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人口红利的调研报告
关于中国人口红利的调研报告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因为这个直接间接的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上的实力与知名度。长时间廉价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国富局面的形成,也吸引了众多外资,成了“世界工厂”。这种看似稳定的局面,会持续多长时间,中国的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吗?
在中国讨论最热的话题是富士康的“十二跳”事件和其后的大幅加薪。富士康崛起并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代工之王”,得力于全球化和外包的国际大潮流,他利用中国的廉价土地和劳工,在成本控制上力压对手,从而。但是从2000年开始,内地的工资却不断上升,开始打击这种薄利多销的“世界工厂”模式。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商,压缩成本的效果无人能及,连它都屈服于工资上涨的大趋势,其他在华工厂则更不敢想象了。
富士康不是个别事件,民工荒从2003年就已经开始,并日趋严峻,现在民工荒不再局限于沿海城市,开始向中西部推移。原因已不只是季节性(如民工春节回家)或外来因素影响,而是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这个“结构性”的问题,指的是中国渐渐失去人口红利。有人说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接近尾声,年轻力壮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要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只能增加工资。
何谓“人口红利”?一个国家如果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也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人,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很多奇迹,而中国大批的廉价劳动力可以说功不可没。据数据显示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6.8%。再看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物质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8%;劳动力(不含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在24%;教育程度提高形成的人力资本,贡献率为24%;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率在21%。劳动力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首先,劳动力数量增长让社会总产出更丰富;其次,劳动力从低端行业转移到更高端行业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再次,有关改善劳动力的一系列投资,包括让劳动者再教育,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的需求;最后,劳动力和资本组合的优化,让劳动力升级可持续。前两点纯粹是“人口红利”本身在发生作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就可以给以证明。后两点则有所不同,最近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也都在重复类似的故事。各国政府都注意到教育和投资对提高劳动者技能的作用,会让经济步入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我国人口红利目前的状况是2009年达到最高获利点,2010年到2017年仍是人口红利的获利期,尚有较多的“人口红利”可以分享,大约再过10年人口红利将进入关闭期。2009年我国的劳
动年龄人口比例将达到72.35%峰值,此后转而下降,2030年以后可下降到67.42%。但是整个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仍会增加,预计到2017年峰值时达到10.01亿人。其后呈下降趋势,2030年可减至9.89亿,2050年可减至8.62亿,相当于本世纪初的水平。而且我国的劳动人口平均增长率并不像人们一贯认为的那样很高,今后一段时间内,甚至不如发展中国家的1.1%的平均增长率,仅仅是0.4%。同时,在人口结构中,儿童比例将会一直下降,而老年人占人口的比重会一直升高。届时,我国由于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而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较高的资本积累现状将不复存在。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接近倒金字塔形,中国会成为典型的未富先老社会,而且会越来越明显。日本是亚洲最早实现人口转变和经济腾飞的国家,“人口红利”也出现得最早,大约开始于1930—1935年,结束于1990—1995年,持续了60年左右的时间。其他亚洲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差不多晚于日本30年后出现“人口红利”,目前这些国家正处在“红利”期。以这为依据,可以判断中国人口红利窗口期可以保持40年,也就是说,窗口期约在10年后关闭。
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到稀缺,在“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中”这个点被称之为“刘易斯转折点”。事实上,“十一五”期间,我们已经出现这个转折点。从总量看,2004年至2009年,是我国非农产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平衡期,以后将持续下降。所以近年愈演愈烈的“民工荒”也将不再是周期性的、政策性的“荒”,而是趋势性的、总量的,从劳动力市场变化也已经可以看出这一趋势。2002年起,我国的真实失业率是在下降的,而劳动参与率则从2004年起开始上升。
人口红利消失肯定会给我国的经济在一成程度上造成冲击,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三方面:其一,廉价劳动力减少甚至消失,会使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复存在,那么出口将受到很大影响;其二,中青年的减少,会使我国的高储蓄率降低,资本积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其三,社会上的老年人会骤然增多,年轻人的负担加重,对于国家的保障体系也是巨大的挑战。
其实,事情都是有好坏两方面的,人口红利的消失也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实现更平衡和更持久增长的契机。首先,人口红利的消失有利于充分就业时代的实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可能仍要为如何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想方设法而不是因为招不到人发愁。实际上,现在中国农村人口还有5到6亿,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至少还有2亿。老龄化的到来将会加速这个城市化的进程。现在我们一直再讲产业结构调整,从人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人口红利的消失可以看作是这一转变的动力。其次,人口红利的消失有利于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储蓄率将会大幅降低,正好借这个时机大力发展扩大内需工程,因为老年人是社会的第二大消费群体,消费的潜力是巨大的,再结合我国的农村市场,消费会被拉动上来,很可能替代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将提振消费的引擎功能,这是改革的好时机。最后,老龄化的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把建立一
个合理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前搬上日程。从现收现付养老保障制度向完全个人积累制度过渡。为了支撑这个过渡,需要把农村转移劳动力纳入新的保障体系,提高当前保障基金的缴费水平。有关研究表明,养老保障的转变将使社会养老负担率下降大约19个百分点。这无疑为政策变迁提供了激励。因而,人口红利的消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打量。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清楚,事情并不会自动地向好的那方面发展,而需要我们切实为之做出有效的努力。
我国的人口红利现在还处于充足的阶段,而且我们预测了消失到来的时间,这中间的时间差正好给我们提供了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做好准备工作。怎样使经济、社会在人口红利消失的过程中平稳的过渡。很明显主要就是充分发掘利用现有的劳动力,使他们持续的时间尽可能的长,再就是进行人口结构调整,后续的劳动力供给不断层,最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
先来看第一个方面。如果把劳动力市场分为高级专业劳动力市场、熟练技术劳动力市场和初级劳动力市场三类,那么前两类在中国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第三类则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这与中国教育发展水平,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低有很大关系。据社科院有关专家估计,在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中,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占80%左右,农村的这一比重更高达90%以上。劳动力素质低,限制了就业机会的获得和人力资源的利用。由于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没有得到有效教育与培训,导致中国隐藏的庞大人口红利无法得以“套现”。这势必带来“国未富,民先老”在未来二十年的出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所承担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所以现在国家在对初等、高等教育大规模投资的时候,应该同时抓起来高职教育这一块,尤其是针对原来受教育很少的中青年的高职教育,经过培训,能够与企业的需求吻合,同时发掘潜在的人口红利,也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这一块现在主要是农民工的培训,虽然开展了很多,但还不成规模,中间的操作过程存在严重的不规范,以至于国家投资很多钱,效果不明显,农民工也没受益。当然,在这个投资的过程中,还有助于带动教育、培训的发展。
我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一家只要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主要原因,计划生育政策需要改革。这一政策,确实降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也使我国的人口结构失衡。出生率很低,从整个人口结构看,再过几年会成倒金字塔型,劳动力供给就不足了。改革内容主要针对,是否放开要二孩的政策,有人担心放开会导致人口猛然增长,这种担心也是有道理的。但是考虑现在人生活的压力、对生活的规划以及个人发展的要求还有个人素质的提高等等因素,一个家庭两个孩子是绝大多数人的期望。而且有些农村地区,头胎女孩,可以再生二胎,从那个地方的家庭规模看,四口之家居多,人们不会要4个5个的孩子,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妇女的劳动参与率现在已经非常高,生孩子已经不是他们的工作,挣钱养孩子是主要任务。所以可以在某些地区先放开这个政策,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遍及全国。像上海、南京这样提前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虽然人口很多,但是出生率很低,考
虑到未来的长远发展,应该是一些有能力养活更多孩子的家庭有权利要更多孩子,既满足自身需要,又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现在超生孩子的现象越来越多,是否也是对这个政策开放的一种呼声呢?
最后,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因为他们人口与我们相比,比较少,而产业结构更优化,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所以我们应该借鉴别人的劳动力少的发展经验,再立足我国实际的情况,对产业结构进行改革,朝着技术、资本密集的方向发展,虽然现在没有能力一步到位,但是人口红利消失之前的这个缓冲期我们好好利用,为以后的发展把握好方向,打好基础。
第二篇:人口红利提纲(小编推荐)
人口红利的定义
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为了便于分析,人们使用总抚养比小于50%(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之和除以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人口红利时期,进入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打开,退出人口红利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关闭。而人口总抚养比超过60%时为“人口负债”时期。
刘易斯拐点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格局现象。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大量供给压低了劳动力成本。直到有一天,工业化、城市化把表面上的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了,如果再想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劳动力成本。这个临界点就叫做“刘易斯转折点”。
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在 1978 年到 2011 年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 GDP 以年均近10%的速度高速前进。人们纷纷研究导致中国高速持续增长的因素。人口红利因素是大家公认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蔡昉和王德文的一项研究(1999)表明,如3.1 表所示,物质资本对改革后的经济增长贡献为28%,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为24%,人力资本的贡献24%,而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对增长贡献了21%,剩余3%未解释。根据上述研究数据可以看出,人口红利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国具有庞大的劳动人口,并且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户籍制度等各种因素大大限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从而乡村存在大量冗余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二元经济的格局被一步步打破,城乡之间的劳动力逐渐可以自由的流通。农村冗余的劳动力被大大释放,并为城市的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而在另外一方面,由于在人口结构图中,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相对应的总人口抚养比也呈下降的趋势,并且与国际社会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劳动人口比例较高和抚养率低,会导致社会储蓄大幅增加,进而拉动社会投资,形成典型的“三高”局面。
另外,人口红利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图3.2鸟瞰其影响机制。利用好人口红利,将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多元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多元性,既体现于人力资本形式的多样性,也体现于它所影响的社会经济活动类型的多样性。中国人口红利现状评估
以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教授作为代表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可谓广为人知。该理论将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划分为农业经济部门与现代经济部门两个部门,在农业经济部门中存在相对于土地和资本来说过剩的劳动力,因而导致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零甚至负数。而随着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在工资水平没有发生实质性增长的情况之下,农业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会逐渐转移到新兴部门去就业,这就形成了一个二元经济。这个体系的存在会一直持续到某个时刻,这个时刻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恰好超过劳动力的供给的增长,值此之后,继续吸引农业经济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将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迎来刘易斯转折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国家,评价其人口红利的现状,要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就是其是否已经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
蔡昉在《工资增长、工资趋同与刘易斯转折点》一文中分析,如果将 16~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年增量作为劳动力供给,将城镇就业年增量当做劳动力需求,则可清晰的观察到我国劳动力供求的格局,如表3.1所示。如果将城镇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数量,即城镇居民就业的人口与农民工就业人口增量之和,将其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量进行比较。则可从中看到, 2002 年以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显然不再是劳动力市场的特征。蔡昉认为这是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一个重要证据[40]。
另外,在学术界中,都阳、林毅夫等人皆认为中国已经迎来了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消失的状况已经十分明显。但刘怀宇、马忠等人则发表质疑,认为“刘易斯转折点”只是假象,中国仍旧会享受人口红利。
本文根据以下信息: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出现大幅下降,老龄化水平超出国际老龄化社会红线;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剧烈变化,市场需求逐渐超越市场供给;全国各地连续多年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以及普通劳动者工资持续上涨等方面的新形势,做出了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基本判断。本文认为,中国已经跨越刘易斯转折点,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人口红利的问题
劳动力数量(罢工潮,个人利益受到严重剥削)和质量(但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比重超过80%,仅10%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质低下不仅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人口红利的实现与扩大)不足、老龄化(目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形成后期效应。加速了中国的人口转变。人口红利期时间结构也随之变化。其中中国人口丰裕期和后红利期都很短。中国快速进入后红利期和负债期)和失业(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大学生失业人口存在是一种浪费,失业人口不仅不创造红利,还要对冲销部分红利,使人口红利对经济促进作用大打折扣)、高资产价格(虚高的房价导致了房地产的畸形发展,直接威胁到实体经济的投入。对实体经济的投入产生明显的挤兑效应。房价急剧攀升,年轻购房者往往以牺牲三代人的储蓄和购买能力为代价,造成了几代人的购买力被透支)、国内红利分配失衡(地区分配: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各类生产要素和劳动力都向东部地区流动。这就造成了东部的人口红利效应更加明显。分配体制:职工工资收入与国家收入间比例严重失衡.分配率逐年下降。其次,城乡居民收入比约为3.3:1,行业间差距最高达15倍。收入分配体系不健全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直接原因。预期分配:只涨利润不涨工资,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但如果政府无意减税,完全要求企业让利,则会挫伤企业家的积极性,导致资本外逃,同样不能充分实现人口红利。)和国际社会对中国人口红利的争夺(留学移民导致高层次劳动供给减少,廉价出口导致人口红利被国际资本瓜分,财富外流导致收获的人口红利消失)。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凸现或持续。
人口红利变化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影响
1、“用工荒”导致出口企业无法完成订单
根据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仅为2481 万人,从人口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比不到 20 %,农村可供转移的“壮劳力”所剩无几。另据国家统计局《200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09 东部地区外出务工农民工人数下降 8.9%,尤其是珠江三角地区,2009 年该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较 2008 年减少 22.5%。且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 1.04,我国劳动力的供求状况明显不足。且东部缺工现象较中西部更为明显,东、中、西部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 1.07、1、1.01;而东部地区内,闽东南区域、珠江三角洲区域、环渤海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岗位空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已经超过 1,分别达到1.27、1.09、1.01 和1。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手里有订单,但是劳动力紧缺却不能保证企业保质保量按时交付订单。
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推高企业成本近数年来,我国农民工工资与城镇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几乎保持同步,该状况反应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富士康为例,普通员工的最低薪酬,已经由09年的900元,攀升到2012年的2100元。数据显示,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2011年整体薪酬增长率为 13.18%,仅次于金融、高科技、房地产及医疗行业,一线生产员工的薪资涨幅达到 21.64%。近数年以来,全国各省区市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人社部规定,各地最低工资调整幅度不得低于 13%,2012 年,北京最低工资从 1160元调整为1260元,上海将从1280元调整为1470元,深圳最低工资由1320元上升到1500 元。劳动力价格的持续攀升,大大削弱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占比较大的出口型劳动密集性企业。在全球的产业布局环境之中,因为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带来了劳动力价格飙升,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逐渐失去优势。诸多国外企业,纷纷将制造基地转投人力成本依旧廉价的印度、越南、泰国等国家。
人力成本推动原材料价格上升
刘易斯转折点出现以后,伴随着出现了低端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局面,农民工工资水涨船高,而劳动力价格的压力紧接着就逐步传导到其他部门,造成整个社会生态整体工资水平上浮,并带动全国 CPI 巨幅上涨。这和60年代的日本及70 年代的韩国,遭受 “刘易斯拐点” 后的状况如出一辙。均出现高通胀和整体工资螺旋式攀升的情况。一直以来,学术界主要关注由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上浮导致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此次,大众普遍认识到,即使忽略食品与能源价格上涨的因素,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同样也会推动物价水平提升。总之,在人力成本上升之后,进而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原材料的上升。劳动密集性企业面临成本全面提升的压力。劳资纠纷矛盾加剧
“过去的工人相当好管,一日三餐,极少问别的东西,十分能吃苦,特别能忍。”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管理者都有类似认识。但现在,工人开始为自身维权,越来越关注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以及人文需求等诸多问题,尤其对繁重且重复性高的工作类型排斥严重。提高工资水平只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劳资合作中一系列变化的冰山一角,更多的变化来自劳资双方在各种权益上的博弈与挪移。遭遇 13 位员工相继跳楼事件后,富士康成为了全国声讨的焦点。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主要是新一代农民工关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日渐“觉醒”。但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旧认识上有误区,管理上不到位,手段上欠科学,特别是面对全社会的关注和监督,应付能力明显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站在全球资源配置的视角之下,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与东南亚等具有丰富人口资源,且发展较为滞后的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口红利优势正在一步步丧失,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人海战术”必将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基于这一重要的变化,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去向更高的劳动力附加值方向转变,实现自身角色的延伸和迁移。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发展模型
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之所以在人口红利日渐消失的宏观大背景下遭遇艰难的挑战,其最根本、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四个方面 第一,技术含量低,不能创造足够的附加值,多属于初级、低级产品,不利于抬高竞争门槛,实现差异化竞争。第二,品牌意识薄弱,自拥品牌率较低,很多企业满足于代工,因此对市场形成严重的依赖。第三,管理粗放,不仅与员工的内部诉求不相符,也与企业的整体的跨越式发展不相符,严重阻碍了企业效率的提升。
第四,没有宏观的战略思维,长期置于产业链的不利地位,任由产业链“链主”摆布,致使自身长期遭受产业链的盘剥。
针对以上阻碍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四大“拦路虎”,本文提出了我国劳动 密集型企业转型发展思维模型:
我们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质,从技术、品牌、管理和产业链四个维度进行转型。重塑企业的成本结构,优化企业的价值构造,刷新战略思维,重构战略认知,提升战略格局,前瞻性、颠覆性的实行企业的发展转型升级。技术转型 重塑组织结构 鼓励原创性技术 优化工艺流程
品牌转型 1明确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企业品牌战略 2设计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相关品牌元素 3正确把握不同时期品牌塑造时机
管理转型 改革人力资源管理 改革生产管理 改革财务管理
产业链转型
研判未来与产业趋势,混业趋势
构建远景,确定核心领域、地位与能力
构建利益和联盟层次
带动和发展产业链
第三篇:暂住人口调研报告
关于赴浙江杭州、嘉兴、慈溪
考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推进我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改革的顺利进行,总结借鉴内地先进省市的成功经验,2009年11月10日至11月13日,由市政府法制办主任王新带队,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市公安局、市控制人口机械增长办公室组成联合考察组赴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慈溪市考察调研当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并与杭州市法制办、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和慈溪市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等单位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现报告如下:
一、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情况
(一)杭州市基本概况
杭州市全市总面积16596平米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下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滨江、萧山、余杭8个区,建德、富阳、临安3个县级市和桐庐、淳安2个县,根据2008年年末统计,杭州市常住人口796.6万,户籍人口677.64万,流动人口300万。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4781.16亿元,按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分别为70832元和60414元,实现财政总收入910.5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5.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0亿元,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
(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情况
1、管理机构
杭州市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由市政法委所属的流动人口管理处统一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具体分工是公安机关负责流动人口的登记与治安管理工作,民政部门负责对有特殊困难的流动人员家庭进行救济、救助,劳动和社会保障、计生等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维护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工会对流动人员进行帮扶。
2、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1)治安管理方面。2009年10月1日前,杭州市公安局对流动人口实行发放暂住证的方式进行管理,并以500:1的比例配备了流动人口协管员,对流动人口进行治安管理。2009年10月1日以后,随着《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的实施,暂住证被取消,暂住证的发放工作被申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所代替。根据《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年满16周岁,拟在非户籍地居住三十日以上的流动人口应在非户籍居住地凭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在公安机关申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在全省范围内有效,有效期为六个月至三年。非属于投资创业或引进人才的流动人口,持有《浙江省临时居住证》连续居住满三年、有固定住所和稳定工作且符合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申领《浙江省居住证》。《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以享受的具体待遇由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截止目前,杭州市公安机关共发放《浙江省临时居住证》72万本,《浙江省居住证》的发放工作尚未开展。由于《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以享受的具体待遇问题涉及多个方面,为保持政策一致性,避免形成政策洼地,造成人员聚集,同时考虑新政策被本地户籍居民的接受程度,杭州市现尚未就《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的具体待遇出台新的政策,《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的待遇问题还处于调研阶段。(2)落户、福利保障及住房保障方面。(a)落户政策方面,杭州市对于紧缺专业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只要其在杭州就业且缴纳社会保险一年以上,不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有住房的,可在居住地落户,没有住房的,可在人才市场集体户落户;对于属杭州市引进人才的,发给引进人才居住证明,持有引进人才居住证明的人员可享受市民待遇和专项经济适用房,并可自主申请是否落户;获得国家级或省级优秀农民工称号的流动人员可自主申请是否落户。(b)福利待遇方面。由于国家对低保、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的适用人群有明确的规定,因此,现阶段流动人口尚无法享受低保、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但杭州市慈善基金会和杭州市总工会先后出台了针对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救助和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的办法和措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18周岁以下有重大疾病或遭受重大意外伤害的可获得不超过2万元的慈善救助,外来务工人员有特殊困难的,可享受2000元至10000元的救助。同时,市委、市政府投资或鼓励企业投资兴建农民工公寓,解决流动人口中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
(3)劳动保障方面。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从有收入(能足额领到工资)、有医疗(将流动人口中的务工人员全部纳入本市医疗保险范畴)、有社保(将流动人口中的务工人员全部纳入本市社会保险范畴)、有组织(支持流动人口中的务工人员组建工会组织)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流动人口中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的保障。
二、嘉兴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情况
(一)嘉兴市基本概况
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杭嘉湖平原腹地,处于江、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东接上海,南连杭州湾,北邻苏州,西通湖州,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嘉兴是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年)发祥地之一,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全市土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8.07万,常住人口423.2万,流动人口176万。下辖南湖区、秀洲区和嘉善县、平湖市、海宁市、海盐县、桐乡市7个县(市、区)。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15.3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129元,财政总收入25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6.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6.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538元,人口自然增长率-0.45%。
(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情况
1、组织机构
2007年4月-9月,嘉兴市停止发放暂住证,改为发放临时居住证和居住证,在市、区(市、县)、街道成立新居民事务局、新居民事务所,在村(社区)和企业成立新居民工作站,按照500:1的标准配备流动人口管理协管员,进行居住证制度改革。新居民事务局属于政府常设机构,市政法委副书记兼任新居民事务局局长,专职负责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新居民事务局的成立改变了原来公安、计生、劳动、卫生、民政、工商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状况,明确了管理主体,变多头管理为综合管理,通过统一归口、统一协调,明确了管理主体,理顺了关系。新居民事务局承担了绝大多数有固定收入、住所、安分守己的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解放了警力,使公安机关可以将警力和精力集中到对高危流动人口的排查、管理和控制上,提高了管理实效。
2、居住证制度的具体内容(1)证件分类和适用对象
根据嘉兴市委有关文件精神,流动人口可申领的证件有《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和嘉兴市《技术员工居住证》。《浙江省临时居住证》适用于年满16周岁、拟在暂住地居住30天以上的流动人口;《浙江省居住证》适用于具有初中毕业以上学历,取得《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满3年、有固定住所和合法稳定的生活来源、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且可缴满15年、无违法犯罪记录、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流动人口;《技术员工居住证》适用于具有中专(含高中)以上学历或具有熟练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流动人口取得《浙江省居住证》满2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满2年,并在流动人口管理评分中分值满150分的流动人口。
(2)持有《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和嘉兴市《技术员工居住证》享受的待遇
持有《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可享受以下待遇:(1)免费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服务,免费享受政府部门组织的劳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维权意识等方面基本常识的培训。在技术职称的评定、劳动资格证书的取得等方面,享有与本地居民相同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2)享有与嘉兴本地居民相同的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权利和义务。参加养老保险的流动人口,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可根据有关规定和本人意愿,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给予保留养老保险关系或随同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个人账户档案和储存数;对无法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新居民,可以将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3)其7岁以下子女在居住地卫生院可享受计划免疫基础疫苗免费接种。(4)已婚育龄夫妇享受计划生育服务“三免费”:免计划生育四项手术基本项目费、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免费提供每年2次查孕查环的B超服务(限于街道、镇、乡计生服务站)。(5)可异地报考汽车驾照。
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的人员,除可享受持《浙江省临时居住证》的待遇外,还可享受以下待遇:(1)与嘉兴本地居民同等享受政府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补助。(2)已建立并储存住房公积金的流动人口,在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不再在嘉兴就业的,根据本人要求和提供的有效证明材料,其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储存余额(包括单位为其等额缴存部分)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3)其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及相关报考条件的子女,可报考嘉兴市所属的各高中、中等职业学校。(4)其就读中、小学子女可按规定参加嘉兴当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5)对患有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减免相关检查和治疗费用。(6)可根据相关规定参加优秀党员、优秀团员(青年)、优秀人才、劳模先进和优秀新居民的荣誉称号评选,享受相关待遇。
持有《技术员工居住证》的人员,除可享受《浙江省居住证》的待遇外,还可享受以下待遇:(1)符合有关规定条件的,可申请嘉兴市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保障。(2)可申购嘉兴当地建设的专门面向流动人口的小户型经济适用房。(3)持《技术员工居住证》10年以上的,所在家庭符合居住地低保条件、未享受户籍所在地低保待遇的,可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享受相应生活援(救)助。因大病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纳入当地医疗救助范围。(4)享受与嘉兴本地居民同等的法律援助待遇。(5)按有关规定参与社区组织的民主管理,参加有关先进评比。(6)持《技术员工居住证》15年以上、并符合有关条件的,可根据本人意愿,准予在暂住地城镇落户。
三、慈溪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情况
(一)慈溪市基本概况
慈溪位于东海之滨,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361平方公里。2008年年末耕地面积65.28万亩,户籍总人口103.12万,流动人口81.73万,下辖15个镇、5个街道,共297个行政村、28个居委会、48个社区。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601.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8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63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48‰。
(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情况
1、组织机构
2007年,慈溪市出台了《慈溪市居住证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成立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按照500:1的标准配备了流动人口管理协管员,进行居住证制度改革。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属于政府常设机构,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兼任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局长,专职负责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就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统一协调公安、计生、卫生、劳动民政等部门,同时,受公安机关的委托行使《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和慈溪市《专业人员居住证》的审核发放工作。
2、慈溪市居住证制度具体内容(1)证件分类和适用对象
根据慈溪市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慈溪市流动人口可申领的证件有《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和慈溪市《专业人员居住证》。
《浙江省临时居住证》适用于年满16周岁,拟在慈溪居住30日以上的流动人口;《浙江省居住证》适用于取得《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满3年、有相对固定住所、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具有初中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工(五级)以上国家资格、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且可缴满15年、无违法犯罪记录、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流动人口;慈溪市《专业人员居住证》适用于取得《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满3年、有相对固定住所、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满2年、无违法犯罪记录、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且满足具有高中(含)以上学历或具有高级工(三级)以上国家资格或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任规模企业中层以上领导职务满5年、市级操作能手或劳动模范、个人拥有各类专利技术等市级以上各类技术创新成果、市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条件之一的流动人口。
(2)持有《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和慈溪市《专业人员居住证》的流动人口享受的待遇
持有《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可享受(1)免费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服务,免费享受政府部门组织的劳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维权意识等方面基本常识的培训;(2)可选择按《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参保,也可选择参加职工低标准养老保险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及住院医疗保险或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按规定享受相关待遇;(3)实现计划生育的已婚育龄妇女可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4)随行的16周岁以下子女,可免费享受计划免疫等预防保健服务;(5)享受与慈溪本地居民同等的法律援助待遇;(6)可申领慈溪本地机动车驾驶证和办理机动车登记注册;可参与慈溪市科技成果的申报和奖励;可参加慈溪市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考试、执业(职业)资格考试和登记。(7)享有参加工会的权利。
持有《浙江省居住证》,除可享受临时居住证的待遇外,还可享受(1)与慈溪本地职工同等享受政府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补助;(2)可申请租住镇(街道)建设的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区住房;(3)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就读的子女,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助;(4)其子女可报考职业高中或民办普通高中;(5)持合法生育证件的育龄夫妇,在慈溪生育子女的,可享受生育救助政策;(6)享有评比各类先进的权利;(7)可按规定参加居住地的选举。
持有慈溪市《专业人员居住证》,除可享受《浙江省居住证》的待遇外,还可享受(1)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规定享受相关待遇;(2)享受本地本企业职工同等的住房公积金待遇;(3)租住镇(街道)建设的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区住房的,给予租金优惠;(4)符合规定条件的,可申购人才公寓住房;(5)持有《专业人员居住证》5年以上,并符合有关条件的,可根据本人意愿,准予在慈溪落户,享受市民待遇。
四、建议
调研中发现,杭州、嘉兴、慈溪虽对于流动人口的迁入政策都有相应的规定,但流动人口中户籍所在地在农村的人员对此的反应并没有达到政策制定机关的预期,对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促进也十分有限。究其原因,是现阶段我国对于户籍所在地在农村人员给予分配土地、宅基地等政策,流动人口中户籍所在地在农村的人员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并无将户口迁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反而子女就学(高中、大学)、住房、看病、养老保险自由转移等问题才是流动人口呼声强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梳理、整合现有有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完善和提升劳动保障、卫生、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做到政策与现有工作体制、机构相适应,政策吸引力和财政承受力相协调。
(二)加强针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服务和管理,为外来流动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及时查处用人单位侵犯流动人口权益的违法行为,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引导与城镇用人单位签订规范劳动合同的流动人口随所在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鼓励慈善组织与社会组织开展助学、助医等社会救助和献爱心活动。
(四)改善流动人口居住生活条件。加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居住权利;鼓励工业企业建设一定比例的民工公寓,作为企业附属用房,改善本企业职工居住条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民工公寓,民工公寓的水、电收费标准参照本地居民的收费标准执行。
(五)加强医疗和计生服务。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覆盖面扩大到辖区所有居住人员;将流动人口子女预防接种和孕产妇围产期保健管理纳入全市预防保健管理范围;对符合法定生育条件、生活困难的流动人口实行分娩优惠价制度。
(六)完善维权保障机制,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流动人口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法律援助。
(七)保障流动人口依法参加工会的权利,加快非本市户籍务工人员集中的行业工会组建工作,提高入会率。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人口红利的影响
浙江工商大学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人口红利的影响
投资1301
赵洁心
1306060103
今年11月,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并圆满结束,伴随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的发布,国民对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议论热起。人口政策的调整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影响都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尤其是人口调整对正在大力发展经济的中国而言意味着怎样的经济影响,都是引起大家热议的。因为众所周知,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正是由于中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人口结构是变化的,近几年里,中国劳动人口的大量减少,人口老龄化日益显现等等方面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都是可见的。此次三中全会带来的涉及各个方面、大力度的政策改革,让社会各层次的人都在热切关注。而涉及经济方面的改革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对于与经济方面密不可分的人口政策改革定然也是热议的话题中心。“单独二胎”政策更是关乎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家庭。而想弄明白人口政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应该从“人口红利”的认识开始。
根据一些中国机构的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27%得益于“人口红利”。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上市公司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分配给股东的利润。普通股股东所得到的超过股息部分的利润,称为“红利”。而将人口与红利联系在一起则正是因为人口是可以为社会带来经济影响的。而中国这个众人皆知的世界人口大国,人口对我们中国的经济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人口红利”是一个阶段,而中国这几十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就正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就经济发展而言,中国近几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奇迹”。并
形式与政治 1
浙江工商大学
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探讨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人口红利”的影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人口红利”也因此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联系在了一起。
我国早在1965~1970年间“人口红利”就开始出现,但“人口红利”出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似乎并没有感受到什么“红利”的影响,相反则是更多地感受到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严重困扰着经济的增长。10年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失业人口开始大幅度减少和劳动力资源开始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的时候,我们才切实感受到“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有利影响。
“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则“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由此也引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当“人口红利”期结束的时候,我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弄清楚“人口红利”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简单来说,“人口红利”或者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二是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人口红利”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劳动供给上。从劳动供给来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丰富的时期,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会在2015年左右停止增长。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后,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到来。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之中,如果按城镇人口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速度计算,则城镇每年会新增1500万左右的劳动年龄人口。设想中国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时大多数人口如70%的人会选择居住在城镇,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会持续2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在可见的将来,我国似乎仍然拥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从劳动力供给来看,“人口红利”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人口红利”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来看,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或者说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相反还有可能使储蓄率进一步上升。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有人也因此把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看成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并非“人口红利”的真正结束,只要能够发挥
形
式
与
政
治
浙江工商大学
好储蓄的资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注入“活力”。
综上所述,无论从生产还是从消费和储蓄来看,“人口红利”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利好因素。
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报告会上说,中国的青年人口在1978年左右达到顶峰。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这种赡养率下降的窗口可以保持大约40年,取决于生育率下降的速度,然后会重新关闭。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这个窗口里。这一窗口在中国和泰国将于10年内关闭,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关闭。
根据一些中国机构的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27%得益于“人口红利”,与此前“人口红利”对日本、新加坡等国经济腾飞的贡献率基本相当。
但是,人口红利不可能长久不变的存在,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使得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小,甚至在向负担发展。
“中国享受了20多年的‘人口红利’即将枯竭。”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近日在第二届中国经济50人田横岛论坛上表示,我国将面临剩余劳动力短缺的重大转折,急需把经济增长转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来。
从经济学角度讲,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步转移直至枯竭的那一刻,就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提出的“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往往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前兆。
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次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
针对“人口红利”的正在消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单独二胎”并讨论了“延迟退休”的人口政策。“单独二胎”,也叫做单独二孩。“单独二孩”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多胞胎,即可生二胎。这是为了解决现今中国出生率低的国情。延迟退休即延迟退休年龄,指国家结合国外有些国家在讨论或者已经决定要提高退休的年龄来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就业的情况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或延迟退休的制度。2013年6月,由于就业压力等多重原因,人社部已经搁置延迟退
形
式
与
政
治
浙江工商大学
休的思路,仅仅从研究着手,进行学术探讨。到2013年11月,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1]明确了顶层设计中,延迟退休政策渐进渐行。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人口政策的调整,优化人口结构的改革,在对中国“人口红利”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形式与政治 4
第五篇:关于计划生育人口的调研报告
关于计划生育人口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讲求事实。它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说明问题,用事实材料阐明观点,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下面就是为您精心整理的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到您。
关于计划生育人口的调研报告一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即将展开,为顺利做好此次人口普查工作,摸索和探求解决人口普查各主要阶段将要遇到的问题和质量控制方法,取得人口普查工作具体操作和组织实施的经验,根据青岛市统计局人口普查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市统计局从全市33个镇(街道、园区)中抽取3个重点镇、4个街道办事处
和1个开发区,从如何有效进行普查宣传等十个方面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专项调研工作。
此次调研历时两周,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月22日邀请重点镇(街道、园区)在市统计局以座谈会的形式,对普查中可能遇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二是1月26日-27日市人普办分组到重点镇(街道、园区)进行实地调研,对部分重点单位进行了试点入户;三是1月29日在市统计局召开此次调研总结座谈会,对前段时间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归纳总结;四是撰写调研报告。
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此次调研专题共涉及以下十个方面:
1、如何有效开展普查宣传?
2、如何解决入户难问题?特殊地区和特殊人如何登记?
3、普查员及指导员如何选聘和选调?
4、如何了解掌握外出人口基本情
况?
5、外来人口基本状况及如何做好普查登记?
6、人户分离现状及如何进行普查登记?如何进行户籍整顿?
7、外籍及港澳台人员状况及如何进行普查登记?
8、如何防止死亡人口漏登?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超生情况如何据实登记?
9、怎样开展普查摸底?
10、影响本地区普查工作的其他因素。
通过对以上十个方面的认真调研,我们及时了解正式普查登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摸清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有效开展普查宣传,是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重要因素。要做好宣传工作,不仅要从多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宣传,更要长久性、持续性的开展宣传。平度市统计局10月份至XX年7月份,分批次组织本市各镇(街道、园区)
进行人普宣传,主要以悬挂横幅、宣传栏张贴海报、分发普查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XX年7月至XX年11月,通过宣传车队入村、宣传资料入户进行持续性宣传,并通过电视台、报纸、短信平台等多方位媒体宣传。
二、入户登记是普查工作的关键环节,入户登记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普查数据的准确与否。因此,如何解决入户难问题,特别是特殊地区和特殊人如何登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前期两周的调研,发现只要前期宣传工作到位,大众居民在了解到人口普查这项工作后,对入户登记这项工作的配合度还是很高的。对于宾馆、医院、学校等特殊地区,要做到入户前与单位负责人联系,入户时由该单位所属镇(街道、园区)工作人员陪同,并携带各级人普办下发正式文件,对于特殊人群要提前告知并预约时间进行入户登记。
三、选聘和选调普查员和指导员工作,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镇(街道、园
区)选调普查指导员以一、三产统计员为主,因为一、三产统计员部分业务在农村,作为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平度市来说,人口普查的工作重点在农村;二是选聘普查员以各村(居)委会三职干部为主,参加人口抽样调查、农业普查等普查工作的人员优先选择;三选聘报酬参照往年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等标准,然后根据实际工作具体调整。
四、如何掌握外出人口基本情况是人口普查工作的难点之一。做好此项工作,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非全家外出户,可在入户登记时询问其他家庭人员;全家外出户,要通过询问邻居、亲友、村(居)委会等形式了解情况。
五、如何做好外来人口基本情况普查是人口普查的又一难点。做好此项工作,可通过其所在单位、村(居)委会联系,或在其居住所门前张贴人普通告,邮寄信函等方式联系。
六、人户分离现状及户籍整顿问题的处理,要与其他部门加强联系,密切
合作,特别是加强与镇(街道、园区)、村(居)和公安、派出所、民政部门等单位间的协作。
七、外籍及港澳台人员状况和普查登记问题的处理,处理办法同上。
八、防止死亡人口漏登、农村和流动人口超生情况据实登记问题的处理,要与当地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加强协作,对以上几类人群登记做到不重不漏。
九、普查摸底工作的开展,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以镇(街道、园区)为核心,村(居)委会为主力,调配人员,全面开展普查摸底工作。
十、通过此次调研和对历年普查工作的总结,影响本地区普查工作的突出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XX年10月份平度市农村村委会换届,村委会成员将会有变动,这将为调查员的选聘、培训和入户登记工作带来困难,影响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历年大型普查,对普查员和普
查指导员的培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效果差强人意;
三是入户登记中往往出现意外问题、特殊情况等,导致登记工作中断或不准确;
四是人口普查填表数量巨大,审核工作量大,往往因为某一两个指标的不明确,而导致出现大量相似错误出现;
五是光电数据录入对填表要求严格,常因书写规范度不够而导致机器误读。
我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调研工作历时两周,通过座谈会、实地调研、试点入户、邀请参加历届普查工作的同志参加经验座谈会等形式,从十个方面对此次普查进行了细致调研,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计划生育人口的调研报告二
摘要:重男轻女现象屡见不鲜,女婴经常惨遭遗弃,导致我国男女比例失调严重。为此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计划生育,B超不准严明婴儿性别,关爱女孩行动等等,但收效并不十分理想。我们应做到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抓紧抓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确任务,统筹兼顾,着力解决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优化环境,求真务实,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供有力保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有利于女孩生活、发展的舆论氛围;逐步完善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重男轻女 计划生育 关爱女孩
正文:
众所周知,泱泱中华五千年,重男轻女现象屡见不鲜。在万恶的旧社会,女子被当做传宗接代的工具。生男还是生女,那是天与地的差别。很多女婴被贩卖或遗弃。改革开放后,此类现象还是随处可见。现在,我们已进入21世纪,但对于中国人民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我们却依旧经常束手无策。
在农村,重男轻女现象尤为严重。在农村老人心中,女儿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儿子才是可以为家里延续香火的,老了也应该住儿子家才是名正言顺的,所以他们认为没有儿子老了也就没有了依靠。这也就导致了农村很多人不生到儿子就不罢休的行为。
不止如此,大部分人更认为儿子是越多越好,便导致超生屡禁不止,计划生育根本无法确切实施。而女婴经常惨遭遗弃,更有很多孕妇做B超确认腹中婴儿是男是女,如果是女,很可能会被引产,这直接导致我国男女比例失调严重。为此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计划生育,B超不准严明婴儿性别,关爱女孩行动等等,但收效并不十分理想。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超生游击队的存在,女婴被弃事件更是时常闻之。
处于新世纪的我们任务繁重。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抓紧抓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
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明确任务,统筹兼顾,着力解决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优化环境,求真务实,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有利于女孩生活、发展的舆论氛围
五、逐步完善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
重男轻女太严重
重男轻女是一种认为男女不平等的观念,重视男性的权利,而把女性定性为男性的附属,并限制她们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由于男性生理和社会性的天然优
势,对儿子投入和对女儿同等的关注,能得到更大的综合回报。在资源有限甚至匮乏的情况下,也构成了父母重男轻女思想的经济原因。
在很多有重男轻女思想地方,一些重男轻女的家庭,为了生男孩而不顾自己负担能力不断生育,如果生的是女孩,就一直生,直至生出男孩为止。有些则通过做B超获知性别,如果是女,就会被引产;如果是男孩,则会被生下。而一些法制不健全的地方还会把女婴溺死或遗弃。
有些重男轻女观念较深的家庭里,生了女儿会被送人,甚至溺死或遗弃。即使是重男轻女观念并不是很深的,大多也会认为女孩子长大后要嫁人,不需要读太多书,于是不顾子女的意愿,要女儿辍学工作赚钱供她们的兄弟读书,即使女儿成绩很好,儿子无心向学,这些父母也照样如此。平时也会对儿子和女儿有不同待遇,例如有些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优先考虑给儿子,却要女儿做较多的家务。极端的情况甚至是把儿子视为宝贝,在家里有如小皇帝,女儿则被视为奴仆看待,也常被打骂。
事实上,这些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就像在我家也是存在的。我最小的叔叔和婶婶先生了个女儿,但他们想要个儿子,就生了第二胎,第二胎的确生了个
儿子。但在平常生活中,他们有好东西都是先想着儿子,对儿子比对女儿好得多。
男女比例总失调
男女比例失调,会对未来社会的良性稳定运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造成冲击,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尤其是婚姻的稳定。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后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就是男女比例失调。主要表现有:男女比例分布严重不平衡,男女配偶间年龄差距增加,高基数高比例的无择偶人群,出生人口萎缩等。
具20xx年,完全统计,截止到20xx年为止,全世界的男女比例为 1(女):
(男),据这个趋势分析,估计在20xx年,男女比例会达到 1:,也就是到21xx年,会达到1:2左右。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婴儿性别比是基本一致的。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117:100。然而,根据中国政府
于20xx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即在出生的婴儿中,男女比率达到117:100,比正常值102至107高出很多。另据中国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男女婴的性别比为比100、镇为比100、乡村为比100。而造成此现象与农村的重男轻女现象是有着明显关系的。
计划生育难实施
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事实上,虽说我国计划生育已实行多年,国家也十分重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但在我国农村,计划生育的实施仍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超生游击队那是比比皆是。
在农村,很多家庭抱有不生到儿子就决不罢休的思想,于是就导致了如果生的是女儿的话就接着生,还是女儿就
再接着生的现象。事实上,我家就有一个远
房亲戚,连生了四个女儿,还生第五个,结果第五个还是女儿,他们就把第五个女儿送人了,现在居然还想再生第六个。我真的是不知说什么好了!我想,如果人人都像他们这样,那计划生育要来何用?
事实上,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太根深蒂固了。有的人就算生到了儿子也还是不满意,一个不够要生两,两个还嫌少,三个还差不多。也不想想家里的经济实力养不养得起。正是这些愚昧的思想导致了计划生育的实施困难。说到底,重男轻女是根源!
关爱女孩怎行动
由于重男轻女现象的严重,男孩女孩所受到的待遇相差很多。我国男女比例失调,国家很重视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关爱女孩行动。
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不仅是贯彻国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倡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维护女童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更是平衡男女比例的重要途径。这个行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大力传播文明、健康的婚育新风,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营造全社会都来关爱女孩的大环境,建立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依法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让女孩和女孩家庭的社会地位提高,实际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促进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促进对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
近年来,关爱女孩行动的开展在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我的家乡余江当然也不例外,一些关于计划生育与关爱女孩的标语随处可见,而各种关于关爱女孩的活动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各村委都有对村民进行教育,充分组织和落实关爱女孩活动,并加大拨款来为活动提供强大的资金后盾。
这次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我个人认为,我受益很多。
在计生局打下手的日子,让我学会
了一些处理伤口等的基本方法,更学到了一些如何注意自身卫生健康的方法,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受益匪浅,让我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健康和身边人的健康。
并且通过这次活动,我对我国的一些国情,尤其是对我家乡的一些社会情况,了解更深。它让我知道,我国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守旧的观念依然大量存在,我们消除偏见的路途任重而道远,有关计划生育的实施仍需确切落到实处,关爱女孩的活动与政策还有待加强。
从此,我对重男轻女的现象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现在的我感觉,我是那么的幸运!虽然我生为女孩,但我的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没有嫌弃我,从不认为我不如男孩,他们教会我谁说女子不如男,他们告诉我巾帼也可以不让须眉,他们用爱让我与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隔绝,让我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次实践,让我生理与心理受到双重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