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卢展工书记接受《求是》杂志书面采访文章重要精神
卢展工书记接受《求是》杂志书面采访文章重要精神
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挥福建独特优势、努力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进行阐述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整个海峡西岸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要素的集聚互动效应越来越突出,它已经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客观存在并发展着。
■目前,已先后有50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与福建签署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合作协议、会议纪要或备忘录,给予了实质性支持。在中央的领导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在由构想转化成为生动的实践。
■建立选人用人公正机制,提出“五重五不简单”的用人方法和要求,即重发展实绩、但不简单以数字取人,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票数取人,重“四化”方针、但不简单以文凭和年龄取人,重干部标准、但不简单以求全取人,重竞争激励、但不简单以考试取人,努力把真正为民办事、注重实干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作为沿海地区,作为对台工作前沿,福建有责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义务更好地承担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
【编者按】
日前,省委书记卢展工接受中共中央主办的《求是》杂志的书面采访,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挥福建独特优势、努力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进行了阐述。今年8月16日第16期《求是》杂志全文刊发了书面采访文章,现予转载。
记者:“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已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进程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支持。追溯这一发展进程,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呢?
卢展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干部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共同实践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实际的发展思路。从“大念山海经”到“建设闽南金三角”,再到“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这些都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从福建实际出发,于2004年初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发展思路秉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理念,力求在促进福建又好又快发展中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央对这一发展思路给予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近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这是中央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最大支持,对福建发展的殷切希望,全省上下深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中央的充分肯定,推动这一发展思路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局部共识上升为全局共识,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巨大动力。目前,已先后有50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与福建签署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合作协议、会议纪要或备忘录,给予了实质性支持;许多省市特别是与福建接壤的周边地区主动融入对接,全省9个设区市加上周边的广东、浙江、江西三省一些城市的区域经济联盟正在形成;台港澳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也是热切关注,台湾百大企业在闽投资已增加至40多家,台商在福建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在中央的领导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在由构想转化成为生动的实践。
记者:按我们理解,“海峡西岸经济区”应该是个区域经济的概念。目前,这个区域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处于什么位置?
卢展工:你的理解是对的。我们所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的经济区域。近年来,随着国内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在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布局中,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经济区,而地处东部沿海的海峡西岸地区在这个布局中的作用还不够突出。事实上,这一区域在人文历史、环境条件、生产方式、发展水平等方面,具备同质合作、异质互补的基础。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整个海峡西岸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要素的集聚互动效应越来越突出,它已经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客观存在并发展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既推进区域内部的发展,又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不仅对福建自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也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完善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布局,可以依托自身所具有的联接台港澳和两个三角洲的区位优势,通过承北接南、东拓西联,与长三角、珠三角对接,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二是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后发优势,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资源、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东部率先发展;三是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充分发挥福建对外开放“窗口”作用,通过构建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四是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融合,“海峡西岸”对应着“海峡东岸”,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于海峡经济区的最终形成是有力促进和推动,这将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完整,有利于打造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记者:与其他经济区相比较,海峡西岸经济区有什么特殊优势?
卢展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所具有的优势是多方面的,但最独特、最突出的还是对台的优势,我们归纳为“五缘”优势。一是地缘近,闽台隔海相望,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省份,平潭岛距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二是血缘亲,台湾同胞有80%以上祖籍在福建。三是文缘深,闽台两地语言相通、民俗相近,福建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祖地文化在台湾有着广泛的影响。四是商缘广,闽台经贸往来历来十分密切,目前国家批准的4个台商投资区都在福建,在闽落户的台资项目有9300多项,累计吸引台资超过126亿美元,在全国排第3位,农业利用台资居首位。五是法缘久,台湾从宋朝开始在行政区划上就属福建一部分,时间长达600多年,直到清朝光绪十一年也就是1885年,台湾才单独建省,还称为“福建台湾省”。
独特的“五缘”优势,使得福建人民对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曾在几个地方工作过,到福建后对此感受更深。福建的对台优势十分宝贵。我们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努力在加强经贸联系、两岸直接“三通”、旅游双向对接、农业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载体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作为,构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从这一点来讲,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仅经济意义突出,政治意义也十分深远。
记者:我们了解,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4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您认为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卢展工:几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断推进,发展思路开始完善,发展定位开始明晰,发展效应开始显现,发展氛围开始形成,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形势、态势、趋势和气势。全省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4468亿元增加到2007
年的9160亿元,年均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从12938元增加到25424元,超过3000美元,年均增长12.2%;财政总收入从476亿元增加到1284亿元,年均增长21.9%,均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能够取得这些成效,首先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益于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注重实干。我们着力跟进举措,按照总体发展思路,制定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相继推出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文化强省、实施品牌带动、深化国企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积极构建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闽台合作、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和谐社会支撑体系。这样,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了把构想蓝图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有了一系列具体政策举措的支撑。我们着力夯实基础,坚持重心下移,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注重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快推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交通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制定实施《农村乡镇工作纲要》和《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下派村支书、专家服务团、农村“六大员”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作力量;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平安福建”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着力提供保障,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建立选人用人公正机制,提出“五重五不简单”的用人方法和要求,即重发展实绩、但不简单以数字取人,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票数取人,重“四化”方针、但不简单以文凭和年龄取人,重干部标准、但不简单以求全取人,重竞争激励、但不简单以考试取人,努力把真正为民办事、注重实干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现在,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省上下创新、创业、创造的热情与活力进一步迸发,广大干部群众谋求发展的意识、攻坚克难的精神、应对风险的气势、服务全局的合力、拓展创新的气魄、锲而不舍的韧劲不断持续,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记者: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福建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方面,还有哪些新的设想?卢展工:党的十七大后,省委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顺应科学发展的大势,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在去年底召开的省委八届三次全会上提出要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我们提出建设“两个先行区”,一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这方面,福建有基础有条件,要继续坚持好字当头谋发展、改革创新谋发展、以人为本谋发展、统筹协调谋发展,在科学发展上率先探索,先行一步。二是为了更好地凸显福建的对台优势。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为福建更好地服务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良机,明确提出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有利于福建充分发挥对台的“五缘”优势,通过先行先试国家有关对台政策措施,更好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三是为了更好地尽到福建的责任。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亲临海峡西岸视察时,明确要求福建抓住难得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努力走在全国前列。作为沿海地区,作为对台工作前沿,福建有责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义务更好地承担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历史使命。
推进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必须着眼长远,抓好当前。现在,全省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好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切实做好支持北京奥运会各项工作,切实做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各项工作,以建设“两个先行区”的实际成效,为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