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发[2007]00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
(2007年7月2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
山东是海洋大省,海洋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十分突出。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实施“海上山东”建设战略以来,我省海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产业素质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省海洋经济粗放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资源环境压力还比较大,海洋经济的巨大优势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国际上围绕海洋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沿海地区也都把开发海洋资源、谋求海洋经济发展优势作为重大的战略选择。全省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优化经济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重要途径,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作出更大贡献。
二、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全局,坚持科技兴海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发展相协调,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发展相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协调,海洋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相协调。强化临港经济龙头地位,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做大做强临海工业,加快发展滨海服务业,构筑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努力把我省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
(二)目标任务。
——扩大海洋经济规模。海洋经济增长高于全省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
——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海洋经济整体素质显著增强。到2010年,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海洋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海洋管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85%。
——增强区域带动能力。陆海之间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关联更加紧密。到2010年,全省海港吞吐能力突破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400万标准箱(TEU),成为全省乃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重要物资集散基地和产业承接与聚集基地。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观,和谐海洋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到2010年,90%的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国家一、二类标准,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初步修复,海洋物种资源、环境资源、岸线资源等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关系更为协调。
三、做大做强临港经济
(一)强化港口体系建设。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功能结构,着力构建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中小港口为有机组成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努力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突出搞好青岛、日照、烟台三大主力港口建设,推动港口建设向国际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努力建成国际集装箱转运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转运基地、原油装卸与储备基地和煤炭中转基地。
(二)做大临港工业基地。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和以大港口吸引大项目、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的思路,依托半岛港口群和港口城市,以石油化工、钢铁、木浆造纸、加工装配工业等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产业为重点,集中培植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努力建成全国最具实力的临港工业基地之一。
(三)做强临港物流业。以沿海港口为核心,加强立体疏港交通体系建设,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交通联系,着力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临港物流网络。在重要港湾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口岸,重点建设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四大临港物流中心。加快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培育一批专业化和综合性的现代物流基地,推进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化大型物流集团转变,形成新型临港物流主体。发挥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对外开放口岸的物流平台作用,重点强化其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突出抓好青岛保税区区港一体化试点,促进港航、仓储和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
四、培植壮大海洋优势产业
(一)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建设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加快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努力恢复近海渔业资源。加快国家级、省级良种体系建设,加强水产苗种管理,培植全国重要的水产苗种基地。坚持优势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种相结合,建设一批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推动优势水产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强化政府服务,加大政策扶持,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壮大远洋捕捞加工船队,鼓励企业到海外发展海水养殖产业,集中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大的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增强我省海洋渔业整体竞争实力。
(二)加快发展海洋石油与化学工业。加强对油气和盐卤等资源的勘探、开发与深度加工利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托淄博、青岛、潍坊、东营等市的骨干石化企业,积极开发油气资源产品,形成从炼油到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的产业链条和优势产品系列。以莱州湾、黄河三角洲为中心,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盐化工业。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提升离子膜烧碱比重和纯碱产品竞争力,重点发展溴、镁、钾及其系列产品,以产品优势提升产业优势。
(三)培育壮大船舶工业。优化船舶产业规划布局,依托半岛制造业基地,积极承接日韩等国船舶修造业转移,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修造船项目建设,重点建设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四大修造船基地。坚持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努力提高独立设计、独立制造现代化船舶的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和船舶零部件制造业,重点发展大型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油船三大主力船型,支持发展游艇、远洋捕捞船等优势产品。大力延伸船舶制造业的产业链条,搞好产业协作配套。
(四)突出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强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生物材料、保健食品、新型蛋白源等海洋生物制品和水产新品种。抓好利用风能、潮汐能等海洋能源发电项目。开发推广海水淡化及直接利用技术,依托大型电厂集中实施一批海水淡化项目,开展居民生活、工业、市政等领域直接利用海水试点工作,尽快扩大海水直接利用规模。着力抓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海洋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培育壮大一批海洋高技术企业,提高海洋产业的科技素质和竞争实力。
(五)积极发展海洋运输业。坚持“优化结构、鼓励更新、有序发展”的原则,重点进行海洋运力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海洋运输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建立以远洋大型船舶为主、近远洋结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运输船队。巩固传统海运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远洋运输市场份额。
(六)加速发展滨海旅游业。以打造“黄金海岸”和“旅游度假胜地”两大品牌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沿海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沿海特色民俗、城市旅游、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海岛观光、原生态湿地旅游,开发邮轮、游艇等高端旅游产品,集中建设一批海洋旅游精品工程。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半岛地区“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及日韩两国在旅游领域的联合与合作,大力开发海上旅游线路,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五、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
(一)坚持有序开发,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切实加强海洋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岛屿资源,在加强生态保护、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坚持陆岛统筹、经济与生态兼顾,编制无居民海岛开发和保护规划,实施保护性开发。岸线资源,要正确处理海岸带“发展与保护、利用与储备”的关系,科学制定全省海岸带功能区划,切实加强海岸带管理。对全省重要港口岸线、旅游岸线和养殖岸线制定控制性规划,划定岸线的陆域、水域和航道
保护范围,加强监管,岸线开发与利用要坚持科学论证,严格审批,统筹推进,有序高效,确保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有效防治海洋污染。建立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指标控制、许可制度与海洋开发项目“三同时”制度,加快建设沿海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工程,有效控制向海洋排放污染物。依法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论证。建立海洋环境实时立体监测系统,加强对各种海洋开发活动的环境跟踪监测以及海域油污染的监控与整治,实施重点陆源污染物直接排海单位污染物在线监测监控,搞好海洋环境保护动态管理。加大产业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严禁在沿海区域建设污染严重的项目。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建设一批海洋和湿地保护区。加强莱州湾、胶州湾、黄河口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修复与治理,努力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六、强化政策措施
(一)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形成海洋科技发展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我省及中央驻鲁海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结合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努力构建集海洋科技信息交流、人才交流、成果交易、项目合作于一体的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搞好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推广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教育机构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国家或省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及博士后工作站,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多层次海洋人才的培养、引进与管理,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加强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中心渔港和国家一级渔港,加大省市水产品质量检验和病害防治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海洋气象工作,建设省级海洋防灾减灾项目,健全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系统,完善沿海防潮工程和海上应急救助体系,增强防灾减灾、应对突发性海难和重大海洋污染事件的能力,提高海洋安全管理水平。加快“数字海洋”建设,完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
(三)完善政策引导,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对重点沿海城市在资金融通和金融机构设置方面采取更加宽松灵活的政策,支持涉海重点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直接融资。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充分运用税收、财政和政府采购等调控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发展领域,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装备水平和竞争力,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积极向国家争取在我省设立海洋经济发展基金。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拓宽引资渠道,创新引资方式,扩大外资利用规模。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支持有竞争力的海洋产业走出去,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海洋经济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省财政要重点加大对海洋科技、良种繁育、资源探测、质量监测、远洋渔业、近海渔业资源修复、高新技术产业化、环保和资源节约型项目以及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等方面的投入。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用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四)创新机制体制,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活力。按照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海洋管理体制。继续深化涉海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积极推进海域产权制度改革,依法规范对海域使用权的出租、入股、转让和抵押行为,提高海域利用效率。改革政府投资的渔港等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通过拍卖、租赁、入股等形式,盘活资产,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加强海域使用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我省“通海达边”的地缘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临海与内陆经济的互动双赢。
(五)坚持依法治海,促进海洋有序开发利用。完善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等涉海法规体系建设,促进海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科学编制海域使用等专项规划,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推行海域权属管理和有偿使用制度,规范海域使用管理。整合海洋执法力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海洋综合统一执法,提高海洋执法水平。
(六)加强组织领导,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省里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集中统一、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强化对全省海洋经济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和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有
关部门要尽快编制产业发展、岸线开发与保护等相关规划,并健全目标责任制度,严格考核和奖惩。加强宣传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发展海洋经济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沿海市、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涉海各部门要围绕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局,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合力,促进全省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
(2005年6月3日 鲁发[2005]20号)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为进一步加快生态省建设,构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意义
1、充分认识加快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快生态省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与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不断推进生态省建设发展。
2.切实增强加快生态省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经过全省上下多年的努力,山东的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必须看到,“污染增加、资源浪费”,生态环境“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对此,各级各部门务必保持清醒认识,切实增强加快生态省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把这项事关全局的工作抓紧抓好。
3.进一步树立与加快生态省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要转变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把生态环境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要转变增长方式抛弃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集约型发展路子,倡导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转变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环境污染由事后管理向事前控制和预防转变,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生态省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指导原则
4、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树立生态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共赢。
5、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认真贯彻执行《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围绕形成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体系和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把山东基本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文明的生态省。
本着着眼三年、突出今年、城乡统筹、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争取利用3年的时间,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循环型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形成雏形,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为全面实现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奠
定坚实基础。到2007年,全省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小于5.5千克,二氧化硫小于9.05千克;万元GDP主要资源消耗:能耗小于1.12吨标准煤,水耗小于180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森林覆盖率达到2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城市周边和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70%以上的被毁山体得到治理。
6.加快生态省建设应遵循的指导原则:
——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正确处理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的关系,按照《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阶段任务目标,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把着力点放到做好当前工作上,争取早出效益,快出效益。
——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和区域生态协调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坚持陆地和海洋相结合,加强对全省和区域性生态建设的规划引导,以保持生态建设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同时,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突出自身特点,塑造地域特色。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生态省建设涉及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必须全方位整体推进。同时,对于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必须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坚持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实行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结合,激励先进与鞭策后进相结合,强化政策对生态省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要注重运用法律手段,依法推进生态省建设。
——坚持政府推动,公众参与。既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职能,又要充分依靠社会和群众力量,综合运用政府推动、社会动员、宣传教育等手段,把生态省建设变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加快生态省建设的六大重点
7.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坚持资源的减量利用、循环使用和合理开发,实施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战略,搞好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彻底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系统推进以“点、线、面”为特色,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上的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行业,立足于生态园区建设,培植形成若干个行业生态工业链;在社会层面,构建社会各行业、产业间的生态网络体系。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农业,搞好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残留物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8.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坚持高超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努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营造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突出抓好城市新区建设;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下大力抓好旧城区、城中村的整治改造;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搞好城市水系整治,形成一批融生态、景观和休闲为一体的亲水乐园。整合城乡生态资源,抓好镇村规划编制实施,启动镇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重点治理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9.以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围绕实施“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南水北调工程和饮用水源地建设,加强污染治理和防控措施落实,流域内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要在3年内基本完成,确保实现“两湖一河”污染治理目标,确保南水北调水质达标。继续加大对省辖淮河、海河和环渤海地区等重点流域、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力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落实“两减三保”规划,科学使用化肥,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确保食品安全。要重点抓好燃煤电厂脱硫、碳氧化物控制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对造纸、水泥等重污染行业的提升改造,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突出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中水回用设施及水质在线监测设施建设,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其正常运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和中水利用率。高度重视城市扬尘、噪声、机动车尾气、固体废物、辐射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污染防治,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10、以国土绿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山东”建设。
努力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区绿化,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平原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的沿路、沿河、沿海绿化美化。加强城市绿化,优化树种结构,实施拆除违章建筑造绿和拆墙透绿,重点搞好广场、公园、道路等公共活动场所绿化,结合对城市周边、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绿化及3公里以内的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形成、生态绿化带、旅游观光带和产业聚集带。切实搞好黄河故道等重点区域的防沙治沙工程,通过划定封禁保护区、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等综合措施,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积极探索生态公路建设。
11.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努力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抓好南水北调和胶东引黄供水等大型调水工程建设,搞好病险水库除险扩容、地下水库、平原水库等拦水蓄水工程建设和地下水富水区开发,努力增加可用水量。狠抓节约用水,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旱作农业以及节水型工业,逐步减少高耗水行业的比重,努力降低结构性耗水。积极开发替代水源,重点搞好中水回用和海水、陆地咸水的综合治理利用。加大空中水资源开发力度,做好人工降水工作。建立水资源综合调度机制,统筹安排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12.以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为重点,努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科学开发利用土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保护地力。抓紧矿山生态的保护与恢复,重点治理采矿塌陷地和已毁山体。以莱州湾、胶州湾、黄河口海洋生态整治为重点加大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搞好渔业资源修复,加快海洋特别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增强海洋与渔业生态保护能力。加强对油气勘探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恢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地表油泥和钻井废弃泥浆的污染治理。加强对南四湖、东平湖、黄河三角洲等湿地、草地,以及山区、近海岛屿、滩涂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特别要搞好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建设一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传承人类自然财富和文化遗产。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加强气候变化的应对和防灾工程建设,开展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评估。建立生态监测系统与预警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建设。
四、加快生态省建设的九项工作
13、资源节约工程。围绕结构调整,以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为核心,在冶金、电力、化工、煤炭、造纸、建材、纺织机械等行业建设100项效率高、消耗低、污染小的重大资源节约项目,带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着力创建一批循环型企业、园区、城市(区域),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市、示范县、示范社区和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卫生村。
14.环境综合整治。争取用3年的时间,打一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集中整治城市出入口、商业集中区、车站、码头等窗口部位以及偏僻街巷城乡结合部和农村脏乱差环境。统筹改善城乡面貌,建立城乡环境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突出抓好城区旧居住小区和村镇的规划改造,特别要加强中心镇和村庄的规划建设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庄适度集中进行旧村改造。结合国家淮河治污战略的实施,加速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争取3年建设污水处理厂50座,完成配套管网1200公里,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180万吨。
15.“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抓住国家加大治淮力度和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机遇,集中突破南四湖、东平湖和小清河流域的水环境污染治理,确保到2007年稳定达到南水北调Ⅲ类水质的要求。配合南水北调和“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的实施,在南四湖和东平湖滨湖地区建设30万亩人工湿地,以促进两湖水体净化。
16.林业生态建设。突出抓好高速公路和3000公里海岸线的绿化美化。争取1年完成沿已建成高速公路和铁路林带的补植,3年完成二级以上公路、主要河流和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段及胶东调水沿线的造林绿化,3-5年完成海防林带的补植完善和改造提高。集中突破荒山绿化,争取每年绿化荒山80万亩,3年基本完成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荒山绿化。加强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争取1-2年完善黄河故道和鲁西北地区防风固沙林体系,3年形成全省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
17.大气污染治理。重点抓好燃煤电厂脱硫,位于“两控区”的火力发电厂、热电厂和企业自备电厂,到2007年底前都要建成脱硫设施和安装二氧化硫在线检测装置,其中重点电厂、热电厂的脱硫设施建设,必须于2005年底前完成。非“两控区”各类电厂的脱硫设施,要于2010年前全部建成。积极发展清洁能源,重点抓好核电建设,开发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突出抓好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到2007年,三分之二以上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要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
18.水资源保护与建设。集中抓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和沂沭泗河东调南下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争取到2007年,新增供水能力10-15亿立方米。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在城市要大力推广分质供水和一水多用,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结合实施农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水源地的规划、建设与保护。坚持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加强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合理规划建设一批集防洪、蓄水、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亲水乐园,实现人水和谐相处,努力增加城乡水面面积。
19.土地开发治理和矿山生态恢复。到2007年,开发整理复垦土地55万亩,治理采矿塌陷地15万亩,矿山生态治理率达到55%以上,城市规划区、铁路、国道、省道两侧以及旅游景点、滨海旅游带可视范围内的露天采矿点要全部关闭。以小流域治理为抓手,加大
土地沙化、碱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力度,争取3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平方公里。
20.农业生态建设。围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一批标准化农业、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示范区,新建一批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池、农户“一池三改”示范县和生态家园示范村,培植一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典型。到2007年,测土平衡施肥面积达到50%,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5%,瓜果菜茶基本达到无害化水平,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提高到70%,规模养殖场粪尿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
21.海洋生态保护。加快制定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海洋生态治理、渔业资源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海水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预报,建立海洋生态安全应急机制,减轻海洋灾害损失。到2007年,主要入海排污口及沿莱州湾、胶州湾、黄河口近岸地区入海排污口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
五、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政策与措施
22.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生态省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积极探索生态环保建设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运作的新路子。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将竞争性行业逐步推向市场;对公益性产业和设施,实行政府调控下的特许经营制度,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逐步建立起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机制。对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新建设施,实行“建管分离、管养分离”;需要由政府补贴的项目,要改革投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3.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为生态省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引导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调整政府投资方向和投资形式,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争取用较少的政府资金,调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整合生态环境建设资金,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
24.强化政策引导,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重大战略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统筹各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要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依法开展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把好市场准入关。建立环境收益制度和生态效益评价制度,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付费”,进一步强化污染企业的责任,逐步提高工业废物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等收费标准。加强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2005年上半年,城市污水处理费要按照每吨0.8元的征收标准全部落实到县,市级以上城市年底前要提高到1元以上。继续稳妥地提高非农水价,推行定额供水、分类计价、累进加价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水、矿产、森林资源等资源补偿费征收使用政策。制定鼓励或限制发展的产业名录,加速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业退出市场,引导企业自觉治污,守法经营。
25.推动科技创新,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引进、消化和开发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建立“政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体制,推动循环生产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增强生态环保技术创新能力。寻找新的替代资源,建立资源节约与能源替代技术体系。加快制定能耗、水耗等行业标准,搞好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环保产业、生态服务业等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培训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立
和完善支撑生态环境建设的绿色技术体系。加强生态环保专门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加强技术基础平台建设,抓好国家级、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区建设。
26.加强法制建设,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法律保证。要认真贯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定立法规划,建立健全有关自然生态保护、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纠纷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级环保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损害和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27.加强宣传教育,为生态省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生态省建设宣传教育,引导党政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增强加快生态省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保护生态的法治意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引导社会和公众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和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和文明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继续开展“齐鲁环保世纪行”活动,及时报道和表彰生态省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环境友好企业,公开揭露和批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不良行为,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浓厚氛围,逐步建立起符合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构建现代生态文化体系。
六、生态省建设的组织领导
28.切实把加快生态省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生态省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各级各部门要将生态省(市、县)建设统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实施,进一步分解和落实任务,把生态环境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29.建立健全生态省(市、县)建设领导机制。各级都要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就生态省(市、县)建设的工作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实施等问题,及时研究,加强协调和指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搞好配合,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努力形成省市县分级负责、各部门整体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省建设机制。
30.健全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度。按照建立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要求,实行科学决策,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和奖惩。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和生态省建设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严格责任追究,在对直接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的同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发布部门:山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5年06月03日 实施日期:2005年06月03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鲁发[2009]号中共山东省委_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2009年6月30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深刻认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意义,明确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精辟深刻,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要部署,为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充分体现了对山东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握发展大局,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务实、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决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全省人民的重托。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向,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标志着对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将实现新的突破,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而深远。一要充分认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既要重视陆域发展,又要重视海洋开发和保护,推进海陆一体发展。建设蓝色经济区,对于统筹海陆资源,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要充分认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增强我省在全局发展中地位作用的重大战略机遇。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肩负着重大责任。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进一步充分发挥山东经济大省、海洋大省的优势,加速山东半岛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要充分认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同时,充分利用倒逼机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全省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四要充分认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挖掘潜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任务。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区位优势明显,海域面积广大,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跃升,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产业体系较为健全。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海上山东”建设,全省海洋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的态势。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在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上,在海洋产业的发展上,在海洋环境保护上,还存在许多差距,还有很大潜力没有挖掘出来,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大省的地位还不相适应。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全新战略构想,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必将极大促进我省海洋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强大的海洋经济优势,推动由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跨越,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思想观念上要有重大转变,在发展思路上要有重大创新,在生产力布局上要有重大调整,在政策措施上要有重大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的基本思路,坚持科学谋划、高点定位、强力推进,坚持统一规划、保护开发、立体发展,坚持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产业统筹,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二、坚持海陆统筹重点带动,努力开创蓝色经济发展新局面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开发建设,实行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通过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要依据半岛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组团架构、错位发展的思路,以重点港口、大型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依托,规划整合要素资源,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区,促进沿岸线、环半岛地区联动发展,形成整体优势。要把蓝色经济区建设与加快完善城镇体系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特大城市,大力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完善中小城市和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增强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功能。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充分利用东西部地区在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上差异互补的特点,引导海洋和涉海产业链由东向西、由海向陆延伸。加快省会济南的建设发展,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发挥蓝色经济区建设对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特别是“突破菏泽”、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带动作用,促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西部劳动力向东部输送,形成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要在加快发展蓝色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快发展与蓝色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精心谋划,着力形成“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一区”就是全面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过全省努力,实现“五个突破”:在发展布局上有所突破,形成海陆一体发展新格局;在优势产业上有所突破,形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海洋保护上有所突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形成促进蓝色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力争到2015年,使海洋经济规模明显扩大,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海洋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奠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良好基础;到2020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三带”就是依托沿海七市,优化涉海生产力布局,形成三个优势特色产业带。一是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区域着力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海域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以资源高效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大力发展体现高效生态、循环经济、精细加工的优势产业。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建成一批大型现代海洋牧场和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渔业、绿色种植业和节水农业;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等特色产业,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二是在胶东半岛着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沿海城市为骨干,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港口体系完备、经济外向度高、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等优质资源富集的综合优势,以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为契机,以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目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三是构建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充分发挥日照港深水大港、腹地广阔的优势,加快鲁南临港产业区发展,带动鲁南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做大做强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集中培植钢铁、电力、石化、木浆造纸、加工装配工业等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临海工业。以日照保税物流园区扩容升级为重点,加强立体疏港交通体系建设,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交通联系,着力贯通出海通道,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把鲁南临港产业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和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三、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海洋资源,着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关键在于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集中集约开发,立足环境保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要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以增强素质、提升效益、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资源开发、产业培植、区域打造、生态保护“四位一体“,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优化中提升,在提升中优化,坚决防止盲目开发、无序竞争,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发展,要努力走出一条以集成创新实现集成绩效,以立体发展创造综合效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蓝色经济发展新路子。在用海方式上,要由分散粗放利用向集中集约利用转变,重视海洋环境价值利用,科学开发滩涂,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洋空间资源,提高单位用海面积综合效益,优化岸线生产力布局,探索新的空间架构,为产业基地化、集群式发展创造条件;在开发模式上,要由单
一、独立功能性开发向立体、综合功能性开发转变,强化复合功能区的理念,提升资源开发的关联度、延伸性和带动力,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对岛屿、岸线、生物、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实行差别化对待、分类指导,建立资源开发综合评价制度,坚决保护珍稀资源;在生态环境上,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由先污染后治理、海陆分区治理、重点抓企业污染治理向坚持生态优先、海陆一体化治理、更加注重生态修复转变,把握海洋环境系统性、生态循环性的规律和特点,把陆域与海域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提高涉海陆源污染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入海排污总量,大规模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重点流域、重点海湾和近岸海域实施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发展蓝色经济,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理念,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在全国海洋产业竞争发展中走在前列,保持领先水平。要紧密跟踪世界蓝色产业发展前沿,着眼于建设现代蓝色产业体系,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突出发挥园区、基地和企业品牌的载体作用,着力推动优势产业由大变强,着力扶持新兴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变大,形成战略优势产业、骨干支柱产业、新兴高端产业鼎足发展新格局。在产业政策上,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植新的战略增长点,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带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在产业导向上,要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建立低耗高效产业结构;在产业布局上,各地区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避免产业低质同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立足我省现有海洋产业基础,以科技研发为先导,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着力培植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1)在海洋生物产业上形成优势。把开发海洋生物技术与培育海洋生物产业结合起来,加强对海洋生物的研究开发,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新型蛋白源等海洋生物制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海洋生物工程产业基地。注意挖掘和大力扶持初现端倪、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高端生物技术产业,带动生物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2)在海洋装备制造业上形成优势。注重发挥海洋装备制造业在产业升级中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把提高海洋装备制造业水平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加速推进装备自主化、高端化、集成化。对有比较优势和开发潜力的现代化总装造船和船舶零部件制造、深潜石油钻井平台、海洋精密仪器、数控加工、海洋通信等新兴高端设备、先进设备,加快形成长链条、大配套能力。(3)在海洋能源矿产业上形成优势。建设海洋能源综合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核电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海水冷却电厂,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用作海水淡化、城乡公共设施电源的技术和设备,高水平利用海洋清洁能源。加强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策划和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战略周期长的能源矿产项目,规划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4)在现代海洋渔业上形成优势。以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为方向,建设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实施近海主体功能分区,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积极修复近海渔业资源,推动优势水产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鼓励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国际一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大力发展多元化复合型海外渔业,突出开发公海渔业资源,培育一批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增强我省现代海洋渔业国际竞争力。(5)在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上形成优势。建立和完善现代海洋运输体系,积极发展近海和远洋运输,推进水陆联运、河海联运,大力度、高水平培植发展港口物流业,大幅度提高物流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有效整合港口物流资源,着力增强港口的货物分流和配送功能,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依托重大交通枢纽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大宗商品集散地,依托中心城市发展一批专业化和综合性的现代物流基地,发挥好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和开放口岸的作用,形成以海带陆、内外互动的物流发展大格局。(6)在海洋文化旅游业上形成优势。充分发挥山东半岛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整体策划,整合资源,彰显创意、生态、时尚等元素,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传输、新型文化装备制造等新兴文化产业,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建设创意文化产业园,形成全国创意文化产业高地。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重点开发滨海休闲度假、海岛观光、原生态湿地、海滨城市旅游、邮轮与游艇旅游、海洋文化体验等高端旅游产品,系统提升产业层次,构建以滨海城市、度假区、度假酒店为主体的温带海滨度假连绵带,形成全国最大的休闲度假半岛,打造山东“蓝色旅游”品牌。(7)在海洋工程建筑业上形成优势。发挥海洋工程项目投资大、效益好、关联性强、带动内需的作用,引导扶持发展相应的工程设计和建设业,在服务省内海洋基础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向省外海外拓展市场,着力提高水平、打造品牌,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8)在海洋生态环保产业上形成优势。根据海洋经济的特点,顺应海洋生态建设、环境治理需求大幅增加的趋势,积极培育发展岸线整治、近海生态修复、河口资源保护、沿海防护林建设、滩涂生态涵养等相关工程设计、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业。加强对海洋产业循环技术的研发,依托沿海园区,大规模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把海水利用作为战略性的接续产业加以培植,扩大海水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广应用高效化、规模化海水淡化技术,形成工程开发中心和产业发展基地。
同时,要充分发挥沿海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以产业为纽带,以基础设施为支撑,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沿海集聚,坚持一二三次产业相协调,加快建设临海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临海临港产业,促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布局几个大的循环经济型重化产业基地,创新以重化工基地产业链延伸带动区域发展的有效机制;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新兴服务业,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降低准入门槛,强化政策扶持,创优发展环境,更多地依靠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把新兴服务业做强搞活;把蓝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结合起来,以蓝色产业带动农业资源深度开发,着力提高农业国际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突出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品牌农业,构建开放型涉海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切实强化海洋意识、蓝色经济意识,自觉破除海陆分治的观念,牢固树立海陆统筹、海陆一体的观念;自觉破除单一海洋观念,牢固树立海洋集成战略的观念;自觉破除单纯经济开发观念,牢固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念。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和制约蓝色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用创新的举措整合各种资源、集聚生产要素,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市场、开辟发展空间,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
(一)深化改革建立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既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又区分轻重缓急,抓住重点,着力突破。哪个领域的改革任务紧迫就率先推进哪个领域的改革,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优势产业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税收政策扶持,加大对海洋高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境外资源开发、企业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生态环境补偿等扶持,落实好国家各项财政扶持政策。研究制定税收政策,重点支持海洋资源利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研究制定金融政策,优化金融布局,创新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推动银企合作,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发行债券或短期融资券,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发展民间小额信贷和担保公司,最大限度地融通社会资金。扩大利用外资渠道,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研究制定集中集约用海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科学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合理利用岸线和海域资源,大力推进集中集约用海,保证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在规划许可范围内,可以在有条件的沿海滩涂地带组织实施拦海造地或填海造地工程,努力增加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土地后备资源。
(二)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坚持科技兴海,充分发挥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海洋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创办海外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推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综合性海洋科考船、国家深潜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在区域内全面开放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平台。明确产业发展的技术重点,加强区域联合协作,组织重点攻关,努力在渔业养殖新品种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深海技术、海洋环保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带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完善创新服务体制,扶持发展一批面向产业和服务社会的创新服务机构和成果转化机构,特别要依托现有各类经济园区,建设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
(三)建立健全人才智力支持体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汇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适应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教育资源重组,完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快全省特别是沿海中心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集中支持建设高水平理工院校(分校区),形成集群效应和强有力的科研、人才资源保障。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积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为蓝色经济区建设输送高素质劳动力。健全人才引进机制,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山东创业发展,鼓励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在沿海地区建立分校或科研平台,动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主动服务企业。对于重视人才使用,重视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自主创新成效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奖励,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通过综合施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努力使山东半岛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的富集地带。
(四)健全完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条块分割,整合流通资源,培育一批现代化流通基地,规范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现代流通网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引进现代交易制度和流通方式,努力争取国家主管部门支持,探索建立涉海产品期货交易机制,形成区域商品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努力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全国商品重要集散地。建设“虚拟海关”,发展“无水码头”,使沿海口岸功能向内陆延伸,共享开放平台,促进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五)着力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抓紧制定全省港口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加快铁路、公路、水路和空港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铁路干线、港口支线及疏港铁路专用线建设,形成纵贯南北、横贯东西“四纵四横”的铁路网。加快沿海各市之间、沿海与省会城际铁路建设,营造同城效应。加快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建设,实现沿海港口和产业集中区的直接高速连接。加强空港建设,提高沿海地区航空运输能力。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全区域的水利网络。构筑陆海互动、一体化发展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推进信息化与港口物流等业务的深入融合,建设大通关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建设,开展网上贸易,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六)积极建设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大力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促进加工贸易向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方向发展。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境外知名品牌、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扎实推进境外资源开发,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主动搞好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合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交流与协作,探索与周边功能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联动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五、加强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方方面面,关系沿海各市及内陆腹地,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深入动员,广泛发动,紧紧依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加快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发展。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极端重要性,把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着眼全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省委、省政府已经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和办事机构。各有关市要抓紧成立完善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商合作机制,对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等实行统筹规划、整体运作,推动跨地区交流合作,提升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要建立完善责任分工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把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把蓝色经济区建设目标完成和责任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加强对有关市和部门的绩效考核。建立完善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工作,为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依据。要加强海洋管理和涉海机构建设,充实力量,完善职能,提高服务效率。
(二)加强调研,搞好规划。要组织有关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就关系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海洋资源、产业规模、结构布局、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准确把握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势,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当前,要抓紧组织力量,着重围绕蓝色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基本规律和战略重点,蓝色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及空间布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整合重要资源发展临港产业区等战略措施的内在联系,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促进沿海产业带集聚等问题,进行深度探索与研究,拿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省直有关部门要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快编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事关长远和大局的重点建设项目。各有关市要按照全省总体要求,积极主动制定本地区的建设发展规划,从本地实际出发,推进海洋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主动听取指导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规划建设水平。
(三)加强配合,形成合力。不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要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的大局观念,勇于破除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束缚,积极主动搞好衔接配合,有机整合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有序有力有效搞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找准自己在发展中的位置,形成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强大合力。各有关市要加强相互配合,搞好上下对接,实现合作共赢。省直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组织实施的职能作用,切实转变作风,主动为基层和企业服务,结合本部门的职能,抓紧制定出台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并确保落到实处。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发挥优势,围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调整学科设置,开展科研攻关,积极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贡献力量。要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总结推广各类先进典型,形成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生动局面。
各有关市、省直部门贯彻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要及时报告省委、省政府。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一)
开篇语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精辟深刻,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要部署,为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充分体现了对山东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握发展大局,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务实、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决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全省人民的重托。
新起点上的战略抉择
《意见》摘要: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向,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标志着对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将实现新的突破,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而深远。
蓝色经济的迅速兴起,代表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作为沿海地区能够实现率先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借临海之便,借海洋之力。站在新起点上,山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仍然离不开海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并把它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并列为两大跨世纪工程。再往前推,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都在探索并提出适合当时省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从“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到“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从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战略到规划建设“一群一圈一带”(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从“五大板块”到“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再到现在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一区三带”发展新格局,山东探索发展战略与合理布局的脚步从未停止,且思路愈加清晰,愈加深化。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认为,虽然借力海洋、沿海先行,以沿海带动内陆,始终是我省这些年来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如此明确地把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到全局战略的高度,在我省还是首次。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提出的全新战略构想,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必须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视角来认识。
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以海洋经济为主导的蓝色经济正越来越成为新世纪发展的制高点,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主导力量。
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树理指出,从“海上山东”到“海洋经济”,我省依托海洋科技带动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力度不断增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港口、临港产业、区域经济互动融合,带动沿海地区人口、产业、城市要素不断提高的新格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迎来了新契机。
而从制约的角度来看,正如山东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所言:由于人口、资源、土地、环境等压力越来越大,走向海洋,向大海要资源、要空间,也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海洋为主体的蓝色经济外接国际市场,内连辽阔腹地,具有极强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教授看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使全省“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抓手,这一战略构想,不仅能充分发挥我省海陆兼备、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海洋科教实力雄厚的综合优势,还使山东半岛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获得一个清晰定位,它以海陆统筹发展模式推进山东半岛开发开放,进而带动全省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这一战略,搭建起了山东发展的全新坐标系,将山东推向了又一个极富前瞻意义的发展平台,它是对我省发展历史的有机延续,更是对全省发展水平的一次全力提升。通过率先探索发展蓝色经济的新模式、新途径,还可以为全国加快发展蓝色经济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教授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不仅将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创造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也将成为山东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彩练舞得更好更快的不竭动力。
记者旁白: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有新的发展战略作统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对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也是近年来山东发展战略思路的深化和升华。这一战略,不仅为山东树立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而且为今后山东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增加了一个新的强有力的引擎,是我们实现经济文化强省目标的重要支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准确定位中把握机遇
《意见》摘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是增强我省在全局发展中地位作用的重大战略机遇,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挖掘潜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任务。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肩负着重大责任。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进一步充分发挥山东经济大省、海洋大省的优势,加速山东半岛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山东半岛处于多个经济圈中,无论是环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都与山东半岛有直接关系。优越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教等综合优势,使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开忠教授提出,要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站在全球经济的大格局,站在东亚和东北亚的大格局中理解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依此思量,拥有内外海、腹地广阔的山东半岛,成为东北亚蓝色经济高地,成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应是题中之义。
面向海洋、开发海洋,是山东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也是机遇所在。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巡视员孙建生指出,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使之能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东北亚经济圈的合作与竞争,在与环渤海、长三角等区域的协作中凸显新价值,不光意味着山东半岛的空间拓展与层次提升,而且将由此带动“山东板块”加速崛起。这是山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前,新一轮蓝色经济浪潮兴起。从北向南,沿海各省,均着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大战略位置,以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赢得大发展的空间和活力。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山东能否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关键就看能否在全国经济区域发展大格局中,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管理出版社总编辑沈志渔说: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从主要着眼于本省“行政区自我崛起”的框框里跳出来,走以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路子,要把山东的发展融入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由此确定自己的地位。他指出,半岛区域里涉及到诸多行业,拥有不同资源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因此,必须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整合区域内的各种经济资源,实现各城市之间分工协作。
一个市一个县,和企业一样,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发展,关键是能不能在经济区域中成为有价值的一环。威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林强介绍,威海毗邻日韩,因此,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特别是日韩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是重中之重。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特点,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光峰提出,要着力形成既符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布局、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滨州蓝色经济,努力将滨州建设成为济南城市群经济圈的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门户。
目前我省已形成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专家认为,此举准确把握了山东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对内,可以强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对外,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参与环渤海开发,加强同东北亚经济区的合作;向南,依托港口、铁路和节点城市,积极参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经济合作;向东,加强与日韩合作,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带动对外开放进一步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向西,加强与豫冀晋陕等的省际协作,延伸发展腹地,为山东省长远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使山东区域经济不断实现新的腾飞。
记者旁白:机遇千载难逢。定位必须准确。依据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整合区域资源,找准自身定位,是经济区发展必须把握好的主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既立足于山东发展实际,又放眼全国发展大局,定位科学,切实可行,付诸实施后,必将使山东半岛的区位优势和各种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和产业融合优势。
开辟海陆统筹新途径
《意见》摘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开发建设,实行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通过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
从最初的渔业体制改革释放增长潜能,到建设“海上山东”,再到“发展海洋经济”,30年间,山东半岛3000多公里海岸沿线始终是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带。但是,如果用海洋资源的科学利用、海洋产业的立体发展、海洋环境的全面保护等定量指标度量,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海洋经济大省地位和海洋经济强省目标尚存明显差距。
“补齐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海陆统筹发展。”国家海洋局信息中心海洋经济部主任王晓惠认为,海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把握海陆经济的内在联系,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在如何推进海陆联动,统筹发展问题上,省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研究员提醒,既要防止将海洋视作陆地的延伸思维,也要杜绝将海洋“化”进陆地的简单认识,要在海陆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带动、城市发展三位一体中谋划统筹和联动。他提出,以陆上山东、海上山东、海外山东三种发展机制,贯穿海洋经济、涉海经济、沿海经济与海外经济发展领域,形成既独立运作,又相互牵动的体制机制,构筑混合动力支撑体系,促进全省经济健康发展。
山东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孔令栋认为,在目前发展阶段下,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是推进海陆联动的主导力量。据他了解,目前半岛城市化水平为 60% 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概是2.45:1,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二元差距尚不太大,城乡之间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积蓄了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力量,如果此时将统筹发展的落力点放在推进城市化发展上,蓝色经济区建设将获得新的巨大的动力支撑。
统筹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山东半岛城市群、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实现全方位对接;统筹核心区、关联区的海陆产业布局和产业连接……在陆海联动发展,统一规划布局上,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告诉记者,海陆统筹布局的办法很多,归结起来可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即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如我省规划建设的日照精品钢基地,同时,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二是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即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比如,打通沿黄流域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新干线,形成比陇海线更便捷、更通畅的中西部出海大通道,对于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大意义。三是海陆环境统筹治理。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地,保护海洋环境必须从陆地抓起。要按照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提升入海河流和沿海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加强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四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
记者旁白:在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思路上,开辟海陆统筹发展新途径已成共识。在3000多公里海岸线上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不断隆起、延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必将进一步优化我省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山东半岛加速崛起。同时,内陆地区也应借力海洋、走向海洋,融入蓝色经济区,在海陆互补、互动中实现“双赢”,壮大全省的综合实力。
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意见》摘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全新战略构想,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必将极大促进我省海洋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强大的海洋经济优势,推动由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跨越,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要以重点港口、大型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依托,规划整合要素资源,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区,促进沿岸线、环半岛地区联动发展,形成整体优势。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特别是资源配置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条件下,以海洋经济为基础发育起来的蓝色经济进入膨胀发展期,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升,在资源利用、产业培植、科技进步等方面孕育着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新点、突破点,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特征。
“谁抓住了蓝色经济的趋势和特点,未来竞争格局中谁就掌握了主动。”日照市市长赵效为介绍,建市只有 20年的日照市,在金融危机肆虐下,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之所以能够持续大幅增长,得益于“陆海一体、港城一体、港带一体”、“港桥一体”的蓝色经济发展思路。正是依托海洋、港口、鲁南临港产业带和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独特区位、产业优势,日照在陆海大区域配置资源,发展起了港口经济、旅游经济、大学经济、体育经济等新兴优势产业。单旅游业一项,年收入就达近百亿元。
青岛市置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是山东半岛乃至全省的经济“龙头”。围绕胶州湾,他们“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吸引海全湾旅游项目、温泉旅游度假区、深海基地、会展旅游、体育文化等一批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了鳌山新城、红岛新城和胶南市董家口港区新城,依此带动服务业、造船业等优势产业迅速崛起。
区域竞争重在培育优势。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空前激烈,国内新一轮蓝色经济浪潮也加速兴起。沿海各省区市都把发展海洋作为重要战略取向,抢抓海洋开发建设的先机,在竞相发展中谋求有利地位。在此大势下,发挥山东半岛独特优势,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于培育我国东部沿海和黄河流域的重要增长极,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具有重要的作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区域竞争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如果将沿海岸线构筑的整体优势向由东向西、由海向陆延伸,将促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西部劳动力向东部输送,进而形成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协调发展的新局面。”鲁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宪法认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对“突破菏泽”、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可弥补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此外,黄河流域各省区资源开发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对出海通道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蓝色经济发展,加快形成带动和支撑沿黄流域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尤为重要的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整体优势‟参与东北亚经济圈的合作与竞争,意味着山东区域经济获得了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机会。” 省发改委副主任朱志明告诉记者。山东半岛濒临渤海、黄海,与日韩隔海相望,处于“ 10+3?(东盟+中日韩)”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中国与日韩经贸往来的前沿阵地。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成为日韩次区域合作的先导区,加快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盈、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我省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且具有国家战略意义。
记者旁白:山东半岛区位优势强,产业基础好,经济外向度高,发展潜力大,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以打造蓝色经济区为契机,充分发挥、整合全省综合优势,是增强我省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提升我省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记者 盛刚 李梦 齐淮东)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
(二)提要: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精心谋划,着力形成“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一区”就是全面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带”就是依
发掘优势,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
《意见》摘要: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区域着力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海域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以资源高效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大力发展体现高效生态、循环经济、精细加工的优势产业。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建成一批大型现代海洋牧场和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渔业、绿色种植业和节水农业;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等特色产业,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靠海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原本“重河轻海”,海洋资源的开发远不及胶东半岛,沿海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历史再一次把机遇赐予“黄三角”。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郑贵斌认为,黄河三角洲是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同处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的开发开放,已为促进黄河三角洲又好又快发展搭建了新的合作平台,条件得天独厚。
不少专家建议,规划“海洋经济特区”,即考虑在鲁北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300—500平方公里区域,建立“山东海洋经济特区”,享受特区政策,对外招商引资,更好地开掘这一地区的发展潜力。
在产业发展上,对于坐拥河海双重优势的黄河三角洲,如何将发展蓝色经济与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更好地结合,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介绍:当前,东营正紧紧抓住机遇,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科研与产业相融合,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构筑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高效生态蓝色经济体系,着力实施临港产业开发、海洋渔业开发、生态旅游开发上的三个突破。从这三个突破,都体现出了对海洋资源和黄河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在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上,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发展潜力,东营市已确定,将东营港—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作为集中突破区,集中规划布局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
在滨州市长张光峰看来,滨州是山东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海洋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打造蓝色经济优势与潜力明显。他介绍,随着北海新区开发建设不断加快,滨州海洋产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海洋经济呈现出总量虽小,但起点高、增长快的特点。截至2008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65.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95.1亿元,年均递增约32.5%,是3年前2.4倍,远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平均增长率;实现增加值83.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6.7%,海洋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加大,成为新的增长点。下一步,滨州市将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发展三大海洋产业: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船舶制造业。其中船舶制造业方面,力争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120万载重吨,造船及配套产业产值达到230亿元。
记者旁白:黄河三角洲兼具河海双重优势,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如今,“黄三角”各地已纷纷先行一步,着力发展临海产业,力争在环渤海经济圈取得一席之地。
通过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建设,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培养成为新的增长极,打造成环渤海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事关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全局。从当前说,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提升发展规划,明确方向,拓宽思路。同时要把生态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主线,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切实体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筹的示范效应。
胶东半岛:错位发展,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
《意见》摘要:在胶东半岛着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沿海城市为骨干,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港口体系完备、经济外向度高、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等优质资源富集的综合优势,以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为契机,以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目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
胶东半岛,是我省优质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也理应地成为蓝色经济区核心地带。在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目标下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实现两者的互相促进和互相融合,着力点应在于临海产业的整合提升。
如何提升临海产业?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郭培清认为:必须结合国际先进的发展理念与趋势,看哪个产业是朝阳产业。确定要发展的产业,不能过于注重近海。目前,近海资源近似枯竭,要发展深洋产业。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韩立民则提出,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大力发展新型环境友好、高附加值的产业;大力建设半岛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完善半岛地区的铁路系统网;打造国内一流的蓝色服务业,海洋服务业,如科技教育、港口物流等。
作为我省产业最发达的地区,在新一轮建设中,如何避免城市间产业雷同、低效率竞争的不利局面至关重要。可喜的是,从当前看,各市都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依据自己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形成了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组团架构、错位发展的思路,谋求差异竞争、合作共赢。
作为龙头老大的青岛市,在引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方面当仁不让,行动早、力度大、目标高。青岛市市长助理武铁军介绍:4月以来,青岛市相继成立了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带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推进和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3个委员会,并专门设立蓝色经济发展办公室,已起草完成了《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意见》。具体的目标定位是:2015年建成全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同时,要建成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以及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示范区,项目建设重点突出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平衡。同时还基本确立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全国的海洋科技中心、全国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以及国际海洋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的地位。重点任务有“四个先行”:改革先行,科技创新先行,产业发展先行,对外开放先行。同时正在积极争取,把青岛作为国家和省发展蓝色经济的试点城市。
产业特色明显的威海,将关注点放在了自己的强项上。市政府副秘书长林强细说优势:威海有比较明显的资源开发优势,尤其是对韩国的开放优势、海产品的生产加工居全省首位;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以及以风能、核能为代表的新的能源体系也都初具规模。基于上述优势,威海初步确定培育六大产业:海产品精品加工、船舶加工制造业、以东南亚地区为腹地的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休闲度假业、以核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现代石化项目产业,确保威海成为海洋产品生产加工、船舶制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等产业的领军城市。
作为胶东重要城市的烟台,提出了争当蓝色经济发展“排头兵”的战略目标。烟台市发改委副主任牟广文介绍,烟台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初步设想是:充分发挥资源、空间和产业等优势,以港口建设发展为突破口,以临海产业园为主阵地,以海洋科技进步为引领,以培植海洋优势产业为主线,全力打造竞争力强的海洋经济体系,努力建设优势集中、特色突出、发展集约、生态优良的海洋经济强市。按照“发挥区域特色、做强竞争优势、实施错位发展”的原则,初步确定了“一带、三港、四区、七湾、九产业”的发展布局和战略重点。在产业发展上,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产业链,构建“4+5+5+3”产业格局,并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船舶工业及海洋工程装备、核电风电黄金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冶金特钢等产业;现代服务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滨海旅游、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等产业;依托本地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黄金、葡萄酒和水产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链。
记者旁白:胶东半岛是我省经济先发地区,在这一区域实施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真正体现“高端”二字,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支撑力。要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针对产业园区建设雷同、产业同构问题比较突出的现实情况,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诸侯经济”抬头,构造特色鲜明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抢占引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先机。
鲁南:后来居上,构建临港产业带
《意见》摘要:构建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充分发挥日照港深水大港、腹地广阔的优势,加快鲁南临港产业区发展,带动鲁南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做大做强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集中培植钢铁、电力、石化、木浆造纸、加工装配工业等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临海工业。以日照保税物流园区扩容升级为重点,加强立体疏港交通体系建设,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交通联系,着力贯通出海通道,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把鲁南临港产业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和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不断优化,作为我省后发地区的鲁南,其战略意义越来越得到重视。
山东省鲁南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宪法指出:这一带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处在中日韩经济圈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交汇点,可同时接受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的辐射。从省内讲,以地处鲁南的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市为腹地,梯次向西辐射,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出海大通道。这里疏港交通体系完善,拥有日东、同三两条高速公路,菏兖日等三条铁路;日照港2008年吞吐量达到1.5亿吨。在日照,经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石油和粮食储备、海洋渔业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后来者居上、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目前,随着港口物流的发展,临港经济和产业布局已摆上了鲁南各地的重要日程。目前,该区域正加快实施钢铁、汽车、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造船、电子信息等八大工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努力把鲁南临海产业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区域性港口物流和贸易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成为新兴的对外开放和产业平台。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开忠则从大格局中分析了日照地位的重要性:国家未来十几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上可以说是“两横三纵”:一横是长江,再一横是新亚欧大陆。“三纵”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一直到沿海地区,沿京广、京哈线,还有成渝地区等。山东半岛应该成为沿海这“一纵”与新亚欧大陆桥这一横的接合部,日照恰好自在这个结合部的核心点上。从山东自身来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基本上是一个“个”字型战略,顶端是青岛,一竖是青岛到济南,一撇是青岛到威海、烟台一线,另一撇就是青岛到日照。青—日这段线目前非常薄弱,急需强化,因为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山东半岛东北部在很大程度上更加依赖渤海这个内海,过分地强调这一线不利于蓝色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利于保护好渤海。而加强青岛—日照这一线,可使山东半岛经济适当地向东南沿海移动。
而作为鲁南产业带的惟一港口城市,日照的确有舍我其谁的信心。市委书记杨军介绍:日照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和战略优势,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海洋这一“蓝色资源”和“蓝色资本”,日照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海洋经济快速崛起、海洋科技文化发展繁荣、陆海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过程。日照在对待海洋问题上,有四个“一体”,叫做“陆海一体、港城一体、港带一体、港桥一体”,其中的“港桥一体”,就是依托海洋、依托港口,与新亚欧大陆桥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日照历来不把日照港看作是自己的港,而是整个鲁南地区和沿大陆桥地带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服务整个鲁南乃至整个淮海地区的。
记者旁白: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丰富的资源优势,正使鲁南地区面临着空前的发展良机。鲁南各市发展水平相当,发展条件相近,当务之急是加快一体化步伐,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产业集中布局、联合开发,构筑国际竞争力强的临港产业体系。同时,鲁南临海产业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应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等做法,重点在开放、合作、港口发展、财税、金融、土地、科技、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在这个实验区内率先基本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带动何处着力
《意见》摘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开发建设,实行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通过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推动整个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这就要求我们绝不能就半岛谈半岛,而是充分发挥“三带”对全省的重点带动作用,实行全省海陆经济的统一规划布局,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韩立民强调:半岛资源是山东人民的资源,也是全国人民的资源。蓝色,不是狭义的海洋,而是体现海洋、半岛特色的,依托半岛地区丰富的海岸线、空间,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在全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科技先行的示范区,其直接辐射地包括山东省、沿黄地区和华东北部地区。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树理则指出,要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黄河流域开发开放的强大引擎。通过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和蓝色经济发展,加快形成带动和支撑沿黄流域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带动作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开忠强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空间范围,可以采取“主题区域+产业链延伸区域”的模式加以界定,形式有重点的、不同圈层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比如,可以以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其毗邻海域为前沿区,以沿海七市陆域及其毗邻海域为主体区,以全省内陆十市陆域为关联区,这样可以便于规划布局。
可喜的是,这种重点带动将会带来的发展机遇,已被内陆地区所认识。在全省离海最远的县之一的东明,目前已确立了“身边无海,心中有海”的工作方针。县委书记刘鲁形象地作了说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省在生产力布局上的重大调整,东明县虽然地处内陆,也必须及早在“海陆统筹”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他举例说:石化产业是东明的优势。但是,东明地处内陆,所以,东明石化产业一直是“背对海洋”发展,原料从内地来,产品销住内陆。随着中国由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东明石化产业一度面临原料瓶颈。针对这种情况,东明县委、政府明确提出,石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转向,由“背对海洋”变成“拥抱海洋”。在县里的争取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东明—日照输油管道项目完成规划。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由东明石化集团、中石油合作,途经日照、临沂、济宁和菏泽四市,全长446公里,一期设计输油量1000万吨。该项目的建成,将拉近东明与海洋的距离,实现“借港出海”,大进大出。
记者旁白: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理解,应该是以海洋经济为特征、以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基础。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是事关全省的重大战略,其实质是利用沿海优势,整合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联动全省以及全国经济的科学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三带”的重要带动作用将体现为: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李剑桥 宋弢 齐淮东)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三)
提要:
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关键在于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集中集约开发,立足环境保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立足我省现有海洋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沿海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培植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做大做强临海临港产业,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坚持一二三次产业相协调,加快建设临海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集群化布局海洋优势产业
《意见》摘要:发展蓝色经济,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理念,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在全国海洋产业竞争发展中走在前列,保持领先水平。在产业政策上,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植新的战略增长点,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带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自2008年初开始,山东钢铁集团即着手在日照集中建设大型临海钢铁基地,此举拉开了我省钢铁工业发展重心由内陆城市向沿海城市转移的序幕。不仅如此,利用国内外原油资源,依托沿海大型深水原油码头,我省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也将在上千公里海岸线布局。钢铁、化工等重大生产力布局沿海,是我省产业集群化取向的重要标志,也是打造蓝色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省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具备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但是,我省海洋和临海生产力布局存在分散、粗放、产业低质同构等问题,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如果将适宜在沿海地区发展的临海产业、临港产业、海洋产业等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布局在沿海地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则具有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效应。经济学家认为,产业在地理意义上的集聚行为即产业集群化,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认为,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加深、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依托或利用海洋,将生成、演化出越来越多的新的产业分支。从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等实体经济,到海洋金融保险、海洋产品期货等虚拟经济,都有希望发展成为大产业。现在,有必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资源潜力等情况,借打造蓝色经济区之机,合理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海洋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
目前,围绕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市着力打造海洋能源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等七个集聚区;潍坊市重点布局化工、汽车制造、海洋制药等关联产业区;威海市确定培育以核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区等六个产业集聚区;烟台市依托莱州市沿海,着力构建现代化工和机电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等五个聚集区;日照市建设临港制造业加工集聚区……专家提醒,以产业集聚形式布局沿海生产力,必须紧密跟踪世界蓝色产业发展前沿,着眼于建设现代蓝色产业体系,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突出发挥园区、基地和企业品牌的载体作用,着力推动优势产业由大变强,着力扶持新兴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变大,形成战略优势产业、骨干支柱产业、新兴高端产业鼎足发展新格局。
记者旁白:产业集群可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共享效应,利于形成“区位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也可能出现同区域内产业同质、同构现象,使集群内部产生恶性竞争,抵销区域竞争能力和优势。因此,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导向上,要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在产业布局上,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按照规划布局,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避免产业低质同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
《意见》摘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立足我省现有海洋产业基础,以科技研发为先导,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着力培植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
促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尽快崛起,背后必须有强大的产业支撑。这就要求山东半岛各市,必须培植海洋优势产业,发展海洋产业集群。
中国海洋大学刘洪滨教授认为,发展海洋特色产业,要注重比较优势。我们应当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对山东海洋经济作一个科学定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看山东除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外,最有希望做大做强的新兴优势产业是什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实施突破。
无独有偶,国家海洋局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经济部主任王晓惠也告诉记者,根据发改委的产业指导目录,国家海洋局在准备编制海洋产业发展的指导目录。这是山东培育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产业的重要机遇。山东要找准自己的优势产业,争取纳入到国家制订的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
目前,山东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的18%,不少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这为我省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奠定了一定基础。目前,我省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已起步,正孕育着激变。因此要大力推进产品和技术升级,既抓产业高端也抓产品高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烟台地处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地带,将重点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机械制造三大海洋支柱产业。其中,海洋渔业锁定精养、远捕、深加工三大重点,加快培植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滨海旅游瞄准滨海观光游、海鲜美食游、历史文化游;海洋机械制造业则盯住大宇造船、莱佛士造船、蓬莱造船基地建设,发展造船及零部件配套,同时,培植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海洋能源和海洋服务业五大海洋新兴产业。威海海产品的生产加工居全省首位,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以及以风能、核能为代表的新的能源体系也都初具规模。该市提出,要成为海洋产品的生产加工、船舶制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等产业的领军城市。
海洋装备制造业在产业升级中起到强大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海洋科研装备、产业装备、工程装备及军工装备是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技术,目前90%以上大型科研设备依赖进口,海洋产业装备的自动化程度非常低。我省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有适宜的自然条件、较为雄厚的科技基础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总量太小,亟待做大做强。我省也正在向这一方向努力:随着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基地落户山东,一个新兴的装备产业会迅速崛起,大到船舶平台,小到测试仪器,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产学研的大联合,会迅速推出一批国产化的系列产品。2005年3月投资成立的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国生产海上石油钻探、开采设备的一个重要基地……
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认为,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必须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现代海洋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集约型的经济体系,无论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等传统产业,还是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产业,都需要在新技术和新产品方面求取创新。他告诉记者,我省已建立了一批科技特色鲜明的海洋产业示范基地。例如:海水养殖优良苗种基地,目的是通过多倍体育种、基因转移、细胞克隆、性控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在苗种培育中的应用,加快新品种培育、改良和引进。
山东半岛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高端旅游产品,系统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山东“蓝色旅游”品牌,山东条件得天独厚。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建议,充分挖掘山东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半岛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树立滨海大旅游观念,实施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合作开发,实现品牌资源、市场共享,走大联合、大开发、大市场的路子,发挥整体效益,培植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国内著名旅游胜地。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少安教授指出,山东省淡水供应缺口很大,要靠海水淡化来解决。必须未雨绸缪,在海洋生态环保产业上形成优势。要加强对海洋产业循环技术的研发,依托沿海园区,大规模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把海水利用作为战略性的接续产业加以培植,扩大海水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广应用高效化、规模化海水淡化技术,形成工程开发中心和产业发展基地。
记者旁白: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海洋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海洋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我们要放宽视野,树立“大海洋”观念,不仅要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能源,而且要开发利用好海水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洋景观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等;既发挥传统海洋产业优势,又注重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培植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壮大蓝色产业,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体系。
以集成创新实现集成绩效
《意见》摘要: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以增强素质、提升效益、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资源开发、产业培植、区域打造、生态保护“四位一体”,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优化中提升,在提升中优化,坚决防止盲目开发、无序竞争,绝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发展,要努力走出一条以集成创新实现集成绩效,以立体发展创造综合效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蓝色经济发展新路子。
坚持“集成知识,整合创新”发展模式,总部位于潍坊的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沃”)仅用10年时间,发展成为一家以农业装备、工程机械、车辆为主导业务的大型产业装备制造企业。公司董事长王金富认为,所谓“集成知识”,既包括技术、管理、营销、品牌方面的知识集成,也包括与之相关联的全球化人才集成、全球资源集成等。通过集成,充分吸收、消化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战略、运营等各方面知识,形成雷沃特有的知识资产。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将特有的知识资产转化为管理技术,运用到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并快速放大经济效益。目前,公司拥有员工万余人,总资产60亿元,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16亿元。
通过集成创新实现集成绩效的“雷沃模式”,正在成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价值取向和有效途径。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志渔认为,山东是海洋大省,不仅拥有占全国1/3的海岸线、200多处海湾、物种齐全的海洋生物资源,还云集了占全国4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及国内一流的海洋科研教学机构,具有集成、吸收国内外海洋知识,培育、创新海洋优势产业发展的潜质和基础。如果能够借开发蓝色经济区之机,承担起国家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和开发利用海洋的重任,不仅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而且还能提升国家海洋综合实力。
“集成创新的关键要提高技术与管理的系统集成能力,即加大产、学、研、官、银之间的协作力度,形成„系统匹配‟能力。”省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李永健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省在创新基础、条件、资源等方面,存在着部门分割现象,在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既要特别注意加强钢铁、化工、食品、纺织、机械等传统主导产业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又要构建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业、海洋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高新产业的公共设施平台,在资源、技术、设备共享中爆发竞争合力。同时,在构建蓝色经济区集成创新体系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真正主体。
事实上,“集成”概念演化到一个区域,则意味着多种资源、要素的统一调度与集中、合理、高效利用。在打造蓝色经济区用海方式上,专家们提出了由分散粗放利用向集中集约利用转变的思路,即重视海洋环境价值利用,科学开发滩涂,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洋空间资源,提高单位用海面积综合效益,优化岸线生产力布局,探索新的空间架构,为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发展创造条件,实现我省3000公里海岸线由分散粗放利用,向集中集约利用的新转变。在开发模式上,由单
一、独立功能性开发,向立体、综合功能性开发转变。
尤为重要的是,蓝色经济区要特别强化复合功能区,以提升资源开发的关联度、延伸性和带动力,形成资源开发、产业培植、区域打造、生态保护“四位一体”的开发、保护、利用新格局。
记者旁白: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由于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必须集成各种优势要素,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有整体优势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创新体系建设是集成创新的核心。就总体而言,我省整个创新体系尚不健全,制约着创新效应的有效传导。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融通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方方面面的力量,汇聚创新合力,必将加快推动蓝色经济区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
加快建设临海现代产业体系
《意见》摘要:要充分发挥沿海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以产业为纽带,以基础设施为支撑,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沿海集聚,坚持一二三次产业相协调,加快建设临海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临海临港产业,促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原来的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日益成为国家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在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我国成为主要目的国之一,东部沿海地区优势尽享。
沿海意味着交通运输方便快捷,意味着资源配置空间广阔,意味着商品生产的成本优势。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说,依托港口,产业联动,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的必然选择。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港口已由传统的装卸转运功能逐步向工业功能、商贸功能、综合物流功能转变。由于港口行业自身的特点,其经营活动的前后向联系强度很大。在直接产业、关联产业和港口大工业的基础上,吸引其他产业的聚集,必将形成日益广阔的经济辐射面。
壮大蓝色产业,首先要充分发掘我省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把我省现有优势产业与临港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带动全省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郑贵斌指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表现在由注重海洋一、二产业发展向注重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是注重海洋服务业发展转变。临海临港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服务业来支撑。我省沿海城市,特别是要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
打组合拳,形成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已成为沿海城市的战略选择。青岛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市长助理武铁军说,该市建设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的重点任务是“一带三城”规划建设:“一带”是环胶州湾地区,“三城”包括即墨的鳌山新城,胶南的魄力新城和红岛新城。通过“一带三城”区域规划,青岛将重点发展造船、科技、海洋等优势产业,现代金融业和海洋科技教育服务被置于重要的位置。滨州市提出,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给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带来新的契机,必须把蓝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结合起来,以蓝色产业带动农业资源深度开发,提高农业国际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突出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品牌农业,构建开放型涉海农业体系,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潍坊市市长助理王秀河告诉记者,在滨海新城建设中,结合北部沿海资源优势,潍坊市大力发展滨海物流,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用产业发展推动新城的建设。而在东营市的规划里,提出依托生态高效农业区,重点发展生态渔业、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园区,打造生态高效农业基地。实施宜渔荒碱地开发和养殖池塘整理提升工程,建设黄河口大闸蟹、海参、对虾、浅海贝类护养等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依靠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实施养殖、加工、物流、科研综合开发,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效生态养殖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打造山东省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园区。
记者旁白:一个港口,不仅仅是一个出海口,更是一座可以带动广大腹地发展的引擎。依托港口,大力发展临海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以蓝色产业带动农业资源深度开发,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必将打开我省沿海各市在区域经济竞争和发展中的全新思路,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乃至全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盛刚 李梦)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四)
提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方方面面,关系沿海各市及内陆腹地。必须着眼全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和制约蓝色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用创新的举措整合各种资源、集聚生产要素,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市场、开辟发展空间,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
用好体制机制的力量
《意见》摘要: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既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又区分轻重缓急,抓住重点,着力突破。哪个领域的改革任务紧迫就率先推进哪个领域的改革,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优势产业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技术创新很重要,但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更重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也不例外。
日照市市长赵效为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必须先行。要将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量,搞好产业的规划、空间的布局,既发挥好山东半岛的整体优势,也要发挥次区域各自不同的优势,以便达到统筹性、协调性,以及陆海的统一性,防止简单的重复性建设和恶性竞争。要用好体制机制的力量。在体制机制的设计上,要有创新意识,强调它的开放性、开放度。现在青岛已经成了保税港区,日照已经有了保税物流中心,面对韩国的黄海经济自由区,我们也应打造一个黄海自由贸易区,以开放的姿态及时对接。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重要环节之一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投融资体系。在致公党山东省委、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科技厅联合主办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论坛”上,有专家建议,适当时机设立“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基金,由各市财政部门分别出资作为启动资金。相关基建投资、技改投资和支农资金等,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海洋开发的重点项目;设立海洋资源开发风险基金,由地方财政预支部分垫底资金,企业按总投入额度的比例提取,以补偿企业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建立海洋污染评价及赔偿制度,对海域污染征收排污费,作为海洋发展基金,用于改善海洋环境;对海洋重点工程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考虑优先安排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
东营市发改委副主任马庆华也建议,省里应重点考虑土地开发和海洋资源开发方面的政策。在投融资政策方面,可考虑省市政府财政拿一部分,企业投一部分,实行商业化运作,重点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有关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和重大项目启动,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在当前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制度优势重要性凸显。对政府来说,推动制度创新和转变,观念转变又是前提。山东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孔令栋教授认为:必须自觉破除单纯经济开发观念,牢固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念。一是在建设蓝色经济区过程中要注重城乡一体化,建成城乡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示范区。可考虑在全国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的结构。除了户籍以外,还应该在保证耕地不减少的情况下,使农村的生产资料流动起来。二是加强保障和福利,在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时候,不仅仅要规划经济的发展,还要规划整个社会的发展。把山东半岛构建成一个平稳和谐的社会,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中国海洋大学韩立民教授则提出,必须明确政府在经济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政府的作用有效也有限。地方政府主要职能是编制规划、制定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交通设施平台,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创造比较好的软件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在规划实施中,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避免过多地采用行政命令方式,更多地采用规划导向和利益诱导,充分兼顾到企业和地区的利益。
记者旁白: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途径、创新的方法,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去开展工作,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和制约蓝色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但创新也好,改革也罢,关键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引导作用,遵循经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有机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规划更加科学,开发更加规范有序,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意见》摘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条块分割,整合流通资源,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现代流通网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主动搞好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合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交流与协作,探索与周边功能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联动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大海的胸怀是宽广的,海洋型经济首先要有“海量”。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区域协调与合作必不可少。
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巡视员孙建生提出,半岛经济与相毗邻的日韩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基础好,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条件优越。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协作。使内源和外源经济发展更为协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建设蓝色经济区,必须避免新形势下“诸侯经济”的抬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洪滨认为,蓝色经济区既是一个区域经济,也是一个整体经济。但目前沿海七市缺乏有效的城市协调联动机制。产业错位发展还处在自发状态,城市之间的产业规划雷同现象比较突出,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情况也比较严重;人才在城市间的流动还存在着诸多障碍;跨区域投资有很多行政掣肘;市场的地域分割依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当前,山东沿海七市首先要搞好区域协调协作,形成“一盘棋”局面。
具体来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一个跨地区新型经济功能区,必须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在充分集聚各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各自的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不至于各自为政、产业趋同甚至恶性竞争。达到这一点,离不开经常性的沟通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刘洪滨建议: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城市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间协调。市长联席会议确定的关于海洋经济的重大事项,由相关的协调会来具体实施和推进。加强半岛蓝色经济区专业委员会的建设,推进各大项目、大工程的实施。促进民间团体的交流。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内海洋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
如何既能更好地发挥区内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又在区域间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丁德文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政策。他特别提出,在当前我国近海环境压力严峻的形势下,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应认真考察近海环境的纳污能力、资源承载能力等因素,这样,在产业布局、产业遴选等方面进行规划时才能心中有数。同时,还要从国家的角度将山东半岛经济区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省“五点一线”等环渤海开发战略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
记者旁白:山东半岛不只是山东的半岛,也是全国的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跳出山东看半岛,眼界要宽,眼光要远,要有开放的胸怀和举措。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搞好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真正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省、服务全国的发展新格局。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意见》摘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形成纵贯南北、横贯东西“四纵四横”的铁路网。
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基础设施的支撑是前提;海陆统筹,第一步要做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认为,当前要加快与周边省份、地区的干线铁路联网,打通青岛-济南-太原-银川-酒泉高速铁路。搞好广域航空通道建设,重点抓好济南、青岛、烟台机场建设,提高沿海地区航空运输能力。加快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实现高等级公路与沿海港口和产业集中区直接连接。从长远看,应考虑建设中韩海底隧道。加强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支撑能力。
可喜的是,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各地的共同选择。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在黄河三角洲热气腾腾。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一一道来:重点推进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东营港、广利港、东营机场建设,积极推动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东营至滨州高速公路以及东营港疏港铁路、东营经济开发区铁路、兴广铁路至黄大铁路连接线规划建设,构筑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打开制约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主要瓶颈。加快实施东营港扩建工程,建成港区工业、物流、仓储配套的区域性、综合性深水大港,打造成为整个鲁北及晋冀部分地区的对外开放通道、重要物资集散地和国内外产业承接聚集地。积极推进广利港建设,逐步建成集商港、旅游港和渔港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加强渔业、防灾、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潍坊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展开拳脚。北部沿海开发前期投入最多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潍坊港建设实现了一类口岸开放,年吞吐量破千万吨,2万吨级和5万吨级码头正在建设和规划实施中,力争成为莱洲湾港口群的领军型港口。在陆路交通方面,已形成了二纵三横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城区的北海路直达港口。中心城区至滨海轻轨项目,潍日高速公路项目正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力争年底动工。潍坊机场迁建工程正在滨海进行项目选址。不久的将来,发达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将为潍坊蓝色经济建设插上腾飞插上翅膀。
港口是半岛地区最大的区位优势之一,但目前各个港口之间也存在腹地交叉、交通制约、资源控制、环境压力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蓝色经济区建设,我省各地正努力提升半岛港口群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1+1>2的聚变效应,增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服务和带动能力。
日照港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沿海主枢纽港,是沿海最年轻的亿吨大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是沿桥及广大中西部地区最为便捷的出海口岸之一。日照市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特色的新兴城市,港口作为水运、陆运交通运输的枢纽,更加自觉地担当起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排头兵”,不断提升港口服务、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他们提出“打造最具活力的国际一流强港”的愿景,一是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码头泊位、锚地、堆场的建设步伐,突出设施的专业化、大型化和高效配置。二是加快港口功能建设,建立“无水港、旱码头”,扩大内陆口岸直通,积极加快B型保税物流中心和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加大服务临港产业集聚和发展的力度。三是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港口及腹地铁路、公路、管道建设,努力打造便捷、高效、通畅的港口集疏运网络。使日照港能够跻身于世界名港之列。
记者旁白:构筑蓝色经济区,应该在全球、全国、全省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来把握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定位,站在服务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建设发展。以沿海港口城市群为依托,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将吸引蓝色经济要素在内陆的扩散和交流。为发展蓝色经济搭建陆海联动平台,正是我省各地已建和规划中的诸多基础设施的意义所在。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意见》摘要:坚持科技兴海,充分发挥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海洋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点推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综合性海洋科考船、国家深潜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在区域内全面开放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平台。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汇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从海洋资源的开发,到传统渔业的变革,再到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海洋科技的触角渗透到了海洋经济的每个角落。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坚持科技兴海,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把“第一生产力”真正打造成领跑蓝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管理出版社总编辑沈志渔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各层面各领域都在强调科技创新,海洋领域也不例外。2006年的一份资料指出,我国科技进步因素对海洋发展的贡献率只有30%多一点,而发达国家是80%。我国海洋科技的总体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10-15年,山东省的这一数字比较高,达到50%以上,但是差距仍然不小。
科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持。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说,就科技发展来说,山东凝聚了堪称“国家队”的海洋科技力量,已经形成了学科齐全、人才荟萃、设施配套的海洋科技发展体系,具备了从公益性调查研究、战略性基础研究、应用性基础研究到创新性高技术研究,从近海到远洋,从各分支学科到综合性海洋科研的能力。
但他同时也认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该是“海洋科技先进区”。除了国家队水平的人才、国家队水平的装备、国家队水平的业绩,应该有几个具体的指标,比如说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不能到60%以上,面向产业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能不能到65%,海洋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能不能到70%。就此而言,我省充其量算作一个海洋大省,远没有达到海洋强省的目标。
刘洪滨教授进一步指出,目前山东人才结构不合理,海洋工程人才匮乏,海洋教育的内部层次结构和院校分布不合理。传统的海洋教育偏重于海洋科学型或海洋渔业型,综合人才缺乏,特别是在船舶设计制造、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深海矿产开发等实用型领域中,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人才紧缺和人才浪费现象并存。这些问题应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重点解决。
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平台建设至关重要。沈志渔认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一是要积极推进创新资源整合,在大型科学仪器与试验基地、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和网络科技环境等方面,用政策和标准体系等加以规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信息的充分流通与升值。同时,要建立创业的综合服务体系,对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真正把山东的优质海洋资源转化为生产效益和竞争力,开发出一批领先的海洋技术,推动整个产业升级。二是要在政策层面加大创新机制。例如以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多种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给予支持。三是要切实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也是获得收益的前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研发水平相对较低。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高工马涛则呼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李乃胜告诉记者,山东将推动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国家深潜基地等重大科技工程建设;继续加强与国家各部委、中科院、工程院的合作;筹建山东省船舶工程研究院;建立一批省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
记者旁白:发展蓝色产业,依靠科技引领非常重要。对山东海洋科技发展现状,大家基本达成共识:海洋科技实力强大,但科技力量布局不合理,基础性、传统性研究人才多,海洋产业、海洋工程领域人才缺乏。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我省必须在充分发扬传统优势的同时,大力培养应用科技人才,调整海洋科技结构,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真正把基础科学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宋弢 李剑桥)
托沿海七市,优化涉海生产力布局,形成三个优势特色产业带:一是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区域,着力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二是在胶东半岛着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三是构建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
第四篇:智慧海洋山东省委书记在“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山东省委书记在“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讲到山东的优势,我们一口气可以说出很多很多。但放在全国、全球竞争的大格局中,我们最值得自豪、最敢大胆喊出来的一个,就是海洋科技、海洋人才和长期积累形成的海洋产业基础。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山东要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
◆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自觉把山东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来定位,把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作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表看齐的现实检验。
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 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
——在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8年5月10日)
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要求我们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山东贡献。这是总书记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标注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目标定位,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发展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统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恢宏的战略思维,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海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海洋强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深刻认识蕴含其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自觉把山东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来定位,把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作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表看齐的现实检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敢于争先的气概,发挥优势,把握机遇,积极作为,把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山东的生动实践,决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一、进一步开阔视野看海洋,真正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习总书记深刻指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这一重要论断,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阐明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山东是我国东部沿海省份,陆地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毗邻海域15.95万平方公里,有海岛589个、海湾200余处。“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山东自古就与海洋经济有不解之缘,海洋经济发展源远流长。春秋时期,齐国“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被称为“海王之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积极开发建设海洋,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上世纪90年代,我省提出“海上山东”建设跨世纪工程;进入新世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陆续成为国家战略,山东海洋经济不断发展。2017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48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1%、全省生产总值的20.4%,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山东的发展,既要立足15.79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更要开发利用好与陆地面积相当的海域面积。我们必须从单一的陆域空间思维中解放出来,从单向以陆看海、以陆定海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更多面向海洋、倚重海洋,科学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走依海富民、以海强省、陆海统筹的宽阔大道。
(一)海洋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破解山东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加快向海洋进军。经济发展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资源和空间的竞争,谁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和空间,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导权。较之陆地,辽阔的海洋对于人类来说仍有更多的未知,但有一点十分清楚,海洋是尚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陆地上发现的资源海洋里都有,海洋里还蕴藏着很多陆地上没有发现的资源。随着现代海洋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有新资源被发现和开发利用,海洋在资源、环境、空间、战略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成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我省海域面积广阔,海洋文化、生物、能源、矿产、旅游等资源富集,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首位,开发利用海洋的条件得天独厚。经过多年发展,全省陆地开发已近极限,有的地方资源枯竭,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容量。目前,全省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1/6;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到2020年,多数大宗矿产不能满足需求。我们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率还比较低,而发达国家海洋开发早已突破50米,挪威的海上网箱养殖甚至达到100米。据测算,我省海洋牧场向30米、50米深的海域布局,每年可生产450多万吨优质水产品,将有效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耕地腾出休养生息的空间。可以说,丰富的海洋资源,既是山东海洋经济崛起的基本条件,更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我们破解资源环境的制约,固然要靠集约节约利用,但仅靠这一招解不开“魔咒”。认识一变天地宽,海洋这个“聚宝盆”就在我们身边!山东过去发展依托于海洋的开发开放,山东未来发展更要依靠海洋的高水平开发开放。要通过海洋强省建设,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高质量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彻底改变“万里海洋千年睡”的状况。
(二)海洋是现代科技的“新战场”,打造未来发展竞争新优势,必须加快向海洋进军。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与海洋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海洋观测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对海洋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深海探测和开采技术的发展,使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海水增养殖技术向农牧化、设施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了海洋生产水平。这些年,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纷纷制定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重点领域,力求保持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国内沿海省市围绕进军海洋同样呈现竞相发展的格局,从南部的广东到北部的辽宁,都纷纷出牌亮招。海洋已经成为高科技竞争的重点领域,谁率先突破关键技术,谁就能掌握海洋资源开发的主动权,就能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讲到山东的优势,我们一口气可以说出很多很多。但放在全国、全球竞争的大格局中,我们最值得自豪、最敢大胆喊出来的一个,就是海洋科技、海洋人才和长期积累形成的海洋产业基础。山东拥有全国近一半的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有22名两院院士;有中国海洋大学,还有一批高等院校设有海洋专业和学科;有32家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十五”以来全国近50%的海洋领域“973”“863”计划项目。全国唯一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及国家深海基地、大型综合海洋科学考察船等重量级国家创新平台都在我省。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留在“论文”中,一旦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就可能创造出新的产业;还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躺在“数据”中,只要加以分析运用,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成果;还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是单项的,如果在集成创新上再加把劲,就可以带来突破性的变革。高端科技就是现代的国之利器。现实一次又一次警醒我们,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求不到的,唯有靠我们自己。山东要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加快突破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海洋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由技术支撑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带动其他领域科技进步,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海洋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必须加快向海洋进军。海洋战略新兴产业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和整体水平。最近几年,海洋科技的重大突破,既推动了传统海洋产业的变革,又催生出新的经济业态,更促进了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带动形成了庞大的海洋食品、海洋药物、生态渔业等蓝色生物经济;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的运用,催生了海洋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产业;低碳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洋新能源、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崛起;海洋尖端装备制造技术的突破,带来了深海探测、开采、养殖等海工装备产业兴起。与此同时,海洋领域的产业融合,还催生了分享经济、跨境电商、海洋金融等新业态,带动形成了生产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的经济体系和生产模式。2014年以来,我省的海洋牧场、海上旅游、钓具、游艇、体育等产业有机融合形成新业态,综合收入年均递增200%以上。这些蓬勃发展的海洋新产业、新业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尽管我省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传统产业、传统动能占比高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海洋新兴产业仅占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的18%。我省是严重缺水地区,海水利用业发展水平,却远低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福建和广东等省。这种状况既说明了我省存在的差距,也显示了发展的潜力。只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我省海洋科技、人才等优势,找准海洋优势转化的科学路径,按照培育现代产业集群的定位要求,顺应海洋产业体系细化的新趋势,就完全可以把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海洋经济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展望未来,山东战略新兴产业将更多来自于海洋、来自于陆海统筹带来的产业跨界融合,海洋及海洋相关产业将挺起山东战略新兴产业的脊梁。
(四)海洋是连接五洲的“大通道”,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加快向海洋进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古以来,海洋就是开放包容的象征。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大航海时代以来,许多国家向海发展,通过拓展海洋空间、利用海洋资源快速崛起。上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和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也都集中在沿海,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独特地理位置,探索改革开放的新路径。可以说,我国对外开放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向海洋的挺进。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高水平全面开放新格局,海洋仍然是重要载体,海洋经济仍然是重要抓手,抓海洋就是扩大对外开放。山东集漫长的海岸线、良好的港口资源、面对日韩和东北亚的区位等优势于一体,但与沿海先进省份相比,对外开放的总体水平却不够高,无论是利用外资还是对外贸易都存在一定差距。有差距并不可怕,可以迎头赶超,可怕的是认识上转不过弯,那就跟不上趟啦!有的同志分析山东开放的差距,原因找了一大堆,就是没找到海洋优势发挥不够这一条。这本身就是封闭的表现。山东有海,我们理应自强自立,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不能抱着天赐的金碗,再抱怨天没给我们馅饼!总书记今年在博鳌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同时宣布了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我国开放将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全面扩大开放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充分用好海洋这个大通道,就完全可以打造出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山东开放新格局。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山东要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全省上下一定要站在事关国家根本利益、事关山东未来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海洋、定位海洋经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使命感,坚决践行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努力造就一个海上山东,谱写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华彩篇章!
二、聚焦聚力落实重要任务,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总书记对山东的要求,为我们建设海洋强省指明了主攻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全面实施《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为抓手,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聚焦重点任务、主要领域,着力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拓展发展空间,深挖潜力,提升水平,推动海洋基础设施、海洋产业、海洋文化、海洋生态环境等协调发展,不断积聚壮大海洋新动能,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点的海洋强省之路。
第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我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地区要想富也要先建港。世界排名前十的国际化大城市中,有8个是港口城市,并且都带动形成了极具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经济圈。我省港口吞吐量排名全国第二,拥有3个过4亿吨港口,基础条件较好,具有一些优势。但与世界一流港口相比,无论是港口集群化水平、业务支撑,还是港城港陆协同都存在一定差距。我们要把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着眼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重要措施,全面建设山东国际航运中心。
一是推进港口发展一体化。当前,区域港口之间的关系,正在逐步由相互竞争转变为抱团发展。美国的纽约-新泽西港,占据东海岸近30%的市场份额。日本东京湾区的东京港、横滨港、千叶港、川崎港等构建组合港,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口工业城市群。国内也有港口资源整合的成功案例,浙江省整合组建宁波-舟山港,去年吞吐量超过10亿吨,成为全球第一大港。我省港口资源分散、同质发展、内耗严重、竞争力严重不强。要对标全球知名大港,着眼一流,打造一流港口群。
二是推进港口装备智能化。智能化代表了港口发展的方向。青岛港建设的亚洲首个自动化码头,创出全球最高效率,提供了智慧港口建设的“中国方案”。要复制推广这一经验,推进港口建设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控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操作远程化、自动化、无人化,带动港口功能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三是推进港口业态高端化。现在,物流网络、港航服务等新兴业态已经成为港口盈利的新增长点。世界最发达港口非装卸服务占港口服务的比例超过70%,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也占近一半,我省港口基本还是以传统的装卸业务为主。要加快从单一的货物装卸港向物流贸易港转变,大力发展金融保险、船舶租赁、电商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打造世界一流航运品牌,再也不能单纯以吞吐量论英雄了。
四是推进港城发展协同化。加快构建以沿海港口为枢纽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着力提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保障水平,推动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和沿渤海、黄海的铁路大通道建设,积极发展海河、海公、海铁联运业务,不断延伸拓展港口服务的地域范围。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对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港口、产业、城市以及陆地、海洋之间联动协同发展,以一个港带强一座城。
第二,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培育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要把培育这些产业与优化我省海洋开发建设空间布局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向沿海、远海、深海、陆海四个层次推进,构建远近结合、层次鲜明的空间新布局,加快建立具有山东特点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一要做强做优沿海产业。沿海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域,也是现代海洋产业的集聚区。要坚持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并举,带动沿海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要发挥传统产业基础好、产业链长等优势,加强标准引领和品牌塑造,促进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联合、跨界融合,向全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发展。瞄准全球海洋高端产业发展领域,在关键技术环节、重点装备方面加快突破,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沿海海洋新兴产业集群。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要进园进区,这既能提高企业间协同发展能力,又可以腾出空间还海于民,让大众获得更多亲海空间。
二要做强做优远海产业。从近海走向远海,是海洋开发空间格局的优化,是资源利用的必然趋势。要着力提高涉足远海能力,大力拓展范围和层次,向远海要空间、要资源、要效益。远洋运输业和远洋渔业,是国际公认的极具发展潜力、能够涉足远海的产业。我省在这方面有比较优势。要注重提高这两个产业的发展质量,促进船舶建造、产品加工、贸易、物流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三要做强做优深海产业。深海大洋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开发深海可以大大丰富海洋利用立体空间,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要选准突破重点,加快集成一批重大技术,努力抢占深海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四要形成陆海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在陆海产业规划上加强统筹,用大写意描绘大蓝图,实现陆海多规合一;在支撑陆海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强统筹,用大手笔勾勒大形体,打造立体化陆海产业通途;在陆海产业要素配置上加强统筹,优化政策、金融等供给,支持沿海高质高端海洋产业发展,将陆域“以亩产论英雄”等经验运用到海洋,进一步优化要素配置效率;在经济利益协调体系上加强统筹,做好沿海区域与内陆区域的合作交流,倡导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形成利益共享体,推动钢铁、石油炼化等产业向沿海集聚发展,鼓励沿海园区到内陆地区建设蓝色经济飞地,形成全省参与海洋强省建设新格局。
第三,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向循环利用型转变。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海洋强省,海洋经济要上大台阶,生态文明更要上大台阶。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海洋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的美丽海洋,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碧波万顷、洁净沙滩。一要推动海洋绿色低碳发展。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越来越明显,有人将其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要顺应这一潮流,把环境约束转化为绿色机遇,加快发展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环保等绿色新兴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
二要推动海洋环境突出问题的解决。实施海陆污染一体化治理,推进陆上水域和近海海域环境共管共治,彻底消除黑臭水体入海,彻底清理整治近岸海域养殖污染。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打好渤海污染治理等攻坚战,确保3年时间明显见效。
三要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我省海域的海洋生态保护区、敏感生态区、自然岸线、海岛等区域,是海洋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域。要严格进行保护,加大受损区域的海洋生态修复,筑牢蓝色屏障,打造海洋生态安全的生命线。严格落实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海洋生态环境自然功能,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山东拥有500多个海岛,如同镶嵌在海域的颗颗明珠,熠熠生辉。省里已经确定在长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要按照国家公园标准,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探路子、树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优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快完善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生态修复等激励约束制度,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逐步建立湖(包括湿地、水库)、河、湾、岛“四长制”,压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三、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激发海洋强省建设动力活力
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的大前提、大逻辑。面对辽阔的海洋,我们思想解放的深度不够,视野还不够开阔,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思维等明显滞后。我们要推动思想再解放,坚决改变重陆地轻海洋、重近海轻远海、重浅海轻深海、内陆不靠海不吃海等陈旧观念,强化海洋意识,牢固树立海陆一体的全新海洋观,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深刻解放和发展海洋生产力,不断为海洋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探索新路径、开辟新局面。
要精准聚焦,加快推动重点改革突破。各级各部门要牢牢把握大势,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改革,坚定信心,贴身紧逼,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坚决把海洋领域改革的硬骨头啃下来、险滩渡过去。一要聚焦破解海洋管理多头分散、低效的难题。长期以来,海洋产业、海洋事务管理职能分散在发改、海洋与渔业、经信、水利、农业、交通、建设等十几个部门单位,四海龙王各管一方,造成海陆分割、产业隔离,综合性规划无法很好实施。要结合深化党政机构改革,下决心理顺涉海管理职责,把分散的管理资源整合起来,强化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建立集中统一的现代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加快推动由“管海”向“治海”转变,实现海洋治理有序高效。
二要聚焦破解海洋开发与保护不协调的难题。针对重开发、轻保护,保护不力与过度开发、用海海域紧缺与闲置浪费、管控过多过死与制度短板漏洞较多并存等问题,从构建机制入手,深化海洋开发保护体制机制改革,走出一条开发与保护相互协调的路子。要完善海洋开发保护整体战略规划,强化涉海专项规划衔接配套,健全海洋开发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市场化手段、法治化方法,推进海洋开发与保护有机统一,在高标准保护中推进高效率开发,以高质量开发提供高水平保护,引导海洋经济向集约、绿色、持续、创新发展转变。
三要聚焦破解要素配置不合理的难题。我省土地、资金、人才、劳动力、金融等要素配置不合理、流动不顺畅、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海洋领域表现更突出,必须从要素配置体制机制上加以突破。在下大力气破解各要素内部配置问题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各要素之间配置错位问题,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要注重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加以解决。
四要聚焦破解海洋领域投融资体制制约的难题。海洋领域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大、周期长、风险高,必须通过改革建立与新时代海洋强省要求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比如,要创立海洋领域PPP模式,激励引导民间投资发挥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也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创新融资、发债、结算、咨询、理财等多元投融资机制,支持有实力、有潜力且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也可以创新支持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制度、办法,构建稳定有序的滚动投入新机制,切实增强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推进海洋领域改革,要从我省实际出发,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注重于法有据,注重政策、法规配套衔接和系统集成,确保各项改革蹄疾步稳向前推进。
要积极作为,加快提高海洋开放层次和水平。海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合作型经济,只有坚持扩大开放,才能迸发活力、形成新局面。一是畅通蓝色经济大通道。突出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中央有关政策,加强与东北亚及“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地方性战略对接,加强沿线港口合作,推进港口互联互通,建立通畅安全高效的海上运输、物流、商贸大通道,促进资金、技术、资源、人才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带动山东制造和山东服务融入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分工格局。
二是推出引资引智大举措。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正席卷全球,吸引各方面资本、技术、人才等投向海洋恰逢其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招商引资引智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任务、硬性措施,统筹摆布,精心组织,有计划按步骤扎扎实实抓起来。招商引资引智关键是环境,要加强制度设计,主动提供服务,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鼓励创新创业。要聚焦重点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合理设计海洋产业链条,根据产业链条选准招商引资的目的地、目标企业、目标产品、目标技术、目标人才,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针对海洋发达国家、重点研发机构、有实力的投资基金和财团,实施精准化专业化的产业链招商,广泛引入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管理方式、先进模式、营销网络等。
三是打造开放合作大平台。要适应国际海洋合作新趋势,打造多层次、立体化海洋开放合作大平台,推动与各国和国际组织建立蓝色伙伴关系,构建海洋产业联盟,共建海洋产业园区。要理顺体制机制,推进园区集群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提高园区国际合作水平。要依托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扩大合作规模,打造东亚海洋经济合作的核心区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海洋经济体系。
四是实施国际产能大合作。我省这方面有基础、有潜力,不少海洋领域的企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优势条件,要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在水产品捕捞、养殖、加工、海上运输等方面的合作,带动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产业发展。省直有关部门要调查摸清产能底数,帮助企业做好市场分析,积极探索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
要提高标准,加快推进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我省海洋的优势积淀源于创新,寻求突破还要靠创新。要巩固发展领先优势,持续强力实施科技创新,不断激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一是全力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要积极对接国家海洋战略需求,再打造一批科研平台,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要壮大我省特有的战略科技力量,集中配置资源,积极开展前沿引领性、战略性、基础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努力在几个前沿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尽快在山东打造多层次、多类型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东半岛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全力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果转移转化就是落地生金。事实证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虽然难,但只要思路清、体制新、方法活、链条通,说难也不难。目前我们各方面的支持政策还是比较完善配套的,但为什么还出现成果找不到好出路、企业找不到好成果的“断崖”现象?甚至还出现在我省“开花”到外省“结果”现象?这里边固然有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但很重要的是后续工程配套和工程承接跟不上去、承载不起来,缺乏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和大规模制造生产的能力。下一步要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布局建设工程技术类院校、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进工程技术人才。要结合加强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海洋高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中心,引入国外先进运作模式,明确目标方向,重点破解产学研对接不及时、不精准、不顺畅等难题,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连接融合。要布局一批高水平专业化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高端创业孵化平台,在有条件的企业布局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工作站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以关键技术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上下游产业高效衔接配套,催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龙头企业。
三是全力打造海洋科技人才集群。哪里能让人才创业创造、实现价值,人才就往哪里流动,现在有不等于明天还会有,现在没有不等于永远不会有。要为人才提供更好创业环境,包括创业扶持、金融服务、技术转化服务和招才政策等,让他们在山东就能创办领办企业、成就事业梦想、实现人生价值。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梯度培养机制,强化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人才来开展科研。要通过国际化联合共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形成协同创新团队,增强区域创新要素凝聚效应。注重汇聚涉海科教资源培养人才,整合资源推动科教园区建设,壮大海洋科教力量。
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以党建引领发展、促进发展、保证发展,推动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落实落地,确保海洋强省建设正确工作方向。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海洋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谋划全面工作都要考虑海洋工作,研究经济工作都要研究海洋经济。特别是沿海各市党政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抓海洋工作,学习海洋资源、科技、工程新知识,了解海洋产业新业态,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势,努力练就一身遨游海洋的“好水性”,成为经略海洋的“弄潮儿”。要坚持全省“一盘棋”,“十大行动”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有关市要健全工作机制、搞好衔接配合,驻鲁机关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要关心、支持、融入海洋强省建设。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汇聚海洋强省建设的磅礴力量,奏响新时代的蓝色交响曲,让山东人民的蓝色梦在奋斗中变成现实。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巍峨灯塔的导航下,开足马力,劈波斩浪,奋力开创海洋强省建设新局面,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 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长期专注于智慧海洋、智慧渔业、智慧自然资源领域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软硬件系统开发、大数据平台建设以及智慧海洋规划咨询等服务,擅长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北斗导航系统(BDS)、三维可视化制作与虚拟现实、大数据与云计算五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服务领域涵盖海洋生态环保、海洋资源管理、海洋预报减灾、海洋执法、海洋发展规划、海洋经济、水产品、渔政许可、渔业产业、渔业执法等。
第五篇:鲁发[2009]9号中共山东省委_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鲁发[2009]9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步伐,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发展潜力巨大,是服务业的龙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繁荣发展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必然要求。旅游业兼具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是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最具典型性的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总量,还可以有效提升文化软实力。我省是文化大省、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对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还不够突出。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旅游对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度,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需要。旅游消费是大众消费、最终消费,拉动社会消费作用明显。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对扩大消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按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培育和发展旅游消费,努力把我省巨大的旅游消费潜能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能力,拉动社会消费快速增长,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明确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参与联动、旅游品牌带动、大企业大项目拉动,努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旅游强省,打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基本原则。一是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发挥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统筹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挖掘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建设旅游项目,形成文化与旅游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旅游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树立大旅游观念,发挥一二三产业各类资源的旅游功能,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精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三是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突出发展城市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统筹城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旅游要素合理配置、统筹城乡旅游市场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科学开发,永续利用”,在保护环境中促进旅游发展,在旅游发展中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目标任务。近期目标:到2012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达到3.5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达到3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800亿元,使我省旅游经济总量、旅游接待规模、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发展环境进入全国前列;旅游产业素质显著提升,旅游经济效益显著增强,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初步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远期目标:到2020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达到5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达到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0亿元,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更加繁荣,建成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一)科学规划旅游经济布局。按照“一体两翼”经济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济南、青岛两大优秀旅游城市群为核心,以济青旅游经济带为主体,以鲁南、鲁北旅游经济带为两翼,构筑山水圣人旅游线、黄金海岸旅游线、逍遥游旅游线“三大精品线路”和大运河与水浒文化旅游区、沂蒙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区、黄河三角洲自然生态旅游区、齐文化旅游区“四大旅游区”,形成科学完整的旅游区域布局。
(二)合理配置旅游目的地要素。在全省旅游总体布局的框架内,以城市为主体编制区域旅游目的地规划,按照城市不仅要为市民服务,也要为游客服务的原则,合理配置旅游目的地要素体系,提升区域旅游功能。加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科学规划城市色彩和空间布局,大力培育城市旅游特色街区和夜间旅游集中消费街区。重点旅游城市要按照国际标准,高水平策划一批标志性城市旅游景观,创意一批大型旅游演艺项目。编制城乡一体化旅游规划,加强城乡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包括学校、机关、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城市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具有旅游功能的城乡社会资源向游客开放的制度,促进各类资源向旅游领域聚集。
(三)完善现代旅游交通体系。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省内国际机场要增加国际航线航班密度,优化通往日本、韩国等主要客源国城市的航线布局。济南国际机场要尽快开通直航日本、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航线,青岛国际机场要争取开通直航欧美客源国的国际航线。要与大旅行社联手,通过发送旅游包机,将潍坊、临沂、东营、济宁曲阜支线机场建成旅游机场。抓住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机遇,加快沿线重要旅游城市间的道路连接,优先安排通往景区的道路建设。尽快开通通往国内主要港口城市以及通往日本、韩国的游船、邮轮。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要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规划设置4A以上旅游景区引导标识。
四、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一)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积板探索建立适应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旅游规划和不影响自然环境的所有旅游资源都要推向市场。推进国有旅游景区转换经营机制,加快经营类事业单位国有旅游景区转制改企,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模式,以特许、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依法对景区(点)经营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以集中规划、成片开发的形式,依法取得旅游景区经营权.支持旅游企业依照有关政策,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以及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形式筹措发展资金。
(二)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旅游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开放步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旅游交流合作与竞争。重点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旅游板块的合作,主动融入环渤海旅游经济圈。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世界著名旅游企业的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利用国际会议、国际友好省州(城市)、国际重大旅游会展等平台加大促销力度,提升我省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大力开发入境旅游市场,以日本、韩国、港澳台市场为重点,梯次开发俄罗斯新兴市场、欧美远程高端市场,建立较为稳定的入境旅游客源地体系。鼓励支持旅游大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旅游合作与竞争,有序推进出境旅游平稳发展。
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旅游产品改造升级。适应旅游业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的发展趋势,着力开发滨海、温泉、湿地、会展、邮轮、养生康体、葡萄酒庄等高端产品,加快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展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提升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蒙山旅游区、微山湖旅游区等重点旅游区的休闲度假功能。挖掘泰山、“三孔”、蓬莱阁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文化内涵,开发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国内一流的旅游演艺、购物、修学等项目,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等,培育一批特色精品旅游景区。在山水圣人、黄金海岸两大骨干旅游线路,抓好一批投资额50亿元以上的旅游大项目,培育一批现代旅游产品,把山水圣人旅游区打造成中华文化精品旅游目的地,把黄金海岸旅游区打造成中国温带海滨旅游度假目的地。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入推进旅游强县、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创建工作,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田园风光,利用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等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高科技农业、休闲渔业等乡村旅游产品。支持具备条件的村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支持以城市为中心,规划开发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环城市旅游休憩带。
(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旅游产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各地通过行政划拨、联合重组、相互参股、破产兼并等多种形式,组建以旅行社为龙头,涵盖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要素”于一体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加大引进国际、国内大旅行社的工作力度,支持其在省内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利用大旅行社网络优势开拓市场。支持中小旅行社进社区、进旅游饭店,为城乡居民提供旅游便利服务。深化与携程网、同程网等国内重要旅游电子营运商的战略合作,为自助游、自驾车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等网络化服务。加大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演艺、旅游餐饮、旅游商品等旅游企业的整合重组力度,鼓励旅游企业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培育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国际知名品牌。到2012年,全省要有2家以上旅游大企业进入全国知名旅游大企业行列。
六、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
(一)加强“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为龙头,以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品牌为支撑,以企业旅游品牌为基础的“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各城市要凝练文化特色突出、主题个性鲜明的旅游形象口号和标识。推出一批我省标志性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品牌。在旅游经营领域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规范旅游服务行为,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组建“山东客栈”、“鲁菜馆”旅游企业管理集团,使之成为“好客山东”的重要载体。
(二)加大“好客山东”旅游形象品牌宣传力度。将“好客山东”纳入公益宣传,在省级主要媒体开设“好客山东”专题栏目。各地要在当地媒体设立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版块,在重要口岸、机场、车站、码头以及公共场所设立“好客山东”系列文化旅游品牌公益广告,纳入相关市政、路政建设规划。建立城市旅游宣传相互代理机制。宣传、外经贸、外事、侨务、台办、贸促会等部门和单位,要运用各种平台和渠道开展“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在对外宣传、重大文化经贸交流活动中使用“好客山东”标识和带有“好客山东”标识的宣传品、纪念品、名片等。
(三)加强“好客山东”服务质量建设。在全省旅游行业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省文明办会同旅游、质监等部门出台“好客山东”服务标准,在全省服务行业组织开展“好客山东”服务竞赛活动。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旅游咨询、旅游投诉、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旅游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建立旅游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失信惩戒和媒体披露制度。实行旅游安全准入制度,确保旅游安全。
七、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一)优化旅游消费环境。积极推行《全民旅游休闲纲要》,培育旅游消费观念。各级各部门、单位要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积极提倡带薪休假与现行假日制度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休闲旅游的弹性休假安排。支持将修学旅游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奖励旅游、福利旅游,所需费用列入企业经营成本。研究探索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与等级挂钩制度。大力推进旅游“一卡通”,引导旅游企业联合推出一批旅游功能完备的惠民旅游线路。加快旅游服务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和旅游发展需要,逐步增加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应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促销经费保障机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合理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旅游项目优先安排供地。支持旅游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滩、荒岛和采矿塌陷区开发旅游项目。支持旅游大企业规模扩张,在收购、兼并、重组过程中涉及存量土地、房产转让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允许新建旅游企业注册资金分期注入,分批到位。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年内将国家和省出台的旅游企业与工业企业水、电、气实行同等价格政策落实到位。将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推向市场,通过公开招投标委托旅行社代理有关会议、交通、食宿、考察等事项。
(三)强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支持力度,整合优化全省旅游教育资源,组建山东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打造我省旅游的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建立省、市、县、企业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强化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培训。鼓励引导各类旅游人才到基层旅游企业就业,支持旅游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端旅游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服务人才。逐步建立完善导游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机制。
(四)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摆到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建立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要重视旅游部门和旅游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养选拔和交流使用力度,将旅游干部培训纳入省市干部培训规划。宣传、发展改革、财政、建设、交通、文化、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具体措施,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为建设旅游强省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