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建筑大学创新思维TRIZ原理
2013-2014第二学期
《创新思维方法与训练》试卷
院(部):管理工程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TRIZ理论
TRIZ是俄文英译的缩写,可以翻译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创立的,因而阿奇舒勒也被尊称为TRIZ理论之父。TRIZ理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解。它不是采取折衷或者妥协的做法,而且它是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而不再是随机的行为。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创新从最通俗的意义上讲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TRIZ理论的强大作用正在于它为人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工具。TRIZ理论被公认为是使人聪明的理论。
1946年,阿奇舒勒领导前苏联的数十家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的研究团体,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一个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
TRIZ理论的基本内容
矛盾。TRIZ理论认为,创造性问题是指包含至少一个矛盾的问题。当技术系统某个特性或参数得到改善时,常常会引起另外的特性或参数劣化,该矛盾称为“技术矛盾”。解决技术矛盾问题的传统方法是在多个要求间寻求“折中”,也就是“优化设计”,但每个参数都不能达到最佳值。而TRIZ则是努力寻求突破性方法消除冲突,即“无折中设计”。TRIZ的另一类矛盾是“物理矛盾”:系统同时具有矛盾或相反要求的状态。例如,软件应该容易使用,但同时需要许多复杂功能和选项。在TRIZ中,工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可以归结为3类:一类是物理矛盾,一类是技术矛盾,一类是管理矛盾。通俗来讲,物理矛盾就是指系统(系统指的是机器、设备、材料、仪器等的统称)中的问题是由1个参数导致的。其中的矛盾是,系统一方面要求该参数正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求该参数负向发展;技术矛盾就是指系统中的问题是由2个参数导致的,2个参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管理矛盾是指子系统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
39个通用参数。TRIZ的发明者阿奇舒勒通过对大量发明专利的研究,总结出工程领域内常用的表述系统性能的39个通用参数,通用参数一般是物理、几何和技术性能的参数。尽管现在有很多对这些参数的补充研究,并将个数提高到了50多个,但在这里我们仍然只关心核心的这39个参数。39个工程参数中常用到运动物体与静止物体2个术语,运动物体是指自身或借助于外力可在一定的空间内运动的物体;静止物体是指自身或借助于外力都不能使其在空间内运动的物体。负向参数指这些参数变大时,使系统或子系统的性能变差。如子系统为完成特定的功能所消耗的能量越大,则设计越不合理。正向参数指这些参数变大时,使系统或子系统的性能变好。如子系统可制造性指标越高,子系统制造成本就越低。
40个创新原则。阿奇舒勒工作的结果是每个科学家不必研究所有的专利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者只需看清矛盾,用相关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解决矛盾矩阵中每个参数对应构成的矛盾,TRIZ提供了40个解决这些矛盾的创新原则,如分类、抽取、联合等。在附录中纵向参数10 和横向参数33 组成的矛盾有4个解决原则:1-分离;28-机械系统的替代;3-局部质量改善;25-自我服务。
解决物理矛盾的分离原则。对于物理矛盾的解决,TRIZ提供了4个分离原则: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整体与部分分离。分离原理简单说来可以归纳为4大分离原理和11种分离方法。物理矛盾的11种分离方法:(1)矛盾特性的空间分离。(2)矛盾特性的时间分离。(3)将同类或异类系统与超系统结合。4)将系统转换为反系统,或将系统与反系统相结合。(5)系统具有一种特性,其子系统有其相反的特性。(6)将系统转换到微观级系统。(7)系统中的状态交替变化。(8)系统由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9)利用系统状态变化所伴随的现象。(10)以具有两种状态的物质代替具有一种状态的物质。(11)通过物理和化学的转换使物质状态转换。
76个标准解决方法。在物-场模型分析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所面临的问题复杂又包含广泛,物-场模型的确立、使用有相当的困难,所以TRIZ理论为物-场模型提供了成模式的解法,称为标准解法,共76个,标准解法通常用来解决概念设计的开发问题。76个标准解决方法可分为5类:建立或破坏物质场;开发
物质场;从基础系统向高级系统或微观等级转变;度量或检测技术系统内一切事物;描述如何在技术系统引入物质或场。发明者首先要根据物质场模型识别问题的类型,然后选择相应的标准方法解。
分离。分离原理是TRIZ针对物理矛盾的解决而提出的,主要内容就是将矛盾双方分离,分别构成不同的技术系统,以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代替内部联系,将内部矛盾外部化。
创新等级。当阿奇舒勒对250万个专利进行研究时,发现可以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将这些专利技术解决方法分为5个“创新等级”。
TRIZ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系统是朝着不断增加的理想状态进化的”。技术系统理想状态包括3个方面内容:①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定功能。传统思想认为,为了实现系统的某种功能,必须建立相应的装置或设备;而TRIZ则认为,为了实现系统的某种功能不必引入新的装置和设备,而只需对实现该功能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和优化。②任何系统都是朝着理想化方向发展的,也就是向着更可靠、简单有效的方向发展。系统的理想状态一般是不存在的,但当系统越接近理想状态,结构就越简单、成本就越低、效率就越高。③理想化意味着系统或子系统中现有资源的最优利用。技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定功能。传统思想认为“为了得到这样和那样的功能,就必须建立这样和那样的装置或设备。”TRIZ则认为“为了得到这样和那样的功能,而不对系统引入新的装置和设备。”任何技术系统都是朝着理想化发展,也就是更为可靠、简单、有效。理想系统是不存在的,但当技术系统越接近理想状态时就越简单、成本越低效率也更高。理想化也意味着系统或子系统中现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第二篇:山东建筑大学创新思维TRIZ原理
2013-2014第二学期
《创新思维方法与训练》试卷
院(部):管理工程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TRIZ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TRIZ原理本身是基于将系统分解为子系统、区分有用及有害功能的实践,这些分解取决于问题及环境,本身就有随机性。计算机软件仅起支持作用,而不能完全代替设计者,需要为处理这些随机问题的设计者们提供方法与工具。TRIZ理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解。它不是采取折衷或者妥协的做法,而且它是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而不再是随机的行为。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
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有很多:品牌、价格、油耗……但安全仍然是第一要素。相信大多数消费者在浏览汽车的有关数据的时候总会注意汽车有没有配置ABS和SRS
目前,在正面碰撞事故中保护乘员安全的前部正面安全气囊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为了有效地保护侧面碰撞中乘员的安全,有必要开发并安装相应的侧面安全气囊。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都打算把气囊安装在座椅皮里面,这种安装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安装方便并能最有效地保护车内人员,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个难题:发生侧面碰撞时,气囊必须穿破座椅皮,才能张开而保护乘员的安全;但在平时,要求座椅皮有很好的强度,不易开裂。各大汽车生产商虽然进行了多次试验和尝试,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对矛盾。为
此,有专家尝试运用TRIZ理论解决这一矛盾。
运用TRIZ语言描述这一问题就是:气囊可以自由穿出并张开,座椅皮对其没有阻碍。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我们知道,一件物品的缝合处往往是最薄弱的部位。因此,理想的方案是:在气囊从座椅皮的穿出处设置合理的连接缝,链接处密实地缝合在一起,但气囊在张开时不受任何阻碍或者阻碍极小。
根据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改进缝合设计;
这是最容易想到的方法。运用TRIZ理论中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中的提高柔性法则:将缝合处的连接由固定的“线”连接改为“扣”连接,如:把缝合处的座椅皮叠合在一起,以“扣合力”加以连接。在正常使用中,这类连接能够提供足够的张力,而在气囊张开时产生的向外的垂直作用力下,叠合在一起的座椅皮又能够迅速脱离约束,不阻碍气囊的张开。
2)采取措施使张开时的能量集中在连接缝上;
运用TRIZ理论的40个创新原理中的“逆向思维”如果要使缝合区最薄弱,我们通常会把着眼点放在缝合方式上,而利用这一原理,我们可以通过使缝合区的的强度弱化而达到使其最薄弱的目的,如:在气囊的座椅皮穿出区域上开孔,然后用其它织物连接在座椅皮的孔的边缘上,两片织物就像孔的两扇窗户一样,两织物之间也用缝合的方式连接,这样就能够使缝合区是最薄弱的。这一方法同时也利用了40个创新原理中的“复合材料原理。
3)降低连接缝的强度;
运用“预先反作用”原理,对缝合用线预先进行处理,使其在受到气囊张开时的作用下能够容易地绷断。
4)改善座椅皮的附着方式。
如果气囊在座椅皮内部就张开,将可能会导致气囊不能穿出座椅皮而无法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应考虑将座椅皮与座椅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可以采用如下方案:运用“合并”原理,将座椅皮和座椅内的填充物黏合在一起,从而改善座椅皮的附着方式。
汽车,这一古老而又历久愈新的伟大发明,虽然它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交通工具的身份越来越淡。但“安全”永远是它的主题。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第二大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就引入TRIZ理论解决它在汽车设计中的种种问题,并取得了不同寻常的成效。
TRIZ中的发明原理是由专门研究人员对不同领域的已有创新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指导各领域的创新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当找到确定的发明原理以后,就可以根据这些发明原理来考虑具体的解决方案。应当注意尽可能将找到的原理都用到问题的解决中去,不要拒绝采用任何推荐的原理。假如所有可能的原理都不满足要求,则应该对冲突重新定义并再次求解。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TRIZ理论和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解决
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工程实用性强,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如今它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创造出成千上万项重大发明,为知名企业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TRIZ理论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目前已逐步向其他领域渗透和扩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由原来擅长的工程技术领域分别是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发展。现在已总结出了40条发明创造原理在工业、建筑、微电子、化学、生物学、社会学、医疗、食品、商业、教育应用的案例,用于指导各领域遇到问题的解决。
TRIZ是专门研究创新设计的理论,已建立一系列的普适性工具帮助设计者尽快获得满意的领域解。TRIZ作为技术问题或发明问题解决的一种强有力方法,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机构、机械或过程,而是要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及指明问题解决对策的探索方向。TRIZ的原理、算法也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应用领域。它是指导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并提供科学的方法、法则。因此,TRIZ 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不仅在前苏联得到广泛应用、在美国的很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如波音、通用、克莱斯勒、摩托罗拉等的新产品开发得到了应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三篇: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原理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2012-2013-1)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2、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联系及联系的普遍性规律及其客观性
3、矛盾的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4、实践的要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真理及其客观性
5、生产力的构成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6、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7、劳动过程是劳动一般性质和劳动社会形式的统一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的结果
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职能形式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平均利润率的形成9、垄断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在国内的统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垄断价格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资本输出的必要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
10、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无产阶级的政党领导的内容人类解放的含义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三个阶段
二、基本理论
1、实践以及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2、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论述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在我国为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
4、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6、什么是雷峰精神,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谈谈新时期学习雷锋精神的意义?
7、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结合实际,谈谈这一规律对于当前我们深化经济体制
改革的重要意义。
8、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结合该原理和中共的18大报
告,试论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9、、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共的18大报告谈谈为什么要建设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0、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11、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作用及现实意义。
1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意义。
14、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原因及垄断条件下竞争特点。(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和竞争并存?)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以及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实质。
16、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原因及其实质。
17、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18、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三、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1 × 20 = 20(分)
2、多项选择2 × 10 = 20(分)
3、简答题6 × 5= 30(分)
4、论述题10 × 2 =20(分)
5、材料分析题10 × 1 =10(分)
第四篇:TRIZ理论四十个创新原理及其实例
四十个创新原理及其实例
一、分割原理
实例:组合家具、企业大型项目分设子项目
二、抽取原理
实例:空调压缩机装在室外
三、局部改变原理
实例:楼房内分成不同功能的房间、饭盒分成几个小隔间
四、增加不对称性 实例:新兴的不对称家具
五、组合合并原理
实例:做饭时煲汤的同时可以洗菜、计算机的微处理器
六、多用性原理
实例:复合型人才、多功能榨汁机
七、嵌套原理 实例:千斤顶、伸缩吸管
八、重量补偿原理
实例:舰载飞机的弹射器、导弹发射器
九、预先反作用原理 实例:拉弓射箭
十、预先作用原理
实例:农作物施肥、标示牌等
十一、事先防范原理 实例:楼道应急照明灯、预防接种疫苗
十二、等势原理 例:工厂车间辊式传送带
十三、反向作用原理 例:火箭发射
十四、曲面化原理 例:台灯灯罩
十五、动态特性
例:火车各车厢的连接处可以转动
十六、未达到或过度作用原理 例:种玉米时放三个种子保证出苗率
十七、空间维数变化原理 例:双层巴士、多层楼房
十八、机械振动原理
例: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振动上料机
十九、周期性动作原理 例:时钟的指针
二十、有效作用的连续性 例:病人按时吃药
二十一、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 例:医院设立急诊室 二
十二、变害为利原理 例:淘米水冲洗厕所、废水利用等 二
十三、反馈原理 例:电脑的数据处理器 二
十四、借助中介物原理 例:帆船的航行借助风力 二
十五、自服务 例:太阳能路灯 二
十六、复制原理
例:身份证等各种证件的复印件 二
十七、廉价替代品原理 例:一次性水杯、一次性鞋托 二
十八、机械系统替代原理 例:电视遥控器、指纹识别系统 二
十九、气压或液压结构 例:食品包装袋内充满稀有气体 三
十、柔性壳体或薄膜 例:蔬菜薄膜、手机贴膜 三
十一、多孔材料 例:音响喇叭处的膜 三
十二、改变颜色 例:士兵穿的迷彩服 三
十三、均质性 例:挑担子的时候均匀分配两头的重量 三
十四、抛弃或再生原理 例:手枪打出子弹后弹壳脱落 三
十五、改变物理或化学参数 例: 混凝土中加钢筋增强其强度 三
十六、相变原理 例:夏天室内散水降温 三
十七、热膨胀原理 例:爆米花
三
十八、强氧化剂原理
例:医院里使用的氧气瓶氧气浓度比较高 三
十九、惰性环境
例:食品包装袋里充满惰性气体延长保质期 四
十、复合材料
例:制造飞机等部件需要高强度的复合材料
第五篇:山东建筑大学简介
山东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土木建筑学科专业为特色,工、理、管、文、法、农、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学校位于文脉绵延、山水秀美的泉城济南东部新城,北至世纪大道,南到经十东路,毗邻济南市政务中心和奥体中心,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一、历史沿革
1956年,作为国家城市建设部在全国新建的十所土建类学校之一,济南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宣告成立,并于195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其后,伴随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调整,学校历经山东建筑学院、山东省建筑学校等发展时期。1978年,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本科办学,定名为山东建筑工程学院;1982年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997年,学校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建筑大学;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优秀成绩,学校建设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二、基础设施
学校设施先进,功能完善。2004年,在驻济高校中率先建成并启用新校区。现有新校区、和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5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98万余册,其中印本图书186万余册(含外文印本图书2万册),电子图书112万册(含外文电子图书2万余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8.4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9亿元;教学用计算机5098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18500个;拥有便捷高速的校园网络。学校区位优势明显,规划自然韵致,建筑恢宏大气,环境优美流畅,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校园成为广大师生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三、办学层次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格局。设有土木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热能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建筑城规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15个学院(部)和继续教育学院。拥有48个本科专业,涉及6个学科门类;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专业硕士培养领域。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万人。
四、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不断改善,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现有专任教师130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6.4%,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占74.71%。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人员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全国优秀教师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级教学名师8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2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8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学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教育教学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不断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强教学建设,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立项,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1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6个土建类专业相继通过国家专业评估或复评。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了以学习型、实习型、研究型为服务模块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支持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2004年以来,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规划设计、艺术设计等各类竞赛活动,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0余项,专利申报和授权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学校先后十九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就业工作创新教育示范高校”。办学50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本专科毕业生,他们扎实苦干、锐意进取、遍及齐鲁、辐射全国,多已成为所在行业、部门的业务和管理骨干。在山东省评选的19位建筑大师和规划大师中,有9位毕业于我校。广大建大毕业生以良好的素质、出色的表现为学校创出了品牌,赢得了社会赞誉。
六、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将其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突出土木建筑学科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注重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凝炼学科方向,提升研究和建设水平,在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智能建筑、建筑节能等研究领域均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建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有3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立项评审中,获批9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其中,2个学科被列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实验室被列为省级强化实验室,标志着学校学科平台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
学校坚持把提高科研水平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完善管理体制,促进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和高层次科研奖励。近五年来,学校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80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2亿余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635篇,出版专著教材540部,获得国家专利180项。《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七、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特别是建设事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土木建筑学科领域的研究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2006年,推介实施《山东建筑大学服务山东建设事业行动方案》,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特别是建设事业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节能建筑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学校先后与东营市、山东省科学院、力诺集团等地市政府、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0余项,有400余项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推广,主持或参与制定了30余部国家与省相关行业规范标准。整合资源成立科技产业园,建成国内第一座太阳能综合利用学生公寓,完成国内第一座建筑物原地旋转平移、古建筑保护平移等工程,承担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奥体中心、园博园等20余项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参与完成世博会山东馆、十一届全运会自行车馆等项目的规划设计。汶川地震发生后,学校积极参与救灾重建,主持了援建板房和太阳能小学的设计工作,被评为全省建设系统抗震援川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学校荣获“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称号。
八、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及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不断拓展办学视野,提升办学水平。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关系,开办土木工程、建筑学、国际商务等6个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余个学生访学项目。积极开展学者互访,有60余名访问学者、留学人员回校工作,10余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常年在校任教。加强国际科研协作与学术交流,现承担多项国际间科研协作项目,先后承办国际可持续能源技术大会、太阳能建筑国际研讨会等20余次学术会议,并邀请外籍专家来校开展短期讲学和学术活动,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山东省建科院、青建集团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40余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设立奖教学金18项,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学科引领”、“人才建设”和“管理创新”四大工程,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逐步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