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关于当代中学生绿色消费情况报告
研究关于当代中学生绿色消费情况报告
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所以当今中学生这种自成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而我们这次的调查课题旨在了解学生的消费问题,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饮食,娱乐和其他各方面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以及消费心理,从而对此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消费观,进而初步反映当代中学生的消费问题。,当代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储蓄观念淡薄,财产意识需培养和加强;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对同学们的建议:中学生应正确消费观念,它的确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消费心态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提高中学生理财能力应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让我们成为金钱的主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自己对金钱的管理能力。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品牌,盲目的攀比,不要挥霍无度.要有目的的,有限度的消费。
第二篇:关于当代中学生绿色消费情况结题报告
关于当代中学生绿色消费情况结题报告
地信一班 李强
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所以当今中学生这种自成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而我们这次的调查课题旨在了解学生的消费问题,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饮食,娱乐和其他各方面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以及消费心理,从而对次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消费观.从而初步反映当代中学生的消费问题.一,金钱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金钱的价值观可浓缩为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人奉引的信条.它说明了,人没有钱不能生存,但并不是为了钱而生存的.金钱是有两面性的.首先,从物质交换的角度看,金钱的的确确是万能的,它能买到你需要的一切物质方面的东西,但是统观人类活动的全部,可以发现金钱是很大的局限性.有了钱,固然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未必能获得精神上的富裕, 例如知识,能力,亲情等等,都难以用金钱买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富裕,但也给人们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改变.从前,有不少人谈钱色变.可如今,却在金钱的魔刀下面动摇了,不但理直气壮地谈钱,并且千方百计地挣钱,人们都尽情享受着金钱带来的快乐.诚然,靠勤劳致富的人们赚了钱以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也是无可非议,但令人担忧的是,作为社会成员一部分的青少年,也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大众传播媒介中受到不良影响,慢慢滋生了金钱崇拜的心理.因此,金钱与消费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上产生了猛烈的撞击.二,近朱者赤,过墨者黑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对金钱的认识也往往受大人的影响.在波涛汹涌的经商大潮中,那些腰缠万贯的大款们在还青少年的心目中占据地位越来越突出,“有钱就可以得到一切”,“有钱就不会被人看不起”的金钱价值观正在日趋形成,它们侵蚀着还需少年纯洁的心灵.金钱至上的观念在朦胧中被他们所接受,使他们的社会主义的责任心,义务感和社会道德观念日趋淡化.三,羡慕与攀比
羡慕,是一种往上看的感觉.当一个人拥有了你一直想拥有却没能拥有的东西时,你理所当然的会羡慕.别人有了私家车,你会羡慕;别人有了自己的房你会羡慕;别人的车子比你的档次高,你也会羡慕;别人的驻扎比你的豪华,你还会羡慕.这是一种抬头仰视的感觉.这种仰视会给我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带来打击.攀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以这样说,攀比心理人人都有,只不过每一个人攀比的对象各有不同,攀比的内容五花八门罢了.但不管怎样的攀比,其结果却很有限:一是把攀比变成一种发奋图强的动因,进而赶上和超过攀比对象;二是把攀比变成不满和牢骚,自惭形秽,怨天尤人;三是把攀比变成不切实际的想象,空中建楼阁,想入非非;四是把攀比变成诋毁别人的理由,无中生有,以求心理平衡;五是把攀比变成自我解脱的理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人不如人,不如不比人;六是把攀比变成对亲人的一种伤害,别人能怎样,你却不如何;七是把攀比变成劝进的一种方法,人家有作为,你也能成才;八是把攀比变成一把双刃剑,欺己损人,把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环境或者是别人的无能;九是把攀比变成依附于人的偏见,摇尾乞怜;十是把攀比变成诱发兽性的因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等.五,反思后的疏导
面对中学生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如果不认真疏导,必将成为中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顽症.因此,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包括中学生自己都应该深刻地反思,充分认识到,这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滋生出来的金钱主义思想是不容忽视的,理应为学样工作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广大中学生进行金钱价值观的教育应提到日程上来,并且家长也应该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严格要求孩子,让他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1, 完全决策权:指中学生能完全支配所占有的金钱,如买书,光碟,衣服,体育用品,卫生用品,零食,小型电子产品等金额较小又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不大的商品时所拥有的决策权.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才是完全的商品消费者,一般所指对中学生的消费分析也即指对拥有完全决策权的中学生的消费分析.2, 参与决策权利:关于这一部分的消费可能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不大,但所涉及金额较高,使个体的消费决策权降低,家庭的权力开始增加.比如购买电脑及其他贵重电子产品,个人旅游,出国留学等情况.此时中学生个体的决策权力下降,最终决定将受家庭影响,但我们看到整个家庭的消费决策仍然以中学生为中心.因而纵使我们不能把此时的中学生作为完整的消费客体研究,但还是该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3, 决策参考权:很多时候,当家庭一些消费决策与中学生个体关系虽然不大,但所涉及金额较大时,家长仍会征求子女意见,在减少决策风险的同时,也在寻求家庭成员的广泛支持,如买房,买车,购买高档家电……,在中学生所能参与的经济活动中,决策参考权最不具有决定权,除农村市场以外,这一层面中学生参与的消费活动一般不会引起商家的注意.一,当代学生消费新概念: 1.理性消费是主流
2.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二,当代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为了进一步了解调查,我们小组制定出调查问卷专门针对我校的高一学生对于消费观的看法进行调查,针对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消费,支配金钱的方法,生活的基本费用进行调查.在这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分组讨论法,问卷调查法,查阅,查寻资料法,总结分析法.并且,我们小组在研究时有明确的分工,以方便调查.我们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1)确定课题——设计研究方案——作开题报告——探索研究——报告研究成果.(2)进行分工(3)确定研究方法
(4)进行问卷制作及问卷的发放和回收(5)对问卷进行统计并针对某些问题分析(6)进入活动后期的整理分析及总结 一,结题感受
通过这次研究活动,培养了我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我们群体协作的精神,坚定了我们行动的信心;通过研究性学习,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社交能力,口才能力,对于消费方面的相关知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探索,使我们对原有知识有了更透彻的理解;通过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对问题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实施手段.我们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成功进行,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和师生们的共同协作是分不开的.所以说,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更体现出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二,对同学们的建议
中学生应正确消费观念,它的确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消费心态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提高中学生理财能力应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让我们成为金钱的主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自己对金钱的管理能力.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品牌,盲目的攀比,不要挥霍无度.要有目的的,有限度的消费,毕竟我们还是学生衣食住行靠的都是父母……现在花的钱都是父母血汗钱,更应该节制,当用则用,当省则省.课题由来(研究背景)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当今中学生这种自有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研究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卷调查法,查阅查询资料法,总结分析法 备用课题 高中生恋爱问题 研究阶段 收集资料 汇总资料
分析数据,得到相关结论 形成论文 所需时间 2~3周 预期成果
分析中学生消费情况,引导中学生绿色消费 指导教师 建议和意见
下面是我们小组对中学生消费倾向的调查问卷,参与人员包括:高中生初中生.中学生消费问卷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您经常吃零食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2.您经常购买辅导书吗 A.经常 B.一般 C.偶尔;3.您买东西时讨价还价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4.您经常购买一次性用品吗 A.经常 B.一般 C.偶尔;5.您经常光临路边摊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6.您购买衣服时抱着什么心态 A.喜欢就买 B.必要才买 C.合适就买;7.您的消费理念是什么 A.做好消费计划 B.肆意挥霍 C.能省就省;8.您在花钱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A.什么都不想 B.不花白不花 C.该花就花;9.同学过生日,您会如何选择礼物 A.自己动手制作 B.去商店买便宜实惠的 C.越贵越好;10.您选购时一定要名牌吗 A.一定要 B.无所谓;调查结果 高中生 初中生 A B C A B C
1.65% 33% 2% 80% 19% 1% 2.55% 35% 10% 67% 30% 3% 3.29% 20% 61% 19% 11% 70% 4.64% 23% 27% 65% 26% 9% 5.50% 48% 2% 60% 33% 7% 6.55% 33% 12% 46% 19% 35% 7.37% 23% 40% 36% 15% 49% 8.46% 34% 20% 37% 24% 39% 9.7% 66% 27% 12% 58% 30% 10.32% 68% 37% 63% 问卷分析
大多数中学生会按照自己的喜好买东西,根据以上数据看重实用的比例大于注重品牌,但也只有百分之十二的人会在购买前考虑到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有少部分人对自己的花费作了一个计划,并坚持到现在.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财习惯,但很多中学生还在盲目的消费.心得体会 付出才会有收获
——研究中学生消费心理的心得体会
作为本次活动的组长,我觉得我自己还是很负责的.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研究性学习结束了,我们的汗水也付出了,接下来就是慢慢的收获了吧...是的!我觉得我有了很大的收获,越是困难,越要坚强向前.我们小组就是本着这种精神才能够取得这次活动的成功.在活动组织方面,我的组织能力的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动手动脑方面,我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也都有了很大进步.在这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经验.在面对困难时,我想我已有了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在困难中变得坚强.当然,这次活动的成功也要归功于我的组员们,虽然组长这一职务是“主心骨”,可是如果没有我这些任劳任怨的组员们的帮助,我想我们这次活动也不会那么顺利的完成.就算在这过程中有些小小的失误,但是我们还是成功的挺过来了,不是么
总之,努力付出了才会收获到丰硕的果实,大家在一起团结,一起面对困难,才能够让困难迎刃而解!相信我们,我们是最棒的团体!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研究关于当代中学生绿色消费情况结题报告
中学生绿色消费
——研究关于当代中学生绿色消费情况结题报告
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所以当今中学生这种自成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而我们这次的调查课题旨在了解学生的消费问题,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饮食、娱乐和其他各方面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以及消费心理,从而对次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消费观。从而初步反映当代中学生的消费问题。
一、金钱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金钱的价值观可浓缩为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人奉引的信条。它说明了,人没有钱不能生存,但并不是为了钱而生存的。金钱是有两面性的。首先,从物质交换的角度看,金钱的的确确是万能的,它能买到你需要的一切物质方面的东西,但是统观人类活动的全部,可以发现金钱是很大的局限性。有了钱,固然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未必能获得精神上的富裕,例如知识、能力、亲情等等,都难以用金钱买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富裕,但也给人们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改变。从前,有不少人谈钱色变。可如今,却在金钱的魔刀下面动摇了,不但理直气壮地谈钱,并且千方百计地挣钱,人们都尽情享受着金钱带来的快乐。诚然,靠
勤劳致富的人们赚了钱以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也是无可非议,但令人担忧的是,作为社会成员一部分的青少年,也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大众传播媒介中受到不良影响,慢慢滋生了金钱崇拜的心理。因此,金钱与消费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上产生了猛烈的撞击。
二、近朱者赤,过墨者黑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对金钱的认识也往往受大人的影响。在波涛汹涌的经商大潮中,那些腰缠万贯的大款们在还青少年的心目中占据地位越来越突出,“有钱就可以得到一切”,“有钱就不会被人看不起”的金钱价值观正在日趋形成,它们侵蚀着还需少年纯洁的心灵。金钱至上的观念在朦胧中被他们所接受,使他们的社会主义的责任心、义务感和社会道德观念日趋淡化。
三、羡慕与攀比
羡慕,是一种往上看的感觉。当一个人拥有了你一直想拥有却没能拥有的东西时,你理所当然的会羡慕。别人有了私家车,你会羡慕;别人有了自己的房你会羡慕;别人的车子比你的档次高,你也会羡慕;别人的驻扎比你的豪华,你还会羡慕。这是一种抬头仰视的感觉。这种仰视会给我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带来打击。
攀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以这样说,攀比心理人人都有,只不过每一个人攀比的对象各有不同、攀比的内容五花八门罢了。但不管怎样的攀比,其结果却很有限:一是把攀比变成一种发奋图强的动因,进而赶上和超过攀比对象;二是把攀比变成不满和牢骚,自惭形秽,怨天尤人;三是把攀比变成不切实际的想象,空中建楼阁,想入非非;
四是把攀比变成诋毁别人的理由,无中生有,以求心理平衡; 五是把攀比变成自我解脱的理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人不如人,不如不比人;六是把攀比变成对亲人的一种伤害,别人能怎样,你却不如何;七是把攀比变成劝进的一种方法,人家有作为,你也能成才; 八是把攀比变成一把双刃剑,欺己损人,把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环境或者是别人的无能; 九是把攀比变成依附于人的偏见,摇尾乞怜; 十是把攀比变成诱发兽性的因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等。
五、反思后的疏导
面对中学生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如果不认真疏导,必将成为中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顽症。因此,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包括中学生自己都应该深刻地反思,充分认识到,这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滋生出来的金钱主义思想是不容忽视的,理应为学样工作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广大中学生进行金钱价值观的教育应提到日程上来,并且家长也应该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严格要求孩子,让他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
1、完全决策权:指中学生能完全支配所占有的金钱,如买书、光碟、衣服、体育用品、卫生用品、零食、小型电子产品等金额较小又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不大的商品时所拥有的决策权。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才是完全的商品消费者,一般所指对中学生的消费分析也即指对拥有完全决策权的中学生的消费分析。
2、参与决策权利:关于这一部分的消费可能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不大,但所涉及金额较高,使个体的消费决策权降低,家庭的权力开始增加。比如购买电脑及其他贵重电子产品、个人旅游、出国留学等情况。此时中学生个体的决策权力下降,最终决定将受家庭影响,但我们看到整个家庭的消费决策仍然以中学生为中心。因而纵使我们不能把此时的中学生作为完整的消费客体研究,但还是该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
3、决策参考权:很多时候,当家庭一些消费决策与中学生个体关系虽然不大,但所涉及金额较大时,家长仍会征求子女意见,在减少决策风险的同时,也在寻求家庭成员的广泛支持,如买房、买车、购买高档家电……,在中学生所能参与的经济活动中,决策参考权最不具有决定权,除农村市场以外,这一层面中学生参与的消费活动一般不会引起商家的注意。
第四篇:当代中学生的消费的调查报告
当代中学生消费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
一、中学生面对市场的情感消费,总是跟着朦朦胧胧的感觉,盲从的跟风意识。
二、中学生在广告时常中,无意瞄中商品,形成攀比心理,总是跟踪名牌效应。
三、逐步形成的消费造成心理——自我感受良好。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中学生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与我们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另一股重要力量,因此,关注中学生消费状况,把握中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感与符号之间——当代中学生的消费行为
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的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1]在中学校园里情感丰富的学子们的消费行为必然有其诸多的表现:
(一)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费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特点,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则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因为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一般来说,中学生更愿意购买能使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最中限度满足的商品,他们的消费行为更注重感官的满足。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感官来感知、认识世界,而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样一件商品,只因为颜色稍有差异或包装稍有不同,中学生消费者可能一眼看中,进而购买,也可能一瞥过后,再不理会。换言之,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当外面的某个事物被他们感知并激发起他们的情感时,他们会如醉如痴地紧紧追随。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更容易跟着感觉走。其次,中学生的自主独立性逐渐增强,依附和从众心理不断减低。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中学生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情感和直觉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情感和理智相撞击时,一般偏重于情感,容易感情用事。同时,中学生在消费中的情感“两极性”心理也非常明显,肯定与否定都比较明确,强度也比较中。某种商品只要符合个人需要和兴趣,引起肯定的情感,便会形成对商品的偏爱和追求之心,即使没有多余的资金也会想方设法的寻求大人或是亲戚帮助,进行购买;反之,就会产生一种否定和抵触的情感,对商品厌恶、拒绝,特别是对于长辈认为可以的衣服鞋袜,但是在他们的认知领域里,没有潮流的气息,也会置之不理。
(二)无法抗拒的符号消费
法国的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一件商品,它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中。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2]于是,人们选择和消费的产品或品牌成了自我表现、体现个性的工具,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符号象征,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的标记。因此,符号消费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符号表现形式:一是“趋同”,二是“示异”。所谓“趋同”,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层或小团体的相同、一致和统一。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这一物品自己并不需要,但也随中流去购买。“购买”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所谓一致性。同学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别人有匹克,我也要匹克。趋同性的时尚消费让中学生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就如同获得了迈入“时
髦社会圈”的入场券,从而摆脱了“落伍”的诟病。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和不同。你用传呼机的时候,我已用上了手机;你刚用上200元的手机,我却早已用上300元的甚至1千元的,以此来显示我的与众不同,让同学羡慕起到我独立鸡群的效益。
(三)“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费
“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代表着什么?什么都不代表。他能成为什么?一切,或者几乎是一切。因为他孤独地处在上百万孤独者身边,他受到一切利益的摆布。”[3]
今天的莘莘学子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他们追求新颖,需求多样,引领消费时尚;他们活泼感性,率性而为,消费却不免冲动。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里,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他们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涂指甲,买发夹够首饰买项链虽然生活费不高也能节约成就自我满足的心理需求。
二、躁动的需求——消费行为的心理成因
现在的中学生年龄中都在13——17岁左右,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较舒适的环境、条件下,心理应变及承受能力都较差,外界的变化会对其心理产生较中的影响。中学生消费也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下进行的。
(一)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与中学生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4]是消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或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但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它们之间实际上存在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任何一个因素也同时被其他因素影响或决定。消费行为就是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某一时点上,又可以看作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比如消费者的某种感情反应状态(如生气或惊喜),某种认知反应状态(如对某个品牌的认知度或评价),某种行为反应(如对某种品牌的消费),都是上述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其中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整个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的消费者个体或群体,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虽然消费者消费心理(消费的决策过程)是未知的,但消费者外现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环境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而且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中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外现为不同的消费行为。
(二)心理特征指引下的独特消费心理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进入青春时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又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在青春期,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能力、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均获得了较中发展,个性基本形成。与这些心理发展状况相适应,青春中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点:由于自身逐渐增长的知识面,因而在消费时追求知识性;由于对新鲜事物的热衷,在消费时会追求时尚性、潮流化,强调美观中方;由于个性强烈,在消费时会情绪行动,即兴即买,冲动性购买往往多于计划性购买;由于富有创造性,也会在消费时注重个性,追求与众不同。
虽然中学生经济尚未独立,但他们已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在购物时自身意志力较差,只要兜里有钱就会迫不及待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及吃的东西。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上,就是:
1、追求新奇。中学生虽身在校园,却有很多的社会接触如外出的父
母和长辈的社会经验和积累的言传身教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力,也能自主的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同时又没有经济的压力,没有成年人较重的工作、社会、家庭压力,真正可以放开束缚随心所欲的进行一些消费,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新奇的产品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有些学生达到了不奇不要,无奇不买的地步,甚至到了追求怪异商品的阶段。
2、强调“美感”。即要求商品的美学价值能与自己的审美观点相一致。但中学生所讲的美感与传统美学所讲的美感并不完全一致。在他们的眼中,也许残缺是美的,不对称也可以使美的„„只要“我”觉得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选“它”没有理由。
3、追逐时尚。生理与心理的渐趋成熟使得中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而时尚活动莫过于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时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广泛关注,又正好契合中学生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特征。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总之,在这个经济飞跃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正确引导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同时与家长密切配合教育,以节俭勤劳为突破口,做到真正正确的消费。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
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
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传统消费伦理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其中也无形的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使得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是社会和高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本文提出几点看法,以供探讨。
第一章、大学消费伦理存在的问题
(一)由虚荣心造成的攀比性消费在蔓延
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在虚荣心的潜移默化下,不管不顾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处处互相比较,一味追求虚名。衣服要穿名牌的,手机要用最好的。很多商品, 在购买的前夕, 大学生脑海里浮现的就是, 谁谁都有了, 我也要去买。为了自己的虚荣心,挥霍父母那些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有些甚至为了满足欲望借钱消费。
(二)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被淡化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我们党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中,一直保持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但当代大学生在巨大的市场诱惑面前,其行为失去经济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其出现的高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正是淡化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表现。
第二章 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与世界全球化在带给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冲击着我国的政治体制、传统文化、人们的行为习惯。有一些不正风也侵入到校园,如奢侈消费、超前消费等等。使大学生对“节俭”美德淡化,造成消费伦理的扭曲,把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抛弃了。
(二)媒体广告的诱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电视为载体的消费文化也瞄准公众,不停的围绕消费旋转。加之今天的广告形式层出不穷,它凭借艺术化和魅力化的宣传鼓动,也激活了人们的心理欲望和消费需求。
二、家庭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收入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客观上使得家长能够提供给孩子更多生活费用和物质保证。
(二)家庭的盲目支持
在中国,孩子是父母的心血。父母对子女的呵护和爱体现在物质上的满足,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都给予满足。他们不去考虑培养孩子的合理消费,鼓励子女奢侈花费,帮助子女树立名牌意识。他们认为这样是爱孩子。家长的这种盲目的支持和溺爱心态在客观上助长一部分学生非理性的消费。
三、校园环境家庭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大学教育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很缺乏,尤其是高校。很少有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进行调查和研究,也无从谈起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消费。
(二)集体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年龄原因,思想还不够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确立起来,容易受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容易形成不健康的消费,产生错误的消费伦理。
四、个人自身原因
(一)盲目的攀比与虚荣心理
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学生的消费攀比。大学校园里攀比成风,就是因为爱慕虚荣。有些同学家庭经济比较良好,他们通过日常的衣食住行和学习用品无形中显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还有一些同学本身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很一般,但是看到别的同学拥有高档的学习用品或者高档的时装、手机等,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为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所以出现了攀比消费。盲目的攀比消费,会给家庭造成负担,严重的也会酿成不良的后果。
(二)个人自身的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他们从小有家长关怀和照顾,到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是把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不正确的消费伦理带到生活中,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第三章 培育大学生正确消费伦理途径
一、发挥舆论传媒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 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管,一是要加强对广告内容、广告真实性的评估,那些具有明显消费主义倾向、危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广告要禁止播出、刊登。二是对电视、电影和娱乐节目,把好质量关、内容关,坚决杜绝带有暴力和拜金倾向的低俗文化产品走向市场。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伦理。
(二)加大大众传媒正面宣传
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消费道德教育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形式,具有面广、形式生动灵活的特点,因而更容易对大学生进行消费伦理方面的教育。我们可以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弘扬民族精神。
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一)合理控制大学生的日常消费
子女在外读大学,尽管离家,离父母很远,但是,父母并不能因为距离而暂停对子女的监管,相反,应该随时关注。父母应该与孩子共同探讨一下近期孩子的支出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这也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对于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可用资金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扭转伦理关怀重心
在中国家庭中,伦理关怀重心总是放在年轻一代身上。当然家庭的消费支出也更多地往年轻一代身上倾斜。所以,随着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父母对子女的爱全集中在经济的一味满足上,也造成大学生消费的不理智。因此,家长不能只对孩子倾注无限的爱,也应该让子女了解父母的苦心,让他们知道自己也需要回报父母。这样,大学生才能在这种伦理关怀的互动中成熟、长大,才能从心灵深处体谅父母,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
三、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
(一)延伸优良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消费伦理方面一向提倡勤俭节约,节俭不仅仅是个人的消费问题,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早在几千年前,诸葛亮就曾指出,“夫君子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倡导感恩教育
一个有道德的人,心里常怀感恩之心。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存有感恩之心,就会将这种感恩之心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回报他人和社会。要通过经常性的互动交流、生动的事例和实践等,让他们真正体会父母的不易。要让大学生看到,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为一个走进“象牙塔”的“天之骄子”,父母在每一个大学生的身上都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和心血。
四、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消费伦理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和规范, 只有通过大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才能被大学生接受并自觉履行。要形成正确的消费伦理, 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发挥自身的主动精神;第二, 循序渐进的方法。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保持自己正确的消费伦理观, 并逐渐使其转化为内心的信念。
(二)加强自身消费责任意识
大学生肩负报效祖国的重任,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树立责任意识。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教育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引导他们在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做到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