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人与海鸥》说课稿好[精选]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老人与海鸥》。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法、说学情分析、说教学准备、说课时安排、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十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第七组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针对这一特点以及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情感目标: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知识目标:学习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有怎样的感情
难点: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四、说教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本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读中走进文本,在画中亲近文本,在谈中融入文本,在写中流露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另外,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学法上我设计整合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用质疑法阅读课文,运用勾画、批注、圈化、朗读、想象的方法,品味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知识的接受,点燃他们热情的火花。
本篇课文感情真挚,文字流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特别适合学生读中感悟,因此在教法上我采用以读悟情的方法,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趁热打铁,进行了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小练笔。让学生把在学文中的真情流露记录下来。运用图片、视频、背景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教学法,又配合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体会出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读文时的感情的表达。
五、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让学生从理解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到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深刻领悟,仅凭想象难以感受其中的内涵,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并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配以音乐渲染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六、说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吴庆恒老人的资料。
2、课件、网络视频。
3、伤感的背景音乐
七、说课时安排:
因此我将此课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本课的生字词语,第二课时主要是对文本进行赏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接下来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昆明电视台的标志。说说昆明电视台的台标像什么?学生交流。师总结:昆明用海鸥作为电视台的标志,那么海鸥与昆明有着什么不解之缘呢?
(播放昆明翠湖海鸥的视频)说说看完视频后有什么感受?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由哪两部分组成。
3、从文中找出一句概括老人与海鸥关系的句子。
4、什么是亲人?动物怎么会和人像亲人一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巧抓细节,理解“亲人”
1、自由读课文1—13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可以用
一、两个词或一句简单的话写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这种充分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形式,特别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提升。突出了本课重点理解人鸥间的浓厚感情。
2、集体交流:
(1)出示“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海鸥相伴。” 预设:我从“步行二十余里”里感受到这位老人每天要走很远的路。从“只为了”中我了解到老人每天走很远的路赶到翠湖,只是给海鸥喂食。“每天”这个词说明了不管什么情况,老人都会去翠湖给海鸥喂食。文中是怎么样描写这位老人的?
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交流。出示“他背已经驼了„„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从三个“褪色”中知道这个老人家里一定很穷。老人真的穷的没钱买衣服,买包吗?
出示吴庆恒老人照片。请同学们交流搜集有关老人的介绍。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句话。老人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生接读“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2)出示“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你在这乐谱中听到什么?看见了什么?如果给这个乐谱取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这是老人在„„海鸥?喂海鸥(师板书“喂”字)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接“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3)出示“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变了调的地方话──“红嘴”“老沙”“公主”
(生抓住“抑扬顿挫”、“亲昵”、“变了调”谈感受。)A、我们学着老人呼唤独脚。生一起呼唤独脚。B、独脚飞远了,声音大点。生呼唤
声音大些。C、独脚飞得更远了。生呼唤声音更大。
同学们的声音有高有低,有快有慢,这就叫做“抑扬顿挫”。
这一段描写是老人在„„海鸥?(唤海鸥)老人给海鸥取名字,抑扬顿挫的呼唤海鸥,这一切都是因为——生接“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设计意图】教学时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字里行间寻觅老人对海鸥的爱。通过创设情境引读等,学生悟读、练读、齐读,入情入境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抓住“起起落落”引导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同时抓住“抑扬顿挫”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后文学习打下情感基础。这在品读感悟中融会贯通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分散了教学难点。
3、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三)品读课文,感悟深情(海鸥送别老人)
1、播放老人与海鸥和谐相处的照片,师深情叙述,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用笔画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2、生自由读课文,边看边批画,想想你从字、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3、汇报自学所得,教师相机点拨。出示“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了什么大事。”
生抓住“突然”、“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大不一样”、“发生了什么大事”谈感受。
小海鸥们,让我们一齐用自己的声音把老人唤醒吧!生齐读出示的句子“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出示“海鸥们急速扇动„„他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生抓住“急速”、“轮流”、“瞻仰”、“纷纷”、“守灵的白翼天使”理解句子,体会情感。
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和海鸥一起向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告别吧!生齐读“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出示“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课文中的“扑”能不能换成“飞”?
4、响起《离开你的那一天》。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生接““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设计意图】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情感性,让每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们的总是不同的阅读感受。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读为本,特别是阅读教学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会是残缺的。教学中我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老人与海鸥间的真情。让情感目标的训练得到有效落实。
(四)拓展升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出示老人塑像图片:多么诚挚的语言,多么动人的情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很多人,人们在翠湖公园里建立了一个雕塑。老人满脸慈祥的笑容,海鸥翩然翻飞,多么和谐的场面!这雕塑的寓意是什么吗?人与动物之间充满了亲情、关爱,生活就会充满和谐幸福。
课后为老人做张名人卡,写上你最想对老人说的话。希望你们能捎上这份情,带上这份爱,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与我们的好伙伴们和谐相处,让我们的社会拥有更多的动物守护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九、说板书设计:
本板书设计彰显了行文思路,凸现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的内容。
21、老人与海鸥
老人
喂唤送
海鸥
就像亲人一样!
十、说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必须源于文本,超越文本,文本才能物尽其用。阅读教学要“读”占鳌头,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我的教学落实读的精神,重视读的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从而获得取知识。扎扎实实地秉承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原则,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在一咏三叹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忘我的境界。与作者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与文本产生共鸣,在共鸣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篇: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老人与海》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每到冬季来临就到翠湖之畔去喂养在那里过冬的海鸥,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哀鸣,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语言朴实,却饱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情感丰富,能够浅浅感知文中的思想感情。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难有深刻感受,因此,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再结合上述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吉祥、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本课的 重点是:以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外貌、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难点是: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四、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在教学中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具体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质疑问难法,从“创设情境—初读感知—品词析句—抒发感受”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重点词段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形成了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并提倡重感情,重诵读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始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读文、画句、讨论、动笔” 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读文画句中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讨论动笔中融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为了更好的实施上述教法、学法,本节课我将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进行。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寓情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外在环境和他人的情感的影响而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播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营造气氛。“走过那条小河 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 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 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 她留下一首歌„„”
歌曲是一段关于女孩与丹顶鹤之间的感人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里,之后就再也没有上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也是有关人和动物的《老人与海鸥》,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板书课题,然后让同学们一起齐读课题至少两遍。我问:这篇课文的两个主角分别是谁呢?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轻轻翻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写课题、读课题、质疑课题,让学生理解课文中主要写的是谁,课文中的故事大概是什么。因为课题是文章的题眼,抓住了课题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所以读题、写题、质疑题是很重要的。
(二)初读感知,引导质疑 1.出示词组,反复品味
我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生词,让学生自由读几遍。撮起嘴 应声而来 起起落落 抑扬顿挫(老人生前)炸了营 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 白色漩涡(老人死后)
并提出问题:读了这两组词,说一说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这两个画面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意想不到”? 2.再读文本,引导质疑
接下来,教师泛读课文。提示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朗读,比比谁更有感情。
提示学生边读边细细体会:老人究竟对海鸥做了什么?海鸥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寻常的举动?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通过读读、说说、想想进行主动探究,要真正做到自读自悟。通过自由朗读,教师泛读,分小组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精读读透,品词析句
默读勾画出老人爱海鸥的句子并尝试批注概括,围绕“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展开品悟交流。
(一)预设一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这段话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老人怎样的形象?
1.外貌描写抓住“褪色”,品读一个勤俭的、爱海鸥的老人形象。
2.理解“十多年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对海鸥奉献出无私的爱的“意想不到”。
(二)预设二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你认为哪个词写得生动、传神?可以看出什么?
2.理解海鸥居然和老人配合得如此默契,令人“意想不到”。
(三)预设三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1.语言描写,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就像“亲人”一样。
2.理解在成千上万只海鸥中,老人居然能准确地“认出它们”,令人“意想不到”。
(四)预设四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你看他那小模样!啧啧„„”
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老人对海鸥的。(理解老人在谈海鸥时的幸福,对海鸥的牵挂。)
2.指导读好拟声词“啧啧”。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既要体会课文情感,又要落实语言训练,因此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同时,适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比较句子。让学生在实实在在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四)、抒发感受、朗读深化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体会到了一种什么的心情?
让我们带着老人对海鸥的喜爱之情,和我们对老人的崇敬之情去朗读这篇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提示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你身边有没有什么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发生? 设计意图:通过互相交流读文感受,充分感受文章深沉的思想感情,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内容主要围绕课文中的表现手法。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2015年特岗教师《小学语文》押题模拟卷及解析四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酝酿(niàng)驯良(xùn)可恶(â)
B.处理(chǔ)埋怨(mán)干涸(hã)
C.上溯(shuî)畸形(qí)卓越(zhuï)
D.省亲(shēng)旌旗(jīng)称心(châ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狼藉改弦更张读书扎记一幅楹联
B.拮剧心心相印竭泽而渔纵横捭阖
C.通谍绿荫蔽日和盘托出无耻谰言
D.修葺绵里藏针别出心裁焦头烂额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虽然是纤维结构却又不易燃烧,这是石棉的_________。
②没有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文艺的_________。
③我们要耐心教育孩子,不要_________他们的自尊心。
A.特色、冲破、迫害
B.特性、突破、迫害
C.特色、突破、伤害
D.特性、冲破、伤害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勘探队员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对这些却不以为然,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要为国家找出丰富的矿藏。
B.这次试验眼看就要成功了,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千万不要懈怠,如果功亏一篑,实在可惜。
C.“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来雁荡是虚生”,当游览到雁荡山大龙湫瀑布时,人们真有乐此不疲、不愿离去的感觉。
D.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躺在病床上,对前来探视的战友侃侃而谈。
5.“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此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苏洵苏轼苏辙
B.班彪班固班超
C.杜甫杜牧杜荀
D.曹操曹丕曹植
6.“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句的修辞手法是()
A.对偶比喻
B.排比比喻
C.比喻象征
D.起兴对比
7.鲁迅《拿来主义》一文,指出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当是()
A.等待别人送来
B.随便别人拿去
C.全盘否定或全盘吸收
D.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
8.作者、作品及作品中人物完全相配的一项是()
A.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刘和珍
B.曹禺,《雷雨》,鲁大海
C.莫泊桑,《守财奴》,欧也妮
D.罗贯中,《促织》,成名
9.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10.对下面这个复句类型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荔枝蜜》)
A.条件
B.假设
C.转折
D.因果
二、知识积累与运用(共47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2分)
(1)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_________,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寄意寒星荃不察,_________。(鲁迅《自题小像》)
13.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10分)
(1)“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_________、南岳衡山、西岳_________、北岳恒山、中岳_________。
(2)《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3)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14.看拼音写词语(每空1分,共12分)
zhìshǐchãnjìzǔnáoyōulǜcùbùjífáng
()()()()()()
()()()()()()
15.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根据词语意思,用直线连上右边相应的表示语(每小题1分,共3分)
1.万古长()表示绿的范围
2.千山一()表示绿的形态
3.()色欲流表示绿的时间
15.读句子,给画线的字选择适当的意思。(只填序号)(每小题1分,共6分)
“好”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优点多的或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反;②友爱,和睦;③易于,便于;④完,完成;⑤很,甚;⑥表示赞许、应允或结束等口气的词。
(1)我穿好衣服就去,你先走吧!()
(2)好!你真不愧是“学习雷锋积极分子”!()
(3)这匹马跑得很快,真是一匹好马!()
(4)这件事好办,你不用发愁。()
(5)今天的天气好冷啊!()
(6)六年来,我们和老师的关系一直很好。()
17.根据要求修改下面的句子(第1小题2分,第2小题4分,共6分)
(1)缩句:渔夫的妻子桑娜毫不犹豫地收养了邻居西蒙的孩子。
(2)巴西队击败了比利时队和英格兰队。
改为“被”字句:
改为“把”字句:
18.请把诗句与相应的季节用线段连接起来。(本题共4分)
春接天莲叶无穷碧
夏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草色遥看近却无
冬千里黄云白日曛
三、文言文阅读(第19小题3分,第20小题4分,第21、22、23小题各2分,共13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选自《左传》)
19.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宋人既成列()
(2)宋师败绩()
(3)公伤股()
20.翻译下面句子。
(1)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2)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21.宋襄公在战争中错过了哪几次有利的战机?归纳宋襄公说的两条作战原则,指出哪一条是主要的。
22.找出子鱼批驳上述两条原则的话。
23.本文中的宋襄公与《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有什么不同?
五、现代文阅读题。(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4~28题(第24、25、26题各2分,第27、28题各4分,共14分)
在爱的站台上送别(邓康延)
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负载得最重时,也许就是亲友离别的一刻了。时间和空间在那一瞬、那一站里显示出跳跃前的热烈和沉郁。我常想,倘若那站台、机坪、码头有知有觉,能承负起那么多的离绪别恨、远思长情吗?母与子、夫与妻、姐与妹、朋友同事、知己同学、恋人情侣,目光拥抱着。——当秋雨缠绵时,当暮雪飘洒时,当晨风微拂时,当星云游移时,汽笛响了。
许多人一别再难相逢,这里便成为一个灰蒙蒙的背景,衬托起斑驳记忆;许多人又会久别重逢,于是这里便凝聚起双倍的柔情。
每当我看到那些含泪又微笑,挥手再跟跑的人们,总觉得心头有什么被搅起。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
我不能忘记这些场景:送新兵的站台上,一位母亲微笑着压住泪水。还未佩徽章的儿子以不熟练的动作向她行第一个军礼,列车和岁月就此行驶在进行曲中。一位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远行,两人为互让一张10元钱争来扯去。我知道了爱有多种形式,钱能表达,却不能丈量。一方去支边的一对恋人绞着手话别,他们不能相吻,便用目光拥抱。两位好似兄弟的青年难舍难分,我问送行的青年,“是老朋友吧?”“不,才相识几天。”他望着列车消失的前方又补充了一句:“患难之交。”我突然想起两句诗“天涯何处无芳草”,“相逢何必曾相识”,人世有这两番境界,也算得上高远旷达了。而最使我不能忘怀的,还是在四川一个烟雨迷蒙的矿区小站上,一群矿区初中的孩子为几个实习归去的师专学生送行。一个女孩率先哭了,顿时,站台被一片离情濡湿。竟有几个男孩子爬上火车,要再送一站。素来原则与心肠都挺硬的列车员默然允诺。在车上,我问几个未来的老师,他们一时难于成句,索性打开一大叠赠送的本子。有一本只题有一句:老师,您不会走出我的心。以后,铁轨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意象:血管。再怎样延伸,也是循环,终归走向亲友心里、社会心里、祖国心里。
站台,是一个细腻多情的少女,又是一个粗犷豪放的汉子,它身上淌着南方河的气息,它肩上托着北方山的情志,它怀着对往日的追忆,它举着对明天的期冀。
毕竟,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已走出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怆,已走出了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孤寂。于是,便有我们这一辈人揣着激情,去西走日喀则,东奔大亚湾,北穿漠河,南跨老山。
流动奔涌的,才是生活。
我向往着远方,还因为在驶向远方的路上有许多站,站上有许多故事,故事里有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朋友们以他们各自的送行方式表述着爱意。
人生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爱却永久地站着,与坚固的站台一起挥手相送。
24.“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你对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吗?你还能举出“缺憾成美”的一个例子吗?
25.文中把站台比成细腻多情的少女、粗犷豪放的汉子,读了这篇文章,你还能把站台比喻成什么?请写出你的创意。
26.古人笔下的送别诗很多,除了文中出现的之外,你还读过哪些?请再写出两句。
27.作者将笔墨集中于站台,有哪些原因?阅读全文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作答。
28.文中描绘了一些不能忘记的送别场景,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样的场景吧,请回忆并描绘出其中的一个细节(不少于30字)。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9~31题(每小题2分,共6分)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象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29.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象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30.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3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六、作文(本题共30分)
皇帝要建宫殿,召集百将,木匠和石匠暗中竞争,木匠责备小徒弟,小徒弟心中不平,将木匠的尺子弄短了一截,而尺子等工具都是进贡的木材,这样木柱就短了一块,木匠和徒弟都面临杀头的局面。在焦急中,石匠想了办法,在石柱上加了一块东西,石柱凸起一块,将局面挽救。木匠和徒弟不但得以保存性命,并且石匠的这种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沿袭下来。
以“双赢的智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解析】A可恶(wù);C上溯(sù)、畸形(jī);D省亲(xǐng)。
2.D 【解析】 A读书札记;B拮据;C通牒。
3.D 【解析】“不易燃烧”是石棉的特性,排除A、C项。自尊心应该用“伤害”来形容,排除B项,答案为D。
4.B 【解析】略。
5.A 【解析】略。
6.A 【解析】略。
7.D 【解析】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即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8.B 【解析】略。
9.B 【解析】散曲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不包括杂剧。
10.C 【解析】转折复句中,前面的分句说出一个意思,后面的分句则说出与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由句中“渺小”和“高尚”这一对意思相对的词可以看出此句为转折复句。
二、知识积累与运用。
11.(1)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2)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12.(1)不积跬步
(2)学然后知不足
(3)停车坐爱枫林晚
(4)我以我血荐轩辕
13.(1)泰山华山嵩山
(2)经史子集
(3)旦净丑
14.看拼音写词语
致使沉寂阻挠忧虑猝不及防
15.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根据词语意思,用直线连上右边相应的表示语
1.万古长(青)——表示绿的时间
2.千山一(碧)——表示绿的范围
3.(翠)色欲流——表示绿的形态
16.读句子,给画线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只填序号)
1)④2)⑥3)①4)③5)⑤6)②
17.根据要求修改下面的句子
(1)缩句:桑娜收养了孩子。
(2)被动句:比利时队和英格兰队被巴西队击败了。把字句:巴西队把比利时队和英格兰队击败了。
18.请把诗句与相应的季节用线段连接起来
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夏——接天莲叶无穷碧
秋——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千里黄云白日曛
三、文言文阅读
19.(1)已经(2)大败(3)大腿
20.(1)我虽是亡国者(商朝)的后代,(也)不会击鼓进攻没有部好阵的敌人。
(2)如果爱惜(敌人)不让他再受伤,就不如当初不去杀伤(敌人)!
21.战机:第一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第二次,既济而未成列。
作战原则:①不重伤,不禽二毛;②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主要的)。
22.批驳第一条的是“且今之者„„则如服焉”。批驳第二条的是“敌之人„„犹有惧焉”和“三军以利用也„„鼓儳可也”。
23.宋襄公认识问题肤浅,固执,愚蠢;鲁庄公目光短浅,急躁冒进,但能接受曹刿的建议。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4~28题
24.亲人离别,人难团聚是一种遗憾;然而,因离别而产生的祝福是美好的,因离别而演绎出的真情是美妙的。
示例:断臂维纳斯,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25.示例:站台是一个演绎情感的剧场,包容着缠绵与不舍,传达着牵挂与祝福。
26.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7.站台流淌着温情(充满爱意);站台缩短了距离,使人充满激情;站台使人们对生活充满向往之情。
28.略。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9~31题
29.A 【解析】A项仅仅强调中条山的山势特点,不能作为它“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的证据。
30.C 【解析】A项与原文第二段“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的说法不一致。B项与原文第三段“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及后文对中条山意义的说明不一致。D项与原文最后“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的说法不一致,把可能说成了必然。C项可以从原文第三、四段找到依据。
31.B 【解析】略。
五、作文
32.略。
2015年特岗教师《小学语文》押题模拟卷及解析六
一、基础知识(第1—5题每题3分,第6、9小题各4分,第7、8小题各2分,第10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狭隘(ài)哺育(bǔ)言简意赅(gāi)
B.驰骋(chěng)真谛(dì)咄咄逼人(duō)
C.脸颊(jiá)青睐(nài)诲人不倦(huǐ)
D.酝酿(niàng)冗长(rǒng)一蹴而就(cù)
2.结合语境,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符合语境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B.长江上游顺江而下的大量“白色垃圾”严重污染水面,清理“白色垃圾”已迫在眉睫。(白色垃圾: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塑料及制品。)
C.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
D.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3.在下面句子横线上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各种急需的物资运往灾区。
②一方面人人都有实现温饱自足并谋求发展的,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必将导致一部分人在竞争中落后。
③什么是“艺术”?专家们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更何况普通老百姓了。
A.源源不断权利尚且
B.络绎不绝权利既然
C.络绎不绝权力尚且
D.源源不断权力既然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让毫无准备的居民措手不及,到目前已导致6万多人丧生。
B.校园里的花开得很旺,姹紫嫣红,满园芬芳。
C.我们的语文老师学识渊博,巧言令色,同学们都喜欢听他的课。
D.今天的张家界引人注目,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这里的奇山异水。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抱负威慑流芳百世源远流长
B.寒暄署名曲意逢迎各行其事
C.偏袒蒙昧重蹈覆辙积腋成裘
D.学藉暴躁浮想联翩山清水秀
6.按要求默写。
①_________,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②人家在何许,_________。(梅尧臣《鲁山山行》)
③苏轼在《浣溪沙》中不自伤白发、不悲叹衰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④温庭筠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动地传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也写过与此意境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春江花月夜》中开篇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人评论句中“生”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某学校新建了一栋实验楼,向全校师生征集楼名,一位同学为实验楼命名为“躬行楼”,他的创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请你就“躬行楼”这一命名好在哪里?写出两点理由。
9.某学校五(1)班为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举办了一次“趣味学语文”专题活动。这次活动包含了演讲、猜谜语、讲故事、成语接龙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成语接龙。请你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成语,要求开头一字与前一成语最末一字相同,最后一字与后一成语开头一字相同。
兴师动众__________城下之盟__________
②活动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有一句口误,请修改(只改一处),并说明理由。
“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乃至汶川等地遭受巨大损失。”
③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演讲稿中的一句话,请将它改为通俗的表达(尽量口语化)。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隆重开幕。”
10.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感悟。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
①灯泡:
②短尺:(责任编
二、阅读理解(本题共7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第11、13小题各2分,第12小题4分,第14、15小题各4分,共16分)
一样的渺小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样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通过弟子们的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
其实,画家已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
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100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定前去拜访。
为表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着弟子们步行前往。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下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
到了山腰,画家远远看见山头上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
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是,附近并无庙宇。
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
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像那么一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儿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11.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是
12.结合上下文,解读划线的两句话。
13.请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15.请你就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写景作用,写一句批注。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批注: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20题。(第16、19小题各2分,第17、18、20小题各4分,共16分)
长河落日扁(节选)
①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③ 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④在海面上或沙漠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的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到我们的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空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州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象!
⑤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⑥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道理呢!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16.第①段“捣鬼”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
17.改正第④段划横线句子中的两个错别字。
遇到绿州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
答: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18.作者在第②段写的“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的作用是:_________
19.第③、④段分别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光线在空气中的变化曲折:第③段是从变化的角度,而第④段则是从变化的角度。
20.从内容上看,这是一篇说明文,请你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个能说明光线折射现象的事例,并说说对你的启示。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5题。(第21、22、24小题各2分,第23、25小题各4分,共14分)
文章为思想而写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A)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之美,写景,状物,述事,传递信息、知识等,力求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B)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照最高指示办”,报上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了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了艺术之美外,大都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C)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的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描写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意境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哲理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的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达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21.文章最后一段的“增长点”在文中的意思是。
22.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3.请仔细揣摩选文划横线的A、B、C三个句子,它们分别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作用?请选择其中一句予以解读。
24.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强调了有思想的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B.选文采用立论方式,强调了所有人写文章都要有新思想。
C.作者以《岳阳楼记》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D.选文论证极有分寸,结尾一段点明全文的意图。
25.读了全文,请你再写出一句你学过的能体现“新思想”的文言语句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6~30题。(第26、27、28小题各2分,第29、30小题各3分,共12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录毕,走送之()(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媵人持汤沃灌()(4)左佩刀,右备容臭()
27.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既加冠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士卒不尽饮
28.翻译下面句子。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9.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30.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请概述。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1~3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十八世纪末”这一表达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英属印度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将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1.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2.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东印度农民。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3.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将东印度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责任编辑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 【解析】青睐(lài),悔(huì)人不倦。
2.C 【解析】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不符合语境。
3.A 【解析】略。
4.C 【解析】C中,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用在此句不恰当。
5.A 【解析】B应为各行其是;C应为集腋成裘;D应为学籍。
6.①江流天地外
②云外一声鸡
③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一个“生”字,好在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好在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景象壮观,气势宏伟。
8.①显示了实验楼的功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②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动脑)能力。
③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出自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任答对两点得满分)
9.①众志成城
②改正: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使汶川乃至四川等地遭受了巨大损失。
③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要在北京举行,规模很大。
10.①有一颗火热的心,给人们送去光明。
②以你有限的刻度,量出无限的长度。
二、阅读理解
11.我懂了(“我明白了”等)。
12.①说明画家在取得成绩后很自负,目空一切,目中无人。
②说明画家能平等待人了,变得谦逊了。
13.通过个人努力奋斗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且能改正。
14.不同意。结尾作用有:①使小说情节完整。因为画家上山的目的是为找禅师解决人生的困惑,没有这个结尾,不能表明画家的困惑已经解决。②点明小说主旨。当自己心态改变后,看别人也就高大了。
15.为下文刻画人物服务。
16.秘密
17.“州”改为“洲”;“及”改为“即”
18.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光线的折射现象
19.距离、温度
20.事理
示例:隔着装水的杯子看物体,物体会发生改变。启示:①凡事要问个为什么,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探究、发现。②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发明创造。
21.追求的最高境界
22.(作家)只要有新的思想,(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23.A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写出了开采文章的新思想就像开采矿石一样,应该更深入思考,更精选淘沥,力求得到与众不同的精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开采文章新思想的方式。
B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写出了作品中有了新思想就如同闪电般耀眼明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的新思想对读者产生的深刻影响。
C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写出了文章的新思想如同生根发芽的种籽,最终能长成参天大树;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对读者产生的巨大作用。(选择其中一句分析即可)
24.B 【解析】略。
25.示例: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26.(1)跑(赶快)(2)等待(3)浇洗(4)气味,这里指香气
27.A 【解析】略。
28.(1)(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9.(1)刻苦学习(2)博览群书(3)虚心求教
30.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31.B 【解析】由文中第一自然段“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可知。
32.D 【解析】由第四自然段相关内容可知在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所以D项符合文意。
33.C 【解析】用排除法,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可排除A、B、D三项。
34.A 【解析】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所以马戛尔尼使华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应该知情。
2015年特岗教师《小学语文》押题模拟卷及解析五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坯子(pī)稂莠(láng)装模作样(mú)少安毋躁(shāo)
B.经幢(chuáng)标识(shí)扛鼎之作(gāng)拾级而上(shâ)
C.褊狭(biǎn)掂量(liáng)呼天抢地(qiāng)疾风劲草(jìng)
D.答应(dá)供职(gîng)强词夺理(qiǎng)不着边际(zhuï)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按照上级布署,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B.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和神离。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D.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C.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在獾孛ψ鸥憧蒲校换乩戳恕?
B.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C.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D.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长寿长乐补酒有增加免疫力、抗老防癌之奇功,能调控血压、改善血凝状况,对治疗腰腿痛、神经衰弱及不育症均有显著疗效。
B.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的人群,否则,就无法传播流行。
C.在震动全国的“三家村”大冤案中,惨遭迫害的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写作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将同广大读者重新见面了。
D.在海边他写浪花,写礁石;在山顶他写青松,写老藤;在田野他写春花,写秋月;真可谓“远山近水皆有情”。
6.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的一项是?)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7.以下名句全出自唐代人作品的一组是()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A.①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②④⑤
D.③④⑥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类对新千年的和平祈祷犹在耳畔,然而战争这一阴影又一次升腾在人类头上。所以,在全球异口同声谴责恐怖主义罪孽时,许多国家同时了各种反战示威。
②加拿大政府最近开始发起一项新的运动,家庭关掉电视,提醒人们不要迷失在没有希望的小屏幕前,应该去户外活动。
③如果阅读文学作品,因受感动而去摹仿书中人物的行为,这就证明读者没有能力。
A.爆发敦促鉴赏
B.暴发督促鉴别
C.暴发督促鉴赏
D.爆发敦促鉴别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
指太行山以东地区。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都在太行山以东,所以称为“山东”。
B.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来看,该地区在长江之外,所以称为“江表”。
C.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指嘉峪关以西的地区。
D.南取百越之地,置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即“百粤”,秦时“百越”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
10.“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二、知识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1、看拼音写词语(每空2分,共8分)
zhuï yuâ chún shú màn yán rïnɡ qià
()()()()()()()()
12、用“——”在括号里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每小题1分,共4分)
1.歼灭(jiānqiān)2.勉强(qiánɡqiǎng)3.模型(mïmú)4.似乎(shìsì)
13、把多义词的正确解释的序号写在括号里(每空1分,共4分)
绝:①一定②断③独特④走不通
绝技()绝对()绝交()堪称一绝()
14、修改下面的病句(每小题1分,共2分)
1.今年的小麦、玉米、稻谷、油菜等粮食作物获得了丰收。
2.经过老师的教育,小明改正了很多不正确的缺点。
15、古诗(第1小题4分;第2小题4分;第3小题4分,共12分)
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遍插茱萸少一人。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带点的词语。
独:异乡:
3.写出诗的前两句意思。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8题。(每题3分,共15分)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雒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亨之。”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遂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亨。”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吴、楚反时,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困,赁佣于齐赁佣:受人雇佣
B.以苛小案诛灭之案:案件,诉讼
C.已而枭彭越头于雒阳下枭:悬头示众
D.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剖符:把表示凭证的信物分成两半,受封者和朝廷各执一半,以示信用
1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
B.有敢收视者,辄捕之
C.穷困不能辱身下志
D.牺牲不如令,国除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其家主报仇②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B.①责以谋反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①若独祠而哭之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D.①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②王怒而疏屈平
1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栾布重义轻生的一组是()
①为其家主报仇
②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
③微彭王,项氏不亡
④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亨
⑤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
⑥赁佣于齐,为酒人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王是平民时,栾布就和他交好,因为贫困,栾布就给人作雇工,几年后又被人卖作奴仆。汉文帝时作了燕国丞相、将军。
B.经臧荼推荐,栾布担任了都尉;臧荼反叛后,经彭越进言,栾布又作了梁国的大夫。吴楚七王叛乱,栾布因有功被封为俞侯,担任燕国丞相。
C.汉高祖诛杀了彭越,灭了三族,将彭越的首级悬于城头,不许任何人收殓。栾布却不顾这些,取下彭越的首级,为他建立祠堂,祭祀埋葬而且痛哭。
D.由于栾布违反皇上旨意祭祀彭越而被逮捕,将要烹杀的时候,栾布进行了辩解,说服皇上,终于使皇上赦免自己,还被任命为都尉。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第19小题2分,第20小题4分,第21、22小题各4分,共10分)
论快乐(有删节)
钱钟书
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一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从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 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此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大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祝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都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在着重体育的西洋,我们也可以找着同样达观的人。工愁善病的诺凡利斯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种病的哲学,说病是“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身体结实、喜欢活动的人采用了这个观点,就对病痛也感到另有风味。顽健粗壮的十八世纪德国诗人白洛柯斯第一次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19.第一段中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请问答“人类的心理”含义是什么?
20.作者善用比喻,下列比喻的含义和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①“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
②“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
21.作者认为,“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为什么?请分条陈述。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语言现象来引发观点,比如汉语的“快活”、“快乐”都用“快”来表达,说明人生乐事的难遇和短暂;德语的“沉闷”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说明痛苦的常见和持久。
B.作者引用“天上一日,地上一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两句的目的是证明越是快乐,就越是短暂;越是痛苦,就越是漫长。
C.文章看似诙谐,其实具有相当深刻的批判精神,例如“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一句,就批判了“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做法。
D.用“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作类比,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这个道理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痛苦威胁的人。
E.“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含义就是人生总是在痛苦中漫游,而人生观总应该积极乐观,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哲学和智慧。
五、综合题(第23小题3分,第24小题6分,第25小题4分,第26小题2分,共15分)
23.在下列横线上填写诗文的上句或下句。
(1)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或师焉,__________,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2),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前赤壁赋》)
(3)歌台暖响, 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24.阅读下面的宋词,简答(1)~(2)题。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对这首词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片不写少女荡秋千时的矫健身影,而是写荡完秋千后的精神状态,妙在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B.“起来慵整纤纤手”,“纤纤”二字用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借以点出人物的年华和身份。
C.“露浓花瘦”一语,表明时间是在秋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同时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D.下片用人物的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而又好奇、冒失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E.整个下片都是写“动”,与上片正好形成对比,可见上片的“静”,不仅是静中见动,而且也是为了衬托下片的“动”。
(2)“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三句源于韩偓的“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同是写少女的形象,你认为谁写得好?
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在,故国危而不辅。
(2)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26.在下面语段画横线部分填写恰当的话,使语意连贯。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一样从容,一样简单,一样自然。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美丽的内涵:春的绿叶和生机,__________,秋的红叶与成熟,__________。重要的是把握住每一个季节好的日子。请不要在冬天里做春天的事,在秋天里唱春天的歌,萤火虫只在夏夜里闪光,白雪不会覆盖在月季花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解析】A.少安毋躁(shǎo);B.标识(zhì);D.答应(dā)。
2.D 【解析】A.反应—反映;B.貌和神离—貌合神离;C.迫不急待—迫不及待。
3.A 【解析】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用在此句中,不符合语境。
4.A 【解析】略。
5.D 【解析】A项,应把“血压”后的顿号改为逗号;B项,应把冒号改为破折号;C项,应把“大冤案中”后的逗号去掉,因为有了逗号,就会被误解为三人写作的书在“大冤案中”重新见面了。
6.B 【解析】略。
7.A 【解析】①②③⑤均出自唐代人作品:①杜牧;②李白;③张志和;⑤杜甫。
8.D 【解析】“爆发”指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暴发”是突然发财或得势。“敦促”用于平等的对象之间,表尊敬、客气;“督促”用于上级对下级。“鉴赏”:鉴定和欣赏;“鉴别”:鉴赏并辨别。
9.B 【解析】A项中“山东”指崤山以东;C项“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D项“百越”是指在我国南部和东南部越族人民的居住地区。
10.C 【解析】略。
二、知识积累与运用
11、看拼音写词语
卓越纯熟蔓延融洽
12、用“——”在括号里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1.jiān2.qiánɡ3.mï4.sì
13、把多义词的正确解释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绝技(③)绝对(①)绝效(②)堪称一绝(③)
14、修改下面的病句
1.今年的小麦、玉米、稻谷、油菜等农作物获得了丰收。
2.经过老师的教育,小明改正了很多缺点。
15、古诗
1.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2.独: 独自异乡: 外地
3.独自在外地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8题
14.B 【解析】案:通“按”,断案判罪。
15.C 【解析】A,“家人”在此释为居家之人,无官职者,即平民;B,“收视”在此释为收殓,看顾;D,“牺牲”在此释为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16.A 【解析】B,第一个“以”为介词,释为用、拿;第二个“以”为连词,表目的。C,第一个“之”为代词,文中代“彭越”;第二个“之”为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第一个“而”为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为连词,表因果。
17.D 【解析】略。
18.C 【解析】 “取下彭越的首级”理解有误,准确的是“在彭越的首级下面汇报”。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19.天上比人间舒服快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
20.①比喻快乐是忍受痛苦的希望,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②比喻不快乐的时候难以体会优美的东西,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快乐属于精神。
21.①因为快乐属于精神,如果缺乏精神上的愉悦,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会发生作用;
②如果精神愉悦,痛苦也可以成为快乐的契机。
22.CD 【解析】略。
五、综合题
23.(1)惑之不解、或不焉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24.(1)CD 【解析】C,“露浓花瘦”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D,下片以动作写心理,描绘了少女惊诧、含羞、好奇以及情窦初开的微妙心理活动。
(2)李清照的好。相比之下“和笑走”略显轻薄,“和羞走”则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依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则少女窥人之态可掬了。
25.(1)在荆州避乱的读书人,都是海内的俊杰,刘表不能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的时候没有人辅佐他。
(2)于是叫他背转身背诵,一个字也没错。
26.夏的鲜花与灿烂、冬的白雪与深沉
2015年特岗教师《小学语文》押题模拟卷及解析一
一、语文基础知识(每题2分,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粘贴(zhān)玷污(zhān)龌龊(wî)运筹帷幄(wî)
B.蹉跎(cuō)磋商(cuō)遭殃(yāng)怏怏不乐(yāng)
C.飞镖(biāo)剽悍(biāo)绯红(fēi)妄自菲薄(fēi)
D.蜿蜒(yán)筵席(yán)市侩(kuài)脍炙人口(ku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葱茏绊脚石怨天尤人一如既往
B.迄今名信片提纲挈领老成持重
C.幅射照相机有恃无恐竭泽而渔
D.气概座右铭满腹经纶世外桃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了解_________,作出诊断。
②孩子过多玩网络游戏,父母应适当加以_________。
③他们心中依然珍藏着那段美好的回忆,_________他们已经远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A.病症、干涉、虽然
B.病症、干预、即使
C.病征、干预、虽然
D.病征、干涉、即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科举时代的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荣华富贵。
B.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C.我们不要被眼前这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所吓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毕其功于一役,就一定能把这部机器装上车。
D.我的家乡有一片竹郑蚋捅讨瘢粲舸写校滴彻邸U饩吧梦揖镁媚岩允突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B.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
C.明朝嘉靖之后,世风日下,贪污被视为正常,清廉反被讥笑,因而,在官员离任时,人们常以宦囊的重轻来评判他们能耐的大小。
D.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6.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类世界所创造出来的奇异图案浮露在鼎身上,各种图腾以一定的秩序排列着,构成一个无言的小宇宙。
②饕餮的脸孔、凤凰的姿势、龙虎的纹身、鱼兽的混种、牛羊的肢体„„幻觉的、写实的、神话的或者生活的。
③沸腾的铜、锡、铅合金按一定的比例构成了青铜器的配方,一旦倒入“陶范”中,就会形成设计者心中的器物。
④沸腾后的冷却使溶液成为一个厚重的鼎,在合金形式的锁扣下,鼎身周围凝塑出各式各样的图像。
⑤铜的性格,因为锡与铅的加入而默默改造了,熔点降低而冷却后的硬度增加。
A.④②①③⑤
B.③④②⑤①
C.①④②③⑤
D.③⑤④②①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差错(chā)饿莩(piǎo)央浼(miǎn)辎重(zī)
B.赝品(yàn)燥热(zào)忖度(chǔn)束缚(fù)
C.蹩进(biã)癖好(pǐ)偏裨(pí)连累(lěi)
D.瘐毙(yǔ)打烊(yàng)便宜(biàn)愀然(qiū)
8.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旗杆勘查百无聊赖掎角之势
B.敕造寒暄天理昭然湛湛青天
C.灯盏厮打流觞曲水戌戊变法
D.暮霭窈窕茕茕孑立兵荒马乱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个句子所运用的比喻_________三层意思,需要深入挖掘,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②人可以抛舍很多,但绝不可抛舍养育自己的土地,失去了对它的_________,便失去了良知。
③谢冕说过:“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_________诗人抒写的情感,但这并非最后的目的。”
A.包涵、眷念、领略
B.包含、眷念、领教
C.包含、眷恋、领略
D.包涵、眷恋、领教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的周德鸿老师不仅精通数学,还是个计算机专家,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学生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B.筹建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反复论证,励精图治,确定深圳地铁二期工程建设标准要达到日运营100万人次的要求。
C.国庆期间,西安大雁塔广场到处是游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非凡。
D.最后,朱老先生说这只是一次粗枝大叶的讨论,希望大家能从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具有的严谨精神。
11.下列各句中,语意不明确的一句是()
A.学生作文个性差异是很大的,这种差异包括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同一个体在不同能力层次上的差异造成的。
B.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华夏旅行社设计并开通了20余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C.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
D.在美国家庭中,汉语已成为继英语和西班牙语之后又一种得到广泛使用的语言。
1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呐喊》和《彷徨》是鲁迅的小说集,其中《药》选自《彷徨》,《祝福》选自《呐喊》。
B.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指的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和契诃夫《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C.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其短篇小说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
D.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是指《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水浒传》(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
二、阅读题。(每题2分,共14分)
(一)完成13—15题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结合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压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13.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14.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1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表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
(二)完成16—19题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制造出了一种分子扩大了的DNA,其双螺旋结构比自然界已发现的任何一种DNA都要宽。这种大分子DNA不仅耐热性好,而且还能在黑暗中发光——这一特性可能对检查人体基因缺陷十分有用。
DNA的典型形态是双螺旋结构——两组平行的基因信息像一根长长的盘旋的梯子一样联结在一起。每一节梯子都由两个互补的碱基组成,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碱基对。
自然界只有4种天然碱基,它们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由于4种碱基各自独特的形态和大小,T常常与A配对,G常常与C配对。其他的配对形式(如A配C,G配T)都会因为太宽或太窄而不能形成双螺旋结构。
人类DNA由约30亿个碱基对按特定顺序排列组成,它们将人类健康生存所需要的基因信息拼写出来。只要一两对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出错,基因密码就会出现混乱,从而导致婴儿在出生时会出现可怕的畸形或导致像癌症和镰状细胞贫血症这样的疾病。
加利福利亚理工学院的化学家纳尔逊·伦纳德在20世纪70年代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个苯环嵌入碱基A,得到了一个大碱基xA, xA比普通碱基A宽了约33%。斯坦福大学的科尔和他的同事们继续了伦纳德的实验。
斯坦福大学的这个研究组使用与伦纳德相似的方法得到了xT——一种大小为自然T两倍的合成碱基。接下来的挑战是将这些大碱基嵌入双螺旋结构。
他们通过将xA与自然T组合,xT与自然A组合,从而合成了完美的双螺旋结构。一种比自然DNA宽了约20%的新的稳定的DNA形态诞生了,研究人员将它命名为“扩展DNA”或“xDNA”。
研究人员发现xDNA有几个比自然DNA更加优良的特点。比如说,xDNA比自然DNA的耐热性好。在实验室环境下,自然DNA的分解温度是21.3摄氏度,而xDNA在55.6摄氏度时还依然保持完整。
科尔说:“一般说来,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物体耐热性好,DNA也不例外。”
他补充说,大一些的分子一般会发出荧光,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自然DNA不发光,而xDNA却发出一种紫色光,使它在显微镜下被看得很清楚。
在自然界,DNA携带了所有的遗传信息并传给后代。科尔正在研究xDNA是否也有这种功能。
不过他警告说:“这种新的DNA不太可能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中发挥功能,因为它太大了。不过,我们希望,有一天它会成为地球上或是其他星球上的一种新的生命形式的基因物质,这样当我们往其他星球上派探测机器人时,我们就会知道要在冰层下寻找什么样的生命形态。”
16.下列关于xDNA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xDNA是一种人造DNA,其双螺旋结构比自然界已发现的任何一种DNA都要宽,是一种大分子DNA。
B.xDNA是美国科学家们连续研究的成果,它是由科学家们先合成一些大碱基,而后将其嵌入双螺旋结构而成。
C.xDNA与自然DNA相比,耐热性更好,而且还能在黑暗中发光。
D.xDNA的诞生可能为人类诊断自身基因缺陷带来帮助。
17.下面对“双螺旋结构”和“碱基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双螺旋结构是DNA的典型形态,它由两组平行的基因信息像一根长的盘旋的梯子一样联结而成,故名“双螺旋”。
B.碱基对是双螺旋结构的基本单元,它由两个功能互补的碱基组成。
C.碱基的配对受形态和大小的限制,有较稳定的配对形式,太宽或太窄的配对形式都不能形成双螺旋结构。
D.人类DNA由约30亿个碱基对按特定顺序排列组成,它们将人类健康生存所需要的基因信息拼写出来。
18.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基因排序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只要一两对碱基对的排序出错,就会致婴儿畸形或其他的一些疾病。
B.xDNA比自然DNA耐热性好,自然DNA的分解温度是21.3摄氏度,而xDNA的分解温度是55.6摄氏度。
C.在自然界,DNA携带了所有的遗传信息并传给后代,xDNA是否具有这种功能尚在研究之中。
D.xA和xT是两种人工合成的大碱基,科学家将它们分别与自然T、自然A结合,从而合成了完美的双螺旋结构。
1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说来,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物体耐热性好,这一规律可以解释xDNA比自然DNA耐热性更好的现象。
B.大一些的分子一般会发出荧光,DNA也不例外,这就可用来解释xDNA与自然DNA在发光问题上的差异。
C.因为xDNA太大了,科尔认为它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中发挥功能的可能性不大。
D.如果xDNA将来能成为地球上或是其他星球上新的生命形式的基因物质,它就会为我们的太空生命探索提供指导。(责任
三、文言文阅读。(20—26每题2分,27题6分,共20分)
(一)完成20—22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 “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谄事太子勇诛死坐:获罪
B.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令:美好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请假:请求休假
D.为狱者不当如此耶为狱:主掌讼事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D.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要求囚犯们春耕之后回到监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果然按要求的时间全都自觉回到狱中。
B.唐临曾侍奉太子李治(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念其忠诚,提拔他为大理卿。
C.唐临宽以待人,明于断狱,勇于任事,生活俭朴。
D.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一面,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二)完成23—27题。
马怀素,润州丹徒人也。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善属文。举进士,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拜郿尉,四迁左台监察御史。
长安中,御史大夫魏元忠为张易之所构,配徙岭表,太子仆崔贞慎、东宫率独孤祎之饯于郊外。易之怒,使人诬告贞慎等与元忠同谋,则天令怀素按鞫,遣中使促迫,讽令构成其事,怀素执正不受命。则天怒,召怀素亲加诘问,怀素奏曰:“元忠犯罪配流,贞慎等以亲故相送,诚为可责,若以为谋反,臣岂诬罔神明?昔彭越以反伏诛,栾布奏事于其尸下,汉朝不坐,况元忠罪非彭越,陛下岂加追送之罪。陛下当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圣衷可矣。若付臣推鞫,臣敢不守陛下之法?”则天意解,贞慎等由是获免。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怀素处事平恕,当时称之。使还,迁考功员外郎。时贵戚纵恣,请托公行,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擢拜中书舍人。
开元初,为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常山县公,三迁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怀素虽居吏职,而笃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为玄宗所礼,令与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同为侍读。怀素病卒,年六十,上特为之举哀,废朝一日,赠润州刺史,谥曰文。
(选自《旧唐书》)
2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天令怀素按鞫 按:查办
B.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 典:主管
C.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 受:同“授”,接纳
D.遣中使促迫,讽令构成其事 讽:用含蓄委婉的话暗示
24.下列各项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怀素处事平恕,当时称之。
B.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
C.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
D.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擢拜中书舍人。
2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马怀素处事平恕的一组是()
①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善属文。
②元忠犯罪配流,贞慎等以亲故相送,诚为可责。
③陛下当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圣衷可矣。
④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
⑤讽令构成其事,怀素执正不受命。
⑥上特为之举哀,废朝一日。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怀素家境贫寒,他白天砍柴割草,在晚上燃柴读书,终于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文章写作。
B.马怀素用汉朝不给向被处死的彭越奏事的栾布判罪,说明判处给被流放的朋友送行的崔贞慎等人是不恰当的,从而使武则天改变了初衷。
C.张易之诬陷崔贞慎和独孤祎之,武则天让马怀素按照诬辞审问,但马怀素坚持正义,最终使崔贞慎和独孤祎之获免。
D.当时权贵和外戚放纵无忌,请求怀素假以官府的名义行他们的私事,但怀素没有阿谀顺迎他们。
2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慎等以亲故相送,诚为可责,若以为谋反,臣岂诬罔神明?
(2)陛下当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圣衷可矣。
(3)若付臣推鞫,臣敢不守陛下之法?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6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28.(1)
一、二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
三、四句写出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
五、简述题(本题共16分)
说说“口语交际”与“听话、说话”内涵的区别。
六、教材分析(本题共20分)
对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做出分析。【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
1.D 【解析】A中玷污(diàn);B中怏怏不乐(yàng);C中剽悍(piāo),妄自菲薄(fěi);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2.A 【解析】B中名信片→明信片;C中幅射→辐射;D中世外桃园→世外桃源;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3.C 【解析】略。
4.A 【解析】B中“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C中“毕其功于一役”: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亦用以形容急于求成。D中“难以释怀”:无法放弃,无法割舍。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5.C 【解析】A项定语语序不当。“180多家”的位置应放在“单位”前面。B项词语赘余和语序不当。应为: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如此独特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D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又”承前面的主语“小刀”,应该放在“肉烧熟了”之前,可改为“又可以在肉烧熟了后用它作餐具。”
6.D 【解析】略。
7.C 【解析】略。
8.C 【解析】C项中的“戌戊变法”应为“戊戌变法”。
9.C 【解析】略。
10.D 【解析】A.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使用对象有误。B.励精图治:振奋精神,谋求治理好国家。语意与语境不合。C.不绝如缕:如同只有一根细线连着,几乎要断,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D.粗枝大叶:(1)形容很简略,不细致,不具体;(2)形容作风草率、不认真。在此句中其意思为第一种解释。
11.A 【解析】略。
12.C 【解析】A.《药》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B.《死魂灵》作者为果戈里。D.《水浒传》作者应为施耐庵,《三国演义》作者应为罗贯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9题
13.D 【解析】D项错在不是“气味分子”而是指气味分子经过复杂作用转变成的“电信号”。
14.C 【解析】可根据文中第四自然段判断得出。
15.A 【解析】略。
16.D 【解析】“诊断”应为“检查”。
17.B 【解析】“功能互补”错,应为“形态和大小互补”。
18.B 【解析】“而xDNA的分解温度是55.6摄氏度”此句不符合文意。
19.B 【解析】“DNA也不例外,这就可用来解释„„”错,原文是“也许”的猜测语气。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27题
20.C 【解析】“请假”在文中译为“同意轻囚的休假要求。”
21.A 【解析】第一个“且”意思是“应该”,第二个“且”意思是“将要”。
22.D 【解析】“„„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不准确。
23.C 【解析】略。
24.B 【解析】A、C、D均为被动句。B项为“寓居在江都,年轻时拜李善为师”。
25.C 【解析】平恕:处事公平,待人宽厚容让。①表明马怀秦苦学博学,③⑥是关于武则天的。
26.D 【解析】“请托公行”的意思是“请托的事情公开地进行”,而不是以官府名义行私事。
27.【解析】(1)崔贞慎等因为是亲密的故交就去送他,实在是可以责备的,如果认为他们是谋反,我怎么能欺骗上天的神明?
(2)陛下手握生杀大权,想要给他们加个罪名,取决于您的内心就可以了。
(3)如果交付给我去审讯,我怎么敢不遵守陛下的法律呢?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28.【答案要点】
(1)渲染阴沉肃杀的气氛;暗示敌人入侵。
(2)威武、勇猛、刚毅。
四、简述题
【答案要点】
一是叙他与直面。听说,尤其是看图说话具有明显的叙他性,即一般由学生叙述图上内容——图上的人物景物如何,事情的前因后果怎样。学生完全置于图外,是旁观者,局外人,而且大多以第三者的口气去叙述,是一个纯作者。即使有补充内容,想象成分,也完全是代图中人或物思想。而口语交际则具有直面性。学生一般置于活动之中,既是习作者,又是当局者,主人公。他们要面对面地与对方交流交际。如《我说你猜》听说训练的大致做法是:分别给图上的几个小朋友取上名字,然后说××出了谜语:“耳朵长,尾巴短,红眼睛,白毛衫,三瓣嘴儿胆子小,蹦蹦跳跳人喜欢”,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猜谜的心理、动作、表情、语言,最后猜中了谜底——小白兔。而作为口语交际教材,则应让师与生,生与生真正参与你说我猜,我说你猜,且猜谜的内容远不限在课本中。说与猜双方在猜谜过程中引一引,想一想,议一议,实打实地交际和表达。
二是单动与互动。听话、说话常常是单方面的,往往是一人说众人听。作为学生个体,要么是比较单一听者,要么是比较单一的说者。语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缺乏相互对应的交流和思维碰撞。而口语交际则是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它强调信息的往来交互。作为交际的双方,必须具有交际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不仅要求认真听,还要适时地对话,不断地应变、分辨、归纳、评价,更加注重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区别于听话说话的最典型特征。
三是内容与引子。听说训练中的看图说话,画面是说话内容的载体。说什么,如何说主要在画面内去发挥作文章。口语交际则往往把画面作为一个“引子”,由此生发开去,在广阔的自由空间驰骋。如《找春天》,画的是:教师带着学生到郊外去春游,画面上有清清的小河,发芽的柳树,嫩绿的小草,还有各色的野花及春燕、飞鸟。说话练习时,只要把画面景物按一定顺序描述,加之一定想象便成。而作为口语交际教材,则是以《找春天》这幅画为话题,作引子,据此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画春天,然后把自己找到的春天,画到的春天带到课堂上与老师、与同学进行说话练习时交流,进行口语交际,而主要不在描述课本《找春天》的画面内容。否则,将不利于体现口语交际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
四是集中与发散。上面所述的内容与引子等关系,必然引起思维训练方式的巨大变化。以图为材料的说话教学,因为围绕图统一的内容,学生说的是同一画面的人事物景,这就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同一方向集中。口语交际教学,因为教材仅是个“话题”,是个“引子”,学生可以由此发挥,自选角度,自走线路,自定目标,向着各自意愿前进,思维具有灵活广阔的发散性。如《找春天》,学生各自找到的春景不同,时间不同,构就的画面迥异,表达方式也大相径庭,个个闪烁着发散思维的火花。
五、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和特点
本册教材共分八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教材继续按照专题编组,涵盖八个专题,分别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揭示学习要求,每组有三至五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面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八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 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和词语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7.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9.初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0.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1.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2.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015年特岗教师《小学语文》押题模拟卷及解析二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颔联hàn思忖cǔn悄声qiāo物阜民安fù
B.摒弃bìng咋舌zã泠然lěng倾箱倒箧qiâ
C.沉浸jìn跻身jī撰写zhuàn大笔如椽yuán
D.宽宥yîu辆liàng仓廪lǐn凭栏骋目chěng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聚沙成塔,集掖成裘,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才能积累全面丰富的知识。
B.乡村风光,甚觉宜人,野外景致,殊有情趣,远近树木参天,蔚为大观。
C.他的散文和小说富有诗情画意,也不乏扣人心弦之笔和感人肺腑之言。
D.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听到带有浓郁山野情调的中国民歌,感到别有风味。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书刊要装帧,门面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而又品味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想。
B.舞台上,弟弟的朗颂声情并茂,姐姐的伴奏锦上添花,母亲心中的那丝担忧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C.2008年1月以来,中国居民物价指数CPI出现了明显的涨幅,不少低收入家庭倍感通货膨涨的压力。
D.在骄阳的曝晒下,牵牛花堰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矜持的牡丹也耷拉下了高贵的头颅,失去了先前的神采。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龙混杂)
B.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金科玉律)
C.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手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弹冠相庆)
D.NBA季后赛中,由于缺少了主力姚明,火箭队内线空虚,在防守上往往顾此失彼,实力明显削弱。(捉襟见肘)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5月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以压倒性票数批准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对俄前任总统普京的总理提名,梅德韦杰夫于当日签署了任命书。
B.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
C.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这个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D.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人们,无不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6.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牵挂和守望呢?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B.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清传奇的代表作。
C.“家国之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主题之一,唐代杜甫的《春望》和南唐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抒发了国破家亡之痛。
D.诗人经营意象往往匠心独运,徐志摩用“凉风”下的“水莲花”比喻姑娘的娇羞,而舒婷则用“木棉”“红硕的花朵”象征现代女性的独立。
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②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改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④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⑤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⑤①
D.④②③①⑤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曾给《史记》很高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史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成就无与伦比,同时,作为一部人物传记亦有开宗立派之功。
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描写春秋战国时期鲁、齐、晋、郑、楚、吴、越七国的史实。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我们学过《孔乙己》、《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10.下列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君子生非异也
D.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1~13题每小题2分,14小题8分,共14分)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动:招致
1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③未尝辄敢出门④诣阙请留德深⑤以贵乡文书为诈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1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三、语文基础知识(第15小题10分,第16小题4分,共1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2)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
(3)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4)花自飘零水自流,_________,_________。
(5)独自莫凭栏,_________,别时容易见时难。
(6)碧云天,黄花地,_________,_________。
(7)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今宵酒醒何处?。
(8)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
(9)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
(10)君子坦荡荡,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4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一)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绳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醣体,白天配醣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醣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醣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醣体,在夜晚配醣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会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17.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绳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18.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指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19.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醣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二)我是中国人
①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朝鲜人、日本人,一到国外,思乡的感情就变得特别强烈,总爱滔滔不绝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国家。我就是一个典型。我常会兴奋地向别人介绍中国的长城,汉字,我的家乡——上海。
②在美国,每节课都有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时,在黑板上写中文字是我最大的乐趣和享受。我和陈院琴一道,大摇大摆的走到黑板前,旁若无人地写起来。内容可丰富呢:有古诗,名家名言,家乡的风景„„
③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了□我爱你——中国□几个大字老师很有兴趣地凑过来问我写的是什么□“I love you(我爱你)——”我很严肃地说□“what(什么)?”老师瞪大了眼睛,显得十分惊奇。“——China(中国)!” 老师恍然大悟,紧紧握着我们的手说:“Good!(好)”
④在这里,友好中也有不友好的事情发生。
⑤几个月前,我们进行了一次测验。快下课时,老师要我们把一张选择题的纸交上来。那时,我还不知道英语的“选择题”是怎么说的,以为他说的是地图,所以我交上了地图。
⑥当我知道交错了后,便去解释。可是,不管怎么解释,也是徒劳。他总是摇头,不理不睬,但在测试卷上给了个“C”。老师为什么不信任我?为什么不听我解释?我很气愤,但没有发作,只是咬了咬干涩的嘴唇„„
⑦打那以后,我每次小测试都得满分,大测验也得“A”。要知道大测验得“A”是寥寥无几的。我为超过美国人而骄傲。我感到自豪,感到扬眉吐气。
20.在第三自然段的“□”内加上标点符号。
21.解释词语。
徒劳:
恍然大悟:
22.划横线的话的意思是什么。
23.如果把④—⑥自然段合为一段,它是围绕来叙述的。
24.课文以《我是中国人》为题,全文充满了情感。请仔细阅读文章,写出作者的两种情感。
六、古诗及背诵(每小题3分,共6分)
2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前人评价这首诗中“放入”一词最显气魄,你同意吗?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评价。
26.将下列名言名句补写完整(任选两小题)。
(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七、作文(本题共30分)
人生总是面对着这样或是那样的选择。面对着选择,有些人举棋不定,有些人轻率行事,选择的结果也会对我们造成不同的影响。选择对我们是如此的重要,甚至在经济学中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
要求: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见闻、感受、经历、看法,也可以记叙、议论、抒情、编故事。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
1.D 【解析】A悄声qiǎo,B 泠然líng,C大笔如椽chuán。
2.A 【解析】A中“集掖成裘”应改为“集腋成裘”。
3.A 【解析】B颂—诵,C涨—胀,D堰—偃。
4.D 【解析】A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一起随河水流下来,比喻人或事物不论好坏都一齐显现出来;鱼龙混杂:鱼和龙混合掺杂在一起,比喻坏人和好人或凡人与圣人混成一起,好坏难分。B清规戒律:“清规”指佛教为僧尼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戒律”指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规章制度。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中性词语,现较多作贬义。C额手称庆:把手举到额头上,称说庆幸得很,形容人们在忧困中获得喜讯时高兴和喜悦的神态;弹冠相庆:“弹冠”指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将要入仕做官。“庆”指贺喜,指即将做官而相互庆贺。多用于贬义。D顾此失彼: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形容头绪太多,不能兼顾,与“捉襟见肘”意思颇为相近;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1)形容衣服破烂;(2)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5.A 【解析】B句式杂糅,最后一句应改为“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的优势,满足了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C表述不周,据语境意义应当删除“能否”;D重复累赘,删除“毫无例外地”。
6.C 【解析】A诗句出自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用反衬手法表现的是乡村深夜的清幽宁静景色,故不适用于“热闹”的西湖夏夜;B原诗句出自宋朝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是写梅花的疏朗与幽香,不能用来描写桂花;D词句出自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适用于“爱情”而非“亲情”。
7.B 【解析】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代传奇的代表作,而非清代。
8.A 【解析】按总分结构排序。
9.B 【解析】略。
10.D 【解析】A项“有”通“又”、“暴”通“曝”;B项“知”通“智”;C项“生”通“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1.D 【解析】动:经常。
12.D 【解析】用排除法: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③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
13.C 【解析】“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
14.(1)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2)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三、语文基础知识
15.(1)奔流到海不复回
(2)两朝开济老臣心
(3)别有幽愁暗恨生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5)无限江山
(6)西风紧北雁南飞
(7)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
(8)犹抱琵琶半遮面
(9)卷起千堆雪
(10)小人长戚戚
16.(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舍之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7.B 【解析】A“植物”范围扩大,“为适应外界环境”也属无中生有。C“所有豆科植物”范围扩大,“闭合起来”表达不严密。D“捕绳草闭合起来”和“植物睡眠”是有区别的。
18.D 【解析】根据第三节第一行“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可以推知是上田实等人的研究成果。
19.C 【解析】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是“配醣体的合成分解”,并非“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B第三节中说“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醣体,在夜晚配醣体水解”,并非“合成”。D项根据文中最后一段,农药尚未研制,选项偷换了概念。
五、现代文阅读
20.,“ ”。。
21.徒劳:没有价值。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
22.一定要争气,绝不能让别人看不起。
23.在这里,友好中也有不友好的事情发生
24.①热爱祖国②为国争光
六、古诗及背诵
25.(1)同意。它使通常开窗赏景的行为转化为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出豪迈的胸襟和气魄。
(2)第一,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第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第三,寄情于景,全诗写云气、松涛和水浪,融入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26.(1)更也人皆仰之(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作文
例文:
人生不是单选题
多变、复杂的社会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人生从来都不是单选题。在众多选项中,哪个才是你最终的答案呢?对事物的选择,就是体现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世界观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人在某种特定环境下,长期的成长和转变的结果。因此,不一样的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人,构成了不一样的世界观,也就有着不一样的选择。人的选择,在冥冥之中就已经有了定数,就是由自己的世界观所决定的。能掌握一个人的世界观,就能明白他在面临事情时所做出的选择。要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花上很长很长的时间,也许是一辈子。一个人要改变也是很困难的,只有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才会催促着人做出调整,再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适应后,才会慢慢的转变,在转变到了一定量的时候,才能演变为新的世界观,随之性格和心态都有了相应的改变、成熟。这样在环境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人在挫折面前总显得那样的脆弱,猝不及防。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人在挫折中成长得最快。挫折的来临使现在的情况和以前的情况落差太大,并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给人做准备,因此人很难去承受,而这些都是不能不去承受的突发事件。如果你是坚强的,那么你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去适应这个落差,让自己在短时间内找到平衡点。人的性格和世界观就会有比较快的转变,在对事的心态上也会转变,也会很快的成熟起来。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挫折的勇气。
我们的选择是主观的,是事物的存在让我们有了这样的主观意识。因此,事物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选项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哪个选择能最符合当时的环境。事本事,物乃物,并没有让人添加感情色彩。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它存在的理由,如果你觉得没用,那是因为你没有发现它所存在的价值。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会有他的道理,如果你觉得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你没有发现它所具有的意义。只有成熟,平和的心态下,才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人生不是单选题,才使得我们这个社会更加的多彩,充满了激情。
2015年特岗教师《小学语文》押题模拟卷及解析三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30分)
1.读拼音,写词语。
dà()shà()
tuǒ()tiē()
yuán()liàng()
ruì()xuě()
dàn()shēng()
2.拼一拼,读一读,用横线给带点的汉字选择正确读音。
熄(xīxū)灭咨询(xínxún)
闪烁(shuîsuî)毅(yùyì)然
3.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神机秒算()走头无路()杨长避短()阴谋鬼计()
昂手阔步()穿流不息()咳不容缓()惊涛核浪()
4.“盛”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再查()画。“盛”字在字典中解释有:①兴旺;②强烈;③浓厚;④热烈的,大规模的。在“盛况”这个词中,它应取第()种意思。在“盛气凌人”这个词中“盛”应取第()个意思。
A.皿 6 ④ ②
B.成 5 ① ④
C.皿 6 ③ ②
D.成 5 ② ④
5.“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守信用。”与这句话意思不一样的是()
A.答应别人的事能不守信用吗?
B.答应别人的事非守信用不可。
C.答应别人的事非守信用不可吗?
D.答应别人的事不能不守信用。
6.选词填空。
不但„„还„„不是„„而是„„无论„„都„„如果„„就„„
①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远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
陆续继续持续延续
②我们()跳上一只小船,船向河中心移去。
③这节课,我们()学习《鸟的天堂》。
7.某人外出做生意,给父母写了这样一封信“我的确生意好烦恼也没有朋友多病少挣了许多钱。”父母接到信后,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来停顿、阅读,结果一个笑,一个哭。
读了笑的,是这样停顿、阅读:
读了哭的,是这样停顿、阅读:
8.判断题,对的划“√”,错的划“×”。
第三篇: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本课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动人的画面背后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情感性和语文教学读写不可分割的特点,本课教学我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抓手,制定了如下目标:
1.品读悟情,在情感朗读中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厚谊。
2.品词品句,以读为抓手,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以及场面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朗读、想象,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是:揣摩作者是如何将海鸥与老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写真实、写具体。
四、说教法、学法:
本篇课文感情真挚,文字流畅,特别适合学生读中感悟,因此,我采用品读悟情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在学到新知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采用如下学法:勾画、批注法,通过圈化,品味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厚谊;想象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上的是《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奠定情感
师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海鸥有了怎样的了解。(海鸥图)
【设计理念】:以复习导入的方式进入新课,开门见山,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悟深情
为了让学生心生疑惑,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学习本课时我先从结果入手。
1、研读海鸥送别老人的场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带着要求快速浏览课文。
我提出了如下要求:快速默读课文,请用横线划出海鸥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边读边体会。重点研读这4句话。
a.“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让学生们思考:海鸥为什么会“突然飞来”,“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又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们体会海鸥对老人的的不舍,为失去这位敬爱的老人而感到无比的悲痛。指导学生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读出作者的吃惊,读出海鸥的不舍。此时教师范读,接着让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海鸥失去老人的悲痛。
b.“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引导学生们从“急速”、“轮流”中感悟海鸥看老人的急切心情,;“瞻仰”一词则体现出了海鸥对老人的敬仰与尊敬。引导学生带着对老人的敬仰读出海鸥想见老人的急切心情。c.“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从“站成了两行”这几个字中引导学生们体会海鸥此时哀痛的心情,它们是在为老人守灵,在与老人作最后的告别,“肃立不动”则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和一片深情。引导学生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读出海鸥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戴。
d.“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抓住“扑”这个字,让学生比较“扑”与“飞”的不同,体会扑的力量大,扑的速度快,从而让学生感受海鸥失去老人时的肝肠寸断,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无限依恋。让学生伴着海鸥扑的力量与速度一起来读这句话。这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让我们为之震惊。
(三)想象说话,内化感受
每到西伯利亚的海鸥飞临翠湖边的季节,就会有许多市民像当年的老人一样,给它们喂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再次出现在美丽的翠湖畔。(板书:和谐相处)
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呢?前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每组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读懂作品,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四)作业检测、拓展延伸
1、把自己认为值得积累的词句摘抄下来。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六、说板书
老人与海鸥
喂食海鸥老人爱海鸥呼唤海鸥亲昵说话老人与海鸥翻飞盘旋海鸥送老人肃立鸣叫白色旋涡和谐共处
第四篇:说课稿《老人与海鸥》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汪翠绿的湖水边,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让我读过之后不得不为人和动物之间有这样真挚的情感而动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为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2、学习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因为本课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首先我请同学们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填空,从而引出新课。
分析课文主要由两个问题出发:找一找老人爱海鸥的句子进行体会;走进海鸥不舍老人的片段。分别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和海鸥怀念老人的深深情谊。
在感悟中,注重读议结合,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例如: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
给海鸥送餐”;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通过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关爱,同时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在学生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情感的基础上,老师话锋一转,导出老人去世的消息,同时播放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画面及老人的遗像,组织学生读、悟课文的第二部分,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义。重点抓住描写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
在教学中我还搜集了一些课外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海鸥老人的做法感触更深,进一步体会课文中的感情。
总之,本课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在设计和实施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第五篇:《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位置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老人每到冬季来临就到昆明的翠湖之畔去喂到那里越冬的红嘴鸥,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语言朴实,却饱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针对这一特点以及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情感目标: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知识目标:学习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难点是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的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
二、说教法:情境教学法、抓细节悟情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本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读中走进文本,在画中亲近文本,在谈中融入文本,在写中流露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说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让学生从理解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到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深刻领悟,仅凭想象难以感受其中的内涵,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并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配以音乐渲染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五、说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吴庆恒老人的资料。
2、课件、网络视频。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昆明电视台的标志。说说昆明电视台的台标像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昆明用海鸥作为电视台的标志,那么海鸥与昆明有着什么不解之缘呢?(播放昆明翠湖海鸥的视频)说说看完视频后有什么感受?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由哪两部分组成。
3、从文中找出一句概括老人与海鸥关系的句子。
4、什么是亲人?动物怎么会和人像亲人一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巧抓细节,理解“亲人”
1、自由读课文1—13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可以用
一、两个词或一句简单的话写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这种充分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形式,特别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提升。突出了本课重点理解人鸥间的浓厚感情。
2、集体交流:
(1)出示“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海鸥相伴。”
预设:我从“步行二十余里”里感受到这位老人每天要走很远的路。从“只为了”中我了解到老人每天走很远的路赶到翠湖,只是给海鸥喂食。“每天”这个词说明了不管什么情况,老人都会去翠湖给海鸥喂食。文中是怎么样描写这位老人的?
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交流。出示“他背已经驼了„„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从三个“褪色”中知道这个老人家里一定很穷。老人真的穷的没钱买衣服,买包吗?
出示吴庆恒老人照片。请同学们交流搜集有关老人的介绍。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句话。老人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生接读“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2)出示“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你在这乐谱中听到什么?看见了什么?如果给这个乐谱取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这是老人在„„海鸥?喂海鸥(师板书“喂”字)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接“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3)出示“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变了调的地方话──“红嘴”“老沙”“公主”
(生抓住“抑扬顿挫”、“亲昵”、“变了调”谈感受。)A、我们学着老人呼唤独脚。生一起呼唤独脚。B、独脚飞远了,声音大点。生呼唤声音大些。C、独脚飞得更远了。生呼唤声音更大。
同学们的声音有高有低,有快有慢,这就叫做“抑扬顿挫”。
这一段描写是老人在„„海鸥?(唤海鸥)老人给海鸥取名字,抑扬顿挫的呼唤海鸥,这一切都是因为——生接“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设计意图】教学时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字里行间寻觅老人对海鸥的爱。通过创设情境引读等,学生悟读、练读、齐读,入情入境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抓住“起起落落”引导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同时抓住“抑扬顿挫”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后文学习打下情感基础。这在品读感悟中融会贯通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分散了教学难点。
3、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三)品读课文,感悟深情(海鸥送别老人)
1、播放老人与海鸥和谐相处的照片,师深情叙述,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用笔画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2、生自由读课文,边看边批画,想想你从字、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3、汇报自学所得,教师相机点拨。出示“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了什么大事。”
生抓住“突然”、“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大不一样”、“发生了什么大事”谈感受。
小海鸥们,让我们一齐用自己的声音把老人唤醒吧!生齐读出示的句子“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出示“海鸥们急速扇动„„他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生抓住“急速”、“轮流”、“瞻仰”、“纷纷”、“守灵的白翼天使”理解句子,体会情感。
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和海鸥一起向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告别吧!生齐读“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出示“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课文中的“扑”能不能换成“飞”?
4、响起《离开你的那一天》。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生接““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设计意图】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情感性,让每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们的总是不同的阅读感受。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读为本,特别是阅读教学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会是残缺的。教学中我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老人与海鸥间的真情。让情感目标的训练得到有效落实。
(四)拓展升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出示老人塑像图片:多么诚挚的语言,多么动人的情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很多人,人们在翠湖公园里建立了一个雕塑。老人满脸慈祥的笑容,海鸥翩然翻飞,多么和谐的场面!这雕塑的寓意是什么吗?人与动物之间充满了亲情、关爱,生活就会充满和谐幸福。
课后为老人做张名人卡,写上你最想对老人说的话。希望你们能捎上这份情,带上这份爱,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与我们的好伙伴们和谐相处,让我们的社会拥有更多的动物守护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七、说板书设计:本板书设计彰显了行文思路,凸现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的内容。
21、老人与海鸥
老人
喂唤送
海鸥
就像亲人一样!
八、说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必须源于文本,超越文本,文本才能物尽其用。阅读教学要“读”占鳌头,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我的教学落实读的精神,重视读的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从而获得取知识。扎扎实实地秉承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原则,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在一咏三叹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忘我的境界。与作者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与文本产生共鸣,在共鸣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