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
浅谈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在我国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网络购物已经成为时下流行的消费方式,以其快速便捷,节省时间,节约成本的优点受到广泛青睐。然而,由于网络环境的制约,网络监管不力,相关立法不完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等方面的原因,网络购物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消费者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维权较为不易。因此需要提出应对策略,建立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以促进电子商务以至于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关键词: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对策
一、网络购物的优点
网络购物就是出卖人通过网络媒体发出要约并交付标的物、买受人对要约做出承诺并支付价款的一种商品交易方式。CNNIC在其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热点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我国有17·9%的网民在半年内有过网络购物经历,在浏览过购物网站的网民中,有29·6%的人在半年内有过网络购物经历,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被访者中有超过90%的人今后会继续进行网络购物;有63·7%没有购物经历的网民表示今后会尝试网络购物。[1]作为一种新兴购物方式,网络购物与常规购物方式相比自有其优点。
第一,节省时间。传统购物方式中,消费者需要亲临店铺选择商品,过程繁杂,时间花费较多。有了互联网,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逛街”,选择自己中意的商品,既省时又省力。
第二,节约成本。网络购物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实体店铺相比减少了不必要的费
用支出和中间商,因而商品价格往往更加便宜。消费者借助网络载体,在获取大量商品交易信息的同时也减少了出行交通等额外费用。
第三,选择广泛。网络购物中商品种类丰富多样,给消费者增加了选择比较空间,消费者可以获得大量的商品信息,买到当地市场没有的商品。
第四,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有了互联网,消费者可以在家24小时随时进行购
物,不受传统购物中实体店铺营业时间的限制,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跨国购物,买到国内市场没有的商品,不受地域的限制。
二、网络购物的风险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以及网络购物自身的独有特点,网络购物也存在较大风险,会给消费者造成损失,侵犯其合法权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消费者的知情权难以得到保证: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难以实际接触到商品,只能依靠商家在网上提供的相关商品描述和照片,获取有关商品的部分信息。然而,一些商家常常会虚假宣传、夸大其词,商品实际品质与所宣传的相去甚远,甚至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使消费者的权益严重受侵害,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二)商家的信誉不能保证:
由于网络购物中多数消费者都是支付货款在先,商家送货在后,因此,商家收到货款后,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的行为时有发生。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往往根据卖家的信誉值决定购买其商品,信誉值越高证明风险越小,信誉值往往是消费者决定购买的依据。但随着如淘宝网销售的发展,一些不良商家便走起了旁门左道,一些刷信誉值的软件应运而生,可以凭空增加卖家的信誉值,消费者真假难辨。[2]
(三)售后服务不能保证:
网购中出售的商品往往不开具发票或其他的相关的凭证,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有些商家会以种种理由拒绝退换货,就算同意退换货经常也要消费者自己承担运输费用以及因退换货造成的其他损失,这大大增加了购物成本和风险。而且这种网络购物的售后服务不为我们亲眼所见,透明度信用度较差。
(四)举证较为困难:
在各大网站中我们可以看到卖家“假一罚十,假一罚万”等保证,但是如果一旦发生纠纷,往往需要消费者举证,而消费者又很难找到鉴定部门去鉴定商品的真伪,即使能找到,鉴定的费用也需要消费者自己支付。[3]所以,很多消费者也因此放弃了追偿的权利,吃了哑巴亏,尤其是在所涉及的商品标的额较小的情况下。
三、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
在我国,网络购物是近年来的新兴事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蓬勃发展。由于受网络环境、政策法规、消费者意识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当前的网络消费环境较为混乱,消费者权益经常受到侵犯,主要变现在以下方面:
(一)相关立法尚不完善:
由于网络购物是近年来的新兴事物,我国相关立法还未跟上其发展速度。除了 2004 年 8 月 28 日颁布的《电子签名法》外,其余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信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并未直接对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作出明确的规定。直到 2007
年 3 月,商务部发布了《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暂行)》,对网上交易参与双方主体的认定、网上交易的基本原则、网上交易参与方规范行为等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意见》中规定从 8 月 1 日起,利用互联网从事电子商务经营活动的主体,均应依法登记注册,在领取营业执照后才能开展经营。已办理营业执照的企业或者个体户所开的网店,如超出原登记注册经营范围,也须办理相关变更登记。《意见》同时列举了 3 类无需登记注册的电子商户。[4]该意见的发布使得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环境进一步得到规范。然而由于其条款过于原则性、缺少具体实施细则,并未取得很好的成效。
(二)政府监管不力:
网络经营的监管并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它涉及互联网主管部门、工商部门、公安部门等,虽然淘宝网等网站都在页面上提醒用户,应按照国家的税收规定向相关部门缴纳税款,但实际情况是工商部门的管理对象是商户,所以他们确定管辖权的划分标准是侵权人实体店所在地,他们只负责管理在本地区工商局获得营业执照的商户,因而出现了网络经营监管的“真空地带”;其他相关部门在此事宜中也未被提及。[5]
(三)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往往不验证交易方身份,不保留交易记录等,防范风险的意识较差。由于网络交易的远程特点,很多受骗者往往抱以“认栽”心态一弃了之,即使是投诉举报的,也多因为无法充分提供交易对象的基本情况而导致案件根本无从调查,使执法监管处于两难境地。法律的缺失和保护意识的淡薄,使网络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产生大量的纠纷。如何更好的保障网络交易的发展,保护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网络消费者在遭受侵权后迅速、方便的寻求救济,这成为了立法面临的新问题。
四、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
(一)完善有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涉及到网络购物方面的纠纷主要依靠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保护法等法律调整,而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专门规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网络购物的特殊性,使得这些法律法规针对性差、适用性不强,甚至在处理一些网络购物纠纷案件时束手无策,极大的滞后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远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所以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定,就商家与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纠纷处理机制、赔付途径等做出明确规定。
(二)建立并建全网上交易信用体系:
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时,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商品的图片资料、网上广告与卖主交流,具有虚拟性。由于多采用网上银行转账汇款等进行交易,而且多数没有发票等购物凭证,一旦上当受骗,投诉相当困难,维权较为不易。[6]因此,亟需建立健全网上交易信用体系,将买家和卖家双方的交易信息进行汇总,形成个人诚信记录的一部分。今后,不诚信交易的买方、卖方都有可能被列入“恶意欺诈黑名单”,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通报,阻止其交易,以此维护网络消费市场的良好环境,对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三)加强网络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购物中,消费者首先要培养和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尽量选择正规的、知名的网站和网店。因为知名的网站、网上商店一般都在工商部门注册和备案,其运营处在监管之中,一旦发生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工商部门可以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在决定网络购物消费前,应通过电话、网络对经营者情况进行了解,如工商登记、信誉情况、经营规模及送货方式等,只有在确认主体合格、信誉度好时,才宜进行网络购物,并且应尽量选择货到付款的方式。最后,应当特别注意保存好电子证据及相关资料,如发现货品有质量问题,应及时向公司所在地消协或工商行政部门投诉、举报。当发现被诈骗时,应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向公司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报案。
结语:网络购物中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树立消费者信心以及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可以有效地限制、避免欺诈和不公平商业行为的出现。所以,在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的保护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采取措施完善相关立法,改善网络消费环境,加强监管,构建合理有序良好竞争的网络消费市场,实现网络经济的腾飞,跨入互联网经济时代。
注释: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热点调查报告》.2008年版.[2]李佳楠.《浅析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与社会》.2010年7月上.[3]曹云倩.《浅谈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与社会》.2009年7月下.[4]王利明.《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5]高富平.《在线交易消费者保护法律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6]闾燕.《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分析》.《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4月第2期.
第二篇:浅析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维护
浅析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维护
滁州市消费者协会欧传亮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经济体的异军突起,使得网络购物以迅雷之势,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和倡导,渐成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主要方式。
网络购物就是出卖人通过网络媒体发出要约并交付标的物、买受人对要约作出承诺并支付价款的一种商品交易方式。网络购物与传统的钱物直面交易方式相比较,具有物美价廉、方便快捷等很多不可比拟的优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其中。2010,我国网购规模达到4980亿元,网购人数达到1.85亿,网购金额达到了4980亿元,比2009年增长86.5%,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2%。2010年有
1.85亿用户至少有一次网购经历,占到了全部网民数的40.6%。然而伴随着网络购物如火如荼的进行也有诸多不和谐、不诚信的现象,比如:商品假冒伪劣、网络诈骗、售后服务缺失等等,网络交易投诉近年来大幅增加,仅2010年1月至10月,网络购物投诉就达36000余起。如何有效维护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的合法权益已经刻不容缓,亟待解决。
一、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维权存在的问题
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满足了消费者足不出户、快速方便购物的需求。但这种新型业态进入我国时间不长,很多方面尚不规范,其具有非即时交易、买卖双方不直接见面、交易不受地域限制等特点,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消费争议和纠纷。网络购物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归纳有四个主要方面:
(一)网络欺诈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界定不明,消费者对网络产品仅享有极有限的知情权,易引发产品质量纠纷。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商家可以通过匿名方式与外界发生商品交易,从而逃避管理部门的监管,许多不法商家惟利是图,大行虚假广告,消费者的知情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网络消费侵权责任主体难于确认。网络交易的虚拟性,造成了在网络交易环境下,经营者多用虚拟网名注册,仅对交易商品进行简单说明和图片展示,并告知消费者银行汇款账号及购物电话等最基本的交易信息,至于经营者的真实身份、住所、是否注册登记、资金规模及履行偿付能力等关系交易安全的信息,消费者大多无从知晓,一旦产生消费纠纷,网络消费侵权责任主体将难于确认。
(三)诉讼管辖法院难以确认,在证据调取上,消费者处弱势群体的地位,诉讼成本较高。由于网络购物发展迅速,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经营者不需要进行工商登记,被告住所地(或公司注册地)和合同履行地确认较困难,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无论提起违约之诉还是侵权之诉,都因无法确定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侵权人所在地等导致无法起诉。加之网络购物程序十分简单,所涉及商品大多金额较小,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纠纷对消费者而言费时费力,取证困难,成本过高。
(四)网络销售中假冒伪劣产品较多,辨别较困难,消费者知情权很难保障。网络购物因属于非即时交易,消费者在网购商品时只能通过图片资料、网上广告来选择,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消费者喜欢物美价廉商品的心理,充分发挥网络销售的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购买,将假冒伪劣商品销售给消费者。根据商务部7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
1年5月底,全国在专项行动中共查处利用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重点案件628起,涉案金额近8亿元。消费者一旦发现商品是假冒伪劣产品是,因缺乏有效的维权证据,比如购物发票、广告宣传内容等,尤其是异地消费,消费纠纷解决时间长,处理过程繁琐,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
二、解决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维权难的途径
(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网络消费的警惕性。网络购物要尽量选择正规的、知名的网站和网上商店。消费者购物时要仔细了解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如网络服务经营者和商家的信用度、商品的质量保障及售后服务情况;购买前要多跟商家沟通,详细了解商品情况和付款方式,采用安全的网上付款方式,并注意保存聊天记录、相关网页和付款凭证,索要发票,以便事后据此维护权益。
(二)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涉及到网络购物方面的纠纷主要依靠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保护法等法律调整,而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专门规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虽然2011年4月25日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网络购物领域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的通知》,但我国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仍不完善,有关网络购物的立法工作仍处于滞后状态。我国应该制定一部统一的规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对于电子证据法律地位、侵权行为地的确定、诉讼管辖权、诉讼主体的确定、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的消费者保护、隐私权保护、纠纷处理机制等诸多的网络购物中突出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三)整顿网络市场销售行为,加大打击网络购物领域侵权假冒力度。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同时,网络购物领域
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正常的网络购物秩序,妨害企业竞争力和创新积极性,也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落实《关于印发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网络购物领域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深入开展网络购物领域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充分发挥“规范服务,诚信经营”倡议书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和宣传一批保护知识产权的先进典型,形成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社会氛围。
(四)建立较为严格的网络商家准入制度和网络营运商认证制度。从广大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网络购物是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的一项高风险投资,其权益极易受到侵害,因此对从事网络购物的企业(或公司)理应设臵更高的标准,并加强资格审查和严格控制。政府管理部门应从企业(或公司)注册资金、产品质量和价格、货源组织、公司信誉、网络信息内容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否则不得进入网络购物市场;强化网络购物平台主办方责任,要求网络购物平台建立商标、专利、品牌查询系统,建立“网络营运档案”,进入程序化标准式管理,要求网站的所有权人提供包括法人和网站基本情况在内的相关证据材料,并予以登记备案,领取、安装电子备案登记标识,标明网站的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五)完善网络消费纠纷处理机制和消费者救助机制。进一步完善现行消费纠纷的诉讼程序,科学合理的进行简化,以适应网络消费纠纷的诉讼处理,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做法,设立小额消费争议的简易司法程序。可考虑建立全国性网络购物纠纷处理机构及赔付机制,设立网络购物消费纠纷在线投诉网站,由消协组织协调处理。在出现纠纷后可
尝试第三方先行赔付,如果消费者在网站购物遇到质量问题,无法找到卖家或者与卖家无法协商解决时,可向指定的第三方要求先行赔付,然后由第三方负责找到卖家解决问题。总而言之,要采取对消费者更有利、更简便快捷的方式解决消费纠纷,减轻消费者诉讼之苦。
(六)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诚信机制,加强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也是诚信经济,网络购物虽然是建立在一个相对虚拟的环境之中,但经营者和消费者彼此建立的仍是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仍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为了有效维护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网络购物中的各种经营行为,可考虑让通信管理部门对网络商家进行信用认定,建设“全国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信息化平台”,逐步建立所有网站卖家的真实信息以及信用记录。同时,每年可对网络商家进行信用评级,建立网络商家诚信机制,强化行业自律,规范网络经营行为。
总之,随着网络经济体的不断壮大,电子商务的逐渐完善,网络消费行为将伴随着网络购物的迅速发展而逐渐成为人们消费行为的主要方式。市场经济的局限性表现在商人的唯利是图,这也就造成了有消费就会有权益侵害,有权益侵害就会有维权投诉。为了维护好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网络维权机制,在有效规范网络商家合法经营的同时,还需广大消费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只有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有效维护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浅析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浅析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伴随着的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壮大,“网上购物”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然而网络购物消费者陷阱事件也是屡见不鲜,网络购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目前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之际,在《消法》中设专门保护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的内容,较之一部电子商务法更符合我国实际,可行性较强,能够取得更好的保护效果。因此,现阶段最迫切的是修改现行《消法》,使其对网络购物的相关问题得以有效规制。
关键字:网络购物维权警惕途径诚信
根据最新在线调查结果,目前大约有1500万人经常使用网络教育,2500万人经常使用网上招聘,经常使用博客和上网购物人数则分别达到2800万和3000万人,分别占网民总数的12%、20%、23.7%和26%。,显示出这一新兴购物方式具有良好的潜力。然而,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03年全国投诉情况显示,消费者对于互联网服务的投诉增长幅度非常惊人,增幅达到了117.5%。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或已利用互联网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电子商务已经成了消费者满足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网络购物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因物美价廉、方便快捷而风靡时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由于网络购物市场尚未规范,鱼龙混杂,网络购物不见实物、不见商家的特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常得不到保障。从目前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然网上购物的虚拟性导致买卖双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无法亲眼见到商品实物,不能亲自检查商品或感受商品性能,而只能以浏览网页的方式获得商品的相关信息。与交易有关的商品的价格、产地、用途、性能、规格、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等均是经营者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单方提供。消费者在网络上获得的商品信息可能与实际的物体本身存在认知上的差别。从某种程度上讲,网上购物剥夺了消费者在决定购买前检验商品的权利。网络上经营者也经常利用与现实交易的这种差别进行欺诈或者隐瞒商品质量的真情实况。如本人就今年买了一件衣服色差就很大,和图片的完全不同,但卖家坚持说图片是灯光效果。
2、交易安全难以保证。目前网上购物的付款方式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有网下汇款和网上银行支付。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采用网上银行支付才是真正的网上购物。支付宝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网上购物的发展,但由于目前我国网上银行发展不健全,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安全技术标准和相应规范,如加密技术、Internet主要的安全协议、UN/EDIFACT的安全、安全电子交易规范(SET)等。但不法分子通过程序盗取用户信用卡账号和密码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由于支付系统的不完善,交易安全得不到保证,出现了大量的消费者因欺诈而受损失的事件。
3、退换货困难,求偿权缺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3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保修、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因网络的虚拟性,网上经营者很多无实际经营地址。网络使消费者购物范围和经营者销售半径无限扩大,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实际距离可能很大。目前,若不是消费者主动要求,网上经营者很少提供商品相应的凭证和购物发票,这样一旦发生纠纷,经营者要求消费者自己承担一切额外费用,或者找种种理由拒绝退货。有时甚至直接在格式合同中明文规定某些商品不得退货。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1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在传统消费模式中,消费者的人身或财产受到损害,可直接找到经营者请求赔偿,但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要获得赔偿却困难重重。
1、侵权方难以寻找。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卖家的真实姓名是否和网络上注册的一致,都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很多网上交易的店铺并没有进行注册登记,这导致经营者在实施侵权行为后,消保委难以找到现实中的经营者。
2、侵权证据难以掌握。一方面,消费者容易忽略商品证据的保存,网络交易并不是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发现商品有问题时,原介绍此商品的商品信息已经变更或者取消,取证难;另一方面,网络交易往往不开发票,双方交易没有合同保证,在涉及售后服务纠纷时缺乏依据。
3、侵权责任难以认定。由于网络交易涉及多个环节,不仅是交易双方,还包括交易平台服务提供商,物流商等多个环节。消费者的权益受损害,往往不是一个环节造成的,且各个环节之间相互推诿,就使得侵权责任更加难以认定,消费者获得赔偿权也就更加难以实现。
面临这些网络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消费者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在网络购物中防止受骗上当,应该从哪几方面警惕?主要包括:
1.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可查看卖方的信用度和交易量,选择信用度高、交易量大的进行交易就比较安全,参考其他买家购物后的评价。2.详细了解商品信息,行使自己的知情权。3.最好采取货到付款方式进行。4.不要轻易购买低于市场价特别多的商品。5.在安全问题上可以通过实施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是EC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认证技术(比如数字签名、数字证书),反病毒软件即时升级。6.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后,立即向侵权者提示并警告其违法行为,进一步向法律专家比如律师进行咨询,或向有关部门比如消费者协会及时投诉。若对方涉嫌诈骗,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网络购物过程中,主要还得靠消费者自身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在采取上述措施之外,我国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涉及到网络购物方面的纠纷主要依靠《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保护法》等法律调整,而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专门规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我想应该
1、建立电子商务储备金制度,作为企业赔付消费者损失的保证金
2、建立网络销售公司与网络营运商的连带责任制度。
3、要建立消费者权益最大保障制度。凡涉及标的物本身权益损失及消费者为维权所支付的其余合理性开支均全由网络销售商与营运商全额赔付的制度。4还应建立诚信机制,加强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国的电子商务应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必须产生一个如何认定诚信、如何评价诚信、如何监控诚信的第三方机构并得以推广。5诚信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整个电子商务的大好局面都会因这颗“老鼠屎”而满盘皆输。愿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建设得到改善,协调发展,全面提速,早日建立以点带面的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
第四篇:浅谈网络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提纲
毕业论文提纲
第1章 网络消费的概述
1.1网络消费的初创与探索发展
1.1.1何为网络消费
1.1.2中国网络消费的探索历程
1.2走向繁荣之我国网络消费市场现状
第2章 国际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政策及经验
2.1国外有关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政策和立法保护
2.1.1国际组织的相关立法
2.1.2区域组织的相关立法
1关于个人资料的运行和自由流动的保护指令2关于远距离合同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指令
3电子商务指令
2.1.3有关国家的相关立法
2.2国外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经验及借鉴
第3章 网络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原因
3.1网络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3.1.1交易主体认定的模糊性
3.1.2安全保障权
3.1.3隐私权问题
3.1.4知悉真情权
3.1.5履行权问题
3.1.6格式合同的制约
3.1.7“团购”引起的法律问题
1交易地点难以确定,维权费用高昂
2纠纷,消费者调取证据困难
3小额争议现象严重
3.2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易受伤害的原因探析
3.2.1网络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
3.2.2网络经营者的门槛准入较低
3.2.3缺乏统一的营销运营商和有效的监管
3.2.4现在的法律和救济机制的缺失
第4章 我国如何维护网络消费中消费者的权益
4.1我国维护网络消费中消费权益保护的法律完善
4.1.1研究解决交易主体模糊方案
4.1.2培养和加强网络消费的安全意识
4.1.3完善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体系”
4.1.4建立并健全网上交易信用体制
4.1.5建立网上支付的技术标准并将其法定化
4.2加强立法,建立健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框架
4.3建立网络交易争端解决机制和纠纷司法救济规则
4.3.1建立完备的退换货机制
4.3.2建立设立“小额争议仲裁”制度,完善小额的索赔程序
4.3.3建立网上投诉中心,保障消费者投诉建议
4.4完善行政监管制度
4.4.1在商家业务市场准入方面,实施强制性登记许可制
4.4.2提高商品的透明度
4.4.3加大广告的审核力度
第五篇:浅谈网络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答辩自述[范文模版]
自述
各位老师辛苦了;我是工商管理2班的学生,我叫徐畅。我的论文题目是浅谈网络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我之所以选这个题目原因有以下2点;
1、当今社会,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一个人人皆知且炙手可热的名词。它是依附于互联网的强大力量而诞生的一种新兴消费模式,我身为21世纪的人当然会去尝试其中的奥妙,但是却吃了不少亏。
2、网络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已成为制约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只有深入研究才能使消费者摆脱对网络消费的惧怕感,从而促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原因)
我的论文在分析国内外网络消费现状基础上,指出目前国内网络消费中(以淘宝网为例)存在哪些侵害消费者的不法行为,而最终找出对现存的侵犯消费者权益问题的对策,旨在充分合理地保障网络消费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何为网络消费、其在中国的探索历程以及市场发展的现状;第二部分讲述了国际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政策及经验;第三部分以淘宝网为例,阐述了网络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其原因;第四部分解析了我国如何维护网络消费中消费者的权益。在结束语中,论文揭示了只有尽快完善我国与网络消费有关法律法
2规,这样对我国正在发展中的网络消费事业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框架)
本文的亮点在于用淘宝网上出现的实例揭示网络消费中存在交易主体模糊、网络支付不安全、隐私泄露、知悉真情不平等、商家欺诈行为严重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一解决的方案,整合为在网络消费虚拟平台中建立审核部门、监督部门,核对商家的电子营业执照、真实姓名、身份证件、联系电话等信息的真实后方可进行营业;购物时尽量用网上在线支付方式,保障自己的用户名密码只有自己知道;争强商家的道德意思培养,不把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泄露买卖等。3(亮点),综上所述,网络消费中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树立消费者信心以及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限制、避免欺诈和不公平等商业行为的出现。所以,在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的保护网络消费中消费者的合法权,应当采取措施完善相关立法,改善网络消费环境,加强监管,构建合理有序良好竞争的网络消费市场,实现网络经济的腾飞,跨入互联网经济时代。4(结论)
原因
框架 3 亮点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