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项目住宅暖通专业工程总结
目录
摘要:...........................2 1.2.工程概况............................2 方案设计............................2
2.1.2.2.2.3.2.4.3.4.5.热源选择.......................2 系统形式.......................2 消防系统.......................3 绿色节能措施......................3 施工图设计........................3 难点分析............................4 心得体会............................4某项目暖通专业住宅工程总结
摘要:
通过采用户用立式热量表及过滤锁闭一体型阀门,使管井内的采暖管道布置更加紧凑,节约了共用竖井的占用面积。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某项目的二期工程。建设用地位于整个项目用地的东、北侧,其南侧为小区一期用地,南侧为蒲升路,西侧紧邻203国道。二期规划总建筑面积208000平方米。共有建筑28栋,其中14栋高层住宅楼,6栋地下车库,8栋配套公建,本项目的最高建筑为32层的高层住宅楼,建筑高度为89.6m。本总结对象包括本工程所有住宅建筑。
2.方案设计
2.1.热源选择
本项目采暖系统的一次热源为市政热水,在小区内设置两处换热站,为室内采暖系统提供二次热水,二次热水供回水温度为85/60℃。
2.2.系统形式
户内设置散热器采暖,采暖系统按照集中供热分户热计量方式设计,户内采暖管路为下供下回双管式。
2.3.消防系统
除50#住宅楼外,其他住宅楼均设有前室或合用前室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楼梯间通过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50#住宅楼的楼梯间及其前室均采用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
2.4.绿色节能措施
A、每个单元入口设置自力式压差平衡阀及热量表。
B、每户设置分户热计量装置。
C、户内每组散热器供水支管上设高阻力两通恒温阀。
3.施工图设计
A、按照当地热力公司的要求,本项目住宅采暖系统分区为每十二层一个区。系统定压方式为换热站补水泵定压。
B、住宅采暖系统采用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形式。室内系统为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形式,采暖入口装置设在地下一层;共用立管、过滤锁闭阀和户用热量表组合设置于每层公共部位的可锁封的管道井内,共用立管顶端设自动放气阀排气。由于采暖立管每层的连接户数最多的达到6户,由于按照传统方式布置分户热计量装置要求管井面积较大,本工程专门选用了立式安装的热量表和带过滤功能的锁闭阀,大大减少了管井的占用面积。
C、户内采暖管路为下供下回双管式,综合系统平衡及经济性考虑,确定大户型室内采暖系统采用同程式,小户型是内采暖系统采用异程式。
D、本工程采用内腔无砂铸铁柱翼650型SC(WS)TZY2-5-8(10)(650)散热器,标准工况下单片散热量为114W。单组片数超过25片时,应分两组串联安装,两组散热器之间的上下连接管管径不小于DN32。散热器表面刷非金属涂料。
E、楼梯间管井内的明装供回水干管和共用立管采用热镀锌钢管螺纹连接;管井内热表后及室内管道采用S4系列PB管(采暖级别5),热熔连接。PB管管
材及管件须经国家化学材料检测中心的系统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管道敷设在距墙200mm范围内。建筑地面垫层内所有敷设管道处均应在地面上表示埋地管道位置,以防住户二次装修时损坏。
F、系统安装完毕后进行严格冲洗,以保证系统水质,管道保温之前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根据《建筑给水排水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执行。
G、住宅楼的合用前室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加压送风机设在楼顶,在屋顶加压送风管的旁流三通上设电动多叶调节阀,地上每层合用前室均设置常闭正压送风口及压力传感器,火灾时,开启着火层及上下两层的风口,联动屋顶正压送风机启动,并反馈信号到消防控制中心;风机启动后,可根据着火层合用前室压力值控制电动调节阀的开度,压力大于30Pa时将调节阀的开度加大,压力小于25Pa时将调节阀的开度关小。
H、50#住宅楼二层楼梯间前室与首层门厅之间采用开敞设计,前室利用在门厅的顶部设置的电动开启外窗进行自然排烟。
I、消防正压送风井为土建风道,内衬镀锌钢板,插接;镀锌钢板厚度按照规范《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执行。风管的软接头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
J、其他需要防排烟的区域均由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
4.难点分析
采暖管井内的管道布置是本次设计中的一大难点。在满足建筑要求的情况下,留给设备管井的位置有限,而采暖立管每层的连接户数最多的达到6户;为了尽量减少管井的专用面积,本工程专门选用了立式安装的热量表和带过滤功能的锁闭阀,使得管井内管道布置更加紧凑合理。
5.心得体会
对于外地项目,需要收集当地的地方标准及习惯做法;另外,各专业互相配
合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更加合理。
第二篇:暖通工程
建筑暖通工程期末论文
给水排水工程081班
尚中寿 200811007140
地下汽车库的排风与排烟系统设计
尚中寿
给水排水081班 200811007140
摘要:介绍了地下汽车库的排风与排烟系统设计,包括防烟防火分区的划分、排烟排风系统的设计以及消防补风系统。
关键词:汽车库 排风 排烟 防火分区 防烟分区 通风系统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拥有量直线上升,而城市可用土地资源正日益减少,因此,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建造地下车库来解决停车问题。本文对地下汽车库的排风与排烟系统设计作一介绍。1 地下汽车库排烟系统的划分
按照我国现行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第4.1.8条及《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2001年版)(以下简称《人规》)第3.1.9条要求,高层建筑的防空地下室,平时用作地下汽车库,其防火设计应按《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以下简称《库规》)的有关规定执行。而高层建筑下的防空地下室,其战时功能大部分为二等人员掩蔽所。而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地下汽车库,其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2000m2,且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因此,平时通风排烟系统划分完全可以跟建筑防烟分区来结合考虑,这样既有利于通风系统兼作排烟系统,又可以保证通风排烟风管按防护单元设置成独立系统,不会出现通风排烟风管跨越防护单元现象。地下汽车库通风方式
平时通风采用均匀排风,即地下汽车库均匀设置排风管及排风口,平时排风用,火灾时兼作排烟风管及排烟口,此通风方式比均匀,集中排风效果会好。但是排风口能否与排烟口—并设置呢? 由于烟气密度较小,排烟口应布置在车库上方,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平时的排风情况如何呢?过去通常的说法是:汽车排出的一些有害物比空气轻,另一些有害物比空气重,所以排风口在车库的上部和下部均应布置,且宜从E部排出风量的1/3,而从下部排出2/3,其根据是现行《汽规》第6.3.5条。但是只要认真考虑一下就会发现,此规范的规定对于地下汽车库的排风不一定合适。
首先,汽车有害物的大部分,其中包括cO(一氧化碳)的98%一99%,CmHn(碳氢化合物)的55%一65%和NO,(氮氧化物)的98%。99%都是从尾气散发出来的,而尾气的排放温度高达500℃。5500C,这样高温的排放气流产生很大的浮力,很难设想尾气会滞留在车库下部。
其次,尚有1%~2%的CO和NO,以及25%的CmHn从曲轴箱排出,有10%~20%的CmHn从燃油系统排出,这两部分排放物虽然温度不像尾气那么高,且NOl也比空气密度大些,但应该注意往常被忽视的一点常识,那就是这些有害物是在发动机工作 时才排放的,而发动机工作时汽车处于行驶状态,车库的气流随着车子进进出出处于强烈扰动与混合状态,尾气也处于汽车后部的涡流之中,很难想象排放物会沉积于车库下方。而那些停稳放好的汽车,其发动机已经关闭,没有什么有害物排出了。
再次,有实测数据可以证明,用通风换气的办法将汽车排出的CO稀释到容许浓度时,NO和CmHn远远低于它们相应的允许浓度。也就是说,只要保证CO浓度排放达标,其他有害物即使有一些分布不均匀,也有足够的安全倍数保证将其通过排风带走。
最后,高层建筑的地下汽车库一般只为停放轿车,最多是面包车设计的。车库净高只有2.4—2.8m左右,这样的高度,上下都布置风口,既不便于施工,也无太大必要,况且有时根本没有空间允许车库下部布置风口。
此外,如果进风系统采用诱导通风方式时,车库内的气流扰动及混合就更加充分,车库下部已不可能有稳定的有害物质出现。
综上所述,鉴于排放有害物的汽车属于运动中的物体,而且包含大部分有害物的尾气又是高温射流,没有理由认为有害物会稳定地停留在库区下部。因此,建议车库的日常排风全部由上方排出,即所有风口均可置于车库上部,并在支管上装设温度超过280“12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阀,火灾排烟风管系统与日常排风风管系统即可完全合一。3 防烟防火分区
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库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以下简称《防火规范》)的规定,地下汽车库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不包括甲、乙类物品运输车),当汽车库内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可增加一倍,即为4000平方米【1】。《防火规范》规定,停车数超过10辆的地下车库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也就是说!一般地下车库均需设置自动灭火系统。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达4000平方米。《防火规范》在采暖通风和排烟一章里规定: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地下汽车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2000平方米,且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那么以2000平方米为分界,低于2000平方米的车库可只设置通风系统,如果是半地下室或者可以开窗的地下车库,开窗面积满足自然通风的要求时(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建筑面积的2%),就可以考虑仅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否则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超过2000平方米的车库就必需设置机械排烟系统,而且一个防火分区划分成两个以上的防烟分区。4 排烟排风系统设计
根据《防火规范》的规定,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小于6h-1计算确定,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的规定,停车库机械通风的排风量按换气次数(最大为6h-1)计算【2】,也就是说排烟系统和排风系统的总风量可以相等,排烟和排风可合用一个系统,风机选用高温排烟风机,风管材料、厚度应满足消防排烟的要求。如果采用金属风管,排烟风速不宜大于20米/秒,当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管道时,不宜大于15米/秒。而考虑排风噪声问题时,风管风速不宜超过10米/秒,所以在排烟排风合用系统中,风管风速应按照排风要求来确定,这样风管截面和高度都会偏大,会增加地下室的开挖深度。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的风机房内,应采用防火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或轴流风机,并应在风管出机房处设置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排烟风机应保证280℃时能连续工作30min,而且排烟防火阀应能联锁关闭相应的排烟风机。如果工程地处上海,还应遵循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DG08-88-2000)的规定,汽车库的排烟量不应小于,30000立方/时【3】。
排烟和排风系统合用的车库宜每个防烟分区设置一个排风机房,风管系统按排风风速和需要的排风口来确定,再按排烟要求的室内任一点至最近排烟口的距离不应大于30m的要求复核,考虑到排风的全面性要求时会将排风口布置得多一些,这样就自然能满足消防要求。按传统的风管高宽比为1:4至1:6来确定风管尺寸,建议风管高度不宜超过500mm,以车库中一个面积2000平方米、层高3m的防烟分区为例来计算,排烟量为36000立方/时,主管风速取8米/秒,风管尺寸选2500mm×500mm较合适。排风口设置在顶棚,为常开风口,火灾情况下,不用动作,直接转为排烟,整个防烟分区内的排风口一起排烟,这也就是为何地下车库适宜将一个防烟分区作为一个排风系统的缘故。排风口的风速一般取3~4米/秒,一般情况下,车库不设吊顶,有吊顶时,当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进行隔热,并应与可燃物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排烟口应设在储烟仓内,应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梁划分防烟分区,有人会以为超过顶棚500mm的梁就可以作挡烟垂壁,其实因为风管安装在梁底,所以梁就无法作为挡烟垂壁,而应设置超过梁底500mm的不燃的分隔(如10mm厚的双层玻璃)作为挡烟垂壁,这样才能保证排烟口设在储烟仓内。排烟口的设置宜使烟流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排烟口与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小于1.5m(尽量远离安全出口)。5 消防补风系统
车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应同时设置进风系统。当防火分区内有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疏散出口,且出口不设置防火卷帘(前提是汽车库和汽车坡道上均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可以将该出口作为进风口,否则就需设置机械进风系统或设置足够面积的进风百叶,满足进风量不小于排风量50%的要求。自然进风百叶的风速宜选0.5~1.0米/秒,因与室外直接相通,一般需要选用防雨百叶,应注意防雨百叶的有效面积仅为50%左右。机械进风口底部离地面宜大于2.0m,设在绿化带内的进风口底部离地面宜大于1.0m【4】。6 诱导通风系统
相对于传统风管系统,现在市场上推出新型的诱导通风系统,利用高速喷出的少量气体来诱导及搅拌周围的大量空气,并带至特定的目标方向。地下车库采用诱导通风系统能减小风管高度,因为风管只需考虑火灾时的排烟情况,风速可以增大一倍,风管截面可以减少一半,可以节省占用的空间。排烟风管可以缩短,只需满足消防排烟30m要求,从而排烟口减少。排风时设一台大风量、小风压的排风风机,大风口开在风机房的墙面上,让诱导通风系统将气流输送到风机口,再经排风机排出;或者,在排烟风机的接入口处设一个三通,一头接排烟管,另一头接墙面上的排风口,但是风机须采用双速高温排烟风机,以保证风量不变,风压降低既可以满足火灾时将烟气迅速带走,又可以降低平时排风时的噪声。前一种方法的缺点是需要两台风机,一台排烟,一台排风,初投资略高;后一种方法的缺点在于风机压头在平时还是偏高,不能降得很低,往往需要加设阀门来增加阻力。7 结语
不管采用传统的风管通风系统还是采用诱导通风系统,都各有利弊,应结合工程实际,在满足消防排烟规范的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GB5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库设计防火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2】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3】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上海消防局.DGJ08-88-2000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S】,上海: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室,2000 【4】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DGJ08-98-2002机动车停车库(场)环境保护设计规程【S】,上海: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室,2002
第三篇:暖通工程
关于地铁站通风空调工程施工的探讨
摘 要:本文从我国地铁通风空调工程的现状出发,详细的论述了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的概念与特点,并对地铁站通风空调施工的若干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地铁站 通风空调 施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密度承逐年上升趋势,这就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主力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地铁作为地下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其特殊的一面,尤其是空调通风系统。在运营高峰阶段乘客产生的热量和二氧化碳较多,同时地铁列车、照明系统、售票系统等设备都会产生极大的热量,这就给地铁站的空调通风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地铁站通风空调工程的施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详尽的论述。
1.我国地铁通风空调工程的施工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通风空调系统所采用的模式和方法也较多,但一般都是以定风量为基准,采用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在主要风道中布臵回风与排风机组,并加设空调新风机的方式进行空气的互换。通风空调工程施工中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以设备负荷和人员负荷为主,设备负荷主要是指照明设备和屏蔽门等设备所产生的负荷,人员负荷主要指乘客所产生的负荷,一般设备负荷占总负荷的40%以下,人员负荷因客流量的变化而变化,通常占总负荷的37%,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地铁的客流量也不断增加,负荷也越来越大,工程施工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今后的人口增长,把人口负荷计算到今后的地铁运营中。2.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概述
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所覆盖的范围较广,其中包括:车站、折返线、隧道、出入口、机房、管理用房等,作为地下建筑其空调通风系统非常重要,较好的空调通风系统可以保障地铁列车的安全运行,同时也可以调节地铁站周边的空气环境。2.1通风空调的基本功能
地铁站通风空调的基本功能具有多样性,其中以地铁站内空气环境调节和隧道内空气通风为主,地铁站内空气的互换主要是为了减轻客流量所产生的空气热量,隧道内的通风空调是为了减轻列车通过隧道入口时所产生的空气压力。另外,当出现突发事件时通风空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铁站发生火灾时,空调的排风排烟功能就会启动,为人员的疏散和救助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在我国的地铁设计规范中也明确的指出地铁车站空调系统必须具有通风排烟功能。2.2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的组成
地铁站的通风空调系统包括通风系统和空调排烟系统两个部分。通风系统主要包括车站内隧道通风系统(TEF系统)和区间隧道通风系统(TVF系统),TEF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排风来减少站台两侧列车所排出的热量,同时还可以起到火灾事故发生时的排烟功能;TVF系统是为了控制相邻车站之间的通风,其中以风井和中间机房的换风为基础,在列车运行过程中避免活塞通风和灾害产生时的事故通风。空调排烟系统主要包括:车站的公共区域通风、防排烟、空调通过、设备及管理用房通风。3.地铁站通风空调施工的主要特点
地铁站通风空调工程的施工中,受地理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各类系统和设备的施工距离较为紧密。因此,施工前一定要做好地下管线的勘察工作,以保障挖掘和设备布臵的合理性,同时根据施工设计要求,做好通风
空调的放线定位工作,对于机电设备和空调机组的安装,空间位臵要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对于通风空调的整体运行非常有帮助。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施工的主要特点如下:首先,地铁线路走向存在着一定的高程问题,各层的基准线和水平线都不同,施工中要对各站的高程进行测量,找出基准点,确定通风空调系统的施工高程。其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设定参照物的界限,以此来确定通风空调的管线位臵,把管线的敷设控制在合理的区域内,例如:棚顶标高与空调风筒的距离。再次,做好通风空调系统的管线布臵施工,在地铁施工中受条件的限制,通风空调系统与水电等专业往往存在着争抢空间的现象,这里主要指站台两端区域内通风空调与其它系统管线的布臵有冲突,施工中要从功能上考虑,并依照施工顺序进行分层布臵,相互协调。施工周期也是地铁工程的另一个特点,由于是地下施工,挖掘性的基础工作较为繁重,存在着施工周期较长的特点,所以在通风空调系统施工时,一定要规定好公共区域和设备用房的交付时间,以此保障地铁工程的顺利竣工。4.地铁通风空调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4.1专业之间的互相沟通和接口的问题
地铁工程施工中所包含的施工专业较多,其中通风空调施工与装修专业施工容易产生一定的问题,主要的矛盾产生在:风机与活塞风井的通道、回风机组与汇风室之间的通道、火灾报警与环境监控系统的接口等。以上问题都是空调系统与装修专业产生的问题,同时施工中还存着空调水管与各专业管线敷设冲突的现象。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施工前通风空调专业一定要与承建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并与各专业进行协商,明确线管和设备的施工位臵,尤其是在电缆施工阶段,要保证电缆敷设的安全性和完
备性,同时做好施工成品的验收工作,保障系统运行的连续性。4.2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问题
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施工尤为重要,安装过程中要注意检查设备的功能性。检查中要注意轨顶排风口与站台下百叶排风口的位臵是否合理,预埋件是否满足地铁设计要求,预埋件是否牢固可靠。这在地铁隧道通风空调施工中是常见问题,有部分站台在检查过程中所有的预埋件都不合格,这就严重的影响到了地铁站的运行安全。轨顶与台下的风口安装也是非常重要的,安装过程必须在轨行区内进行,且应注意施工顺序,轨顶风口安装应在牵引线敷设前完成,系统调试时应注意风口风量平衡的调整,以符合消防检测的要求。4.3空调水系统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中央冷站空调的安装与运行,由于中央冷站是集中制冷,并向沿途若干车站,通过供、回水管道输送空调用冷水作为公共区的空调冷源,其安装与运行至关重要。其次,设备管理区的空调冷源,车站可另外单独设臵设备与管理用房的空调制冷系统,亦可利用集中冷站的冷源。这时应注意与区间冷水管道的接口,必须在区间管道冲洗完成后才接驳,否则往往造成车站管道的堵塞。再次,要为各车站分别独立设臵空调制冷系统,统一供应公共区和设备管理区的空调用冷水。制冷系统的组成一般包括:车站空调冷水机、空调冷水输送泵、冷却水泵及冷却塔机组、空调系统末端设备供回水管网及阀门等。在施工中应注意,因工程设计对于管道系统阻力估计不足,而令冷却水泵性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冷却水量偏小,最终导致冷水机组因冷凝器温度上升而出现保护性自动停机。因此,施工工艺上,特别应注意减少管道系统各处的局部阻力。同时建议尽量选
用性能曲线较平缓的空调水泵。参考文献
[1]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2]GB50299-200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3]魏晓东.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4]薛殿华.空气调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5]谭文嘉,张欢.地铁变风量环控系统全年运行方案研究[J].建筑科学,2007,23.[6]江永,朱颖心,地铁车站公共区冬季温度设计标准探讨[J].暖通空调,2002,32 5
第四篇:暖通工程
论述题 空调系统的最小新风量如何确定?
1、民用建筑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按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确定
2、工业建筑应保证每个人不小于30m3/h的新风量。
依据国家现行标准《旅游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GB备50189—93)、《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 9663—GB 9673)、《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 1615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 /T18883)和《小、小学校教师换气卫生标准》(GB/T17226)等 论述题 简述空气质量平衡的含义。
在通风房间中,无论采用哪种通风方式,单位时间进入室内的空气质量应和同一时间内排出的空气质量保持相等。即通风房间的空气质量要保持平衡,这就是空气质量平衡。论述题 什么是垂直失调?
热水双管系统中,由于各层散热器与锅炉的高度差不同,虽然进入和流出各层散热器的供、回水温度相同(不考虑管路沿途冷却的影响),但竖向上与锅炉距离较大的作用压力大,距离小的作用压力小。即使选用不同管径仍不能达到各层阻力平衡,将出现上下层流量分配不均,冷热不匀的现象,通常称之为垂直失调。而且建筑楼层数越多,上下层的作用压力差值越大,垂直失调现象就会越严重。论述题 简述蒸汽供暖系统的“水击”现象。
1、由于蒸汽压力高,在输送过程中允许的压力损失大,对同样的热负荷,所需要管道的管径较小
2、由于蒸汽温度高,散热器表面温度高,对同样的散热量,所需散热器片数少
3、由于蒸汽压力高,作用半径大,输送距离远
4、由于蒸汽温度高,沿管道输送时,无效热损耗大
5、管道内”水击”严重,噪声大,附属设备和配件容易损坏
6、散热器表面温度高,容易烫伤人和烤焦有机灰尘,发出难闻气味,污染空气。
论述题 简述膨胀水箱的作用。
1)热水采暖系统设有膨胀水箱,用来收贮水的膨胀体积,防止系统超压,或补充水的冷却收缩体积。2)在自然循环系统中,膨胀水箱并可作为排气设施使用;3)在机械循环系统中,膨胀水箱起到恒定系统压力的作用
填空题 根据立管设置的情况不同,自然循环热水供暖系统主要分为(对流供暖和辐射供暖)两种形式。
填空题 按照通风系统作用范围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填空题 热负荷概算法一般有两种(单位面积热指标法和单位体积热指标法)。
填空题 集中采暖系统主要由(热源、供热管网 和 热用户)三部分组成。
填空题 蒸汽采暖系统按干管布置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上供式、中供式和下供式)蒸汽采暖系统。
单选题 锅炉本体的组成有(D)。单选题 空调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一般宜为(D)。
单选题 可能突然散发大量有害气体或有爆炸危险气体的建筑物,应设置(B)。未做作业 做此题
单选题 疏水器的作用是(D)。
单选题 蒸汽供暖系统,应采用(C)散热器。
单选题 对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和工业辅助建筑,采暖设计热负荷主要包括如下几项:(A)。单选题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C)。
[作业讨论] 第二次作业 2: 单选题 异程式采暖系统的优点在于(B)。单选题 写字楼、宾馆空调是(A)。
单选题 公共厨房、卫生间通风应保持(B)。单选题 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C)。
单选题 冷却塔位置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以下哪条是错误的?(B)单选题 一般空调冷冻水系统最高压力是在(D)。单选题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A)。
填空题 制冷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制冷机组)等部件。
填空题 按使用对象不同,空调水系统可分为(全空气系、全水系统、空气-水系统、冷剂系统)填空题 集中供热系统都是由(热源、供热管网和热用户)三大部分组成。
填空题 按空气处理设备的位置情况分类,空调系统可分为(热水系统、冷冻水系统、冷却水系统和冷凝水系统。
填空题 自然通风是借助于(风压和热压)促使空气流动的。
填空题 制冷压缩机的形式很多,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容积型和速度型)压缩机两类。
通风气流组织方式通常按哪些原则确定?
1、送风口应接近工作人员的操作地点,使送入室内的清洁空气先经过工作地带,再经污染区排至室外。
2、排风口尽量接近有害物源或有有害物浓度较高的区域,使有害物能迅速排出室外。
3、尽量使整个车间的送风气流均匀,减少涡流,避免有害物在局部地区积聚。
什么是全面通风量?
全面通风是对整个房间进行通风换气,用送入室内的新鲜空气把房间里的有害气体浓度稀释到卫生标准的允许范围以下,同时把室内污染的空气直接或经过净化处理后排放到室外大气中去。
在选择散热器时,对散热器有什么要求?
对散热器要求:热工性能、经济指标、制造、安装、使用及美观、卫生等方面考虑。什么是锅炉效率?
是指锅炉产生蒸汽或热水的热量与燃料在锅炉内完全燃烧时放出的全部热量的比值,通常用符号η 表示,单位为%。η 的大小直接说明锅炉运行的经济性
第五篇:2014暖通专业建设总结
2014暖通专业建设总结
2014,暖通专业在学院和系部的指挥带领之下,以人才培养为主核心,通过专业调研,教师外出培训,挂职锻炼,理论学习等手段,丰富专业前沿信息,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修订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本专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开展专业调研,按时提交调研报告,持续调整专业结构。14年年初暖通专业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在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以参观访问的形式调查了解同类院校专业建设实况,吸取经验教训,交流教学心得,暑假期间,全体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并积极利用各种人力资源和网络资源,开展专业调研,了解暖通行业的最新态势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以供暖和中央空调的系统安装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向,明确了教学应该着眼的四大专业岗位群,即安装类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和造价员,在人才培养体系当中突出了以“供热工程”、“电厂锅炉”、“中央空调运行管理维护”、“建筑设备安装技术”、“建筑CAD”、“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等13门课程为主线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体系,在下一步的改革当中,我们将在专业拓展课程当中,引入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的“建筑消防”、“建筑材料”两门课程,替换原有的“建筑环境学”和“节能技术”课程,避免拓展课程当中理论性内容多,学生看不到具体实物,对课堂讲授不感兴趣的现象。
二、按时做好专业申报工作。
为配合我系现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给水排水专业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构建完整的建筑类专业岗位群,我们集合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力量,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申报了建筑类物业管理专业,旨在拓展人才培养方向,增加学生技能,拓宽就业渠道,虽然该申报未能得到审批,但亦可以作为今后专业调整的参考依据。
三、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暖通专业在前期的教学当中,校内实训条件有限,暖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周克文、席友刚等老师在校外实习当中给予了我们大力的帮助和指导,并在暑假期间为我们的校内实训室建设出谋划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及时制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暑假期间,我们全体教师,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近两年教学实际和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目标,在多次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向,并提出理论教学把握好“必须够用”与“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尺度,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教学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修订原则,并以此为指导编写修订了本专业25门专业课程,10门公共课程的课程标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始终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这一主题,在教育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法,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强调掌握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辨证统一。
五、落实教学改革。暖通专业的教学改革,从2013年起全面展开,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们完成了《通风空调与制冷技术》、《流体力学》两门课程的全面改革,推崇课程实现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在课程当中引入情境,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思,思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本后期,我们将进一步展开《供热工程》的课程改革,在五年内逐步完成全部专业技能课程的整合和改革。
六、重视教师培养,教研成果丰硕。
1、教师培养
暖通专业现有教师队伍薄弱,加大新教师的引入和现有教师的再培训、再深造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现有教学条件下,我们专业的教师能够积极利用寒暑假时间下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后续,希望学院和系部能够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结合学院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自身成长,解决青年教师发展的瓶颈问题。
3、教研成果显著
一年来,水暖教研室教师在教学之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完成了自12年起立项的“如何提高给排水暖通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专项科研课题,目前该科研成果正在审批当中。如此之外,我专业白翠翠、令芝红老师也能够结合自身的课程教学,及时发表了《浅谈建筑环境与暖通空调能耗》以及《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及应用研究》等论文。
七、校企合作效果好,开展订单式培养
产学研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办学是最高目标。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工学交替、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按照“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通过课堂进工地和实训室、实训室进企业、项目现场进学校、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共建、学训同步等方式充分实施工学结合,实现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操作性实验→应用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2014年11月我们通过多方努力,落实了和铜川第二建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的订单式培养方案。
八、科学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切实提高实训基地使用率。
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重要工作。近几年我系不断加大对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10月份我专业引入了中央空调实训,供热系统实训,给排水安装实训三类实训设施,目前已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后续,我们将开发实训室的再利用,争取为企业做相关培训,争取引导师生参加相关技能大赛,拓宽专业影响。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保证本系学生有稳定的毕业实习场所,保证学生的毕业实习质量,我院与铜川二建、焦化厂、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4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了较好的实习的平台。
3、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建设 结合建筑安装工程专业特色和校内外建筑技术实训基地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制度,以保障校内外实训的有效实施。
九、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还需不断强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特别是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工作需要加强,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以及从行业企业聘请专业人才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还需进一步提高。
2、目前我校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偏少,专业建设发展也不平衡,在全省同类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的优势专业还不多。
3、缺乏激励机制,建议学校加大这方面的激励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他们自愿投身到专业建设工作中。
4、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安排需进一步细化,需要相关制度及政策跟上。
5、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编制需进一步加快建设,确保项目化课程的实施。
6、缺乏实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指导实训能力。
十、下一步工作
1、进一步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工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在课程改革和专业特色建设上狠下功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加大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形成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3、组织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结构团队,共同编写项目化教材,实施项目化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