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蓝色经济视角下渔业产业法律体系建设(共5篇)

时间:2019-05-14 02:5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蓝色经济视角下渔业产业法律体系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蓝色经济视角下渔业产业法律体系建设》。

第一篇:论蓝色经济视角下渔业产业法律体系建设

论蓝色经济视角下渔业产业法律体系建

作者:胡家强时间:2011-11-2

4摘要:蓝色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给海洋渔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我国现行海洋渔业立法存在的不足也使其面临挑战,分析概括日本、欧盟渔业法律体系的构建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关注渔业产业政策动向,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渔业法律体制,能够确保并推动整个蓝色经济产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蓝色经济;海洋渔业;产业法律体系

一、蓝色经济兴起给海洋渔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自20世纪60年代“蓝色经济”、“蓝色产业”作为海洋经济同义语被提起即受人们所关注,并频繁出现于上世纪末我国沿海地区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文献中,并成为本世纪以来最热议的词汇之一,甚至成为一种力量的象征、财富的象征。目前,海洋开发与利用、蓝色经济的兴起与发展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联合国文件亦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一个海洋强国的实力最终会体现在它的国际地位以及它的经济实力上。在整个国际世界都在追逐海洋的大环境下,我国也正在由一个海洋大国慢慢迈向海洋强国之路。党和国家对蓝色经济的重视为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战略指引,海洋渔业作为传统的海洋特色产业在逐步实现我国海洋强国之路征途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各种资源、能源等问题的显现,拥有丰富资源和巨大发掘潜力的海洋开始赢得广泛重视。蓝色经济的发展热潮汹涌袭来,新兴的蓝色产业迅速崛起,不仅得到了各界专家学者的热烈追捧和研究,而且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在推进新兴蓝色产业发展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传统的海洋经济产业,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产业中最传统的产业之一,对于推动蓝色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海洋渔业产业的法律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当前蓝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改善的话,不仅不能推动蓝色经济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影响蓝色经济发展的阻力。蓝色经济更加倡导技术开发与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海陆一体等全面发展,这样的发展战略思维对当前渔业经济的产业政策以及其法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均带来了不少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体现在渔业产业法律体系的结构单

一、内容单调上,更体现在其法律规范所体现的海洋渔业的产业政策与海洋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上。蓝色经济的崛起使得海洋渔业产业势必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力量之一,因此,我们更需要紧随当前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与改革其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和完善自身的法律制度,发挥其原有的资源优势,保持持续的发展动力,促进整个蓝色经济的发展。蓝色经济不仅给海洋渔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更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挑战与机遇并存是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的崭新课题。

二、我国海洋渔业立法现状的不足及挑战我国的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很早,但相关的法律建设却十分滞后。我国也是一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大国,整个东部沿海地带自北向南贯穿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岸线颀长且平坦,我国的海洋资源状况比起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我国对海洋渔业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却远远落后于日本。首先,我国1986年才通过了《渔业法》,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专门对渔业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作出规范与价值引导的法律文件,也是我国渔业产业的部门基本法,是制定其他渔业法规的基础,但是,就是这样一部基础的渔业法律,却没有关于渔业产业最基础的渔业权的规定,而渔业权是渔业和渔业产业的核心理论问题之一,对于整个渔业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且,随着蓝色经济产业的兴起,庞大产业法律体系慢慢形成与发展,作为其产业体系法律内的重要构成之一,这部基础渔业法律对于支撑渔业法律体系显得过于单薄,更不要说整个蓝色经济法律体系,且《渔业法》自颁布至今,尽管修订过两次,但是修改的内容和幅度都很少,其内容及相关政策规定相对于蓝色经济的发展而言,都显得有些落后。其次,尽管国务院根据《渔业法》等基本法律制定了相应的行政法规,如《渔业法实施细则》、《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但这与渔业产业自身的重要性相比,立法引导和法律规制仍显不足,在整个蓝色经济产业的视角下更显得力量薄弱。再者就是省市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行政规范将面临更大的革新,随着蓝色经济及蓝色经济区概念的提出,海洋特色鲜明的优势地区势必要率先发展,地区蓝色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地区立法扶持,海洋渔业也不会例外。然而我国的地方渔业法律不仅不成体系、内容杂碎,而且大多是在《渔业法》和《渔业法实施细则》的基础上,针对地方实际作出的细致性解释,基本上没有超越先前的法律法规,其特色不够鲜明,且适用范围相对狭窄,法律效力层次较低,因此,考虑到适应整个蓝色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性渔业法规必须进行一场全面的革新。纵观我国整个渔业立法,专门的立法太少,整个体系显得单薄,完全不能满足蓝色经济产业发展及蓝色经济法律网体系构建的需要。而我国渔业立法方面的滞后与不足,也反映了国家政策对这方面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够。与其他海洋大国、强国相比,我国的渔业法律数量不仅少,且涉及的领域狭窄,甚至在渔业金融、渔业保险等方面还存在空白,并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仍需努力和加强。范文中国网网/

三、日本、欧盟渔业法律体系对我们的启示日本一直致力于海洋强国的建设,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日本有着悠久的渔业发展史和发达的渔业。日本的渔业立法相当完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渔业产业法律体系。日本渔业产业法律体系是一个由不同类别、不同层次调整渔业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形成了以《渔业法》、《水产基本法》等产业基本法为主,包括《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法》、《水产资源保护法》、《关于在专属经济区行使渔业等主权权利法》、《外国人渔业活动规制法》、《沿岸渔业改善资金助成法》、《沿岸渔场整顿开发法》、《中小渔业融资保证法》、《渔业近代化资金助成法》、《渔船法》、《渔港法》[1]等15部基本法和多个相关法律在内的多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渔业法律形成了一个涉及渔业管理与资源保护、水产业振兴与发展、渔业保险救济以及渔船、渔港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法律体系。而且日本新近通过的《日本海洋基本法》,确立了日本海洋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是日本各海洋法的“母法”,突出体现和强调了日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战略,规定了政府需要采取

必要的措施,建立起完整的机制以保护和管理海洋资源,提高渔场生产力,通过充分开发利用海底石油、天然气、锰矿、钴矿等资源,振兴海洋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2]。应当说,《日本海洋基本法》以日本海洋法律中的“宪法”姿态又重新对渔业产业及整个海洋经济产业作出了战略指引,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十分看重其海洋渔业在整个蓝色经济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作用。日本渔业法律产业法律体系结构鲜明,调整的范围相当广泛,法律体系相当完备且内容丰富,对我国的渔业经济构建以产业基本法律为基础的渔业产业法律体系带来了很好的启示。

欧盟覆盖了整个欧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被海洋包围的欧洲,发达的渔业产业经济为整个欧洲的海洋经济作出巨大贡献。可以说,渔业产业经济是欧洲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催化剂之一,当然,这与其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分不开的。从立法机构角度看,欧盟渔业法分三类,即欧盟基本法(prima law)中有关渔业的条款、次级渔业法(secondary laws offisheries)和欧盟法院裁决的有关渔业的判例法(case law)。基本法包括创立欧盟的条约、修正性条约和新成员国的入盟条约。欧盟法律基本属于大陆法系,但也保留了英美普通法系的特色,这使得欧盟法院的判例也构成了欧盟法律的重要渊源[3]。而且从《欧盟未来海洋政策》绿皮书和《欧盟综合海事政策》蓝皮书等战略性文件,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欧盟海事政策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的[4],在这一战略方向的指引下,整个欧盟的渔业法律制度也开始向着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多产业链条的总体方向发展,这是在整个国际社会面临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新兴渔业链条产业迅猛发展大背景下的正确调整,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纵观整个欧盟核心国家的渔业法律制度,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家普遍实行渔业配额制度,而且十分重视在海洋捕捞、水产品质量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他们的海洋渔业立法十分丰富,法律体系也相当完善,在渔业金融等许多方面都具有自成体系的法律系统[5]。如欧盟最新通过的《反海洋渔业非法捕捞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部法律十分重视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出口水产品的质量,站在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通过法律的手段引导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盟等海洋渔业发达国家的渔业立法不仅体系完善,而且内容也相当丰富且先进,他们海洋战略的目光都很长远,整个渔业法律体系的价值引导也着重于渔业经济甚至是整个蓝色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开发利用渔业资源中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重视发展质量。

四、完善我国海洋渔业产业法律体系的思考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要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离不开对整个蓝色经济产业的扶持,而对产业的政策扶持更是离不开法律的引导与规制,因此,对整个蓝色经济产业法律体系的建设就成了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但是我们都知道,蓝色经济产业是一个很年轻的名词,蓝色经济是由海洋经济转化而来的,世界范围内对海洋经济的研究也只开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蓝色经济是对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蓝色经济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研究与扶持是近几年才被提上议程的新课题。对于一个如此新兴的产业,虽然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但是对其政策扶持以及法律建设等各方面的成果几乎空白。那么,我们对蓝色经济产业法律制度的建设及研究应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通过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其产业项下的某个具体产业政策及法律制度进行构建,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虽然蓝色经济是近年来新兴的经济名词,但是海洋渔业却是一个古老而又传统的海洋经济产业,尤其是

随着整个蓝色经济产业的崛起,各个海洋经济强国尤其是渔业发达国家都在不断加强对其研究和重视,特别是渔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海洋渔业管理体制并致力于自身渔业法律制度建设,这对我国未来渔业法律制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在立法的方向上,可借鉴欧盟立法的经验。他们立法研究起步早、发展成熟,而且立法先进,站在世界法律发展的最前沿,能够准确把握最新的立法动向甚至引导整个法律界立法潮流的方向。

比如说,欧盟的海洋渔业立法开始向可持续发展的立法方向倾斜,重视整个海洋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这个方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虽然我们对海洋渔业的研究已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但我国的立法却是滞后的。改革开放后我国渔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速,渔业生产关系每年都在进行调整和变化,但我国渔业立法规划总是滞后于渔业生产发展。尽管这种滞后是所有法律体系中都存在的诟病,但在我国业已提出蓝色经济,并确定我国应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海洋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应及早做好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产业过渡的立法价值取向,并以此加强海洋渔业立法,有效地从源头上减少这种滞后以及其不良影响。

其次,在法律体系的框架构建上,我们可以多多借鉴日本的立法经验。日本整个法律体系包括渔业产业法律体系的结构十分严谨,对我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意义。我国当前渔业法律体系虽然是层次较为分明的三级法律体系[7],但是体系模式过于简单,而且立法数量太少,根本撑不起一个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立法建设,提高对海洋渔业产业的关注,深入其系统内部抓准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立法,既要提高立法的数量也要重视立法的质量。如此,加强渔业产业基本法律建设,在构建起一个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海洋渔业法律体系的基础上,作为对于整个蓝色经济产业法律体系网的支持,促进蓝色经济的发展。

再次,应在蓝色经济视角下加强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的法律体系建设。蓝色经济的发展热潮给整个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在各种新产业风起云涌之时,海洋渔业作为最传统的海洋经济产业之一势必要有所革新。因此,在对整个蓝色经济产业政策进行研究的同时更要密切关注渔业产业的政策动向,在整个蓝色经济发展战略要求的指引下,对海洋渔业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整革新,构建产业政策基本框架,建设渔业信息交流机制,推进渔业合作发展机制,促进渔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渔业法律体制,从根本上确保我国海洋渔业产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确保其对整个蓝色经济产业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渔业经济产业立法既要有综合性的基本立法,并作为对整个产业体系内各个方面的基本法律规定和价值引导,同时又要重视各个单独的渔业产业的专门立法,并逐渐形成一个以渔业产业基本法为龙头,以渔业开发、利用与保护法为核心,并由各个单独渔业产业专门立法构成的,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海洋渔业产

业经济法律体系网。

参考文献:

[1]张合成,孙海文,李清.日本渔业法律体系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 2002,(4): 4-6.[2]周怡圃,李宜良.《日本海洋基本法》系列研究———法律内容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4): 28-30.[3]刘新山.欧盟渔业法和共同渔业政策综述[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7,(5).[4]Penelope Kent.Law of the European Union[M].Harlow,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1.108.范文中国

[5] European Commission.Financial Instrument for FisheriesGuidance, Instructions forUse[R].Luxembourg: Office forOficialPubl.i cations of the Euro pe an Communities.2002.50.[6]European Commission.The Common Fisheries Policy [EB/OL ].http: //ec.europa.eu/comm /fisheries/doc—et—publ/factsheets/facts/facIs t-en.htm,l 2010-12-20.[7]吴晓君.论我国渔业法律体系的结构与完善[J].水产科技, 2010,(1): 28-36.

第二篇:论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

论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发展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碳基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CO2的排放量持续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进一步加剧,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相继发展低碳经济,规划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被广泛的提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和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下,沿海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江苏沿海各城市对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发挥江苏沿海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后发优势,利用外资进行产业投资,以便促进沿海经济带的迅速崛起和江苏经济的均衡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创造和谐的循环经济带。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江苏沿海利用外商进行产业选择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的选择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江苏沿海;外资;产业选择;问题及措施

1绪论

随着低碳经济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不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江苏沿海地区包括盐城、南通和连云港三个城市,地处我国沿海、沿江、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处。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在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低谷”,也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成长的“断裂带”。江苏沿海的“洼地”经济成为江苏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江苏省政府提出“要重新认识沿海的优势和加快沿海开发的战略意义,以加快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沿海开发,把沿海建设成新兴的基础产业基地、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良好的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且如今江苏省在国家“十二五”总体规划中沿海地区把“低碳经济”确立为沿海地区开发的主要战略之一。这就要求沿海地区要对产业进行更为仔细的选择,其中沿海地区可以利用外资进行低碳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发展新型的产业,把江苏沿海建立成为全国最大的“循环经济带”是沿海地区的最主要目的。低碳经济的概述和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2.1 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2.2 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2.2.1 政府引领

①培养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通过宣传影响公众行为,促使其接受新技术,既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又确保温室气体减排;②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进行低碳消费,还要抑制高碳消费;③从自身入手,通过采购节能型技术与产品、改造节能型建筑、实施政府机构定额标准等措施带头节能减排。2.2.2 企业主导

企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户,社会公众将低碳消费作为价值考量标准,将促使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革新,转向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实现企业生产性消费低碳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投入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最终实现企业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社会组织是现代多元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对促进低碳消费的全民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分布广且深入社会各阶层,以其自身的布局优势比政府能更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比如家家福就“低碳世博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主题举行了知识竞赛。2.2.3 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低碳消费需要关注“5A”:① Awareness,即对低碳消费的了解和认知;②Availability,即低碳消费的现实实用性和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性;③Accessibility,即低碳消费的可操作性;④Affordability,即人们是否可以支付低碳消费的经济成本;⑤Acceptance,也就是在道德价值和安全可靠等方面的社会接受程度。如今,低碳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低碳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连爱情关系也不李伟。某网站发起《低碳婚恋倡议书》,低碳爱情成为新兴时尚,现在,更有不少人自喻“低碳男”、“低碳女”,开始实践各自的低碳爱情。你的爱“低碳”吗?爱情减排法其实就是减排,减少无谓的内耗。我们一方面要鼓励低碳的爱情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碳抵消措施来达到平衡,即爱情加法-碳补偿 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3.1 江苏沿海地区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沿海三市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三市开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取得长足发展。2002年以前,沿海三市利用外资的规模相对较小,均处于低水平引资状态。2002年以后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有所增长,其中,南通利用外资出现大幅增长趋势。2007年南通市利用外资达到31.17亿美元,是2002年引资额的13倍。1999—2005年间盐城和连云港利用外资则处于相对较为平稳的低水平增长阶段。2005年后二市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和2007年盐城利用外资达3.25亿美元和8.1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倍和1.5倍。连云港2006年和2007年利用外资也达3.46亿美元和7.3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82%和113.30%。尽管江苏沿海三市在引资规模上取得较大发展,但从全省角度看,沿海三市的利用外资情况仍处于较低水平。盐城和连云港在全省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中所占比重都在4%以下,南通2006年利用外资额最高水平也不过近全省FDI总额的15%,而仅苏州一市1999~2007年间利用外资竟高达全省FDI总额的近33%~45%。由此说明,江苏沿海三市在利用外资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

3.2 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选择存在的问题

3.2.1 产业结构不合理,吸纳外资能力低

2007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比为12.7:52.3:3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有所降低,减少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幅最小,仅增长0.6个百分点。由此说明,江苏沿海地区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且有逐渐加快趋势。农业的产业化程度有所下降,且降幅较大。第三产业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说明第三产业在江苏沿海地区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而从沿江地区同期产业结构比3.2:57.8:39.1来看,沿江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与上年同期相比,沿江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均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说明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由此可以看出,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明显高于江苏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低层次,阻碍了外资的大量注入,难以吸纳更多的外资。3.2.2 利用外资规模小,外资数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沿海三市利用外资总量不但远低于苏州一市,且不及无锡一市的引资量。江苏沿海三市占全省实际利用FDI的比重最高仅达21.31%,最低为4.86%。而苏锡常三市引资总量占比重最高达到70.44%,最低为53.77%。可见,江苏沿海地区目前的引资状况与苏锡常相比,差距很大。

3.2.3 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从总体上看,江苏沿海地区基础建设仍显薄弱和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利用更高层次的引资需要。江苏沿海地区,虽然港口众多,但规模层次不高。除连云港和南通港为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其他港口规模较小。高速公路比重小,沿海铁路和航空建设才刚刚起步;通信和电力设施建设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在投资软环境建设方面,亦需有待改善;部门办事效率较低,服务层次需进一步提高;各项引资政策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的滞后,制约了沿海地区外资的引进和产业的承接。

3.3 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的解决措施

3.3.1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引资水平

沿海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的发展。由于沿海工业经济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因此沿海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科技,培植海洋特色产业发展。要提升服务业层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因此,江苏沿海地区在第二产业大量引资的基础上,要通过相应的外资产业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通过外资输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3.3.2 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提高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

江苏沿海经济带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中部,是我国沿江、沿海和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地带,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南部是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有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综合区位优势。南通作为长三角北向拓展的枢纽,具有承南启北的作用。江苏沿海北部拥有新欧亚大陆桥东大桥头堡的连云港,是陇兰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并与环渤海经济圈紧紧相连。连云港可借助其港口优势加快接轨长三角,同时在联动山东半岛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江苏沿海东部与一海之隔的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距釜山港、长崎港只有400多海里。沿海西部的扬州和泰州经济发展步伐迅速。很显然,江苏沿海经济带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中的优越区位条件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3.3.3 加强投资环境建设,为吸引外资打好基础

投资环境建设是外资注入的重要平台。环境建设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外资引进和经济发展的坚实根基。由于多种原因,沿海地区硬环境与苏南地区相比较落后。近几年,江苏沿海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沿海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和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打通了沿海通道,提升了江苏沿海地区的区位价值,促进了沿海地区融入长三角的进程。江苏沿海地区还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信、水利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层次。3.3.4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江苏沿海地区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带

在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经济时,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大型石化、冶金、造船、汽车、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另一方面,则是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装备制造、海洋产业等优势产业和新型产业。考虑到沿海三市自身优势,在发展低碳绿色产业中,连云港将重点打造新材料和新医药产业基地,盐城则主导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南通则建设海洋工程产业基地。

4.结 论

江苏沿海地区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相对于苏南及长三角地区,沿海在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从而为沿海地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随着苏南和长三角资源的短缺,国际资本有从长三角沿海北上的趋势,这为江苏沿海吸纳国际资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长三角、珠三角经济的发展将拉动江苏的经济开发,长三角、珠三角和苏南产业梯度的转移,将为江苏沿海经济的快速起飞带来良机。因此,江苏沿海地区要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收更多的外资集聚。完善产业结构,倡导低碳经济,建设和谐环境,发展新型产业,提高自身水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

参 考 文 献

[1] 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发展〔J〕.科技导报,2008(07).[2] 赵卫,城市化对区域生态足迹供需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01).[3] 张坤民,低碳经济论.经济报,2008.[4] 喻定权,陈群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5] 郭万达,刘艺娉.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开放导报,2009(6).[6] 王守,中国金融,2009(24).[7] 杨金贵,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来临.北京财经周刊,2010.

第三篇:“双导向”视角下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

“双导向”视角下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旅游管理

“双导向”视角下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

杨 娟

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作为我院酒店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课程群之一,依托“共建、共享”原则,从市场人才需求导向、结合地域服务业发展导向,即“双导向”专业规划要求,着力从专业群建设、打造地域性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新引擎,积极优化旅游英语学科资源,提升旅游英语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要依托学院实际、面向企业来构建专业课程资源整合体系,发挥课程集群效益,提升旅游英语学科人才竞争力。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据世界旅游组织(WTTC)预测,未来的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强大的旅游产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要求,高职院校要从市场导向、专业实际来构建重点龙头专业,以相关专业为支撑来形成专业群体系,增进产学研紧密融合。我院结合现代服务类专业群建设目标、任务、建设措施和特色要求,以酒店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共建、共享,推动涉外旅游、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及新专业的建设。立足“双导向”理论,紧密结合湖南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旅游英语课程群岗位能力及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并提出完善对策和措施。

一、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原则

湖南省自“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壮大发展旅游、文化特色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服务业,着力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新一届政府提出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要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方面要坚持人才市场需求导向,另一方面要来自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实际,来科学构建现代服务业课程体系。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作为我院酒店管理特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资源整合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高职教育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要以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资源为核心,能够全面反映学科特点,各课程资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要与其他课程资源保持良好的衔接;同时在课程风格、组织形式上突显英语语言特色,尤其是以职业岗位为基础来强调英语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认知性原则

从构建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实际,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课程资源内容及学科整合上,要从知识难度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在翻译能力培养上,要做好单词、短语等词汇的翻译,之后融入句子翻译,最后是篇章翻译。同时,根据旅游英语不同职业岗位特点,要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英语课程自身知识的文化性,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跨文化思维、语言特色具有差异性,要能够从教学资源上强调跨文化渗透,注重对学生思辨力、跨语言交际等思维训练。

(三)真实性原则

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本身是基于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现状,从旅游类各重点岗位及工作任务上,来优化和整合课程资源,明确典型教学任务,强调切合岗位实际的工作内容,突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特色。因此,注重课程群的真实性,要从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贴近岗位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能够从职场需求分析上来渗透知识和能力训练。

二、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群构建体系

(一)现代旅游服务专业群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以“双导向”为基础来构建现代旅游服务专业群,必将课程群建设作为专业群建设的最终落脚点。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高职教育实际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迫切需要从构建相对独立、完善的课程群体系,来实现“双导向”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旅游英语课程群实际,参照旅游行业人才发展特色,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群要从旅游英语、英语导游、导游服务、饭店英语、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中确立重点知识体系。旅游英语在服务岗位及工作任务上,主要满足涉外旅游企业、旅游行政管理、旅游培训机构的旅游英语接待、服务等内容;饭店英语主要在星级酒店、精品饭店、连锁性酒店、集团特色餐厅、邮轮等领域,以餐饮服务、前厅服务、酒店客房服务、酒店客户管理、酒店营销,以及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英语服务;英语导游主要立足涉外旅游机构、国际旅行社、旅游教育或行政管理机构,开展英语讲解、接待、领队服务、人力管理、公关营销等服务;导游服务主要面向旅行社、景区景点、涉外酒店,从事与旅游景点相关的讲解员、导游员、旅游接待、旅游营销及相关服务。旅游英语不同岗位对英语专业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以服务为主的岗位,首先关注的是职业综合素质,特别是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口语交际及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责任心。另外,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在综合能力上还要体现自我管理、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服务意识等内容。

(二)基于岗位构建旅游英语课程群

课程群建设要体现不同岗位职业特点,要坚持“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内容来搭建。首先在旅游英语核心能力及行业通用能力培养上,要体现旅游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和英语技能训练,结合服务岗位、服务领域来优化岗位工作任务。如在英语基本服务用语能力培养上,要从口语表达、问候、致谢、赞赏、祝福、劝告、提醒、商讨等方面进行搭建典型任务,深化学生对核心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旅游行业基本职业意识及行为习惯养成上,要注重导入职业修养课程,作为课程群基础课程;在礼仪知识渗透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管理能力,这些课程可以作为课程群选修课程。在口语沟通及交际能力上,要从旅游英语不同岗位工作流程入手,依据不同行业来分解工作任务,结合旅游英语专业知识点,来优化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序衔接。对于英语导游、饭店英语等岗位,在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上,强调对英汉语言互译能力的培养。如制定“英语导游”课程群时,以观光讲解为岗位,从自然景区讲解、人文景点讲解、热点线路讲解、特色线路讲解,以及主题旅游专业讲解等方面来设置工作任务,强化对学生英语解决和英汉编译能力的训练。

(三)旅游英语选修课程群建设

在面向岗位构建课程群过程中,要强调对学生职业特定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融入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要从学生就业需求、地区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实际来开发课程教材资源。如在旅游英语课程群中,对于导游服务岗位着重强调英语口语实训,通过搭建迎送旅客服务情境,如何接团、如何介绍、如何送团,来强调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训练;在旅游咨询服务情境中,对于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服务的咨询、投诉受理等内容进行训练,并给予知识强化。在饭店英语课程情境中,提供引入饭店英语证书体系,从饭店不同岗位服务领域来设置课程内容。如客房服务岗位,对客房的巡检、清扫、管理及对客服务进行训练;在餐饮岗位服务领域,对中餐、西餐、酒吧、自助用餐、宴会等情境进行专门训练。职业技能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具备学习能力的人,从单纯的学技能,到终身学习,要从学科的个性化发展上实现高层课程的互选。旅游英语课程群在强调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要立足服务领域,强调对学生自我学习及工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据麦克斯调查显示,以酒店管理专业为核心的现代旅游服务业,毕业生走向酒店、旅行社、以及其他市场营销、自我创业的分流现象十分普遍,而对于传统的单纯性学科专业知识及课程体系,难以满足未来就业发展需求。因此在选修课程上,要渗透《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来作为旅游英语核心课程群的选修课程体系。

三、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群保障体系构建

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现状来看,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也是关键。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完善,特别是在课程群保障体系上。

(一)要围绕“双导向”理论,引入企业、行业参与,结合岗位工作流程来优化整体课程体系,突显工作任务的实践性。如在旅游英语导游服务技能训练上,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实训与课程整合相统一;在饭店英语课程上,注重双证书课程的导入,结合餐饮、客房服务领域,构建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在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上,要遵循课程群的共享性,围绕旅游英语核心课程及实训要求,从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旅游知识及能力训练上,拓宽学生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在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中获得实践能力。如注重旅游英语课程视频库建设,结合校企合作、岗位实训等内容,开发网络化教学管理系统,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和选修课程体系的融合。

(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专兼一体化双师型团队。利用项目实践、学科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围绕旅游英语课程群构建目标,来强化学科带头人、骨干师资的培训,积极从校企合作模式中,从行业发展中聘请金牌导游、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师资,开展“名家课堂”,邀请服务明星组织面对面教学,提升校企人力资源共享共建。

(三)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围绕“双导向”理论来全面拓宽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实训基地,从校内实训教室专业化程度、软硬件设施资源上来提升教学质量;依托课程群建设目标,进一步扩宽校外实训基地,如与涉外酒店、旅行社等机构,以共享平台实训课程和职业取证课程为主,来涵盖课程群所有实训项目,如客房英语、导游英语、饭店英语、旅行社管理等内容,融入专业特点、行业企业文化,营造职业实训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基于行政法学视角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探析

摘 要:行政服务中心是现行行政体制下开展的一种新型行政工作制度和行政办事方式,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表现模式,其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行政服务中心 行政许可

行政服务中心是本世纪初我国地方政府治理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它有多个说法,有的地方叫做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有的地方叫做行政代理中心,有的地方叫做政务大厅,一般正式文件里叫做行政服务中心。不管其称谓如何,行政服务中心是现行行政体制下开展的一种新型行政工作制度和行政办事方式。基本模式是:政府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将行政许可、审批工作和各类大众服务性工作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在这个通透式办公场所中,通过集中服务部门,集中服务项目,简化服务流程,优化服务机制,以良好的服务作风依法开展政务活动的一种便民方式。它集首问责任制、办事承诺制、一站式办公等多种便民措施为一体,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办事效率,防止以行政权力谋私。现在,我国不少地方包括区县级单位都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涉及数千种政务工作。如北京市18区县和43个政府部门全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涉及各类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约2000余项。根据2007年l月的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报告统计,全国建有2166个行政服务中心。可见,行政服务中心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有极大研究意义;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行政服务中心出现的主要背景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需要,要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就是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而出现的。

(二)是为了改变政府及其公务员服务意识淡薄的现实

2005年某网站刊文:惊闻“政府机关人员敬业度最低”!文章称,根据调查,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敬业度最低。敬业指数用来反映员工对本岗位的热爱程度,指数越高则表明员工越热爱本岗位,反之亦然。调查显示,“爱岗不敬业”的现象在政府机关人员中大量存在:他们“热爱”自己的岗位却缺乏相应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行业敬业指数高低既有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素,还有外部的客观环境、竞争压力等因素。由于政府机关人员的工作压力、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等远远逊色于那些市场化、商业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的员工,而政府人员敬业与否与其工资标准、福利待遇并没有直接联系才造成如此低的敬业指数。如此低的敬业指数,如何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更逞论建设效能政府、服务型政府了。行政服务中心就是为了回应提升政府及其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准特别是敬业精神的需要而成立的。

(三)是为了配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成立

2001年10月,中央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部署,国务院批转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委的《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监察部,承担行政审批日常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政府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项目,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政府工作效率。行政服务中心就是为了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而成立的。

(四)也是为了配合《行政许可法》实施而成立

2004年《行政许可法》实施,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精神,行政机关要将直接管理与间接

管理、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事前行政许可与事后严格监管、管理与服务等有机统一起来,要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动态管理机制和事后监督检查,加强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这对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建成效能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就是为了配合行政许可法的更好实施而成立的。

二、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模式

(一)基本工作模式

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模式,归纳起来有:一口全程代办式、大厅承诺办结式、网络信息服务式、牵头单位代理式等。“一口全程代办式”即设立统一的对外受理窗口,全程代办、及时回复。一些服务事项少、每天接待群众较少的单位按照“一口受理、全程代办、内部运作、按期办结”的要求,在受理窗口一次性地把服务事项办理完毕;“大厅承诺办结式”,就是政府职能部门或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统一设立服务大厅,厅中设立多个窗口,为群众办事全程代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关键在于提高一次办结率,同时依法按承诺时限办结。一些服务事项多,接待群众量大的部门大多采用这种方式。“网络信息服务式”,就是通过电子政务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为群众服务。这是政府服务形式的发展方向。“牵头单位代理式”即对行政许可事项需统一办理或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由一个牵头单位负责受理并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办理,统一送达办理结果。以上几种模式,都可以在行政服务中心里进行,但是有的在中心只是完成一部分,有的在中心则能全部完成,这要视申办人的申办事项而定。

(二)基本工作制度

各地行政服务中心已经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和办法。如全程办事代理制工作流程、行政服务中心工作实施细则、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行为准则、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考核办法、行政服务中心投诉督查办法等制度规定,明确和完善了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以及考核、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体系,保障了行政服务中心的规范运作。

(三)工作关键环节即整合环节

按照事权责相一致和便民高效的原则,政府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职能要整合,办事程序和工作流程要优化调整,办事效率要提高。政府部门只有整合了进入中心的各项职能,效能政府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三、行政服务中心的初步成效

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在现行体制下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新组合,通过创新和改进工作方式,推动政府部门工作方法的改变,减少部门之间的推诱扯皮和相互挚肘,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

(一)提高了工作效率

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口受理,全程代办、按时办结等工作模式,改变了政府部门内部科室各自为战、分别对外的传统模式,由一个窗口统一接待申办人,各种手续在部门之间自行流转,限期办理,最后由一个窗口统一送达申办人,促使各单位自我清理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以及部门间的繁杂规程,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实现了办事公开透明

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公开制度贯穿于中心工作全过程。服务项目、办事手续、办事程序、完成时限、收费标准、投诉办法等全部向社会公开,办事过程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增强了办事透明度。受理室的设立使得经办人与申办人相对分离,减少了申办人与政府工作人员打交道的机会,较好地防止了以权谋私、与民争利行为。

(三)提高了政府服务意识

人本、服务、高效是行政服务中心的宗旨。把申办人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在行政服务中心里成为政府各部门的实际行动,改变了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四)提高了电子政务水平

行政服务中心促使政府各部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通过电子政务的形式,为申办人服务,提高了电子政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毛昭晖.中国行政效能监察—理论、模式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41一53页.2.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10月26日

3.康贵民.服务型政府框架下行政监察职能研究[D]博士论文,2009年5月

4.《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历次全会工作报告汇编》,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第五篇:公共供求理论视角下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

公共供求理论视角下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

摘要:残疾人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残疾人体育活动应该纳入到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内,这是保障残疾人生命健康权利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公共供求理论作为研究切入点,分析了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完善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关键字:残疾人 公共供求 体育 措施

1、前言

残疾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理应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这是现代文明社会必须具备的人文关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涵盖的领域。残疾人体育是现代人类社会体育活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残疾人身体素质,体现对残疾人关怀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展现出了积极的一面,也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绩。我国的残疾人运动健儿不断在残奥会和亚残会等国际大赛上斩金夺银,屡获佳绩,在给祖国带来巨大荣耀的同时,也让人们更加认可和重视残疾人体育事业。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的顶级残疾人运动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当前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这种落差是短期内无法弥补的,需要我们付出长期和艰巨的努力。目前,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统一的合力,全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发展经费不足,专业的场馆设施比较缺乏。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实际需求与当前的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从公共供求的视角下,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服务保障和服务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概念与理论依据

体育公共服务在我国是一个新颖的研究领域,其概念、具体结构以及实施方法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国内逐渐形成一股研究体育公共服务的热潮,学者们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向前发展。本文研究的前提必须先明确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在综合分析比较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后,最终决定采用樊炳有教授提出的理念,即体育公共服务不仅包含了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行为,也涵盖了相关的公共服务行为,具体来说,囊括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公共信息的搜集与传递、体育公共事业的推进与发展。

公共供求理论是本文采取的研究理论,其以公共供求关系为基础,揭示了公共需要与公共供给之间的关系与基本规律。在研究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引入公共供求理论,可以从一种比较新的视角上去揭示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根据这种理论,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应该充分参照和考虑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体育公共服务物体系发展和优化的主要推动力来源于体育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果与实际取得的服务水平,主要取决于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具备的服务素质与条件。

3、我国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获得了一定的扶持,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我国的残疾人运动健儿不断在残奥会和亚残会等国际大赛上斩金夺银,屡获佳绩,在给祖国带来巨大荣耀的同时,也让人们更加认可和重视残疾人体育事业。我国残疾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参加到体育活动中,他们越来越认可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生活的积极变化,这对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开展了多种类别不同层级残疾人体育展示活动,并且不断投入资金建设新的残疾人体育运动设施,升级原有的设施。总体来说,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相比于以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这点是无法否认的,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都获得了一定的进步与改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的顶级残疾人运动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事实上,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现状还是比较令人担忧的。因此,其体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还不能满足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实际需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明显。

当前,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4个:缺乏经费、规范不统一、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优惠政策。这几个主要问题严重影响了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4类:保障制度与体系不完善,领导层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深刻的认识,社会资源不足,信息传递不畅通。总体来说,我国还需要继续完善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推进无障碍环境的建设。

4、完善我国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分析

残疾人体育事业是残疾人社会权益的重要体现,其体育事业不仅仅只是残疾人参加高水平的运动会获得优异的成绩,不仅仅在于培养一批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更重要的是要开展群众性的由广大残疾人参与的体育活动。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必须坚持长效机制,不能片面化、功利化,下面从公共供求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些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坚持长效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4.1、提高公共服务的思想意识

目前,正是由于人们的意识差,导致残疾人事业受到的关注度与重视程度不足。因此,我们首先应该逐步加强人们对于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关注程度,消除人们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误解与错误认识。具体来说,使人们意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对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关注与投入,残疾人享有和正常人一样的发展体育事业的权利;残疾人体育事业是残疾人社会权益的重要体现,其体育事业不仅仅只是参加高水平的运动会,更重要的是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要坚持长效机制,不能片面化、功利化,只注重短期成绩的提升,而忽视长期运行机制的建设。

4.2、落实政府部门责任制

“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大了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力度,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残疾人社会生活权益的政策规定,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个体系”的实施,即全力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的建设,这对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但是,尽管宏观调控政策是好的,但是其只能起到一定的规范与制约作用,将这两个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仍然需要开展大量的具体工作,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坚定不移地执行。具体来说,应该明确具体的职能部门,进行责任划分,落实监督与问责机制。如何将政策落到实处,全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我们统筹规划和考虑,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与误解,使其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社会权利,必要时还可以考虑给予政策照顾,加快残疾人体育的社会融合速度。

4.3、加大资金投入

当前,困扰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建设相关服务体系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建设资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筹集: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明确政府在残疾人体育事业建设的具体责任,包括事权和财权责任;增加残疾人彩票公益金和就业保障金的支付比例;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按照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吸引社会资本。对资金的使用应该公开透明,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和落到实处,这也是持续吸引资本流入到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必须采取的手段。

4.4、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制度,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体系的建设中,必定会极大地促进服务体系的完善。完善管理制度应该加强该领域法律法规的建设,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确立法律依据,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快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和规范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建立起具有保障性的公共财政制度,按照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实际需求确保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此外,政府还应该引导和加强残疾人体育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如建立起社区性质的残疾人体育俱乐部以及更大范围的残疾人体育社团,充分吸纳残疾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4.5、开发残疾人体育专用的器材与设施

开发残疾人专用体育器材与设施是体现对残疾人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残疾人因为身体功能不健全,很多情况下无法使用普通人正常使用的体育设施与器材。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素质特征研发适合于他们使用的体育设施与器材,从器械的安全性、种类、颜色、尺寸大小、结构和功能等进行设计,以适应残疾人群的不同需求。比如,可以为腿部残疾的残疾人开发加长型的羽毛球拍;为盲人自行车爱好者开发可以自动识别方向的两轮自行车。在选择盲人健身器材的具体配置时,应该考虑多样性和功能性的共同要求,如可以在拉力器下面设置可活动的座位,这样,残疾人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可以将座位移开,然后将轮椅安置在器械下面。盲人在参加足球活动时,由于视力差的原因,我们可以在足球的内部设置响铃。总体来说,残疾人健身器材的设计与生产应该充分人性化,体现出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在材料、功能和工艺上做足功夫。

4.6、加大残疾人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

首先,政府应该重视和抓紧培育特殊体育指导员,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重点抓好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其次,对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特殊体育的培训工作,将他们充实到特殊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中,这是一种比较快捷的方式;再次,改革现有体制,聘任优秀的体育专业学生,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到社区或者农村,从事残疾人体育的培训、组织、管理与宣传等活动。通过这几种具体方式,加强特殊体育指导人员的培养,扩大其人才队伍。

5、结束语

残疾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理应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这是现代文明社会必须具备的人文关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涵盖的领域。本文从公共供求关系的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并就其具体的改进方法和完善措施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6、参考文献

[1] 曹可强.完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J].体育科研, 2008,29.[2] 李建国.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体育科研, 2009,30.[3] 李静.试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23.

下载论蓝色经济视角下渔业产业法律体系建设(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蓝色经济视角下渔业产业法律体系建设(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