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学设计1

时间:2019-05-14 19:4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阿Q正传》教学设计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阿Q正传》教学设计1》。

第一篇:《阿Q正传》教学设计1

《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在初中以及高中必修3中,我们已经学习过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故乡》、《祝福》等,同学们对鲁迅及其作品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所以本单元学习鲁迅的《阿Q 正传》(节选),不管人物形象还是性格特征都较容易把握。《阿Q 正传》(节选)是粤教版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继必修三的小说单元之后的又一小说单元。本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精神胜利法”(又叫“阿Q主义”“阿Q精神”)的深刻内涵,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说本篇小说的主题)。

鲁迅小说以思想深刻、揭露国民劣根性见长。高一学生正处人生的花季,思想活跃、纯洁,对社会和人生感悟简单,对“精神胜利法”所反映的国民劣根性的理解,即悲剧内涵会有困难,但对阿Q这个人物会比较感兴趣,他身上具有许多喜剧色彩,以阿Q的搞笑为出发点,结合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细读文本来深入挖掘和把握阿Q“精神胜利法”的悲剧内涵,并能够用当代人的观点辩证地看待阿Q的这一性格特征。

二、学情分析:

采用细读文本法、讨论法、名人学习法、假设情境法等来调动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教师引导、点拨得出结论。

三、设计思路: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归纳总结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本质;

(2)把握本文的主题;

(3)能够辩证地看待“精神胜利法”,理解其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细读文本法、讨论法、情境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能够运用“精神胜利法”的积极作用来调试自我的心理,积极、健康向上地生活。

五、教学课时:1课时(《阿Q正传》(节选)共3个课时,本节课所讲授

内容为第3课时,第1、2课时学习作者、文章背景、作者的语言艺术等

内容)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聊天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肯定都有过心情难受的时候,比如考试成绩太差,和朋友

闹矛盾、和父母的沟通出现了问题,或者和老师交流出现了障碍,这时候你会怎么做?是和同学聊天,在心理诅咒还是打游戏转移注意力?你如何使你心情平静,达到开心快乐呢?忘却是一个好办法,忘记不开心的,让自己开心、快乐起来。阿Q会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阿Q的“精神胜利法”。

(二)正课

1.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历程:

骂——口讷者

打――气力小者(1)遭遇外在的打击时,阿Q是用了什么样的方式保持了内心的平衡?

吃亏的时候多――怒目而视。

没有办法――说“你还不配”。

被人揪打――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说“我是虫豸”

想“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

“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钱被抢--打自己,如同打了别人。

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睡着了。

(2)形成发展历程:

受践踏——自尊——反抗——怒目主义——腹诽战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愚昧和怯弱;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可憎可恨。

鲁迅曾这样分析过中国人“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鲁迅《灯下漫笔》)

我们思考一下鲁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因为幽默吗?阿Q这么有意思,一个小丑,一个搞笑的人物,为了博人一乐吗?(提示:鲁迅《呐喊·自序》<《阿Q正传》被收入《呐喊》>里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麻木沉睡的民众。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2.本篇小说的主题: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小说的主题: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精神胜利法的刻画,揭示了一种严重的国民劣根性,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弱点,呼唤人们要从阿Q这面镜子上获得自省的途径。

3.阿Q“精神胜利法”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有人说“中国人人都是阿Q”,你是阿Q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例子:

A.美国总统林肯:他的“阿Q精神”就十分典型。一次,有位议员当

众羞辱了林肯,他回家后,气得饭也吃不下,于是摊开信纸,给那位议员写了一封长信,用非常尖刻的语言将对方骂了个狗血淋头,然后美滋滋地上床睡大觉。第二天一早,林肯部下要替他把信发出,他却将信撕了。部下不解,林肯笑着解释。“我在写信过程中已经出了气,何必把它寄出去?”

B.日本人的创新:日本人用“阿Q精神”来推动生产,提高工效,这

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人领悟到: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上下级长期相处,难免产生矛盾,如工厂的工人和厂长,机关的职员和董事长。有时,下级受了上级的气,只敢怒而不敢言,心理上感到压抑。如果不及时将“压抑”释放出来,将会产生负效应,甚至破坏作用,不利于工作或生产,激化上下级矛盾。于是,头脑精明的厂长和董事长便想出一着高招:将自己的形象做成橡皮模具,大小高矮面部五官和自己一模一样,把模具置于一间“出气室”内。凡心中有气没处发泄的工人或职员,都可以到“出气室”对你上司的模具拳打脚踢,大声怒骂,将你的怨气、怒气统统爆发出来。出了气,心理平衡了,工作效益自然提高。有家工厂作了统计:自从设立了“出气室”之后,该厂的生产效率比原先提高了7.9%,真是受益匪浅。

总结:阿Q精神最可贵的是阿Q精神里豁达大度的一面,遇上不顺心的事总有理由为自己开脱。阿Q傻阿Q呆阿Q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不为名利而苦恼,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比起一些老为自己套上虚假的外衣而弄个焦头烂额,有苦自己知实在可贵得多。

“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不至于因心理压力得不到正确疏导而做出失去理智,譬如打人、毁物甚至杀人、放火或者自杀之类的偏激行为。如今,“阿Q精神”已经走出了中国国界,成了“国

际通行”的医治心理疾病的辅助手段,在治疗人类心理失衡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作业:

假如你穿越到民国,来到了阿Q生活的地方,关于阿Q精神,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阿Q,我想对你说,你的“精神胜利法”„„”

附板书设计:

实质: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愚昧和怯弱;

精神胜利法

现代意义:是治疗心理失控的一剂良药,可以获得自我安

慰自我解脱。

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第二篇:阿Q正传教学设计

《阿Q正传》教学设计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阿Q正传》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主要是研读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为主要内容。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阿Q可谓大名鼎鼎。自从1921年12月4日阿Q在北京出版的一份报纸上亮相以来,人们的目光便一直聚焦于他,几代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兴趣不减。呈现出人人竞相议论阿Q的文化奇观。《阿Q正传》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至今仍然振聋发聩;作者所慨括的阿Q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小说以其巨大的思想价值,穿越时空,激荡着读者的心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理念,学习这部小说,要求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透过小说表层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在品味小说语言的基础上,把握这部小说语言的独特风格。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

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

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知识目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小说的基本文体结构,以行文特点及艺术形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小说的欣赏与创作。

情感目标:通过小说体会理解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去把握小说人物语言特色、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的变化,以及怎样塑造小说人物。

二、说教法

依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育对象,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自读法,影视欣赏法,小说文本阅读与影视对比与归纳总结分析法三者相结合的方法。

1.自读法:通过学生自我阅读实现。(初步通过阅读体会课文)

2.影视欣赏法:播放《阿Q正传》的影视剧。(现代的学生大多对影视剧作表现出浓烈兴趣,针对这一点,我决定采取影视欣赏法。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力投注于小说故事情节变化中,从而整体体会整篇小说的故事内容。而且影视具有具体性,立体感观性,有助于学生直接感观、吸收。(但影视欣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局限了学生想象空间。针对这一点我将在后面的作业中给予弥补。)

3.小说文本阅读与影视对比与归纳总结分析法:学生老师共同探讨两者的不同点。(总结出小说与影视的各有所长,鼓励学生以后的小说阅读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体会理解)4.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影视剧作《阿Q正传》。

三、说学法

影视欣赏、研究总结、观后感。

四、教学过程 课时:5课时 1.导入:

开门见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我们以前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人鲁迅的一篇中篇小说,名字叫《阿Q正传》。

(联系通过本单元后面的《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入手,对鲁迅进行教全面的归纳与总结,然后引导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阿Q正传》,并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2.学生自读,划分小说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

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3.分析小说中的有关情节,回答问题

*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

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序》中阿Q的身份和地位为下文作了辅垫,使得阿Q的想要革命水到渠成。

*问:我们知道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回答。

总结: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

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社会下层的农民面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葱丝而不放葱段。未庄人几乎不怎么进城,在革命的**波及未庄时人们探头探脑地调查,把自由党说成“柿油党”,把证章说成“顶子”以及关于辫子的盘法等细节,都反映出未庄的落后、封闭的特点。

* 问: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阿Q有什么样的表现?依据原文回答。

总结:阿Q头上长了癞疮症,别人奚落时,他觉得自己头上仿佛“是一种高尚的光荣”,别人还不配。

阿Q被人揪住辫子打了,他总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当别人打他时要他说“我是畜生”,他就说自己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

他的洋钱被赌徒抢走之后,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

个自己”,于是又飘飘然得意地胜了。

*问: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请用一些词归纳这种表现)

总结: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自尊自大 欺弱怕强 自我陶醉。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革命涉及未庄时也十分清晰地渗透在他的言行中。

*问:革命的消息是怎么样传到未庄的?

总结:“举人老爷的船”趁黑来到未庄,给未庄带来“大不安”,未庄人风传革命的消息。

*问:关于革命党的消息未庄的传闻有几种?

总结:

序号 传闻来源 船上载物 使命 结果

茶坊酒肆 举人老爷 逃难 不详

邹七嫂 破衣箱 寄存 退回

谣 言 箱子长信 排亲寄存 藏起来

* 问:邹七嫂真的知道内情吗?

总结:其实邹七嫂也许是依赵太爷的吩咐这么说的,因为不知城里局势如何,赵太爷希望极力摆脱与举人老爷之间的瓜葛。从中可看出恐惧、狡猾的封建头面人物的丑恶嘴脸。

*问:革命风潮涉及未庄了,从中可看出举人老爷由于害怕革命而慌恐,赵太爷由于看不准形势而狡猾;那么未庄的百姓有什么反映呢?

总结:未庄人“大不安”“人心”“摇动”,可看出未庄百姓的怯懦、多颖、蒙味、闭幕和封建。

* 问:阿Q生活在未庄这样一个环境,又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他对革命的态度是什么呢?

总结:由“深恶痛绝之”到“神经”“快意”,以至于想“投降革命党”。阿Q对革命的要求反映了贫苦农民的自发觉醒,但他同时又是带着小生产者的传统的和有观念来认识革命的。

*问: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革命党人使用的武器,这种武器在阿Q的想象中出现,有什么特点?

明确:武器列举不厌其烦,亦中亦西,亦古亦今,有“炸弹”“洋炮”“钩铺枪”“三尖两刃刀”武器的混乱反映出阿Q思想的混乱,混沌。

*问;我们一起来看阿Q在谷祠中的四处心理活动。

第一种:阿Q想像中的革命党人。穿着白衣白夹的反清复明的军队。

第二种:阿Q想像的革命对象。所有和他有怨气的人,包括地主老财和贫苦农民。

* 问:阿Q的革命手段是什么? 总结:杀光。

*问:阿Q要杀的对头有谁?具体原因是什么?总结: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小D和王胡,因为他们都曾欺侮过阿Q。阿Q将小D、王胡和赵太爷放在一起作业革命对象,可以看出他对革命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坚定的决心。

第三种:阿Q的革命目的动机

阿Q的革命目的之一。

* 问:阿Q对“宁式床”和“钱家的桌椅”的向往表现了什么?

总结:反映了阿Q的贪心,想改变现有地位的心态。从中可看出阿Q的革命是为了营利。

* 问:作者使用了“直走进去”“自己是不动手的,叫小D来搬”可看出阿Q的什么心态?

总结:可看出阿Q不可一世的神气,代替赵太爷成为未庄的头面人物,摆起了架子。

第四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二。

*问:阿Q想象中对几个女人分别作了什么评价?

总结:赵司晨的妹子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不是好东西;吴妈脚太大;秀才老婆眼胞上有疤。

* 问:阿Q是用什么标准去评价这几个女人的?

总结:封建意识和封建习俗。阿Q(处在社会最底层,希望改变现状)想象

* 问:阿Q向往的是革命吗?如果阿Q真的“革命成功”,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总结:阿Q所向往的并非革命,从他的想象中可看出他的革命只是对旧有封建制度的适应,只是要改

变在现有社会中的低下地位。这种革命目的,注定他的革命目标不够明确,信心不够坚定,也就不会成功。

4.全文总结:

了解了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我们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阿Q式的人物,有时从我们自己身上也许也会看到阿Q的影子。

思考:(你们自己)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

逆境时有无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

强者面前有无自轻自贱?

5.影视欣赏。

6.扩展

总结小说文本阅读与影视对比的不同。

7.写出你心中的阿Q形象,700字左右。(针对影视作品的缺陷——想象力的局限。通过创作拓展学生思维想象。)

五、板书设计 1.鲁迅简介。2.划分小说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

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3.总结

4.思考思考:(你们自己)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

逆境时有无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

强者面前有无自轻自贱?

——内江师范学院

马飞跃

第三篇:《阿Q正传》全文

《阿Q正传》全文

篇一:《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

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 阅读第四章:

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 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 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 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 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 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 生计问题

古怪的人世

断绝生路

可恨的小D 龙虎斗

不争气的肚皮

静修庵偷萝卜

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国民吃人的本相

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 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 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 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篇二:《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 阅读第四章:

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 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 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 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 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 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 生计问题

古怪的人世

断绝生路

可恨的小D 龙虎斗

不争气的肚皮

静修庵偷萝卜

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国民吃人的本相

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 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 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 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

③ 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④ 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提示:未庄人趋炎附势,所以他们听说阿Q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当然就肃然起敬了;而当他们听阿Q说城里的孩子麻将叉得精熟的时候,他们的“赧然”,又表明未庄人盲目的自卑,会叉麻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可他们不好意思,这又是国民中比丑的劣根性;下面的“凛然”“悚然”“欣然”三个词描写他们听阿Q讲杀革命党时候的心理表情变化过程,一方面对于发生在现实中的事如此隔膜,说明革命与农民的天然隔绝,另一方面“欣然”是说他们听完后觉得过隐,有些高兴的样子,又刻画出他们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这几个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强烈的批判态度。

3.阿Q不再帮举人老爷的忙了,因为其太妈妈的了。听的人何以“叹息”又“快意”呢?

提示:叹息是因为阿Q不在举人家里帮忙,失掉一个攀附阔人的机会,实在可惜;而出于嫉妒心理,他们听说阿Q不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了,又感到高兴,心想你阿Q不配比我们好,所以心里又快意。这两个词深入地剖析了“听的人”的丑恶灵魂。

4.“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这些话说明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一个本已“睡着了”的人,当然不可能觉悟,嘛木愚昧之余,只能充当无聊的看客。

5.“阿Q,你还有绸裙么?没有?纱衫也要的,有罢?”联系前面妇女对阿Q惟恐避之不及的情形,分析“没有”“有罢”,说说此时妇女和阿Q的心态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

提示:前面的情节里妇女躲避阿Q,是因为受了赵太爷之流的宣传蛊惑,加以愚昧,以为阿Q真个是猎色的坏蛋。而到这里,她们又并不害怕阿Q了,是因为阿Q手里有东西,她们并不喜欢阿Q而是喜欢阿Q的东西。“没有”“有罢”表明阿Q以为自己地位提高了,这些女人都不在他的眼中,所以并不想过分搭理她们。这里,作者对妇女持一种讽刺态度。

6.“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那里会完得这样快呢?”这刻画了其怎样的心态?

提示:赵太爷开始摆出架子,本来想贪小便宜却偏要做出个老爷的样子来,所以一开始说话想说得含蓄而有身份。可没想到阿Q说“完了”,他心里一急就“不觉失声”,露出了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土地主的尾巴来。

7.“秀才听了‘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消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万不要向人提起这一段话”,此句中的“庭训”“撤消”“驱逐”“提议”是大词小用,庄词谐用,一方面刻画人物滑稽可笑,另一方面具有讽刺意味。像这样的词小说中还有不少,阅读时注意找出一些并加以体会。

提示:略,学生找寻。

8.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过程。

略,学生概括。

五. 板书小结第六章内容:

从中兴到末路

中兴的风光

末路的失意

酒店人的刮目相看

王胡的肃然起敬 妇女们的照顾生意

赵太爷的亲善巴结

得意忘形透底细

敬而远之失人心

斯亦不足畏也矣 篇三:《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 阅读第四章:

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 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 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 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 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 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 生计问题

古怪的人世

断绝生路

可恨的小D 龙虎斗

不争气的肚皮

静修庵偷萝卜

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国民吃人的本相

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 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 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 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

③ 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④ 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提示:未庄人趋炎附势,所以他们听说阿Q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当然就肃然起敬了;而当他们听阿Q说城里的孩子麻将叉得精熟的时候,他们的“赧然”,又表明未庄人盲目的自卑,会叉麻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可他们不好意思,这又是国民中比丑的劣根性;下面的“凛然”“悚然”“欣然”三个词描写他们听阿Q讲杀革命党时候的心理表情变化过程,一方面对于发生在现实中的事如此隔膜,说明革命与农民的天然隔绝,另一方面“欣然”是说他们听完后觉得过隐,有些高兴的样子,又刻画出他们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这几个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强烈的批判态度。

3.阿Q不再帮举人老爷的忙了,因为其太妈妈的了。听的人何以“叹息”又“快意”呢?

提示:叹息是因为阿Q不在举人家里帮忙,失掉一个攀附阔人的机会,实在可惜;而出于嫉妒心理,他们听说阿Q不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了,又感到高兴,心想你阿Q不配比我们好,所以心里又快意。这两个词深入地剖析了“听的人”的丑恶灵魂。

4.“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这些话说明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四篇:《阿Q正传》

《阿Q正传》的主要内容

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伪自由书·再谈保留》),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主人公阿Q这一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阿Q实际上是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贫苦农民。在旧中国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阿Q贫无立锥之地,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只能靠打短工为生,“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他终于被剥掉最后一件布衫,连恋爱的权利也没有;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永远都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他的现实处境是如此悲惨之至,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阿Q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集中地描绘了阿Q这种性格上的“精神胜利法”: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悬揣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蒙受了“生平第二件的屈辱”,“拍拍的响了之后”,“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就忘却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例如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之后,就自欺欺人,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精神胜利法”使阿Q虽受尽剥削和欺凌却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的地位。

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他许多复杂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维护“男女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游荡,被迫作为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没有见过杀头。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出现在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Q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鲁迅从雇农阿Q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遵循主体的需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铸的时候,又突出了人物复杂性格的某一点,使其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在小说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明显打上了近代社会急剧破产,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又找不到出路的不觉悟的农村流浪雇农的阶级烙印。小说对未庄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阿Q精神胜利法与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封建传统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的联系,与小生产者的落后、闭塞、保守、软弱地位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阿Q是一个落后农民的典型。另一方面,阿Q的精神胜利法又是历史上“两次奴于异族”,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面前接连 1

失败的中华古国屈辱地位的产物,是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力,安于并掩饰民族落后与被奴役命运的民族精神状态,即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弱点”。鲁迅从他对中华民族历史、现状长期深刻的研究中,发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他的《阿Q正传》正是对于我们民族最伟大的自我批判,并从这实事求是的清醒批判中寻求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阿Q正传》的主旨及历史价值正在于此。从这个角度看,毫无疑问,阿Q是中华民族中具有精神胜利法弱点的这一类人的典型,写出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具有十分广泛的历史概括性。

《阿Q正传》艺术特色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鲁迅曾经给悲剧和喜剧下过定义。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的被压迫者的地位和他身上具有的勤劳吃苦的劳动人民的优点,以及他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他一生备受剥削,人格屡遭污辱,最后又惨死于冤案,这样的命运遭际更加令人同情,他的死令人痛心。但同时他身上确实又存在许多“无价值的”东西,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他的狡猾无赖等等,在小说里显然遭到作者的否定和批判。小说正是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相互映衬下展开了艺术描写,使作品读起来更加令人感到心酸,使那悲剧性的东西更加令人深思。

这篇作品悲剧和喜剧交织融合有两种表现。一是作品的前面大部分章节喜剧性较强,集中表现在“优胜纪略”“续优胜纪略”和“恋爱的悲剧”三章中;而后面两章的悲剧色彩越来越浓,喜剧色彩越来越淡,尤其到了“大团圆”这一章,读者几乎笑不出来了。这是作者写作过程中表层的由喜到悲。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喜剧情节中包含着悲剧的因素,比如,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打他嘴巴的情节,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喜剧性十足的场面,但骨子里却是悲剧性的,说明阿Q地位之低下无以复加;又如阿Q被赵太爷剥夺了生活来源之后,阿Q去静修庵觅食的情节,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个喜剧,跳进菜园时可笑的动作和表情,被老尼姑发现时的无赖相,以及被狗追赶后的落魄相,都令人捧腹大笑,但笑的背后却是令人鼻酸的阿Q的可怜。小说中这样的情节比比皆是。

2.白描的手法

鲁迅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又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无可吝惜,宁可将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不可将sketch的材料拉长成小说。”这一思想表现在作品里,就是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的场面:

„„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寥寥数笔,就把赵太爷这样一个土霸王的横蛮霸道的嘴脸活画出来了。又如写假洋鬼子

吹嘘革命的那一段:

洋先生„„白着眼睛讲得正起劲:

“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然而这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请我上湖北,我还没有肯。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

极经济的一段话,就把一个满口鬼话,胡侃乱吹,捏造革命资本的假洋鬼子展现在读者面前。

有时候,作者的白描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如“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的“摩着”“呆笑”;假洋鬼子“白着眼睛讲得正起劲”的“白”字;“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的“钻”;等等,无不生动传神,表现了作者高超的白描能力。

3.杂文式的笔法

这篇小说的杂文式的笔法,给读者非常突出的印象。

首先,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话,或夸张;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如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之后,作者这样写道:

„„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笔调中幽默与讽刺俱下,讽刺中含着幽默,幽默中充溢着讽刺辣味。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中国人的趋炎附势的奴性心理。又如第九章,写“光头”和“长衫人物”审问阿Q,一面鄙夷阿Q的“奴隶性”,装出一副“维新”的神气,一面却把笔硬塞在阿Q的手里,逼他画押,把要求革命的阿Q当作游街示众和枪杀的材料。这就有力地揭露了这帮人虚伪凶残的本性和反动面目。又如写阿Q被捕的场面,把总在黑夜中带了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围定了土谷祠,正对门还架好机关枪,而阿Q却还在睡梦里,直待被擒到土谷祠外面的机关枪左近,方才有些清醒。这是一幅绝妙的漫画,真实地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凶残、怯懦和愚蠢。这一讽刺无疑是深刻的,令人深思。

作者对待不同的对象所运用的讽刺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像阿Q这样的被压迫者,他的讽刺是善意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讽刺;而对统治者的讽刺却是无情的,是匕首,是投枪,他要把这些丑恶的灵魂挂在十字街头枭首示众。

作者经常站出来进行一番议论,这种议论是杂文式的。如第四章开头:

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另另,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按照传统小说的写法,这是多余的;然而鲁迅写来,异常深刻、贴切,以此讽刺精神胜利法。又如,写阿Q想到应该有一个女人的时候,议论道:

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若敖之鬼馁而”,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所以他那思想,其实是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只可惜后来有些“不能收其放心”了。

显然阿Q本人没有这么高深的思想,而是作者站出来的直接议论,以此说明阿Q的思

想毒害来源于封建统治者。又如,在描写阿Q因捏小尼姑的面颊而产生飘飘然的心理之后,作者议论道:

即此一端,我们便可以知道女人是害人的东西。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这显然是作者直接对传统文化和阿Q精神的批判。我们看到,《阿Q正传》里的议论,并不影响小说的形象生动性,反而增强了它的讽刺性,加强了小说主题的深度。因为鲁迅的杂文,本来就是以形象取胜,是一种形象的议论。我们还看到,作者的直接议论,也是充满讽刺、嘲笑、挖苦。以杂文式笔法融入小说创作,可以说是鲁迅的一大创

《阿Q正传》主题思想:

文章主人公阿Q代表了当时的中国人。无论是从文中各个人物的意识形态来看,还是形如留辫者的字母 ‘Q’,在在都透露出鲁迅暗指的真实人物—中国人。文章不留情面地讽刺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自我麻醉、自我满足、自我解脱与逆来顺受的心态,以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种劣根性,包括自私自利、欺软怕硬与精神胜利法。在为中国人指出这些缺点时,鲁迅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的。但如果读者对中国人加以仔细的观察,会发现他所描述的这种阿Q心态在当今社会中并没有消失,这也让我大吃一惊。不同于其他的作家,鲁迅更注重反应社会与人性的丑恶,而且他企图通过一种让读者产生反感的方法来让人理解他的想法。

《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的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阿Q给人们留深刻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阿Q这个形象令人笑中带泪。对于失败、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难免遇到的事,一般的、正常的人会悲伤之后继续奋斗;愤怒之后难以忘怀;不满之后努力改变困境。但阿Q却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独特的、但同时又是病态心理表现的对付方法,那便是“精神胜利法”。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带泪的原因所在。

二、阿Q这个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令人同情的是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充满着屈辱、贫苦,挨饥受骂被打不绝。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阿Q既丧失了做人的人格、尊严,如不能姓赵,否则便挨打。又是一无所有的: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更是痴心梦想,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个社会,这只能是阿Q的美梦而已。这就使阿Q愈发人不像人。而到最后,阿Q竟被枉杀,以被错杀而结束了他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所有这些,无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但同时,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的陋习:赌博、喝酒、偷了东西还耍赖,更甚至明里、暗里地耍流氓,调戏妇女。

三、阿Q这个形象又是辛亥革命前后被压迫、落后、不觉悟农民的缩影。

总之,阿Q是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过目难忘的辛亥革命前后不觉悟、被压迫的农民形象。

《阿Q正传》的人物性格是什么?

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见“有关资料”中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阿Q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

阿Q是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这本已十分可悲,但是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第五篇:《阿Q正传》读后感_1

《阿Q正传》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他笔下所描述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的堕落的中国人民的典型。

《阿Q正传》主要写了一个叫阿Q的流浪农民,他身受剥削和压迫,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阿Q没有家,只能住在土谷祠里,每天只能给人家做短工。

我有时候很可怜阿Q,因为他总是受人欺凌,而有时又很讨厌他,因为他很不争气。对阿Q满足于现状,鲁迅先生在文中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对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每次被人打了之后,就幻想是“老子被儿子打了”,斗不过假洋鬼子时他就把气全都撒在了小尼姑身上,或挑衅比他更弱小的小D;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即人们所说的“阿Q精神”。

说到“精神胜利法”,其实我也不该去嘲笑阿Q,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例如有一次在学校,我跟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因为打篮球争地盘而吵了几句,就开始打了起来,打得不可开交,你一拳,我一脚,可凶了!突然,那个人使劲推了我一把,我的脚没站稳,重重地倒在了地上,大哭了起来。随后,那个人便溜之大吉了。我一边擦眼泪一边心里想:“哼!太可恶了!不就是年级比我高,力气比我大吗,还比我矮大半截呢!说不定年龄还比我小,弟弟打哥哥,不成体统!”现在想来,也觉得自己很可笑!

这篇《阿Q正传》就是鲁迅先生为解剖中国人的国民精神而做出的努力,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环境下一些中国人的病态。可悲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个病根依然未除。

《阿q正传》看完了,阿q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或多或少进入了我的脑中。

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被别人打时,自我安慰想:“是儿子打老子。”阿q的自我精神疗法可谓世间第一。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

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

有人说阿q有反抗精神,因为城里人闹革命的时候,阿q也十分自觉的去参加。有人觉得自己像阿q,拿阿q的行为去对号入座。也有人说阿q是个封建思想的集合体,应该被时代所抛弃。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想法,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这一点,他写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我们已经远离了鲁迅的那个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了别人的欺辱,口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早将那人骂的狗血喷头、体无完肤了。一位政府内的干部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心中想:“总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里------”心中如是想着,便多了一分慰籍。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现今盛行——某某学生,看到老师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老师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不平等!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网吧的瘾君子,以颓废为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如隐于其中!”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

下载《阿Q正传》教学设计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阿Q正传》教学设计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阿Q正传》.设计.-教学教案

    分三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 目的:理出线索,分清层次,了解阿q的思想发展过程。 (一)设疑读书。提出如下要求,让学生诵读或默读课文:1、哪些句子是写阿q对革命的认识的?2、哪些是写阿q......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15篇 《阿q正传》读后感1 “精神胜利法”至使他苟且地活了一生,专门受人欺压,而自己却不会反抗,也没有能力反抗。他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物,是专门给别人调侃的......

    《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

    从《阿Q正传》窥辛亥革命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

    阿q正传影评

    《阿Q正传》个人形象分析 阿Q这一形象在鲁迅的意识里早已出现,只是未能得以呈现他的作品里,机缘巧合让阿Q这个人物能够见于世人。 阿Q不知其姓名,不知其籍贯,曾信誓旦旦的说自己......

    《阿Q正传》读后感 (通用)范文合集

    《阿Q正传》读后感 (通用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

    阿Q正传 观后感

    《阿Q正传》观后感我想,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老的一部国产电影,一部改编自鲁迅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阿Q正传》。一部极接近原著的优秀电影。整部电影,黑白、单调而略显乏味,却......

    阿Q正传读后感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我发现他笔下所描写的阿Q是旧社会的腐败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在这篇小说中,我印象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