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 1(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20:5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 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 1》。

第一篇: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 1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

1第1章

1.19世纪

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

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

“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

微研究》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第2章

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

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第3章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

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

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第4章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5、1988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第5章1、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

性消化作用。

2、关于酶本质认识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

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20世纪

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o4),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

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

18O,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

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标记

CO2追踪,探明

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

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第6章

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

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第二篇: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

同学们对年代可不做了解,主要掌握科学家以及对应的成就,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发展史为依据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12、20世纪80年代,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3、1771年,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15、188016、20世纪,30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

22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4、1928,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2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26、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当人们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之后,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27、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进化:

30、拉马克: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1、达尔文: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科学的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动物激素的调节

35、沃泰默: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6、斯他林贝利斯: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8、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39、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40、詹森: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1、拜尔: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2、温特: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4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长素。

种群与生态系统

44、高斯: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5、林德曼。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选修(了解即可):

46、张明觉: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47、动物细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8、斯图尔得: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9、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第三篇: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必修1 第1 章

1.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第2 章

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第3 章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第4 章 1、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4、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5、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6、1998 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第5 章 1、1773 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关于酶本质认识

1857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世纪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771 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 18o4),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17 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

1845 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 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 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1939 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18O,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世纪40 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 标记CO2 追踪,探明CO2 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第6 章

1958 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必修2 第1章

1、19 世纪中期,孟德尔(G.Mendel,1822-1884),奥国人,通过豌豆等植物的杂交试验,于1865年,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2、1909 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叫做基因 第2 章 1、1903 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2、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被称为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奠基人,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律,人们称之为遗传第三定律 3、18 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育患者

第3 章

第1 节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928 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1944 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 才是遗传物质。

1952 年,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2、DNA 分子结构和复制

1953 年,美国科学家沃森(J.D.Watson,1928 一)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了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62 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及同事提供DNA 衍射图谱 1952 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提供重要信息A=T G=C 第7 章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l9 世纪(1859 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必修3 第1 章

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1857 年他提出动物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①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②提出稳态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第2 章

1、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2、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证明了小肠黏膜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这种物质叫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3、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学生们随后也得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结论。

第3 章 1、19 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根据实验推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性弯曲 2、1910 年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去琼纸片传递给下部 3、1914 年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1928 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定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第4 章

1952 年,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从系统的整体调控着眼,运用“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虫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生态工程”以及“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新观点。

第四篇: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

P11必修1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P1019世纪30年代,德国 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内内容容自自己己背背P11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P65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P65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P66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P67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P62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P8220世纪80年代,美国 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P1011771年,英国 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P101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P101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P1021864年,德国 植物萨克斯 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P102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 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P10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

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 14144 C1C6(卡尔文循环)P100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 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P101865年,孟德尔澳国人实验:豌豆杂交实验 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P书无摩尔根实验:果蝇杂交实验提出:遗传的第三大定律: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P121909年,丹麦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基因型的概念P27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方法:类比推理法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P28美国摩尔根方法:假说—演绎法实验:白眼雄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摩尔根第一个把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眼色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后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P421928年,英国格里菲斯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方法:对照结论:杀死的S菌具有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使R菌转化为有毒 的S菌。P431944年美国艾弗里及其同事 方法:把DNA 蛋白质 多糖等分开单独地直接的观察各自的作用。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P44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P47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P 3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P110法国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遗传P11119世纪英国达尔文《物种起源》为划时代的著作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P8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P8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P9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

P11必修1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即使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P1019世纪30年代,德国 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内内容容自自己己背背P11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P65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P65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P66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P67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P62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P8220世纪80年代,美国 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P1011771年,英国 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P101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P1021864年,德国 植物萨克斯 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 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

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 1414 C1 4C6(卡尔文循环)

P100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

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P101865年,孟德尔澳国人实验:豌豆杂交实验 方法:假说—演绎法

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P书无摩尔根实验:果蝇杂交实验提出:遗传的第三大定律: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P121909年,丹麦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基因型的概念P27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方法:类比推理法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P28美国摩尔根方法:假说—演绎法实验:白眼雄果蝇和红眼果蝇杂交实验

摩尔根第一个把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眼色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后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P421928年,英国格里菲斯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方法:对照

结论:杀死的S菌具有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使R菌转化为有毒 的S菌。

P431944年美国艾弗里及其同事 方法:把DNA 蛋白质 多糖等分开单独地直接的观察各自的作

用。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P44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P47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P 3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

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P110法国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遗传P11119世纪英国达尔文《物种起源》为划时代的著作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P8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P8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P9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第五篇:(高中生物必修三总结)

《必修3》必记知识归纳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

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 0.9% 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

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

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

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

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

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24、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6、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8、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型、随机型、聚集型。

29、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30、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

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32、自然界中确实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

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33、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3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5、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6、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7、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大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

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常呈 镶嵌分布。

38、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40、演替的类型: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

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

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4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4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

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4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4、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6、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可逆不循环,逐级递减。

4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

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8、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遵循这一原理,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9、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0、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5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光、声、温度、磁力等)、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和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信息素)、行为信息。

52、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5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概括为:生态系统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延长光照

提高鸡的产蛋量;人工控制光周期,早熟高产);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55、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

56、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7、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58、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59、不仅在生物群落内部,而且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6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

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6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多样性。

6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直接价值。

6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法制教育和管理。

64、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65、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

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66、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67、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6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

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69、设计实验的三步曲:共性处理(注意分组、编号)、变量处理(平衡无关变

量)、结果处理(要给出可操作定义,即衡量因变量的方法)。

下载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 1(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 1(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必修一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病毒是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细胞里的物质结构基础生活,繁殖。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a. 生命活......

    高中生物必修三总结(大全5篇)

    《必修3》必记知识归纳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1-3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相对性状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的生存环境: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3、......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教学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一实验教学总结 耒阳四中 黎绪泉 高考生物考纲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本中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品种之间具......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梳理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 语句:1、两对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