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 妙造新境——我市著名女画家周名球的艺术人生

时间:2019-05-14 02:5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渗透传统 妙造新境——我市著名女画家周名球的艺术人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渗透传统 妙造新境——我市著名女画家周名球的艺术人生》。

第一篇:渗透传统 妙造新境——我市著名女画家周名球的艺术人生

渗透传统 妙造新境——我市著名女画

家周名球的艺术人生

作者: [] []

我市已故著名女画家周名球,曾任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清江市政协常委、清浦区政协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市美协主席。她的高尚品德、隽永的画作、不幸的婚姻,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们崇敬她,怀念她,学习她。

周名球,字樨衡,号素盦女史,祖籍清江浦。1910年腊月初九诞生于常州,幼时随父母到了南京,因体弱多病,九岁方才上学。在日寇侵华期间,辗转于南京、上海之间,全国解放后,1953年随父亲返归故里淮阴,叶落归根,在淮阴施展了她的绘画才华。

她在南京初中毕业后,于1929年十九岁考入苏州美专预科,因成绩优异,复升入本科国画系。一年后奉父母之命停学,回南京结婚,不久离婚。离婚后在南京师从南京中央大学著名花鸟画家张书旗学习花鸟画,直到1937年12月南京被日寇占领。期间,并曾在刘海粟为校长的中央美院学习过,徐悲鸿面授过她。1938年随其母逃难到上海,通过颜文梁校长的介绍,复学于苏州美专,经名师吴秉彝先生指导,深得吴门画派之真传,对山水、人物、花鸟均学有所成,后又专攻花鸟画。由于师承有源,通过勤学苦练,造就了她奇丽清秀、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1941年苏州美专停办,又来到南京,全家仅依赖其父养老金养家糊口,生活非常艰苦,1942年后便以卖画贴补家中生活,直到全国解放。1953随父返淮,无事可做,闲居家中,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办起了私人幼儿园。她的幼儿园很有创新,教唱歌,教文化,玩游戏,这在建国初期属于新生事物,该幼儿园渐有名气,小学校招生,将其幼儿园学生全部招走,以致她办的幼儿园学生越来越多,为人们所瞩目,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1956年成立清江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周名球被吸收为委员,从此她获得了新生,成了她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周名球的父亲——旧社会的文人,非常高兴,教育她要多学习,多为人民贡献力量,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服从领导安排,虚心学习,不能骄傲,“你有共产党、人民政府照顾,我就放心了!”他最牵肠挂肚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独生女儿,因封建家庭礼教害苦了自己的女儿,他感到愧疚,现在他真的彻底放心了,堵在心口的一块心病彻底消除了,于是在当年7月放心地撒手西归,再也不需为自己的女儿操心。

不久,周名球从水门桥西北角河北西路的老宅子搬到西大街453号(原市三招对面),后又搬到前进路9号一区四幢201室,直到她病故。其父去世后,她一直独居,但她并不孤单,不感到寂寞,因为她有人民政府的照顾,她有众多的画界的朋友和学生。她从一个在旧中国靠“画画卖艺”的旧艺人,成为受人尊重的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

这一年她被邀请为江苏美协筹备委员会委员,并被吸收为省美协会员。她开始潜心系统研习明、清以来诸家画论,并常与傅抱石、钱松喦、宋文治、魏紫熙、喻继高、亚明等名画家切磋技艺。她的绘画艺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她的绘画才华得到充分展示,重新焕发了本已冻结的青春活力。她作画,胸有成竹,笔无妄下,初则凝神深思,一俟落笔,则如入无人之境,或纵笔挥洒,或细心勾点;或水墨晕章,或彩墨兼施;或水气淋漓,或干裂秋风。用笔疾徐有致,或屋漏痕,或锥划沙,或折钗股,达到形神毕现,心手双畅的境界,花、鸟、虫、鱼、水、石、树、草,纷纷跃然纸上。牡丹、紫藤墨彩交融的华章,荷花水墨氤氲的韵味,松竹中清旷悠远的雅致,无不体现出作者渗透传统,自击胸臆,感悟自然,妙造新境的艺术追求。她长年专攻花鸟画,笔法细腻,独具风格。

周名球,正如她喜爱的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将荷花的人文品格置于朴实的自然生活之中,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在此彰显,向人们传递出丰富而畅达的情愫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体现出作者对人品和画品的高尚追求。

周名球,一生教授学生百余人,并先后举办了两期绘画学习班,培养出了陶运国、黄齐发、叶崇贤、金绍华、石鹏中、刘永泉等等风格各异的优秀绘画艺术工作者。她善于因人施教,不求自家门派,使其发挥个人特长。她的学生陶运国为谢师恩,将自己不满周岁的长女送给老人家做孙女,老人快乐异常,享受天伦之乐。

老人一生习画、绘画六十余载,作画千余幅,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级画展,并多次获奖。举办过个人画展三次,有二次在清江市举办,其中一次是1982年由淮阴地区文化局、清江市文化局、清江市文化馆、清江市政协、清江市文联、清江市美协联合举办了《女画家周名球中国画展》,展出国画100幅。其中《果实

累累》、《荷花翠鸟》,更臻娴熟,体现了她的作品清俊秀逸的风格,这两幅作品为省美术馆收藏。画展深受各界人士欢迎和好评。年逾古稀的老人,对艺术的探求更加努力,创作精力的充沛不减当年。

她的作品被美、法、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国际友人,以及港、澳、台有关人士,和中央领导珍藏,被香港《大公报》及国内多家报刊选登,多幅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新四军纪念馆、市博物馆等多家馆藏,其事迹在《中国妇女报》、《中国广播电视报》、《新华日报》等报刊发表。专题片《笔染丹青绘芳菲》在江苏省电视台播出,淮阴电视台及邻近省市电视台在《淮海大地》栏目的黄金时段亦作专题报道。她还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等书中,被录入中国国画研究院的《中国当代艺术人才数据库》。

1988年3月淮阴市与法国韦尼雪市结为友好城市,淮阴市市长徐燕率团访问韦尼雪市,徐燕带去了周名球的国画作为礼品送给该市市长安德烈。

时任市美协主席的吴夕兴曾说过:周名球先生是淮阴花鸟画艺术的拓荒者,她对当代淮阴美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老人一生,人如其画,画如其人,真挚可亲,宽宏大度,不图虚荣,不求名利,凡有求画者,从不收取分文。老人穷有志,曾有海外华侨专程来淮求画,见其生活节俭,居所简陋,赠以巨款,被老人婉言谢绝,深得各界人士敬重。老人高尚的人品、画品,与家庭的熏陶分不开。其祖父、曾祖父都是清朝文武官员。其父周伯衡,由秀才到贡生,三十岁应铜山县聘请为教读兼办书启,两年后应山阳县县令聘请为书启兼阅课券,三十六岁充任两江督练副文案,继升正文案。六年后在南京浦口商埠筹备处,充代理会计员。1914年充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文书员,继升任文书主任,直至年老请求退职。他善诗词、书法,懂医道。周名球母亲李寿萱,亦是知书达理之女性。父母只此一女,周名球自幼受家庭良好环境影响,爱好书画。她聪慧、文静、孝顺。

周家,人称周公馆,是个大家族。在清江浦河北西长街有房屋三十二间(在现水门桥北消防支队院内,解放后交房产部门),三代未分过家,人口众多,但多数早亡,到民国元年,家中只有其父周伯衡兄弟四人,大都靠周伯衡供养,家道渐中落。

周名球的婚姻非常不幸,是封建旧礼教的牺牲品,可谓一场悲剧。1930年,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停学后和何维忠结婚。其父听说何维忠是大学毕业生,又能说几国语言,认为文化高,必有好的素质。其实不然,何维忠徒有虚名,“锦绣其外,败絮其中”,虽是大学生,道德品性非常坏,言语无礼貌,心境不良,尤其是轻视女子,把女子当玩物。周名球曾哭诉道:“我是她妻子,但并无共同语言,更没夫妻之情,把我当玩物,或打或骂,无一点道德。” “我在离婚之前,父母并不知我所受何维忠之蹂躏,他们只知他脾气坏,都要我忍,到老了就好了。”“他为什么要同我结婚,主要听我父亲在中国银行工作,又是独女,定会有钱。他就不知道我家是空架子。后来我陪嫁的一点首饰他想要,我未给他,他就更加胡闹。我实在无法同他过下去,我想死,但又因父母只生我一个,我死了他们怎么过!不得不活着,苟延残喘!”正在进退两难,生死攸关时刻,周名球的一位英语女教师,知道情况后,非常同情她,就介绍她找邓季惺女律师(在北京,曾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为她办理解除了婚约。离婚前,其父母又找出许多亲友劝其忍耐,说离婚再结婚丢祖宗的面子,因为周家是世代文官武将门第,不能做这丢人之事。听了父母、亲友之言,周名球顾不了旧礼教了,开始向他们以死抗争:“你们要我死,就不离婚,你们要我活就离婚。我保证离婚后决不再嫁,决不做丑事来丢你们人!”她又将所受痛苦向他们诉说,整整说了三个小时。这时,其父母、亲友才同情她的苦衷,同意离婚。

我们注意到,周名球老人字樨衡,号素盦女史,自离婚后,她的好多绘画作品落款为素盦,后来为素盦老人名球。盦同庵,意即她已经是位长年简朴而素食的出家修行之人。她实践了离婚前对父母及亲友的允诺,不再结婚。这既是抗争,又含有无奈,对婚事已是心灰意冷。

离婚后,周名球想起在旧社会离婚多么不容易,要不是全国解放,有多少女同胞像她一样受罪,更有多少人死于不幸的婚姻之中。所以张恨水才写出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来。她深情地说:“我要不是党救了我,我早就死了,是党让我获得了新生,虽然离婚后有父亲养老金维持生活,父母死后我无依无靠还是死。我真的感谢党的救命之恩,不是共产党,解放全中国,我哪能有今天幸福生活!”

“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周名球发自内心的呼喊和期盼,是周名球三十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她从旧中国与新中国切身经历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唯有共产党,中国才有希望。正如她在入党申请书中写的那样:“是共产党为我创造了学习、工作、生活的一切条件,在我病重期间,市、区各级领导及同志们对我无微不致的关怀,我没有为党的事业流血负伤,而却受到党给予的各种荣誉和厚待,党的恩情真如山高海深,周名球但有一息尚存,便当誓死报效。”这是她老人家肺腑之言。1988年10月,近八十高龄的她,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她更是实践了她的誓言,无论在哪里她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她把对党的热爱、感激之情倾注到工作中绘画中。她受

到我市艺术界及凡是认识她的人普遍敬重。

1994年8月4日,周名球老人在她八十四岁时与世长辞!临终前她说:“把我的骨灰洒向长江,流入大海,回归大自然中!”■何永年 周 玲

下载渗透传统 妙造新境——我市著名女画家周名球的艺术人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渗透传统 妙造新境——我市著名女画家周名球的艺术人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