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科学下册 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沉和浮
8.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训练:
1.训练学生做出有根据的推测。让学生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况,推测出那种液体的浮力大,哪种液体的浮力小?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强调推测是要有根据的。2.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而不是照老师教的方法做。要启发学生想出具体的实验方法,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一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1):怎么证明你的预测?
(2)需要哪些工具?
(3)怎样测量?
(4)需要测量马铃薯在空气中的重力吗?为什么?
(5)怎样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测量时物体碰到烧杯行吗?为什么?最少重复几次实验?)
3.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
(1)橡皮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同吗?
(2)橡皮在哪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最大?在那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最小?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发展,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本节课中,我还非常重视建立有序的科学课堂,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提出了严格、具体的要求:
(1)不出声,文字交流。(2)分工合作,一人将橡皮放入液体中,另一人读出测力计上的数值,其余人记录。(3)实验完毕,归还实验材料。由于所提的要求详细、明确,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实验中秩序井然,操作规范,表现出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过本课还存在着不足。由于烧杯数量不够,因此我只为每小组准备了两种液体(清水+另一种液体),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不完整的,因为他们只能比较橡皮在清水与另一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而无法感知橡皮在其他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二篇: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说课稿
班级:10初教(科学)学号:1031601024 姓名:王卷生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八课《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学习后的综合、总结课。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教学目的
(1)科学知识
①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②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③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2)科学探究
①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②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4.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5.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演绎法、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法、讲授法、引导法、开放、自主。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课堂引入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三)推测与验证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五)出示图片
(六)看插图介绍认识“比重计”
(七)整个单元的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教师:运用上节课所学马铃薯的知识引入课堂。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教师:引导设计实验,指出注意点,指出用钩码代替马铃薯。学生:学生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记录数据。汇报交流。
(三)推测与验证
教师:引导学生推测,并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学生:推测并设计实验方案。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教师:将一张同食体积的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和用油的中的沉浮情况如何?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三种液体混合后情况会怎样?把塑料块放入三种液体混合的杯子中,它的情况又会怎样?
学生:学生推测结论,并验证。
(五)出示图片
教师:铜砝码在水里是沉的,在水银上是浮的。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
补充出示数据:水银1立方米重13600千克,铜1立方米重8900千克,所以水银能浮起铜。学生:解释铜砝码浮在水银上的理由。
(六)看插图介绍认识“比重计”
教师:展示“比重计”的图片,并且配合多媒体讲解。
(七)整个单元的总结
教师:提出本单元的重要问题,并且引导对学生对自己的回答进行梳理和知识框架的建立。学生:回答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教师:作业布置,下课。
六、说板书
主板
标题: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实验验证后得出的结论。副板
记录学生的猜测及实验现象
第三篇:《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首先学生观察老师两个大小不同的马铃薯放在两个水量相同的杯子里,产生的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你有什么想法?(猜测一下,马铃薯上浮的几种原因?)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节课,总共设计了五个活动:观察两个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推测什么原因使马铃薯上浮.实验验证两个水槽里的水不同,自由选择调制一杯盐水或糖水,比较盐水和糖水的轻重等活动,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材料,玻璃水槽盛有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蜡烛、汤勺火柴、;塑料杯搅拌食盐、白糖马铃薯;电子秤、酒精灯、勺子大小相同的塑料杯三只、熟鸡蛋一只、250毫升烧杯一只及死海资料投影片.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足.。学生们想出的办法绝大数能够得以实施,从而为学生们的探究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动,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我还是根据学生发展的脉络和学生的参于情况对教学过程做了一些调整。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有时上浮,有时下沉,这可能与杯子的大小有关;,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可能与马铃薯的大小有关。然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根本不在往这方面支推测,而是直接切中了问题的实质,认为可能是小杯子里装的是盐水,理由是他不小心手上碰到了水,自己尝过,感到是咸的。因此在教学中,不管学什么内容,我们都要珍视学生在其中产生的问题;或者是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之成为教学的起点。在猜测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都是盐水,验证的方法都说是用嘴尝尝,对于不知名的液体能随便尝吗?没有想到在酒精灯上加热蒸发的办法。教师的点拨也不可少。及时解决学生困惑。是不是盐水才能使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学生们都说,不是。哪还有哪些液体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味精水、白糖水、鸡精水。于是大家调制味精水白糖水进行验证,结果与猜想一致,大家的情绪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总之科学课要放手让学生探究,相信学生有能力进行探究。
第四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5-教科版
课
题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的第八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等
教学具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量筒、天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个性修改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回顾前一节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内容,知道相同的马铃薯在清水和浓盐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同,为本节课做准备。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实验记录单: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钩码在空气中重量
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读数
受到的浮力
三、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重量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五、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六、课后总结,对本节课或者本单元的知识答疑解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解答疑惑。
这节课的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训练学生做出有根据的推测。让学生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况,推测出哪种液体的浮力大,哪种液体的浮力小?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强调推测是要有根据的。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认知,并且在这节课之回顾第一单元的重难点知识,温故而知新,很多新课上不理解的知识可能会豁然开朗。
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五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13-教科版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通过实验探究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3.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运用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轻重的比较,解释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量筒、天平和三个空烧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这是什么?(马铃薯),把马铃薯分别放到清水、浓盐水和糖水中,出现了不同的沉浮状况。
2.师:为什么在不同液体中,马铃薯会出现不同的沉浮状态?大家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板书)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师:难道是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我们知道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进行测量,可是浮在水面上的马铃薯所受的浮力测量起来不易操作,所以我们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该怎样测量钩码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呢?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同组讨论。
2.生:讨论并得出方法:先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再测出钩码浸没到液体中的重力,然后用空气中的重力减去液体中的重力
3.师:在测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4.生:说出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师进行总结)然后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验证原来的推测。
5.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
二、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原因
1.师: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先来观察一个实验,将清水和食用油混合,为什么食用油会上浮呢?
2.生:食用油比清水轻所以会浮在水面,进而推测马铃薯在浓盐水中上浮,在清水中下沉的原因。(板书)
3.师:强调比较两种物质的重量时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4.师:谁能告诉老师怎样得到马铃薯的体积呢?
5.师:演示得到马铃薯的体积,及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与水的重量的方法。
6.生:小组合作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结论,进而验证推测。
7.师:出示课件进行总结,得出马铃薯沉浮的秘密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师:出示课件,用我们刚才所需的知识来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2.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推测
3.师:演示实验验证推测
4.师:出示课件,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你能判断出这些物体中谁最轻,谁最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结合多媒体讲解比重计的工作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结束语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希望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不断的去发现科学、探索科学,相信你们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科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