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科学家发现上帝粒子比登上月球更重要
中国科学家:发现上帝粒子比登上月球更重要 http:// 2012年07月09日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合肥7月8日电(记者徐海涛)宇宙万物皆有质量,但质量的来源是什么?随着欧洲核子中心日前宣布很可能发现了“上帝粒子”,这个终极问题有望得到解答。为了详细了解“上帝粒子”及中国科学家参与研究的情况,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衍文。
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是基本粒子,包括夸克、电子等,而要解释这些基本粒子的质量来源,必须找到最后一种基本粒子:被称作“上帝粒子”的希格斯(Higgs)粒子。过去30年,全球粒子物理学家都在苦苦追寻“上帝粒子”的踪迹,位于瑞士日内瓦市郊的欧洲核子中心与美国费米实验室是两个主要研究平台。
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的刘衍文,从1999年起进入日内瓦大学攻读博士,此后一直在欧洲核子中心与美国费米实验室参与科研。2008年,欧洲核子中心建成启用了全球能量最大的强子对撞机,来自几十个国家的数千名学者参与研究。作为来自中国的学者之一,刘衍文从参与分析第一批数据开始,经历了发现“疑似上帝粒子”的全过程。
“新粒子不是一下子发现的,是长期数据积累的结果。”据刘衍文介绍,在前3年上亿次数据采集、分析的基础上,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家们在2011年逐渐发现了一些新粒子存在的迹象。“到2012年数据中新信号的统计显著性可以让人信服,新粒子是确实存在的。”
2012年6月下旬,欧洲核子中心内部决定在7月4日公布这个重大发现。“从对撞机上取下最后一批数据,分析出结果,再在3000多人的合作组内通过评审,留给科学家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两周。”刘衍文说,工作强度非常大,很多人都有连续工作通宵的经历。
“目前宣布的这种新粒子,表现出的特征与理论预期极为接近,但从科学角度还不能100%断定它就是‘上帝粒子’。”刘衍文透露,欧洲核子中心将从2013年起把对撞机能量从8TeV提高到14TeV,进一步通过实验测量其性质。
“如果最终确认为‘上帝粒子’,那么这将是人类探索自然过程中的一大步,使我们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思考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刘衍文说,基础科学的每一个重要进步,都有可能大大推动应用科研的发展。“从科学意义上讲,发现‘上帝粒子’比人类登上月球更重要。”
在欧洲核子中心的ATLAS和CMS两大研究组,共有来自世界各国的7000多名科学家参与工作。“因此,很难说这种新粒子是由哪个国家或者哪个人发现的。”刘衍文认为,这个成果应该属于全人类。
据了解,在欧洲核子中心参与研究的中国科学家来自五个科研单位,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与山东大学。
中国科研人员约占中心总人数的百分之一,其中来自中科大的团队人数最多,达到20人。
为寻找“上帝粒子”,中国科学家在仪器研制、设备调试、数据分析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欧洲核子中心赢得了良好的国家声誉。“欧洲核子中心给所有的外来学者提供工作环境,但不发工资。”刘衍文说,中国学者们的经费都来自于科技部、中科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我们能代表中国参与这一全球重大科研活动,背后是国家力量的长期支持。”
第二篇:「上帝粒子」解释宇宙起源 英比科学家获诺奖
「上帝粒子」解释宇宙起源 英比科学家获诺奖
2013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发现「上帝粒子」的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和比
利时科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
2013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发现了「上帝粒子」的希格斯和恩格勒。上帝粒子据信是质量之源,粒子若没有质量会在宇宙中以光速前进,而无法产生生命。「上帝粒子」于1964年被提出,等待了50年,这个解释宇宙起源的一块关键拼图终于接合。
2013年10月8日,本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84岁的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教授和80岁的比利时科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教授,表彰他们发现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存在,这种粒子被认为是赋予物质质量的物质,为宇宙起源理论奠定重要基石。
粒子被认为是赋予物质质量的物质,为宇宙起源理论奠定重要基石。
物理学家认为,如果没有上帝粒子,宇宙中的所有粒子都将以光速运动。这么快的速度运行,粒子将无法结合到一起,就不会产生原子、分子、DNA、蛋白质,也就不会有生命,不会有人类,不会有其他任何物质,宇宙将会是一片虚无。希格斯玻色子组成了一个看不见的能量场,它让其他通过的粒子速度减慢并获得了质量。
英国《泰晤士报》去年评论说,这一发现的意义,如同人类当初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等一样重要。
上帝粒子理论解释了宇宙起源理论
希格斯粒子于1964年被提出,该理论认为宇宙在大爆炸之后便会进入冷却的阶段。这时候一个称之为「希格斯场」的力量形成,而且快速充斥整个宇宙。希格斯场由无数的希格斯玻色子组成,其他粒子在通过希格斯场时便会获得质量。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是,自然界存在着四种基本交互作用力,这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理由,而四种交互作用力能够彼此牵引,便代表两者间具有质量;而中介者便称为玻色子。
科学家们认为,宇宙中本充满没有质量的粒子,直到一种能赋予粒子质量的场(希格斯场Higgs Field)介入。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就来自于这个看不见的场,这种场充满了所有的宇宙空间,即使在人类看来是空的宇宙中,这种场也仍然存在,特别是「物质粒子就通过与这种场的接触,才获得了质量,没有它,我们就不存在。」(诺贝尔评委)。
2013年10月8日,诺贝尔奖物理学奖颁奖会场上放映解释「上帝粒子」理论。
诺贝尔奖评委认为,上帝粒子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宇宙的生成理论「标准粒子论」中欠缺的一环,并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好的理解星系得以维系在一起的奥祕。
评委在授予两位科学家的颁奖证书中表示:「由于人类探测到了一种新基本粒子(上帝粒子)所以证实了希格斯机制的存在,而对这种机制的理论性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亚原子粒子的最初质量。」
上帝粒子从哪里来?
物理学家普遍认为,上帝粒子来源于宇宙大爆炸。事实上,宇宙大爆炸被认为是包括上帝粒子在内的一系列基本粒子的最初起源。
那么,上帝粒子如何使其他粒子产生质量?上帝粒子会形成遍布宇宙空间的希格斯场,一些粒子在希格斯场中运动,因受到阻力而变得凝滞,粒子由此获得质量。不同粒子受到的「阻力」不同,其所获得的质量也有差异。
「上帝粒子」这个名字,来自于诺贝尔奖获得者利昂.莱德曼(Leon Lederman)于1993年出版的介绍粒子物理学著作《上帝粒子:如果宇宙是答案,那么问题是什么?》(The God Particle: If the Universe is the Answer, What is the Question?),据悉,这种神祕的粒子在对撞机产生时可发出特殊的传输信号,但是被探测器捕捉到之前却会消失。
使用「上帝粒子」这个词汇,并不令人讶异。希格斯粒子是目前宇宙标准模型中最后一个尚未被证实存在的基本粒子,在现行的粒子物理学中,其他11种粒子都已经被证实,仅剩希格斯粒子为拼图的最后一块。
物理学家认为,如果希格斯粒子不存在(或无法被证明存在),则目前的宇宙物
理的模型理论便无法成形,必须砍掉重练;当时称这是「上帝粒子」,其实也表示:「发现它,就像证实上帝存在一样困难。」难以观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遑论目睹。而如今,证实上帝粒子的存在,简言之就解释了「为何万物所有粒子都会能相互吸引且越来越重」,因为上帝给了质量。
「上帝粒子」理论
等待学术界认可 等了50年
恩格勒(左)与希格斯(右)这两位年过八旬的老教授为了「上帝粒子」理论得到学术界认可,等了足足50年。
两位年过八旬的老教授为了「上帝粒子」理论得到学术界认可等了足足50年,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则在理论的旷野中摆弄着很多其他重大发现,建立了包含费粒子(夸克和轻子等)和玻粒子在内的标准粒子模型;瑞士日内瓦世界最大的对撞型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的建成;以及科学家们对于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研究;当科学家们把这一块块拼板拼到一起时,最后终于证实了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据悉,粒子物理学界一直在研究粒子的质量来源于何处,而当时还是爱丁堡一位年轻讲师的希格斯,于1964年与包括恩格勒在内的另外两个研究小组共六位科学家,率先提出这种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假设,认为宇宙在大爆炸后的冷却过程中,有一种看不见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为基本单位物质赋予了质量。
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早于1964年即与另外六位科学家,率先提出希格斯
玻色子(上帝粒子)假设。(AFP)
随后,科学界于1970年设计出了包括夸克和轻子在内的标准模型,却仍然无法解释为何有些粒子有质量,而类似于中子的另一些粒子无质量的现象。
2008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2012年7月4日,该中心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发布会,宣布他们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中探测到了与希格斯玻色子特性一致的新粒子。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文证实先前探测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
恩格勒教授则与比利时科学家布劳特教授(Robert Brout)一起领衔参与了对上帝粒子存在论的肯定,并率先撰文发表这一理论。因此,恩格勒、希格斯、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共同获得2013年阿斯图里亚斯亲王科学技术奖。布劳特教授已于2011年去世,而诺贝尔奖只颁发给仍在世的科学家,布劳特教授在此次的诺贝尔奖中没有被提名。◇
第三篇:发现优点比弥补不足更重要
发现优点比弥补不足更重要
初到奥克兰读预科,蓝天上翻卷的白云和海面上激荡的帆影都让我兴奋雀跃,更令人愉悦的是校园里的轻松气氛——在这里,学习成绩不再是尊严的唯一筹码。我在篮球、舞蹈和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特长都成了同学们倾慕我的理由。他们会操着日味、韩味、印尼味等各色口音的英语对我说:嗨,Vicuor·liu你的“街舞
”跳得太棒了。而我呢,总是回应说:“哦不,跳得还不好。”我确实不太自信,每次当我观看一流“街舞”好手的表演时,总能找出自己的一大堆不足。
在奥克兰,我住在王阿姨家,她和我父母是多年好友。王阿姨的儿子Edward·Wang比我大两岁,我俩挺谈得来。我和Edward的志愿都是报考美国的大学,Edward先我一年毕业。他一边表示毫无信心,一边毫不犹豫地申请了耶鲁、宾州等驰名全球的大学。在耶鲁大学面试的时候,考官是一位70多岁的教授,他和主考官仅仅交谈了20多分钟,那位老人就坦率的告诉他:“孩子,我觉得耶鲁不适合你这样一位学者型的考生。”众所周知,崇尚思想自由的耶鲁是产生政治家的地方,从这里走出了5位美国总统、两位最高法院大法官,还有无数美国议员以及内阁高官。
Edward回到家里非常沮丧。我在一旁,真不知该怎么安慰这位伙伴才好。
王姨看着儿子,严肃地说:“你应该感谢他。”我俩听了这话,都很诧异,几乎同时问:“为什么?”王阿姨说:“他并没有指责你,而是客观地作出了评价——你性格内敛,虽然不适合耶鲁,但学者型却是一种褒奖,指明了你的长处。这非常重要。”Edward和我忽觉茅塞顿开,是啊,看清自己的长处或许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
虽然明知无缘耶鲁,Edward还是给那位教授写了封诚挚的感谢信。教授回信说,真替你高兴,你有位好妈妈。
由著名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办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素以严谨、创新著称。Edward认为自己的个性和这所大学的气质非常吻合,于是放弃别的学校,全力准备宾州大学的面试。在随后的面试和测验中,Edward果然一路闯关,以全优成绩被录取,同时获得了20多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非常大。过去老师家长总告诉我们要“扬长避短”才能进步,事实上,当我们把精力和时间用于弥补缺点时,就无暇发现、发挥优势了,因为任何人的欠缺都比才干多。所以,发现自己的优势确实比发现自己的缺点更重要。
第四篇:行动比感动更重要—《感动中国》读后感
行动比感动更重要—《感动中国》读后感
这几天闲暇时重新看了一遍《感动中国—十二位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是前年母亲送我的。这本书,使我被感动得多次热泪盈眶。我看到了一个个我生活世界之外的世界,在那些世界里,一切美好的情愫以色彩纷呈的美丽形式展现,一切看似历史尘埃的优良传统以那么真实而可贵的方式释放在我们眼前。
《感动中国》这本书里介绍了姚明、杨利伟、任长霞、刘翔、徐本禹、田世国、魏青刚、洪战辉、邰丽华、丁晓兵、罗映珍、林浩十二个人的感人故事。他们中有运动员、有警官、老师、还有普普通通人。我们对这十二个普通而平凡的名字,也许早已家喻户晓,但是具体事迹却不是全部知晓。我仔细的阅读了全书,深受感动。
书中介绍了姚明连续6年被选入NBA西部全明星队,无论获得多高的荣誉,但是他始终明白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只要祖国一声召唤,他就会不辞辛劳立即回归为国效力;杨利伟经过多年的艰苦训练,成为中国首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员,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飞天梦想”得以实现;任长霞从警21年对公安事业一片赤诚,心系百姓安危,在任职登封公安局长期间解决了10多年的积案,她的离去让登封百姓泪流成河„„
从这十二个英雄人物事迹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徐本禹在贫困山区支教和小林浩地震中临危不惧勇敢救人的事迹。从他们的行为中我深深意识到,我们一定要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也许不能人人都会成为名人,但是至少我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关心、爱护我们的父母、亲人和老师。我想现在我们也许做不了大事,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点滴做起,把感动化为行动,真心关爱别人。
也许一个人微薄的力量解决不了什么,而且现在我们还小,力量还很微弱,但是我们每个人在被书中人物感动的同时,真心做一些善事,将感动变为行动,将爱心传递,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2013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