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趣》阅读练习题
(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2.第一段点明时间的一个词语是。
3.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把“夏蚊成雷”比作“鹤唳云端”为何合理?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本段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内容。
4.蚊声本来细小,文中却写“夏蚊成雷”是否妥当,说说你的理解。
5.第二段所记之趣源自于。
6.第二段中点明所写内容属想象的一个词语是。
7.文中“昂首观之”的内容有哪些?
8.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三)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概括段意。
2.画出表现儿童心理的句子。说说作用?
3.“细察纹理”与本段哪个词一致?
4、“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
5.选文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6.选文哪句话最能体现“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四)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与“方出神”相呼应的句子是哪句?
2.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句子是哪句?
3.找出选段“我”“细察纹理”的句子。
4.选段中的“庞然大物”、“山”、“树”分别指的是什么?
5.选段的一个被动句是。
6.选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的一个句子是。
7.选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8.“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9.“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捉蛤蟆”后“鞭数十”为什么蛤蟆没有死?
11.选文与课文第三段有什么关系?
12.“为之怡然称快”“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兴正浓”都是描写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3.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
14.全文分成两部分,段为第一部分,内容是,段为第二部分,内容是
15.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16.文章所记闲情之趣有多种,请填写:
有想象之趣,比如:
有细察之趣,比如:
有童稚之趣,比如:
17.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18.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来。并解释其大意。
19.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和原文分别回答。
20.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一)1、物外之趣2.童稚时3.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二)1.外形相似,都有长足、长嘴、双翅。动作相似,都会飞。环境相似,青烟缭绕正像白云悠悠2.比喻、夸张/比喻3.群鹤舞空/青云白鹤4.夸张,极力渲染观察力、想象力和观察结果,增强文章感染力。5.夏蚊成雷6.私拟作7.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8.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三)1.神游山林/观察花台草木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怡然自得/使平淡的事物生动,富有情趣3.定神细视
4、丛
草、虫蚁、土砾凸者、凹者5.林、兽、丘、壑 6.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四)1.兴正浓2.兴正浓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3.观之,兴正浓
4.癞虾蟆 土砾凸者 丛草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6.“余年幼”句7.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8.恰当。作者陶醉在想象的境界中,眼前的癞蛤蟆与蚁虫相比,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形容为“拔山倒树”就不难理解了。9.恼恨其破坏自己的兴趣和情趣,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又表现其善良,喜爱动物,不忍伤害其生命。10.鞭子可能是一根草或细小的树枝。他不是真要打死蛤蟆。反映他对小动物的喜爱。11.第三段为选文作铺垫,选文在第三段基础上叙事,内容与第三段是相承接的关系 12.心理/突出物外之趣13.总分关系14.一/总说“时有物外之趣”/二到四/具体描述“物外之趣”15.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16.“私拟作群鹤舞空”等句;“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等句;“神定,捉虾蟆„„别院”17.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观虫斗鞭打蛤蟆之趣。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18.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夏蚊成雷、怡然称快19.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20.作者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富于幻想、有正义感、珍惜生命的人。
第二篇:童趣练习题
童趣练习题
(一)第1段
1、“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2、作者观察本领高超的句子: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3、写作者观察习惯的句子: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写作者观察收获的句子:故时有物外之趣。
5、写作者儿时视力极好,又能观察入微的句子: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6、写作者幼时观察事物的癖好的句子: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7、写作者观察有所发现的句子:故时有物外之趣。
8、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故时有物外之趣。主旨词:物外之趣。
9、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物外之趣。
10、“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1、点明时间的一个词语是:童稚时。
12、余忆童稚时的特异之处是: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13、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14、明察秋毫:在文中形容视力极佳。
15、“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两句是(夸张)地写作者幼年时(视力敏锐),又表现孩子的(天真、稚气)。
16、作者善于观察,常得到怎样的妙处?故时有物外之趣
(二)第2—4段
1、运用夸张,写蚊子叫声的句子:夏蚊成雷。
2、写作者观察夏蚊时,产生奇异想象的句子:“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3、第二段所记之趣源自于:夏蚊成雷。
4、第二段中点明所写内容属想象的一个词语是:私拟作。
5、儿时将蚊飞烟中比作鹤唳云端,你觉得这样的联想有何依据?
外形相似:有长足,有双翼;动作相似:都会飞;环境相似:有烟缭绕,像白云悠悠。
6、第二段最能体现“趣”的句子:为之怡然称快。
7、把蚊比作鹤时,作者写自己入神的语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8、文中“昂首观之”的内容有: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9、写观蚊所感的句子:为之怡然称快。
10、第3段中写作者幼时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的句子: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1、第3段中作者描写的“物外之趣”的句子是什么?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12、第三段写作者幼时观察景物的地点是: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观察的方式是:蹲其身,使与台齐;观察的所得感受是: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3、观察二虫斗时,虾蟆搅局,我的第一反应是:
不觉呀然一惊;接着的举动是: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4、找出第三段中和“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相照应的句子是: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5、第四段中与课文首句相照应的句子:余年幼。
16、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童趣练习题
17、第四段中“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看出幼年沈复有哪些特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表现了对吞食小虫的虾蟆的厌恶和痛恨之情。(2)充满童趣,而且善良,爱惜生灵。(3)是个天真,正直、善良、可爱的孩子。
七、解释词语
1、余忆童趣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2、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白鹤观:景观
3、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4、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
5、定神细视:精神。
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6、徐喷以烟:介词,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7、物外之趣:助词,的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1.从基础做起,注音:
明察秋毫()
壑()
癞()
鞭()
2.沈复,字______________,长洲(现在______________)人,清代____________。3.据原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4.默写第三自然段: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做个小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2)常蹲其身,使与台齐。(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4)见二虫斗草间。
6.让学生听录音,概括出文中描绘了几件趣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8.弄清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又留蚊于素帐,徐喷以烟。()(3)鞭数十,驱之别院。()(4)以虫蚊为兽。()
9.弄清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细察其纹理()(2)昂首观之()
童趣练习题
(3)使其冲烟飞鸣()(4)常蹲其身()(5)观之,兴正浓()(6)驱之别院()10.运用下列词语造句:(1)明察秋毫(2)藐小(3)怡然自得(4)庞然大物 11.简答题: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举例说明)(2)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并说明原因。参考答案
1.háo hé lài biān2.三白 江苏苏州 文学家
3.夏蚊成雷 心之所向 昂首观之 徐喷以烟 青云白鹤观 怡然称快4.略 5.(1)用心地想像,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2)常蹲下身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3)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4)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争斗。6.帐中嬉蚊 神游丘壑 鞭驱虾蟆 7.(1)见/„„必/„„故/„„(2)„„则/„„/果然„„(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4)使之/„„作/„„
(5)见/„„庞然大物/„„,盖/„„ 8.(1)自己(2)慢慢地(3)用鞭子打(4)把„„当作„„ 9.(1)代藐小微物(2)代夏蚊(3)代蚊子(4)代自己(5)代二虫
(6)代虾蟆 10.略 11.(1)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举例略)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2、()
3、()
4、()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5、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六、用课文原句填空。
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童趣练习题、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拔的“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倒之“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②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6.选文第①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7.选文第②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第①②段间有什么关系?
9.作者为什么“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将它打死?
第三篇:《童趣》《论语》练习题
童趣练习题
1.从基础做起,注音:
明察秋毫()壑()癞()鞭()
2.沈复,字______________,长洲(现在______________)人,清代____________。
3.据原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写第三自然段: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做个小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见二虫斗草间。
6.让学生听录音,概括出文中描绘了几件趣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8.弄清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又留蚊于素帐,徐喷以烟。()
(3)鞭数十,驱之别院。()
(4)以虫蚊为兽。()
9.弄清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细察其纹理()(2)昂首观之()
(3)使其冲烟飞鸣()(4)常蹲其身()
(5)观之,兴正浓()(6)驱之别院()
10.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1)明察秋毫(2)藐小
(3)怡然自得(4)庞然大物
11.简答题: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举例说明)
(2)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并说明原因。
12.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很多趣事,请你学着运用记叙、描写的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说
出自己童年的一件或两件趣事。
参考答案
1.háo hé lài biān
2.三白 江苏苏州 文学家
3.夏蚊成雷 心之所向 昂首观之 徐喷以烟 青云白鹤观 怡然称快
4.略
5.(1)用心地想像,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2)常蹲下身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3)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4)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6.帐中嬉蚊 神游丘壑 鞭驱虾蟆
7.(1)见/……必/……故/……
(2)……则/……/果然……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之/……作/……
(5)见/……庞然大物/……,盖/……
8.(1)自己(2)慢慢地(3)用鞭子打(4)把……当作……
9.(1)代藐小微物(2)代夏蚊(3)代蚊子(4)代自己(5)代二虫
(6)代虾蟆
11.(1)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
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举例略)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词语解释
1.子:2.说:3.愠:4.君
5.吾:6.日:7.三省:8.信:
9.传:10.罔:11.殆:12.女:
13.齐:14.弘毅:15.已:16.凋:
17.其:18.恕:
三、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在《<论语>十则》中,孔子提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与思考是紧密结合的过程,“,”这句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同时,学习又是相互联系,从旧知中不断获得新知的过程,这自然使我们联想到《论语》中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9年2月18日,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开幕,请你引用《<论语>十则》中的,“”来表达了我们对世界各国嘉宾的欢迎之情。
5.《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言
是。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的 “。”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但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
引述《<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参考答案
一、词语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2.说:“悦”的古字,愉快。3.愠:生气,发怒。4.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人称代词,我。6.日:每天。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8.信:真诚,诚实。9.传:老师传授的知识。10.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1.殆:疑惑。12.女:人称代词,你。后作“汝”。13.齐:相同。14.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刚强。15.已:停止。16.凋:凋谢。17.其:大概、也许。18.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二、一词多义
为(做,当)(就是)(作为)其(大概、也许)(他们)
三、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快乐)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明智)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
第四篇:《童趣》《论语十则》练习题
1、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项为之强 项:。强:通“”。
2、徐喷以烟 徐:。以:
3、果如鹤唳云
端 果:。唳:
4、以从草为林 林
5、兴正浓 兴:
6、方出神 方: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驱:
8、必细察其纹理 细:。察
9、昂首观之 昂:。首:。之: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写了观如、神游、鞭打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
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同“”,2、吾日三省吾身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
贤而内自省也。齐: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通“”。是。
知,通“”。
6、温故而知新 故,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施。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三.填空并翻译权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
4、子曰:“三人行。。” 孔子说:。
5、子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孔子说:。
7、子曰:“其恕乎。孔子说:“恕”了!。
8、子曰:“由,诲女知乎!,是知也。” 孔子说:,?。
第五篇:《童趣》
作者简介
沈复(1763年—1825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佚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
文章简介
童趣,即儿童的情趣。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卷六第二章。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可宝贵的财富。亦有《童趣》一文,经过稍微改编后收录于人教2010版初一上册语文课本第5课。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物外之趣”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并要善于想象,让童年的乐趣,重返其中。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遇到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时常能够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成群的飞,嗡嗡的叫声像打雷一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它们(蚊子),脖子也为此变得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把烟喷向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色,用我来看,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和蚂蚁当作野兽,把土块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山林”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看它们,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推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当时)我年纪尚还年幼,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出来,(等我)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我。3.稚:幼小。
4.张目:睁大眼睛。
5.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6.藐:细微的事物。7.细:仔细。
8.故时:那时候。9.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之外。
10.私:自己。11.于:在。
12.则:就。13.或:有的。
14.素:白色的。15.徐:慢慢地。
16.以:用。17.使:让。
18.而:并且。19.作:当做。
20.观:景观。21.唳:鸟鸣。
22.为之:因为它。23.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24.之:的。25.项:脖颈,颈。
26.鞭:用鞭子打。27.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28.于:在。2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30.徐:慢慢地。
31.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安适、愉快;然:的样子
32.兴:兴致。33.方:正,才。
34.盖:原来是。35.之:指蛤蟆。
36.虾蟆:癞蛤蟆。37.鞭:名词活用为动词,鞭打。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2.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3.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赏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六记,现存前四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一、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还包括三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二、观察细微,凸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请看一些典型例子:“冲烟飞鸣”中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定神细视”中的“定”,“观之,兴正浓”中的“浓”凸显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状和心态;“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私拟作群鹤舞空”,观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联翩;“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足见其观察时间多长,兴致多浓;虾蟆“拔山倒树而来”,初读似乎感到有违事理,细品则深感用语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写,且符合儿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视的错觉,生动而真实。
三、想象丰富,童心可爱。
歌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兼用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进而创造性地“作青云白鹤观”;我蹲在草间,观二虫争斗,兴致正浓时,竟把癞蛤蟆的“偷袭”,说成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砾比作丘谷,同样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颗天真的童心(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出发点的,因而显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背景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 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 藐小之物/ 必/ 细察其纹理,故/ 时有/ 物外之趣。
(2)私/ 拟作/ 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 或千或百,果然/ 鹤也。
(4)昂首/ 观之,项/ 为之强。
(5)作/ 青云白鹤/ 观。(6)果如/ 鹤唳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7)蹲其身,使/ 与台齐。(8)见/ 二虫斗草间。
(9)盖/ 一癞虾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