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的方法(★)

时间:2019-05-14 19:5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的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的方法》。

第一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的方法

从课文中多角度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鞠圣岳

目前高中生写的议论文中最大问题就是材料缺乏,积淀少,不够典型,不够新颖,使得作文缺乏论证力量。学生该怎样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有感而发。“多方面地积累素材”提醒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不必舍近求远,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座蕴藏着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的宝库。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深挖课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评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的议论文来呢?

一、从课文作者生平的角度挖掘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学家的经典之作,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不能只学习文字、词句和写作技巧,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要知道陶渊明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学习《赤壁赋》要知道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磨难,造就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我们的课本。

如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就用陶渊明为写作素材:

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又如2013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使用苏轼为写作素材: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

上面两则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就是运用课文作者生平事迹为写作素材,合理阐发观点的成功典范。由此看来,成功的作文只会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这要求高中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博闻强识,善于积累挖掘文章作者的相关素材,并积极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才会突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藩篱,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二、从课文名言警句角度挖掘素材。

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都言简意赅,优美流畅,意味隽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语言可以直接引用在作文中,成为写作的原始素材。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对课文名言警句精心品味,这种品味就是要让学生从蕴含哲理和修辞表达角度来鉴赏,确定写作应用的角度,进而灵活地运用到不同话题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作为素材,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如2013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闻吾过,心窃喜》一文开头: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一句出自鲁人版必修教材自读文本《楚辞·卜居》。考生以三闾大夫的名言做开门之句,引人入胜,名言警句的引用彰显了文章的厚度,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

三、从课文文学形象的角度挖掘素材。

高中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而鲜活,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文学形象素材,便能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作文“材料丰富”。并且使用课文文学形象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既能显示出作者对文本钻研得深刻,也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像高中课文中项羽、刘邦、邹忌、窦娥、林黛玉、祥林嫂、别里科夫、玛蒂尔德等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形象,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性 1

格特征,恰当地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必然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写作能力和对材料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底。

如2005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飞翔》便使用了项羽和刘邦这一文学形象作为素材:

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

这个作文片段就是以《鸿门宴》中的项羽和刘邦作为素材,充分论证了“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论点。文中的文学形象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得心应手地将它们准确运用到文中,使文章论点更加突出,论据更加充足,论述更加生动。

四、从课文思想观点的角度挖掘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作,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名家经典高屋建瓴,见解新颖,蕴含了作家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道理论据。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便采用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中作者的思想观点作为素材:

拒绝平庸,即使是在被黑暗笼罩之下,他们也选择了前进,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生命抗争。纵使上天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光明,海伦也不甘于平庸,她选择了与黑暗抗争,用顽强的毅力,造就了她,20世纪一个胜利的奇葩;纵使失聪的打击折断了他的琴弦,贝多芬也不甘于就此平庸,而是用坚守弹奏出生命的绝响,于是那个光焰的舞台,仍旧是属于他的音乐殿堂;纵使痛苦一次次的折磨着他的身体,史铁生也不甘于平庸,他与地坛为伴,以笔为友,用微笑向世人展现生命的希望,微笑是他坚强的象征,即使一生只能在轮椅上,他也不再平凡,世界到处都有他,史铁生,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

这段文字论点鲜明,段首即亮出“拒绝平庸”,作者挖掘了海伦、史铁生身上充满哲理的人生价值,来说明“拒绝平庸,与生命抗争”的意义,而且二人的思想观点给后人的激励和启发意义深远,阅读本文自然很容易被打动心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教材就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此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好文本多角度挖掘写作素材。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鞠圣岳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271200邮箱:jushengyue@163.com手机:***)2

第二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的方法

从课文中多角度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鞠圣岳

目前高中生写的议论文中最大问题就是材料缺乏,积淀少,不够典型,不够新颖,使得作文缺乏论证力量。学生该怎样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有感而发。“多方面地积累素材”提醒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不必舍近求远,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座蕴藏着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的宝库。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深挖课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评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的议论文来呢?

一、从课文作者生平的角度挖掘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学家的经典之作,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不能只学习文字、词句和写作技巧,还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故事、人生信念,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要知道陶渊明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学习《赤壁赋》要知道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磨难,造就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我们的课本。

如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就用陶渊明为写作素材:

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又如2013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使用苏轼为写作素材: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心中自有虎啸龙吟,如那追逐巅峰的苍鹰,手持刀剑,锋芒逼视,然尽管无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忆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宁静安详的勇气,长叹一声“此心安处是故乡”!上面两则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就是运用课文作者生平事迹为写作素材,合理阐发观点的成功典范。由此看来,成功的作文只会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这要求高中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博闻强识,善于积累挖掘文章作者的相关素材,并积极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才会突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藩篱,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二、从课文名言警句角度挖掘素材。

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都言简意赅,优美流畅,意味隽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语言可以直接引用在作文中,成为写作的原始素材。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对课文名言警句精心品味,这种品味就是要让学生从蕴含哲理和修辞表达角度来鉴赏,确定写作应用的角度,进而灵活地运用到不同话题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作为素材,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如2013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闻吾过,心窃喜》一文开头: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一句出自鲁人版必修教材自读文本《楚辞·卜居》。考生以三闾大夫的名言做开门之句,引人入胜,名言警句的引用彰显了文章的厚度,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

三、从课文文学形象的角度挖掘素材。高中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而鲜活,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文学形象素材,便能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作文“材料丰富”。并且使用课文文学形象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既能显示出作者对文本钻研得深刻,也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像高中课文中项羽、刘邦、邹忌、窦娥、林黛玉、祥林嫂、别里科夫、玛蒂尔德等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形象,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性 格特征,恰当地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必然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写作能力和对材料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底。

如2005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飞翔》便使用了项羽和刘邦这一文学形象作为素材: 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

这个作文片段就是以《鸿门宴》中的项羽和刘邦作为素材,充分论证了“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论点。文中的文学形象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得心应手地将它们准确运用到文中,使文章论点更加突出,论据更加充足,论述更加生动。

四、从课文思想观点的角度挖掘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作,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名家经典高屋建瓴,见解新颖,蕴含了作家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道理论据。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便采用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中作者的思想观点作为素材:

拒绝平庸,即使是在被黑暗笼罩之下,他们也选择了前进,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生命抗争。纵使上天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光明,海伦也不甘于平庸,她选择了与黑暗抗争,用顽强的毅力,造就了她,20世纪一个胜利的奇葩;纵使失聪的打击折断了他的琴弦,贝多芬也不甘于就此平庸,而是用坚守弹奏出生命的绝响,于是那个光焰的舞台,仍旧是属于他的音乐殿堂;纵使痛苦一次次的折磨着他的身体,史铁生也不甘于平庸,他与地坛为伴,以笔为友,用微笑向世人展现生命的希望,微笑是他坚强的象征,即使一生只能在轮椅上,他也不再平凡,世界到处都有他,史铁生,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

这段文字论点鲜明,段首即亮出“拒绝平庸”,作者挖掘了海伦、史铁生身上充满哲理的人生价值,来说明“拒绝平庸,与生命抗争”的意义,而且二人的思想观点给后人的激励和启发意义深远,阅读本文自然很容易被打动心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教材就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此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好文本多角度挖掘写作素材。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鞠圣岳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271200 邮箱:jushengyue@163.com 手机:***)

第三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教学设计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也”能没马蹄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教学设计

龙泉一中 季益明

一、引言

朱熹曾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就要做“源头活水”的开掘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临新课改的大潮,必须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真正了解学生,真正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发现者和开发者。具有一双慧眼,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需要。课程资源可分为三个层面:国家课程的教育资源,地方课程的教育资源,校本课程的教育资源。

很多教师都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觉得素材匮乏,显得捉襟见肘。而实际上高中语文六册教材就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个个心中有”但又“人人笔下无”的写作资源,那么,我们就可能为学生提供一条开掘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却又是最易遭忽视甚至是冷遇的书。

1、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高考优秀作文的片断,让学生们知道我们手中的课文是可以用作素材写进作文的。

2、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并说说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学人物。

3、教学活动——学生挑战老师:学生给老师出若干话题,老师以一则选自课文的素材(如莫伯桑的《项链》)构思学生的话题。

4、教师出一个话题——“空间”,让学生选用已学的课文素材构思作文,然后说说其构思。

5、教师出15个左右的话题,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话题,运用课本素材,快速构思,写一个片断。

三、教学过程

1、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怕写作吗?”

学生有的说“怕”,有的说“不怕”,也有的不以为意。教师:怕写作文,究竟怕什么呢?(生答,教师随机总结出发言要点)

教师:构思平淡、语言贫乏、素材平凡„„如同学们所说的,确实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了我们在写作时文思枯竭,言语乏味。因此,常听到有同学感叹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解决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就是“素材的挖掘、运用(板书)”。

有人说从小到大写了那么多作文,写到最后都无话可说,无材可用。可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想想看,我们从小学开始,到现在,读了多少书,看了多少影视剧,听过多少故事,有过多少亲身经历,又滋生过多少关于人生的感慨,写作的材料会少吗?我觉得恰恰是太多了,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啊。材料太多,看得你眼花缭乱,竟不知如何取舍,如何运用了。所以我们很多同学可谓是:“捧着金碗去讨饭,躺在金山上哭穷”。

为了证明我并非言过其实,我们先来读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幻灯片):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风,可以穿越荆棘》(配轻音乐,请一个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

狄金森这个名字熟悉吗?高一上册课本里有她的诗《篱笆那边》。你们看,就是这么一则选自课本的不起眼的材料,也可以成为打造满分作文的零部件。古人说得好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说,“材不在奇,切题为妙,料不在多,精当就好(此句板书,加深学生印象和理解)”。纵然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依然要相信:“浅草‘也’能没马蹄”(用幻灯打出课题)

2、素材很多,如溺水三千,我们只取一瓢饮之,取的是人人熟悉却熟视无睹的高中语文课本这一个素材库。大家一起来说说高中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作家、作品令你印象特别深刻?

„„

(生答,教师随声附和,点头表示赞许或赞同)

我听同学们说起课本内容,都是如数家珍啊。原来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唾手可得的一瓢清泉。为了让大家对材料有一个直观而系统的印象,我归纳了一些典型材料,现在发放给大家,作个参考。

(发放材料之后,进行解说)

我把课文素材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学形象、名人名家、经典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同学们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提供一个范例。如果平时同学们能有意识地把材料分门别类,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开发和思考,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3、挑战擂主 课本,就是被我们踩在脚下的一座金矿。那么它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挑战擂主”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是“擂主”,你们是挑战者。怎么挑战呢?很简单,我选用一则材料(如:莫伯桑的《项链》),大家给我出作文题目,看看我能否最大限度地将材料运用到话题中去。

生a: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教师:我常在幻想,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么,世间的误会、悲剧便会是幸福的乐章。玛蒂尔德,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却一直被人们所讥讽。我希望移植她的所有记忆,包括那些少女美好的梦想,包括那场衣香鬓影风光独占的舞会,包括失落了项链之后那种惊惶无助不知所措,包括那十年含辛茹苦的岁月,包括青春逝去无力挽回的徒然。我愿意把自己化作她,感受着她的感受,快乐着她的快乐,悲伤着她的悲伤,这样我才能对这么一个女人,作出正确的评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么世界上会少了多少由于偏见而产生的偏颇的认识,人与人之间,又会少了多少由误会而产生的悲剧?记忆移植,毕竟渺茫,而以宽容之心待人处事,却是一个真切的命题。无论是对文学形象还是身边的人,如果可以推己及人,设身处地,那么你清澈的双眼,就不会被偏见的阴云所遮蔽。

生b: 忘与不忘

教师: 有些事,刻意去记住,却是云淡风轻;有些事,刻意去忘记,却是刻骨铭心。在忘与不忘之间,如何寻得一个平衡点,是一种智慧。当平庸的生活,毁了美丽动人的玛蒂尔德对人生美好的想象的时候,她本该选择忘记少女时期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固执地抱住海市蜃楼不放,为此,付出了十年宝贵的代价。当她得知为之牺牲了十年青春的项链竟是假货的时候,故事戛然而止,留给我们广泛的思考空间:玛蒂尔德是选择对过往的一切一笑而过,忘怀得失,以从容的心态享受之后的生命,还是为了自己的青春痛哭,为十年的辛苦而怨恨命运的无情捉弄,以至于接连错过自己幸福的班车呢?假如换作你,你会作出何种选择?!

生c:一枝一叶一世界

教师:英国诗人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里这样写到: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一串项链,融入了玛蒂尔德十年的悲欢。或许,她愿意把黯淡的青春化作瞬间的灿烂,将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好,挑战暂告一个段落,因为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在座的同学。我并不是一个出色的采矿者,我相信你们思维都远远比我活跃。我也希望,这次挑战,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来而不往非礼也”,接下来,换我来挑战你们,让你们来小试牛刀。

4、牛刀小试

(幻灯片:空间)

这是话题作文“空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适用范围很广。有相对形象的空间,如宇宙空间、生存空间、自然空间、地域空间、住房空间等;也有相对抽象的空间,如发展空间、学习空间、自由空间、思考空间、想象空间、心灵空间、感情空间等。

面对这个话题,你能联想到哪些课文材料?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思考一下(可以相互讨论)。两分钟之后我请同学们发言,请积极开动脑筋,这是你表现智慧的最佳时机。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根据学生选材情况,归结出几种运用材料方式,板书:一材深挖,多材一用,演绎新编。适时举例说明,配乐朗读片断,加深学生对这几种方法的理解。例子①“一材深挖”示例: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间里,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空间。陶渊明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终于明了“少无适俗韵”,弃绝尘世,躬耕自省,“守拙归园田”,在那里,他悠然自得。谁说他的世界狭窄?在南山下,菊丛边,他为自己建立了一个自由畅驰的天地。心灵,如明月清泉,澄澈明净,天地则无限宽广。②“多材一用”示例:在实用主义盛行,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生而为人,守护自己心灵的空间尤显重要。伯夷守节,隐身采薇,饿死首阳山;屈原怀沙,行吟泽畔,投身汨罗江,是为节操;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便暂听吴侬软语,戏作“晓风残月”,自是“白衣卿相”,是为真我;苏轼因才高名盛而招致祸端,历经狂风暴雨,仍从容吟唱“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为豁达;李白高超出世,却仕途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仍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是为坚守。世界喧嚣嘈杂,心灵更要虚空。把最后一点空间,留给真善美。③“演绎新编”示例:坐在轮椅上,我失去了自由,每天都徘徊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望着家中的一切,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寂寞。我想出去走走,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与自由。我很少与人交流,可我的内心却有着千言万语想倾诉,而内心的封闭使我和母亲之间产生了一堵厚厚的墙。我走出了自家的院子,来到了地坛。草丛凄迷,一簇簇的花朵,三三两两自由飞翔的蝴蝶,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从此,我似乎觉得自己找到了真心的朋友,虽然这里很凄凉,很安静,可我找到了我的“自由”。――《寻找》(演绎史铁生《我与地坛》)

5、大显身手

看来,我们的课本,确实是一座宝藏,是一座含金量很高的金矿。而话题则如满天的繁星,仅同学们平时写过的作文话题,就相当多。还记得你们写过哪些话题吗?(生答,教师注意挑选幻灯片上没有的话题板书。)我也替大家挑选了一些话题(打出幻灯片,念作文题目)。话题可谓琳琅满目,变幻无穷,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课文素材,以不变应万变,将有限化无限。

幻灯片(阳光 远方 阅读

人文素养与发展(浙)方向

岸边

一枝,一叶,一世界(浙05)网

细节之美

短暂与永恒

成功与诱惑)和黑板上(色彩 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寻找)话题众多,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话题,运用课文素材,写一个片段。时间为十五分钟。

(作品投影展示。师评、生评结合,一材多用方法举隅。)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由此看来,我们的课本,不仅是一瓢清泉,一座金山,更是一把利刃,是倚天剑屠龙刀,握着它,就增添了无穷威力。在武艺高强的人手里,更是可以冲开话题作文的团团迷雾,种种束缚,游刃有余。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写作高手。我们的口号是——大家一起来——“把有限的素材运用到无限的话题中去!”

四、教后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学生又感觉到写作文的困难比较多。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材可用,这是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的一个显著问题。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呢?学生们需要一眼“清泉”,那么,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去挖掘“源头活水”,教学生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和利用已学的知识。作文的素材是无比丰富的,也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大到地球、宇宙的运动变化,小到一花一木,甚至一只虫子、一粒尘土,都可以写入作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发现作文素材的眼睛。实际上,除了课本的素材之外,还有影视、文学作品,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历史名人等,教师可以有系统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写作文时不再陷入“巧妇难于无米之炊”的困境。

附录:

课本素材举例

一、文学形象:

项 羽 林 冲 诸葛亮 邹 忌 窦 娥 林黛玉 祥林嫂 翠 翠 陈奂生 葛朗台 别里科夫 玛蒂尔德 罗密欧与朱丽叶(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所处环境、人生遭遇„„)

二、名人名家:

屈 原 陶渊明 曹 操 李 白 杜甫 王 维 李商隐 陆游 苏 轼 秦 观 李 煜 李清照 辛弃疾 柳永

徐志摩 史铁生 曹雪芹 普希金 罗曼·罗兰(联系作家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相关作品„„)

三、作品:

《边城》(湘西风情与人情,真爱诠释,性格、环境与命运)《祝福》(鲁镇的风土人情)《荷花淀》(女性的成长、觉醒)

《诗经》(诗句的引用、化用、演绎)《我与地坛》(儿子与母亲,困境之中人的自我塑造,我寂寞我美丽,精神家园„„)《装在套子里的人》(规则、真我,孰轻孰重?„„)

《雷雨》(人性的冲突,畸恋的悲剧„„)

《孔雀东南飞》(凄美的爱情会给你什么启示?„„)

第四篇:紧扣高中语文课本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紧扣高中语文课本挖掘议论文写作素材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生的一个难题,对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已成为“天方夜谭”。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教材入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如何为观点服务,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笔者曾经从以下七个方面发动学生进行过整理:家国天下篇、立志立业篇、求师求学篇、道德品行篇、生活哲理篇、评诗论文篇、情感爱情篇。共发掘素材200余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写作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现略举几例,仅供参考。

(一)家国天下篇

1、课文素材:①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进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刘征)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服务观点:①谁才是历史的脊梁;②怎样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中国人;③真正的爱国者。

2、课文素材:①假若我只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艾青)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③拜伦,为自由而战的歌者;拿破仑,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英雄。

服务观点:①真正的爱国情怀;②对崇高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③人生的价值。

3、课文素材: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以慨叹生不逢时或表示年迈。李广,汉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后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②周公吐哺:《史记》记载,周公在吃饭时多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为接待贤士人才而中途停止吃饭。曹操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

服务观点:①呼唤伯乐;②正确选才;③善待人才的作用与埋没人才的恶果;④改革用人机制,人尽其才。

(二)立志立业篇

1、课文素材:①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后指建功立业。②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③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主,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服务观点:①成大事者必立大志;②要有胸怀天下的志向;③不同时代、世界观的人志向不同;④立志关键还要有践志的豪情。

2、课文素材:卧薪尝胆: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逐,欲报吴仇,苦心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服务观点:①忍常人之不能忍,才能做常人不能做的大事;②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才能成功;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④直面挫折,勇敢崛起。

(三)求师求学篇

1、课文素材:①或作讲演,则甲已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毛泽东)②北大的传统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北大的学风为“钻研、求实、创新、向上”。

服务观点:①学习应当实事求是,刻苦钻研;②主观主义是学习的大敌;③谦虚、求实是学习的基本原则。

2、课文素材:①囊萤趁月:囊萤,晋代车胤家贫买不起油灯,夏季聚萤火虫于囊中,就其光而读书。(《晋书·车胤传》)趁月,南齐江泌家贫点不起灯,常在月光下读书。(《南齐书·江泌传》)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1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服务观点:①学习应有“穷且益坚”的韧劲;②逆境出人才;③学问来自不懈的努力。

(四)道德品行篇

1、课文素材: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②1936年10月19日,鲁迅于上海逝世,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

服务观点:①德怀天下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②高尚的德行是世间最美的情怀;③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要爱人的德行。

2、课文素材:①负荆请罪:蔺相如凭“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的机智与勇敢拜为上卿,官位在有攻城野战之功的廉颇之上,廉颇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退避再三,处处先考虑国家的危难而把个人恩怨放在脑后,打动了廉颇,廉颇背负荆条,上蔺相如府上请罪,结为生死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胸怀。宽容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中,对异己要宽容;宽容不仅体现在人类之中,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宽容〉序言》)

服务观点: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②宽容是一种美德;③宽容是人与人友谊的桥梁;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五)生活哲理篇

1、课文素材:①尼采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结果发了疯。(鲁迅《拿来主义》)②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钱钟书《读〈伊索寓言》)③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处。倒运时,他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周国平)

服务观点:①自夸者终究要灭亡;②怎样做命运的主人(既不狂妄,也不自卑);③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人生的命运。

2、课文素材: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希望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能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赵鑫珊《人是什么》)

服务观点:①回忆是抚慰精神的良药;②希望是人生前行的动力;③把握现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④人不能只是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中,更重要的是把握现时。

(六)评诗论文篇

1、课文素材:关于秋的句子: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④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郁达夫《故都的秋》)

服务观点:①世界是丰富多彩的;②一切景语皆情语;③不同的审美观照产生不同的情感。

2、课文素材:关于灯的名言:①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光明。②天暮了。在这渺渺的河中,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一些罢。(巴金《黑夜行舟》)③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给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巴金《灯》)

服务观点:①灯是光明的化身,更是理想的象征;②灯光虽然不能带来太阳一样的光芒,但可以给迷失的人找到心灵的家园。

(七)情感爱情篇

1、课文素材:宝黛的爱情悲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描写最生动、表现最成功的、意蕴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表现为生活理想及自我实现意义上的志同道合,表现为不约而同的怀疑传统人生所规定的道路和终极目的。

服务观点:①伟大的爱情是发自灵魂深处的融合;②传统和世俗的束缚是爱情悲剧的根源;③典型人物离不开典型环境。

2、课文素材:①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②《诗经·静女》中静女纯真而浪漫的爱情故事。③《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及对丈夫始乱终弃的怨恨。

服务观点:①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②美好的爱情是纯真和执著的;③忠贞是爱情的基石。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常言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积累,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写作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有了源头才会倾注出起初的水来。”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材料,一旦有机会表达,它就会将之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拥有了“车薪”自然容易煮开“杯水”。积累得很多,思路就开阔,写起来就比较顺手。

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问题在于不少同学身在宝山而不知山中有宝,空手而回,留下了遗憾。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一定能克服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吹”的难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司马迁是学生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历史人物,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发掘出许多人生的启示,因此,它又被称之为“万能材料”,援引不好,就会事倍功半,那么,怎样开发利用教材,积累作文材料呢?希望同学们能从以下片段的展示中感悟出写作之道。下面就让我以《报任安书》一课的学习为例加以展示:

一、课本素材积累: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2、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3、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挖掘课本素材,学生写作片段展示:

(一)一句话评价司马迁:

1、真正高洁的象征者。

2、忍一时之辱,成就千秋伟业。

3、人中君子,鸟中凤凰。

4、一条蛟龙横空出世,一位伟人镌刻历史。

5、无限风光在险峰,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6、真的男儿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7、苦难是我们成功的垫脚石。

8、死,可以明志;生,亦可以践志。

(二)一段话评价司马迁:

1、活在历史尽头的老者;用铁笔成就梦想的大者;甘受腐刑隐忍苟活的智者。

2、人生在世,或碌碌无为,平淡一生;或建功立业,留千古美名;

或经商治国,创百世财富;成龙成虫,尽在一念之间。

人生当拼搏闯荡,方无悔与天地间。

3、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坚定心中的梦想;

即使身处险境,信念的力量亦能助你鼓起前进的风帆。

(三)话题链接:

1、感谢苦难:

司马迁对“苦难”的体悟似乎更深,他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不妨再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苦难而成。只有经过苦难的磨炼,生命的火花才会闪光发亮;只有在苦难中奋进,生活的花朵才会灿烂芬芳。

2、逆境成材: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可见,“逆境出人才”是古今不变的道理。让“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这句话激励你,作为战胜逆境而获得成功的榜样。

3、精彩人生:

平凡人生因奋斗而精彩,奉献人生因无悔而精彩,坎坷人生因挫折而精彩,滚滚红尘,大千世界,何谓精彩?活出自我,展现自我,让世界感染自己的色彩便是精彩。司马迁的人生堪称精彩。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勇敢的面对生活,积极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4、转换思维: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的司马迁,面对残酷的宫刑,他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而是转换了一种思想去面对,去思索,当夜深人静时,他独自坐在烛台下思索着写着,即使汗水滑过,他也只是轻轻拭去,继续写着,不知黑夜白天的写着,他忘记了痛苦忘记了自己的遭遇,化作动力,始终无止息的写着,最后他站在人生的颠峰中呐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再大的困难在他的心中也早已化作了一缕缕轻烟,渐渐散去,留下的也只有灰烬,原来在困难面前只要改变思想,换一种方位思考,也许你就能迈过那个槛,走的更远。

(四)方法探究:援事说理

用事实证明道理,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也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广泛运用的手法之一,其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从熟知的事例中出新、出巧,转换思维,给读者以多方面的艺术震憾,从而更好的论证话题。从以上片段的写作中我们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作文语言的提高是有文可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语言“有文采”高不可攀的思想,帮助他们确立适合自己实际的语言目标,掌握方法,认真训练,在较短的时间使文章展现出亮丽的语言色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是写一句话、写几句话、写一段话、写几段话,这样,一篇文章或者说一种文章模式就形成了。“石蕴玉则山朗,水含珠而川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肯下苦功,立足课内,多积累,多训练,多运用,是完全可以扮靓作文语言的。

总之,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是传授章法的“例子”,是揣摩写作的标本,是认识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想象的触媒,是学习语言的捷径。我相信,“以本为本”,充分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坚持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坚持积累与训练的结合,课本资源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效提升我们写作素养的平台。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文素材的提炼实例

高中语文课文素材的提炼实例

【现代文部分】

1.朱自清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荷塘月色》相关介绍)主要运用角度:民族气节是一个人挺立的脊梁。

2.尼采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鲁迅《拿来主义》)主要运用角度:既要给与,也要取得。幻想不等于实际。

3.鲁迅有关“送去”“抛来”“拿来”的论述。(鲁迅《拿来主义》)主要运用角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鲁迅三改志愿,最后弃医从文。(鲁迅《<呐喊>自序》)主要运用角度:适时调整更有益于成功。唤醒国人,精神为先,用最好的方式为国为民。

5.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是尊师的典范。鲁迅经常写信给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表示问候和敬意,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也专程去拜访他。鲁迅也常常怀念日本仙台医学院的藤野先生,将藤野先生送给他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壁上以激励自己。日本要出《鲁迅全集》,鲁迅惟一的希望是把《藤野先生》一文编选进去,以示对老师的爱戴和敬佩。(据鲁迅相关介绍)主要运用角度:尊师是起码的人格要求。教学相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6.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态度温和、始终微笑、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杨荫榆校长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也在当时遇害。(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主要运用角度: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勇者无畏,勇者无敌。为民请命,为国牺牲,勇者之为。外秀内刚是中国女性的传统。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理想为信念奋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敢于站出来的人。正确处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7.能干、强壮的祥林嫂两来鲁镇之后,终于在大雪之夜死去。(鲁迅《祝福》)主要运用角度:人言可畏。母爱是一种本能。

8.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冯铿、李伟森和胡也频五位左联革命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国民党政府设在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警备司令部”。其中白莽的哥哥是国民党要员,可以保释白莽,只要白莽肯写悔过书的话。但白莽终究没写,并写了一首诗与哥哥彻底决裂,最终被害。(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主要运用角度比:生命更重要的。为民请命,为国牺牲,勇者之为。

9.辛亥革命时期,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血却被老百姓用馒头蘸来治病。(鲁迅《药》)主要运用角度:革命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精神觉醒比体格强健更重要。

11.马克思对理论科学新发现特别是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特别关注,如对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的注视,对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的注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主要运用角度:关注社会发展,紧跟时代步伐。

1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恩格斯对马克思无私的帮助(据马克思相关介绍)。

主要运用角度:朋友支持是成功的不竭动力。多个朋友多条路。真诚的友谊是无私的,伟大的。

13.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前前后后花了近四十年。据说他长年在大英图书馆翻阅搜集资料,把阅读室地板也踩出了痕迹。

(据马克思相关介绍)主要运用角度: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持之以恒终有成。要想成功,就得花大力气。毅力是成功的支柱。

14.1843年,20多岁的恩格斯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见到鸭嘴兽的卵时,甚为怀疑。因为鸭嘴兽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胎生的,怎么能有卵呢?有卵就不应该是哺乳动物。他并且撰文阐述了这一观点。可是到了50多年后的1895年,恩格斯明白了,鸭嘴兽虽为哺乳动物,但它是卵生的,是哺乳动物中的一种特例。此时恩格斯已名扬天下,可他仍然公开承认了自己青年时代的错误,表示“向鸭嘴兽道歉”。

(据恩格斯相关介绍)主要运用角度: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勇于承认错误方显人之本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5.达尔文环球考察。(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主要运用角度:科学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精益求精。

16.达尔文小时候是个不聪明的孩子,考试经常不及格。老师叫他父母把他带回家去。多年后,达尔文却成了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据达尔文相关介绍)主要运用角度: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它掌握在自己手中。

17.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就改了过来。(朱光潜《咬文嚼宇》)主要运用角度:虚心使人进步。当局者更有发言权。

18.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前,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阮阅《诗话总龟》)对此,朱光潜不以为然。他认为“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显得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推”字无声,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自掩自推,足见孤零,正与前面的“鸟”句对应。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朱光潜《咬文嚼宇》)主要运用角度:关注沉迷才会深入。合乎实情最难得。

19.史铁生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摇了轮椅去地坛,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曾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终于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一切都释然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母亲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但就在他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他母亲却离开了人世。(《我与地坛》)

主要运用角度:母爱的伟大。磨难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成功首先得战胜自己。

20.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一生致力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3月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主要运用角度:社会需要先行者、带头人。自由是可贵的。众生平等。

21.这些传记中人(贝多芬、弥盖朗琪罗、托尔斯泰)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主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人,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人。贝多芬在耳聋的痛苦中曾期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所谓“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普罗曼德,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

(罗曼•罗兰《<名人传>序》)主要运用角度:天助自助者。变不幸为大幸。磨难是一笔财富。

22.郁达夫出生在中医世家,青年时东渡日本学医,接触到西方文艺,便尝试从事写作,一发不可收拾。抗日战争时期,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郁达夫《故都的秋》相关介绍)主要运用角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舞台演绎不同人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

23.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出生不久就失明,后来在老师莎莉文的帮助下学习用盲文写作,终于成为一名知名作家。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相关介绍)主要运用角度:希望是一盏不灭的明灯。精神不死,希望仍在。挫折磨难是一笔财富。爱心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灵魂。是金子总会发光。

24.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父孙女两人。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船总的二儿子傩送。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天保和傩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决斗”。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了故乡。外公也忧心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回来。(沈从文《边城》)主要运用角度:情是一个难解的结。亲情最纯。

25.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刚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亲身经历了法军的惨败。退伍后,从1872年开始,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做他的文学导师。1880年,莫泊桑以《羊脂球》闻名,从此开始了作家生涯。(莫泊桑《项链》相关介绍)主要运用角度:磨难是一笔财富。人人都有合适的舞台。

26.葛朗台原是一个箍桶匠,在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形势下,囤积居奇,大发横财,成了资产阶级的暴发户。他专横冷酷,吝啬贪婪,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儿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了他一生的幸福。(巴尔扎克《守财奴》)主要运用角度:贪婪者自绝。正确处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27、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墓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建的,只是树林中的„—个小小长方形土丘,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却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

主要运用角度 人格魅力在于精神的伟大。俭朴最本真。

28、达尔文环球考察。(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

主要运用角度 科学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精益求精。

29、达尔文小时候是个不聪明的孩子,考试经常不及格。老师叫他父母把他带回家去。多年后,达尔文却成了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据达尔文相关介绍)

主要运用角度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它掌握在自己手中。

30、邓小平三起三落,最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据邓小平相关介绍)

主要运用角度 磨难是一笔难得的财富。人生多磨难,雨过是晴天。

31、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孙犁《黄鹂》)

主要运用角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给人才以自由的空间。

32、史铁生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摇了轮椅去地坛,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曾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终于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一切都释然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母亲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但就在他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他母亲却离开了人世。

主要运用角度 母爱的伟大。磨难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成功首先得战胜自己。

33、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一生致力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3月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主要运用角度 社会需要先行者、带头人。自由是可贵的。众生平等。

34.郁达夫出生在中医世家,青年时东渡日本学医,接触到西方文艺,便尝试从事写作,一发不可收拾。抗日战争时期,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郁达夫《故都的秋》相关介绍)

主要运用角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舞台演绎不同人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

35.1942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异常艰苦的阶段。这时候,巴金在昆明、重庆、桂林一带颠沛辗转,目睹在日本侵略者蹂躏下的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殃,心情十分沉重;同时,他又分明看见全民族空前高涨的抗战志气,人民心中熊熊燃烧的希望之火。他说:“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就在炸弹和机关枪的不断威胁中,我还看见未来的曙光。我相信这黎明的新时代是一定会到来的。”(巴金《灯》相关介绍)

主要运用角度 希望是一盏不灭的明灯。精神不死,希望仍在。

36、哲学大师冯友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放弃了自己一生中为人、为学“立其诚”的原则,由过去的尊孔转而写文章“批孔”、“批尊孔”,受到“四人帮”青睐,担任了北大、清华的“大批判组”顾问,又跟上江青到天津参加什么“儒法斗争报告会”,负面影响甚大。为此,他晚年痛悔不已,认为自己“并不能说全是受骗上当”,而对自己“附和政治权力”、“确有哗众取宠之心”的被扭曲心态做了多次无情剖析和自我反思,终于获得了人们的谅解和重新敬仰。

被称为“东方圣哲”的梁漱溟以耿直敢言著称。1953年9月,他曾因顶撞毛泽东受过批判。但是,到1970年,林彪一伙最猖獗之时,近80岁的梁漱溟又率先提出,反对将林彪的名字作为接班人写进宪法。1973年“批林批孔”时,他再一次“唱反调”,称“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古人都不能与孔子相比”,并说“林彪欺骗了毛主席,毛主席错认了林彪,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为此,他又受到大会、小会共一百多次“批判”,历时半年。而最后当人们问他对这一“批判”的感想时,他竟脱口而出:“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表现了一种独立不移的可贵人格。

主要运用角度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不可无傲骨。

【文言文类】

1.烛之武夜缒出城说秦伯。(《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运用角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机智善言胜百万雄师。

2.吴王夫差击破越王勾践。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蘸,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人于此者将进之。”太宰韶果劝夫差与越达成讲和协议退兵。放虎归山,终埋祸根。(《国语•勾践灭吴》)主要运用角度:以私利误国,卑劣无耻。为敌为恶说情者居心叵测。

3.越王勾践失败之后亲自给夫差充当马前卒,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十年后终灭吴国。(《国语•勾践灭吴》)主要运用角度: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忍辱负重、韬光养晦、愤发图强终能成大事。

4.越王勾践失败之后深刻反省,内修法政,礼贤下士,善待人民,团结国内各种力量,十年磨砺,国富民强,国人请战。越人不逞匹夫之勇,同进同退,三干越甲终吞吴。(《国语•勾践灭吴》)主要运用角度:团结就是力量。爱人者,人恒爱之。反省而后谋动,成功之道也。

5.邹忌以比美智谏齐王,齐王欣然接受,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终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运用角度:良药还需爽口,忠言更应顺耳。说人易,听人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6.触龙智谏赵太后,以生活说起,从荐子人手,使赵太后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终使长安君质于齐,建功于国。(《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主要运用角度:良药还需爽口,忠言更应顺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7.商鞅变法,从移木立信开始,内立法度,富国强兵,外连衡使诸侯互斗,轻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主要运用角度: 诚信是国富民强的根本。移风易俗、除旧布新。改革是强国之道。善借外势更能成功。

8.秦始皇一统天下,焚百家之言,以愚百姓;收天下之兵,以弱人民。毁坏名城,残杀豪杰,自以为稳固。陈涉将数百之众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强秦毁于一旦。(贾谊《过秦论》)主要运用角度: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9.项伯夜驰救张良,报项羽军情,与刘邦约为婚姻。(司马迁《鸿门宴》)主要运用角度:吃里扒外,不辨敌友。义气误国,以私利失大利。

10.刘邦用张良计,智脱凶险,立诛告密者曹无伤;项羽不听范增言,妇人之仁,放虎归山。(司马迁《鸿门宴》)主要运用角度: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善用人者得天下。当断不断,反受其害。当机立断,始能成大事。

11.樊哙急闯军门,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而刘邦未有封赏质问项羽。(司马迁《鸿门宴》)主要运用角度:有胆有识,始能成大事。相机而动,适时调整。

12.刘邦“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司马迁《鸿门宴》)主要运用角度:严于律令,立法安民。治国以信为本。

13.魏征曾任谏议大夫,以直言敢谏著称。他提出了“载舟覆舟”说,劝诫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有很多次进谏时使得龙颜大怒,但他仍据理力争他死后,太宗感叹失去了一面镜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主要运用角度:民为邦本,本固国荣。忠于职守是一种好品行。谏难,纳谏更难。

14.王勃少有才名,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此地,也参加了盛会,当时众人赋诗,要写一篇序。与会互相谦让,纸笔传到王勃处,王勃当仁不让,即席赋诗,并写了有名的《滕王阁序》。

主要运用角度:自古英雄出少年。抓住机会才能促成成功。机会只会光顾有准备的人。

15.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所以王勃有“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主要运用角度:交往贵知心。士为知己者死。

1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主要运用角度:奢侈误国。民为邦本。

17.荆轲刺秦王,本想挟持秦王以订盟约,结果未成,反遭杀害。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苏洵《六国论》)主要运用角度:舍生取义,大交凛然。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8.赵国良将李牧,曾几次打退秦军。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第二年(前228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了赵国。

主要运用角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贤将当有明君。

19.后唐庄宗李存勖,身怀父亲李克用遗恨,励精图治,每次战斗,身先士卒,终于兵破幽州,击破后梁,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功成之后听信伶人,结果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很快灭亡。(欧阳修《伶官传序》)主要运用角度: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围于所溺。

20.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当夜乘小舟至绝壁下,考察石钟山得名缘由。(苏轼《石钟山记》)主要运用角度:事实胜于雄辩。有事实依据才有说话权。

21.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许多正直人士被杀害。天启六年(1626年),宦党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发生暴动。后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个人被杀。经此事后,魏党不敢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主要运用角度: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舍生取义,义薄云天。

22.张溥是我国明代末年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五人墓碑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就出于他的笔下。张溥有个习惯:每读一篇文章,总是先抄录下来,背诵一遍,然后烧掉。随后又重抄一遍,再背诵、再烧。如此反复七次,把这篇文章就背熟了。因而他的书房名为“七录斋”,他的文集名为《七录斋集》。

主要运用角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成功是由勤奋换来的。

23.荆轲刺秦王,本想挟持秦王以订盟约,结果未成,反遭杀害。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苏洵《六国论》)

主要运用角度:舍生取义,大交凛然。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24、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当夜乘小舟至绝壁下,考察石钟山得名缘由。(苏轼《石钟山记》)

主要运用角度:事实胜于雄辩。有事实依据才有说话权。

25、清人龚自珍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而他的儿子却是带着洋人火烧圆明园的汉奸。此人恶德昭著,被当地百姓骂为“龚半伦”,即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只认识小老婆这“半伦”。

秦桧是遗臭万年的卖国奸相。然而,他有一位曾孙秦钜却表现得不同凡俗。1221年,金兵南下攻打蕲州。知府李诚之本己任满,却决意留下守城。此时,身为通判的秦钜与李一道,率全体军民苦战月余,杀敌无数。金兵派人劝降,李、秦怒斩来使,继续抵抗。后城破,李、秦又带着人马展开巷战,李力尽自杀,家属也死难。此刻,秦钜扔拼死与敌周旋。最后,秦钜退回官邸,举火自焚。部下将其拽出,他厉声喝止,重入火中,其子秦浚,毅然随父共死,写下了极悲壮的一页。

主要运用角度:不以出身论是非。自己的历史自己写。

下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的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挖掘课文素材的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1 每个人都有梦想,它是人人所向往的。而没有梦想的人的人生将是空虚的。但梦想总是随着思想的前进而改变的。开始记事的时候,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我有钱,大......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班级制度 1, 班规 2, 班委组成: 1):班委成员 2)职务及职能 3, 寝室制度: 1)寝室卫生制度 2)寝室日常生活制度(包括打水、财政制度) 4, 班委选举制度 5, 各种荣誉及奖项的人员选举 6, 班级......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描写同学的优美段落 【“辣子”班长】 “辣子”班长是谁呀?告诉您吧,她便是赫赫有名的尖子生——李新。瞧,她来了。弯月儿似的眉毛,水灵灵的大眼睛,薄薄的嘴唇。对了,还有一副别......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1、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故近朱者赤,近墨得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晋付玄《太子少付 箴》3、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师跳大神。——俗语 4、桔生江南......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默默耕耘秋与冬只为春暖花满园周玉华,女,39岁,中学一级教师,现于我校高三年级一部承担高 三(12)、(13)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她于 1998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98年8月......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辣子”班长】 “辣子”班长是谁呀?告诉您吧,她便是赫赫有名的尖子生——李新。瞧,她来了。弯月儿似的眉毛,水灵灵的大眼睛,薄薄的嘴唇。对了,还有一副别致的眼镜。不过,只有读......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1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发展态势走向清晰地告诉人们:要切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大事、关注人文”。具体地说,就是要求考生能撰写出具有......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实践 人非生则知之者,要求得知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离开了实践,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数的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