取讲座、工作汇报、工作经验学过的知识跟学校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给本校教育的成功办理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这一周主要学习研修活动都围绕着新时代下的新校长角色来开展,实际效果累累!非常感谢珠溪中学和师资培训中心给我们创造学习交流平台!

第三篇:校长胡海岩院士在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胡海岩院士在201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到基层去开拓事业、历练人生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北理工校园里一年一度的喜庆日子。我们举行隆重典礼,庆祝2014届本科生圆满完成学业。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代表正在国防大学进修的党委书记郭大成教授,向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并向悉心教导你们的老师、默默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诚挚的感谢!

今天是我来校工作后第七次送别本科毕业生。想到面对清一色的90后青年学子,我在准备讲稿时反复斟酌,应如何走进你们的精神世界,送上母校最真切的嘱托?

一位校友的故事给了我启发。他叫张宁,是我校1994届本科毕业生,现任解放军某基地卫星地面测控站主任,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二十年前,本科生毕业留京工作的机会非常之多,但他却选择去了祖国西北边陲;二十年间,他多次谢绝返城工作的机会,选择扎根基层;二十年中,发射卫星、测控神舟、保障北斗,他精心完成每一次航天任务。就在前不久,他还与战友们忙碌着为搜寻马航370提供导航定位。他虽身处边疆,却始终将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发展紧紧相连。这二十年的基层经历,使他失去了常人眼中多彩的青春、安逸的生活、傲人的财富;得到的,除了闪亮的军功章、社会和媒体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满足和踏实。

在座的同学们,一部分即将奔赴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一部分将在学习深造后开始为事业而奋斗。在你们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基层的锤炼必不可少。所以,我今天想谈谈到基层去开拓事业、历练人生。

有同学会问,为什么要去基层?

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上的重任不言而喻。虽然你们具备了优于同龄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但还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历练。我上大学之前,曾在工厂当过几年工人,深刻感受到最丰富的人情世事、最真实的苦乐忧欢、最生动的实践教材,都在基层。唯有根植基层,才能真正了解社会;唯有脚踏实地,才能真正读懂国情。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句话揭示了政治家、军事家的成长规律。同样,倘若作家莫言没有融入乡村的生活体验,哪会有让人身临其境的精彩作品;倘若科学家袁隆平没有在田间地头的日晒雨淋,哪会有杂交水稻的伟大成功。一个人纵然是有凌云之志、盖世之才,倘若没有基层土壤的滋养,不接地气,则必定难成大业。

处在改革浪潮中的中国,区域发展尚不均衡,不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都十分迫切,科学技术、社会管理等领域尚有诸多瓶颈亟待突破。只有更多的青年才俊到基层扎下根去,将先进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埋进基层的土壤,“中国梦”才会真正生根、发芽。刚才曲敬东校友谈到的创业体会,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对渴望成功的同学们来说,现在是告别埋在书斋里、活在网络上的日子了!

有同学会问,去什么样的基层?

基层并不是组织层级的“下游”,而是整个社会最为重要的“地基”,是青年人最为广阔的创业舞台。在北理工校友中,戈壁滩上的“牧星人”张宁在基层;自主创业,研制出世界一流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的田刚印、满意也在基层;远赴西部山区支教助学的毕业生们在基层;坚守三尺讲台,为你们传道授业的北理工教师们也在基层;军工行业中诸多关键技术岗位上活跃着的北理工人,同样是在基层。对于有志青年,社会的主体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时代的主流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

客观地看,基层的条件有好有差,不少基层尚处于“起点低”、“条件差”、“杂事多”的阶段。因此,有些青年人畏惧基层,有些青年人蔑视基层,甚至认为基层会浪费自己的青春。然而,这样的基层,恰恰是青年人锻炼自我、发挥作用、创造业绩的舞台。我曾聆听过李克强总理回顾自己成长经历的体会。早年在农村插队的艰苦岁月塑造了他的意志和品格,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经历增长了他的组织和管理才能。正是这些艰苦的基层磨练,使他具备了超越当代其他大国总理的丰富阅历和综合素质。因此,希望同学们勇于接受挑战,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

可喜的是,如今日益便捷的交通和通信正在消除“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之间的物理隔阂,改革开放的硕果则正在不断向基层释放红利。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各行各业,从基层选人用人的导向越来越明显,配套的政策措施越来越完备。作为有志青年,选择基层时可更多考虑如何锻炼自我、发挥作用。

有同学会问,去基层做什么?

到基层去就要下功夫、干实事。有句话这样讲:“心在哪里安放,脚步就在哪里踏响。”对于基层的事业,同学们只要主观思想认识到位,客观行动自然会取得成果;只要能在基层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就一定能找到用武之地,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希望同学们不要好高骛远,对工作满心抱怨,对所谓平台更高的工作痴心相望;不要把基层工作当作过渡,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要功利地将基层经历看作提拔的筹码、晋升的捷径。相信你们早就听过这句名言,“别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基层岗位将是你们事业的起点,在这样的岗位上摸爬滚打、全情投入,实实在在地谋事、干事,才能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打牢事业的根基。

基层是创新的发源地,是财富的聚宝盆。到基层去,就要善挖掘、敢创造。“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在基层工作,就必须深入钻研,将身心融入基层。军工企业中一项项看似枯燥的研究进展,实现了神州揽月、蛟龙入海的科技壮举;无数鲜为人知的秘境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才共同构成了一部脍炙人口的《舌尖上的中国》。希望同学们到基层去,开展最大胆的探索,倾听最真切的呼声,感受最深沉的情感,创造属于你们的历史!

同学们,不经意间,你们走过了大学四年的旅途。这其间,你们怀揣着梦想埋头苦读、徜徉书海,与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同学们交融思想、共同成长;当然,也少不了青春年少的迷茫、抱怨、嬉笑、怒骂。这些,都即将成为你们和北理工共同的回忆。

明天,你们就要各奔前程。希望你们到基层的广阔天地去开拓事业,历练人生。愿大家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母校将永远祝福你们,关爱你们,支持你们!

下载北理工校长胡海岩:新时代精英教育的新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理工校长胡海岩:新时代精英教育的新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