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跨学科2比较研究3权变 4数学5历史6实验7假设8归纳方法 管理要领:1目标是管理灵魂2人是管理根本3管理者是管理核心4环境是管理舞台5管理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管理有效的保证
人本管理原则:1利益协调2行为激励3控制适度4权责对等5参与管理原则
管理的基本方法:1经济2法律3行政4启发教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入世精神2伦理中心3重义轻利4中庸之道5重视名节6勤俭传统7廉洁意识8家庭观念9任人唯贤1辩证思想
行为管理学:个体 群体 组织 领导
决策的基本特征:预见性 选择性 满意性 动态性 过程性 可观性
决策的基本原则:1信息2预测3客观4系统5优化6动态7公正8法制原则
决策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问题确认、建立议程、确立目标、信息搜索、拟定备用方案、方案估计、选择方案
计划的功能:1见证决策目标的实现2有利于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3预防意外情况对其造成的干扰4为实施者控制提供依据
决策的心理效应:1光环2自因3近因4从公5定型6反衬7校对8拖延9新闻10歌颂11当局者迷12旁观者清
组织设计的原则:1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2整体协调3重点突出4因事设职5权责利结合6规范化和制度化
组织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1组织环境2组织战略3技术4组合发展阶段
人员选聘的标准:1管理的欲望2正直的人品3实验的精神4决策的能力5沟通的技巧 组织老化的标志:1机构臃肿2反应迟钝3文山会海、官僚主义严重4模式僵化5决策常失误6人际关系恶化、矛盾严重
组织老化的对策:1定期审议2严格行动3向下走的和现场管理,鼓励及建议3人员换岗和流动4灵活用功方式5组建临时或长期的团队合作
领导的构成要素:1权利2对人的认识3与组织和群体成员的联系4领导风格作风及氛围 领导的作用:1领导是将组织内个部门连接在一起的粘合剂2领导是激发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催化剂3领导是各种管理职能的基础4领导是组织的创建活动的源泉和组织者
领导者的素质:1修养和责任2文化知识3政治4能力5心理6民主和法制7自然素质 艺术的类型:1思维艺术2语言素质艺术3识人用人艺术4理事艺术5授权艺术6交友艺术 个性优化教育:提升民族素质的革命1心理健康教育2智慧技能的开发和训练3成功心理教育:包括理想,目标,态度,行为等4性心理教育5个性教育:观念,方法,途径
个性的形成于发展:先天:交叉遗传,基因遗传,变异与控制后天:家庭,学校,文化,岗位工作,政治控制
气质:1胆汁质(兴奋型)2多血质(活泼型)3粘液质(安静型)4抑郁质(抑制性)控制的特征:1整体型2动态型3是对人的控制和由人执行的控制4是指该下属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控制过程:1控制的标准及其判定2衡量实际工作3鉴定偏差及矫正措施4偏差产生的原因 创新的基本内容:1目标创新2技术创新3制度创新4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5环境创新 沟通的功能:1控制2激励3情绪表达4信息领导=建立关系=沟通
沟通障碍:1语言障碍2观念3角色4时空与习俗5心理6政治
激励的方式:1信仰2目标3参与4竞争5考评6业绩7奖惩8信任9关怀10反馈11情感12榜样激励
第二篇:“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范文模版]
“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y 管理学研究方法学)
(2008年3月)
共4篇18章
序论: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第1章 管理学研究方法导论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y: An Overview
第1节 什么是管理学研究方法
第2节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体系和内容
第3节 具体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方法
第4节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目的和任务
第5节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学习
第一篇 制定研究计划 Research Design and Planning
明确研究问题、目标、途径、方法,规划研究资源、条件、过程,对整体研究活动和过程做出科学计划和安排或做好研究设计,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第2章 问题的提出Problems and Issues Arousing in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Theory
第1节 科学问题的特征
第2节 研究问题的来源
第3节 质疑、需求和愿望
第4节 问题的沉淀和筛选
第5节 研究目标和预期研究结果
第3章 研究问题的界定 Problems Refining and Definition in Management Research
第1节 问题的初步调研
第2节 研究对象和分析单位
第3节 研究内容、范围与边界
第4节 变量的测量与分析
第5节 提出研究假设 Developing and Formulating Hypothesis
第6节 抽样方法与抽样方案
第4章 研究规划 Research Preparation, Resource and its Planning
第1节 研究内容、规模与方法
第2节 研究条件
第3节 研究基础
第4节 研究资源
第5节 研究计划
#第5章 设计研究方案
第1节 研究方案的性质和特点
第2节 研究方案的类型
第3节 研究方案的结构及设计
第4节 研究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5节 研究方案的评估标准 第二篇 收集研究资料 Data Collecting and Preparation
按确定好的研究计划、研究设想和实施方案,运用确定好的步骤、手段和方法,收集、核实、整理研究资料。
第6章 文献法 Literature Collection
第1节 文献的类型
第2节 收集文献的方法
第3节 二手资料和二次文献
第4节 二手数据性质与收集
第5节 特殊文献的收集
第6节 文献资料的甄别与管理
第7章 观察法 Observation / Observational Study
第1节 观察法的特点
第2节 观察的种类和方法
第3节 特殊观察问题
第4节 观察力的培养
第5节 观察资料的可靠性
第8章 访谈法 Interview / Interviewing Study
第1节 访谈法的特点
第2节 谈法的种类和方法
第3节 特殊访谈问题
第4节 访谈资料的有效性
第9章 问卷法 Questionnaire Survey / Questionnaire, Scale and Survey
第1节 问卷法的特点
第2节 问卷的类型和结构
第3节 问卷编制的过程和方法
第4节 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第5节 管理测量与测验
第6节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第10章 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Study
第1节 实验研究的特点
第2节 实验研究的类型
第3节 实验设计和变量控制
第4节 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第11章 案例研究 Case Study
第1节 案例研究的特点和种类
第2节 案例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第3节 案例研究资料的审查和核实
第4节 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篇 分析研究资料 Data Analyzing and Interpretation
对收集、核实、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分析,用有效方法予以检验和验证,揭示问题的科学实质。
第12章 假设检验 Hypothesis Testing
第1节资料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2节假设检验的过程
第3节假设检验的方法
第13章 文献分析 Literature Analysis
第1节 文献资料的印证
第2节 文献资料的引伸
第3节 内容分析
第4节 系统性文献资料与元分析
第5节 文献分析的优势和不足
第14章 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第1节 统计分析的特点和方法
第2节 描述统计
第3节推断统计
第4节 两变量分析
第5节 多变量分析
第6节 模型分析
第15章 理论分析 Theoretical Analysis
第1节 理论分析的特点和作用
第2节 理论分析过程
第3节 理论分析方法
第4节 理论分析能力的表现和培养
第16章 对策研究与经验研究 Countermeasures Study and Experiences Study in Management Research
第1节 对策研究与经验研究的意义
第2节 对策研究方法
第3节 经验研究方法
第4节 对策研究与经验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第四篇 报告研究结果 Reporting or Presenting Results and Findings
以书面语言报告研究中的发现、结果和尚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交流和发表,实现研究的价值。
#第17章 撰写研究报告
第1节 研究报告的作用和特点
第2节 研究报告的类型和结构
第3节 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
第4节 研究报告的交流和发表 第18章 撰写学术论文 Academy Paper Writing
第1节 学术论文的特点
第2节 学术论文的类型和结构
第3节 学术论文的撰写要求
第4节 学术论文的交流和发表
附1:参考资料(References)及获取渠道
一、参考书目
(一)参考书目
1.孙国强主编.管理研究方法 [专著] = Methodology of management research.上海 : 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7,367页;24cm
2.贾怀勤.管理研究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64pp.3.许正良编著.管理研究方法(吉林大学研究生立项教材).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数:476
4.李怀祖编著.管理研究方法论(第2版)(研究生教学用书,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推荐).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数:34
55.[美]尤玛•赛卡瑞安(Uma Sekaran)著,祝道松、林家五译.企业研究方法(工商管理
优秀教材译丛.管理学系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页数:33
46.[美]保罗•D 利迪(Paul D Leedy),珍妮•埃利斯•奥姆罗德(Jeanne Ellis Ormrod)著.实用
研究方法论:计划与设计(Practical Research: Plannign and Design)(第7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管理专业通用教材系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页数:347
7.[美]唐纳德•R•库珀(Donald R.Cooper),帕梅拉•S•欣德勒(Pamela S.Schindler)
著.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商业研究方法)(8e).McGraw-Hil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英文第8版
8.[英]马克•桑德斯等著,杨晓燕主译.研究方法教程(管理学专业学生用书).中国商务
出版社,2004年
9.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高等学校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页数:81
210.袁方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7月第1版,页数:4
5311.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1年3月第1版,页数:382
以及其他各种有关企业、商业、社会、市场、消费、心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书籍。
(一)文章和学位论文 包括公开发表的,未公开发表的会议交流论文、网络文章,以及学士、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
二、获取渠道
(一)数据库及网络
1、http://lib.gzu.edu.cn(贵州大学图书馆)(特别是斜体字数据库:
CNKI全文数据库(有期刊全文,硕博士论文,报刊全文,会议论文等)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
万方数据库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
中国企业与产品数据库
http://(超星图书馆)
中国高等教育E图网(用户名xnebook 密码xnebook)
EBSCO全文数据库
Elsevier SDOS数据库
金报兴图全文年鉴库(用户名 gzdxtsg 密码gzdxtsg)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用户名gzdx 密码gzdx)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国研网全文数据库(用户名gzulib 密码gzulib)
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
2、一般网上资料
(二)校图书馆书籍及期刊
(三)图书市场购买
附2:“管理学研究方法”篇章体系结构图
“管理学研究方法”篇章体系结构图
第三篇:管理学研究方法-考试
一、名词解释:
1.方法论:指一种研究程序的哲学,它包含了研究推理背后的假说和价值观以及研究者用来解释数据以获得结
论的标准。
2.研究设计:是指科学研究的计划,也就是设计一个发现某事物的战略。
3.研究假设:是对某种行为、现象或事件做出的一种合理的、尝试性的并有待检验的解释。
4.变量的分类: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来分,有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以及调节变量。
5.置信水平:置信水平表示抽样统计值的精度,即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某一区间的概率。
6.实验设计:是实验研究前做的具体计划,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其目的在于找出自变量和因
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来检验待解决问题的假设。
7.弱实验设计:该类设计没有对影响内部效度的额外变量进行控制。
8.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不包括对于被试的随机分配。使用这种设计的研究者采用其他技术来控制影响内部
效度的因素。
9.自然实验方法:是在实际情况下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变更某些条件、控制其他条件,以观察被试表现的一种方法。
10.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
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
式。
11.问卷法:是研究者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它以语言为媒介,使用严格设计的问题或表格,收集研究对
象的资料。
12.案例研究:是指所研究的事发生在真实的生活里,且现象与情境(背景)往往无法清楚分割或界定。在进行实地研究之前,要有理论命题指引研究所要观察的范围,借着各种数据收集及分析的方式,对有界限的系统,如个人.团体.事件.机构等作深入翔实的描述.诠释与分析。
13.建构效度:对所要研究的概念形成一套正确的.可操作性的测量。
14.实地研究:有时也称作田野研究或现场研究,是对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观察,收集一段时间
内若干变量的数据。
15.访谈法:是以口头形式,通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收集有关态度.情感.知觉或事实性
材料的方法,是从人身上获取信息的一种常用方法。
二、填空题
1.求知的方法:因袭法、权威法、常识法
2.科学方法的三大层次:理论层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
3.科学研究的三大范式:实证主义、诠释主义、批判主义
4.量化研究在具体运用中特别强调:操作化、概括化、重复及客观性。
5.质化研究的具体方法:描述的方法、归纳的方法。
6.量化研究的数据分析:多元回归、典型相关、判别分析、路径分析。
7.质化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查阅法、实物收集法、三角互证法。
8.测量层次的类型: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
9.抽样基本步骤:界定总体、确定样本规模、抽样。
10.问卷调查法的分类:个别发送法、邮寄填答法、集中填答法、电话访谈法。
11.案例研究的设计类型:单一案例整体性设计、单一案例嵌入性设计、多个案例整体性设计、多个案例嵌入性设计。
12.分析策略有三种:依赖理论观点、考虑竞争性解释、进行案例描述。
13.访谈提纲中的问题一般包括两种类型: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
14.一般把观察法分为:无结构的观察、有结构的观察。
三、简答题
1、管理的科学性?
(1)管理活动的科学性
(2)管理学学科的科学性
(3)管理现象认识和问题研究的科学性问题
2、管理的科学化?
(1)实践层面上,管理科学化是应用科学的管理知识指导管理实践,解决管理实践问题,提高管理效率的过程。
(2)管理现象认识和问题研究层面,管理科学化是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思考、研究管理现象和问题的过程。
(3)在管理学科发展上,管理科学化就是提高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属性,推进管理学学科发展,促使管理科学知识有效积累和系统化的过程。
3、质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1)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的;
(2)研究者的角色既是研究的工具,又是研究的主体;
(3)研究过程注重描述性资料的收集;
(4)研究结果是描述性的;
(5)整体性与全局性;
5、解释性研究的目标?
6、研究假设的标准?
(1)假设必须具有可检验性,也就是说,所设立的假设可用实证的方法决定去真或假。
(2)假设应该与同一研究范围内的已有知识相一致,而不宜有明显的抵触。
(3)假设应该简约,即假设中宜避免采用不必要的复杂概念。
(4)假设应该能够真多所研究的问题提供答案,而无“文不对题”的情形。
(5)假设应该具有逻辑的单纯性,也就是说,所里的假设可以直接解释某一问题或现象,而不必附加其他假设。
(6)假设应该以量化或便于量化的形式加以表达。
(7)假设应该有相当的广度,以便从而导出很多结论。
7、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1)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划分;
(2)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比较;
(3)对自变量的操纵;
(4)随机化;
(5)额外变量的控制。
8、实验的内在效度的影响因素?
(1)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
(2)成熟;
(3)重测效应;
(4)趋均数回归;
(5)工具;
(6)减损效应;
(7)选择偏差;
(8)补偿性竞争和自暴自弃;
(9)实验处置的扩散;
(10)实验者偏见。
9、实验研究的优点?
(1)当研究的目的是对于某种现象或某种问题获得解答时,实验可在所欲说明或解答的变量之间,建立起因果的关系;
(2)在描述研究中,实验的探究,提供一个控制的情境,使对于所要研究的现象或问题,可获得一个高度纯粹的观察;
(3)实验设计常能创造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所不易找到的情况,以便我们惊喜地操纵我们所欲测量的自变量;(4)实验研究能在短时间中创造一种我们所需要的情况。而这种情况若待其自然的产生,则可能需要很久的时间
10、调查研究的特征?
(1)调查要求从某个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这种抽取的、有相当规模的样本特征往往是其他研究方式所部具有的(2)资料收集需要采用特定的工具,即调查问卷,具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
(3)研究所得到的是巨大的量化资料,且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资料的统计分析,才能得到研究的结论。
11、访谈程序?
(1)确定访谈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调查就是为了以事实来确定某个判断的真伪,因此,访谈法也需要在实施之前提出某些假设。
(2)确定访谈的项目。即确定在访谈中需要了解那些方面的问题。
(3)确定访谈对象。确定访谈对象,应以有利于获得所需要的真实信息为原则。其范围应当与问题的范围一致或相关。
(4)确定访谈的时间、地点。地点以利于访谈对象畅所欲言为宜;以访谈对象方便为原则。
(5)确定访谈的记录方式。包括手工记录和机器记录(录音记录和录像记录等)。
(6)制定访谈计划。访谈计划是访谈者对整个唐坦活动的整体安排,是对于前五项安排和其他相关事项的归纳,是实施访谈的依据。
(7)实施访谈。即按照事先拟定的访谈计划进行访谈。
(8)对访谈结果的分析。
(9)撰写访谈报告。以便使更多人了解访谈的结论。其中包括对访谈计划的回顾,对访谈过程的描述,对访谈结果的分析陈述。
12、开场白的技巧?
(1)说明访谈的目的等。可以使访谈对象对于访谈的意义和访谈者的动机有所了解。
(2)说明访谈的一般规则。
(3)承诺保密或在有限的场合使用。可是受访者消除顾虑。
(4)告知录音。为了使访谈的记录比较完整,访谈者最好进行录音,并能够取得访谈对象的同意。
(5)告知有赠品或报酬。这可能使一些访谈对象出于利益动机接受访谈。
13、简述案例研究设计的要素?
(1)研究的问题。进行一项研究的首要任务是详细的确认研究问题的本质,一般而言,会采用什么人(who).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怎么样(how).为什么(why)等形式。
(2)研究假设。研究中的每一个假设必须将研究者的注意力引导在研究范围内所要关注的事情上,并能清楚指出研究方向与研究目的。
(3)分析单元。研究对象的定义将决定研究实施的界限。
(4)联结数据与假设的逻辑。根据先前确立的命题,辅以证据资料的佐证。
(5)解释研究发现的准则。案例研究要设定一个准则来解释研究发现。
14、简述访谈可以用于哪三个主要目的?
(1)是一个有效的验证变量和关系.提出假设,并引导其他研究的工具。
(2)是研究的最主要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设计将被包括在访谈提纲中,这些问题将被认为是测量工具的项目而不仅仅是测量工具。
(3)可以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深究意想不到的结果,使其他方法生效,深入探讨被访谈者的动机以及他们这样回答的原因。
15、简述观察法的实施步骤?
(1)决定研究的目标;
(2)决定被观察者是哪个群体或个人;
(3)获得同意进行研究;
(4)与被观察者打成一片;
(5)进行观察研究,并做成记录;
(6)危机处理;
(7)结束观察研究;
(8)分析资料;
(9)撰写研究报告。
四、论述题
1、调查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1.在描述大样本特征时,调查研究是相当有用的方法。审慎地根据概率论法抽样,并结合一份标准化的问卷,可以很好的描述总体。
2.调查研究使得大样本的调查有可行性,特别市自填式问卷的方法。
3.从某种意义上说,调查研究也有弹性。可以就某个问题提问很多,并由此使分析具有相当的弹性空间,在调查研究中允许从实际的观察中发展操作化定义。
4.标准化问卷对于测量相当有帮助。
缺点:1.标准化要求经常会对组织设计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2.调查研究很少能处理社会生活的情境。即使问卷可以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调查者也很难把握受访者在整个生活
3.调查研究就某些方面来看,是相当缺乏弹性的。在调查研究中,开始就要采用一个保持不变的研究设
计,调查者无法察觉新的变量也不能坐出任何处理。
4.调查研究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2、论述案例研究的局限性?
(1)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去收集数据。案例资料收集较全面,因此研究者要收集齐全的资料,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确定与案例有关的因素相当不容易。案例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案例研究通常收集许多与案例有关的数据,在这么多数据中,如何确定与案例有关,实非易事。
(3)案例研究易受主观偏差的影响。主观个偏差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研究者先入为主的观念会影响到资料收集,从而决定哪些应该收集,哪些应该放弃。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也会影响研究者解释数据的方式;另一方面给是研究者,比较容易倾向研究符合本身预期效果的案例,因此造成研究的偏颇。
(4)研究结果缺乏普遍性。案例研究的最大缺点,是其研究结果难以推论到研究以外的其他案例,因为案例研究只集中于一个或几个案例,有些案例不可再现,而且案例研究的对象,多数集中于特殊的对象而非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所以其推论性较差,结果不易归纳为普遍结论。
第四篇:管理学研究方法知识要点2015
第一部分
科研研究的目的和过程
第1章
科学过程与研究设计
1.1
前言与基本概念
1、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解释并预测自然或社会现象;
2、求知的四种方法:
宗教
权威
逻辑
科学
3、看待现实的3种观点:
前现代观点:个人的经验无关紧要,也不能改变现实;
现代观点:
有一个客观的现实,但是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经验,因此客观现实和主观经验能够并存;
后现代观点:没有客观事实,只有对现实的印象或者主观经验,这些现象和经验都被认为是现实或者真理。
1.2科学研究过程
是对自然或者社会现象做系统性的、受控制的、实证的和批判的调查,他可以始于理论,也可以终于理论。
1、科学研究过程的4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研究问题;
第二步,进行文献回顾;
第三步,找到理论并且形成假设;
第四步,设计并执行实证研究。
2、研究设计的两个目标
--控制差异
--确保效度
三大类差异:最大化系统变异,控制外生变异,最小化误差变异
系统变异:因变量的差异,它受到研究假设中的自变量的影响;
外生变异:外生的或者研究目的不希望得到的其他因素的差异;
误差变异:由于随机波动而导致的指标差异;
效度:指研究成果的可行程度。
四种效度:
构念效度:测量的准确性
内部效度:结果是否真的由所假设的原因导致
统计结论效度:以统计检验对假设的关系进行解释的可行程度
外部效度:假设的因果关系能否应用到对因果变量的其他测试方法,推广到不同类型的人、环境和时间当中。
第2章
研究的起点:提问
2.1
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
问题的重要性和新颖性;
问题与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
2.2
用什么方法发现好的研究问题
由现象驱动的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
由方法驱动的问题:多层次、纵向、跨文化
由灵感驱动的问题:深度思考、与他人交流
由文献驱动的问题:广泛阅读
2.3
如何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
化问题为研究变量和假设
化问题为研究设计
2.3.1研究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用定性方法研究全新的课题和变量
用实验法研究具有因果关系的假设
用问卷研究的方法/调查法来检验相关性假设
2.3.1.1问卷研究法分(主要考虑是否含有时间维度影响因果)
横向研究法:同一时间段内,对研究的所有变量搜集大样本的数据,这些样本通常跨越部门、企业甚至国家。
纵向研究法:对确定的样本的变量,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去搜集数据。
第3章
管理研究中的理论建构
3.1理论和理论建构
理论:Merton定义为“在逻辑上相互联系并能获得实证性验证的若干命题”
Bacharach定义为“一个概念和变量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概念之间通过命题联系在一起,而变量之间则通过假设联系在一起”
中层理论:相对宏大理论和细微理论而言,概念是中层理论的基本要素
3.3.3做出理论贡献的方法:
判断标准:实证的和理论的四种发展理论的方法:
深化:研究者在已有的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成分,使得原来的理论更全面、更具体、更精确和更严谨,从而增加了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繁衍:研究者从其他领域的理论中借鉴某个或者某些思想、将其应用到新领域的现象上。
竞争:针对某个已经完全建立起来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却做出与原来理论争锋相对的解释。
整合: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3.3.4归纳和演绎
归纳:通过对于具体事件的总结,从中发现一般性的规律或者原则。
演绎:将笼统的、一般性的原则推演到具体的事例。
3.4实证研究中的理论描述
讲述一个故事
列出参考文献和引用别人的成果
引用实证研究发现
在概念之间构建联系
为研究建设进行的推理
运用框图说明理论
结束并继续故事
第4章
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的机会与挑战
4.2科学哲学:
实证主义
逻辑哲学论
逻辑实证论
进化认识论
4.2.1问题产生于三种不同的情境:
1、理论与观察或者实验的结果不一致
2、理论系统内部发生互相矛盾的现象
3、两个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冲突。
第二部分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5章
实证研究的设计与评价
实证研究注重客观现实与抽象理论之间的双向依赖关系。
5.1.3实证研究中的数据搜集
数据的三种来源:
1、外界直接可以观察到的事件作为数据来源,在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将外界信息转化为数字;
2、研究者无法直面直接观察对象,需要借助测量工具,实现数字化的描述;
3、将测量工具用于他人可以观察的行为。
5.2.1
研究设计的目的和过程
研究设计的目的有三:
1、有效的回答研究问题;
2、满足实证研究效度的要求;
3、控制研究中设计的各种变异量。
5.2.2
研究方法的选择
1、实验法
自变量由研究者控制或操纵;
当研究者主要关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剔除各种替代解释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时,实验法是最好的选择。
2、准实验设计
没有对被试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而是在自然场合下进行观察。
相对于实验法,缺点在于不能用随机分配消除混淆变量和替代解释,内部效度略低,但是准实验设计对研究条件要求较低,可以做到灵活多变,而且所得到的结论使用范围较广。
3、问卷调查
特点是快速、有效、廉价。
需要大规模的样本才能保证自变量有足够的变异量。
4、二手数据
来源不受研究者控制,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配。
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较高,适用于研究对象较大、需要较大规模样本、时间跨度长。
5、质性研究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接触。
样本量普遍较小,经常通过方便抽样方式获得。
由于来源不受控制,很难将研究结论进行重复验证。
对研究过程控制程度较低,质性研究对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推论不容易严谨。
它可以作为数据来源方式、其他研究手段补充、成为孕育新概念、新理论的摇篮。
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对研究结果的预期。
选择研究方法主要考虑的点见书130页。
5.2.3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匹配
5.2.4
数据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5.3
实证研究的效度评价
1、构念效度:测量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构念效度,有两种方法:
从分析抽象构念的角度,需要精确定义理论构念并明确它的内部结构。
从变量自测的角度,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以控制测量误差。
2、统计结论效度:以统计检验对假设的关系进行解释的可行程度
统计决策的四种可能性:
接受正确的零假设
拒绝错误的零假设
拒绝正确的零假设“存伪”
接受错误的零假设“去真”
3、内部效度:结果是否真的由所假设的原因导致
3.1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出自变量之外的各种混淆变量。
3.2常见混淆变量:
过去事件的影响;
成熟效应;
测验效应;
统计回归;
自我选择效应;
流失效应;
测量工具效应。
3.3如何预防:
一方面,从强化变量间的理论联系出发,在概念层面充分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同时通过文献搜寻可能影响的混淆变量,予以测量,在统计检验时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从选择研究方法上进行考虑。
4、外部效度:假设的因果关系能否应用到对因果变量的其他测试方法,推广到不同类型的人、环境和时间当中。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研究样本的选择;
研究环境本身可能具有特殊性,造成我们得到的结果无法推论到整个目标群体;
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
5.4
实证研究中的变异量控制
5.4.2
最大化系统变量
5.2.3
控制外生变异
常用的控制方式:142页
1、排除法
2、随机分配法
3、配对法
4、统计控制的方式
5.4.4
最小化误差变异
第6章
实验研究方法
6.1
研究的类型
理论和数据的关系:
有数据支持但无理论指导
有理论但无数据支持
既有理论又有数据
6.2理论和假设
理论就是解释和预测某些现象的一系列假设,通常用来解释已经发生的事件和预测未来的事件。
假设是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陈述。
自变量:就是在你的假设中引起某个详细的变量,也是实验中被实验者操纵的变量。
因变量:就是在你的假设中被预测的变量,或者实验者认为会随着自变量的变而变化的变量。
单一自变量假设和多自变量假设
6.3
什么是好的假设
一个好的假设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必须是能否证伪的;
必须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
需要具备实际意义上的重要性;
简洁;
具有繁衍性;
有趣的;
--三种反映154页
6.4
实验室研究
检验假设的三种方法
1、观察性研究(搜索自然发生的数据)
优点,帮助证实实验室里获得的结果在自然环境下也会发生;
缺点,受到与假设无关因素的影响;只能说明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2、现场试验(在自然环境下进行有控制的实验)
缺点,受到与假设无关因素的影响。
3、实验室实验
对其他因素加以严格的控制,只改变我们希望改变的自变量,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准实验:这种实验者不能直接操纵自变量,不能对被试在各个实验组之间随机分配的实验。
6.4.4.现场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的比较
6.5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6.5.1随机化:指实验材料在各个实验组之间的分配,被试的实验顺序等是随机产生的。
完全随机化
随机分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各个实验组的过程
随机分配的原因:
统计分析的需要
可以减少甚至去除某些额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没有得到控制的干扰因素的影响。
6.5.2复制
在相同的处理下,独立重复实验以得到类似的实验结果。
复制的原因:
复制可以让实验者对实验误差有一个预估;
由统计分析性质可知,相较于一次测试,多次的复制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估计样本均值。
统计分析需要一定的数据量才可以达到一定的置信度,复制可以提供一定的数据量。
6.6
实验的效度问题
内部效度威胁因素:
通常称为混淆变量,指的是没有得到控制的无关变量,这些变量使测试结果产生了系统性的偏差,导致我们不能确定因变量的变化是否是由自变量的变化产生的。
常见威胁因素:
1、被试选择偏差
2、实验者偏差
3、成熟程度
4、偶然减员
5、测试关联
6、统计回归
7、多重因素作用
外部效度威胁因素:
1、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2、霍桑效应;
3、需求特性;
4、安慰剂效应。
6.7
如何把假设转化成实验?
6.8
实验设计
6.8.1
组间设计
假设只有一个自变量。
参与不同实验组的人是不同的。
6.8.2
组内设计
要求被试要参与某个自变量的所有可能情况。
6.8.3
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的选择
组内设计的缺点:
需求特性影响较大
可能产生传递效应
*抵消平衡法:随机把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实验顺序中。
组内设计的优点:
由于不存在被试的组间差异,组内设计更容易做出显著的效果。
6.8.4
因子设计
在一个实验中,同时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主要效应:分析一个自变量时忽略另一个自变量的影响。
交互效应:同时考虑两个自变量,看组合对自变量的影响。
组间因子设计
组内因子设计
混合因子设计
第7章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没有随机分配实验对象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实验。
7.1
组织公民行为与服务质量的准实验研究
7.1.3
准实验研究中的效度问题
传统实验方法的使用;控制组
测量方式;时序测量
“显著性”测试。
第8章
实地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
问卷法的优点:
1、最快速有效的搜集数据;
2、适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高,数据样本量大;
3、对被调查者干扰较小,得到被调查者的支持,可操作性强。
4、成本低廉
问卷法假设条件如下:
1、大多数的参与者会认真地阅读和回答问卷中的所有问题;
2、大多数的参与者有足够的能力理解问卷中的问题;
3、大多数的参与者会提供真实而坦诚的答案。
8.1
问卷的设计
8.1.1
沿用现有的量表
益处:
1、在文献中占有显著地位的量表一般有较高的信度(稳定性和准确性)和效度(概念和变量);
2、在文献中被反复使用的量表认可度高;
局限性:
1、文化上的局限性
2、时间上的局限性
3、语言上的局限性
注意事项:
1、确认量表的适用性:
概念上的适用性;文化上的适用性;样本上的适用性。
2、确认量表的可行性
3、尽量沿用其量表中所有的问题,不要任意删改。
4、确保翻译的质量。
8.1.2
自行设计量表
情况:
1、现有的量表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
2、研究的目的在于测试某一源自西方的概念的跨文化应用性;
注意事项:
1、问卷设计的决策:
问卷中将要调查哪些变量?
问卷中的变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问卷中所含的变量使什么样的结构?
2、量表的尺度
尺度可以分为4大类:列名的、顺序的、间隔的、比例的。
列名法的尺度:帮助研究人员将研究样本归组分类;
顺序法的尺度:不仅将变量归类,且将其排序;
间隔法的尺度:不仅将数据归类、排序,还能导向一系列的数理统计。
比例法的尺度:尺度有一个绝对的零起点,不带有间隔法的尺度在起点方面的任意性。
3、问题的设计
开放型或者封闭型
正向和反向
4、在设计问题中需避免的现象:
避免使用具有双重意义的问题;
避免使用诱导性的问题;
避免使用答卷者须依赖记忆才能回答的问题;
避免启动答卷者为满足社会期望值而答题的动机。
8.2
增强问卷法的有效性
共同方法变异:指由于测量方法的单一性(而非测量变量所代表的关系)所造成的变异。
8.2.1
途径:
1、多卷多时点问卷法
2、多群体问卷法
3、多来源数据综合法
8.2.2.多来源数据综合法
将研究建立于对自我报告的数据和非自我报告的数据的综合性的搜集和分析之上。
1、锚点法:用客观数据形成锚点,以此为基准来研究主观的心理现象;
2、共测法:运用自我报告和非自我报告的数据来测量同一变量,为研究结果提供外部效度的依据。
3、延伸法:帮助研究者跨越自己的研究领域、延伸研究的范畴。
第9章
二手数据在管理研究中的使用
9.1
界定二手数据
1、一手数据的特征:
数据按照研究者的问题设计直接向被调研对象搜集而成;
直接用于研究者自己的研究项目;
在数据搜集过程中研究者通常与被研究对象发生直接接触;
数据一般为研究者所拥有。
2、二手数据的特征:
原始数据是他人搜集的;
原始数据的搜集是为了其他目的,而不是专门为本研究设计而为;
使用二手数据时,通常不和被研究对象直接接触;
通常可以通过公共及公开的渠道获得。
3、使用形式:
作为基本的数据来源和形式;
作为辅助性的数据源泉,旨在增加对实证北京的理解和把握,或者用于对所选取样本数据的可靠性确认;
作为问卷数据的补充信息。
9.2二手数据的传统和贡献
9.3文本形式的质性数据
9.4
矩阵结构化的量化数据
9.5
二手数据的优越性
9.5.1基于二手数据的样本量通常很大,样本甚至可以具有时间跨度,从而获得面板数据;
9.5.2
二手数据通常具有较高程度的客观性;
9.5.3
二手数据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使实证研究更具有“他律性”
9.6
使用二手数据的“眼、法、工”
需要有理论透镜去捕捉、识别和选取适用的二手数据;
确认数据的可靠性和信息识别、提取以及编码的准确性;
要有耐心,肯花时间,不怕费事。
9.7
使用二手数据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不可一味的贪图利用“现成”的二手数据的便利,把严肃的学术研究变成数字游戏和论文“制作”;
2、不可无原则的妥协于二手数据的局限,结果理论和实证不同,研究发现和解读似是而非;
3、不可盲目的陷入二手数据的挖掘中,忽视对管理实践的关注,不接受现实世界的“地气”,是研究索然无味。
二手数据的缺点:
变量指标的契合问题;
变量指标的准确性问题。
二手数据的4种误差:
9.8
二手数据在中国的使用
第10章
实地研究中的案例研究
10.1
案例研究的意义
10.1.1.什么不是案例研究
10.1.2
什么是案例研究?
是一种研究设计的逻辑,必须要考虑情境和研究问题的契合性。
三大类:
探索性案例研究
描述性案例研究
因果性案例研究
10.2
案例研究的质量
10.2.1构念效度
10.2.2
内部效度
10.2.3
外部效度
10.2.4
信度
10.3案例研究的执行
10.3.1准备阶段
10.3.2执行阶段
10.3.3对话阶段
10.4
案例研究可能遭遇的问题和解决
第11章
质化研究及其数据分析
11.1
扎根理论建构的基本原则
11.1.1
为什么要做质化研究
本质和特征
11.1.2扎根、理论和建构的概念如何构造了质化方法
11.2
数据分析:编码与编码过程
11.2.1
苏筠的研究:开放式编码
11.2.2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第12章
管理与组织的情境化研究
12.3
情境的含义和影响
12.3.1
情境的含义
情境不只是外部环境,还存在于个体内部,例如个体理解周围世界的总体倾向、判断和决策的逻辑、思维过程和个人特点等。
情境的三个层次:
个体层次:认知方法、交流方式、信仰系统
中观层次(离散的):行业、职业、公司环境、群组构成、领导风格、工作特征、物理环境、人口特征
宏观层次(统括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技术、气候、地理、历史、宗教
12.3.2
情境的影响
四种:
现象程度的大小或高低的不同;
现象意义及其表现形式的不同;
两个现象之间关系的形式和大小的不同;
两个现象之间关系的解释逻辑的不同。
12.3.3
情境化的定义
情境化指在对现象进行实证研究时,识别并考察他们所在情境中相关的和有意义的元素。
可以加强现有理论、提高其精度并且提升其预测能力;深度情境化尤其能发展有效理论以解释新情境中的独特现象。
12.4
四种情境化的方法
12.4.1
方法一:研究情境无关型现象时的情境化
12.4.2
方法二:研究情境嵌入型现象时的情境化
12.4.3
方法三:单情境中研究情境敏感型现象时的情境化
12.4.4
方法四:研究方法的情境化
第三部分
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量统计方法
第13章
理论构念的测量
13.1
测量与管理学研究
一项研究计划通常包括:
确定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的样本类型;
操纵或测量用于解释的变量—自变量;
观察结果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可能影响结果单不属于主要研究兴趣的—外生变量;
通过适当的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测量的定义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规则,用数量的方式描述研究对象所具备的某种特征或行为。
13.2
测量质量的评价
13.2.1
理论构念与测量指标
反映型指标:测量指标是理论构念外在的表现形式;
构成型指标:指测量指标说明了理论构念的不同方面,构念的意义存在于对这些指标的整合基础之上。
反映型测量模型更加接近于实证主义的认识论传统;
而构成型指标在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概念的模糊性;
2、信度系数很难评估;
3、统计上不准确;
4、构念效度难以推断;
5、因果关系模糊
13.2.2
构念效度
指理论构念与其测量量表之间的一致程度。
影响因素:
研究者的操作性定义出现了偏差、测量内容没有充分的反映目标概念、量表缺乏信度。
量表的污染
量表开发的三条原则:
详细定义目标构念,使量表内容最大限度地包括构念的各个成分;
发展出清楚的测量指标,最大限度地降低其他相关概念的影响;
努力控制各种随机因素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如测量当时的物理环境、受试者的心情等。
13.3
量表开发的一般步骤
13.3.1
构念说明
好的定义还应该着重说明目标构念的5个特征:
1、清晰定义目标构念的性质;
2、明确解释目标构念与其他相近构念的差异在哪里;
3、清楚地确认理论构念的层次;
4、在构念说明时,我们需要确认它所应包含的内部成分;
5、在明确构念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说明与目标构念密切相关的前因变量与后果变量。
13.3.2
产生测量题目
演绎法—由上而下—通过整合已有文献,对构念进行清晰定义,确认测量指标应该涵盖的范围;
归纳法—由下而上—通过定性的方法去了解构念的内容与结果,结合现有的文献,产生测量指标。
13.3.3
内容效度的评价
定性评价时着重:
检查每一测量指标是否具有代表性,即这些指标是否恰当地代表了构念定义中的某一方面的内容;
所有的测量指标是够完全涵盖了研究对象的理论边界,测量指标是否与构念定义之间实现一一对应;
测验指标的分配比例是否反映了构念中各个成分的重要性。
定量评价时方法:
直接评价测量题目与构念定义的匹配程度;
通过评价测量题目区分度的方法实现对内容效度的定量评估。
13.3.4
内部结构的检验
探索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
13.3.5
内部一致性与稳定性评价
13.3.6
聚和效度和区分效度
13.3.7
逻辑关系网络的建立
13.4
中国管理学研究中的量表开发取向
直接翻译取向
修改取向
去情境化取向
情境化取向
第五篇:管理学同经济学研究方法融合可行性研究
管理学同经济学研究方法融合可行性研究
摘要:相对于发现较早、发展较完善的经济学,人们还未对“管理学”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但由于两者是由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即如何使物质或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同经济学借鉴甚至融合。本文通过介绍经济学研究方法、管理学研究方法,及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论证管理学研究方法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借鉴乃至融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管理学;经济学;研究方法;融合正文:
自人类组织诞生之际,管理学便应运而生,但对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至今还未有统一的、权威的范式。相对于出现较早、发展较完善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一提到管理学,让人想到的就是纷纭繁杂的管理学理论学派,即孔茨所说的“管理丛林”。工业革命催生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信息革命促进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现代化。经济学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自20世纪最后20年以来有着特别迅速的新发展,非均衡理论、非线性理论、信息非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业规制理论,以及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不断涌现。经济学为我们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提供了一整套分析方法,也为我们分析各种经济问题扩大了视角,确立了新的参照系(乌家培,2004)。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管理的目标也不再一味局限于任务的完成,而是变成不断推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时代要求不断推陈出新。
一、经济学研究方法
田国强(2005)提出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以及进行评估比较。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由这五个部分组成的。对这五个部份的讨论自然会引申到如何按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出新的经济理论。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他的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一种统一的方法,解释全部人类的行为。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合假定,构成了经济分析的中心。但同时也有人对这种宽泛的经济研究方法持批判态度,西蒙(1988)指出:”经济学家们给经济人赋以一种全能的荒谬理性。这种经济人有一个完整而内在一致的偏好体系,使其总是能够在所面临的备选方案中作出抉择。他总是完全了解有哪些备选的替代方案;他为择优而进行的计算,不受任何复杂性限制;对他来说,概率计算既不可畏,也不神秘。”一般经济分析方法分为四个层次或步骤(杨小凯,1998)。第一层次是把人们决策前的经济环境用数学函数描述,如用效用函数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望,用博弈论中的博弈规则描述经济制度,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等。第二层次是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人的自利行为。第三层次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人的自利行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如果在进行第二、第三层次分析时考虑时间因素,则为决策的比较动态分析和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这三个层次的分析都被称为实证分析,即不对问题做价值判断,只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什么结果。第四层次的分析是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所谓福利分析或规范分析,研究人们自利行为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是否对社会有利。这四个层次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主要分析工具就是数学。由干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借助数学可以降低经济学家之间的沟通费用,数学模型有助于经济学知识的积累。经济学的这种研究方法使经济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相比,内在逻辑统一,论证严密,知识可积累性强,更符合科学性原则(黄群慧,刘爱群2001)。
当代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背景是在资本主义确立了统治地位之后,其理论研究从证明自己产于和发展的合理性转变为证明自己同质的合理性,为此,其研究对象也由资本主义于产关系的研究转变为“技术选择”的分析为主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方法可以梳理为以下几种:一是经济模型法。他们对人量复杂的经济现象经过概括和抽象,把繁杂的实际情况加以简化,建立“经济模型”来进行描述、分析、解释。一是心理因素分析法。他们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而不是无于命的东西,因此,他们在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产于和变动的深层原因时,都宽泛地从人们的欲望或心理因素来进行解释。例如,用消费者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来说明消费者的需求行为,解释商品的价值决定,用心理预期来分析投资和经济行为等。三是数量分析法。他们认为经济学考察的是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这此数量通常可以计量,因而它适用于数学表达。因此,他们运用了很多数学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譬如个量分析法、总量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经济计量法等几何和高等代数的数学工具。(董琰,2011)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学的发展也逐渐显现出一下于大趋势: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证化和专门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证伪主义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占典的均衡分析和现实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补充、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等趋势强化,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政府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宏观经
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得到共同重视。(周志太,2008)
二、管理学研究方法
管理学自1911年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为标志正式产生以来,各学派纷纷创建,各种理论不断创新。其实,管理学派的形成实际上是不同的学科方法在管理学应用的结果,各学派的根木差别是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1980年孔茨认识到这一点,在其《再论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把管理学派归纳成包括经验或案例学派在内的11个学派,并认为所谓“学派”(school)应叫做“方法”(approach)更为合适。按照时一下流行的观点,随着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管理学除了其基木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和实验法)之外,还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大大丰富了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内容。这些方法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在内的“老三论”和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在内的“新三论”以及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统计学、法学等研究方法。未来的趋势是将继续吸收现代科技的新进展,与哲学的结合将更加深化,与经济学方法将进一步融合,注重跨文化分析。从而建立起多种层次、无限逼近真实人性和管理环境的管理模式、理论、公理、法则,最终建立起科学、严密的管理学方法论体系。
古典管理理论是人类第一次以科学、系统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是人类用现代科学原理改进管理的最早尝试;古典管理理论把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成就引入企业管理,力求把管理科学建设得如机械力学那样精确。管理丛林阶段总体上讲与古典管理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管理学家特别注重二.钱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等研究成果的应用,在管理过程中采用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其科学主义倾向更为明显。
行为科学理论是人文主义的早期形式,从人的心理解释行为、从满足人的不同需要、实现人的不同动机角度来激励或调动人的积极性,初步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木主义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是行为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把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在此阶段,管理科学出现了软化趋势,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的认识越来越弧“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管理理念已全面凸现出来。
然而,古典管理理论过于强调科学因素,把人视为机械存在的“经济人”。行为科学土作者一理论又过于强调人文因素,注重人的感情和社会关系,忽视了正视组织等科学因素的作用,同时也忽略了群体价值观的首要地位。管理丛林各学派偏重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过分强调科学因素、崇拜逻辑与推理,重新使土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企业文化理论则确立了以人文木的人文主义管理理念,它并不否认规章制度等科学因素的作用,但更强调J隋感、心理等人文因素的作用,强调从正面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引导,用价值观来感化思想和行为,它“把对人与对物的管理以及西方历史传统分割开来的人的物质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努力统一于企业管理之中”。
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科学管理的方法偏向于“物”,侧重于对外在对象的客观描述与分析;以 “人文主义”为特征的人文管理偏向于“人”,侧重于对人的主观感受与体验的抒发与阐释;任何两者的单极发挥都可能导致人类智力上的内耗,因此,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方法的融合将是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三、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方法比较
1、两者区别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差异与不同
1、基本假设和逻辑前提的不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研究都是以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一是关于人的假设,二是资源稀缺与否的假设。人的行为动机是由人性决定的,因此两门学科对人的行为的研究要以对人性的假设为基本前提。经济人假设被当作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而广泛应用,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经济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与经济学对人性假设趋于单一性不同,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呈现出明显的多维性特征。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经济人假设;二是社会人假设;三是自我实现人假设;四是管理人假设;五是文化人假设;六是复杂人假设。经济学内涵资源的有限性假设,管理学内涵资源的非有限性假设。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才需要研究合理配t资源,节约资源。管理学认为组织可利用的资源相对于目标实现并非是有限的,而是可以通过组织管理不断扩充的,所以管理的资源是无限的。但是为了降低成本,管理学还是要研究如何有效使用组织资源。
2、研究视角和研究重点的不同。经济学主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资源的利用和配置问题,强调趋势,注重均衡,为稀缺资源有效配里提供逻辑思考和理论抽象。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重心在于如何解释世界,以“是什板”的问题为自己的学科使命。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主要是从组织激励的角度来分析组织资源的利用问题,强调过程,注重不均
衡,为组织和机构有效决策提供操作工具和实效方法,重心在于如何改造世界,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为自己的学科使命。管理学的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以及管理丛林时期的理论都是从组织提供的经济刺激、社会需要、价值体现等几个方面作为诱导来调节组织资源。
3、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不同。经济学研究的是市场,管理学研究的是现场。市场是交换产品的场所,现场是创造产品的场所。经济学以研究一般社会资源的使用为主要内容,管理学以研究特定组织资源的使用为主要内容。一般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对社会资源使用方法进行选择的科学。现代管理之父德每克认为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经济学侧重于比较宏观和共性的方面,即研究一般规律和普遍现象,而管理学侧重于比较微观和个性的方面,即研究特殊性和实际方法。与经济学家所不同的是,在管理学家眼中,人或企业是实实在在的,除了其共性外,不同的人或企业都有其个性或特殊性。
2、两者联系
经济学、管理学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就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来说,经济学跟数学、心理学一样,是管理学的基础之一,并为管理学提供分析方法如费用效益分析法等;而管理学使经济学更有力地转化为生产力,对经济学的实用化有着巨大作用。经济学和管理学还相互渗透、交叉与结合,目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化,以致出现了经济管理学和管理经济学。特别是像企业组织、公司治理、经济预测、管理决策等许多问题的研究,兼有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内容,属两栖性,难以分清究竞是纯粹的经济学还是纯粹的管理学,有时只是研究的角度和观点不同而己。有一种观点想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文科方法还是理工科方法来区分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这在经济学日益数学化、数量化、公理化、工程化的条件下也是行不通的。这样区分既不容易也无必要。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西蒙就是美国的管理学家也是经济学家,他因“有限理性”和 “决策程序”的开创性研究而获经济学奖,他认为“决策并不像传统微观经济理论假设的那样趋于最优,而恰恰是达到一个满意的结局,比如大家都寻求一个可接受的解决方案”。⑧西蒙的名著《管理行为》第4版告诉人们:组织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
3、管理学研究方法与经济学研究方法融合可能行性
经济学研究与管理学研究之间的相互渗透一般通俗地认为,经济学研究”why”,管理学研究'how"。
经济学家可以研究管理问题吗?当然可以。科斯以前的经济学几乎不涉及经济组织内部的安排与协调,用生产函数把企业视为一个‘黑箱”,大家也心照不宣地认为这个嘿箱”的内部应该山管理学者去研究。所以在科斯以前,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范畴的分界线是很明显的。近年来,经济学研究有两个引人注目的发展动向,一是经济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分析,博弈论的创立和发展正是经济学得以深入企业内部个体经济行为研究的技术基础;一是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去研究企业的治理与组织制度,尤其是已成为主流的新制度经济学,其研究是围绕制度环境和治理制度来展开的。这些关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分析、企业治理与组织制度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
另一方面,管理学研究也有两个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一是不再局限于以局部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去研究局部的管理问题,开始从企业个体经济行为的分析出发,研究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而研究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问题,这正是产业经济学所关注的领域。另一个发展趋势是,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管理学者们开始运用经济学的一些新近成果去分析管理问题背后的行为动机,如运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研究厂商之间的供应合作关系和供应成本控制、研究企业员工的激励等等。
四、结语
随着学科发展的相互交融与渗透.经济学与管理学越来越密不可分。是否一定要划分出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在英语中几乎每一个学科都有与之对应的专门词汇,惟独管理学没有。人们往往把商学等同于管理学。经济学与商学的关系,有点像理学与工程的关系,经济学出思想和理论,商学关注应用和实践。在国内还有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之分,而管理学家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在经济学家们看来你是做下一阶段的(why之后才是how),经济理论研究不是你的本行;在企业和政府的管理专家看来你是做学问的,穷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难以相信你的研究成果。国外也似乎少有管理学家这一称谓。可是,商学院的发展事实却证明,这个社会需要研究和教授管理的学者。出于这些考虑,建议不要划分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管理学家都可以称之为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的研究离不开经济学.过去分离的界线旱己荡然无存。
参考文献:
[1]乌家培.与时俱进的经济学和管理学[J],管理研究,2004(9)
[2]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经济研究,2005(2)
[3]周志太.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十大趋势,理论经济学,2008(10)
[4]黄群慧,刘爱群。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对象与方法及其相互借鉴,管理广角2001(2)
[5]董琰。经济学研究方法比较,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3)
[美]西蒙:《管理行为))(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