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联工作者献礼祖国60华诞征文:三上郜台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三月初的蒙洼地区,大雨不停地下,四周水雾茫茫,面包车在河滩路上缓慢地行进。本人同高静、殿权受命《崛起的新**》电视专题片的前期采访,自太和、界首、**,展转到阜南,由县委宣传部杨部长、作家冷鬼的热情陪同,车外虽冷雨敲窗,车内却谈兴正浓,说的多是淮河的今昔。
此次目的地郜台,已经来过两次,却没有写下文字,对此,我常心怀歉意。
1998年4月淮河文学笔会在阜南召开。与会作家乘车到蒙洼采风,出阜南县城正南东折,沿着淮河大堤经王家坝、老观、曹集、到郜台退水闸,虽走马观花,对这里的地形有大体的了解。蒙河洼地西起官纱湖,东到南照集,南面淮河,北临冈头,面积183平方公里,四个乡镇15万多人。王家坝出名是因为特有的地理位置,正处在淮河中、下游的关键性节点上,上游来水凶猛,下游水泻迟缓,极易造成水患。为确保两淮煤矿、京沪铁路和下游城市,当遇到超标准洪水时,国家将按照预案开启王家坝闸削峰。自1958年至今,蒙洼蓄洪区已经蓄洪14次,其中三年是一年蓄两次洪。于是每年汛期,王家坝自然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
第二次来郜台是在2003年8月,淮河涨水王家坝开闸蓄洪。本人受市作协的派遣同思洁等四人,深入到蒙洼东南端、正处在水窝里的郜台乡,了解那里百姓的生活生存状态。经刚刚建好(头天通车剪彩,第二天就来了大水,被老百姓称为连心桥、救命桥)的1700多米长的防汛交通桥,在王家坝闸口,乘冲锋舟进入淮河主河道。傍晚,夕阳将河面照得明亮耀眼,一望无际的水面上,漂浮着一抹“红云”,从未见过那么多的红蜻蜓,可能是在水面扑食昆虫所致。在疾驰的冲锋舟里,只要手一伸,不需做任何动作,立马便会有一只美丽的小精灵贴在你的掌心。九十里水路,红蜻蜓相伴左右,如此美好的景致,如此过瘾的冲浪,如若是在平时,定会让一帮小文人兴奋异常,可此时我们的心情充满着抑郁与焦虑。
郜台乡政府是一栋建在淮河大堤庄台上的三层楼房,天热得出奇,四人挤在一楼北端的一间房内,电扇煽着热风,蚊虫盯得难以入睡。不待天亮起来,看见淮河坝堤上扎满了一顶顶政府提供的蓝色帐篷,里面住满了从下面搬上来的群众。群众有吃有住都有活干,家家户户仍然搞柳编。堤上的群众生活如此,仍在水中“孤岛”上的百姓生活怎样?四人乘座一条小船,从一座平房的顶上划过,来到一个叫做汪燕台的庄台。庄台上,一个老教师在教七八名孩子,他说(本文来自中http://www.xiexiebang.com 转载请注明!)孩子没办法上学,就在庄台上教。正想着庄台上的人吃水怎么办?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拉丝井。一根斜着的塑料水管伸出地面,管子大约茶杯口粗,里面探出一根铁丝,一端可作拉手,只要拉风箱般用力地拉,随着拉丝的提升,清水沽沽流出。
在“孤岛”上,干部都佩带着红色“共产党员”胸牌。红色,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县乡村干部与百姓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了庄台上的主心骨,顶梁柱。汪燕台生活安定,次序井然,村民心态平静,我感概良多,蒙洼人为顾大局,一次次忍疼割爱舍家弃园,他们的牺牲精神奉献壮举,其行,可歌可泣,其为,当载史册!
大雨下得正欢,话题从蒙洼谈到郜台。此次任务是寻找蒙洼亮点,向外界宣传展示郜台的风采,心情自然与前迥然不同。中午时分到了郜台,在乡政府,李书记充满自信的说,是水把郜台人逼上了堤顶,且历经苦难;又是水为郜台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且延续生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郜台人利用勤劳和智慧,形成了柳编、板鸭、水产养殖三大特色经济,且受益匪浅。
走进刘店庄台,看见沿堤而建的村落中仅有十几平米小院内,摆满了柳编半成品,房檐下或堂屋内,人们正在忙碌着编织。村干部说,全村家家是工厂,人人会编织,去年人均纯收入仅柳编一项就超过4000元,十几家村民用上了电脑。大多的村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当年的拉丝井在淮堤上正逐渐淡出。
李书记继续介绍说,刘店村只是郜台乡的缩影,目前全乡发展上规模柳编厂20多家,柳编专业村8个,从业人员2万多人,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1000多万元。他自然不会忘记推介郜台板鸭。全乡境内河流密布,水草资源丰富,有万亩可养水面,蒙堤外有2万亩天然牧场,为养鸭提供了优质的环境。
天气的原因,水产养殖等项目就不能去了,虽略带遗憾,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回头看雨中的庄台,犹如高大城堡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海市蜃楼,亦真亦幻,这可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蒙洼仅有的风景啊。听杨部长介绍,当地正在挖掘自然人文资源,打造沿淮旅游观(本文来自中http://www.xiexiebang.com 转载请注明!)光带。突然感受到,沿淮堤防汛交通桥、王家坝大闸、蒙洼蓄洪库区、保庄台和保庄圩等一路数落下来,不就是一道特色鲜明、风光独到的亮丽风景线吗!
如果说第一次来,看到的郜台是平面、表象;第二次无疑是立体的,雄浑而悲壮!这次看到的则是多维的,她在嬗变、在提升……新农村建设中的郜台,正沐浴着党的惠农政策之春风,如出水之蛟龙,向着理想的高度扶摇冲腾……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第二篇:小学教师献礼祖国60华诞征文
我的网络情缘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让我们这些昔日与粉笔、黑板和书本打交道的乡村教师从繁琐的教学活动中解脱了出来。心中是那般的喜悦与豁达,回想起自己从教23年来的亲身经历,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教育手段的深刻变化。
1984年2月,高中毕业后,我做起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开始了“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三尺讲台
”的教师生活。那时,年青气盛的我,精力充沛,对工作充满激情。我每天都要花费四、五个小时来备课。每学期结束,我都要向学校上交写得密密麻麻的几本备课笔记。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我就要编制一份试卷进行考试。制卷时,我将腊纸垫在钢板上,用坚硬的蜡笔一笔一划地刻写出来,然后用油印机印出一张张字迹模糊的试卷发给学生。那时,我每天早起晚睡,忙于备课、刻印试卷。尽管如此,我那时的教学业绩依然平平,真是苦不堪言。那时,我最大的烦恼,就是自己的书写能力比较差。备课要用钢笔,上课离不开粉笔,让我这个先天书写能力不足的教师受尽了苦头。由于字写得不好,我那时最怕的事情就是讲公开课。尽管我的教学功底比较扎实,但我那难堪的粉笔字总会给听课的同行们留下“不雅”的印象。为了练字,我不得不经常利用假期临摹字帖。
过了几年,教育界开始风行电化教学了,收录机、幻灯片等电教设备成了老师们的“宠物”。我自然也不甘落后,频频将电教设备搬进了课堂。但是,由于学校为数不少的收录机十分“紧俏”,磁带、幻灯片等资料的成本高,操作又不方便,粉笔、黑板依然是我们教师手心里的“宝”。
20世纪末,电脑悄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教育部门分期分批组织我们教师进行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偏远乡村对知识传播的阻隔。从好奇到熟练,从欣喜到习以为常,从尝试使用到熟练操作,现代信息技术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乡村教育这块干涸的土地。有了网络,先前需要到处托人寻找的教辅书,如今在网络上应有尽有,以前需要将备课内容一笔一划地书写到黑板上,如今不仅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形象的课件,而且随时可以在课堂上调出来,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要说迷上电脑,那还得从98年说起,乡镇教研领导指定我上堂公开课。我选择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为了丰富自己的备课知识,为了充实自己的课件材料……,我穿梭在市内的大小音响店、电脑城,就是想找寻与公开课相关的图片资料、影片资料,其结果自然是一无所得。正当我迷茫的时候,我想起了上网。可怜那时,我校还只有几台旧电脑,是用于电脑老师教学生dos的;我家还未达到小康水准,自然买不上电脑。好在我的同学在一所有名的高中当电教老师,是他帮我圆满完成了这个任务。那堂公开课下来,听课老师反响很大,可能取决于那些图片资料、影片资料的有效组合吧。这次公开课的成功,激发了我教学的自信,了解了网络的魅力。从此我便与网络结下了情缘,98年底,就在家中什么家电都没的情况下,我却倾其家囊买下了一台当时较为时髦的电脑,别人还在用dos的年代,我却静心地钻研着windos,练就了一手快速五笔,成了我校的电脑高手。后来就在自己的摸索下,学会了powerpoynt、autroware的课件制作技巧。自从家中按上了拔号上网后,我更是如鱼得水,网上看新闻、网上读小说、网上下载资料、陪孩子网上看漫画、欣赏图片、上新知堂英语……大千世界无其不有!
最令我兴奋地是,网络让我轻松教学。由于我是语文老师,经常要出试卷,什么段考、期中考、期未考、平常训练,这本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但你是知道的,语文课文的字数是最多的,一篇短小的课文也有着二、三百字,如果让你认认真真坐在电脑边打字,腰酸背痛、脖歪头昏且不说,那涩胀的眼睛足会让你痛苦不堪。为了减轻自己的身体痛苦,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我又一次想到了网络。东找找,西点点,四一语文试题、语文教学设计、作文技巧,找寻个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千呼万唤之中,终于遇上了好心的赵老师——他是**县实验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他真是一位好老师啊,他自立了一个网站,它不仅收集了许多各地的语文教学资料。最感动我的是他真诚的话语:语文老师太幸苦了,整天忙于上课、备课、改作文,为了让语文老师得到片刻轻松,我这样做是自己多年来的心愿,希望网络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多么朴素的话语,多么诚挚的情感,多么无私的奉献……无论用什么样的词语也无法表达我对赵老师的感激!根据需要,我时常留恋在这个网站,直到现在,我的电脑里还储存着许多从赵老师网站上下载的资料呢。不好意义的是,我从来都没想到过写封信给赵老师,表示对他的感激,今天就借这块空地,我面对着东方,深深地鞠一躬,由衷地说:“赵老师,谢谢您这么多年的默默奉献!”
有了这样的真情互动,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可以网络空间的教与学中寻觅到自己的知音,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传达自己最真诚的教诲。所以说,远程教学,无“网”不胜,探索网络教学的艺术,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不变的主题。网络真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将一生牵手网络,走向成功与辉煌.
第三篇:献礼祖国60华诞诗歌征文
坐落在春天之上的祖国,请允许我替您打开心底深埋的记忆和一片泪水积淀的废墟
大地一般的肤色曾经历了多少折磨和热烈
五千年的脊梁承受了多少灾难与压迫
一条长河满载或深或浅的烙印
展开它的身体,展开了它盘旋向上的曲折
呵,祖国!
抚摸着结疤的伤痕,还有什么比得上您的长途跋涉
多少命
运用灾荒和租息说话,多少饥饿和流离被战争逼迫
多少山河的争夺,让一条条边界被鲜血诱惑
多少外来的侵略,把一个个生命与和平踏破
多少数不清的多少呵,一支单薄的笔怎能描绘得出那么多的沉痛和惨烈
黄土的胃消化了这一切
炎黄子孙的骨节支撑了这一切
一个民族的胸怀和博大包容了这一切
该保持怎样的姿势和敬意,该盛开怎样的花朵和赞誉
该铺展怎样的感恩和诚挚
掩上卷册幽深的叹息,掩不住泱泱中华的繁盛
大禹治水的决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精神
四大发明的辉光,领跑了多年的风采
咬紧山海和嘉峪两道牙关,长城挥鞭抗击侵略
泵活无数朝代,长江黄河变迁了多少沧桑无奈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波澜
龙的图腾让华夏展开一路沉重又飞翔的歌声
太多的荣耀闪亮如同白天
太多的灾难沉重好比黑夜
历史就这样一页页翻过来
我们谁都无法忘记那样一群人
他们衣服缀满补丁,思想通红
他们平凡的身体里有着伟大的理想
他们在一座大山、两座大山、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说要革命
他们没有枪、没有炮、但要敌人给他们造
他们锻打出铁锤,在自己的旗帜上绣出金黄的麦穗
其中有个湖南口音最为嘹亮
他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说农村包围城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他领着这样一群人,砸开了束缚这块土地几千年的锁链
他们的镰刀斧头所向无敌
他们用红旗点燃了中国的神奇
一九四九年的一声霹雳惊天动地,中国人的精神不再弯曲
地球上所有目光感觉到东方的重量
饱经创伤的祖国终于可以恢复休养
一大片一大片废墟上盛开了同志的光芒,五十六朵团结的向日葵围着太阳
人们挽起袖子,夯实了无数个计划
一个个宏伟蓝图树起了框架
忙碌的眉毛上挂着喜悦的金黄
到处充满了建设四化的力量
但不幸又一次降临
人们聚集所有的钢铁炼出了一个“浮夸”的神话
内心的良知被天大的收成淹死
“海瑞罢官”罢出一场十年的黑暗,冤屈反而像阳光一样普遍
幸亏一位个子不高的人站了出来
他用实事求是的语气,告诉人们检验真理的标准
他借一九七八年的春风,催活了经济
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上,放大了丰收的标准
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就让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
他把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生产力,把教育放到新的高度
他在沿海圈点出颗颗明珠,还把紫荆、白莲移入祖国的花圃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就这样驾驶着黄肤色的大龙船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三个代表挥动着最广阔的民心
与时俱进的号角吹响了整齐的迈进
洪浪滔天,高不过精诚团结的中国心
非典肆虐,敌不过众志成城的民族魂
万水千山只等闲,密密麻麻的交通网车速飞快
可上九天揽月,星罗棋布的新楼群高耸入云
数不清的风流看今朝,割不完的金黄在田野
一望无际的祖国呵,一望无际的收获
谁能说,听不到您飞翔的歌声
谁能说,看不到您天翻地覆的变革
谁能说,触摸不到您强有力的脉搏
今天,在您的第六十个生日里
请允许我微不足道的声音在一首诗里飘荡
请允许我们打开一千个春天的绿叶,让您永远生机勃勃
请允许我们打开所有的嗓子,打开嗓子里虔诚的黄金
请允许我们打开一片泪水上升的天堂
打开天堂里一条河流奔涌的青春
让长江黄河的纤绳,拉动浩瀚的文明
拉动每一寸国土上的阳光和繁荣
请让十月的声带,在九百六十万公里的音域上
激荡出一首澎湃昂扬的盛歌
让五十六个民族的山坡,带领十三亿的森林
演奏出一场鸟语花香、百凤朝圣的热烈!
第四篇:文联工作者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记忆里的乡村
题记: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乡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回首在乡村生活的日子,在心头总有许多感动和怀念。在庆祝新中国60华诞的日子里,我用文字书写我的理解,书写我的心声。
石 桥
这座石桥横卧在村子旁边的一条小河上,是村民走出村子惟一的通道。石桥没有华丽的外表,是村民以派工的形式从山
上挖来大石块垒堆成的,还明显带着石块苍老的颜色。石桥的青褐色里夹杂着霉变的绿色,并有几株顽强的生命从桥的缝隙里探出头颅。
石桥的年龄应该比一束花白胡须的年龄还长,在爷爷的话语里,就早已听到石桥的字眼,以及在石桥溢 流的思绪。童年的我,很惊诧石桥的造型,石桥欲坠的概念一直紧附身心。这是一颗熟透的果实必坠的概念,是一张缺腿的桌子倾斜的概念,是一张薄纸在空中徐徐降落的概念。因而,年幼的我每次走在石桥上,总有抖脚的感觉,握紧的拳头里汗渍渍一片。学习了《赵州桥》这篇课文后,我才逐渐认识了这座石桥的稳固性。这对不曾学习过物理以及建筑学知识的先辈来说,说得上是一种奇迹,一种由村民的勤劳、善良、智慧延伸出的奇迹。石桥在我的担忧里依然安祥地承载乡亲繁忙的脚步。有村民挑着重担喘气的身影,有扛着农具、赶着耕牛匆匆的步履,有三五成群赶集的笑声,有迎亲嫁女、喜爆声声的场面,有送子离乡就读或谋生,一步三回头被泪水浸湿的目光。
童年时代的夏天,石桥是我们小孩子的乐园。酷暑难耐的中午,我们吃完饭后,便会很准时地在石桥上集合,然后剥光衣服一个个跳到小河里洗澡。在水里打水仗、抓小鱼、学鸭子戏闹。感觉凉意后,我们一一钻出水面,爬到石桥上模仿飞夺泸定桥的红军过桥。待尽兴后,我们穿上溅湿的短裤,光着膀子学着小兵张嘎的步伐仰起头,挺起胸从石桥上走回各自的家。这种感觉跟来时的感觉截然不同,像在烈日下获得了一块绿荫,像在干渴后痛饮了泉水,我们的脸上都漾着笑意,一路把爽朗的笑声遗落在桥上。
繁忙的白天过后,是石桥清静的时刻。月的银辉洒落在桥上,与磷光闪闪的河水相互映衬,显出一份舒心的默契。夏日的夜晚,我喜欢坐在桥上,让双脚下垂,然后摆动双腿,沐浴凉风,聆听蛙鼓,享受这种诗化的意境。很多时候,石桥也很难安静,傍晚时分总有一些村民站在桥上大声昭唤还在野外疯玩的小孩或焦急眺望还没有回家的亲人。若有哪家小孩在夜里受到惊吓或做了个恶梦,小孩的父母就会就着夜色,点一把火站在桥上对着苍茫的夜幕大喊小孩的名字,直喊得颤音四起,凄凄切切。喊完,大人们又沿着原路高一脚浅一脚地回到家里,久久地端祥小孩的脸容。这样的夜晚,大人们一般是难以入眠的,不时翻身的声音扬起乡村里最原始的爱意。这种在石桥上“喊魂”的乡俗一直在村里流传下来,也为石桥注入了生活凝重的血液。村民们认为,小孩们受到惊吓或做恶梦是魂魄出去了的原因,只要站在村旁的石桥上大声叫喊几声,便会把丢失的魂魄招回。不知这种方法是否灵验,老人们歇斯底里地喊过后,心里才觉得踏实,才能够觉察出子女的名字在心里厚重的份量。其实,喊魂的乡俗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但其表达出爱子心切的心情是可以感动天地的。正是这种独特而又人性的表达方式,使得村民们乐意接受,并在村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
烟 斗
我对老人的理解是从烟斗开始的。在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喜欢手握一支长长的烟斗在村里走家串户,或带着去忙农活。累子抑或休息的间隙,他们便选择一处干净的草地,有时干脆把锄头,铁锹等农具放倒,坐在它们光亮的木炳上。然后从腰间提起烟斗,在一块显眼的石头上敲掉残留的烟渣,又从垂到屁股的烟袋里麻利地撮出一小撮烟丝。一股脑塞进烟斗里,像加工一件艺术品一般,极有耐心地把溢出的烟丝齐整整地一一塞进烟斗,用布满岁月老茧的手指匀称地扶平后,还要仔细端详一阵,似乎在端详一件即将享受的物品,那种表情让人滋生十二分的慕意。一般,烟丝装好后,老人们就会慢悠悠地划着火柴把烟斗点燃。然后不停地抽着,以便把烟斗烧旺,这种响声很急促,时常让我想起运动员一阵长跑后的喘气声。接下来,便是老人们在吞云吐雾的过程中尽情地品尝生活的滋味。很多时候,村里的老人都不会轻易用火柴点烟,而是在自家灶里惨留的火星上或在另一支烟斗点燃后,其他的烟斗便挤到一起相互借火。
村里的年轻人见老人们挂着这么长的烟斗,很是不习惯,偶尔也会递过去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以让老人们接受这种“革命”后的香烟。感激地接过香烟后,老人们依然把烟纸撕了,倒出烟丝一一装入闪着光亮的烟斗里。对于老人的这种做法,年轻人很是不解,也时常莫名地可惜递过去的香烟。
隔壁的刘大爷是村里有名的烟枪,长长的烟斗经常握在手里,既使赶路也要把烟斗背转在后面。这位大爷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那支足有1米长,全身泛着烟油的烟斗。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脑海,长烟斗成了刘大爷的代名词,烟斗的形状和刘大
第五篇:公务员献礼祖国60华诞优秀征文
公务员献礼祖国60华诞优秀征文
1962:与母亲同歌
高处。
国大饥馑!
我兴奋不已的母亲,做了堂堂正正的母亲!她把那对干瘪的乳房,那两口闪烁圣洁之光和无比慈爱的粮仓,献给一双伸向天空的小手,献给在饥寒中苦苦寻觅温饱的孩子。
得到幸福的人子,一边享受甜蜜的琼浆,一边哼唱苦涩的歌
谣:“苦啊,苦啊……”
XX/3/29
1976:与祖国同悲
4月5日的祭奠在悲痛与怀想中继续演绎,滴滴答
答的苦雨浸淫着中国大地。一场又一场比苦雨更深的伤痛,风暴一样,击打中国。
蜒的山路上踽踽独行,若有所思。这个曾经顽劣的学生,从
此郁郁寡欢,默默不语。的四川老者。
960
XX/3/29 1979:与一辆开往远方的车同行
万平方公里的大纸上绘了一幅蓝图,并给10亿中国人一人一张进入富裕的入场券。
一摸,就给了几百万学子一人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附带一张通往神秘远方的车票。
亲母亲紧紧拽住的视线,踏着晨露,迎着曙光,吮着芳香,我——义无返顾地上路,奔向远方!
XX/3/29
1983:与一曲歌和一首诗一起出发
康定溜溜的城。”
和爱的追求者。李家大姐,张家大哥,你的情哥哥,你的情妹妹,我来也!
原和森林,淳朴的牧民和醇厚的牧歌,是诗!红军与长征,牧人与爱情,酥油与糌粑,美酒与骏马,是歌!
/干杯吧!朋友/撕一片蓝天和白云/揩揩嘴,干杯/我们不要都市的色彩/不要!听自然的音籁/在牛马的背脊酿造古朴的情感/山雀儿唱起轻快的歌儿/一个弱女子/唱起牦牛的歌。”
——献给:为了祖国民族地区建设和民族团结而奉献青春的有志青年们。
——献给:我的青春和人生。
XX/3/29
1986:像爱情一样幸福
笑容满面。或者爱情就是笑容,温暖和煦。
《阳光真好》!
地栖居在落英缤纷的山腰,一段小路深入山间,我便梦见我心地善良的妹妹。妹妹就在山脚下。她仰望雪的姿势和眼神,让我激动。我感到,春天就在此山中。这时候,我似乎理解了爱情的真谛,并且说:阳光真好!”
XX/3/29
——
1997:在广安缅怀小平
平故园。青青河边,一口被写进历史的古井溢满清澈,汩汩流淌。我看到,广安、四川和全中国的禾苗,都被这些解放
了的思想浇灌,茁壮成长。
是小平后来回国做了官,要不是小平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跌倒又爬起,要不是小平在肥沃美丽的南中国划了一个圈,并让老百姓围绕这个圈摸着石头过河,并让白猫黑猫和所有的好猫多抓老鼠先富起来,并让久旱的中国天空下了一场及时雨,要不是这些偶然走向了必然,小平故园的那口古井永远就是一口普通的水井,爬满青苔、淤泥和腐烂的落叶,直到被荒芜的时间尘封。
理!”
一棵树的高度,他比不过随便一座山的高度,他比不过随便一片云的高度,他甚至没有一口水井的深度。但小平是一代伟人,他比一棵树更伟岸,他比一座山更坚强,他比一片云更实在,他比一口井更深邃。他的根深深扎在广安的故园里,他的基稳稳矗在中国的大地上,四海三山五岳。
儿子!”
XX/3/29 XX:在地震废墟看到一只坚强的手
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四川,汶川。
——中国人的苦难史,注定记下这个时间;中华民
族的心灵史,注定记下这个地点。
毁,尸横遍野,哀号不绝。在报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汶川人!”
纸、广播、电视、网络制造的无数废墟中,我因极度悲痛而几近失明的眼睛忽然一亮:一只坚强的手,从画面伸出来!
志。它用力一挥,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就从高山之巅,就从江河之渊,与飞鸟和蛟龙一起升华。
手,一亿只手,十三亿只手,如同十三亿座大山,齐刷刷举向天空!的行列。
上。
露。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XX/3/29
XX:与母亲比岁
想;一边自由自在地游戏和思索。面对一座巍峨的高山,看见一只梦想飞越的小鸟,我想起了母亲和我——
——孩子就是孩子,母亲永远比你大!
1949年,母亲诞生,我并不存在;
1962年,母亲13岁,我来到这个世界;
XX年,母亲60大寿,我早已步入中年;
2049年,母亲100岁,我也垂垂老矣;
11949年,母亲万岁时,我能多少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