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蜗居》有感
读《蜗居》有感
《蜗居》从一出世就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我想,看《蜗居》的人的心态都是不一样的,有人是猎奇,有人是凑热闹,而我,便是跟风,但跟着跟着就跌进了风中。读完《蜗居》,真的是感悟颇深:它是一个源于生活的故事,那样的故事就像是在折射身边的生活,总能在书里发现生活中那些熟悉的影子。它让人懂得:人生是一张看不见的网,落入其中的人,无论怎样挣扎,到底是逃脱不掉的,是要付出代价的。而在这张网中,只有禁得住诱惑,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虽然现在我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还没有接触社会很深,但是我觉得《蜗居》是一部很好的可以警醒人们的小说。它以房子、“二奶”为主线,将现代人的欲望和亲情、爱情连接起来,淋漓尽致地呈现出现代人的追求。小说中,海萍与苏淳双双毕业于上海的名牌大学。在一座城市立业成家,而他们千挑万选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是一个租来的10平方米的石库门房子,攒够首付,变身房奴是海萍最大的梦想;海萍的妹妹海藻与男友小贝租住在三居室的一间,只等攒够首付就谈婚论嫁。一对贫贱夫妻、一对“白手”情侣,倒也其乐融融。似乎一切改变都是从海萍四处筹首付款开始,四个人被生活推向无法掌控的轨道,又似乎都因第五个人的出现而逆转。这个人叫宋思明,市长秘书,在一次饭局上与海藻结识,她梦游般的神情,令他魂回大学时代。海萍失业,间接通过宋的介绍做外教兼职,意外打开了事业局面,苏淳也因宋的出面而免受牢狱之灾,海藻明白自己再也无法挽回与小贝的单纯恋情后,转而成为宋的“职业二奶”„„最终,当海萍一家自力更生入住新房,生活渐有起色时,海藻却怀着宋思明的儿子孤身守候,而宋思明在官场上的“大奸似忠”因一桩命案露出破绽,在看望海藻的路上被公安跟踪,意外车祸身亡。
同样生活在上海的姐妹俩,在面临人生的际遇和改变时做出了不同选择,海藻把无力的求助放任成依赖,终令自己陷入被动和软弱的泥潭;海萍抓住机会不放弃,靠自己的坚持努力拼搏获得成功。其实,追求什么,人生就离什么不远了。其实,这一路走来似乎谁都没有错。小贝错了吗?海藻错了吗?海萍错了吗?这个社会又错了吗?都没有,错的在于人的贪婪,人的欲望就像海水一样越喝越渴!这些悲剧源于二个字,那就是“欲望”。有妇之夫的宋思明,如果不贪图钱财,如果不贪图另一份爱情,他也许有个幸福的家,海藻如果不贪图另一个男人,她会拥有一个完整的身体和一个爱她的老公。每个人说每句话,做每件事,其实都会有相应后果的!走向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像苏淳和海萍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即便生活磕磕碰碰,即便为一块钱而吵架,但那才是通向成功最有效的途径。生活不可能那么完美,爱情不可能永远那么甜蜜,生活在一起也难免会争争吵吵,这就是生活,生活是锁琐碎的!生活也是平淡的!平平淡淡才是真!也许你就是对女友温柔体贴,勤奋努力,为爱执著但却被爱神所伤的小贝;也许你就是多情又善变但却有情有义又可耻的海藻;也许你就是天天被老婆指着鼻子骂着不会挣钱的苏淳;也许你就是天天指着老公鼻子骂,老公出了事又心急如焚,精打细算,叨叨唠唠一切为了家的海萍;也许你就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家有妻儿,外有妾的宋思明!是背叛也好,是被背叛也好,这部小说都会揪你的心,或许是因为你像海藻一样因为背叛而感到内疚;或许你像海藻一样因为贪婪而错失你心爱的小贝;或者你也像海萍和苏淳一样怀着都市的梦但却在大都市里
过着艰难的生活;或者你的家庭像宋的家庭一样危机四伏„无论是哪种角色,最重要的是:走向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到的幸福才能抓的最牢。
毋庸置疑,生活中很多人在人生道路上走了很多捷径,有的是可以走的明亮大道,有的是不可以走的阴暗小路,但为什么很多人有明亮大道不去走,而是铤而走险去走阴暗小路呢?罪魁祸首就是诱惑、利益、金钱、欲望,面对这些诱惑,我们能做到置之不理,坐怀不乱吗?怎么去抵制,怎样去防范,怎么才能让我的青春我做主,怎样才能找回自己呢?有的人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相信付出总有回报,要相信明天会更好,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幸福,这些道理谁不懂?但在人的贪欲面前,在社会的利益诱惑面前,有多少人能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呢?如果人生当中碰到宋思明这样的人物,你怎么去处置呢?怎样去避免海藻的悲剧呢?怎样才能让头脑清醒地测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呢?有时候,得到的会只是纯粹的物质帮助,但是换到的却是精神的全无。
我们应该这样思考:人的一生还是美好的,每一天,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因为它过去就不会重来。幸福这个概念是很容易定位的,我认为你能活着,能大跳、能小跑这就是最大的幸福,别的还奢求什么呢,当然我不是说安于现状,满足于今天,满足于现状就好,人应该有理想有抱负,但切不可好高骛远、邯郸学步。所以,不要听任欲望膨胀,想要得到美好的结果,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投机取巧的捷径,否则,即便能幸福,那样的幸福也是一时的,它只会如昙花一现,瞬间即逝,不会长久。
最后,希望人们能够明白《蜗居》中映射的人生哲理。不管你是书中的哪一个角色,任何时候都要真诚的面对自己,而不是陷入诱惑的泥潭不能自拔。要明白任何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只有靠自己的双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创造,才能够将幸福抓的更牢。
第二篇:读蜗居有感
房奴
最近看小说《蜗居》,因为它联系生活比较紧,故而颇有感想。小说讲述了海萍与苏淳的买房奋斗史,同时也因为房子让海藻沦为小三的悲剧故事。小说始终贯穿了房子这一主题,真切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引人深思。
房子是社会发展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有力物证。生产力的发展使我们走出了山洞,建起了自己的房子。房子建起来不要紧,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少麻烦:最初生产力比较底下,因为盖房子引起不少伤亡,就那金字塔(死人住的而已,应该也能称得上房子)来说吧,用了10万人,却死了8000人;后来,生产力虽然提高了,人们的的欲望却没有满足,为了追求好的房子都拼命地挣钱,为官者贪污受贿,为商者尔虞我诈,为民者亦斤斤计较;现在,房子挺多可人口又来了个大爆炸,人们为了争安身之所,于是上演了蜗居的这一幕。这样看来,人类的发展让人类走上了文明的道路,但是所谓的文明也不过是人类在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现在的人在房子的问题上可能会遇上几个问题。第一是工资太低,收入微薄。究其原因吗?其实也挺简单,因为很多人一毕业就想结婚,一结婚就想到买房子(现在的人都很现实,不愿意裸婚,所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在现在没有重演。偶尔蹦出几个理想主义真,也都在父母的压力下,向现实妥协了。)在这个人口密度极大地国家里,房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不断地更高,越来越高,收入与房价一比就显得更低。所以哪怕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哪怕是月薪上万,在人们眼里也只是微薄的收入。更别说那些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了!(收入其实与房价并没有关系,收入低是能力不够,幸运之神没有青睐。这里是从侧面分析收入低的问题。)第二是房价太高,并且不断地提高。本来看好的一套房子,首付只要20万,于是夫妻俩拼命工作,省吃俭用,两年后好不容易攒够了20万,回头一看,首付变成40万了。以前的努力虽说并没有白费,但就这套房子来说,的确是做了无用功。挣钱的速度或许永远也赶不上房价涨的速度。第三东凑西借,我有能力买房子了,但却没有人卖(开发的地方比较少或者没有合适的房子)。所以,买房子不光得有钱,还得等待时机。时时留心,处处留意,一旦等到了自己想要的房子便求爹爹告奶奶的去买。运气好没买上,运气不好就买上了(我总认为这样买房子很吃亏。因为你对行情不了解,这样轻易地就买上了,比别人多花多少钱就不得而知了。比如说一个农民与一个市长都想买房子。农民买房子可谓是诚意可嘉,N顾茅庐,鞋子都磨破了几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花了40万在郊区买了一个六十平的房子。市长就不一样了,他坐在办公室里,这时房地产的老板打电话来了,说:市长啊!我开发的一处地方,位于市中心,这有一套三室一厅,别人要80万,你就给50万吧!“50万那?我现在只有四十万啊!”市长这样说。“那好吧,就四十万吧”就这样市长也同样买了一套房子,同样40万,得到的房子却不一样。虽说房子是因人而异,有些人偏偏喜欢住郊区,但是房子的价值的确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无论如何也得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地位低的人就是一头肥猪,永远只有被宰的份。)这只是我认识到的问题,真正地问题或许比这还要多!
问题显然是存在的,可就算是这样,一代代的年轻人还是义无返顾,不买到房子誓不罢休。不论是自己想买还是父母逼着他们买,总而言之,他们是为了买一个居住场所。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居住,那我看他们也没有必要买房子了。房子不仅是给了自己一个居住场所,还能给自己及家人带来安全感,家是心灵的港湾,可是如果一个家没有一个安稳的住的地方,这似乎就不像一个家。毕竟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社会里,有一个栖息之所会让人觉得心里踏实。但这也肯定不仅仅是因为安全感,如果仅仅是因为安全感,那农村人也就没必要买房子了,农村的房子完全是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了,没有必要非得在大城市里买了。人们所追求的还有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生活交通的便捷,还有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等等……
看来买房子的问题虽然多,但也是必须要买的。但是,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有些人非得刚刚毕业就奋不顾身的去买?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看成是一天,人的平均年龄是80岁的话,那么你刚工作的时候(20多岁)也只是一天的早上九点多的时候。想想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从早上九点多开始一直买到下午三四点才有了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等到那时,回头想想,原来我一生的美好时光都浪费在买房子上了,那时多么可悲啊!
其实,人生最终的结果无非是死。人生的结果我们既然已经知道,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改变不了结果,何不让这个过程更彩一点呢?我们是在是没有必要过这种教条化的生活———出生,上学,工作,买房,结婚,生子,让孩子上学,让孩子工作…….真的没有必要。我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人都一样,这个世界也不能称之为世界。毕业之初,是我们刚刚接触社会的时候,此刻,我们人生的太阳也才刚刚升起,毛泽东说过,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怀揣着梦想呢?
细细想来,我们中的很多人,从六岁到十八岁完全是应付考试而学习的,在这个本该学习做人做事的时候,我们却只为了考试。上了大学之后,我们才真正开始学习做人做事,可这短短的四年的时间真的能让我们事事通晓,人情练达吗?进入社会以后,我们难道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吗?然而,很多人似乎都被社会同化了一般,为了一套房子放弃了很多可以成功的机会。但是,就在他们放弃这些机会的时候,却又很多人也因此而取得成功。小巴21岁从某学金融系毕业。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他于是回到老家省会的证券公司当一名普通员工,1年以后,蚁族小巴遇到喜欢的姑娘小苏,于是向她求婚。小苏问他房子怎么办?他说我才工作一年,加上大学时候赚了点钱,大概攒下来10万多。我给你两个选择,1是花这笔钱在当地买个小房子,2是让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小苏说好,我相信你,我选2。于是小飞和小苏租了个两房一厅就结婚了,房子真有点破,晚上还能听到天花板的老鼠在开派对。第一年他们生了个女孩,他们没买房。结婚4年后,小巴的事业终于有了点起色,他成为一个投资公司的合伙人。第6年的时候,他在新的公司站稳了脚,收入也开始稳定起来。他花了大概30万在当地买了套一般的房子,全家搬了进去。32岁的时候,小巴终于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一百万,虽然朋友们都住上了更好的房子,这笔钱他也不准备用来买更大的房子,他想继续做他的投资生意。
也许你觉得这个故事不是事实,也许你感觉这即便事实可小巴的成就也不大,人微言轻,没啥说服力。可是,我想说的是这的确是一个事实,故事中的小巴就是巴菲特,小苏就是苏珊。巴菲特于1951年毕业于某名牌大学。1952年他遇到的苏珊,并且爱上了她。苏珊支持他的投资。
1952年蚁族巴菲特裸婚,与老婆苏珊租下两房一厅
1953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
1956年,租房子住4年后,26岁的巴菲特成立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
1958年,投资开始稳定获利,他花了3.15万美元买下了位于奥马哈的一座灰色大楼,至今住在这里。
1962年,他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百万。
2008年,财产620个亿,世界首富。
当我读到这个故事时,我就越来越感到那些不见房子不嫁女儿的人是多么无知,那些在人生最值得追求梦想的时候,却偏偏让一栋房子成为自己成功的瓶颈的人和那些没读过书的人有什么区别(或许还不如那些没读过书的人呢,刘邦斩白蛇起义,人家尚有胆量准求自己的理想)。
吴仁宝冒险搞企业,带动华西村走上富裕,人家没有在该追求梦想的时候买房子。
鲁冠球从一穷二白起家办厂,人家也没有买房子。
马化腾五人凑钱办起了腾讯,人家没有没房子。
陈天桥,炒股赚了50万,人家创办了盛大,没有买房子。
比尔盖茨,毕业之后创办了微软公司,人家没买房子。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有多少人认为有房有车就是成功。但是,这些真正成功的人却不是通过买房买车来决定的。
追求自己的梦想。当然房子也是梦想的一部分,但是海萍那种追求房子的奋斗史,是不是让人觉得太可悲了呢?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买不起房子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可以买的起房子的毕业生有两种人,一中是由于夫妻双方父母的协助,由于是父母的资助,在经济上多少有些不独立。第二种人是学校里比较优秀的人,出来后工资很高,而且提升空间很大。(在金工实习的时候,我惊叹于那些工程师制造出的那些精致的工件,对那些机器的精密深深地着迷,于是我突发奇想,希望以后可以有一家自己的工厂,这样不仅可以赚到钱还可以经常与这些东西接触。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好好学习专业知识。这样凭着我的专业知识,二哥的口才,还有大哥多年对公司的掌握,我们三个或许会成就一番事业。现在看来实在是可惜啊!因为你们俩恰好就是上面的这两种人,你们不可能和我一起,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这点梦想也有可能破灭。)
人生苦短,我们有何必尊奉教条主义呢?一旦,我们有了房子,我们的一生也就定下来了,有了房子,我们就有了生孩子的资本,当然,这样也挺好的。可是,我们何必过早的框死了我们的人生呢?做儿子的责任还没有尽到,就得担负起做父亲的责任。
人生有两个坟墓,死后的自不必说,房子就是活着的坟墓,没有房子,全天下都是我们的,你想住哪就住那,有了房子之后,只有哪一个角落是你的了。
房子得买,但是我们不应该成为房子的奴隶!
第三篇:读长篇小说《蜗居》有感
正视现实 踏实进取
——读长篇小说《蜗居》有感
文 / 崔美兰
重读《蜗居》,又手不释卷。《蜗居》太真实了,真实让人看了心酸,辛酸得近乎残酷,残酷得让人感到:人生好假,生活真难!
《蜗居》刻画了劳苦大众的悲惨人生,抒发了人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并不多,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城市里苟活的海萍夫妇、不愿苟活却只能当小三的海藻、有家室却不甘于平淡生活的国家干部宋思明。书中人物都很难用简单的是非曲直来判定他们的选择是否值得称许,因为每个人的心态都或多或少的被扭曲,不仅仅是生存状态,也包括社会环境、情感和价值认知。
《蜗居》的故事在制造一种“道德批判”的意识。在《蜗居》中,主要展示的是海萍和海藻的命运,恰好分别对应了资本的自私与温暖两个层面的品格。海萍要买房子,狂热地算计自己的生活、毫不留情地抛弃了温柔浪漫的想象、以尖牙利齿的方式对待任何影响自己赚钱的行为……海藻则扮演姐姐苦难的解救者,并且在这种解救的过程中,被宋思明的深挚情感与夺人风采所感染。
人们常说:女孩子要富养,性格才能高贵,这是一条硬道理,郭妈妈明白这个理,但她不明白,富养有时和钱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在于是否给予女儿足够的关注。从小到大,每次海藻犯错,挨罚的都是海萍!对海藻的不关注成了她钦慕虚荣的恶果。女孩子在成长时是要比男孩精细很多的,如果家长不能令她感到受宠,她很容易敏感自卑,潜伏下自轻自贱的性格。小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家长对独生子品德教育的失败!
“方向比能力重要,结果比过程重要。”这是《蜗居》的一句台词,要证明一个真理:或方向或结果的正确性。有的只需一段时间就行,有的则需要用毕生的经历,可有的真理需要若干代人的接力实践。让其中的一代人诚服,那只能是无条件地服从,是盲从,其实是违背“实践标准”的。一代人或者某个人无力证明一个宏大的真理,那么方向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远大的目标就虚无漂渺了,大家只需抓住自己有限的时间,实现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急功近利就成了很多人必然的选择。
《蜗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动声色地展示了一种悖谬的现代城市生存逻辑:越是拥有资本或者资本的支配权,就越是可以具有性格的魅力和生动的感情;反之,越是被资本挤压,就越是丧失作为“人”的各种美。一句著名的歌词: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轮到你回答了,你已无路可逃了。这句歌词道出了《蜗居》中人们艰难的生存状态。
关于这部作品,各种评论很多,正面的反面的打得不可开交,甚至电视剧一度被停播。看《蜗居》重要的是关注这部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或现实,而不要总断章取义地揪一个点。每个时代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都有很明显的时代痕迹。可叹人生短暂,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就是一个人的全部,作为一个人,无法选择,但如何活在当代,怎样定位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却可选择,就像要想获得真善美就要揭开假丑恶一样,从而都能留存一些真、纯、善的品质,提炼总结一些思想智慧和生存哲学,这才是支撑人类延续的根本。
《蜗居》的最后,虽然从道义上应景了当代的核心价值观。作者似乎从血淋淋的写实中贴上了道德标签,想呼吁:“二奶是没有出路的”、“贪官是没有好结果的”、“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但多少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希望借此让崇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人们去抽刀断水,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善恶之果并非如此分明。也许看过之后,一些官员会在宋思明的基础上更加高超玄妙,更多没有工作出路的女孩从内心深处渴盼着“立交桥”,更多的海萍苏淳式的普通人更不甘心垦荒式的奋斗与努力。但《蜗居》时时刻刻在提醒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大城市的生活中四处漂浮着不合理的欲望,不可能带来理想中人生价值的实现。质朴、单纯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正视现实 踏实进取,寻找并尊重各个阶层有不同的幸福感。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价值理念。我相信:人民会越来越富裕,但有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将高贵、忠诚、踏实、理智的价值理念给予当代,再传给下一代!
第四篇:蜗居有感
蜗居有感
09年的一部《蜗居》,红遍了大江南北,在我们学生群体中也掀起了一股热潮。观完全剧,却是感触颇深。
整个电视剧,可以这么说,给人最深刻印象的有这么几个人:海萍,海藻,小贝,宋思明。
1、海萍——房子难买,亲情更难买
海萍这个角色可以说是带起了整个故事的进程,她是整个故事的推动者,她简介的导师了后面剧情的到来。
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生于90后却与80一代一起成长的大学生,从海萍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现实:房价太高,房子难买,亲情在金钱面前渐渐贬值了。
海萍,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拥有者中国绝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女性的梦想—买房。可以这么说,她的买房梦是整个悲剧的开端。她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依然不肯放弃浮华奢侈的买房梦,可是连首付都付不起的她,只能在生活中变得愤世嫉俗,愤怒于房小钱薄,愤怒于柴米油盐,愤怒于街坊邻里,愤怒于老公无能。她只能无奈的将女儿寄养在父母家中。可是在知道宋思明与自己妹妹的关系并且明白宋思明可以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的时候,她不但没有组织妹妹给宋思明当二奶,反而是积极地去支持她、鼓励她。亲情在金钱面前变得一文不值,黯然褪色。
2、海藻——爱情与亲情的抉择,爱情一败涂地,后悔已莫及
作为全剧的女主角,海藻给我们可谓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很相似,她喜欢奢华喧嚣的闹市,喜欢名牌的包包,喜欢哈根达斯,可是,囊中羞涩的她,面对自己心仪的东西,却是不得不放弃脑海中的一切幻想。这个安身立命的小女子在工作中每次都会因为不堪重负而主动离职,但却在与男友的甜蜜感情里保持稳定丝毫没有异心。因缘际会的相识,金钱债务的压力,海藻最初因为姐姐的房款而陷入和宋思明的暧昧关系之中,不知不觉的依赖起奢侈生活的腐蚀和激情四射的诱惑,直到水深火热无法自拔,直到抛弃旧爱背弃承诺,直到木已成舟无法挽救。爱情与金钱的抉择,爱情输了。
最后一幕,海藻海萍在街上看着男友小贝与另外一名女孩子并排走在街上,甜蜜的情景一如海藻以前与小贝在一起的时候,给人一种深深的震撼。曾经小贝的身旁,站着的不是别人,而是海藻。可是,后悔为时已晚。
3、宋思明——老谋深算,百密一疏
40多岁的中年男人,市长秘书 在江州算得上呼风唤雨,是很多男人奋斗的目标。宋思明为人睿智多谋,做事谨慎低调,城府颇深,是一名典型的“成功人士”。他手握有令许多人顶礼膜拜诚惶诚恐的权力,并具有占据物质女性身心的阴暗欲望和能力,自以为能随心所欲的牢牢控制住一些他所感兴趣的女人的心;他事业成功,他拥有权力和金钱,他欲望强盛,他谨言慎行,他机敏过人,他明智果敢,他老谋深算,他运筹帷幄,可是,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运气和才智。因此,他个人的小小悲剧就注定会发生了。
最后一集中,他的行径败露,海藻在医院除了情况,他匆匆驾车赶往医院,但是在路上遇上危机时他放弃了逃生的希望,可以说,这个结局是比较仁慈的了。
4、小贝—— 一切为了女友,虽有背叛但却无遗憾,小男人有伟大灵魂
最后,不得不说一说小贝。文章饰演的小贝延续了他一如既往的小男人风格,这个角色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与同情。他为了海藻,可谓是渐渐地放弃了自我。为海藻买相
对自己的收入显得相当昂贵奢侈的哈根达斯,为了海藻姐姐的买房计划拿出了全部的存款并且笑脸奉上。他不愿意自己的女友担心哪怕一点点,甚至在知道了小贝的背叛时也是误伤嘴偷偷落泪哭泣,因为他怕海藻为难。小男人,却有伟大的灵魂。
小贝,是所有青涩、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温柔、体贴、谅解、包容。所以,在海藻背叛了他的时候,大多数观众都会同情他。
人,做事的准则就是无憾,付出过、努力过、拼搏过,不论结局怎样,就可以无憾了。所以,在我眼中,小贝是无憾的、坦荡荡的。
一部电视剧,蕴含了太多的人生哲理,揭露了许多的世事无奈。但是面对着残酷的现实,我们要像小贝一样,努力、全力、一心一意面对身边的人和事,亲情爱情看的重一些,权、钱看的淡一些,那样的人生才会是无憾的。
第五篇:有感《蜗居》
故事的缘由经过,我已不想多说!、我们的一生,有多少人?都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呀!只是当面对这样的结局时,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做一个理性的决断?
现实就是现实,不管怎样,故事已经发生!小贝的选择,是出于爱情的角度——离开。也许编剧还是站在一个爱情的起点描写这一切(这是我猜的)。
而面对里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衍生,故事的结局就会不一样。
说了这些,有谁想过,当自己碰到这样的事情后会怎样?学习小贝,当然不错,过一段时间就忘掉一切,或者另一个海藻代替了他所谓纯真的爱情,但当重蹈覆辙之后又能咋样?也或许他背着这份伤痛永远痛下去呢?也或许他为此而终生不娶呢?结果就像一个分支多米勒骨牌一样——倒在哪个地方?
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拍不拍屁股上的灰尘随便,逃避,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能逃离对方的世界,但逃不了自己的世界,那么想一下小贝现在需要的是什么?又是因为什么而导致了蜗居悲剧的发生?
我一直想过“一个再怎么复杂的城市,它都是由几样简单的东西所推动和运转”小贝缺的无非就是这几样东西中的一种或几种。因为这种缺少,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且会继续发生。。。
来看一下海藻。她因为人性的诸多弱点,而背叛了大家的期望。这样的女人,既需要现实的痛斥,也需要现实的呵护,是现实造就了这样的一个她,也是她逃离不了这样的现实。小贝就是现实的缩影,该怎么办??路很多!
努力拼搏,造就自己的人生,找到那几种东西中的一种或几种。回头,这是皆大欢喜。。
顺水推舟,借势发力,利用海藻的背叛给自己找一个平台,从此飞黄腾达。要么选择海藻,因为这时海藻的背叛已经变了质——小贝成功的基础。对于现实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较好的结局。要么让她接受应有的惩罚,这当然是后话,时过境迁,有诸多爱恨情仇都已经被岁月所沉淀。
废话已接近尾声,现实里爱情是不容背叛的,因为不是谁都像小贝一样仁慈。现实里爱情是不能逃避的,在现实里只选择离开是懦夫,至少也要让自己风度翩翩的失败。现实里,要懂得驾驭现实,而不是在其中荡涤,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