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查办损害群众利益的11类渎职侵权案件

时间:2019-05-14 02:5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查办损害群众利益的11类渎职侵权案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查办损害群众利益的11类渎职侵权案件》。

第一篇: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查办损害群众利益的11类渎职侵权案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查办损害群众利益的11类渎职侵权案件

作者:王新友

来源:《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年第04期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重点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失职渎职等犯罪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重点查处利用组织人事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司法权,侵害民生民利,破坏依法行政,危害公正司法,毁坏生态环境,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渎职犯罪案件。

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从今年起开展为期两年的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专项工作。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了反渎职侵权部门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专项工作的办案重点和具体措施。

会议强调,开展此次专项工作是检察机关贯彻落实十八大和两会精神的具体举措,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是加强和改进反渎工作的实际需要,各级检察机关要重点查办“三农”、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领域渎职犯罪案件。

会议强调,反渎职侵权部门要根据《全国检察机关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反渎工作实际,重点查办11类案件。一是在涉及“三农”的专项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扶贫开发资金等支农惠农资金分配、审批、管理、发放过程中的渎职案件;二是教育基建投资、国家教育保障资金、教育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审批、管理、发放过程中的渎职案件;三是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案,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劳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环节的渎职案件;四是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环节的渎职案件;五是非法行医、血液管理、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等环节的渎职案件;六是土地监管、城市建设规划与房地产开发,以及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环节的渎职案件;七是生态环境、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道路交通建设与监管等环节的渎职案件;八是放纵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和其他商品,以及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渎职案件;九是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所涉渎职案件;十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十一是危害司法公正,充当黑恶势力和有组织犯罪保护伞渎职案件。(据《检察日报》 2013年4月2日)

第二篇:四条整改措施规范查办渎职侵权案件

近年来,江苏检察机关集中查办了一批有影响、有震动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仅今年上半年该省就受理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线索372件,初查328件。在专项整改活动中,该省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认真查摆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四条整改措施。

——针对线索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登记、上报制度执行不规范的问题,规定各地必须严格按照案件线索统一归口省辖市检察院管理、重要线索报省检察院备案的要求,各县(市、区)检察院要确保各种渠道受理、收集的管辖内线索均在3日内上报市检察院。

——针对初查取证工作中在制作初查报告、审批及终结归卷等方面不够规范的问题,规定所有渎职侵权线索的初查,由省辖市检察院统一实行微机管理,严格批准手续,初查终结不能立案的,必须制作《审查终结报告》,经批准方能结案。

——就极个别地方在扣押、冻结涉案款物登记保管等方面不够规范的问题,要求:扣押款物要统一登记、专人保管、随案移送、手续齐全。对发现使用、损坏、故意拖延不返还等现象的,对有关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严肃处理。

——就极少数侦查人员在讯问和调查取证中存在法律用语不规范、执法不文明的问题,整改措施是:实行办案纪律案前提醒制度,各级检察院领导和上级检察院反渎职侵权部门要加强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篇:浅谈从反渎职侵权工作视角谈职务犯罪“双料”案件的查办

浅谈从反渎职侵权工作视角谈职务犯罪“双料”案件的查办

[论文摘要]渎职侵权犯罪与贪污贿赂犯罪同属于职务犯罪,且相互交织的情况日益突出,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渎职犯罪背后往往隐藏着贪污贿赂等犯罪,不少贪污贿赂犯罪伴随着滥用职权等渎职犯罪。职务犯罪“双料”案件的查办,既符合职务犯罪的客观规律,又能使职务犯罪人员得到全面的查处和惩治。笔者通过参加浙江省检察机关侦查业务骨干专修班学习、交流办案,现结合反渎职侵权工作实践,对查办职务犯罪“双料”案件作了一些思考。

[论文关键词]职务犯罪 “双料”案件 渎职

一、职务犯罪“双料”案件的概念

原国家药检总局局长郑筱萸因受贿600万元,被判处死刑;因犯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一审判处其死刑,二审维持原判,并已执行,这是典型的职务犯罪“双料”案件。2007年,针对查办渎职侵权案件容易受到干扰的事实,宁波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长华提出反渎职侵权要办“双料案”,既查清渎职犯罪事实,又查清渎职犯罪背后的贪污受贿犯罪事实,这也对查办职务犯罪“双料”案件作了很好的诠释。

笔者认为,职务犯罪“双料”案件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其行为兼具贪污贿赂和渎职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案件。职务犯罪“双料”案件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贪污贿赂犯罪事实和渎职侵权犯罪事实完全独立;另一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贪污贿赂或者渎职侵权犯罪的过程中,其行为又分别构成了渎职犯罪和贪污贿赂犯罪。

司法实践中,检察院管辖的职务犯罪案件分别为反贪污贿赂部门立案侦查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和反渎职侵权部门立案侦查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虽然检察院内部的两个自侦部门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但在单个自侦部门立案侦查的案件同时涉及贪污贿赂和渎职犯罪的情况下,两种侵犯不同客体的职务犯罪不再分属两个自侦部门分别立案侦查,而一般由先立案的部门对全部犯罪事实进行侦查,并在侦查终结后以贪污贿赂和渎职犯罪两类罪名移送审查起诉,这便是反渎职侵权部门通常所说的职务犯罪双料案件。

二、浙江省职务犯罪“双料”案件查办的现状

职务犯罪双料案件普遍存在于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如,原杭州市副市长许迈永在职期间收受索取他人财物共计1.45亿余元,侵吞国有资产共计人民币5300万余元,违规退还有关公司土地出让金7100万余元。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许迈永犯受贿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贪污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上述案件是社会上反响极大的典型的职务犯罪双料案件,而且该案的查办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

2007年以来,浙江省宁波、金华、杭州、温州等地均提出反渎职侵权检察要办“双料案”,如,2010年杭州反渎职侵权部门立案的20件28人案件,其中 “双料”案件7件12人,分别占35 %和42.86 %;2013年“全国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展览温州巡展”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过去5年内,温州二级检察机关共查处各类渎职侵权犯罪212人,有35人实施渎职犯罪并收受贿赂,此类“双料”案件占总数的16.5%。全省各地通过对职务犯罪双料案件的查办,带动了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但是,当前的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与支撑惩治职务犯罪“半壁江山”的重责严重不相适应,也远不能适应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职务犯罪“双料”案件的查处,借助人们对于贪污贿赂案件的关注度和接受度,加深人们对渎职案件的了解,使人们真正意识到渎职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加强人们对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查办职务犯罪“双料”案件,对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意义

近几年来,党中央对反渎职侵权工作高度重视,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部署。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听取和审议渎职侵权检察工作专项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各级检察机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要指示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切实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工作力度,把反渎职侵权工作放到与反贪污贿赂工作同等地位来抓,并且强调重视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线索发现难、查证难、处理难和干扰阻力大等“三难一大”问题却始终困扰着反渎职侵权办案工作。实践证明,2007年以来,浙江省各地通过对职务犯罪双料案的查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所面临的“三难一大”问题,带动了浙江省检察机关查办渎职侵权犯罪工作。自2007年起,浙江省立案数每年均超过200人,且呈逐年增长趋势,2009年立案查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242件293人,2010年查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224件324人。

(一)树立查办职务犯罪“双料”案件意识,有助于解决渎职罪案件线索发展难问题。

树立查办职务犯罪双料案意识,善于从贪污贿赂线索、案件中发现渎职线索,有助于解决渎职案件线索发现难问题。检察院反渎职侵权部门在社会上缺少知名度、影响力,大部分群众不知道检察院中有反渎职侵权局的存在,更不清楚反渎职侵权局的职责,因此,很少有群众向反渎职侵权局举报。渎职犯罪案件线索少,是造成案件发现难的重要原因,而贿赂犯罪线索相对多些。但是,渎职犯罪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腐败,大量的渎职侵权案件都是渎职侵权犯罪与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交错在一起。而在实践中,我们基本上都是从反渎职侵权部门本位出发,只片面注重纯渎职侵权线索,而主观臆断,忽略了贪污贿赂线索深层次中隐藏的渎职侵权线索。通常的做法都是轻易地将贪污贿赂线索转给反贪污贿赂部门了事,忘记了渎职侵权犯罪往往与贪污贿赂犯罪相互交错的这一本质特征,特别是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因此,树立查办职务犯罪“双料”案意识,在贪污贿赂犯罪线索、案件中挖渎职侵权犯罪线索,要善于从贿赂发生的原因、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后果等方面,发现和收集渎职犯罪证据,从而增加渎职案件的线索获取渠道,有效防止渎职线索流失,解决案件发现难等问题。浙江省各地检察院反渎职侵权部门均有从贪污贿赂案件、线索中发现渎职犯罪线索的经验。如,2008年以来,宁波

市反渎职侵权部门以渎职案件为着眼点,从贿赂线索中发现渎职犯罪,挖出既有受贿又有渎职的“双料”犯罪案件共计21件21人;桐庐市检察院反渎职侵权部门近5年来从该院反贪办理的案件中,发现并成功查办了渎职犯罪3件3人。

(二)查办职务犯罪“双料”案件,能有效解决渎职犯罪案件特别是徇私类渎职犯罪案件的查证难问题

渎职案件特别是滥用职权、徇私类渎职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查证难问题普遍存在。如,有的渎职犯罪行为,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任,或者是好心办坏事,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嫌疑人也如此辩解,那么在侦查实践中只能以玩忽职守罪侦结案件。在参加专修班学习期间,学员在交流时普遍认为,如果在侦查过程中树立查办职务犯罪双料案意识,对渎职案件进行全面地分析,能突破犯罪嫌疑人受贿口供,查证嫌疑人在收受贿赂后实施渎职犯罪行为,这相当于间接证明了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以贿赂罪的构成支持渎职罪的认定。而且渎职犯罪相对与受贿犯罪是轻罪,犯罪嫌疑人在交代受贿问题之后,往往能彻底地交代渎职犯罪事实。这样既保证案件质量,又能有效解决渎职犯罪案件的查证难问题,还能够带来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如,2005年宁波市北仑区成林采石场多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北仑区人民检察院初步认定柴桥镇安监员李某某涉嫌玩忽职守。但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以人少矿多、工作强度大等理由,为犯罪嫌疑人辩解,对侦查工作极不配合,甚至多加阻挠,使侦查活动长达一年多未能结案。此后,北仑区人民检察院改变侦查思路,对该案从侦查渎职犯罪向侦查渎职、受贿“双料”职务犯罪转变,很快发现了宁波市北仑区安监局助理调研员沈某某、宁波市北仑区国土资源局科长邵某等四人以及犯罪嫌疑人李某某,都存在收受事故矿主重大贿赂的犯罪事实。沈某某、邵某等四人受贿犯罪突破后,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检察院立即把侦查的重点转入查渎职犯罪,很快查明了他们滥用职权的犯罪事实。上述人员最终都被法院以受贿和滥用职权定罪判刑。

(三)查办职务犯罪“双料”案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渎职案件处理难、阻力大问题

渎职侵权案件法律规定模糊,案件构成复杂,职责、行为、后果、因果关系、归责都存在较多争议。老百姓以及相当一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对于渎职侵权犯罪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对渎职侵权犯罪的社会危险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总认为涉案人员又没有钱落自己腰包,是工作失误。查处单纯的渎职犯罪,往往容易引起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法院对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如,温岭市人民检察院查办的公安民警潘某刑讯逼供案件,较多群众甚至相关政府部门都认为潘某为了工作,动机是好的,做法虽不可取,但工作积极性高,以社会治安混乱,不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难以破案等理由,企图阻止追究潘某的刑事责任。甚至,法院在判决中认为潘某对8人进行刑讯逼供的行为属于情节较轻,而检察机关也没有具体的量刑情节参考标准,此类案件的查处不可能取得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而查贪污贿赂犯罪,外部社会支持度较高,查案的阻力相对少,深入查处渎职侵权犯罪背后的经济腐败,办成“双料”案件,既能保证案件质量,还能够带来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职务犯罪双料案件中,职务犯罪主体既有以权谋私、严重不负责任的罪过形式,又有损害国家机关形象、造成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严重损失的危害结果,是在两个方面挑衅公众的容忍度、亵渎国家公器,自然削弱了办案阻力。对这类案件,我们应坚持立足于渎职侵权犯

罪的查处,并深挖背后的经济腐败,办成职务犯罪“双料”案件,以贿赂罪的构成支持渎职罪的认定,使一些以往认为难以处理的渎职侵权案件得到了有罪判决,进而解决案件处理难、判决轻的问题。

四、结语

由于渎职侵权犯罪法律规定模糊、量刑较轻等因素的存在,使当前职务犯罪“双料”案件的查处存在诸多争议。有学者以及地方法院认为《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第四款对司法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有徇私枉法、枉法裁判等行为的,同时构成受贿罪的,有择一重罪处罚的相应规定,这对同类问题应当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依照《刑法》规定,渎职侵权犯罪相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是轻罪。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也有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贪污受贿并构成相应渎职犯罪的比照该规定择一重罪定罪处罚,而不以贪污受贿罪与相关渎职罪数罪并罚。基于渎职侵权犯罪量刑偏轻,省院考核等原因,导致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在查办渎职犯罪案件的过程中,不愿深挖、查处贪污贿赂案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务犯罪双料案件的查办。当然,无论职务犯罪双料案件的查处是否存在争议,都不能否认通过职务犯罪“双料”案件的查处给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带来的积极效果。

第四篇:查办产品质量类案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查办产品质量类案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转至鸣凤分局 作者:周红林

商品质量监测是法律赋予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监管手段,是工商部门履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基本手段。对不合格商品被监测人的违法经营行为,工商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处理,下面就查办产品质量类案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县级工商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点商品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适用的法律法规

(一)适用法律法规:《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

(二)监管重点商品:依据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商品质量监测工作的通知鄂工商消〔2010〕31号和宜市工商办〔2010〕10号文件的要求:县级工商局主要负责散装食品的抽检及消费者申诉举报、市场检查发现的具体商品质量送检;工商所主要负责散装食品的快速检测,同时负责省市工商局监测的取样、不合格商品的市场清查及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工作。在抽检品种上要牢牢把握住人民群众大量消费的饮料、奶制品、粮油食品及副食品、肉禽蛋类卤制品、儿童食品、调味及腌制品、酒类食品、节日时令食品、裸装食品等食品以及关系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家用电器、燃气器具、建筑及装饰材料、汽车摩托车等重点商品。结合我局实际,主要监管重点是:九类重点商品、农资(含食用菌原辅材料)、食品。

二、正确区分《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与第五十条的异同

(一)条款原文:

第四十九条 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注意:对上述条款的理解不是孤立的,还应将该法的第十三条、第三十九条结合起来学习,以期掌握法理涵义及其精髓。

第十三条 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要求的工业产品。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目前施行的有《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第三十九条规定:“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二)异同点:虽然以上两个条款都是对经营者经营不合格产品违法行为的处罚罚则,有其相同点,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明确区分的,存在明显的不同。

1、相同点:

(1)违法行为的大致分类相同。即针对的均是当事人质量不合格产品经营行为;(2)违法情节严重的处罚相同。即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不同点:

(1)产品标准范围不同。第四十九条规定的不合格产品仅指“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第五十条所指的不合格产品还包括产品标明采用的国家推荐性标准、企业标准、地方标准等,更重要的是包含了“掺杂”、“掺假”和“故意”、“冒充”等成份。

(2)主观要件不同。第四十九条不要求具备主观要件;第五十条规定的“冒充”应当具备主观要件才能构成;

(3)行政处罚幅度不同。第四十九规定可以处罚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第五十条规定可以处罚货值金额50%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该条罚则中“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冒充”是构成该违法行为的主观要件,从产品销售者心理上主观态度的不同,区分出三种不同的违法形态。这三种违法形态虽然都是按第五十条处罚,但对违法行为的定性和行政处罚的轻重是大有区别的,要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要点一 销售者“故意”,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理解与处理 “故意”是指自己明明知道所销售的产品不合格,而希望将不合格产品当合格产品销售出去。属于故意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情形。

《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当产品销售者明知道自己销售的产品为不合格产品而故意冒充合格产品销售时,就违反了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法定义务,应当按《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按“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予以定性处罚。

●“故意”、“冒充”是当事人的主观态度,但在办案中要用客观证据予以固定。仅仅是当事人在《询问笔录》中自己承认是“故意”或是“冒充”,那是不够的,特别是办案人员以发《询问通知书》的手段要求当事人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接受询问,所做《询问笔录》中当事人的自认,所产生法律效力是不够的。在《询问笔录》中的自认,当事人一但翻悔就没有“故意冒充”的证据了。更何况在没有掌握其他证据的情况下,当事人是不会主动承认自己是故意将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的。

●证明销售者有“故意”、“冒充”行为的证据一般有下列几种: 第一,产品无合格证,销售者自行制作产品合格证;

第二,销售者虚假宣传所销售的产品获奖或获得名优产品称号; 第三,展示的样品合格,而销售的或者库存中的是不合格产品;

第四,长期经营该产品的经营者所销售的该产品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

第五,被行政机关因质量不合格处罚又销售同类不合格产品的; 第六,被消费者投诉,经鉴定是不合格产品又继续销售该产品的; 第七,提供虚假的、或者篡改的质量检测报告或其他证明材料的;

第八,执法机关立案调查后,销售者转移、隐匿、销毁被查封、扣押的产品的; 第九,其他能够证明有故意行为的证据。

●对这类违法行为处理的表述应当为:“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九条:‘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规定,属于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违法行为。按照《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决定对当事人作出如下处罚¨¨¨” ●应当注意的是,这类违法行为如果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以上的,就涉嫌构成了《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应当移送公安机关。●要点二销售者“过失”,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行为的理解与处理 产品销售者过失“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是指销售者应当履行《产品质量法》规定销售者应当尽到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因为疏忽大意或者因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未尽到法定义务而导致不合格产品当着合格产品销售。或者过于自信而导致不合格产品当着合格产品销售。这种形式上的过失,较前面所讲的主观故意成份相对较弱,但不排除主观故意,属间接或过失故意,也符合“冒充”的要件。

《产品质量法》第三章第二节对销售者产品质量的责任和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销售者因疏忽大意未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对产品进行检查验收、或者未建立进货验收制度、未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就违反了三十三条规定的销售者的法定义务。因未履行法定义务而导致将不合格产品当着合格产品销售,就属于过失“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这类违法行为处理的表述应当为:“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三条‘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的规定,属于过失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违法行为。按照《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决定作出如下处罚¨¨¨”

●要点三 销售者以“三无”产品和“运输”、“仓储”等不当导致质量问题商品,冒充合格产品行为的理解与处理

如果销售者销售的产品是“三无”产品,或者该产品不属于执行国家强制标准的,经检验为不合格产品,销售者也违反了该条规定的法定义务,应当按《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处罚。如果属于应当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则应当按《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处理。

《产品质量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销售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由于销售者的疏忽大意,造成应当小心轻放的产品在搬运时动作过大、或者不能倒置的产品被倒置、应当避雨的产品受到雨淋等等,而导致质量受到损害。销售者又过于自信产品不会造成质量问题,未尽到“保持产品质量”的义务,造成不合格产品当着合格产品销售,销售者违反的是该条规定的法定义务。如果销售者明知产品质量受到了损害而当着合格产品销售的,则属于故意的情形。●对这类违法行为的表述应当为:“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第三十四条‘销售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的规定,属于过失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违法行为。按照《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决定作出如下处罚¨¨¨”

●应当注意的是:违反三十四条规定销售的不合格产品是在流通领域引起的,属工商部门的监管职责。

●要点四销售者不知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行为 的理解与处理 销售者所销售的产品进货渠道正常、产品合格证、其他标示齐全,以销售者的基本常识无法判明产品是否存在内在质量问题,销售者履行了《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自律责任和义务,但经检测所销售的产品仍属于不合格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说销售者没有过错、过失的情形,如果仍然认定销售者是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就缺少了销售者“冒充”这个主观要件,定性就不准确。

认定对这类违法行为的关键在于认清是谁在“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由于销售者没有“冒充”的行为,所销售的产品是有合格证的,或者在商品上标明了产品的执行标准的,因此,不能直接认定为销售者有“冒充”行为。但因群众举报、监管发现等多种因素,予以抽样检验后该产品不合格或者不符合标明的执行标准,则该产品就属于“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商品,是生产者将不合格产品贴上“合格”的标签投放到流通领域的,冒充者是产品的生产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商品是《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销售者的行为就是销售了“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商品。销售者的违法性质属于“销售了禁止销售的产品”。按照《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销售者销售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三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这类违法行为的处罚应当表述为: “当事人所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三)项:‘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规定,销售了《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的‘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商品,属于销售禁止销售的产品的违法行为。由于当事人能够如实说明进货来源,有证据证明当事人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按照《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五条:‘销售者销售本法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三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和第五十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决定对当事人作出如下处罚¨¨¨”。

第五十五条规定是对销售者不知道销售的产品是禁止销售的产品从轻、减轻处罚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产品质量责任实行的是严格责任制,而非过错责任制。也是对销售者举证责任倒置的要求,销售者必须向执法机关证明自己履行了进货验收制度,不知道所销售的产品是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提供进货来源的证据、经办案机关查证属实才符合减轻、从轻的条件。如果当事人不能证明自己不知道或者有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证据材料、转移被查封、扣押的产品等行为的,则属于故意的情形。

●综上,办案机构对上述几种不同类型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违法行为取证方向是不同的,应当细心区别。应当按照销售者销售了禁止销售的产品进行定性处罚。

从上述分析也可以找出一个工商机关在对流通领域当事人商品质量违法行为的监管思路,即:由于《产品质量法》对生产者与销售者规定的质量责任和义务不尽相同,因生产者未尽到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而引起产品质量不合格,但销售者并不知道且无过错时如何定性处理的方法。如:生产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生产者伪造产地、伪造质量标志等,而销售者不知道、无过错时,销售者的违法性质均属于:销售了《产品质量法》四十九条至五十三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按照四十九条至五十三条对应的行为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正确依据检测报告,判定不合格产品属“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产品标准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GB,hy、HY、NY的属四十九条

●产品标准执行国家推荐性标准、企业标准、地方标准等GBT、NYT或QB属五十条

●特别应该注意在收到检测报告后,对照检测报告判定的不合格项目,查找所判定依据中是否有适用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国家强制标准,若有则属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产品。

另外应该注意检测报告的判定不合格依据是GB的,但所检测的不合格项目不属国家强制标准,则属“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例如 铝合金建筑型材执行标准是GB5237.1-2008(标准文本下载:http://www.xiexiebang.com/),该标准的前言中已经特别说明;本部分第4.3、第4.4.1.1.2条是强制性的,表3中公称壁厚1.50MM的型材壁厚偏差要求和4.5条的拉伸性能要求是强制的,其余内容是推荐性的。如果所检铝合金项目是依据4.3、第4.4.1.1.2条及表3中公称壁厚和4.5条的拉伸性能来判定的不合格,则属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如果所检铝合金项目不是依据上述条款来判定的,判定结论是不合格,就是一般性的“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同时,我国现行的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推荐性标准、企业标准、地方标准中也包含有强制性的要求,要根据标准的全文内容来对照所检测的项目,得出不合格产品属“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五篇:影响机关效能建设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案件查办工作经验材料

影响机关效能建设和损害经济

发展环境案件查办工作经验材料

坚持服务全县大局 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祁阳县效能办、优化办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省、市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环境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落实惩防并举、教育监督并重的方针,坚持服务全县工作大局,不断拓宽办案思路,改进办案方法,建立办案机制,加大影响机关效能建设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案件查办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去年直接立案查办或参与查办了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桂某乱作为案、县交警大队大队长章某失(渎)职案等26起案件,给予党(政)纪处分31人,移送司法机关3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拓宽办案思路,多方寻找案件线索

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在查办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案件过程中,拓宽办案思路,多方寻找案件线索,成功查办了一批案件。

1、发挥信访主渠道获取线索。信访举报是查办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案件的主要线索来源,我们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为查办案件提供更多的线索。一是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信访举报投诉受理机构。2009年10月,我县成立了县人民政府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县财政投资30余万元,采购专用电脑设备,开通了四组“12342”投诉受理免费电话,极大的方便了企业、群众对政府职能部门和工

1作人员的监督举报。去年,我们共受理各类投诉91件,办结满意率和回复率均达到了100%,做到了信访投诉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二是认真筛选,从信访投诉件中查找有价值的案件线索。我们对群众来电来信来访热情接待,认真受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详细排查,认真筛选,按反映问题的性质、大小程度区分轻重缓急,逐个排队,特别是对反映问题较为严重和证据较为真实的信访件,由领导亲自阅批,并组织调查人员认真梳理,研究信访问题的每个细节,以便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案件线索,为案件查办提供坚实基础。

2、立足现有案件发掘新线索。我们在查办案件工作中,积极开展案件线索排查工作,不坐等群众举报,从现有案件中发掘新线索,广辟案源。对已查办或正在查办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研究,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从留下的疑点和未查的线索入手,从中发现问题,并在挖掘深层次的违纪违法问题上下功夫。如我们在查办原县水利局局长唐某某案件时,发现潘市镇水利站站长唐某可能存在收受红包礼金等违纪行为的线索,通过外围取证,找相关人员调查,最终查实了唐某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红包礼金5000元和违规收取项目服务费21200元的违纪事实。

3、从日常检查清理中找线索。我们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自身优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改革的出台,重要决策的实施,组织力量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群众关注度较高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不定期地开展执法监察、监督检查、专项治理和专项效能监察,从中发现问题和挖掘案件

线索。如去年我们对县民政局开展专项效能监察时,发现该局社会救助局存在专项资金管理不严、财务管理混乱、有关救助把关不严等问题,我们依纪对相关责任人员不作为、失职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并对县民政局下达了监察建议书,要求该局完善专项资金审核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

4、加强沟通争取部门移线索。我们积极与公安、检察、法院、审计、物价、国土、环保等执法监督部门建立信息沟通联系制度,每季度定期召开信息交流协调会,相互交流情况,移交案件线索。如去年,我们根据县公安局移交的案件线索,配合该局纪委、监察室立案查办了李金荣失职、张叔博、刘小阳不作为案等5起违纪案件,给予政纪处分6人。

二、改变办案方法,全面提高办案效果

方法决定成败。我们在查办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案件过程中,大胆改变原有办案方法,全面提高了办案成功率和效果。

1、握紧“拳头”查办案件。我们原有查办案件就是依靠效能办和优化办的同志查办案件,单兵作战,查办案件少,成案率低,而办案同志却累得要死。对此,我们改变过去单兵作战的办案方法,联合本委、局其他各室同志,发挥他们在各自的优势,与他们联合办案,形成了握紧“拳头”往一处打的优势,从而增大了案件线索的来源,增强了我们查办案件的力量、提高了查办案件的效果。比如我们去年先后与执法室、纠风室、纪检室都联合进行了查办案件,实践证明

效果确实很好。

2、多方出击查办案件。我们过去查办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案件过程中,主要是机关效能和优化办的同志查办,最多由本委、局的去查办,致使许多单位、部门的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得不到有效查处,于是我们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执法监督部门密切配合,联合查办,优势互补,合力攻坚,最大限度发挥了查办案件的力量,保证了案件查办工作顺利进行。如去年我们与县检察院联合查办了原双牌渠道管理所所长尹某贪污、挪用公款案,原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站长陶某受贿案等涉法案件。与县国土局联合查办了潘市镇国土站唐某某、梅溪镇国土站罗某某失职案。

三、建立办案机制,极力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是一切行动的保障。我们为了确保查办案件工作顺利进行,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为查办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案件提供了可靠保障。

1、建立后勤保障制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确保行军打仗胜利的真理。我们查办案件就如同行军打仗一样,后勤保障是确保查办案件成功的保障。对此,我们建立了一整套查办案件的后勤保障制度。比如办案伙食保障制度、两规两指值班补助制度、办案人才后备库制度、办案人员联动制度等等,做到了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最大保障,确保“三保”到位不落空,为查办案件扫除了一切后顾之忧。

2、建立办案激励机制。查办案件要从被动变为主动关键要有好的激励机制。为了化被动为主动,我们纪委相应建立了从单一案件责任制到大要案责任制等一整套办案奖惩机制和办案目标责任制,与全县各单位和乡镇都建立了办案目标责任制,尤其与相关执法部门建立了查办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案件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本委、局和各执法部门查办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案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载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查办损害群众利益的11类渎职侵权案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查办损害群众利益的11类渎职侵权案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