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红旗渠精神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东下洹学区“红旗渠精神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开展红旗渠精神进校园教育活动,就是为了用民族文化、革命传统和现代精神哺育广大青少年儿童,引导红领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红领巾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具体目标
(一)坚定理想信念。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自强自律,永葆浩然正气,坚定为全市各项事业新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牢固宗旨意识。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多多关注民生,始终把党的各项要求和人民的各项需求放在心上,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三)加强道德修养。要坚定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自觉养成讲文明、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的良好风气。
(四)改善作风建设。要通过此次活动,真正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上有明显提高,学习和工作面貌进一步得到改善,使勤学好问、踏实苦干、求真务实等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
(五)明确发展目标。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当好党的助手和参谋,全面认识和查摆发展中的不足,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时间安排
本次活动时间为5个月,分宣传、学习、提升、展示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阶段(2011年11月25日—2011年12月15日)
1、11月28日召开活动动员会,传达关于学习当代红旗渠精神的具体要求。
2、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班会等各种阵地,大力宣传“当代红旗渠精神进校园”活动的重要意义,为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学习阶段(2011年12月5日---2012年1月31日)
1、通过阅读报纸、收看新闻、上网查阅等方式,深入学习描述红旗渠精神的有关文件和报道,尤其以10月16日新华网刊发的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和11月7日《安阳日报》刊发的《永不断流的精神长河》为主,使广大红领巾深刻领会红旗渠精神的当代特征:“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2、开设红旗渠精神专题学习课。同时利用黑板报、报刊栏、多功能教室或会议室,开辟宣传阵地,转载、张贴、播放有关红旗渠精神的资料文献和记录片,使广大青少年儿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
(三)提升阶段(2012年2月1日---2012年3月15日)
1、组织学生观看红旗渠纪录片,切身感受红旗渠工程的伟大和红旗渠精神的博大,在进行热爱家乡教育的同时,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2、请当年奋战在红旗渠建设工地的劳模和今日激战在“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的勇士们作报告。
(四)展示阶段(2012年3月16日---2012年4月30日)
举办《我是红旗渠一滴水》征文比赛、开展《争当红旗渠传人》演讲比赛、举办唱红旗渠歌比赛、开展红旗渠主题书画展等各类才艺展示活动,评选能手和标兵,充分展现广大团员、青少年的新风新貌,让当代红旗渠精神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同时,做好总结表彰工作,积极推广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对各类比赛的优胜者进行奖励。
第二篇:弘扬当代红旗渠精神
弘扬当代红旗渠精神,我为教育事业添贡献
太行山是不屈的山,彪炳着傅说“武丁中兴”的史册;
红旗渠是英雄的渠,更新着林州人守望精神家园的血液。
唱着《敢叫日月换新天》,林县人推起小车推出了地球上的蓝飘带,推出了自力更生创奇迹的人工天河;
捧读《红旗渠当代传奇》,洹水两岸荡激着重整家园的气吞山河,荡激着教育搭台经济唱戏的鸿篇巨帙。
初读这篇政论通讯,我的血在激荡着;再读这篇感人之作,我的心在翻腾着。这是一首催人奋进的进行曲,这是一支热血沸腾的高亢歌,这是再次敲响的抖擞精神的振气鼓,这是几度威震中原的冲锋号。多少个日子,多少个岁月,一个从事教育的平凡教师,我却在为红旗渠壮行,我却在为红旗渠添彩,在平凡中彰显着灵魂工程师难而不惧的伟大追求。
不懈的追求成长着我的专业。当我初遇李运昌局长举办的“河大地理大专班”教师培训后,我就热衷上了地理课,钟情于了地理教学,倾力于地理课的“容量大,时间少,高质量”的研究,摒弃“满堂灌”,创新使用自己探究的“自学——辅导——训练”均衡十五分的“三一五”教学法,教学质量得到空前提升,同时也为我带来极好的奖项,1992年、1999年被评为县级优质课,1994年被评为安阳市级优质课。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在教法上不断改进,在远程教育进入校园后,我又大胆把电化教学引进教学,拔高了 “三一五”的档次,提升了我教改的知名度,1997年执教于地处深山区的三类初中——横水三中的我,特别受到林州市的直接推荐,安阳电教中心亲赴三中拍摄课堂实录,我再次走进安阳讲授电教优质课并获大奖,我的伟大追求在太阳的喷射下熠熠闪着多彩的光。
初读这篇政论通讯,我豪情满怀;再读这篇感人之作,我心潮澎湃。这是一桌精神大餐,激发着林州人难而不惧;这是一部史诗,诉说着林州人的富而不惑;这是一次思想大宴,催化着林州人的自强不已;这是一种昭示,引发了林州人的奋斗不息。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日落月升,一个耕耘着希望的教师,我在为红旗渠弘扬着,我在为红旗渠传承着,在平静中倾注着满腔自强不已的热血。
改革开放的春风依然冲击着教育教学,一场新的课改在全国轰然涌动。善于勇立船头弄大潮的我,不耻下问做调研,受鹤壁实验中学校长田贵仓的启发,我逐步在摸索创新着教学模式,在深研广讨的基础上,我将我的“三一五教学法”完善为《教有“定”法,学有学法》三段九步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心血不会白付,1999年《教有定法,学有学法》被河南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编的《河南教研》刊用,论文《三一五自学辅导法》荣获《河南教育》“课堂教学新探”二等奖,《林州教育教学论坛》以《课堂教学改革与三一五教学法》为题再次推荐。教学在成长着我,2001——2007年,我光荣地先后成为林州市级、安阳市级骨干教师;教研在塑造着我,1994——2003年,我光荣地连续被选为教育行列的林州市政协委员,走进政协大堂参政议事。
初读这篇政论通讯,我青春焕发;再读这篇感人之作,我踌躇满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岁月染花了头发,年华催深了皱纹,但我依然心是年轻的,49岁的我依旧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用余光来装点璀璨的蓝天,在平常之中付诸着极强烈责任感,咏唱着一支奋斗不息的战歌。
常规的地理教学,我始终把爱国主义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秉承着“继承 + 创新 = 发展”的教育理念,让红旗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讲地形,我重点描述太行独秀;讲河流,我特例阐述红旗渠的可贵;讲自然,我高调引述林州人的斗志;讲人文,我巧妙插入红旗渠畔儿女的难而不惧,扬红旗渠精神,做红旗渠传人在我的学生中形成了潮流。尤其是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我将代代林州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图片收集于我的U盘,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融入,凭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理念,延续着争先不屈的红旗渠精神,传承着自主创新的红旗渠传统,拓宽着勤俭吃苦的红旗渠斗志,把“三一五”三段九步教学法归纳升华,形成了《高效课堂“3510模式”导学法的研究》课题,并被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于2011年立项(豫基教研字【2011】9号文件)。历时多年的研究终于结出硕果,我的以“导入——导学——导演”为航线,把“我阅读我了解、我训练咱讨论、我整理咱展示、他质疑咱对照、我识记你检测”当过程,让“三环节,五步导,一板书,0作业”为模式,使学生真正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真正体验“超市自选,网上购物”的快乐,真正体验“无课前,无课后”的高效减负。
课题的轰动带来的是我工作的重负,除了做好课题的成果整理,还得实践见证课题的有效,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2011年,我得到横水中心校的首肯,推向林州市展示,又作为林州市的唯一代表到安阳市作优质课,再次得到评审小组的认可。
读着《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我激情飞跃,诵着《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我感慨万千。红旗渠养育了我们的生命,拨动了我们的血脉,填饱了肚子难而不惧;挣了票子富而不惑,换了脑子自强不已,有了点子奋斗不息,扬正气把红旗渠当作了传家宝,聚人气一碗糊涂面也气壮,振精神人生没有休止符,创佳绩践行当代红旗渠精神,提品位立于本职放眼未来,我有决心,有信心,当用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为教育事业添光彩;我有目标,有措施,当把红旗渠精神入课堂,入教材,入头脑,让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让红旗渠精神后继有人。
山做碑,我在践行着诺言,从最苦最累的地方干起,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可以做的事情做起,争取修出自己心里的红旗渠。
碑做山,我在付诸着行动,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一步一个台阶,让 “及时雨”滋润红旗渠精神这颗思想火种,永驻心房,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专业成长中的巨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不断争创一流的骄人业绩。
当代红旗渠精神传人(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受着红旗渠精神的哺育,喝着红旗渠水成长的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表述一下我的心声,我要争做当代红旗渠精神传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向太行要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水贵如油”的困惑,引来了“条条渠道绕山转,座座水库映蓝天,层层梯田绿油油,荒山变成米粮川。”
一条蓝飘带缠绕着太行,一条清流浇灌着林县人的心田。红旗渠像播种机,它散布着难而不惧的种子在中原,在华夏,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出了“红旗渠杯”大修水利的热潮;结出了“红旗渠精神展”的震撼国人;结出了“红旗渠儿女”继往开来的光辉史册,结出了“守望精神家园太行人”的壮美诗篇;红旗渠像宣传队。它歌唱着“推出那蓝图一张,奔呀么奔小康”在河南,在中国,饱肚子、挣票子、换脑子、有点子、走致富的路子,唱响了“富而不惑”,唱出了新时代的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红旗渠像宣言书。它向世人宣告,太行山是英雄的山,红旗渠是英雄的渠,林州人是自强不已的英雄好汉,红旗渠畔是奋斗不息的凯歌。
林县人修渠在山上,林州人重修在田园,红旗渠儿女修渠在心中。父辈的传统不能丢,红旗渠的精神要弘扬。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林州的新一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理想之光照现实,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良师益友,勤学苦炼,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红旗渠精神进课堂,感知文化内涵,激扬团结精神,我的课堂我做主,师导生,生帮生,重参与,善合作,共探究,乐互动,与同学一道修身,和课程共同成长;红旗渠精神进心房,成就了性格,成就了品质,更新了血脉,净化了灵魂,克难攻坚,自主创新,无私奉献,发奋努力,张扬起父辈的智慧、胸怀和意志,让红旗渠水融入血液,我就是红旗渠人;让红旗渠水沐浴全身,我就是红旗渠一滴水。
读着《守望精神家园太行人》,我热血澎湃,感动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张福根的“百姓福根”,激情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申兰英的“桃花嫂子”故事,冲动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郑中华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蓝图,憧憬于红旗渠精神老将杨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仰慕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郭变花再现当年的铁姑娘,他们是太行人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他们是林州人实现梦想的太阳。
诵着《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我壮志冲天,重修红旗渠,修一条心里的红旗渠,不被困难所吓倒,励精图治,奋追直赶,超越自我,敢为人先,实现我的价值取向;不被利欲所诱惑,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洁身自好,不骄不躁,不为优秀而炫耀,不为失落而懊丧,工作向前看,学习比先进,生活追小康,品位上一流,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
一曲红旗渠嘹亮着,一代红旗渠人继承着。
红旗渠精神如潮涌,前仆后继跟党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与青春赌明天,我用真情说天河,我是红旗渠一滴水,滴水映蓝一方土;我是红旗渠的传人,传奇故事不断头。
红旗渠明天更美好,我的明天更壮观。
第三篇:当代红旗渠精神传人
当代红旗渠精神传人(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受着红旗渠精神的哺育,喝着红旗渠水成长的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表述一下我的心声,我要争做当代红旗渠精神传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向太行要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水贵如油”的困惑,引来了“条条渠道绕山转,座座水库映蓝天,层层梯田绿油油,荒山变成米粮川。”
一条蓝飘带缠绕着太行,一条清流浇灌着林县人的心田。红旗渠像播种机,它散布着难而不惧的种子在中原,在华夏,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出了“红旗渠杯”大修水利的热潮;结出了“红旗渠精神展”的震撼国人;结出了“红旗渠儿女”继往开来的光辉史册,结出了“守望精神家园太行人”的壮美诗篇;红旗渠像宣传队。它歌唱着“推出那蓝图一张,奔呀么奔小康”在河南,在中国,饱肚子、挣票子、换脑子、有点子、走致富的路子,唱响了“富而不惑”,唱出了新时代的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红旗渠像宣言书。它向世人宣告,太行山是英雄的山,红旗渠是英雄的渠,林州人是自强不已的英雄好汉,红旗渠畔是奋斗不息的凯歌。
林县人修渠在山上,林州人重修在田园,红旗渠儿女修渠在心中。父辈的传统不能丢,红旗渠的精神要弘扬。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林州的新一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理想之光照现实,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良师益友,勤学苦炼,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红旗渠精神进课堂,感知文化内涵,激扬团结精神,我的课堂我做主,师导生,生帮生,重参与,善合作,共探究,乐互动,与同学一道修身,和课程共同成长;红旗渠精神进心房,成就了性格,成就了品质,更新了血脉,净化了灵魂,克难攻坚,自主创新,无私奉献,发奋努力,张扬起父辈的智慧、胸怀和意志,让红旗渠水融入血液,我就是红旗渠人;让红旗渠水沐浴全身,我就是红旗渠一滴水。
读着《守望精神家园太行人》,我热血澎湃,感动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张福根的“百姓福根”,激情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申兰英的“桃花嫂子”故事,冲动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郑中华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蓝图,憧憬于红旗渠精神老将杨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仰慕于红旗渠精神当代传人郭变花再现当年的铁姑娘,他们是太行人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他们是林州人实现梦想的太阳。
诵着《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我壮志冲天,重修红旗渠,修一条心里的红旗渠,不被困难所吓倒,励精图治,奋追直赶,超越自我,敢为人先,实现我的价值取向;不被利欲所诱惑,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洁身自好,不骄不躁,不为优秀而炫耀,不为失落而懊丧,工作向前看,学习比先进,生活追小康,品位上一流,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
一曲红旗渠嘹亮着,一代红旗渠人继承着。
红旗渠精神如潮涌,前仆后继跟党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与青春赌明天,我用真情说天河,我是红旗渠一滴水,滴水映蓝一方土;我是红旗渠的传人,传奇故事不断头。
红旗渠明天更美好,我的明天更壮观。谢谢大家!
第四篇:不朽的丰碑 红旗渠精神进校园活动文
不朽的丰碑
————红旗渠精神在当代
林州,一个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的新型城市,正在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引起世人的关注。就在半个世纪以前,这里的人民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人间奇迹——红旗渠,它被人们称作“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的水长城”。
回首艰苦岁月,见证人间奇迹。林州人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敦厚、诚恳,但上天并没有因此而赐予这里的人们肥沃的土地,甚至连吃水都是困难,过去这里有一俗语“水贵如油”。危机和苦难的另一面就是机遇和辉煌,生在太行边上的林州人,并没有被这苦难吓倒,他们不甘心做大自然的奴隶,而这一切更是激起了他们的斗志,要把河山重安排,做大自然的主人。这是一种何等豪迈的气概!
如果不叫作“人工天河”,遇到的困难或许会比想象中要少得多。1250座山头,211个隧洞,152座渡槽,2225万方土石,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只有钎和锤,车推和肩扛;在山崖上修渠,总干渠纵坡只有1/8000,而这背后的技术支持只有一个中专生和几个“土工程师”,测量工具只有两台自制土测平仪;而这工程的开始又恰恰是在三年困难的高峰期,他们不向国家要一分钱,完全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太行山上,红旗渠的英雄们喊道:“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建成红旗渠,就是铁山也要钻它个窟窿!”这般冲天豪气,在困难面前,他们苦中作乐,战天斗地,百折不挠,实实在在的改造了自己的命运。那其中一个个真真切切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他们将与太行共存!红旗渠人那不畏困难,在困难面前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毅力,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壮举!红旗渠凝聚的这种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块不朽的丰碑!
继往开来,英雄儿女传接力。有人说,如今国家强大了,林州焕然一新了,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不再需要红旗渠精神了。事实上,困难在形式上是不同了,但在难度上或许要更大。我们仍需要红旗渠精神!
南水北调是盛世中国水利史上的史诗,是红旗渠精神的鲜活版。南水北调工程从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反复比选,到最终形成实施方案,历经五十余年,仅中线总干渠1277公里,渠道之长,移民征迁任务之重,占地之多,前所未有。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是红旗渠精神的科技版。2003年,神州五号发射;2005年,神州六号升空;2008年,神州七号飞天;2011年,神州八号又让中国扬眉吐气。祖国科技的飞跃发展,离不开背后难关一次次的突破,是红旗渠精神在当代的影子。
2010年林州市高考成绩的辉煌是红旗渠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红旗渠精神的教育版。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他们是红旗渠精神虔诚的践行者!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业的是红旗渠精神的草根版。造福乐山岛被敬称为“谷满仓”的谷文昌;情系水利、终生无悔的付书金;以家为校、三十载呕心沥血的王生英;翻山越岭,风雨无阻,被热心网友称为“大山深处的鸿雁”的李广生,他们用红旗渠人特有的“韧性”,谱写着一曲曲感人肺腑的乐章。“林州人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林州人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郑书记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到。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它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的身边。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珍贵的精神宝库,无论是在何种艰难困苦下,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勇气、毅力和力量。它是我们的精神靠山。
林州的飞速发展需要红旗渠精神!中原经济的崛起需要红旗渠精神!我们中华的强国之路需要红旗渠精神!
往日山崖天河开,而今蓝图恢宏展。任何辉煌的成就都离不开卓越的领导者。红旗渠和她扬名天下的故乡离不开杨书记。今天,卓越的领导者带领红旗渠人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因为他们的高瞻远瞩,慧眼独具。伟人的情怀是相互吸引的,他们是胸怀磊落、出手不凡的英豪,他们留给众人的将永远是令人惊叹的大手笔。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布局已初见端倪,红旗渠人新一代的领导者运筹帷幄,指点江山,他们将带领红旗渠人在红旗渠精神这面大旗的飘扬下创造出新的辉煌,他们将带领红旗渠人迎来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一天!
第五篇: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 红旗渠精神
当代传奇
红旗渠精神 学习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报告会 红旗渠 红旗渠的儿女们 红旗渠路 红旗渠的故事 河南红旗渠 林州红旗渠 人工天河红旗渠 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蜿蜒太行绝壁的人工天河红旗渠(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新华社记者李从军刘思扬朱玉赵承
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人类历史的天空,总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闪耀。
12世纪中叶,日内瓦湖畔,瑞士西都会教士们从山坡最为陡峭的德萨雷开始,背石垒墙,堆土引水,开垦了最古老最壮观的葡萄园梯田。
诗人们对着前人留下的美丽吟唱:德萨雷有3个太阳照耀着,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湖面,一个在古老的石墙上——那是石墙闪烁着的精神之光。
太行山,不止是三个太阳,那里有无数个太阳在照耀,那是太行人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太行之梦——
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太行山,是一座有梦想的山。
远古的祖先们,怀揣着五彩的梦想,在这里首试稼穑、聚族而居。他们开石凿壁,在溅起的火花中,燃起那堪比太阳、映照万世的火种。
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就像不能没有太阳。一旦胸怀理想,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太阳。在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心里,红旗渠就是一条理想在淙淙流淌的渠。
郑中华不是一个语言表达很流畅的人,一着急甚至有些口吃。但每当讲起他的理想时,分外流畅,一连串诗意的语言从他口中冲出,妙语连珠,文思泉涌„„
那是在一个会议上。郑中华几乎连气都不换:机遇珍贵,不能不干;现状堪忧,不得不干;民心所盼,不可不干;精神之源,必须先干,大干快干实干苦干拼命干„„
听会的人怎么记录也追不上他飞快的语速和奔跑的思想,只好回去传达:郑书记说啦,干干干干干!1965年,当水从红旗渠总干渠一泻而下时,郑中华只是襁褓中的婴儿。小时候,红旗渠是他的太阳。
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起,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10月12日,林县老书记杨贵(左)来到红旗渠纪念馆,回忆起当年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岁月。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郑中华的办公室,挂了一墙蓝图。这些图往大说,就是他和林州人的理想:林州要由交通末梢向三省通衢转变,由三省边缘向区域中心转变。
今天的林州,把宽阔的红旗渠大道,伸展到太行山脚,让太行山变成都市之景;出太行的高速公路,在群山之间蜿蜒向前伸展„„
半个世纪前,一张关于林州的蓝图被铺开。面对这张图的县委书记杨贵,把实现理想的手,指向了太行山。这张红旗渠工程图,被珍藏了50年。“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那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理想啊!然而这个浪漫的理想,距离现实是那么遥远——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远近闻名的“特产”是:旱!《林州县志》载,这里自明朝建县始便“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老天不公,没有给林州安排一条像样的河。那时候,林州有些人家会有这样一口水井:井口非圆非方——为的是只有自家自制的水桶,才能伸进水井。
水,是林州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难道只能如某些人所说,人类只能安于宿命,既生于此,必终于斯? 林州取水于邻省的浊漳河,是古籍《山海经》上赫赫有名的河流,传说中衔西山之木石而誓填东海的精卫鸟,就产生在这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中国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充沛,理想又是多么高远!远古的思绪难以追寻,但昨天的记忆仍十分清晰。
那是1960年,杨贵带着大伙一头扎进茫茫太行,舍生忘死,苦干十年,硬是在太行山腰凿开了一条长渠——红旗渠。
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
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是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州人勒紧裤带创造的奇迹。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诗!唯有憧憬梦想的大脑,才能酝酿这样的史诗;唯有洋溢激情的人们,才能谱写这样的史诗!
石板岩乡大垴村党支部书记许存山,就是个有梦想、爱做梦的人。他的梦是一张张叠加的蓝图。
大垴村是林州最高最偏僻的一个村,海拔1750米,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许存山接村党支部书记担子时才26岁,他扛起了全村人富裕的梦想。村委会全部资产摊在他手心上——三个硬币,一共9分钱的积蓄,18360元的欠账也摆在他面前。
当兵时,许存山常常梦到家乡,梦到孩子们进了学校,梦到路修到了山下„„ 但他想不到,梦想的实现,竟是这样艰难。
摆在他面前的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吃穿难、照明难、通讯难、娶妻难。
太行山的石头多是石英岩,这种红脸蛋的石头,出了名的坚硬。但红脸蛋的岩石这次碰到的是黑脸蛋的许存山。
他召开支部会,全村12名党员在党旗下发出梦想的誓言:“握紧拳头不松手,卒子过河不后退。”
很快,蓝图摆在村民们面前:两年通电,五年通路,三年通水,十年之中大植树,二十年兴科技„„
有人说,爱做梦的许存山,这次是在白日做梦。
然而,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腾,就能激发出精卫填海般的无穷力量!架电,重500多公斤的水泥杆往山上运,要绕过几道悬崖;两三千米的山路,全靠人抬,小孩棉衣当垫肩,肩膀还是肿得馍一样。
一百多根电线杆,24个壮劳力,整整抬了两年。
电终于通了,村里的小太阳,照亮了太行。从来没用过电的山里人,把烟袋架到灯泡上——老汉们抱怨说,灯什么都好,就是点不着袋烟。
再之后,又修了4年,大垴村的人,把路修通了。一个村子的人,挖了48万土石方。黑脸蛋最终胜了红脸蛋。
看到汽车开到山顶的第一眼,许存山一头倒在地上,晕死过去。
如今,大垴村依然不能算是富裕之地,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但它一步步前行,正在实现自己的第六个蓝图——太行山石板垒就的大垴,要变成药材之乡、生态旅游之地。许存山和大垴,是郑中华墙上蓝图中的点和线,只有每个人发出理想的蓝光,蓝图才能变成美景。郑中华和许存山,是绘着同一张蓝图的人。
9月21日,在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林州市临淇镇白泉村,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前右)采访带领群众奋战50多年、改变山区面貌、被称为“百姓福根”的72岁的村支书张福根。这是张福根(前左)和李从军一起前往村民家。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阿尔卑斯山畔的葡萄园,映照着三个太阳的光辉。中国的红旗渠却映照着更多太阳,每一块在渠上砌着的太行山石,每一个修渠者的躯干,释放出来的都是太阳的滚滚热量。
面对着墙上的蓝图,郑中华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林州,谁干了多少事,都要与红旗渠比一比。
他经常穿梭于红旗渠的干渠支渠上,有时长久地抚摸着渠壁上的方石,就好像紧握着前辈的大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索引,就会失去方向。郑中华不断追问自己:
饿着肚子,可以号召大家为吃饱而奋斗;但吃饱肚子,要为什么而奋斗?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上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解决了林县人的温饱问题;上世纪90年代,建筑大军用挣回来的钱扶持家乡企业发展,实现着“富太行”的梦想。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作为全省108个县市综合实力前8强的林州,虽然不用像修红旗渠一样开山,但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怎样翻越? “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接过红旗渠的大旗,郑中华这些人把精神举得更高,把梦想也举得更高。
太行之气——
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
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气的山。
那是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盘古是先天之气的化身。当英雄撑开天与地时,中华民族的正大沛然之气,自天地不再混沌的那一刻勃然而生。
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绝这口绵绵之气。
豪气是脾气,也是勇气。而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勇气和豪气,表现得尤为强烈。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开山,比作盘古开天地。想必当年一手执凿,一手执斧的英雄面对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对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动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间正大沛然之气。
中国很少有城市,把专门为小推车写的歌,作为自己的市歌——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歌中唱道:“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边才停下来,就为了不居人后。
——这是一首林州人都会唱的歌,是一首在他乡的林州人都感到骄傲的歌。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敢在太行山上动土? 林州人脾气犟,就像太行山上的那枝“虎口椿”,挤在虎口般的岩石间,有一点薄土,就倔强地吐出一簇新绿。
有人感叹,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
林州人的脾气又叫“红旗渠脾气”,特点有三: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李广元,林州的钢铁大王,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红旗渠脾气”的人。
我们在凤宝特钢厂门口见到他,这是个表面看来温和,甚至有点腼腆的男人,和传说中的印象判若两人。一辈子没有离开钢铁,他把他的事业变成了最简单的口头禅——干事。
李广元喜欢干事,他喜欢在钢铁中干事。26岁时,他干的事是接过了铁匠铺,那是个专门打造红旗渠所用工具的小铺面。少年的李广元就是在这里,目送着父辈们的背影,走向红旗渠的。
但是,不甘于一辈子在铁匠铺打铁的李广元有一天提出搞汽车配件。村委会上举座哗然。
李广元不慌不忙:“我领着干。成了,是咱村儿的;砸了,是我的。”
现在,汽车配件已是林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大部分起源于李广元当年不起眼的小小铁匠铺。
外在的是羞涩,但钢铁,才是这个林州男人的真正性格!李广元终于干成了事,把一膛打铁的小火炉,变成了产钢的高炉。
2001年,曾经的铁匠铺开始发展钢铁产业,进而进军特钢及无缝钢管。目前,正在建设50万吨油井管项目。
水火相济,融于一身。谁也说不清这个温和的男人,心里藏了多大的一把火!他成为林州最大的利税大户,一年纳税过亿。他说,人不能只为钱活着,我生在太行山,长在太行山,红旗渠的精神已经长在我的骨头里。
在太行山许多村落都可以发现李广元这样的传奇人物。郭变花就是这样一个人。见到她也让我们颇为吃惊,她并不像朵娇柔的花,更像棵大树,神气活现地立于太行山上。
郭变花的脸让山风洗得黑红,脚下穿的是那常年不变的解放鞋。
15年前,一个电话把在外地承包工程的她催回了家乡,乡里领导对她说,干吧,石大沟就交给你了。
“石大沟,石大坡,荒草连成窝。”有人泼冷水:“男人们都没把石大沟干成景,你个妇道人家能干出个啥?”
可是,生就红旗渠脾气的郭变花偏要干出个啥。
郭变花治路,治穷,更要治山。治山就要种树,种树就要爬山。从此,长在平原的郭变花和山“粘”在了一起。
之前,这个女人恨山。第一次去婆家石大沟,她就跟丈夫怄气:早知道你家在这儿,不嫁给你了。
现在,全村人眼巴巴、直勾勾地盯着她,她不得不逼自己爱这些山。
从来女人干事难,九分苦一分甜。这个之前在城里穿高跟鞋的女人,从此只穿解放鞋。一年穿破十几双,只为爬山。
荒山没人管,拍卖没人要。郭变花揣了一兜子钱去了,这个女人响当当地拍着自己包嚷着:没人要这山?我要了!她一口气承包了万亩山林。在山上挖个窑洞,支起个灶,就着山水吃饭,听着山风过夜。
每一年,她种十几万棵树,一年上千亩。一干就是五年。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我们问郭变花:难不难? 她想都不想地回答:“老一辈吃野菜修成了红旗渠,还有比那更难的吗?”
面对着绿油油的承包山,郭变花说,这树我一棵都不要,一棵都不砍。砍一棵,我都是石大沟的罪人。
她让荒山一片翠绿,把石头变成致富资源,用山货打造销售品牌,穷村改变了模样。全村人做了个红绶带,给她披上。
十八世纪初,从未到过中国的黑格尔,收集到了他能收集的所有中国文献,认真研究后认为,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
事实并非如此。
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逆流而上,生于太行山的人们深知,在这里,人类的精神之光一直照耀着太行人的心灵,民族的精神火把,从来没有在历史的天空熄灭过。
太行之力——
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人类总是对英雄怀有天然的崇敬。
传说中追日的夸父因缺水而亡,至死不悔;太行山人为引水而战,生生不息。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韧性。
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整整守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了丈夫,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坚韧地活着的女人!又是一年的桃花盛开了。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有桃花的艳丽,又有梅花般的品格。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2000年,原海生掉入山谷。当支书的他,是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
就像莫邪当年铸剑七七四十九日,以身赴铜水,血凝剑气,其志感天动地,因而铸就名剑。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
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主任工资,每年700元,一共欠了10年。
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过路人吃她一碗面,丢下两块钱。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
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了屋里:“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渐渐地,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
当地人说,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桃花乡里桃花香,桃花溪漂桃花瓣。“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
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年了,还是想他„„ 一语未了,掩面而去。
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原海生坠下悬崖的地方,后来是一道有名的景点,两道飞泉夹石而过,取名“含珠”„„ 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体解而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谁也不敢说上天亏待了林州。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厚爱。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县,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处于前列?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还在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不提这个。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谁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要账的。2008年,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1亿元。2009年,投资27亿元扩大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山区,原来300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降到10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如同秦琼卖马、杨志卖刀,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作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没有人知道;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可桑中生说,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大凡英雄志士,往往浸染着浓烈的悲壮色彩。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明知力不能支而殊死搏击,直到最后一息。如同不顾一切逐日的夸父,最终倒在实现理想的途中。
曾战太行,曾出太行,曾富太行,但是,林州人不允许自己安卧太行,这是一群虽然吃饱了饭,还要为自己理想逐日的人!太行之爱——
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淮南子》
太行山,一山高于一山,一山险于一山,一山难于一山。没有人告诉我们,太行山是不是女娲补天后留在人间的神石,补上去的是天,遗留下的是爱。
请告诉我们,太行山边的人们,为什么具有如此淋漓尽致的大情,俯仰天地的大性,炽热如火的大爱? 临淇镇白泉村支部书记张福根的一生,就是对太行人这种大情大性大爱的最好诠释。盘山而上一个多小时,我们见到张福根,此时已是傍晚。如同故友重逢,客人与主人相见甚欢,相拥而坐。
群峰壁立,星空寂寥;山风拂面,松涛有声。
一落座,张福根就滔滔不绝地向我们畅谈他的白泉创业史: 劈山修路,修通了白泉通往山外的22公里大路;打旱井,52年打了1685眼,没让百姓去远处打过水;植树造林,凭借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绿化了2万亩荒山;发展旅游,建了个白泉山庄,开辟景点搞旅游致富„„ 他说,这就叫创业四部曲!在海拔800米的悬崖上,张福根口若悬河,激情四溢,迎风开怀,顾盼神飞!眼前的张福根,哪里像一只眼睛失明的72岁的老人? 哪里像大字不识几个的土生土长的农民? 畅谈“四部曲”后,老人意犹未尽,又吟诵起他早年的励志诗作。那诗句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蹬破地球闯开天,单手举起太行山”!此刻,我们不禁受到感染,这是太行儿女用山的气魄与山在对话!太行山,你的孩子为什么这般神勇?谁给予他们补天之力?谁给予他们造地之能? 张福根有双蒲扇大的手。掌上的老茧铜钱厚,十指粗糙像钢锉,带着累累伤痕。
有的客人与福根握手,瞬间被那双大锉锉痛。松开后,看着他的手,情不自禁地感叹:你是真正的劳模啊!白泉村硬化了村民家门前的道路,到其中一家时,福根拦住了要修这条路的人。路的尽头,是福根自己家。
村民们不答应,终于,5年后,路通了。
我们一共见到福根三次,每次福根都穿着同一身衣服,村里人说,那是他见客人的体面衣服。
我们问,老支书困难到买不起身衣服? 福根说,不是困难,是整天穿着好衣服,就不想干活了。
福根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开会误了活,也一定要补上。他说,我一天不干活就不得劲。当了52年的村支书,但每次选举乡亲们还选他。每次选举,福根都是全票。他们说,福根活到一百岁,就让他把支书当到一百岁。临别时,福根偷偷对我们说了句心里话:是的,我还想再干20年支书,因为为乡亲们要做的事还没有做完。说了之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觉得自己有点贪心。
春节,村民们自发在村委会贴了副对联:“半生辛劳富白泉,一腔热血为百姓”,横批:“不忘福根”„„
一百多年前的欧洲,一位伟人说,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做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这个人是卡尔·马克思。
林州人是幸福的,他们被如此创造而不求回报的氛围包孕着,被如水的爱拥抱着,被英雄的精神滋润着。就像幸福的徳萨雷,它的葡萄园,被三个太阳拥抱着,天上的给其温暖,湖里的给其滋润,石墙上的给其坚强。
无论是德萨雷的太阳,还是林州的水,都是爱的光芒,是无法言传的内在力量。
万福生,林州企业家。父亲参加过红旗渠修建,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踏出太行搞建筑,创业刚赚了点钱,就在当地捐建了一座中学。临终前,父亲把万福生叫到床前说,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要千方百计吃饱肚子,吃饱肚子的时候,要想到还有没吃饱肚子的人。
万福生怎么能忘记那个播一口袋种子,只有一兜收成,曾用火柴盒分配粮食的年代!他接过父亲的事业,更记住了父亲的遗训。迄今为止,他捐献的善款达到1000万元,被称为“林州好人”。
一次下乡诊疗,林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秦周顺让突如其来的锣鼓声震撼了。那是村民们听说大夫要下乡来看病,自发组织起来欢迎他们,那一天,变成了乡亲的节日。
从那时起,秦周顺就在办公室挂了一张林州地图,每到一个村庄义诊,就在地图上画上一个圈圈。十几年来,他来回于红旗渠的怀抱中,行程4万里。林州地图上的543个行政村,已经被他画了434个圈圈。
他的目标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把林州市每个村庄都走遍。让一生没有到医院看过病的老人,享受哪怕一次正规医院大夫的医疗服务„„
还有一个老人的捐款仪式,感动了人们。
当年曾经修过红旗渠总干渠的申满仓,为重修红旗渠拿出了两捆现金。一捆10万元,一共20万元。老人说,咱打拼挣了钱,不能光装在自己兜里。
老人是地道的农民,钱是头天晚上打电话,让在太原工作的儿子邮过来的。
今年2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慈善颁奖晚会在红旗渠畔举行。谁也没想到短短数小时,晚会现场便收到上千万元的捐款。
父亲3年前病故,母亲2年前下岗。少年魏于皓被确诊为尿毒症,透析、换肾,巨额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几近崩溃。
少年得到了资助。
少年的母亲站在台上。她说,我是个要强的女人,我从来不让别人看到我的眼泪„„ 一语未了,女人蹲在台上放声大哭。
原来没安排讲话的市委书记郑中华,此时为激情所动,走上台来,即席演讲。他说,感谢新时代,感谢共产党。因为改革开放,才有了新时代,才有了这么多富人,他们应该回馈社会„„
台下鼓掌!郑中华又即兴朗诵起现场写下的一首诗:
“今晚,热泪盈眶;今晚,爱心飞扬;今晚,让我们感受爱的力量„„”“林州,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英雄的人民侠骨柔肠„„”
有大爱无疆,就有大美难言!太行之魂——
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
登上红旗渠,仿佛能听到太行山的呼吸。
无论是从地理方位,还是从时空坐标,这都是一座展现巍巍中华气象的山脉。山上,是站立的中国。地下,是深藏的中国——林州辖于安阳,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发现地,16万片甲骨在历史的土壤中深藏不露,整整等了现代的人们120万个日夜。
如果寻到那根绳子,不知是不是可以找到远古人们面对太行山,结绳记事,系在一条绳索上的记忆? 时间的甬道,走出来了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带领后代挖山不止的声响,今天还鸣响于历史的回音壁上。
太行、王屋二山,虽然已从愚公的门前搬走,但是中国的未来之路上,还有渡不完的河流,搬不完的大山。
今年,杨贵和郑中华应中直管理局之邀,同时参与了一场讲座,两人一前一后讲演,主题就是红旗渠。
多么奇妙的搭配—— 同一职位,不同年龄。皓首,黑发。
一个建设红旗渠,一个重修红旗渠。神奇的传承把两人联系在一起。
这不只是一次沿着历史痕迹的寻访,也是面向历史的发问,和面向未来的作答。台下一片寂静,一片模糊的泪眼。
一个大国,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具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和追问历史的能力。一个时代,不能只留下飞速发展的数据,还应该为后人保存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人们访问当年开挖红旗渠的那些“愚公”时,突然发现,岁月无情,他们已经在逝去中慢慢凋谢。
毕竟,近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叩击太行的前辈离去后,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还会有人讲述?人们担心的是,红旗渠精神,这种可以感觉却无法触摸的至真至宝,是否可以传承?红旗渠精神,是否会因物质生活的丰裕而被窒息?红旗渠的精神家园,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否有人守望? 岁月可以风化坚硬的太行山石,唯有精神不可随风而去。
1934年,当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无数的人们放下手里的锄把和书本,眼睛放光地追随着这支戴着红星的队伍而去。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支队伍能给热爱它的人们什么呢? 鲜血,饥饿,危险,甚至死亡。还有,饱满得闪闪发光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喜欢用万里和千里这种极宽广的距离,来形容诗意和伟大,譬如用脚走出来的万里长征,用手凿出来的千里红旗渠。
两个事件都是在环境极其恶劣,物质极度困窘,在几近不可能的状态下完成的。唯一可以找到的共同点,是完成它们的人,都具备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气质。
当这种精神成为文化,当这种精神成为传统,当这种精神融入血脉,自然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中国的道路,是走出来的;中国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中国的富强,是干出来的;中国的精神,是几千年来的日月,积攒出来的!林州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前进的节奏,是那么地吻合。20世纪60年代,林州解决了水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林州解决了粮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林州逐渐开始解决钱的问题;现在,吃饱了肚子的林州,执着地甚至倔强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兜里有了钱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抬起头,仰望未来星空,在扪心自问自己的精神归宿„„
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徐悲鸿用他的画笔,画出了愚公移山;解放战争的前夜,毛泽东用他的思想,讲起了愚公移山;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州人用铁锤敲出了愚公移山;今天,我们又在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大山前,想起了愚公移山„„ 在林州,我们听到一串串意蕴深远的小故事: 这是一口水的故事。张买江的父亲去山西打工,临走之前的一顿饭,就是没有一口干净水,只好用牲口喝的雨水澄清后做饭。
林州人因为喝不上这口水流落他乡,曾经为了这口水战天斗地。如今,他们不再为一口水而担忧,但他们只要永远记住这一口曾经喝不上的水,追求幸福、超越自我的理想就不会停步。
还有一碗面的故事。
林州人最爱吃的,是家乡的面条。一位林州籍的将军回乡,家里没有大摆宴席为他接风,而是在院子里支上了两口大锅,一口炖菜,一口煮面,人手一碗。
林州人即使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最留恋的还是那碗面。就像林州那首脍炙人口的《推车歌》所唱:“只要有一碗糊涂面,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啊!”
一碗面,盛的是本色,装的是力量。再就是那一条渠的故事。
每个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条精神之渠,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无论我们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强大,都不应该丢弃。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