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红旗永向前-红旗渠精神(样例5)

时间:2019-05-14 20:0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举红旗永向前-红旗渠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举红旗永向前-红旗渠精神》。

第一篇:高举红旗永向前-红旗渠精神

高举红旗永向前

曾经有一首响彻祖国大江南北的歌,它的歌词里有这样几句“条条渠道绕山转,座座水库映蓝天,层层山岭绿油油,荒山变成大寨田”,如今,这歌词里所描绘的美丽画卷就展现在我的眼前。这首广为流传的歌曲名叫“定叫山河换新装”,歌里唱的就是位于河南省林州县,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看着这山中曲折延绵的渠道,就想到了传说中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说古有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带领子孙终日劈山运土,常年不息,最终感动上天,将山移走。愚公真的是愚蠢的人么?其实不然,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是因为深受交通不便之苦,其次是他移山的意志很坚定,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把这种坚定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遇到困难要尽力克服。并且作为现代人我们还要有一种要造福子孙后代的觉悟。

红旗渠纪念馆是我们完整了解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的地方。在展厅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一组组再现当年施工情况的布景,以及部分当年修渠的工人们用过的提灯、垫肩,穿过的棉袄,全面回顾和展示了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发展过程。从1960年到1979年,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凿通66个隧洞,闯过80多处险山恶崖,跨越200多条河谷,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游过洛丝谭,再看青年洞,我已经被这巧夺天工的工程深深震撼。这半个世纪以前修建的红旗渠,早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精神是河南儿女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忠实实践、体现和延伸,其本质是相通的,都洋溢着英雄气概和理想主义,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需要继续传承在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我相信,它也将体现在我省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从2009年年底“中原崛起”想法被提出,到2010年7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推心置腹地将“推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做或许难,不做河南难强,为了河南,只有做!” 的真实想法与河南人共勉,到2011年底,“中原经济区”快速实现了从“概念”到“实体”的华丽转身,无不折射了中央政府的高瞻远瞩,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集体的智慧与决策能力,无不凸显了一亿河南人民的热情拥护、支持与给力。

而在未来的十年里,面对经济区建设中的种种困难,我们必须像古代的愚公,像当年的林州人民,为了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站在时代的高度,不畏困难,高举红旗永向前。

河南人呼唤当代红旗渠精神,中原经济区呼唤当代红旗渠精神,时代呼唤当代红旗渠精神,中国呼唤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必将成为我们内心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二篇: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历时10年建造起来的一条人工天河,誉满华夏,播扬五洲,可以和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条名渠相媲美。周恩来总理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应该去参观一下红旗渠。”从1969年红旗渠竣工以来,先后到此参观的外宾就有来自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0人之多,他们无不对红旗渠发出由衷地赞叹。红旗渠也是全国的一面红旗,40多年来国内前来参观学习的达162.4万人,现在它已成为太行山上著名的旅游胜地。

红旗渠的确是一个奇迹,它奇在哪里呢?

第一,跨省跨县跨流域引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农耕社会,水是生存的命脉。历史上因水利纠纷,省与省之间,县与县之间,甚至鸡犬之声相闻的邻里之间,时常发生争斗,有的还开枪动炮,造成死伤悲剧。河南省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相隔巍巍太行山,将平顺县浊漳河的水引进林县,是林县人民千百年的梦想,这一梦想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变成了现实,而且主干渠有20公里建在平顺县境内,施工三个月。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体现了山西人民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和风格。

第二,劈山填谷,工程艰巨,改变了河山旧貌。红旗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历时10年。总投工3740.2万个,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同时,修建小型水库48座,塘堰346座,各种建筑物12408座,架设渡槽157个,还建起了扬水站、水电站等等,重新安排了林县的山山水水。

第三,困难时期办大事,展示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红旗渠开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封锁、制裁我国。林县人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毅然上马红旗渠项目,“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充分体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气概。当时,新中国成立只有10年,尚属“一穷二白”,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这样一条人工天河基本上是靠人一锤一钎干出来的。期间还历经了“文革”十年的曲折及影响。在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建成红旗渠如此宏伟的工程,实在是可歌可泣的壮举!

第四,结束了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的历史,为提高群众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十年九旱,小旱薄产,大旱绝产,人畜吃水十分困难。红旗渠的建成,功在当代,造福千秋。不仅解决了全县人畜吃水困难,而且把大部农田变成了水浇地,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红旗渠的建成,铸造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今天,我们回顾总结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关键

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被誉为是建设红旗渠的旗手。当地群众说: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这充分说明了杨贵同志在红旗渠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杨贵同志是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干部。正是因为他长期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林县人民干出了红旗渠这一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翻身,许多人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缺水,是影响林县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县父老乡亲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1954年,杨贵同志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后,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医疗、文化、教育等问题全面调研,特别是把解决缺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提出了水字当头、全面发展的方针。他积极发动群众挖掘山泉水,管住天上水,开渠、打井,修建中小型水库、塘坝„„,建起一批水利工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1959年遇到特大旱灾,全县无水可用。在这种情况下,县委派出三个调查组到外县找水源。杨贵同志带领的一组,越过太行山来到山西省平顺县,发现浊漳河水源丰富,大胆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方案,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困难,辛苦一代,造福万代。经河南、山西两省协调,批准了这一工程。

然而,好事并不好办,真正办好,困难重重。当时不仅在技术、物质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能否建成红旗渠的看法不尽一致。有人表示怀疑,有人甚至坚决反对。究竟是干还是不干,是大干还是小干,是自力更生,还是等、靠、要,从领导干部到群众,从党内到党外,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绝大多数人认识到“引漳入林”是一个关系林县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县县委经过分析,下定决心,无论困难有多大,也要把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办好。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全县3.7万民工浩浩荡荡开赴主干渠第一线,正式拉开了工程的帷幕。

40多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修建红旗渠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效益是巨大的。当杨贵同志调离林县时,自发为他送行的群众排成了长龙,一片感谢、赞扬声。有的端着一碗清水,有的泣不成声,苦苦挽留,还有的打出横幅“太行一渠清水,杨贵一身正气”。群众的感情说明,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做出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功绩。历史的脚步永不停留,情况时刻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在不断变化,而我们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任务是无限的,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而不懈奋斗。

二、相信和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红旗渠的建设,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没有群众的愿望和创造,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

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创造。杨贵同志多次深入山区,既了解各地严重缺水的状况,又总结群众因地制宜创造的新鲜经验。他在下乡调研中发现,地处深山区的桑耳庄和马家山劈山修渠解决了人畜用水的经验;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修建的爱民渠,解决了几个村的用水问题。在许多典型经验的启发下,他逐步形成了劈开太行山、“引漳入林”的思路。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参与群众的生产活动,才能掌握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在红旗渠的建设中,每一寸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渡槽、每一座桥梁„„,都饱含着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建渠10年间,参加建设的民工约30万人。领导、群众、技术人员同心协力,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遇到问题同群众商量,相信和依靠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期间,人民群众也表现出了巨大的牺牲精神,危险中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令人无比感动。工程技术人员吴祖太在一个隧洞施工出现塌方时,明知有危险,但为了民工安全,他和姚村卫生院院长李茂德一起入洞查看,不幸牺牲。除险队长任羊成,每天腰系大绳,飞崖除险,为崖下修渠民工的安全开路。有一次从半崖上掉下来,掉到荆棘窝里,浑身扎满了枣刺,还被磕掉了三颗牙,仍不下火线。建渠的10年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先后有81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将永远受到人民的敬仰。

修建红旗渠中惊心动魄的场面、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它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被发动和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可以改天换地!领导干部要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成功的法宝。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要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兴建红旗渠的年代,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是干还是不干?是早干还是晚干?当时的林县县委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早干早受益,晚干多受苦,全县群众为解干旱之苦,迫切要求早干、大干、快干。县委分析了自身的实际困难,提出用精神凝聚力量,号召全县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保证了工程的胜利。任村公社承担渠首截流任务,指挥部派出500名强壮劳力组成突击队投入战斗。截流筑坝需要大量沙石,队员们在羊肠小道上迅跑如飞,脚上磨出血泡,肩膀压得红肿,也不停歇。一个月内平均每人穿破四双布鞋,磨烂六个垫肩。最后截流的10米工程,河水翻滚,奔腾咆哮。人们喊着口号把一块块巨石、一筐筐石渣、一个个沙袋同时投向龙口,但随即被激流冲走。几个人将几百斤重的巨石抛下,亦无踪影。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激情满怀,124人组成了三道人墙,手拉手,肩并肩,挺立在寒冷的河水里,在人墙的掩护下,垒起了一块块巨石,贴上了一个个沙袋,填上了一筐筐石渣,终于使大坝合拢,截流成功。

红旗渠建设中,群众按受益面积出工,自备工具,自带口粮。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节约每一分钱。整个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5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红旗渠建设的10年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这不就是我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吗?这不就是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的传承吗?

四、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不讲假话,就会无往而不胜

求真务实,勇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是红旗渠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杨贵同志作为主要领导经常听取群众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当“引漳入林”工程开工20多天后,在工地上参加劳动的杨贵同志,发现战线太长,力量分散,工效很低。他随即与民工、技术人员座谈,听取意见;紧急召开县委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把主要力量集中摆在山西境内20公里长的渠道上,既可尽快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境内,又可减轻山西人民的负担。这样调整力量后,只用3个多月就把20公里的渠道建好。1958年,许多地方刮起了“五风”,不少领导干部被吹得东倒西歪,杨贵同志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1958年夏收后召开小麦产量汇报会,不管上级怎么施压,怎么诱导,他始终说:单产114斤。1958年秋种时,地委要求深翻1米,他算了一笔账,如果这样深翻,必然耽误播种,在受到严厉批评的情况下,他仍坚持从实际出发,第二年小麦获得丰收。大办钢铁时,没有矿石的南乐、清丰两县也来林县炼铁,地委要求每县5万人上阵。结果,炼出来的只是一些含硫很高的铁疙瘩。期间,毛主席路过新乡在专列上召开座谈会。杨贵当着省委、地委同志的面汇报了大炼钢铁砍了不少树,铁的产量很低、质量不高,影响秋收等问题。毛主席听了汇报后说:“毁了林又炼不出铁,劳民伤财啊!”“粮食是农民的血汗,那么好的庄稼没人收,烂在地里,农民要骂娘的,那我们就对不起农民喽!”当杨贵向毛主席汇报,大炼钢铁中自己也有浮夸时,毛主席说:“这不怪你。是一股风啊!风吹草动,风旋树摇哇。风来了,你不顺风走,风会把你吹倒,甚至会把你吹到大峡谷里去的。”第二次郑州会议时,毛主席就公社规模,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办食堂等问题召开座谈会,杨贵同志也参加了。他把看到的问题如实地向毛主席汇报,再一次受到毛主席的赞许。

还有两件事也充分反映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最终能够坚持真理、纠正错误。1961年7月,在一次会议上,一位领导同志批评红旗渠建设是“左的阴魂不散,死抱着红旗不放”,“杨贵是个死官僚”,要撤销他的职务。小组讨论时,林县县委组织部长路加林说:领导同志对林县的批评不符合实际。这位领导很生气,确定撤销他的组织部长职务。随后,通知各县县委书记参加会议。杨贵同志到会后即找到地委书记提出三条意见:第一,组织部长的意见是对的;第二,不同意撤销这位组织部长的职务,如果修建红旗渠是错误的,责任在他,由他承担;第三,请地委将他的意见报告省委和党中央。在第二天的会议上,杨贵同志介绍了林县缺水的历史及修建红旗渠的意义,并表示不同意撤销组织部长的职务;提出对当前农村出现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能只责备下边。他的发言得到与会同志的理解。这位领导同志在派人作了调查之后,承认自己批评错了,不久就恢复了那位组织部长的职务。

1962年11月,上面派人来调查林县银行行长路明顺同志“违规”动用退赔款用于建设红旗渠的问题。杨贵和县里其他领导同志共同向调查组汇报,说明动用的是退赔以后的余款,是县委决定用于红旗渠建设的,与路明顺同志无关。调查组要处理分管书记,撤销路明顺职务,县委不同意,最后给了路明顺一个党内警告处分。事情报到分管副总理李先念那里,李先念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也不要把它看得过重了。动用这个钱合情合理,只不过有点不合乎当时的规定。”1970年财政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向党中央报告,肯定了林县当年的做法是正确的,终于分清了是非。

红旗渠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做到实事求是,其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以是否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党的事业为标准。只要有这样一种精神,就可以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因为任何真理都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同样,任何错误都是不利于人民、不利于党的事业的。执行上级指示,要把坚定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观察和处理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就会无往而不胜。

五、加强党的工作是完成好各项任务的根本保证

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县委首先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前进的坚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杨贵和县委一班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优良传统,把党的基本理论与林县的实际紧密结合,抓住了干旱缺水这一主要矛盾,大搞水利建设,因而取得了显著成效。

杨贵同志是修建红旗渠的举旗人,但在这一旗帜下前进的是县委领导集体,是全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千百万群众。由于始终把坚持民主集中制摆在重要位置,所以他做到了既大胆负责,又集思广益,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从不个人说了算;尤其是注重发挥每一个领导成员的作用,从不包办代替,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红旗渠兴建伊始就注重发挥党团员、党团组织的作用,加强思想教育,使党员、干部正确认识修建红旗渠的意义,自觉成为修渠的宣传员、工作员、战斗员,成为走在前列的带头人。每一个党团员都充分发挥了先锋战士的作用,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吃苦在前,艰巨任务在前,危险在前,是每个党团员的自觉行动。24岁的女党员李改云,是姚村公社第一营妇女营长。有一次她检查施工情况时,忽然看到崖壁上有碎石滚落,判断崖壁要坍塌,立即呼喊大家赶快躲开。有一青年姑娘吓得不知所措,她急步向前将其推出。就在这时山体崩塌了,李改云被压在了乱石下,救出来时她已不省人事,人们火速将她送进医院抢救。她稍一清醒,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还有人压在下面吗?”她身体好转后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流点血算得了什么?为了水,就是把一腔热血都洒了也值得。一个人的鲜血和生命,哪有全县人民的水重要和宝贵呀!”英雄说人民之水贵如血,人民说英雄之血浓于水。水与血,血与水,其中的深情厚意,比山高,比水深。

红旗渠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前进!

第三篇:红旗渠精神

内容五:红旗渠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是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红旗渠 是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历时10年建造起来的一条人工天河,誉满华夏,播扬五洲,可以和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条名渠相媲美。周恩来总理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跨省跨县跨流域引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河南省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相隔巍巍太行山,将平顺县浊漳河的水引进林县,是林县人民千百年的梦想,这一梦想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变成了现实,而且主干渠有20公里建在平顺县境内,施工三个月。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体现了山西人民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和风格。劈山填谷,工程艰巨,改变了河山旧貌

红旗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历时10年。总投工3740.2万个,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同时,修建小型水库48座,塘堰346座,各种建筑物12408座,架设渡槽157个,还建起了扬水站、水电站等等,重新安排了林县的山山水水。困难时期办大事,展示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红旗渠开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封锁、制裁

我国。林县人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毅然上马红旗渠项目,”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充分体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气概。当时,新中国成立只有10年,尚属”一穷二白",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这样一条人工天河基本上是靠人一锤一钎干出来的。

结束了林县人民一直缺水盼水的历史,为提高群众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十年九旱,小旱薄产,大旱绝产,人畜吃水十分困难。红旗渠的建成,功在当代,造福千秋。不仅解决了全县人畜吃水困难,而且把大部农田变成了水浇地,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篇: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工程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到分水岭分为3条干渠,南北纵横,贯穿于林州腹地。一干渠长39.7公里,二干渠长47.6公里,三干渠长10.9公里。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长304.1公里;支渠51条,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长697.3公里,合计总长1525.6公里,加农渠总长度达4013.6公里。

沿渠共建有“长藤结瓜”式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5座,提灌45座,共计兴利库容6000余立方米。利用红旗渠居高临下的自然落差,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45座,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相结合的大型灌区。

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1960年,毛主席多次指示必须大兴水利,给后来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奠定了基础。周总理生前对红旗渠的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他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称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红旗渠宛如一座绵延起伏的“水长城”,每年吸引着数百万中外游客。

红旗渠精神的确立

红旗渠的建成,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存条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红旗渠和建渠人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直到1987年春天,在林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县委首次对红旗渠作出评价,肯定了红旗渠在林县的重要作用和地位。1989年4月5日,是红旗渠通水24周年的日子,县委、县政府召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领导和劳模进行座谈。同年6月,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抵制各种腐朽、消极观念的侵蚀,需要确定一种精神,树立一面旗帜。县委通过认真考察红旗渠建设全过程,认为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下,能够修成如此巨大之工程,其间定蕴藏着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提出要认真总结和弘扬林县人民在红旗渠建设中培育造就的这一精神财富一一红旗渠精神。由于这种精神是林县人民自己创造,经受了几十年的实践检验,易于为人们接受,对推动改革开发和振兴林县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县委、县政府第一次把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明确地写入1990年工作的指导思想。之后,县委一班人专题酝酿、讨论红旗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问题,拟定了宣传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初步意见,然后经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反复i讨论,于1990年3月月20日,县委、县政府正式作出《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把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概括为: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1991年,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将“红旗渠精神”树为全省农业战线十面旗帜之一。

1993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又作出《关于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决定》。同年10月,国务委员陈俊生专程来林县考察后,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写了《关于河南省林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调查报告》。

199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2004年,“红旗渠精神巡回展”在各地成功举办。2011年新华社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刊发,揭示了红旗渠精神“难而不俱、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特征,在全国引发广泛共鸣和回响,成为国人坚守精神家园、永葆“思想”蓝光的时代标本。

2011年3月7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第五篇: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 红旗渠精神

当代传奇

红旗渠精神 学习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报告会 红旗渠 红旗渠的儿女们 红旗渠路 红旗渠的故事 河南红旗渠 林州红旗渠 人工天河红旗渠 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蜿蜒太行绝壁的人工天河红旗渠(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新华社记者李从军刘思扬朱玉赵承

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人类历史的天空,总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闪耀。

12世纪中叶,日内瓦湖畔,瑞士西都会教士们从山坡最为陡峭的德萨雷开始,背石垒墙,堆土引水,开垦了最古老最壮观的葡萄园梯田。

诗人们对着前人留下的美丽吟唱:德萨雷有3个太阳照耀着,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湖面,一个在古老的石墙上——那是石墙闪烁着的精神之光。

太行山,不止是三个太阳,那里有无数个太阳在照耀,那是太行人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太行之梦——

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太行山,是一座有梦想的山。

远古的祖先们,怀揣着五彩的梦想,在这里首试稼穑、聚族而居。他们开石凿壁,在溅起的火花中,燃起那堪比太阳、映照万世的火种。

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就像不能没有太阳。一旦胸怀理想,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太阳。在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心里,红旗渠就是一条理想在淙淙流淌的渠。

郑中华不是一个语言表达很流畅的人,一着急甚至有些口吃。但每当讲起他的理想时,分外流畅,一连串诗意的语言从他口中冲出,妙语连珠,文思泉涌„„

那是在一个会议上。郑中华几乎连气都不换:机遇珍贵,不能不干;现状堪忧,不得不干;民心所盼,不可不干;精神之源,必须先干,大干快干实干苦干拼命干„„

听会的人怎么记录也追不上他飞快的语速和奔跑的思想,只好回去传达:郑书记说啦,干干干干干!1965年,当水从红旗渠总干渠一泻而下时,郑中华只是襁褓中的婴儿。小时候,红旗渠是他的太阳。

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起,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10月12日,林县老书记杨贵(左)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回忆起当年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岁月。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郑中华的办公室,挂了一墙蓝图。这些图往大说,就是他和林州人的理想:林州要由交通末梢向三省通衢转变,由三省边缘向区域中心转变。

今天的林州,把宽阔的红旗渠大道,伸展到太行山脚,让太行山变成都市之景;出太行的高速公路,在群山之间蜿蜒向前伸展„„

半个世纪前,一张关于林州的蓝图被铺开。面对这张图的县委书记杨贵,把实现理想的手,指向了太行山。这张红旗渠工程图,被珍藏了50年。“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那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理想啊!然而这个浪漫的理想,距离现实是那么遥远——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远近闻名的“特产”是:旱!《林州县志》载,这里自明朝建县始便“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老天不公,没有给林州安排一条像样的河。那时候,林州有些人家会有这样一口水井:井口非圆非方——为的是只有自家自制的水桶,才能伸进水井。

水,是林州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难道只能如某些人所说,人类只能安于宿命,既生于此,必终于斯? 林州取水于邻省的浊漳河,是古籍《山海经》上赫赫有名的河流,传说中衔西山之木石而誓填东海的精卫鸟,就产生在这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中国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充沛,理想又是多么高远!远古的思绪难以追寻,但昨天的记忆仍十分清晰。

那是1960年,杨贵带着大伙一头扎进茫茫太行,舍生忘死,苦干十年,硬是在太行山腰凿开了一条长渠——红旗渠。

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

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是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州人勒紧裤带创造的奇迹。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诗!唯有憧憬梦想的大脑,才能酝酿这样的史诗;唯有洋溢激情的人们,才能谱写这样的史诗!

石板岩乡大垴村党支部书记许存山,就是个有梦想、爱做梦的人。他的梦是一张张叠加的蓝图。

大垴村是林州最高最偏僻的一个村,海拔1750米,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许存山接村党支部书记担子时才26岁,他扛起了全村人富裕的梦想。村委会全部资产摊在他手心上——三个硬币,一共9分钱的积蓄,18360元的欠账也摆在他面前。

当兵时,许存山常常梦到家乡,梦到孩子们进了学校,梦到路修到了山下„„ 但他想不到,梦想的实现,竟是这样艰难。

摆在他面前的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吃穿难、照明难、通讯难、娶妻难。

太行山的石头多是石英岩,这种红脸蛋的石头,出了名的坚硬。但红脸蛋的岩石这次碰到的是黑脸蛋的许存山。

他召开支部会,全村12名党员在党旗下发出梦想的誓言:“握紧拳头不松手,卒子过河不后退。”

很快,蓝图摆在村民们面前:两年通电,五年通路,三年通水,十年之中大植树,二十年兴科技„„

有人说,爱做梦的许存山,这次是在白日做梦。

然而,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腾,就能激发出精卫填海般的无穷力量!架电,重500多公斤的水泥杆往山上运,要绕过几道悬崖;两三千米的山路,全靠人抬,小孩棉衣当垫肩,肩膀还是肿得馍一样。

一百多根电线杆,24个壮劳力,整整抬了两年。

电终于通了,村里的小太阳,照亮了太行。从来没用过电的山里人,把烟袋架到灯泡上——老汉们抱怨说,灯什么都好,就是点不着袋烟。

再之后,又修了4年,大垴村的人,把路修通了。一个村子的人,挖了48万土石方。黑脸蛋最终胜了红脸蛋。

看到汽车开到山顶的第一眼,许存山一头倒在地上,晕死过去。

如今,大垴村依然不能算是富裕之地,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但它一步步前行,正在实现自己的第六个蓝图——太行山石板垒就的大垴,要变成药材之乡、生态旅游之地。许存山和大垴,是郑中华墙上蓝图中的点和线,只有每个人发出理想的蓝光,蓝图才能变成美景。郑中华和许存山,是绘着同一张蓝图的人。

9月21日,在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林州市临淇镇白泉村,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前右)采访带领群众奋战50多年、改变山区面貌、被称为“百姓福根”的72岁的村支书张福根。这是张福根(前左)和李从军一起前往村民家。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阿尔卑斯山畔的葡萄园,映照着三个太阳的光辉。中国的红旗渠却映照着更多太阳,每一块在渠上砌着的太行山石,每一个修渠者的躯干,释放出来的都是太阳的滚滚热量。

面对着墙上的蓝图,郑中华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林州,谁干了多少事,都要与红旗渠比一比。

他经常穿梭于红旗渠的干渠支渠上,有时长久地抚摸着渠壁上的方石,就好像紧握着前辈的大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索引,就会失去方向。郑中华不断追问自己:

饿着肚子,可以号召大家为吃饱而奋斗;但吃饱肚子,要为什么而奋斗?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上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解决了林县人的温饱问题;上世纪90年代,建筑大军用挣回来的钱扶持家乡企业发展,实现着“富太行”的梦想。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作为全省108个县市综合实力前8强的林州,虽然不用像修红旗渠一样开山,但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怎样翻越? “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接过红旗渠的大旗,郑中华这些人把精神举得更高,把梦想也举得更高。

太行之气——

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

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气的山。

那是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盘古是先天之气的化身。当英雄撑开天与地时,中华民族的正大沛然之气,自天地不再混沌的那一刻勃然而生。

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绝这口绵绵之气。

豪气是脾气,也是勇气。而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勇气和豪气,表现得尤为强烈。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开山,比作盘古开天地。想必当年一手执凿,一手执斧的英雄面对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对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动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间正大沛然之气。

中国很少有城市,把专门为小推车写的歌,作为自己的市歌——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歌中唱道:“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边才停下来,就为了不居人后。

——这是一首林州人都会唱的歌,是一首在他乡的林州人都感到骄傲的歌。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敢在太行山上动土? 林州人脾气犟,就像太行山上的那枝“虎口椿”,挤在虎口般的岩石间,有一点薄土,就倔强地吐出一簇新绿。

有人感叹,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

林州人的脾气又叫“红旗渠脾气”,特点有三: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李广元,林州的钢铁大王,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红旗渠脾气”的人。

我们在凤宝特钢厂门口见到他,这是个表面看来温和,甚至有点腼腆的男人,和传说中的印象判若两人。一辈子没有离开钢铁,他把他的事业变成了最简单的口头禅——干事。

李广元喜欢干事,他喜欢在钢铁中干事。26岁时,他干的事是接过了铁匠铺,那是个专门打造红旗渠所用工具的小铺面。少年的李广元就是在这里,目送着父辈们的背影,走向红旗渠的。

但是,不甘于一辈子在铁匠铺打铁的李广元有一天提出搞汽车配件。村委会上举座哗然。

李广元不慌不忙:“我领着干。成了,是咱村儿的;砸了,是我的。”

现在,汽车配件已是林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大部分起源于李广元当年不起眼的小小铁匠铺。

外在的是羞涩,但钢铁,才是这个林州男人的真正性格!李广元终于干成了事,把一膛打铁的小火炉,变成了产钢的高炉。

2001年,曾经的铁匠铺开始发展钢铁产业,进而进军特钢及无缝钢管。目前,正在建设50万吨油井管项目。

水火相济,融于一身。谁也说不清这个温和的男人,心里藏了多大的一把火!他成为林州最大的利税大户,一年纳税过亿。他说,人不能只为钱活着,我生在太行山,长在太行山,红旗渠的精神已经长在我的骨头里。

在太行山许多村落都可以发现李广元这样的传奇人物。郭变花就是这样一个人。见到她也让我们颇为吃惊,她并不像朵娇柔的花,更像棵大树,神气活现地立于太行山上。

郭变花的脸让山风洗得黑红,脚下穿的是那常年不变的解放鞋。

15年前,一个电话把在外地承包工程的她催回了家乡,乡里领导对她说,干吧,石大沟就交给你了。

“石大沟,石大坡,荒草连成窝。”有人泼冷水:“男人们都没把石大沟干成景,你个妇道人家能干出个啥?”

可是,生就红旗渠脾气的郭变花偏要干出个啥。

郭变花治路,治穷,更要治山。治山就要种树,种树就要爬山。从此,长在平原的郭变花和山“粘”在了一起。

之前,这个女人恨山。第一次去婆家石大沟,她就跟丈夫怄气:早知道你家在这儿,不嫁给你了。

现在,全村人眼巴巴、直勾勾地盯着她,她不得不逼自己爱这些山。

从来女人干事难,九分苦一分甜。这个之前在城里穿高跟鞋的女人,从此只穿解放鞋。一年穿破十几双,只为爬山。

荒山没人管,拍卖没人要。郭变花揣了一兜子钱去了,这个女人响当当地拍着自己包嚷着:没人要这山?我要了!她一口气承包了万亩山林。在山上挖个窑洞,支起个灶,就着山水吃饭,听着山风过夜。

每一年,她种十几万棵树,一年上千亩。一干就是五年。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我们问郭变花:难不难? 她想都不想地回答:“老一辈吃野菜修成了红旗渠,还有比那更难的吗?”

面对着绿油油的承包山,郭变花说,这树我一棵都不要,一棵都不砍。砍一棵,我都是石大沟的罪人。

她让荒山一片翠绿,把石头变成致富资源,用山货打造销售品牌,穷村改变了模样。全村人做了个红绶带,给她披上。

十八世纪初,从未到过中国的黑格尔,收集到了他能收集的所有中国文献,认真研究后认为,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

事实并非如此。

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逆流而上,生于太行山的人们深知,在这里,人类的精神之光一直照耀着太行人的心灵,民族的精神火把,从来没有在历史的天空熄灭过。

太行之力——

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人类总是对英雄怀有天然的崇敬。

传说中追日的夸父因缺水而亡,至死不悔;太行山人为引水而战,生生不息。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韧性。

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整整守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了丈夫,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坚韧地活着的女人!又是一年的桃花盛开了。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有桃花的艳丽,又有梅花般的品格。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2000年,原海生掉入山谷。当支书的他,是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

就像莫邪当年铸剑七七四十九日,以身赴铜水,血凝剑气,其志感天动地,因而铸就名剑。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

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主任工资,每年700元,一共欠了10年。

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过路人吃她一碗面,丢下两块钱。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

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了屋里:“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渐渐地,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

当地人说,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桃花乡里桃花香,桃花溪漂桃花瓣。“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

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年了,还是想他„„ 一语未了,掩面而去。

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原海生坠下悬崖的地方,后来是一道有名的景点,两道飞泉夹石而过,取名“含珠”„„ 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体解而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谁也不敢说上天亏待了林州。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厚爱。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县,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处于前列?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还在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不提这个。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谁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要账的。2008年,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1亿元。2009年,投资27亿元扩大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山区,原来300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降到10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如同秦琼卖马、杨志卖刀,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作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没有人知道;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可桑中生说,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大凡英雄志士,往往浸染着浓烈的悲壮色彩。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明知力不能支而殊死搏击,直到最后一息。如同不顾一切逐日的夸父,最终倒在实现理想的途中。

曾战太行,曾出太行,曾富太行,但是,林州人不允许自己安卧太行,这是一群虽然吃饱了饭,还要为自己理想逐日的人!太行之爱——

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淮南子》

太行山,一山高于一山,一山险于一山,一山难于一山。没有人告诉我们,太行山是不是女娲补天后留在人间的神石,补上去的是天,遗留下的是爱。

请告诉我们,太行山边的人们,为什么具有如此淋漓尽致的大情,俯仰天地的大性,炽热如火的大爱? 临淇镇白泉村支部书记张福根的一生,就是对太行人这种大情大性大爱的最好诠释。盘山而上一个多小时,我们见到张福根,此时已是傍晚。如同故友重逢,客人与主人相见甚欢,相拥而坐。

群峰壁立,星空寂寥;山风拂面,松涛有声。

一落座,张福根就滔滔不绝地向我们畅谈他的白泉创业史: 劈山修路,修通了白泉通往山外的22公里大路;打旱井,52年打了1685眼,没让百姓去远处打过水;植树造林,凭借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绿化了2万亩荒山;发展旅游,建了个白泉山庄,开辟景点搞旅游致富„„ 他说,这就叫创业四部曲!在海拔800米的悬崖上,张福根口若悬河,激情四溢,迎风开怀,顾盼神飞!眼前的张福根,哪里像一只眼睛失明的72岁的老人? 哪里像大字不识几个的土生土长的农民? 畅谈“四部曲”后,老人意犹未尽,又吟诵起他早年的励志诗作。那诗句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蹬破地球闯开天,单手举起太行山”!此刻,我们不禁受到感染,这是太行儿女用山的气魄与山在对话!太行山,你的孩子为什么这般神勇?谁给予他们补天之力?谁给予他们造地之能? 张福根有双蒲扇大的手。掌上的老茧铜钱厚,十指粗糙像钢锉,带着累累伤痕。

有的客人与福根握手,瞬间被那双大锉锉痛。松开后,看着他的手,情不自禁地感叹:你是真正的劳模啊!白泉村硬化了村民家门前的道路,到其中一家时,福根拦住了要修这条路的人。路的尽头,是福根自己家。

村民们不答应,终于,5年后,路通了。

我们一共见到福根三次,每次福根都穿着同一身衣服,村里人说,那是他见客人的体面衣服。

我们问,老支书困难到买不起身衣服? 福根说,不是困难,是整天穿着好衣服,就不想干活了。

福根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开会误了活,也一定要补上。他说,我一天不干活就不得劲。当了52年的村支书,但每次选举乡亲们还选他。每次选举,福根都是全票。他们说,福根活到一百岁,就让他把支书当到一百岁。临别时,福根偷偷对我们说了句心里话:是的,我还想再干20年支书,因为为乡亲们要做的事还没有做完。说了之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觉得自己有点贪心。

春节,村民们自发在村委会贴了副对联:“半生辛劳富白泉,一腔热血为百姓”,横批:“不忘福根”„„

一百多年前的欧洲,一位伟人说,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做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这个人是卡尔·马克思。

林州人是幸福的,他们被如此创造而不求回报的氛围包孕着,被如水的爱拥抱着,被英雄的精神滋润着。就像幸福的徳萨雷,它的葡萄园,被三个太阳拥抱着,天上的给其温暖,湖里的给其滋润,石墙上的给其坚强。

无论是德萨雷的太阳,还是林州的水,都是爱的光芒,是无法言传的内在力量。

万福生,林州企业家。父亲参加过红旗渠修建,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踏出太行搞建筑,创业刚赚了点钱,就在当地捐建了一座中学。临终前,父亲把万福生叫到床前说,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要千方百计吃饱肚子,吃饱肚子的时候,要想到还有没吃饱肚子的人。

万福生怎么能忘记那个播一口袋种子,只有一兜收成,曾用火柴盒分配粮食的年代!他接过父亲的事业,更记住了父亲的遗训。迄今为止,他捐献的善款达到1000万元,被称为“林州好人”。

一次下乡诊疗,林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秦周顺让突如其来的锣鼓声震撼了。那是村民们听说大夫要下乡来看病,自发组织起来欢迎他们,那一天,变成了乡亲的节日。

从那时起,秦周顺就在办公室挂了一张林州地图,每到一个村庄义诊,就在地图上画上一个圈圈。十几年来,他来回于红旗渠的怀抱中,行程4万里。林州地图上的543个行政村,已经被他画了434个圈圈。

他的目标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把林州市每个村庄都走遍。让一生没有到医院看过病的老人,享受哪怕一次正规医院大夫的医疗服务„„

还有一个老人的捐款仪式,感动了人们。

当年曾经修过红旗渠总干渠的申满仓,为重修红旗渠拿出了两捆现金。一捆10万元,一共20万元。老人说,咱打拼挣了钱,不能光装在自己兜里。

老人是地道的农民,钱是头天晚上打电话,让在太原工作的儿子邮过来的。

今年2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慈善颁奖晚会在红旗渠畔举行。谁也没想到短短数小时,晚会现场便收到上千万元的捐款。

父亲3年前病故,母亲2年前下岗。少年魏于皓被确诊为尿毒症,透析、换肾,巨额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几近崩溃。

少年得到了资助。

少年的母亲站在台上。她说,我是个要强的女人,我从来不让别人看到我的眼泪„„ 一语未了,女人蹲在台上放声大哭。

原来没安排讲话的市委书记郑中华,此时为激情所动,走上台来,即席演讲。他说,感谢新时代,感谢共产党。因为改革开放,才有了新时代,才有了这么多富人,他们应该回馈社会„„

台下鼓掌!郑中华又即兴朗诵起现场写下的一首诗:

“今晚,热泪盈眶;今晚,爱心飞扬;今晚,让我们感受爱的力量„„”“林州,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英雄的人民侠骨柔肠„„”

有大爱无疆,就有大美难言!太行之魂——

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

登上红旗渠,仿佛能听到太行山的呼吸。

无论是从地理方位,还是从时空坐标,这都是一座展现巍巍中华气象的山脉。山上,是站立的中国。地下,是深藏的中国——林州辖于安阳,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发现地,16万片甲骨在历史的土壤中深藏不露,整整等了现代的人们120万个日夜。

如果寻到那根绳子,不知是不是可以找到远古人们面对太行山,结绳记事,系在一条绳索上的记忆? 时间的甬道,走出来了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带领后代挖山不止的声响,今天还鸣响于历史的回音壁上。

太行、王屋二山,虽然已从愚公的门前搬走,但是中国的未来之路上,还有渡不完的河流,搬不完的大山。

今年,杨贵和郑中华应中直管理局之邀,同时参与了一场讲座,两人一前一后讲演,主题就是红旗渠。

多么奇妙的搭配—— 同一职位,不同年龄。皓首,黑发。

一个建设红旗渠,一个重修红旗渠。神奇的传承把两人联系在一起。

这不只是一次沿着历史痕迹的寻访,也是面向历史的发问,和面向未来的作答。台下一片寂静,一片模糊的泪眼。

一个大国,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具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和追问历史的能力。一个时代,不能只留下飞速发展的数据,还应该为后人保存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人们访问当年开挖红旗渠的那些“愚公”时,突然发现,岁月无情,他们已经在逝去中慢慢凋谢。

毕竟,近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叩击太行的前辈离去后,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还会有人讲述?人们担心的是,红旗渠精神,这种可以感觉却无法触摸的至真至宝,是否可以传承?红旗渠精神,是否会因物质生活的丰裕而被窒息?红旗渠的精神家园,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否有人守望? 岁月可以风化坚硬的太行山石,唯有精神不可随风而去。

1934年,当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无数的人们放下手里的锄把和书本,眼睛放光地追随着这支戴着红星的队伍而去。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支队伍能给热爱它的人们什么呢? 鲜血,饥饿,危险,甚至死亡。还有,饱满得闪闪发光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喜欢用万里和千里这种极宽广的距离,来形容诗意和伟大,譬如用脚走出来的万里长征,用手凿出来的千里红旗渠。

两个事件都是在环境极其恶劣,物质极度困窘,在几近不可能的状态下完成的。唯一可以找到的共同点,是完成它们的人,都具备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气质。

当这种精神成为文化,当这种精神成为传统,当这种精神融入血脉,自然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中国的道路,是走出来的;中国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中国的富强,是干出来的;中国的精神,是几千年来的日月,积攒出来的!林州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前进的节奏,是那么地吻合。20世纪60年代,林州解决了水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林州解决了粮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林州逐渐开始解决钱的问题;现在,吃饱了肚子的林州,执着地甚至倔强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兜里有了钱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抬起头,仰望未来星空,在扪心自问自己的精神归宿„„

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徐悲鸿用他的画笔,画出了愚公移山;解放战争的前夜,毛泽东用他的思想,讲起了愚公移山;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州人用铁锤敲出了愚公移山;今天,我们又在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大山前,想起了愚公移山„„ 在林州,我们听到一串串意蕴深远的小故事: 这是一口水的故事。张买江的父亲去山西打工,临走之前的一顿饭,就是没有一口干净水,只好用牲口喝的雨水澄清后做饭。

林州人因为喝不上这口水流落他乡,曾经为了这口水战天斗地。如今,他们不再为一口水而担忧,但他们只要永远记住这一口曾经喝不上的水,追求幸福、超越自我的理想就不会停步。

还有一碗面的故事。

林州人最爱吃的,是家乡的面条。一位林州籍的将军回乡,家里没有大摆宴席为他接风,而是在院子里支上了两口大锅,一口炖菜,一口煮面,人手一碗。

林州人即使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最留恋的还是那碗面。就像林州那首脍炙人口的《推车歌》所唱:“只要有一碗糊涂面,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啊!”

一碗面,盛的是本色,装的是力量。再就是那一条渠的故事。

每个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条精神之渠,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无论我们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强大,都不应该丢弃。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下载高举红旗永向前-红旗渠精神(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举红旗永向前-红旗渠精神(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高举旗帜,大步向前

    尊敬的党组织:在第二十二期的预备党员的培训班上,俞思念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意义深刻的党课,题为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阐明了观点:中国特......

    红旗渠精神感悟

    红旗渠精神感悟 响应团委号召,有兴参加了团委组织的红旗渠精神讲座,自身有很大的感触。首先学长为我们讲解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和当代意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红旗渠精神学习体会

    学习红旗渠精神,做合格共产党员 为深入开展“深入学习党章党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净化、升华党员干部的党性情操,提高党员干部......

    感受红旗渠精神

    感受红旗渠精神 在国庆的7天长假中,平均每天有1.3万观众走入国家博物馆参观“红旗渠精神展”。人们感受着那条“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倾听着几十年前艰苦岁月中的动人故事。展......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弘扬红旗渠精神 永葆党的先进性 ----------------吉庆坤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党的优良传统,需要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20世纪60年代,安阳......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党支部组织党员职工赴林州红旗渠参观学习,接受教育。在过去的记忆中,红旗渠的建设是一种壮举,红旗渠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但身临其境,远看山水,近看图片,当一步一步的走近......

    红旗渠精神学习体会

    红旗渠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工程技术部 王潇 2014年6月6日至8日,公司组织了去往河南省安阳市林县,以红旗渠精神为主题的党员实践活动。主要行程为6日晚乘高铁到达安阳,随即前往红......

    红旗渠精神心得

    观看《红旗渠》电影纪录片有感 一个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需要一种精神;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撑。9月上旬,全市广泛开展了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