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京华烟云原著读后感
原著读后感--红玉
英文原版的京华烟云读到466页,今天,红玉死了,在我的世界死了,京华烟云原著读后感--红玉。
生活中从来有这样的人,她永远不是主角,却会带给你最大的震撼。木兰是太阳,莫愁是满月,曼妮是缺月,红玉是天边清冷的星。这是我的感觉,我喜欢星星。或许因为幸福总会阻碍人性灵的那一面。
性灵,是我心目中最适合红玉的词,也只有红玉才性灵得那么完整。
我不喜欢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居然把红玉糟踏成那样了…如果要演红玉,我求你,就请慎重。
都说红玉像黛玉,更多的人说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只是红楼梦的翻版,还煞有介事地列出一堆的人物性格、甚至名字,一一做比。我很想问问那些人是不是旷世奇人,将你们的性格用语言描述出来之后绝对无法与任何文史作品中的人物对照。如果不是,是否你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模仿、抄袭?!人固有千百种性子,但总归是历史的重演。也或许从来就是那一个灵魂,活着、死去、又活了…如此,纵使京华烟云中颇多人物有红楼梦中人的影子,又如何呢?
我只知道,林老先生一生挚爱红楼梦,隔些时日就要翻出来重读一遍。红楼梦,他是内化了的,当然他内化了的还绝不仅仅是红楼梦。如此的他写出的京华烟云,会是模仿么?
此些无关红玉。
林先生写红玉之死,写得泪流满面。今日,红玉在我的世界死了,我同样悲痛难抑。
红玉的性子的确似黛玉。极端敏感,才华横溢。娇柔,自负。
她是那么性灵,性灵得无法属于这个世界,读后感《京华烟云原著读后感--红玉》。
青梅竹马。
阿非从来是顺着她的。红玉爱阿非,爱他的宠爱,也渐渐将生命融于这份宠爱。
爱,无论是什么爱,如果爱得彻底,于世俗的眼光去衡量,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
红玉何尝不明白,绝学无忧,但读诗爱诗,是她的天性使然。
红玉何尝不明白,难得糊涂,但随性任性,是她的灵魂所指。
她活得如此清醒,如此脆弱。
但是阿非呢,那个easygoingboy。他爱红玉,爱她的才华,爱她的美丽,爱她的任性,爱她的娇弱,爱她的眼泪,爱他们从两小无猜一路走来的感情。他可以一辈子顺着他、宠着她。他懂红玉,但红玉的世界,他永远无法真的进入。
宝芬来了,一个绝美的满族女孩。阿非喜欢她,喜欢她的美丽。
红玉娇弱的身心,如坍塌了一般。她的爱情世界,只有阿非和她,她从没想过,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人。
可叹她太聪明!她悟透了阿非,悟透了爱情,悟透了她自己,悟透了命运。
“人的性子是无法改变的。”她早明白,现在更加明白。
她的生性敏感,过分聪明,在常人眼中是莫大的灾害,她知道。她的人生属于人间那个叫悲剧的词,她想到了。但她没有一味地自怜,所以在她目送阿非里开后(她知道那是最后一面),竟面无表情,然后笑到泪流满面。
她坐在梳妆台前,细细地画着妆。她说等下要陪大家吃饭,支走了丫头。
她细细地画,细细地画,如痴如醉地望着镜中完美无缺、灵气逼人的自己。她想,她不属于这个世界。
她已经看破了这个世界。
她想到阿非,眉宇间多了一丝人间气息。她想没有她的敏感、多病拖累他,有宝芬的美丽、温从陪伴他,阿非会更幸福。红玉欲哭无泪,阿非,你要幸福。她在心里撕心裂肺地说。
由此,我爱红玉胜过黛玉。
她自幼怕水,却投水自绝。
她戎装赴死,却落得满身污泥。
凡事,阴阳相抵,一切皆空。红玉早就悟透了。
曲水抱山山抱水,闲人观伶伶观人。
第二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京华烟云>>有感
京华烟云是大家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以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为主线,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京华烟云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内涵丰富,引人入胜,实际贡献也颇为显著,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像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有效。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的,而虽为小说其中的真实性又无法抹杀,所以说京华烟云值得一读。
其中令我感到最真实的存在就是姚木兰,木兰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的人,她很浪漫,但又不失庄重,有她的生活会平填许多花絮;她又很现实,礼教家规是她的行为准则。浪漫加现实,难怪有人说她是最理想的女人。木兰的爱情同样也是曲折,她的婚姻是一场纠结的演绎,她因为冲喜嫁到曾家,阴差阳错嫁给了妹妹所爱之人,而丈夫却对她更是冷冷冰冰,在曾家妯娌之间的矛盾,与所爱之人周立夫更是只能爱埋心底,丈夫的外遇,曾家的衰落,她的爱情婚姻之路走得很是艰难,虽然最后,她的丈夫荪亚爱上了她,周立夫和她的妹妹也有了圆满的结局,但个中酸楚旁人岂能体会。
我在文中最为同情的便是牛太太马祖婆,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反面角色,她的榜样,就是那个慈禧太后,呼风唤雨,专横跋扈。她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生哲学,可到了,这哲学却破灭了。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了恶女人的自私、贪图、冷酷和狠毒等特征。真是误人又误己,害人也害己。但她的确是可怜的,错误的价值观,被世人所唾弃与不齿,身为一位母亲却误了自己的亲身骨肉,何其可悲啊。
文中最幸运的便是木兰的丈夫曾荪亚了吧,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成功男人的首要要素他便就具有了,可是他却不懂珍惜,外遇,脸色,不断的招呼着她的妻子,还好他足够了悟,最后应了木兰的感召,看到木兰人性的光辉。
这部小说向人们表述了很多东西,爱情,婚姻,家国,战争,上半部分爱情婚姻为着重,书的后半部分是在战争的大环境,从军阀到抗日,乱世之中,随波逐流,没有人能完全主宰自 己的命运。
小说时间跨度几十年,也是很多种人生的缩影。各有各的悲欢离别,各有各的苦乐哀伤,可是总是有茫茫的希望,让人不忍放弃,平淡,动荡,人生也就这般了。
读本小说,品段爱情,懂得悲喜,人生总要无奈,人们总要成长。
第三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一:京华烟云读后感
我的床头有一本书,就是京华烟云,我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京华烟云。只专注着木兰,看她讲话时灵巧的模样,看她聪明的眸子打量着人,看她冒出种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来,我就咧嘴傻笑起来。
不晓得自己有多么多么喜爱木兰,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孩子。我喜欢称木兰女孩子,即便好多年以后的她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已经一次次在岁月与时代的波折间辗转,我还是爱叫她女孩子。木兰原本就该永永远远是个
最美丽最聪明最幸福的孩子。
以前读红楼的时候独爱湘云,爱她的是真名士自风流,爱她活泼伶俐大方自然,丝毫没有扭捏矫柔之气。喜欢湘云的时候,爱看她打扮得似个假小子,爱看她大嚼鹿肉,爱看她联句的才思敏捷,爱看她醉卧芍药的妩媚天真,做女子本当如此,自自在在,坦坦荡荡,方显得可爱而不失本色。虽说温柔娴静是一种,可那率真自然却更附和道家法自然的思想吧。于是便有了木兰,这个道家的纯真的女儿。
什么样的家庭和教育才能造就木兰这样一位女孩儿呢,或许真的前无古人,来者也难追了。喜欢木兰,最先倾倒于她的幸福。我喜欢幸福的人生,喜欢到即便把自己升腾到空中楼阁,即便把所有的感情建立在一个虚无的关于美好的故事上,那也是甘愿的。林先生或许赋予木兰太多幸福了,以至于关于她的不幸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页一页翻过,充斥着的是时代的不幸和木兰的幸运,等到非要卷入时代洪流的时候,木兰已经为自己也为我们幸福了一生了。及至掩卷之时,我便明白,世间再也不会有比木兰更完美的女孩儿了。
钱是很重要的东西,若姚家不是那么富裕,木兰的一大半快乐的生活会随之而去。但钱在木兰的生命里却被放到了一个更巧妙一些的位置,不是财富造就了木兰完美,是木兰使得这俗之又俗的铜钱雅了起来。最羡慕木兰有这样一位仙风道骨的父亲,可以在她懵懂的年纪就告诉她:“这些个宝物,若你当它们是废物,它们便是废物。”生命里,只有摆脱钱的束缚,人生才能真正潇洒起来,而木兰做到了。最爱看木兰在曾府里适性愉情的生活着,冬日里,穿着鲜蓝的衣裳,摆弄花瓶里带着小果实的红石竹;春天里,慵慵懒懒的立在院子里整理牡丹花,夏日里一卷在手躺在凉椅上读小说,秋日里与荪亚去西山赏红枫……不是无所事事的贵妇人,却是个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聪慧女孩儿。
看到曾老太爷对这个“疯少奶奶”颇有微词便更觉木兰可喜可爱。木兰最爱和荪亚吃小馆子,也喜欢随荪亚逛公园,于是这“两大毛病”成了曾家二老很头疼的问题。他们的儿媳妇是那么开朗,那么愉快的生活着,远远背离了儒家循规蹈矩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牵着夫君的手,自由自在得溜达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这个漂亮极了的道家女儿自然不在乎孔夫子的框框,真是要人怎么喜欢才好哦!
曾经想,或许金庸笔下的俏黄蓉便有木兰的影子,看她充满浪漫的调调,看她精妙绝伦的手艺,读到杭州隐居时木兰烤叫花鸡那段,真是让人喜笑颜开。难怪林语堂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木兰太叫人喜欢,太讨人喜欢。
关于木兰的不幸,我始终以为是时代的,而非木兰的。阿满与曼娘的死,阿通的离家从军,是时代不得不要木兰牺牲的,换做别人,也有一样的遭遇。看到木兰为阿满伤心欲绝,我也痛彻心扉,看到曼娘惨死,亦哽咽不能语。这一路走过来,情感上最深重的创痛莫过于此,但最终,留在记忆里的这份不幸终究不属于木兰,因为她是木兰,所以,她终会幸福,她有享福人的性情。
其实这个世界早已经没有了再培育一个木兰的土壤。那份北京城古老而典雅的空气早已经烟化在文明的进化中,中国人传统含蓄的优美也早已经被嘈杂的都市生活搅得不留余地。于是便没有了木兰。木兰必须是生长在浓郁传统中的女孩儿,有着世俗的智慧,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美丽,聪慧,宽容。她会应付大宅门里的种种关系,巧妙而得体的周旋在缠着小脚的太太姨娘妯娌之间,懂得微笑的看着贪小的管家,让下人知道这位三少奶奶的心知肚明,懂得关于习俗和传统要求女子懂得的一切,这才能成就一个优美而典雅的木兰。木兰也必须是长在浓郁道家思想里的女孩儿,懂得道法自然,不做作,不刻意,率性并且接受新事物,明白人是需有能享福的德行才是福气,懂得腰缠十万贯不如骑鹤下扬州,可以轻易远离北京王府的富足生活,在杭州享受平淡而清静的幸福,这才能成就一个自然而纯真的木兰。而必须的这两种氛围,恐怕再不会有了,这世上再不会有第二个姚木兰了。
读京华只为木兰,固执的只沉醉在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里。或许世间根本从来没有过这份完美,可我宁愿相信,在一个**纷争的年代里,曾有这么个女孩儿,自然而幸福的过了一生。
篇二: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是大家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以曾、姚、牛三大家族从 1901 年义和团 运动到抗日战争 30 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为主线,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 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 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京华烟云作为一部 长篇小说,内涵丰富,引人入胜,实际贡献也颇为显着,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 地中国书来得像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有效。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的,而虽为小 说其中的真实性又无法抹杀,所以说京华烟云值得一读。
其中令我感到最真实的存在就是姚木兰,木兰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的人,她很浪漫,但 又不失庄重,有她的生活会平填许多花絮;她又很现实,礼教家规是她的行为准则。浪漫加 现实,难怪有人说她是最理想的女人。木兰的爱情同样也是曲折,她的婚姻是一场纠结的演 绎,她因为冲喜嫁到曾家,阴差阳错嫁给了妹妹所爱之人,而丈夫却对她更是冷冷冰冰,在 曾家妯娌之间的矛盾,与所爱之人周立夫更是只能爱埋心底,丈夫的外遇,曾家的衰落,她 的爱情婚姻之路走得很是艰难,虽然最后,她的丈夫荪亚爱上了她,周立夫和她的妹妹也有 了圆满的结局,但个中酸楚旁人岂能体会。我在文中最为同情的便是牛太太马祖婆,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反面角色,她的榜样,就是那个慈禧太后,呼风唤雨,专横跋扈。她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生哲学,可到了,这哲学却破灭了。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了恶女人的自私、贪图、冷酷和狠毒等特征。真是误 人又误己,害人也害己。但她的确是可怜的,错误的价值观,被世人所唾弃与不齿,身为一 位母亲却误了自己的亲身骨肉,何其可悲啊。
文中最幸运的便是木兰的丈夫曾荪亚了吧,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成功男人的首要 要素他便就具有了,可是他却不懂珍惜,外遇,脸色,不断的招呼着她的妻子,还好他足够 了悟,最后应了木兰的感召,看到木兰人性的光辉。这部小说向人们表述了很多东西,爱情,婚姻,家国,战争,上半部分爱情婚姻为着 重,书的后半部分是在战争的大环境,从军阀到抗日,乱世之中,随波逐流,没有人能完全 主宰自 己的命运。
小说时间跨度几十年,也是很多种人生的缩影。各有各的悲欢离别,各有各的苦乐哀 伤,可是总是有茫茫的希望,让人不忍放弃,平淡,动荡,人生也就这般了。读本小说,品段爱情,懂得悲喜,人生总要无奈,人们总要成长。
篇三: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第四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全书最耀眼的角色非要木兰莫属了,木兰也许是语堂先生心中勾画出的最完美的女子,美貌绝世,才华过人,蕙质兰心,家财万贯,知书达理,机智幽默,温柔高雅,自在坦荡。一方面她已经开始向现代女性过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优秀品质,“德、言、容、工”都是第一流的;她是最完美的女儿,妻子,儿媳,母亲,也是最完美的红颜知己和梦中情人。只可惜这样的的女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我不知道是否前有古人,我只相信后无来者。
然而,书中木兰的两个观点是我所不能够接受的,一是书中的木兰虽是天足却羡慕小脚女人,另一个就是木兰劝荪亚纳妾,这两点让我大跌眼镜,实在是太颠覆我心目中木兰的形象了,也许这也是林老先生在通过木兰表现出自己对“纳妾”和“缠足”这两个封建恶疾的赞美,他在书里毫不掩饰地赞美小脚的美好,认为缠过的足和高跟鞋一样会改善女人的身体曲线,让女人前凸后翘像一个美好的花瓶,一面又说女人的天足把线条的和谐与美好都破坏无余了。林老先生同时还在大力赞美妻与妾的和谐,他认为妻子像鲜花儿,小妾像花瓶儿,花瓶儿可以提高花儿的高贵美丽,也可以因为花瓶儿而将高贵美丽一览无余。这个比喻让我想到了辜鸿铭老先生的“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的纳妾论,这两位老先生在女人缠足和男人纳妾上态度如此一致,观点虽然荒谬但比喻却幽默可爱,让人不经哑然失笑。
除此之外,木兰总归还是个十分可人的角色,不说那些小的幽默和点点滴滴的生活情趣,单说木兰为救立夫智斗吴司令的那段和联合曹丽华化敌为友镇住即将出轨的丈夫的这段,都堪称智慧女人的楷模。可以说,木兰兼有大女人的智慧和小女人的情趣,她有众多风雅的爱好,古玩,甲骨,她擅长装扮自己也善于烹制美食。她亦静亦动,宅与不宅的时候都极会生活。木兰对红玉所说的那段对于爱情的探讨让我觉得精辟无比:当女人爱上一个男人的时候,定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那是她心灵的一部分,于是她四处去寻找自己失去的那部分灵魂,因为她知道,若是找不到,自己便残缺不全,便不能宁静下来,只有和自己的意中人在一起时,才觉得自己完整如初。昨天读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把这段话发到了微博上面。
林老先生笔下另一位可爱的姑娘是莫愁,虽然是亲姐妹又是同样的才貌双全,但两个人的性格却又十分不同,木兰是金命,聪颖、机智、敏感、细腻;而莫愁是土命,与姐姐相比,莫愁更为沉稳、安静、圆通、富足。在这里我要再次鄙视一下电视剧的编剧,在书里,莫愁也是一个多么才貌双全聪敏灵慧识大体顾大局的优雅女子,书中说木命的莫愁和木命的孔立夫是在电视剧中却被表现成一个傻大姐的形象,疯疯傻傻,一意孤行。逃婚,被牛家大少强暴后又要出家当尼姑,幸而被孔立夫救下然后两人结婚,这样狗血的胡编乱造真是让我吐血不止。
对莫愁描写里面,我最喜欢那段写莫愁的驭夫理念的,:莫愁,眼睛雪亮,知道何时让步,但是永远有耐性等待,伺机进言。立夫脾气火爆,反抗性极强,贤惠的莫愁有耐性,可以等待。每一次莫愁让步,立夫就知道他又被击败一次。莫愁越了解他,越相信只要不把他逼反,叫他干什么,最后他一定会照办,她渐渐使立夫变得切合自己的心意。(某人看了不要怕怕啊,我没这么厉害的嘿嘿嘿)
豆瓣上面也看了一些书评,有人爱不释手反复研读,可我觉得也就那样吧,不是对大师不敬,可能是之前的期望值过高,也可能是我还年轻,也许等年岁再大些,就能理解书中的庄子了。或者等有空的时候去读一读英文原著,也许又会有新的体会呢。
突然发现,有很多事情我们根本不能预料,比如,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时候会死......。我最佩服的是姚木兰,一个怀真情、持深情、涌激情、凝柔情、抒豪情、聚慈情、捧哲情的中国优秀女性,她的大度是我最佩服的,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的,可是呢,姚木兰就能,很巧妙的化解了家庭的矛盾。姚木兰常说一句话:“人的命运不是在于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在于选择了之后,如何去面对和走这条路。”她是爱曾荪亚的,这一点我不会怀疑,也许这又是她伟大的另一个侧面吧,爱一个人就要一辈子,无论对或者错,看姚木兰对曾家的心,对荪亚的心,对莫愁的心,对谁都是那么谦和,都是那么礼让。或者爱一个人真的是很伟大的事情吧,你能够容忍他的一切,他的所有的缺点在你的眼里都是优点,而且会永远在他最需要你的时候帮助你,支持你,至少有个肩膀给你靠,爱要相互走完一生,爱要一辈子,不要一下子就轻易放弃,轻易伤害自己的爱人
第五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写给自己看
财富,在黑暗天空中放出的烟花,看来是霞光万道,光彩耀目,结果只是烟消光散,黑灰飘落,地上留下些乌焦的泥巴烟花座子而已。在原书中看到此句话时顿感此为全书的灵魂,而林语堂老先生之所指必不只是财富而已,人生百感,荣誉富贵最后无一不会如烟如云,似有而无。
清末年间,古老的中国土地上风云变幻,无论王侯将相或是寻常百姓都不能逃脱那个时代,能逃的只有自己的心。而此书正是以描写京城几大家族兴衰来向我们述说那个时代的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适应生活环境。
此书更多的是刻画各位女主的形象,就我而言我最喜爱的还是姚木兰,虽然她跟妹妹莫愁比起来有所欠缺,但也许正因为这样,木兰像个完美的人而莫愁完美的不像个人。木兰爱丈夫荪亚也爱书生立夫,可是对立夫的爱只是她自己内心压抑的冲动,像两条平行线一样相望而不即是他们最好就结局。当木兰几乎舍弃一切去救立夫时,她才明白她对他的爱之深却只能永埋于心,就算可以和他一起三分钟也会高兴无比。
木兰与莫愁姐妹是中国传统女性几乎全部美得集合:生于豪门而家务自做,有娟秀的颜面和窈窕的身段,能识字吟诗。她们的结局不是悲剧,可能对于她们来说还是皆大欢喜,可是对于读者来说她们的一生好似天上的仙女被贬凡间,令人惋惜,也许只是我们不够她们超脱。
她们的超脱来自于她们父亲,姚父喜爱庄子也喜修道,对于死姚父只是把它当作自然地一环,一种还道于自然地过程。
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此看穿,也有痴情如林妹妹的红玉,多病而又柔弱,多情而又敏感。她的才情应该在此书女子中属最高,可是仅为了小小爱人对自己的疏忽,一跃成了美丽荷叶下的一缕芳魂,留下无尽的遗憾,对于她,只能说爱是不能封口的伤,而在她死去荷塘的对面还挂着自己对的对联:曲水抱山山抱水,闲人观伶伶观人。
闲人观伶伶观人,人生不正如此一场戏嘛,无所谓谁是优伶谁是观众,没有人可以逃脱自己,谁都可能是人生戏台上的小丑。
家者一词语,征夫路中泣。
傀儡戏终了,拆台收拾去。
人生的傀儡戏演完了,谁又不只是一片云烟。
此间读书之人所观想早就可以直面自己心灵,如姚老,木兰,莫愁,红玉,立夫等,可当时还是目不识丁的人更过一点,而知识并不只是书本上的道理。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孙曼娘,一个美到极点但是读书甚少的女子,是中国封建女子的代表,爱女工,家务却不喜诗书,林先生在原文中如此写道:
生而丽质动人,但却退而隐蔽;虽偶以情爱相假,但狡猾诡谲,老于施赠;美则美矣,但远不可即,规避而而不可捉摸;其深藏不露,出之以狡猾;其惊鸿一瞥,也出之以狡猾,其春情之魔力,因规避而愈强;深藏于香闺,自帘内而外窥,得见追求者而不为追求者所 见;居内室而听得家人商谈,立在隔扇后而恣情窥看;与人在一起时,则屡次用眼前瞟,对男人从不正面而视。
但是曼娘她命中凄苦,刚嫁即寡,处女之身自守到老却被野蛮的日本鬼子侮辱而死,可叹。
书读罢,每个人物又是那么鲜明,而笔拙不能写,怕是要写也只能翻开书来抄。对他们的种种看法也只可意会不能言谈。虽他们的生活各不相同,可细想来也颇相似,每个人的人生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守旧与时髦之间挣扎徘徊。
只一句,浮生若梦。
最近看了本魏晋南北朝的书,竟迷上了现在算是老歌的烟花易冷,喜欢上了里面那个凄美的南朝故事,而青史岂能不真,魏书洛阳城。一辈子,烟云易散,烟花易冷,无所谓高贵无所谓低贱,最后都是一抔黄土。
慕庄周,逍遥游。
也许是我看的书太少,但是我觉得此书文笔,境界都属上佳,以后决心在读一次。现在我心中有了两个“再一次”的决定,一个要再去一次杭州西湖,一个就是在读一次京华烟云。
最后摘抄点林老的经典语句: 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人在福中要享福,莫在福后空回想。
在少女心中,青春期所形成的朦胧的理想,像花苞一样,在未曾盛放之前,就被无情的狂风摧残了。
秋夜的歌声之内,就含有来春的催眠曲,也含有来夏的曲调,在升降的循环的交替中,道的盛衰盈亏两个力量,也是如此。
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
姚思安:生死是自然的真理。真正的道家会战胜死亡。他死的时候儿快乐。他不怕死,因为死就是“返诸于道”。根本没有死亡。人不能战胜自然。生命会延续不止的。夏是与冬至,冬始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