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大学生消费观研究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消费状况及特点进行研究,以把握大学生消费的主流趋势,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在对自身正确认同的基础上理性消费,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消费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合理消费
本文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维度对我校大学生消费的结构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消费调查的数据分析我校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由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个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一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大学生虽然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是也是符合这个层次需求满足规律的。
首先,大学生用于伙食和衣物方面的消费就是为了满足生理方面的需求,这是层次最低,最基本的需要;其次,现在有很大的一部分大学生谈恋爱,在大学生生活中寻找感情的寄托,在恋爱的过程中要进行消费,这个消费可以看作为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这部分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后果;再次,大学生年轻、有朝气,加上具有超前的消费观念,往往有会一些档次较高消费,如电脑/上网消费、手机/通讯消费、旅游消费、娱乐消费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消费,这部分消费属于尊重需要的消费;最后,随着对在社会竞争的残酷的了解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大学生慢慢的意识到“知识无价”、“知识改变命运”,于是他们开始忙考研、考证,参加培训等智力投资,因此用于学习上的消费也就逐渐的提高,这部分的消费归结为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消费。这样,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和系统的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其结构。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学生由于生活在校园的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中,主要由学校来提供财产安全及生命安全的措施,因此大学生用来维护安全的消费额度是很小的,在研究中被忽略不计了。
一、大学生消费现状描述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特点
如今大学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同时消费也呈现出了新趋向、新特点。这一新趋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来源单一。作为经济来源相对较少的大学生,由家里供给生活费仍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获取生活费的主要途径。二是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必需的消费外,还滋生出了日益多样、日益普遍的零食费、上网费、手机费、化妆品费以及感情投资费(恋爱、交友等)。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存在的误区
1、追求时尚和名牌的心理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他们远离父母,少了许多约束,于是将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越来越关注品牌,甚至有部分学生缩衣节食省生活费就是为了买一件体面的名牌服饰、时尚杂志等也成了多学生的 着装宝典。
2、节约观念淡薄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说明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暂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们正处于求学阶段,自身时间及能力有限。另外,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因此,大学生们无法真切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所以,大学生普遍节约观念淡薄,“月光族”大有人在。
3、感情投资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部分谈恋爱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费用远远超过伙食费,同学之间为了庆生日、联络老乡、考试帮忙、疏通关系都得请客送礼这项开资每月不定,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会弄得自己节衣缩食、身心疲惫,影响学习,这是让人十分感到忧虑的方面。
二、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消费者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自身的也有环境的,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等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将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体系分为两大类,既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个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行为方式、方向和强度主要受消费者个人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于我校大学生的一些非理性消费行为,本文将其影响因素主要可归结为四大类: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家庭的传统影响因素;学校的管理
影响因素和社会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不合理因素
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它随着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社会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人思想的内核,决定着人的追求,主宰着人的思想与行为。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观是指构成消费选择和决策的主观形态,它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不合理消费观念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是心理因素。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因为成绩优秀而倍受老师的偏爱和家庭的关怀,这时他们努力学习,通过学习成绩好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但是在大学,都是天之骄子,要想获得好成绩相对较难,而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兴趣。所以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课外活动都没有突出的表现。以前的优势不存在了,他们感到很失落,迷茫的心理驱使他们通过其他途径去显示自我价值。这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一种超前的、炫耀的、攀比的消费方式。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注意,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另一方面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物质占有,将极度消费看作人生最高目标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消费之上,享受之上,将消费看作是获得个人幸福和社会认同的通道,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消费主义思想对中国消费者产生了较大影响。大学生作为特别活跃的消费群体,思维活跃,观念新潮,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年轻冲动,辨别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念还未成熟,所以,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影响,使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奢侈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和一次性浪费消费等现象,享乐主义倾向严重。
(二)家庭的传统消费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家庭传统消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1)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家庭消费具有遗传性,这是指由十每一个家庭都属十某一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或宗教信仰,并受一定的经济条件、职业性质及教育程度的制约,这些条件的作用形成了家庭的消费特色。(2)家长溺爱的不良影响。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还不能完全依靠自己来实现经济的独立。子女一旦远离父母去上大学,家长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大把大把的钱塞给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孤身在外苦了他们。这种一味给钱满足大学生消费的溺爱行为为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育主要重视大学生文化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心理了解和关心不够,缺乏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正确引导。
高校对大学生的不良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素质的培养,合理引导消费的教育缺失。(2)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3)高校日常管理滞后。
(四)社会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
1、社会的消费观念
在传统社会,面子是极其重要的东西。因此,面子有时比纯粹的经济利益更重要。大学生身上的面子更多的是表现为虚荣,他们通过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来展示自己,以引起同龄人的关注,维护自己的面子,体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这种贪图物质享受,鄙弃高格调的精神追求的自目消费观念对我们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深刻地不良影响。
2、社会的消费环境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繁荣。这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导致产品种类范围的增多,人们选择范围的扩大,因而使人们的消费需要也开始复杂化了。另一方面,市场化导致大众化市场的形成,使消费需要常常以大众化的形式出现。大学生年轻的特点使他们具有好奇的心理,各种各样的产品会使他们买些新奇但不需要的产品,从而导致消费的浪费。
3、群体示范效应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属于社会中的一员。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都会受到社会中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也是如此。消费参照群体实际上是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大学生的参照群体最初指家庭、朋友等个体与之具有直接互动的群体,但随着其不断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也包括了那些没有直接面对面接触的,但对其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群体,这些群体往往是所崇拜和喜爱的群体。例如,明星、政治领袖和其他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可以作为消费者决策时的参考和指南。哪个喜爱的明星穿了一件新款的衣服或使用了新上市的化妆品,视为偶像的大学生就省吃俭用的仿效之。这些消费参照群体可能在空间上离大学很遥远,但是通过大众媒体的作用,他们的消费为大学生所尊崇和模仿,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不小的影响。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
(一)倡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应自觉摒弃奢靡的消费观念,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改掉超前消费的陋习。在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性消费的今天,大学生更应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以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完成大学学业。
(二)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意识和行为
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反映学校应开设一些关于理财的课程或组织开展一些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讲座,增强大学生的财商。
(三)社会、学校、家庭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共同对学生的消费进行教育和管理
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合作。社会作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场所,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家庭作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三者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共同对学生的消费进行教育和管理。社会应引导理性消费的主流方向加强健康消费信息的传递。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要加强对子女消费的监督与引导,并要积极鼓励子女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戚世钧.大学生的消费观及其引导[J].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6期
[2]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宏.大学生消费观调查与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年14期
[4]张振良.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
[5]王海艳.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8期
[6]金振蓉.我们该怎样“科学消费”[N].光明日报,2002
[7]张静.消费主义背景下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思考[J].现代交
际,2009年12期
[8]张玉奇.论大学生消费与消费观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5期
[9]李苒.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苏志宏.和谐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11]金辉等.关于大学生消费的分析与研究[J].经济论坛,2004.15
第二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当今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报告默认分类 2009-11-30 12:32:59 阅读275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当今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当今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一、目的.对象与方法
1.目的:了解大学生消费现状
2.对象:XXXXX大学学生
3.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4.资料处理:对全部原始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和统计。二.问题提出
现金大学生消费问题一日渐成为一个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校园与社会交界处,脱离了父母,开始经济独立,独自生活。大学是一个精彩的世界,社会生活又是充满诱惑的,对大学生的消费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不免回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是消费问题。为了弄清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笔者对学校的同学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弄清楚化多少,怎么花钱,他们的消费中有那些问题,应该怎样的去改造这些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四、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据调查,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出大学生消费存在着以下特点。
1、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优势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30%拥有手机但对手机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3、消费倾向多样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游,去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五.资金收支概况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生活费来源方面,有88%的同学选择了父母,14%的同学选择了贷款,5%的同学获得了奖学金,11%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另有2%的同学还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由此可见,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然而随着年级的上升这一比例略有下降,且来源趋向于多元化。由于课程安排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等影响,大二表现的尤为明显,有17%的同学选择了打工、7%同学获得奖学金、20%的同学进行了贷款。此时贷款也不再是农村同学的专利了,在贷款人群中约有40%来自城市。一位同学如是说:“父母为我付出了很多,我应该要学会减轻他们的负担了。”“贷款上学”成为可能后,一些持“超前消费”观的学生开始打起了它的主意。也不乏有同学认为,现在贷款有50%的贴息,比商业贷款负担轻,这笔钱可以用来进行投资或给家里购置房产。
六.消费项目
诚然,不论用怎样的方式付款、到哪里去购物都阻止不了钱从我们的口袋流入商家的腰包。虽然大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但大学生始终是消费实力不可小觑的一族。小到大学校园里无处不在的连锁超市,大到方圆几公里内鳞次栉比的卖场、餐饮店,在计算销售额时,都不得不为他们的鼎力相助而心存感激。可以说,大学生对于扩大内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除了伙食费用以外,再让我们看看其他费用的分布情况:学习、日用品各20%以上道不足为奇,而休闲娱乐也以23%与之分庭抗礼,可见大学生课余生活之丰富。
(1)通讯与电脑
在通讯费用方面,平均而言,每位手机用户每月消费76元,每位同学每月要打掉54元的电话卡(包括201卡及IP卡等),BP机则几乎被时代所淘汰。如果要知道各家手机制造商们推出的最新机型,相信你最先想到的应该不会是大学校园吧。但事实却是,几乎一切新宠都能在这里见到。目前,大学生中拥有手机者不在少数,且随年级的上升有明显增长趋势。据网络调查,大一新生的手机持有率约为20%,这个比率在二年级跃升至50%。再看高年级,由于实习等客观因素,超过80%的人已成为现代通讯网中的一员。在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学校这个比率更高,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拥有率还是比较高的,其中有44%的大学生拥有电脑。从对拥有电脑的同学调查得到购买电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其次为休闲娱乐,再者为查资料。当问及对电脑的要求时约70%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实惠型,20%同学选择了笔记本电脑。总的看来,大学生购买电脑与专业和年级有关,其电脑消费并不是盲目的,主要为满足其发展需要,更与经济实力有关。在现今最想购买的物品的调研中,电脑也以超过50%的绝对优
势胜出,其次是手机,接下来有Diskman、Walkman、照相机等等。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和现在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及校园网的开通不无关系,便捷的网络环境是导致同学购买电脑的最主要原因。
(2)网络
忘了是哪个广告的文案,却说出了许多大学生的心声:“e浪淘沙出名人。”不每日触网的莘莘学子仿佛就很难证明自己是信息时代的新人类。有的痴心网虫甚至可以凭对网络的无限热情来抵抗人类几百万年进化形成的自然欲求――食欲、睡眠。当某人迷迷糊糊地在6:30分时醒来,却发现上铺才脱衣服睡觉,也绝不会大惊小怪。同学们给“上网”起了一个昵称,叫“抄机”。可抄的都有什么呢?光怪陆离的电子游戏,牛皮吹到天也不会破的聊天室,更有五光十色的花边新闻。
大多数院校都会在开学时向学生提供一定数目的免费上机时间。但这几十个钟头只可算正餐前的开胃酒。想吃主食仍需掏钱。校内价格最低,每小时仅需1元,但缺点是网速奇慢,chinaren等较有影响的网站是很难登陆的。相比之下,校外的网吧价格翻了一翻,但愿意掏钱“慢慢享受速度乐趣”的是大有人在了。
(3)其他
旅游在大学生消费娱乐项目占有一定比例,但因费用较高,平均每人一年一次左右,其实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以及合适的价位同学们还是很愿意去旅游的。同时去快餐店的次数也是平均每人一月1~2次。
九.自我评价
结果显示,71%的被调查者认为花销较大,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可是,大家又一直保持着这种花费势头,这也算是大学生消费心理脆弱的一定表现
十、对策与建议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5.大学校园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学校氛围的影响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至关重要。但是,针对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在校内开展消费道德教育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所以,我们在此呼吁学校方面应注重对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可以把勤俭节约这项中国的传统美德加以发扬,能够在校规、校训上加以体现。这样的措施不仅能使大学生们重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还能从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抓起,从而使广大学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第三篇: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
[摘要]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结果表明,大学生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游玩费”、“通信费”、“恋爱费”逐渐增长,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因此,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注重精神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关键词]
大学生
贫困生
消费现状
调查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正视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一、对象与方法
2.方法: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145份,有效问卷138份;二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网上答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
2003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2.饮食方面开销大。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具体见图2)
5.先进的消费方式悄然成风。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现金消费,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方式。可见,一些比较先进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校园卡、银行借记卡会成为大学生钱包里的必备品。学生使用信用卡也逐渐悄然成风。
6.男女生间的消费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现代的大学生中,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在对于是否会计划月生活费的这一项调查中,选择有计划的女同学仅为28.4%,男同学则为37.1%。(具体差异见图3)
8.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的看法。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对于自身的消费现状,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觉得刚刚好的,一成的贫困生觉得自身消费现状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认为自身的消费现状是偏高的,同学们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觉中花了钱的体验,但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切实地想过要如何去正视自身消费过高的问题以及想出应对措施,可见,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
(1)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社会接轨。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们欢迎,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2)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3)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4)恋爱费用支出过高。大学生刚开始恋爱为稳固恋情和讨恋人欢心所付出的“恋爱费”比较高,这是大学生消费中很不合理的一部分支出,因谈恋爱而每月的生活费入不敷出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这种不合理的消费也会导致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容易让大学生们认为爱情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所以,恋爱支出过高的现象应制止。
(5)贫困生的消费水平虽然偏低,但消费构成比较合理。贫困生因为消费能力有限,他们日用的资金来源除了家里提供之外,还有国家、社会资助和勤工俭学等途径。正因为他们的钱得来不易,故他们会对生活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他们主要的花费在于饮食、生活用品和学习充电方面。另外,由于对接触社会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能够把握到社会一定的消费动向,而能否择优地去跟随。
(6)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调查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组成不很合理,但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盲目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断和自主意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都超出了预计,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在银行帐号上拥有自己的一笔积蓄。2.大学生消费构成不合理的因素分析。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成熟。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迷惑。但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这种种消费不合理现象,不仅仅与大学生本身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特性有关,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密不可分。
(1)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影响。首先,学生的高消费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目前,社会上重视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有敏锐触角的群体,加之相对缺乏自主判断力,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2)校园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学校也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一个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就算有类似的教育,但一般都是深度不够或教育意义不强。
(3)家长不当消费观念的延伸。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对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孩子德育的培养,现代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多方面的培养,但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家长们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四、对策与建议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5.大学校园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学校氛围的影响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至关重要。但是,针对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在校内开展消费道德教育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所以,我们在此呼吁学校方面应注重对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可以把勤俭节约这项中国的传统美德加以发扬,能够在校规、校训上加以体现。这样的措施不仅能使大学生们重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还能从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抓起,从而使广大学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参考文献:
[2]赵柒斤:大学生消费迈向多元化[N].安徽日报,2005-8-24
第四篇:大学生消费支出现状调查分析
大学生消费支出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通过本次对安顺学院在校大学生消费支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用具体的数据详细的描述了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状况,进而讨论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并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的教育引导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水平、消费倾向、消费习惯、理财观念。
一、本次调查的目的及基本方式:
1、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在,大学生作为消费市场中一个特殊而庞大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年龄较轻以及对生活观念的不同于老一辈,导致了他们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和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里及方式。大学生消费群体有着很大的消费需求和很强的消费欲望,但因为还身处大学学习阶段,没有什么独立的经济来源,导致了他们的消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长期在这种经济实力不能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与需求的供不应求关系下,对他们自身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致使很多大学生的消费不合理化以及极端化。所谓消费不合理化就是指在长期的经济实力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压抑下,消费中买一些价钱便宜但又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的物品以获得消费快感以及凭着喜好于当时的好感不惜高价买了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高价物品,增添自己一时的高兴与快感;消费极端化是指,在一些自己的经济实力所不能承受的消费中,不惜向别人借款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与需求,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窘迫以及压抑,这样的消费方式不仅给自己增添生活困难,还给家里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为了调查清楚这些大学生消费问题,我们小组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了这次大学生消费支出调查,弄清大学生的经济实力和消费方式。
2、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随机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其中以物理系大
二、大三学生为主,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查对象的理财观念;二是关于调查对象的消费意向以及消费需求;三是关于调查对象的消费方式以及消费计划;四是关于调查对象的经济实力的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为96%,有效率为96%。由于在问卷过程中,我们的问卷涉及内容不是很全面,我们还采取可部分调查对象进行口头问询调查,完善了我们的问卷内容,从而使调查的更加切实。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安顺学院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现状的调查分析数据整理后,我们得到了以下的的结论:
1、目前,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大学就是“养老院”,认为大学生是被家人所供养,衣食无忧的。本次调查后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提供(我们的调查数据中男生有58.33%,女生有79.17%的比例人数消费经济主要来源是靠父母提供的)、助学金、奖学金,只有很少数的大学生是通过自己打工、兼职获取生活消费来源的。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对于家庭经济的依赖性是非常强的,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大学学费和生活消费都依赖于家庭。从其他调查数据还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仍处于吃饭穿衣为主要消费支出方向,但这种方向逐步面向高消费的发展,吃高档大餐,买高档衣服等等,平均消费在男生450元左右,女生略低于男生。在头口询问调查中,大多女生除了生活吃饭穿衣的基本消费外,还主要在化妆品、装饰品等等方面消费较为突出,还有一部分用于娱乐消遣,而学习用品方面的占及其少数。男生除了生活吃饭的基本支出外,很大一部分用于请客以及买礼物方面(针对了很多情侣的口头问询调查结果),还有一部分用于上网以及购买电子产品等等消费上。
2、在调查中,有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消费方式很不满意,有很多同学认为,在很多事上碍于面子不得不花一些不必要的钱的,这使得很多同学很是压抑;而又有一部分同学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购物欲望就算自己的经济实力不能卖到,也 不惜想其他同学借钱,以达到自己的欲望目的,这样的做法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还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没有一个好的理性的理财计划,有少数一部分也只是偶尔粗略的计划计划,并没有坚持达到理财目的。
从我们的问卷调查以及问询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大多都是比较节约的,这一部分的原因是自己经济实力的不足,以及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很少有超额消费的情况,由此可见,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具有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合理的消费观念的,虽然在理财观念上有些欠缺,但是大多数人的节约习惯还是很好的,有39.58%的同学都很节约,从不浪费钱买奢侈品;有58.33%的同学也是偶尔小小的消费一下,花费在吃顿好的或者买件好的衣服用品等等;仅仅有3%不到的学生喜欢经常购买价格昂贵的用品,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说明高消费的行为在大学生中不是很普遍的存在的,但这也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他们的存在,他们的这样高消费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我们低消费群体产生影响,导致我们很多的低消费群体逐步走向高消费的行列,所以对这一部分同学的消费思想引导是我们学校不能忽视的问题。能够摆正自己的消费心态,但也有部分同学存在不正确的消费行为和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同时从调查中也发现,学生消费习惯的养成和消费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家庭、朋友、同学、媒体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可见我们学校应该要加强对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从问卷调查数据中可知,在购物倾向方面,同学们的大部分经济都是用在生活基本消费上,女生中占70.83%,男生中占66.67%。在调查中有10.41%的女生有部分的钱是用在学习消费上,男生也为10.41%的比例,在买衣服以及化妆品上的消费,男女生所占的比例竟然持平,这一现象也表明的,在自身的打扮穿着上也不只是女生的专利了,在调查中我们还得知有一部分男生对日常生活用品中的护肤、保养、衣服搭配的方面都很有研究,不输给很对女生,这也表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男生也开始注重自己的保养以及装扮了,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古语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除了以上的消费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男生,经济消费用在上网以及购买一些电子产品、体育用品等等上面,其中上网消费的同学占大多数。
4、社会的高速发展就意味着社会的激烈竞争,要想在社会中站住脚,就得让自己有着更加充实的能力以及知识,因此在大学时期,到社会中寻找机会锻炼锻炼自己的能力与毅力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现在社会很多大学所提倡的社会磨练。在这样的社会磨练方式中我们在得到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生存能力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到一笔额外的金钱报酬,这不仅可以缓解我们在大学学习期间的生活消费,也可以减轻家庭的一部分经济负担,由于这些因素我们在这次点调查中我们也把这一点放在了重要的调查位置,在调查中我们不管是问卷还是问询我们都有这方面的调查,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可知,男女生都有10.41%的人是通过做兼职以及其他工作方式来获得经济来源的,10.41%的比例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也可以表明这样的一部分人还是能够有能力适应社会的竞争,在磨练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自己的经济来源。所以我觉得学校应该提倡大学生假期到社会找机会实践工作的,这样将来毕业了面临残酷的社会竞争时至少可以有一席之地和些许的经验让自己更加的适应这样的社会,这对于引导学生的消费观念也是有着积极的间接作用的。
5、消费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收支平衡,收大于支就可以很好的节约储蓄金钱,支大于收,则说明在消费中超额了,这样会导致自己的经济生活极度的窘迫,这是一种不良的消费方式习惯。在这一方面的调查中,女生做得比男生要好,在男生中有77.08%的同学认为自己收支不平衡,这样的一个比例很糟糕,充分的说明了男生中有很多的同学有消费超额的现象的,也就是合理的消费行为现象,节约我们要节约的有方法,有科学性,不是盲目的节约。比如为了上网,就节约吃饭的钱去上网等等,那样无异于自食其肉,得不偿失的。这样的现象追起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消费水平日益剧增 的今天,很多同学的不合理性的消费,也就是卖一些实用性价比很低的高档次物品等等,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消费超额现象,就会出现自己所觉得收支不平衡的现象,总觉得自己没卖什么,怎么就收支不平衡可,其实自己卖的是少,可是价高不使用等等因素引起的。在这方面女生要好些,有60.42%的女生认为收支不平衡,造成女生出现这种现象的绝大多数的因为把钱花在买高档化妆品以及高档衣服等等上面,造成了超额消费的现象,从而出现了收支不平衡。
6、便宜实惠,是购物者的最理想购物理念,很多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实力较弱的哪一部分同学,对于便宜实惠的物品是更加的青睐,但是有一点我们还得认清便宜实惠的东西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并不一定是有实用价值的,所以我们得清楚认识自己的购物目标对自己是否有具体使用价值,在这一方面的调查中。男生比女生更加理性,女生中有70.83%的人偶尔会买一些便宜实惠但不实用的物品,而男生所占的比例比女生还要低近20%,在这一方面中女生的人数是男生人数的近3倍有余,可见,购物是女生的天性,尤其是面对便宜实惠的商品时,更是疯狂。
三、讨论与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总体来看,我校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主流还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呈现如下特点:
1、在消费水平上趋于中等,但个体差别在拉大。我校大多数学生的月均消费在500元左右,男生有41.67%在500元以上,女生有50.00%在500元这个阶段,16.67%在500元以上。但从调查的结果看:城镇与农村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等的消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消费水平高低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月均消费高居1000元以上,有的却在150元以下;有的花钱大手大脚、挥金如土,有的却节衣缩食仍难以为继。这种上下近十余倍的消费悬殊,在目前情况下,对生活在同一集体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同时大学生在获取消费能力方面还不够积极主动,对家庭依赖心理比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尽管有勤工俭学的愿望,但在面对寻找打工机会和处理学习与打工的矛盾关系时,仍缺乏勇气、自信和吃苦精神。
2、在消费结构上基本合理,但娱乐性消费在增长。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包括饮食、交通、通讯和穿着等,其中主要是用于饮食。大学生在月消费有余的情况下,倾向于将剩余购买物质品,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相对而言,大学生伙食消费的比例在下降,而在衣着、人情、娱乐、旅游、通讯以及其它方面的消费比例在上升,特别是大学生的娱乐消费,但娱乐的内容却基本都是玩游戏、上网等等。这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不协调,如不加以引导,容易助长大学生群体中形成铺张浪费、追求享受、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智力、才能的开发,而且往往会耽误学习,严重影响学业和成才。
3、在消费认知上相对理性,但存在盲目消费现象。对于消费的态度、目的具有较明确的认识,多数学生认为在自己没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的现状下,节约勤俭是应该被提倡的。但是在具体消费行为中,很多学生开支缺乏计划性、理财能力比较差,导致盲目消费和高消费。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无计划盲目消费的现象。
由此可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素养,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一项重要而必要的任务,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当前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客观要求。作为学校方面,应该努力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做到:
第一倡导节约消费:要大力向当代大学生宣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乃至将来依然具有坚守和弘扬的价值。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国情教育、责任教育、爱心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且也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方面。坚持教育与行为实践相结合起来,倡导学生从自身的点滴做起,比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点、尽量减少生活垃圾等等,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加以适当奖励和宣传。
第二主张合理消费:从年轻人的特点来说,大学生在消费方面追求新颖、时尚,本无可非议,但必须与自身实际情况要相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要在学生中开展合理消费的教育,要教育学生:一是量入为出,即不要随大流、盲目攀比高消费,而要考虑自身及家庭的消费能力做合理安排。二是经济适用,即教育学生不要无原则地赶时髦、追新潮,在选择物品时要讲究实用、注重实用性。三是统筹计划,即教育学生在花钱学会合理计划、及时调整,尽量做到使自己消费全程基本平衡。四是身份相符,即教育学生在确立消费时,要注意自己是大学生的特殊身份,确立健康的消费心态,不赶时髦、不借债高消费、也不能无限制地追求高档名牌,要坚持“学习消费是主导、生活消费是保障、娱乐消费是补充”的原则。
第三倡导大学生做兼职:在这样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是没个从大学踏入社会所希望的,所以在大学期间我们有机会就要多多的的到社会中去磨练去寻求机会,做兼职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锻炼还可以增加我们的收入。减轻我们的家庭经理负担,增强我们的理财能力,有了自己赚钱的能力就会知道钱来得的不容易,也就会慢慢的五学会理财,计划性的合理消费了,这样的方式是一个很好的加强大学生理财消费观念,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式,学校应予以提倡。
“立人”是大学之本,大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而且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是大学生做人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高校不能把学生的花钱、消费仅仅视为大学生个人的、“可管可不管最好不管的私事”,而应积极地加以引导、启发和教育。
第五篇:大学生教育消费的现状分析[范文模版]
大学生教育消费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考证热”由来已久,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近年来,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剑桥商务英语、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双学位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导游证、驾驶证......各种证书也顺应潮流层出不穷。“多一个证书就多一条出路”成为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奋斗目标,然而,在考取这些证书的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收获多少?在走向社会以后,这些证书真正能够派上用场的又有几个呢?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与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导向,学历与技能并重的观念逐渐被社会认可。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高校校园里出现了“考证热”。时至今日,大学生考证愈演愈烈,考证已经发展成为大学生大学学习、生活期间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份调查表明,在一些大学里已出现了“逃课族”,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40%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则大都在50%以上。大学生逃课干什么去了?其中大多数人都在忙于考证,“考证热”一浪高过一浪,考证大军不断壮大。由前几年的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到如今的公务员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律师资格证、外语口译证、报关员资格证、导游证、托福、雅思„„各种各样的证书成为大学生争相追逐的目标。这种现象表明社会已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标准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日益受到现代教育标准的挑战,并且学校、家长与学生为应对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已开始重视除学业之外的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但遗憾的是,现今的“考证热”存在太多的“虚火”,高等教育似乎要变成“考证教育”了。考证已成为许多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题,亦成为一大隐患。
一、现状分析
不管是本专业还是跨专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纷纷成为了考证族,以至于不少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排定了考证计划,大一考四级,大二考六级加计算机中级,大三考高级口译。但这也仅仅是最基本的,更多的大学生们显然已不满足于英语、计算机等“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基本证书,而是一心想要几个“独门武器”,诸如电子商务师、人力资源师、市场营销员、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都在大学生眼里炙手可热。对于大四学生来说,没有证书或者说只凭那张大学毕业文凭恐怕很难找到工作,而拥有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之类的证书的人又太多了。因此,很多大四学生都认为,文凭越高,证书越多,找工作也就相对更容易。
复旦大学团委最近一项题为“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调研结果显示:60%的大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班,内容涉及第二外语、计算机、专业技能等。受访的同学普遍对学习有着“多元化”的理解,认为,除了大学文凭外,谁掌握的证书多,谁就能在就业竞争中掌握主动。中国人民大学的大三学生李林拿到的证书已不下10本,但他说自己还算不上真正的考证族,有的同学涉猎更广。
在对学校数百毕业生的调查中,有87%的同学选择考证或是准备考公务员,其中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物流、资产评估师等证的人占据多数。事实上,目前该校有超过七成的大四学生忙着准备各种考试。
据了解,现在该校的自习教室常常座无虚席,有73%的大四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其中忙于考各类证书的占36%,公务员占33%,考研复习占4%。
其中,69%的学生每天会花5-10小时准备相应的考试。而且,很多已经找到实习工作的人也在准备考证。学生们都表示,先考出工作所需的证书才是当务之急。
二、误区警惕
(1)多多益善
很多大学生认为证书多多益善,能为自己在求职中增加砝码。但拿着很多证书,有时反而被用人单位以其学习精力分散、职业定位不清晰等理由拒绝录用。因此,证书并非越多越好,大学生考证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目标,不应盲目考证。
(2)越热越好
不少大学生喜欢报考热门证书,认为热门证书含金量高。其实,有些热门证书只是阶段性流行。考证前,一定要对证书的发放机构、考试内容、证书市场口碑、证书有效期限等方面有所了解,而不要盲目跟风。
(3)入场券
拿到名牌证书,确实能证明持证者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对其就业有积极作用。但随着持证人数不断激增,以及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名牌证书的作用有所减弱,不再被作为录用员工的决定性因素。如今,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会运用各种方式,测试应聘者的真实水平。因此,大学生不能把宝全押在考证上,而应注意提升自身的实际能力。
学生忽视专业课学习投身“考证大军”,是否就能为自己拿到择业时的“敲门砖”呢?某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孙老师对记者说,大学生考证书给自己增加应聘筹码并非坏事,但目前一些学生对于考证非常盲目,很容易走入以为证书高于一切、证书越多越好的认知误区。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有选择性的报考,而且应该以增加个人知识储备、提高能力为前提进行准备。忽视专业课学习投身“考证大军”的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招聘单位选人时,首先注意的就是应聘者的职业能力,毕业成绩是很重要的参考,因此大学生应该在不耽误专业课学习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证书考试,否则就会丢了“西瓜”捡“芝麻”。
三、考证趋势
随着我国金融、证券行业的繁荣发展,金融、证券业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化执业水准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大约对金融人才有300万人左右的需求,但符合要求的不到10万人。面对金融行业的火爆,许多高校学生开始选择通过考试拿下各种证书进入这一热门行业。
对于大学生对证券类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热衷,SII中国区首席代表朱益华认为,伴随中国股市的崛起,国内证券和相关金融服务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国际接轨的速度也正在加快,行业准入制度日渐成熟,这就使得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更高更专;另一方面,高水准与高收入的价值对等原则也吸引着大批有志人才更快地加入这一“金领”职业队列,这也正是从
两年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以及今年中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火爆状况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就早早备战金融服务业职业资格证书,尤其是国际认可的职业证书,有利于大学生更扎实地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使他们更快地获得世界范围认可的职业能力证明,成为国际化的人才,为他们今后的就业选择拓宽道路。”黄燕秋在接受采访时发表了他对大学生考证热的个人见解,他认为,总体来说,在读大学生的考证热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也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盲目
考证。
四、利弊相较
1.考证的益处
(1)培养专业能力
职业证书培训对大学生的帮助主要在于培养专业能力。现在用人企业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而大学生平时的专业学习一般偏重知识传授。因此,参加职业证书培训是对学业的一种补充,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培养专业能力。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还能有效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增加就业机会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热门专业的学生往往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冷门专业的学生连就业机会很少。职业证书就像第二身份证,其专业资格能够增加毕业生工作的机会。
(3)提升自我价值
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获得职业资格、能力证书对持证者提升职业地位和薪酬水平有积极作用。以IT认证为例,通过Oracle认证,薪金一般提高40%—50%;通过微软MCSE认证,薪金一般提高30%—50%;通过Cisco认证,薪金一般提高50%—60%。考证,让大学生的事业起点更高。
考证能培养专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提升自我价值,因此,每年有几百万高校学生选择了这一途径深造。然而,高校考证族中有些人急于求成,多多益善,还有的盲目崇洋,舍本逐末,这些都使高校考证热中有忧。
2.考证存在的问题
造成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考证热”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是务实经济,对于人才的现实能力与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教育与社会(市场)密切结合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使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工具化、功利化。“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会造就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根据眼前利益决定学习内容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大学生成才是极为有害的。
不利于高校学风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场所,学风尤为重要,而现今“考证热”热度不减,使得许多学生为了考证加入“逃课族”。这种以牺牲正常学业为代价换取一纸证书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事实也表明,这种缺乏引导的“考证热”无助于高校学风的真正好转,如果任其发展,还会将高校的学风建设引入歧途。
不利于人才的长远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有的学生为了考证,为了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将本专业的知识置之不顾,仅靠短时间内的死记硬背,通过理论考试。知识是技能的基础,证书只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派生物,如果没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作基础,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作保障,靠短时间内死记硬背获得的证书,必然缺乏理论积淀,更无实践经验可言,这样得来的证书可能会换取一时之利,但却无法保持人才长远的发展后劲,同时也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五、思考反省
学生应结合实际,慎重定位首先,应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再考取其他证书。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证书只是外在的东西,本职专业才是将来发展的基础,不能把证书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主要标准,毕竟证书只是一张纸,不能证
明一切,只有真正提高自己的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学生应以一种务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结合自己的经济情况、学习情况、日后职业定位、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证书对自己到底有多大价值,慎重、适当地考取一些证书。再次,学生也应意识到在应聘时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应变能力、有效沟通能力、专业素质与工作经验等,如果专业技能不过关,即使证书再多也无法在企业里拥有立足与发展的空间。
高校应加强引导,改善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体系,是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环境与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是靠一两个证书所能代替的。学生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考取相应的证书未尝不可,但对“考证热”则需冷静思考,必要时,学校应给“考证热”适当降温。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专业基础理论、基础课程学习与考证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专业基础理论与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处于主体地位的,而考证仅仅处于辅助地位,起辅助作用。
(2)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考察知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配合,将各种知识有机地协调起来,使之产生整体效应。通过知识的整体关联性引导学生慎重选择考证的内容,将考证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引导其抓基础、抓适应、抓外语、抓学习方法的掌握;对高年级学生则应引导其在学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专业技能的锻炼,同时加强考证、考研的方向指导。
社会应改变观念,区别对待用人单位应转变观念,不应以证书作为选拔、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在招聘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应聘者的专业技能与个人素质,并且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时,企业更应看重的是被招聘人员的教育背景、所学专业、技能与个人的基本素质以及今后职业发展的潜力,看其是否能够适应该企业的企业文化;若是招聘中高级人才,则应看重被招聘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所获得的证书,因为证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他以往工作经验的认可。此外,用人单位应该允许大学生有一个锻炼成熟的过程,而不应将这一过程完全推给学校、推给学生。在现实中,企业对证书的态度也在日益趋于理性,许多企业发现所招聘的拥有不少证书的毕业生,其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并没有达到要求,那些靠突击考试拿来的证书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管用。
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要妥善解决当前大学生考职业资格证书过热的问题,需要社会重视和转变观念,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需要学生慎重对待,如此才能保证有效的社会资源不会被浪费,才能真正发挥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效,使各类证书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凭证,使学生成为不仅精于本专业、同时具有广博的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英英.大学生“考证调查”[J].中国发展观察,2005,(2):43.[2]尹保山.大学生“考证热”的冷思考[N].信息时报,2004-02-11.[3]胡成功.大学生“考证热”的利弊及引导[J].广西高教研究,199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