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强《老人与海鸥》听课随笔

时间:2019-05-14 02:0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丁建强《老人与海鸥》听课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丁建强《老人与海鸥》听课随笔》。

第一篇:丁建强《老人与海鸥》听课随笔

《老人与海鸥》听课随笔

崖湾小学教师丁建强

《老人与海鸥》是一篇感人的文章,他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刘双成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时,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生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我领悟到了其中的语文韵味,懂得情到深处要动笔抒心意。接下来我就粗浅的谈谈自己听后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一、立足言语形式,张扬语文意识

语言的学习是语文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堂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语文学科是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目标的,以言语形式为主, 便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 这就从理论上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语文学习要回归言语层面,叩问生命本真。

文本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

鸣,才能使学生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在刘老师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他首先让学生读两组词想象:“你眼着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如果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这一问,将学生置于文本角色,体验“角色情感”,以特定的身份“参与”到言语活动中,从动态语言中感悟人与动物的真情。

二、反反复复朗读,读中悟情

在课堂中让学生把文本读熟了,作者的那些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就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和能力储备。朗读时,读者就会站在作者的位置,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出。语文课堂,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先决条件是让学生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触摸语言,通过反反复复地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学会语言的运用。

课堂中,刘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音乐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聆听、朗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如在讲读翠湖边为老人开追悼会那一幕时,刘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配上凄美的音乐,再加上刘老师深情的朗读,学生也仿佛来到了翠湖边看到了一群不肯离去的海鸥,这一情景深深地感动了学生,感动在坐的每一位人。之后,刘老师又给学生一个抒发感情的平台“如果你就是那群海鸥中的一只,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让积淀在学生心中的感情得到及时的抒发。本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

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本色语文,就是让孩子会读书,用心去读书,在读书中进行心与心的交融、精神与精神的交汇,灵魂与灵魂的沟通。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才能领悟文本的内涵,感悟生命的真谛。

三、注重迁移练笔,回归语文实践

语文学习,是言语形式的学习,是将作者的言语有效积累、定格、固化为自己的言语形式的过程,将他者之言物化为“我”胸中灵动言语的学习。语文课堂,应该是这种语文实践的演练所。语文课堂的迁移练笔,应该是语言形式的迁移训练,而不是语文练笔的“泛化”训练。如刘老师在引导学生说话:如果你就说那群海鸥中的一只,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后,有不惜时间地让学生写,学生在静心书写的过程其实就是情感沉淀的过程,他们在这样的情感交流和碰撞中,海鸥对老人的感谢之情,老人对海鸥的爱护之意被表达得淋漓至尽。可见,这一恰到好处的设问使读写融为一体,不仅是情动而辞发,更是让情到深处更加浓啊!

不过,我个人觉得刘老师把第二部分的内容在第一课时上,学生直接进入海鸥与老人的感谢之情似乎有点唐突,俗话说:“水到渠成”,如果能在第一课时先上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后,在来上海鸥送老人的这一部分,可能在刘老师设计的“海鸥会对老人说些什么”的拓展说话和小练笔时,学生会更有话可写,情感会更真。

第二篇:《老人与海鸥》听课反思

语文实践要人人平等

——听《老人与海鸥》一课的学习收获谈起

塔城市第一小学耿玉梅

11月25日,参加了市局举行的讲课、听课推广周活动,我被安排于塔城市二小听课。有幸第一节课就听了二小六年级老师王翠英的《老人与海鸥》一课,王老师关注课文中的情感体验,以情趣为落点,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近年来,2011版课程标准特别指出: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句虽短,力度尤大。由此可见,时下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重视感悟,忽略运用的现象将成为当前乃至于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要着力改变的问题。

结合王老师的《老人与海鸥》一课,以下就学生的语文学习收获谈谈自己浅显的思考。

一、学生收获了什么?

一方面,从感悟的角度来讲,王老师的课重视情趣,重视创设各种活动来引导学生感悟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但仅仅有感悟够不够? 就学生语文学习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应当是从课堂中学习有用的语文。纵观这堂课,语文教学强调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这堂课中都存在缺位,尤其是写。当然一堂课仅40分钟,不能强求什么训练都有,什么能力都提升,但至少要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有所得。

二、语文实践要人人平等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语文实践正是学生“言”、“意”兼收的最好途径和归宿。因此人人平等的语文实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保障每个孩子具备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之必要条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语文实践人人平等?我想仍以这节课为例来谈。

1.不要用教师的解读完全替代学生的解读。

客观地讲,语文学习本身就不平等,教师作为主导,往往以自己的解读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案和学习收获。因此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常常直接决定了学生收获的大小。在《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能力层级做出清晰、准确的量化表述之前,这种现象必然存在。问题在于,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师务必转换观念,努力帮助学生学有所得,一课一得。

基于这一前提,有必要改善课堂教学中的伪探究、伪感悟、伪练习。还没有深入文本,就脱离读书、感悟、方法的渗透与习得直接要求复述,对学生来说是多么枯燥而困难的事情。是用自己的话来说?还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语句?当学生无言以对的时候,教师又给大家时间来练习交流,但汇报时,学生还是只能茫然地照本宣科。

儿童和成人的认知有不同,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学习路径指导学生的练习。虽然老师提示了大家要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按顺序说。但这里的练习和交流都是无效的,因此是一种伪练习。脱离学生学情和学习规律的设计往往能够造就这种伪练习,伪练习多了,真收获自然就少了。

再如这节课上,为让学生体会到海鸥的情感,将课文中的相关重点字词点红,让孩子认真读这些重点的字词,说说自己的理解,以实现《课程标准》里“揣摩关键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高年段目标。

但是这些词直接大屏幕变红提示,是教师通过强调给学生的,无异于把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解读教材与课堂教学的能力越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想必就越弱。而围绕这样的议题产生的感悟也好,探究也罢,并不源自于学生真正的学习动机,所以也只是学生配合教师的“伪探究”、“伪感悟”。

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有必要教给学生探究和感悟的方法,由扶到放,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反之如果全盘包办代替,坚决不放,学生就可能丧失思考和感悟的主动性。再者,学生(初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体验是否一定与再学习者(教师)设定的路径完全一致?是重叠还是交集?也许完全就没有关系,或是超出了教师的设定,这些都有可能。

因此不管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课堂语文活动的设计,都不可以教师的解读来完全替代学生的解读。要考虑学段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实际,课堂生成情况等因素,努力做到师生在语文实践中相对平等,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思考,也尊重学生的所得。2.公平分配话语权

做小学语文教师不容易,一是由于教材的知识体系淡化导致专家做的事下放给了教师,做不好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压力,何其难也;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普遍存在的大班额问题困扰着我们,有的班级人数甚至可以八、九十计,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语文实践人人平等又谈何容易?

一堂课时间有限,如何做到话语权公平分配?我们不妨转换方式,将一两个学生妙语连珠、滔滔不绝的精彩发言时间还给全体学生;把一个人的口头表达,变成全体学生的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三分钟时间,给一两个孩子只能成就他们的精彩,而给全班同学,则人人都有机会说,都有机会写,努力做到从说到写,落实训练。

继而可以采用“开火车”或随机点名的形式,广泛听取学生的回答,无论是否精彩,都是他们的独立思考也都是他们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成果。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的语言实践中实践语言,表达情感又何愁“得意忘言”呢?

当然如果还想进一步深入,语文教师的空间是很大的,孩子们可以分组交流各自的感悟等,然后进行讨论评价。他们的语文实践成果就又转化成了课程资源。这样又何愁个别孩子的朗读或者是批注无人问津呢?表达是训练,评价也是训练,听、说、读、写有机整合,人人参与人人实践,我想这样的语文便是充满着活力的,有用的!

第三篇:老人与海鸥听课感悟

《老人与海鸥》听课反思

吕君丽

2013.11.29

听田园老师讲《老人与海鸥》这节课,我受益匪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中,中心问题是由孩子们提。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老人与海鸥的亲密关系。而老师在这节课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也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重要的事,在田老师这节课中,虽说孩子是六年级的,但是,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仍放在重要地位,读词语环节,好多读错的字音,田老师按照拼音的要求去纠正孩子,这样做,是根据孩子的学情来做出的调整。可见田老师在课堂的把握上能够得心应手。

田园老师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的以读代讲方法的运用。这节课中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让我大开眼界:学生自由读、默读、同桌读、点名读、男女生读、集体读、教师范读、配乐读。其中,在老人喂海鸥这一教学环节,田老师设置配乐读,欢快的音符响起,孩子的灵感像是顿时被开发出来一样,变成了音乐人,舒缓的音乐起时,立刻变成深沉的乐章,不得不说这是教学的艺术魅力,我深深的陶醉其中。而海鸥为老人送行的环节老师深情款款的配乐范读让我泪水一直在眼里打转,情之深,不言而喻。

课堂评价语的运用是田老师的一大亮点,整个课堂中没有一句点评语是无效语,每一次点评都很中肯,并且针对性极强,回忆我自己的课堂中,孩子读书,我一般是说“很好,很有感情”这样简单的评价语,往往评价过后还会把课堂环节隔断,但是在田老师的课堂上,评价语的运用成了链接各个环节的纽带,不留痕迹,让人听起来整节课水到渠成,完全没有作假的痕迹,似乎每个环节之后就应该是这样的,可见田老师的备课之充分。

在听张贵民老师讲评课时提到的备课、备学情、备读,让我在田园老师的课堂上充分感受到了。田老师讲这节课备课时她将每一个可能的回答都预设过,可见工作量之大,也让我们看到一个负责的教师形象,同时也是我今后的借鉴。

总之,听了田园老师的课,我觉得自己要努力的还有很多很多,多像这些优秀教师学习,同时不断的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我相信会有收获成功的一天。

第四篇:听课教案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对海鸥无私、浓浓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背后所藏的深意,并能通过读、写、说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话题

1、师:童年生活中,你有没有和小动物接触的经历?生自由交流。

2、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昆明翠湖,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一起感受他们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板,齐读课题──老人与海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初读:

1、有没有易错的词语,提醒一下大家。初识文本,感悟“词”境。2.出示词组,读准字音。

褪色 抑扬顿挫 亲昵 模样 旋窝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画面中哪个画面?(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

4、读课文之后,你觉得那个画面让你意想不到?为什么?

(问题预设归纳:老人究竟对海鸥做了什么?海鸥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寻常的举动?)

三、精读课文,理解“意想不到”

默读勾画出老人爱海鸥的句子并尝试批注概括,围绕“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展开品悟交流。

(一)预设一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你认为哪些词写得生动、传神?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2.创设情境朗读。

3.理解海鸥居然和老人配合得如此默契,令人“意想不到”。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二)预设二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1.情境朗读,学着老人声声呼唤。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就像“亲人”一样。

2.理解在成千上万只海鸥中,老人居然能准确地“认出它们”,令人“意想不到”。

(三)预设三

老人谈海鸥:“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你看他那小模样!啧啧„„”

1.生读,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老人对海鸥的什么感情。(理解老人在谈海鸥时的幸福,对海鸥的牵挂。)

2.谈:假如你是海鸥,听了老人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四)预设四

1.抓住“褪色”品读一个勤俭的、爱海鸥的老人形象。

2.理解“十多年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对海鸥奉献出无私的爱的“意想不到”。

3、出示资料:他叫吴庆恒。十多年前的冬天,他在翠湖与海鸥相遇后,就爱上了海鸥这种可爱的动物。他每天步行20余里,从 城郊来到翠湖公园,为的只是给海鸥喂食。他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舍不得花 一分钱坐公交车,甚至舍不得给自己买一点好吃的。可他却用每月308元的退 休工资一半以上用来给海鸥买食物。

四、总结梳理,书写情感

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就是这样与海鸥相依相伴。他时常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里充满无限的企盼,海鸥也望着这位慈祥的“亲人”胸中涌动着千言万语。

(依据学情确定写话内容)

1.学生自由写话。

2.交流。

五、入情入境,铺垫后文

1、当我们彼此怀揣着美好祝愿的时候,老人却静静地、永远地离开了翠湖,离开了海鸥„„

2、作业:有感情的朗读海鸥为老人送别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海鸥哀悼老人的动人场面。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海鸥对老人震撼的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美。

教学重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二、创设情境,想象促读

1.自读画面二,在书的空白处及时标注上阅读时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词句品悟海鸥对老人这份震撼的情。

3.想象促读。

三、细品词组,回归整体

1.出示词组,感情朗读。

撮起嘴

炸了营

应声而来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连声鸣叫

起起落落 白色漩涡

2.用自己的话梳理全文。(可以用上以上词语)

四、潜心会文,升华“意想不到”

(结合之前的几次“意想不到”质疑)你们说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景真的“意想不到”吗?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教师深入学生,聆听交流过程。

小结: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一切“意想不到” 的事都会在意料之中。

五、交流写法,突破难点。

我们在领悟了课文的人文背景之后,别忘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速浏览课文,你最喜欢作者描写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1.学生浏览课文,交流汇报。

2.教师适时点拨,了解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并附部分碑文:

“„„与鸥同乐,此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妙趣,岂非春城人民爱鸥情结之表征乎?如今斯人已逝而精神不泯,故铸像以誌其永恒。夫天人合一,国泰民安,乃华夏文明之精义,然则,“海鸥老人”之精神,亦可通天人之道也。”

2.再论老人的一生是的一生。

3.推荐一:视频网址──CCTV10有关老人的生平报道。

推荐二:《我的野生朋友》

作者:[法]蒂皮·德格雷云南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老人与海鸥的教学随笔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随笔 瑞金八一小学 朱桂华

《老人与海鸥》是一篇句句含情,字字含泪的文章。课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在与海鸥接触的十多年中,只要到冬季,老人便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都要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风雨无阻,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鸣叫、肃立等悲壮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老人与海鸥的深情,让我们为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恋恋不舍之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中心句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教师立刻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师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寻找中心句时并没有一下子找到,现在想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毕竟文本还是比较长的,或者可以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课文的哪一小节写清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这样指向性就更明确了。

二.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

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师生对读,另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此外,第10节中“生动”一词的教学也较有特色,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你的眼睛会立刻生动起来。学生讨论得出在谈及自已心头最受的时候会有如此表现。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

在教学10—13节的时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在几个学生谈到点的时候,并没有再让学生深入品读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鸥去滇池一处就挖掘得不够。

三、拓展资料的补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词更体现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图片、音乐、感性的介绍,抓“褪色”这个关键词,都能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似乎亲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适时出现说话练习,请学生想象十多年来,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老人每天都怎么样,这么一来,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鲜明了。

在具体进行说话练习的时候,学生对于“无论 …….,老人每天…… ”这个句式的前半部分该填什么有疑问,其实这格填的应该是一个选择型的句式。但学生似乎不够明确。

四、练笔激发想象,再次点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

原本设计这个环节的用意在于再次感受老人与海鸥的爱护、眷恋,但现在想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一来时间不够充裕,二来这个练笔对学生来说一时间要完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下载丁建强《老人与海鸥》听课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丁建强《老人与海鸥》听课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人与海鸥听课体会(小编整理)

    《老人与海鸥》听课体会 魏家岭中心小学 鹿丽娜 2015年3月24日上午,我们五年级组在李主任的带领下参加了“建昌县小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教材培训会”。一上午的会议,我......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褪色、亲昵、企盼、瞻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等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一、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云南昆明翠湖边的真实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老人与海鸥》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总揽全文,整体......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桥北学校 李桂莲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张艳芬 今天我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鸥之间的深厚友谊,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鸥有......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第二次 宣化学校 张会玲 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2.学习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习得语言工具的同时,感受到人文的熏陶,让学生在人文情感的冲击下,理解语言、运用......

    老人与海鸥

    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平武县古城小学:罗洪芳 教学内容 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