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硫酸铜对大蒜根尖细胞微核效应的实验
硫酸铜对大蒜根尖细胞微核效应的研究
一、原理
微核(micronuclei)简称MCN,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有主核1/3以下。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也具合成DNA的能力。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断片产生的,整条染色体或几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
二、步骤:
1、大蒜幼根的培养:提前3~5天进行培养,将大蒜瓣剥去外边膜质枯皮,下端可见许多微微凸起的根原体,将蒜瓣架在烧杯(大小与蒜瓣适宜)口上,杯中盛满清水,使蒜瓣的下部浸入水中,置温暖处,注意每天换水,经3~5天后,即可长出1-2cm的嫩根。
2、处理根尖:每组选择6-8粒发芽良好的种子,用配制好的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1g/L、、、、5g/L、、、、10g/L))))染毒处理6小时后(使根尖完全浸入处理水样中,)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3次,每次2-3分钟),并移至蒸馏水中修复培养24小时(蒸馏水浸住根尖)。,对照用自来水处理,处理时间24h。
3、恢复培养:处理后的根尖用自来水浸洗3次,每次2-3min,洗净后在水中恢复培养24h。
4、固定:用甲醛:冰醋酸(3:1)固定液固定24h后弃去固定液,或换入70%酒精中保存。
5、酸解:弃去固定液,用清水漂洗2-3次,吸净水,加入6M盐酸,于室温解离10min,弃去盐酸,漂洗根尖2-3次,彻底洗净盐酸。
6、染色:截下1-2mm长的根尖,滴加石炭酸品红染液,染色10min,加盖玻片,压片观察。
三、理论补充
1、微核是无着丝点的染色体断片,在有丝分裂后期不能向两极移动,所以游离于细胞质中,在间期细胞核形成时,即可在它附近看到一到几个很小的圆形结构,直径大约是细胞直径的1/20-1/5,这就是微核(micronucleus)。微核是常用的遗传毒理学指标之一,指示染色体或纺锤体的损伤。
3、固定是借助于物理方法或化学药剂的作用,迅速透入组织和细胞将之杀死,并且使其结构和内含物如: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核物质与细胞器等,在形态结构上尽可能保持生活时的完整和真实状态,同时更易于染色,可以较清楚的显现细胞在生活时不易看清的结构。
4、分离的作用是去除未固定的蛋白质, 同时使胞间层的果胶类物质解体,细胞分散而易于观察。
实验结果
3.2 CuSO4溶液下蚕豆根尖微核数的统计
CuSO4浓度(g/L)0(对照组)1510
有无微核无有(少)无无
3.3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到,对照组没有出现微核,CuSO4溶液浓度在1g/L的时候,蚕豆根尖细胞产生微核,而在5g/L和10g/L硫酸铜溶液时没有微核出现,原因可能是:高浓度的重金属溶液处理蚕豆根尖导致微核率下降,但细胞受损伤的程度更为严重,使细胞周期不能正常运转,细胞不能得到更新,植物体生命活动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第二篇:暨大朱嘉明遗传学实验-小白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测定
暨南大学本科实验报告专用纸
课程名称 遗传学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项目名称小白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测定指导教师朱嘉明 实验项目编号实验项目类型实验地点生物楼
学生姓名李金超学号
2011051838
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系生物工程学系专业生物技术 实验时间2013年月日午~2013月日午温度℃湿度
1.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制片技术,学习微核(micronucleus,MCN)的识别和计数方法。
2.实验原理
2.1 微核的定义:在间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的与核相似的圆形结构,其染色特性与核相似,大小应在主核的1/3以下。
2.2 微核的来源:在细胞分裂间期受理化或生物因子作用而受损的染色体,会产生丧失着丝点的染色体断片,在进入有丝分裂后期时,这些染色体断片不能向两极移动而滞留在赤道板附近,到分裂末期形成子细胞核时,这些片段不能进入子细胞核,形成独立的游离于细胞质中的微核。
2.3 微核测定:以微核数量的多少来检测活体内染色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一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已经证实,细胞内微核率和诱变因子的剂量呈正相关,因此微核试验法可用于对环境致突变、致癌、致畸变物质的初级筛选监测。2.4 微核试验的优点:经济、简单、快速。该方法在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与经典的繁杂的中期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基本相当。
2.5 本实验用注射用环磷酰胺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测定骨髓细胞微核率来测定环磷酰胺的诱变活力。
3.实验用品
3.1 仪器: 10ml刻度离心管、吸管、解剖剪、解剖刀、止血钳、1ml注射器、l/2号针头、载玻片、盖玻片、染缸、滤纸、计数器、显微镜、离心机、5ml注射器、7号针头、lOml离心管等。
3.2 药物:小牛血清(经56℃水溶保温30分钟灭活),Giemsa染色液,磷酸缓冲液(Serensen配方,pH6.8—6.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分析纯甲醇,二甲苯,中性树胶,注射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3.3 实验动物:体重l8—25克的小白鼠(雌雄均可)。
4.实验步骤
4.1 动物染毒:取注射用环磷酰胺结晶(20mg)加入l0ml注射用水,溶解后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注射剂量为l20-150mg/kg(3.6-4.5mg/30g,目前我们用最高剂量)。24小时后按上述剂量再次注射,末次给药后6小时取材料(即小鼠经染毒后30小时)4.2 骨髓液的制备:取上述小鼠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剖取两根股骨,把肌肉剔除干净,用纱布擦掉附在股骨上的血污和肉后,剪去两端股骨头。将股骨置于盛有2ml生理盐水的小烧杯内,用止血钳反复夹碎,充分洗脱出骨髓,静置片刻,去掉骨渣。也可将针斗插入骨髓腔中,用2ml生理盐水冲洗骨髓腔几次,将骨髓从骨髓腔中冲洗出来。用吸管将骨髓细胞悬液移入刻度离心管中
4.3 离心:l000rpm离心l0min,然后用毛细吸管吸去上清液,沉淀物滴加小牛血清2滴,充分混匀。
4.4 涂片、干燥:吸取上述混悬液一小滴于载玻片的一端,按血液学常规涂片法涂片,在空气中晾干。
4.5 固定:用甲醇固定5一l0分钟(即使当日不染色,也应固定后保存)。4.6 染色:Ciemsa染色液染色10分钟左右,然后用pH6.8-6.9的磷酸缓冲液迅速冲洗。
4.7 镜检:用滤纸吸干片背面的水分,再小心吸去涂面上的水滴(滤纸不要接触涂面),便可直接镜检。先以低倍镜、高倍镜粗检,选择细胞分解均匀,细胞无损,染色好的区域,再换到油镜观察。
5.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