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该看的书
<山楂树之恋><情书>/岩井俊二
畅销书:<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情商:它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丹尼尔·戈尔曼<谁动了我的奶酪><致加西亚的信><拿破仑·西尔成功学全书><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
<高校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中国古典著作:<论语><道德经><易经><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三国演义><史记><东周列国志>
现代著作:<中国现代史><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
西方著作:罗素<西方哲学史>黑格尔<辩证法>霍金 <时间简史>
名人传记:<曾国藩书信全集><胡雪岩全传>
思维训练:爱德华·德·波诺<思维的训练><六顶思考帽>
工作前的读物:<工作中无小事><你在为谁工作><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我爱笨老板>
管理类: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成果管理><21世纪管理的挑战><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哈罗得·孔茨<管理学><松下幸之助管理全集><看不见的新大陆><追求卓越><竞争战略><蓝海战略><基业长青>< 发现利润区>菲利浦<营销管理>
《执行》《管理百年》
相关专业的 畅销书
《管人的真理》《影响力:你为什么会说“是”》《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心理学的故事》《魅力赢天下》《鲍威尔领导秘诀》
《工作与人性》《马斯洛管理》《渴求成就》
《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经济人员的职能》《管理工作的本质》
《让工作适合管理者》《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平衡计分卡》
《人力资源管理》《雇员培训与开发》《员工招募、面试甄选和岗前引导》
经济类:
曼昆〈经济学原理〉
科斯、阿尔钦、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选择——产前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
吴敬链: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
企业案例
〈道路与梦想〉 〈 从优秀到卓越〉〈 联想为什么〉〈 海儿,中国造〉〈走出中华〉
〈大变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杰克·韦尔奇自传〉 〈差距:中国一流企
业距世界一流企业有多远〉
第二篇:《爸爸妈妈,我该怎么看书》读后感(通用)
《爸爸妈妈,我该怎么看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爸爸妈妈,我该怎么看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爸爸妈妈,我该怎么看书》读后感1最近,儿子的老师推荐了一本叫《爸爸妈妈,我该怎么看书》的书。这本书是谭旭东的新作,针对7—12岁的亲子阅读,阐述了他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对于我而言,阅读已经是比较遥远的事情,这本书是我近十年来第一次正儿八经为了读书而读的书,当然了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只是简单的翻阅了几页,因为工作的关系,只有睡前的一段时间来阅读,两天看下来,我发现自己已经能够心平气和地从书中寻找解决困惑的内容,收获很大。作为一个80后父亲,小学期间我便将半白话文的四大名著读了个遍,说起动力,因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是我的偶像。这种阅读的好习惯一直带到了梅岭中学,刘墉/席慕容的散文小说几乎没有遗漏,长期的积累让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到高考都是名列前茅,也曾经在《榕树下》发表过几篇随笔,这一切都归功于坚持阅读的好习惯。然而现在,在指导孩子阅读的时候,困惑却出现了:
从谭老师的书中,我得到了答案,深受启发,简单归纳了以下几点:
四、相比课本阅读,课外阅读不针对考试,也没有强制阅读任务,但课外阅读一定要读纯正、精美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趣味。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多接受艺术的熏陶,多培养一些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五、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接受度来引导,不可操之过急;
六、让阅读成为生活习惯,让孩子多和同学、朋友、老师、家人分享阅读的故事内容和读的感受,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儿子抱着我,特别好奇地问我九大星、恐龙、黑洞、赵云、诸葛亮的时候,我觉得幸福满满。让孩子告别游戏王者荣耀,告别我的世界感受亲子时光,享受阅读快乐!全家一起努力!
《爸爸妈妈,我该怎么看书》读后感2上周学校老师给家长们推荐了一本叫《爸爸妈妈,我该怎么看书》的书,希望我们做家长的认真的读一读。抱着学习的心态一路读下去,勾勾画画,收获颇丰。这本书的作者是谭旭东老师,他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这是一本囊括近几年国内外著名幼儿文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以及国际国内著名插画、绘画大师作品的详细儿童阅读指导读物。
我总结了一下本书中给我们讲述了:要做一个读书的人,我想首先父母要做一个读书的父母,那孩子才能有样学样的做一个读书的人;要享受读书的乐趣;要阅读经典和名著,其好处是可以培养耐心,培养思考力;读书有方法,可以随读、细读和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孩子分享阅读的快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要远离坏书、少读流行书和少看电视,少上网;以及如何高效阅读和文学名著导读等有关阅读的方方面面。
我的学生时代,家里的条件不好,可看的书很少。所以在我女儿上幼儿园时,我经常借一些绘本回来和她一起阅读,一起看,一起笑,一起简单的沉浸在书的海洋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识字量的增加,她看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内容也越来越杂。可是我陪着她一起读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当她喊我时,我总是在说妈妈在做家务呢。现在她已经很少再和我一起讨论看过的书了。看完本书后,我觉得咱是应该好好的检讨一下了。
书中给孩子们列了一张书单,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样的书适合自己的孩子,不会再为孩子选课外书而困惑。书中也讲了只要孩子读的书不是不健康的书,就要对孩子的兴趣给予肯定。父母对孩子阅读的引导,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的,而是要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拓宽孩子的阅读面并提升其品味。前两天女儿还讲到,等她手上的.《汤小团》(关于历史东周列国的)看完,借一些和地理英国的书回来给她看一看。对于她的这点小要求,咱还是要努力做到的。
这本书是收集谭旭东老师写过的一些随笔,讲述了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尊、爱心;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倡导宽容有爱的家风等各方面。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阅读养心,阅读怡情,阅读教人审美,阅读让人优雅。
《爸爸妈妈,我该怎么看书》读后感3孩子升入二年级,越发地喜欢看书了,空闲时常常一个人抱着书坐在她的小书桌前静静地阅读,我和她爸爸见了都很欣喜,但同时又有些迷惘,到底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她去看书。女儿还小,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当今社会资源丰富,各种信息也五花八门,我该如何引导她去寻找发现那些真正有价值有内涵、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好书?卷帙浩繁,渺如烟海,我该如何引导她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地读书?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老师们向大家推荐了一本名叫《爸爸妈妈,我该怎么看书》的书。
抱着好奇和急于解惑的心态,我去看了这本书,拜读之后,感触良多。这本书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谭旭东先生的新作,书中内容丰富,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例讲解,针对1—6岁、7—12岁的孩子,分年龄阶段,对应相应的详尽细微阅读方案和可操作性强的细则指导,非常实用。
在书中,作者极力呼吁我们,在引导孩子阅读之前,自己首先要成为好读书、多读书的父母,以身作则,进而才能培养孩子热爱阅读的习惯。对此我深有认同,记得曾看过一个采访,采访对象是20××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华天韵的母亲,采访过程中她提到,在天韵小的时候,她为了培养女儿热爱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整整四年都未曾看过电视,而这带来的成果也是斐然的,天韵此后的十几年都深深沉迷于书籍的海洋中,而这也为她增添了几分内省的气质,早早地超越同龄人成熟起来。由此可见,读书,不仅可以帮人培养良好清晰的思维方式,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更加可以增添人内省的气质。
而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爸爸妈妈》这本书中,作者着力强调了要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一点在当今略显功利化的教育制度中实在难能可贵。比如说,作者在这边书的“六年级学生如何高效阅读”中讲到自己女儿的一些阅读方法,作者就不让自己的女儿写读后感,更不要求女儿回答任何问题,讲任何大道理,还会经常鼓励孩子少年报刊、《儿童文学》等杂志,以补充语文课的不足。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侄女,她如今已经上大学了,从小便一直热爱阅读,但对读书笔记这件事却一直嗤之以鼻,尤记得她小时候老师布置了很多读书笔记一类的作业时,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时愁眉苦脸的情景,久而久之,所谓的读书笔记也就变成了交差式的形象工程,失去了其实质性的意义,只要凑够字数就行,至于质量,则不忍提及。其实仔细想来,孩子带着任务去阅读,便会有一定压力,本来快乐的阅读体验没有了,就如同你看过一场电影后要写观后感一样,一下子就没有了观影的乐趣,因为有任务啊!但事实上,阅读的过程,深入到文章段落之中,去感受去共鸣,去获得快乐的体验和心理上的满足,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如此一来,时间一久,量变引起质变,孩子的阅读能力,精神境界,便会自然而然地大幅度提升了。
很多人都爱追问读书的意义、用处所在,而当你真正深入到书籍本身之中去,去体会其中悲欢喜怒,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现,读书并无所谓任何现实功利性的意义或目的,对真正体味到其中乐趣并热爱的人来说,就如同吃饭睡觉,必需却也凡常,一切的意义皆是乐趣产生后的衍生品。而读书带来的情感上的巨大满足,本身已是最大的意义所在了。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青菜粥米可以维持你的生命,却无法让你获得滋润与满足,阅读,是精神的脂膏,让你快乐而满足。
想起我的父亲,一个在农村务农的老人,他也如众多乡村中的人一样,为生活琐事所缠绕,但倘若一有空闲,他便会停下阅读,如饥似渴地吮吸一切可以接触到的字纸,夕光濡染下,他的神情是那样地满足而快乐。而我终于明白了博尔赫斯的那句话:“如果世上真的有天堂,那一定是座图书馆的模样!”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与书籍相伴,在书香中快乐一生!
《爸爸妈妈,我该怎么看书》读后感4人生有很多是快乐的事,而陪孩子读书也算其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书,读好书,长大后才有好的前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买书,但怎么选择适合孩子的书成了我最大的难题。最近,孩子学校的班主任王老师推荐我看了一本书,《爸爸妈妈,我该怎么看书》这本书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的新作,这本书中给我们讲述了要做一个读书的人,要享受读书的乐趣,要阅读经典和名著,其好处是可以培养耐心,培养思考力,读书有方法,可以随读、细读,和孩子分享阅读的快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要远离坏书、少读流行书和少看电视。
作者在这本书中讲到自己女儿的一些阅读方法,作者从不让自己的女儿写读后感,更不要求孩子回答任何问题,讲什么道理,还会经常鼓励孩子读一些《少年报刊》 《儿童文学》等杂志,以补充语文课的不足。对书中作者的一些观点,我也有同感,如作者认为现如今有人提出的“海量阅读”、“主题阅读”都是功利性阅读。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识字量不多,理解力不够的时候,就要慢慢读,用心读,读懂,读透,才能体会到快乐,才有收获。等识字量大了,理解力也强了些时,就要尽量读整本的书,或者多读一些,优美生动的文字,培养自己高雅的阅读兴趣,给自己的阅读增加一些难度。如果一开始读书就追求“海量”、就扣着“主题”读,那还有什么兴趣和快乐而言呢?
教会孩子热爱读书并懂得怎样读书,是我给予孩子最大的财富。孩子的阅读,不仅仅是在学校,更多的是在家里和平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我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孩子一起读书学习,带动了孩子读书的兴趣,开发了孩子的潜能,培养了孩子好学的习惯,同时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质,教会孩子如何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和孩子一起读书学习,同时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学习的机会,更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加强,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增进家庭的沟通。
所以,无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多忙碌,每天都应当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分享名家经典,这对我自身来说,是一种情操的陶冶,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有利于孩子在品书的过程中心灵得到滋润,得到净化,更有利于文化修养上的提高。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的孩子会对我说:“感谢妈妈给予了我最大的财富,教会了我热爱读书并懂得怎样读书!”为孩子的一生播下了幸福种子!
《爸爸妈妈,我该怎么看书》读后感5最近,班主任语文老师推荐了《爸爸妈妈我该怎么看书》这本书,原本以为是理论学习的工具书,就随手翻了翻,没想到谭旭东老师的这本书,真的很值得一读,难怪得到班主任崔老师的推荐!从粗浅的方面来讲,教你怎么看书,从更深的层次来说,就能读到谭旭东老师对于教育的思考,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还有很多的欠缺。
自从做了家长以后,我也和大多家长一样,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但一直也不知道从何入手,就拿最简单的阅读来说,自认为读书,就必须记住好词好句,再写读后感,一套流程下来,才会有阅读效果。为此,孩子的课外读物都是经过我的精挑细选,不按要求来阅读,我就批评他。读了谭旭东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了,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心,动脑筋,体会文字的美妙之处,进入情景,展开想象和思考,充分挖掘阅读的潜能。
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亲子阅读,自从孩子上了小学后,学习了拼音,认识了些许汉字,就认为没有必要再陪孩子亲子阅读了,应该听听很多专家的话,大胆放手才是王道,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亲子阅读越早越好,而且可以延续到15岁,而且亲子阅读不是单纯地给孩子讲故事,而是运用多种的阅读方法,让孩子在听一听,看一看,玩一玩的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直到掌握阅读的内容,唤起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以前在为孩子选书的时候,总是偏向于作文类,或是故事类的书,例如《柳林风声》,《小王子》等等,认为只有这些课标性的读物才能提高孩子的词汇量,像类似于图画书,科技书,历史类的书就轻易地否定了。看完了谭旭东的这本书,才知道,只要孩子看的不是不健康的书,要对他的兴趣给予充分的肯定,家长对于孩子的阅读引导,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而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兴趣基础上。尽可能地拓宽孩子的阅读面。
在这本书中,谭旭东老师还推荐了很多适合爸爸妈妈一起读的书,甚至还推荐了1—6年级的阅读书名单。陪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再次学习的过程,让我们家长懂得什么样的书适合孩子,不再为孩子读什么样的课外书而困惑。
愿书香伴童年,书香伴人生……
第三篇:看书推荐范文
【提高领导力七本必读书】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2、《旁观者》
3、《管理的实践》
4、《基业长青》
5、《从优秀到卓越》
6、《世界是平的》
7、《领导力》。
【金融从业者必看十大图书】
1、曼昆《经济学原理》
2、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
3、弗兰克.J.法博齐《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基础》
4、滋维.博迪《投资学》
5、斯蒂芬.A.罗斯《公司理财》6 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
7、约翰 C.赫尔《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产品》
【女孩子值得一读的十本书】
①张爱玲《倾城之恋》;②杜拉斯《情人》;③海蒂《性学报告》;④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⑤渡边淳一《男人这东西》;⑥钱钟书《围城》;⑦劳伦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⑧泰戈尔《草叶集》;⑨.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⑩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管理者必读的10部书】
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二、《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三、《二十二条商规》;
四、《惠普方略》;
五、《韦尔奇自传》;
六、《从优秀到卓越》;
七、《活法》;
八、《跨越文化浪潮》;
九、《管理行为》;
十、《马奇论管理》。
第四篇:大学,究竟该怎么读?
大学,究竟该怎么读?
—读《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有感
“批判”、“有病”多么犀利的字眼,让我骇然的同时也暗暗替作者捏了一把冷汗。中国高等教育存在问题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谁那么不客气,竟拿北大开刀?中国高等教育究竟有什么病?带着疑问我细细地读完了整本书。
《北大批判》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书中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作者薛涌,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后在耶鲁大学历史系修完博士课程,对于中西方教育都有深刻的理解。作者号称“反智先生”,近年来在国内媒体上颇为活跃,撰写大量评论,许多言论颇富激烈性、争议性。难怪他对北大的批判一针见血。《北大批判》是针对中国教育积弊的力作,也是作者薛涌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书中详细分析西方大学教育的种种先进的理念与实践,从而对比分析出中国高等教育的种种缺失,力图为改正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献计献策,诸如“讨论班制度” “砍掉泛滥成灾的博士课程”“历史文学和精英教育”等等,以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
整本书共分六章,因为不是一本学术专著,各部的内容逻辑就不讲究连贯和一致性,读者可以就自己的兴趣,择取读之。书中很多地方都给我很大启发,这里只结合书中给我影响最深的部分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当我们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脱颖而出顺利踏进象牙塔时,真可谓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相信大部分大一新生对于大学生活都是满怀期待的。然而,现在大学生生活现状却让人担忧。在现今的大学校园里,“无聊”“郁闷”成了大学生的口头禅。“大一不知道该干什么,大二知道干什么却不想干,大三想干却没有时间了,大四有时间却毕业了”,流传已久的顺口溜似乎成了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可见很多人对于大学四年该怎么度过是很迷茫的。大学学什么?郑也夫先生有一篇演讲稿“大学教育教什么?”,归纳为三个方面:读书、写论文和思考,理工科还要加上实验。薛先生对“大学学什么”提供的答案正与郑先生的答案相呼应。
首先是读书。很多大学生认为文学,特别是历史,是“无用的”,而薛先生却认为大学里读写“无用”的书,往往能成为有用的人。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明,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辩。可见一些看似“无用”的书对人的思维及人格完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果你在现在的大学校园读中国历史,读白居易,读李白,肯定会有人送你一句话:这人疯了。也难怪,当文学院的人都不读诗了,当历史学院的人连简单的史实都说不上来的时候,你还能要求其他学院的学生去读诗读史吗?我经常去课室或者图书馆自习,很少看见有人阅读除了教科书之外的书,有也是时尚杂志而已。大学四年读下来,除了那几本教科书之外什么书都没看,你的视野能有多广呢?就算你把每一本教科书都读熟读透,你也只不过懂了冰山一角而已,何况你未必有去弄懂它呢?教科书教会你的只是一门技能而已,而那些“没用”的书教给你的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让你一辈子受益无穷。
其次是论辩。在薛先生的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什么是大学的核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disputation(论辩)。这种“论辩”,并不一定是公开的口头辩论,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论辩意味着对同一论题形成正面和反面两种观点,通过辩论逼出真理的逻辑。可是论辩的前提是什么?是独立自由的思想和对真理的主动性求知。首先,没有独立自由思想,结论都给限定了,怎么可能进行心灵的是非辨析呢?比如高校的期末考试特别是文科的,考试的时候只要你把书本的内容默写出来就可以了。大部分考生都会写很多,因为老师是按点给分的,错了的部分并不会扣分。也就是说学生根本不知道他写的是什么,对于知识他只是囫囵吞枣,并没有细细咀嚼。这样的学生只是考试的工具而已,他怎么会去论辩呢?如果他不按点写,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天马行空的陈述一番,但老师找不到点给分啊?那怎么办?谁敢冒这个险?其次,追求真理需要主动性。我们都习惯了高中的学习模式:老师在讲台上讲,而我们要做就是把老师讲的内容无条件的装进我们的脑。如果你去高校的教室走一圈,你同样能发现这种情况:在一间阶梯大教室里,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讲台下面坐着一百多个无精打采的学生,偶尔低头抄抄笔记。这就是典型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学生都很怕被老师点到回答问题更别说主动举手跟老师辩论了,所以课堂气氛一般都是死气沉沉的。只是机械的接受,只问“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这样怎么能逼出真理的逻辑呢?只有进行心灵的是非辨析才能触类旁通,否则就只是单单背了几本教材而已。
再次是读和写。在薛先生的书里,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通过读和写和世界建立联系。前面已经谈到了“读”,这里不再赘述。薛先生说的很对,什么都写才是什么都想。你在写的过程就是想的过程。但是许多高校却不重视读和写,学生自己也不注重读和写。基本上老师不布置作业,学生是很少写的。就我而言,也是这样的。大一大二两年,写的东西是很少的。大抵写完之后也就忘了,因为没有去思考。看看周围的同学也是没有几个写的,几乎看不到他们动笔。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知道学而不知道思考学了也罔学,做学问需要反刍。写的另一个方面是为了表达自己,与世界建立联系。许多大学生不注重培养自己写的能力,到毕业的时候连求职信都写不好,用人单位又怎么用你呢?
最后是well-rounded person。大学对学生最大的训练是教他或她怎么当一个“君子”,也就是well-rounded person(饱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格),这样的“君子”所指的,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品格:有独立的道德判断和意志,有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知道怎么应付挑战,怎么自我发展,怎么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应不屈不挠,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清华的校训说明教育的第一
使命是人格的完善,而非技能的培养。然而现实中,许多人都把大学当做技校来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的去完善自己的人格。于是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事件屡出不穷。闹得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事件”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更让人震惊的是他的同门师妹的言论:“我要是他(药家鑫),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药家鑫事件中的死者)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太可怕了受害者维护自己的利益怎么成了不要脸的事了?药家鑫师妹的言论让我们再次见识到了不少年轻人对于生命的漠视、对他人生命的轻视和对异类生命的摧残的严重倾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在培养社会精英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这句话是说当你确立了对你的心灵而言是最重要的东西后,就不会让那些琐碎之务喧宾夺主地占据你的心胸。所以还在迷茫的朋友们,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方向吧!待你大学四年毕业后,再回首,也就不枉这四年了。
第五篇:大学选修课该怎么上
大学选修课该怎么上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近年来,一种“潜规则”也渐渐出现在大学生选修课当中——“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在很多大学生的生活中,选修课似乎成为了一种“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得不到学分。现在的高校都实行“学分制”,除了必修课的学分一定要修满一定分数外,选修课的学分也被做了硬性规定很多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诀窍,比如说,选择最后是交论文的而不是考试的,选择老师不点名的而不是必须课课都得到的。对于学校来说,学生们对待选修课的态度显然与当初开设选修课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说,想对选修课说声“爱你”真的很难。
部分同学过于重视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规划。一些同学抱着只为完成学分的心态选修课程,以便尽快修完,好给以后的专业课学习腾出时间。也有同学表示,学起来轻松的选修课程就算不太喜欢也会考虑选择。也有部分同学有从众心理,会盲目跟着别人选,或选同学上过的课,觉得这样“心里有底”。
老实说,一听到“选修课”这个词我就有一种轻松、自由的感觉,因为我认为选修课是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的课,这样,我们就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门课。我们也清楚的知道,不管是任何事、任何工作,只要我们能够用时间去学习它、去研究它、去推敲它,我们就能够有做好这些事或是胜任这个工作的基础条件。自从我上选修课以来,我就有着这么一种感受,认为选修课学的知识不比公共课少,甚至我还认为,选修课学的知识要比公共课学的知识多。
对于我的这种认为,其实我真的不知道是对还是错,但是,我可以坚定的说,对于我个人来说,选修课学的知识确实要比公共课学的知识多的多。经过同学们的反映和自己的观察,我发现,对于那些大学必修的公共课,绝大部分都不是同学们的兴趣点所在,也就是说,同学们是因为公共课是大学必修的课程而去学,而不是因为同学们自己的兴趣或是爱好去学的课程。在这样的条件下,同学们是抱着消极的态度去学习公共课的,而对于选修课来说,这正好与公共课相反,选修课最起码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是兴趣点才选的这门课,也就是说,同学们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选修课的,从而等到一个学期下来,真真学到知识的是选修课,而不是公共课。当然,我不敢否认,公共课我们就完全没有学到知识。
对于公共课来说,至少在我目前了解的信息中,绝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时候,就没有怎么上过课,就没有怎么听过课,即使上课的同学,也可能没有集中精力的去学习、去听课,而是绝大部分时间花在怎么度过这节课的问题上。平时没有好好的上课,但是又不能挂科,所以,就只能是在考试前的一个星期左右开始打开书本,对于部分同学来说,这时或许是他第一次打开书本开始来看书,如果现在再不看书,那就会挂科,对于大学生来说,挂科的后果是什么彼此心里最清楚、明白不过了。总之,同学们对于公共课是采用“突击考试的、平时消极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一个学期下来不挂科。
然而对于选修课来说,可以说是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课,也就是说,在选修课上,至少有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那么,学生就不是抱着消极的态度,反而是积极向上的态度;那么,在平时的时候,同学们上课也就不会找事来打发上选修课的那一个多小时,就不会觉得选修课的那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几倍的时间,相反,同学们就会觉得上选修课的时间真是太短,还没有听好就下课了,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就一定会有一些没有弄清楚的问题,那么,这样的一节课才真真正正的有一节课的价值,也正是一节课的母的所在。总之,同学们对于选修课是采用“平时认真听讲、考试和平常保持一样的心态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轻松而又快的学习方式,也正是我们走上社会后所需要的工作态度,学习的知识也才真真正正的属于自己的知识。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生活的阅历和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走上社会做充实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