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湾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及启示赴台湾渔业考察报告
台湾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及启示—赴台湾渔业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1-11-11信息来源:广州市番禺区渔业协会
2009年7月1日至7月6日,由广州市番禺区渔业协会组织的赴台湾渔业考察团一行18人对台湾省进行了渔业考察,先后拜会了台湾省养殖渔业发展协会和屏东县养殖渔业运销合作社,参观了再成水产养殖场及龙佃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考察了台北渔产运销股分有限公司属下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并与上述组织就如何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次到台湾考察,受到台湾同胞的热情接待,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那种同是龙的传人的民族感情和同胞情谊。虽然赴台时间不长,但考察团每位成员一致认为受到了启发,开阔了视野,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湾养殖渔业发展概况
台湾养殖渔业从明末开始鱼塘养殖虱目鱼与浅海牡蛎,历经三百多年的演变、改进与发展,在二十世纪末发展至自发投入巨资硬底化塘基集约化养殖、利用电脑辅助管理与先进生物科技的室内自动化超高密度循环水养殖。在养殖区域分布上,也由西南沿海地区向内陆发展,虹鳟、香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散布于高冷山区;牡蛎、文蛤等贝类养殖也逐渐由浅海向外海拓展,同时,网箱养殖也得到较快的发展。70到80年代大范围推广全雄性吴郭罗非鱼养殖、虾类集约式养殖、虱目鱼养殖及深水式网箱养殖,开发人工饲料,养殖面积迅速扩大,鳗鱼、对虾出口量、出口值屡创新高,大大促进渔业经济发展。至90年代,为配合产业需求,政府致力于重新规划养殖专用区、改善养殖环境,以及调整产业结构。高技术密集与低资源依赖的水产种苗产业迅速发展,有70种以上的鱼、虾、贝类种苗达到商业化生产规模,为台湾养殖渔业再发展提供充足种苗,并成为亚太水产种苗供应中心。同时70年代末期在澎湖地区开始萌芽的海上网箱养殖产业,在90年代也迅速在台湾本岛南边(主要以屏东为主)海域扩张。至于超高密度的室内自动化养殖系统进行改良后,也由鳗鱼养殖拓展为供应种苗生产与石斑等海水鱼养殖。养殖渔业在80年代末已达到产量的最高峰。渔业经济的发展,为稳定台湾渔村三万多养殖户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台湾高效渔业的特点
台湾气候温和,渔业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渔场之一,土地资源与水资源贫乏,山地
较多,人多地少,可供发展水产养殖土地有限。近20年来,台湾形成了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式养殖,劳动力主要为养殖场主,家庭成员,此外还雇些临时工,实行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了推动渔业和渔村经济发展,台湾进行了三次土改,建立了渔协、农委会渔业署等渔业推广普及体系,避免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中渔业的急剧衰退、农民收入急剧下降,为维持渔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以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的小农经济渔业产业化,许多小型家庭式养殖场年营业额超亿元,建立了很多以发展水产养殖为主的高科技公司,这次考察的龙佃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典范。其水产繁育技术领先世界水平。
(一)高投入、高产出
台湾渔业投入,无论在鱼塘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装备渔业,或是在饲料和鱼药等鱼塘投入品方面,都十分讲究。台南地区养殖场进口丹麦工厂化养鱼模式,每套占地 1000平方米,年产30吨水产品,水是全封闭循环使用的,高密度放养水产品种,集自动化、生物工程技术为一体,对生产过程中的水质、水温、饵料、防疫、吸污、分选、起捕、污水处理等各环节进行人工或自动控制,使养殖品种在最佳环境下达到最快生产速度,从而使单位面积水体产量极高。高投入、高产出、养殖周期短,易于人工控制、节地、节水、劳动力需求少、生产率高、产品更符合食用卫生标准。又如在屏东县枋寮乡石斑鱼养殖专用区,5-15个养殖户集资投资,在离岸500-800米海底打地下井,在地下建过滤池,机提吸水,直接作为养殖用海水,每亩投入6000元将塘基混泥土硬边化,亩放养密度6000-8000尾石斑鱼苗,规格2.5-3寸,养殖20个月,上市商品鱼平均每尾1-1.5市斤,平均亩产量2700公斤左右,去年每公斤80元,效益较为可观,但今年售价不如去年,效益稍差些。
图1:考察团参观龙佃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龙趸养殖场
总而言之,台湾非常重视选用高档优质水产品种和采用机械化、高技术养殖管理措施,高投入导致高产出使台湾有限鱼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较好地体现了用资金替代土地、发展集约
渔业特点。
(二)渔业加工贸易发达
台湾养殖的水产品在满足本地区市场消费后,大量出口世界各地,尤其观尝鱼、对虾、罗非鱼、石斑鱼等等风行东南亚、大陆、港澳各地,随着直航开通,避免转运造成换水、出关等手续,台湾每年约生产2万吨的活石斑鱼,其中有1.5万吨是运到香港再转运大陆,未来海运直航后,活石斑鱼能够直运各港口,不仅提高成活率,而且价钱更好,渔民获利将更大。台湾渔业出口量及出口值约占整体农业出口的1/3。
图2:考察团凌晨参观台北渔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属下的水产品交易市场
(三)渔业组织完善
台湾有强大渔业协会,包括水产种苗协会、养殖成鱼协会、水产运销协会、水产品加工协会、水产饲料协会等等,99%养殖户都加入了协会,协会机构完善、自治性强,实行的是民主选举和管理,总干事由理事会聘任,费用自理,由会员入股费及中介提成比率组成。养殖户通过协会订购种苗、饲料、鱼药、运销,共同推广水产养殖技术,协会以农民为主体,强调农民素质的提高和技能的增强,还包括农民政治地位和权益的保护等。将分散的农户联合成一个整体,以销带产,联合闯市场,统一“品牌”、“运销”、统一标准生产,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品质,保障生产安全。台湾地区的渔业协会是组织从业者的核心,同时也是政府实施农村、渔业政策的重要助手,在协调、沟通政府和渔民的关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接受政府的委托,宣传推广政府的政策计划,办理各项教育和生产培训,及时收集建议与意见,向政府反映渔民的愿望,为政府决策作参考;同时经常进行渔民间的调解、沟通,以减少相互间的分歧与误会,增进渔民的团结和理解。
图3:中华民国养殖渔业发展协会为考察团赠送纪念品
(四)政府在渔业产业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1)建立完善的培训、科研、推广三结合的渔业科教体系台湾对渔业培训、科研、推广十分重视,主管部门称为“农委会渔业署”。为了确保科研成果普及及推广成功,台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渔业科研体系,各有关渔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如重大鱼病)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示范性的试验研究工作。有关渔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对渔业进行中长期规划,大规模投资改造、建设养殖专用区“农委会渔业署”制定台湾地区跨年度渔业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投入巨资用于支持养殖专用区渔业科技研究、渔业品牌建设、渔业专用区规划及建设,评估渔业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渔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在规定年度内对于符合规划渔业单位进行奖励,鼓励从业者从事发展高科技、高效率渔业,养殖卫生、安全、高品质、环保水产品,减轻渔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保护渔业养殖环境,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通过政府中长期规划、宣传、推广,目前台湾养殖业已从传统重产量养殖发展为重高品质水产品精致渔业发展,从大规模养殖发展为高密度全封闭循环式工厂化养殖。
传统养殖业中大量养殖污水的排放,加剧了环境交叉污染,使得发展传统养殖业与控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发展节水型无害化的工厂化养鱼技术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台湾以后养殖业长期发展方向。为了强化“养殖渔业生产区”养殖销售,在农委会渔业署、台湾养殖渔业生产区发展协会及有关单位辅导下,各地渔村成立养殖渔业生产区发展协会,以便推动落实政府部门政策并协助养殖户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辅导既有零散鱼塘养殖,朝向集约化、组织化经营。设立养殖专区生产方式,集中管理、共同经营、水资源共享,促进技术提升,降低养殖、经营、运销成本。
图4:协会领导组与屏县养殖渔业运销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交流
三、借鉴与启示
为了配合国内、外消费趋势,我国食品安全法已开始实施,规范养殖水产品卫生操作,并作为从业者养殖合乎卫生品质与安全产品的依据,同时由于大量存在低水平立体禽畜养殖模式,水环境、天气污染、种质退化等等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影响我区水产品卫生品质,病害时有暴发。虽然台湾山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但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渔业资源丰富,渔业高效发展。考虑到我区的土地所有制以及转移农业人口等系列问题,我们不能照搬台湾渔业发展模式。但是,台湾渔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供我们参考。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台湾渔业发展,注重规划建设养殖、加工、储运、销售生产专用区,降低生产销售成本,促进经营效率,注重龙头引领(如龙佃石斑繁育中心、超高密度全封闭自动化循环水养殖等等),产业链条长,产业化水平高。我区尚未有水产品加工企业,导致了产业链过短,水产品附加值低,应该制定规划,培植水产养殖专用区,扶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随着大陆与台湾“三通”的加快推进,抢抓机遇,加大番禺水产对外宣传的力度,通过参加或举办各种农业展会,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番禺渔业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竞争力;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区位优势、人缘优势,引进大企业在我区养殖专用示范区附近地方参与特色水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
(二)加强渔业科技创新。台湾渔业的快速发展,最根本的是把渔业科技摆在了重要位置,对影响养殖业发展社会普遍关注问题重点投入研究解决,加大投入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特色、工厂化渔业。我区现代渔业发展,关键是利用科技,在提升综合效益上做文章,提高水产品科技含量。
(三)拓宽流通交易。台湾渔业的快速发展,与健全、完善和发达的市场流通网络密不可分。给我区的启示,就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的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水产品交易市场,大力培育市场流通主体,下大力气抓好渔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快速的水产品检测率,指导养殖户做好台帐登记制度,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培育、扩大渔业从业者专业合作组织。台湾现代渔业发展,从业者合作组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区要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引导和培育一批组织健全、管理规范、职能完善的渔业合作组织,鼓励同类型合作社开展强强联合,推行渔业+合作组织+养殖户发展模式,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提高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拓展渔业多种功能经营。我区具有良好区位优势、渔业资源丰富,沙田区水网纵横交错,水陆交通发达,学习借鉴台湾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我区土地资源,控制养殖业规模,维持适当养殖面积,淘汰不适宜进行养殖的鱼塘,并培育建设一定数量养殖渔业生产区;同时整体规划休闲养殖渔业,指导养殖渔业生产区多元化经营,促进养殖渔业成为生产与生态、生活结合的“三生”产业,因地制宜的发展都市型休闲绿色渔业。
广州市番禺区渔业协会
2009年8月2日
第二篇:论台湾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启示
论台湾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启示
摘要:中国台湾的德育教育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体现了台湾各个阶段的政治需要,使得气具有政治化、淡政治化和本土化的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转、社会的进步,台湾高校德育在理念、内容及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调整,也取得聊较好的效果,这对于同根同源的大陆高校德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德育台湾传统文化通识教育
台湾高校德育,是指与智育、体育相对应的广义德育,它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1]自1949年国民党当政后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把它作为教育的基础,使之为其政治服务并将其政治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台湾高校德育不断改革和完善,在曲折的发转过程中,取得了较为吩咐的实践经验,这对大陆高校德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高校德育的现状
台湾高校德育在经过大幅度的改革后,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值得肯定的是,在塑造民主理念与培养建设人才方面,台湾德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台湾高校德育现状呈现出较好局势,这其中有值得大陆学习在存异中扬长避短。
1、以“通识教育”为载体的台湾高校德育
近年来,台湾“教育部”出台了《教育改革行动方案》,之处“辅导各校重视通识教育以落实全人教育理念”,即“在通识课程基础上,加注全人教育的关怀”,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整合知识架构、正确价值观、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发展的“全人”。
自1994年修订的《“大学法”》颁布,德育课程基本上与通识教育“相融合”。许多高校不再单独开设以政治、道德为核心的课程,而是将所要教导传授的知识与观念化整为零,融合于主体课程之中,在介绍相关主题时,融渗全人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由显性变为隐形。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一个显著地特点,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在课程、课堂中的运用,并隐含着价值观引导的教育内涵。
2、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相融合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的历史大国,其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价值观世界中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延续具有重要意义,而台湾高校德育则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课程中得运用,并且隐含着价值观引导的教育内涵。
台湾高校德育将传统文化资源作为资源来开掘,而不是以其为德育的文化基础。这有利于摆脱传统德育的封闭性,也有利于更好地去除糟粕,提高其发挥德育价值后的实际效果。在台湾高校德育中,在讲授传统文化课程时不以德育为直接目的,但无不贯穿德育旨归。将德育贯穿于人文学科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的讲授,来间接达到德育的目的,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成效。不但使其人文学科课程实现了其教学目的,同时也使得德育达到了最优的效果。
总之,台湾高校德育中充分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台湾高校德育现状的评价
20世纪9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日益多元化。台湾高校顺应时代要求,在道德领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总体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德育理念具有先进性
台湾高校德育通过“通识教育”打破了“强性”灌输的教育方法,通过一种隐形的方式而实现德育的目的。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所取得的效果胜于明确德育课程的效果。“通识教育”
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还有台湾高校德育改革立足于“国际化”的大视野中,把德育的实施完全溶进于国际社会这一领域,全面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健康成长。
2、德育内容讲究传统性
弘扬以孟子为宗的中华传统文化,维系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想,发挥固有伦理道德的优点,乃是台湾高校德育改革的重要思路。[2]当前波及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热,诸如雨后春笋般的孔子学校以及易经学会、庄子、老子研究翻译活动等等,都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回应。而台湾高校德育也积极参与其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大学课堂,不仅是在迎合主流思潮而且也达到了其德育的目的。
3、德育注重实践性
台湾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和复杂化,都要求培养当代青年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使“自强、自信、自立”成为多数公民的内在品格。台湾高校注意德育内容融合到学科教育之中,强化道德教育的潜隐性和渗透性。这是这种“自立、自强、自信”的道德教育方式下,台湾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华人实业家、艺术名人等,向世界证明华人有利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华人是征服命运的强者。
三、启示与借鉴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高校的道德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并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纵观台湾高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对我们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1、将高校德育渗透于相关学科,打破单一模式
大陆高校的德育课程主要定位在“两课”上,集众多内容于一堂,负多项任务与一门。针对价值观教育、审美观教育等内容专门性课程少,呈现出一种依附于理论教育,实际效果不明显的局势。而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德育模式正式打破了这种格局,对改进大学生价值观而言,具有一定的意义。所以,我国高校德育改革要注意借鉴台湾通识教育,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对策。
传统的道德教育法偏重于强迫式、灌输式,不管学生愿不愿意,是否认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在其心中生根,因此一旦遭遇风雨,不免飘摇不定。[3]所以,高校德育改革的任务迫在眉睫,要学习外国先进的德育思想进行改革。我国高校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见效甚小。设立专门课程和配备相应教师的德育课程仅限于理论灌输,这种枯燥的理论灌输很少有人去听。所以,致使德育工作成效小。我国高校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可适当的将德育课程融入其中,让每门课都分担一些德育的内容,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不仅使课堂内容更丰富而且也达到了德育的目的。每位教师都承担气德育的任务所取得的效果肯定胜于专门课程和专门教师的德育活动。
3、提高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
台湾高校德育不仅重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而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德育教育的始终。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地大蓝却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意义在当下已被世界认可。尤其,博大精深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伦理价值观,对德育教育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
虽然大陆也奉行以儒家为主体的伦理价值观教育,注重弘扬民族文化,但在高校德育的实践中并没有全面实施。在这方面,相对讲台湾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近几年,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大学课堂,而大陆的高校却做得不是很好。高校也应重视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使二者相融合,达到文化与德育共同发展的效果。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现代道德教育最丰富
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对文化传统必须批判的继承,批判它们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继承其优秀的精华,有效地改变目前道德教育内容单一的状况。
当然,台湾高校的德育也存在不少问题,但以上我认为是值得我们大陆高校学习、借鉴的。通过两岸高校德育的相互交流、合作,让我们共同将高校德育推向美好的明天。参考文献:
[1]林萍.台湾高校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启示【A】.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12)
[2]刘国磊.两岸高校德育的现状与发展愿景【A】.教育长廊,2009,(2)
[3]偶用生.课程与教学革新【M】.台北:师大书苑,199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