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二万五艰苦卓绝立丰碑(5篇)

时间:2019-05-14 19:5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军长征二万五艰苦卓绝立丰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军长征二万五艰苦卓绝立丰碑》。

第一篇:红军长征二万五艰苦卓绝立丰碑

红军长征二万五艰苦卓绝立丰碑

——《历史的选择之红军不怕远征难》

今天,当我翻开《历史的选择》这本书时,我读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篇故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词立即回响在我的耳际,我的脑海中不禁出现了红军战士们过雪山草地的长征画面——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

1933年,中共中央红军在反蒋介石组织的第五次“围剿“中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踏上了向西突围的长征之路。红军战士们爬冰冷险恶的雪山,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没有食物了,就挖野草充饥,甚至到最后,只能吃树皮草根、牛皮带。冬天,睡在露天里,寒风剌骨,没有被子,取暖只能几个人靠在一起睡。过草地时,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沼泽和散发着腐臭味的黑色泥潭,有些地方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颌,不少红军战士陷入了淤泥之中牺牲了。可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困难,在我们的红军战士面前,只不过是一朵朵不起眼的浪花和一个个小小的泥丸。困难吓不倒坚强勇敢的红军战士,他们翻越一座座大山、走过一片片沼泽,淌过一条条激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终于在1936年,由红二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取得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最后胜利。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能战胜的。

红军战士们这么勇敢,从不向困难低头,那身为小学生的我们呢?从小在蜜罐中长大,有吃、有喝、有穿、有住、能学习、能快乐的玩„„。而这些都是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的。他们是那么的伟大!

所以,我们更应该向这些伟大的红军战士学习,学习他们从不轻易永不低头,乐观坚强地战胜对一切困难的精神。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不能想都不想就去问别人,应该自己努力去思考,去寻找,自己解决学习中的一点点困难。在攀登知识高峰的道路上也是这样子,我们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向前走,直到走完像长征一样“两万五千里”的漫长道路,才能摘取最后成功的果实。不光是学习上,生活上我们也应该像红军战士一样,受了、生了病、犯了错、不要怕。这只是生活路上小小的绊脚石,跌倒了,我们完全可以自己爬起来。受伤了,我们可以自己包扎,不能总是向父母、老师撒娇,寻求帮助,应该自己学会照顾好自己。将来长大了,我们还会面对更多更大的困难,只有从小学会战胜困难,才能冲破所有障碍,去取得最终的胜利!

合上书本,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红军战士们长征胜利的微笑还在温暖着我,激励着我。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真真正正地学好本领,掌握好知识,将来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决不可辜负革命前辈对我们的殷殷期望。

第二篇:红军长征故事:丰碑范文

引导语: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最大的里程碑了,下文是小编收集的丰碑的红军长征故事

红军长征故事: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知识拓展】

刘华清:孤军长征的故事

人物简介:刘华清(1916—2011),湖北大悟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85年、1987年相继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刘华清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

故事概况

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3000余名红25军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的旗帜,踏上长征之路。我们这支部队的长征很特殊,自从撤离鄂豫皖苏区,就一直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连遵义会议都不知道,成了一支独立作战的孤军。直到1935年7月,才得知中央红军的消息。所以我们叫它孤军长征。

长征中,我被编入军政治部机关,任组织科长,后又当宣传科长。出发那夜,我印完出发《宣言》,躺在稻草铺上睡不着。心想这次打“远游击”,不就是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大别山了吗?就要和鄂豫皖边区父老乡亲离别了!我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好几年没回家了,不知母亲现在怎么样?这次远行,还能不能回来?能不能和亲人重见……但作为一名红军战士,我决心抛却一切留恋,随大军西行,革命到底!

独树镇负伤

长征第10天,独树镇之战,关系红25军生死存亡。那一仗,我负了伤,差一点离开人世。

记得是11月26日,寒流气温陡降。天空阴沉,朔风怒吼,雨雪交加。我们在昨天打退敌追击后,进了独树镇。突然枪声大作,另一股敌人扑出挡住我们的去路,子弹雨点般迎面打来。千钧一发之际,军政委吴焕先大吼:“坚决顶住敌人,决不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边喊边冒着弹雨,带领225团反扑过去,与敌展开白刃战。

吴政委的举动,让我热血沸腾,我也举枪高喊:“冲啊!”冲着冲着,我觉得左腿被重重敲了一下,身子一歪就倒了。爬起来一看,左腿踝骨上侧被子弹打穿一个洞,鲜血直流。当时也不觉痛,还要冲。但刚一站起又摔倒,被后面的人抬了下去。

这次战斗,负伤的人不少。我的伤经过处理,血止了,也不那么痛了,但不能走路。组织上要把我就地安置,我表示坚决不留下。拖着伤腿走可能会死,我说,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知道后说:“那就带上他吧。”还给了我一匹小马骑。靠了那匹小马,我跟上了部队的转移。我一直很感激戴季英和那匹小马。1996年6月,我到河南考察工作,在郑州看望了戴季英,91岁了,还清楚记得独树镇战斗。遗憾是那匹小马再也见不到了。

1997年,为纪念这次战斗,当地政府建立了“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我题写了碑名。

创办《战士报》

红25军长征分两个阶段,中途有一次停顿,创建了鄂豫陕新苏区。创建新苏区的日子里,军政治部创办了《战士报》,我是宣传科长,从筹稿、编辑到刻印都要管,还要负责起草文件、拟定标语口号、组织布置群众大会等等,还让我管政治部的宣传队,管部队的宣传教育工作。工作虽然忙累,但很起劲。

新苏区的创建很不容易。给养不济,生活异常艰苦。我们及时把部队的好人好事收集起来,在报上刊登。为配合群众反抗捐税的斗争,我们又在报上提出抗捐、抗债、抗粮、抗夫、抗丁的五抗斗争口号,积极配合宣传。

《战士报》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许多平时没时间讲的事,通过报纸做了宣传,效果不错。军领导也很关心,吴政委多次给我们指示。一天,我正在编稿,吴政委来了,对我说,报纸的稿子要短一些,稿子要到连队去约,要动员部队的干部多写稿子,多反映部队的情况。有时候,吴政委还亲自写稿子。记得有一篇叫《骑马大王》的批评稿就是吴政委写的。稿子在报上发表后,不仅帮助了被批评者常团长本人,而且教育了全军干部战士,密切了官兵关系。《战士报》很快成了全军上下关心的报纸。虽然简单粗糙,但很及时很实际,富有战斗力,对新苏区创建起了积极作用。

红25军官兵关系很密切,尊干爱兵蔚然成风。我亲眼见过徐海东抬担架运伤员。我自己也两次切身感受。在山阳县由于饮水不对,高烧一直不退。军医院院长钱信忠亲自给我做了治疗,后来我高烧昏迷,他就报告了戴季英。戴季英立即找来担架,让人抬着我走。

绝处中逢生

1935年9月初,在合水县板桥镇,敌35师骑兵团突然铺天盖地压过来。225团1营迅速抢占一座山头,以猛烈火力阻敌进攻,掩护徐海东等突出重围。这一仗225团损失200多人,团长方炳仁同志壮烈牺牲。

继续北进,没想几乎走进绝境。先是峻岭中的崎岖山路,再是荒草野地,不时还有小面积沙漠,饥饿和疲劳的阴影笼罩全军。体力弱的,走着走着就昏倒了。伤员更艰难,药品奇缺,加之饥饿,有的生命力耗尽了,就永远长眠在这荒山野岭之中。

困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全军指战员采取互助形式,体力强的帮助体力弱的,年龄长的帮助年龄小的,配了马的干部都把马杀了让大家果腹,全军上下团结一致,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恰好,来了一伙赶羊的商贩。军领导如获至宝,当即让供给部把羊全部买下。部队得以饱餐,经数天跋涉终于走出这片可怕的荒漠区。

1935年9月7日,我们到达了合水东北的豹子川(今属华池县),这已是陕甘苏区边缘。9月15日,我们到达延川县永坪镇。9月16日,刘志丹等同志率领红26军、27军赶来和我们会师。会师大会在永坪一条干涸的河道里举行,场面十分动人,热烈握手热情拥抱。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场面如在眼前。9月18日,永坪镇又举行了盛大的联欢会,庆祝两支队伍胜利会师。

我们红25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胜利结束长征。这时,全军总共是3400余人。

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成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已经唱了几十年,当初,它的出来很偶然。

1935年9月,我们与陕甘红军会师后,统一合编为红15军团。军团政治部机关,是红25军政治部改编的,我仍当宣传科长,程坦是政治部秘书长。

红15军团接连打了劳山、榆林桥两个大胜仗,部队补充了大批新兵。在对新兵进行纪律教育时,程坦秘书长建议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为歌曲,让大家天天唱,我完全赞成。我们长征到陕南创造新苏区时,程子华、郑位三要我天天去部队教唱歌,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觉得太麻烦,也曾有过把它编成歌曲的想法。但天天赶路没精力,另外我没有音乐知识,也就作罢。现在真是不谋而合,但程坦也不懂音乐,我们就借用鄂豫皖苏区流行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歌谱,唱过来哼过去,一唱一哼很合拍,于是在《红色战士报》登出这首歌,很快就传唱开去。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在庆祝会师大会上,红15军团的官兵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立即引起全场注意,很出了点风头。会后不久,许多部队都学会了这支歌。

这支红军歌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军队任务和纪律要求的变化,歌词做过相应的修改。1950年,总政治部组织文艺专家对歌词又进行了修改,1957年,再次修改,就成了现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可以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是由红25军先唱起来,然后传唱开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红军长征的故事大全

2.有关长征的故事

3.三篇红军长征的故事

4.开学第一课:听红军长征的故事

5.红军长征的故事:危难时刻见真情

6.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

7.关于长征的故事:中国青年认为长征精神是巨大财富

8.老红军讲长征的故事:有红军战士是最光荣的身份,一生足矣

9.关于长征的故事

10.长征的故事:大渡寻英

第三篇:长征二万五 胜利返家乡

长征二万五 胜利返家乡

雷云峰

研究员

贾拓夫,原名贾恒,曾化名贾元、关锋。陕西省神木县人。一九一二年生于一个贫民家庭。一九二六年加入共青团,一九二八年转为共产党员。建国前历任共青团陕北特委代理书记、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省委书记,西北局秘书长等职,建国后,党的“八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曾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党组书记、轻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 一九五九年“反右倾”时,贾拓夫被错误处理,下放基层工作。一九六七年五月七日,被林彪“四人帮”、康生一伙残酷迫害致死,终年五十五岁。

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对贾拓夫同志的一生做出了全面、公正的评价,推倒一切不实之词,平反昭雪,为他恢复了名誉。

本文侧重介绍一九三三年七月中共陕西省委被敌人破坏后,贾拓夫同志到江西瑞金向中央汇报工作后,参加长征过程中的部分事迹。

桐梓突围 重返遵义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旬,遵义会议后,担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的贾拓夫随红军总政治部,离遵义经桐梓进入习水县境内,径向赤水方向进发。行至土城,侦悉川军郭勋祺部已南 渡长江,向我军逼近;“中央军”薛岳部周浑元、吴奇伟纵队又从湖南尾追而来,与湘、黔、滇军阀的几个师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妄图乘我军北渡长江之际,取得“半渡而击、一举歼灭之效。

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领导小组及时识破了敌人的诡计,果断地放弃了渡江计划,于一月二十八日指挥部队与敌激战后,又回师桐梓。

贾拓夫奉命率一个连的兵力占领桐梓,为我军主力开辟南北通路安设了据点。这天,贾拓夫和战士们刚收拾好行装,只见两匹高头大马从大道上风驰电掣而来。待到近前,拓夫认出是红九军团长罗炳辉和党中央代表兼团中央书记何凯丰同志。他俩严肃而急促地说“情况骤变,敌人已切断我主力经桐梓南撤的要道,你们要立即撤退!”说完,跃马扬鞭,消失在滚滚尘埃之中。

几分钟后,果然从城西、城北传来密集的枪炮声和马嘶狗吠,接着又发现城西有敌人出现。

在这危急时刻,贾拓夫见两位红军战士搀扶着一位伤员艰难地跑了过来。他立即迎上前去,亲自把伤员扶上自己的战马,促其赶快转移,然后指挥部队阻击敌人。他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率领战士们且战且退,穿竹林、涉小河,冒着敌人居高临下的密集火力,从东山方向突出了重围,并激励、鼓舞战士,向娄山关前进。赖大超同志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快接近黄昏时,才跟上我相识的总政白军工作部长贾拓夫同志。他是因为把马让给了病号骑才掉队的。他疲劳地扶着一根木棍助行着。我们艰难地翻 山越岭,拓夫同志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关照那个,一会儿跑到队伍的前边,一会儿走到队伍的后边,还喊着:“‘大超,遵义城快到了,加油啊!’替我打气,还不时扶着我向前走。当夜幕低垂、万家灯火的时候,我们终于地高兴地到了达到正沉浸在痛歼蒋介石、王家烈二十几个团的伟大胜利气氛之中的遵义城”。当夜,贾拓夫在遵义老城的杨柳街天主堂宿营。他在随行录上写道:

北渡不能复南征,二次重占遵义城; 拓夫仍宿杨柳地,笑问英雄均健生 筹运粮秣 深入藏区

贾拓夫随红军总政治部二次离开遵义城后,四渡赤水,横渡大渡河,翻越大小夹金山,于一九三五年七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进抵黑水、芦花一带。红军由于长途跋涉,供给困难,粮食极其匮缺,解决吃饭问题成了当务之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毛儿盖和芦花等地设立了筹粮委员会,贾拓夫承担了筹集六十万斤粮食的光荣任务。他亲自带领一部分战士,到瓦布梁子地区筹粮。 从芦花城到瓦布梁子,要有三、四天的路程。他们沿着黑水河东下。黑水两岸,悬崖绝壁,仰首落冠,加之人迹罕见,使人视为畏途。拓夫等同志艰难攀行,途径彭德怀同志住处,彭老总欣然挽留。两人促膝长谈,不觉到了半夜。就这样,晓行夜宿,一连走了几天,才到达目的地。贾拓夫登高望远,只见黑水如带,千山纵横,黄绿田禾,杂错其间,十几个山庄村寨散布在瓦布梁 子周围,景色十分秀丽。这里是藏民聚居地。藏民房舍,高屋壁垒,沿山势而修,层层叠叠,颇为壮观。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食盐,风俗习惯与汉族相近,多数藏民懂得汉话。

由于反动军队一贯对少数民族烧杀抢掠,使藏族人民对军队有很深的恐惧和仇恨。当贾拓夫和战士们来到瓦布梁子时,藏族同胞早就逃到深山老林了,只丢下家徒四壁的空屋。拓夫严令战士不许擅入老百姓的房屋,不准动群众的一草一木,尊重藏民风俗,清扫街道,夜间露宿在自己搭的帐蓬里。后来,找到一位藏民通司,他目睹红军战士的和蔼可亲和严格风纪,深受感动,竭力向流落在外的藏胞宣传红军是秋毫无犯、为穷苦人谋生存的好军队,使藏族同胞打消了疑惧,陆续扶老携幼,返回家园。

贾拓夫为了密切军民关系,在藏民支持帮助下完成筹粮任务,领着红军战士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比如出布告,在宗教建筑前插保护牌,给每户人家发“保护证”,并派人到各个村寨召开村民大会,向藏族同胞宣传红军的民族政策和主张等,使藏族群众很快把红军当做自家人,问饥问寒,无拘无束,纷纷送东西给红军吃,腾房子给红军住,有的藏民妇女还为红军战士缝衣补鞋。

随着军民关系的密切,贾拓夫同志因势利导,启发和号召藏族人民控诉国民党官僚、军阀的压迫、欺凌,帮助他们组织成立了瓦布梁子六个乡的人民自治政府,用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了乡人民政府的代表和主席。接着,又召开了六个乡的人民代表 大会,成立了瓦布梁子地方自治区藏民革命政府,并建立了革命武装。受尽压迫苦难的藏民,第一次尝到当家做主的欢乐。到处是飘扬的红旗,处处是喜悦的笑脸。在区、乡人民政府领导下,广大藏民群众踊跃投入为红军筹粮熬盐的活动。贾拓夫因地制宜,改过去的“打富济贫”为“借富济贫”,同时,发动群众,由红军战士和胸前别着红布条的“乡主席”、“乡代表”带头,拿上镰刀,赶上牦牛,到那些有民愤的“恶霸”的地里去割青稞。割下来的青稞,一半归红军,一半给农民。由于藏民群众的热情高、干劲大,仅半个多月,就完成了筹集粮食和盐巴的任务。为了把这一大批粮食和食盐运到芦花,除了数百名红军战士肩挑人扛之外,还有许多藏族同胞主动参加搬运。他们不要报酬,自带糌粑,有的全家一齐出动,情景十分感人。当红军离开瓦布梁子时,又把几千斤粮食分给了贫苦藏民。临别时,藏民依依不舍,以酒相送。拓夫同志负责的筹粮筹盐活动,受到了总政治部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打油诗这样称赞他:“拓夫不假(贾的谐音),善骑战马;深入藏区,办法真大。‘借富济贫’,大得民心;建立政权,藏民紧跟。每个红军,分盐二斤;吃上糌粑,粮袋有粉。带上盐巴,浑身有劲;瓦布梁子,拓夫更新。筹粮任务,拓夫超额;为过草地,添了把劲。学习拓夫,为民真心;全心全意,共产精神”。

长征作向导 直奔陕甘边

一九三五年八月中、下旬,贾拓夫随红军总政治部离开黑水、芦花,向茫茫草地前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正确指挥下,中央红军冲破了蒋介石三十万兵力的防线,夺取了从草地到巴西、上下包座的几个县城,于九月十七日闯出天险腊子口,进抵岷县的哈达铺。中央决定,在这里宿营整编,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彭德怀任司令员。

九月二十三日,聂荣臻同志捡到一张七月某日的《晋阳日报》,上面的一则消息写道:“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多人,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员二十余万人。他们飘乎不定,行去无踪,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之可能„„”聂荣臻将此报送交司令部后,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他立即找贾拓夫了解陕北革命情况。拓夫同志将他所知一九三三年夏,陕西省委被破坏前陕甘游击队和红二十六军的活动情况,详细地作了汇报。毛泽东兴奋地说:“别说有几万红军,能有一万也就好了!”接着转身对谢觉哉说:“看来刘志丹在陕北至少开辟了一块革命根据地,到了陕北再说吧!”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几位中央政治局常委研究后,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那里有我们的根据地„„,到陕北只有七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前进阵地”。随后,贾拓夫做为陕甘支队司令部的向导,在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身边工作,随时介绍陕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概况,为 中央负责同志的决策,提供了重要情况。

陕甘支队以急行军的态势折向西北,甩脱蒋介石嫡系薜岳、胡宗南部的截击,向甘肃渭水急进。九月二十六日,陕甘支队司令部到达通渭县的榜罗镇。在这里,贾拓夫与几位派来迎接中央红军的陕北游击队员接上了头。中央领导同志进一步获悉了陕甘边红军和陕北苏区新的情况。于是,在榜罗镇召开了有贾拓夫列席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改变“俄界会议”所决定的路线方针。毛泽东同志要彭德怀尽量避免打仗,力戒减员。昼夜兼程,直奔陕北。

十月,中央红军翻过六盘山,摆脱了平凉、固原之间马鸿逵骑兵和东北军骑兵的阻击,扫平了沿途敌军据点,于十月十九日胜利到达吴旗镇。在这里,中央决定派贾拓夫、李维汉、刘向山、王首道等同志率一个排武装作先遣队,直奔瓦窑堡,寻找陕北红军的领导机关,接着,兵分两路,机关单位与非战斗部队向瓦窑堡前进;主力红军挥师南下,准备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十月二十四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负责同志途径保安县城,到达中共陕甘晋省委所在地下寺湾。党中央在这里住了五天,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上阐述了从“沙窝会议”、“俄界会议”到“榜罗会议”的最后决策过程,毛泽东同志说:“俄界会议与张国焘决裂,那时的口号是打到陕北去,以游击战争与苏联发生联系。榜罗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了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扩大 苏区。在俄界会议上想在会合(指与陕北红军)之后,到接近苏联的地方去。那时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的观念是没有的,现在我们应批准榜罗会议的改变,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他同时指出,红军到达陕北的任务,已经胜利地完成了。目前,我们的任务就是敌人的“围剿”,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并正式宣布把陕北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党中央通过了毛泽东同志的报告,并做出了决议。

贾拓夫、李维汉等同志受中央派遣,先行到达下寺湾,与红十五军团取得联系后,拓夫又赶到瓦窑堡,协助王首道、刘向山接管了陕北苏维埃政府和保卫局,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及时、妥善地处理了陕北肃反扩大化问题,释放了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恢复了他们的领导职务。从而使千回百折的中国革命,取得了陕北这个良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使革命烈火更加熊熊地燃烧起来。

贾拓夫,这位在长期革命战争时期立下汗马功劳,在社会主义经济战线上又做过重大贡献的老干部,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四人帮”等迫害致死了。他的过早逝世,是党和革命事业的一大损失。今天,在纪念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深切怀念贾拓夫同志,并借用明代诗人于谦《咏石灰》一诗,以示悼念: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四篇:红军长征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

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

着我们每一人。我是一名普通百姓,在我青少年时期,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

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有人可

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

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

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咱们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

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

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我觉得,红

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从资料上见到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

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

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

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红军长征读后感范文二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

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面

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

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

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

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

动。然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

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所铭记。

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

长征,那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辉煌未来前进。

长征途中,没有吃的,把骡马杀掉;骡马没了,去挖野菜,哏树皮、嚼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那一件件、一幕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动人的小故

事——《金色的鱼钩》。

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位老班长为了让几个伤员不饿肚子,自己不顾疲劳、强忍饥饿来到小水塘为他们钓鱼充饥,自己却一点儿也舍不得吃,最后活活的被饥饿折磨得倒下了。老班长那舍己为

人的精神、那崇高的革命主义品质,深深地打动着我:为了让自己的伤员不饿肚子而牺牲了。试想,当时如果有一把米,对,哪怕只有一把米,老班长也许不会被

饥饿夺去他坚强的生命。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同学不懂得爱惜粮食,他们把饼干、馒头、面包、稀饭随便乱扔,在家里挑吃捡穿……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

费啊!

古人尚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彻骨感受,我们应该从中领悟粮食的珍贵。是的,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你难道还忍心把咬了一口的馒头当泥巴扔,把吃了一口的饭当脏水泼吗?

同学们,多想想长征中的革命先烈吧!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新生一代,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爱惜粮食,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啊!

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当4支红色大军在70年前的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些红色战士,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

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

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

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

精神。

无论是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是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都被凝聚到了这支红色队伍里,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召、所激励。正因如此,湘

江血战中的红军将士在成片成片的战友倒下后,又如同潮水般补充上去。正因如此,雪山草地中被饥饿和疲惫逼至生理极限的人们沿着战友的遗体形成的路标顽强

前行,最终走出死的沼泽,迎来生的希望。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

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从跟随红二方面军进行部分长征的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到千里迢迢来陕北记录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从8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索尔兹伯里到今天仍在这条路

上跋涉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各种初衷而开始关注长征的外国人在走近这段历史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

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

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优良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

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

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第五篇: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红军的长征实际是不得已的。由于没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在原来的根据地没有办法坚持下去,只好进行战略转移。但是究竟到哪里去,是没有明确方向的。北上抗日只是后来的说法。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出发时,是准备去湘西和二、六军团会师。遇到国民党军严重的阻截。湘江战役遭到严重的损失。从8万多人减少到3万。这是长征途中遭到的最严重的损失。爬雪山,过草地并不是最严重的损失。

后来中央红军转进贵州,占领了遵义。就想在遵义地区建立根据地。但是蒋介石立即调集大军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只好决定到川西北和四方面军汇合。但是直接渡过川江穿过四川省当然是不可能的。中央红军于是四渡赤水,冲破包围圈,进入云南。在云南渡过金沙江,进入彝人区,才摆脱了国民党军。通过彝人区以后,抢夺芦定桥。再前进当然不能经过成都平原,就只能爬雪山过草地了。

所谓雪山草地就是今天阿坝藏族自治洲的夹金山和松番草地。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以后就和四方面军汇合了,双方混编成左右两路军通过草地。结果在通过草地以后红军发生了分裂。毛主席和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一部分组成陕甘支队,单独北上。其余部队重新通过草地到了现在甘孜藏族自治洲地区。

陕甘支队北上以后突破腊子口,到达甘肃南部。在一个叫哈达铺的地方,看见一张国民党的报纸,知道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才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红军第一方面军的长征。困在甘孜的四方面军和经过长征的二方面军即原来的二、六军团终于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长征正式结束。

下载红军长征二万五艰苦卓绝立丰碑(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军长征二万五艰苦卓绝立丰碑(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军长征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于1934年10月10日率红1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

    红军长征

    红军岩的故事 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的红军岩,长约10来米,形状有如龙的舌头,老百姓原来叫它龙舌岩。岩石上留下的一幅红军标语至今还清晰可见。岩石旁边还有一座风格别致的凉亭......

    红军长征之感

    由长征引发的一些感想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中国工农红军主不得不进行战略......

    红军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精神-服从党的绝对领导毛泽东同志在谈到长征时曾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7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一场举世罕见的军事......

    红军长征读后感

    《红军长征》读后感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 长......

    红军长征读后感

    红军长征读后感|红军长征读后感范文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

    红军长征读后感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

    红军长征教案

    《红军长征》教学简案 大公中学胡文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掌握遵义会议主要内容及意义,总结归纳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