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20:3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第一篇: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再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变一变等多种形式建立清晰的表象,从而直观地认识抽象的线段的特征。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画线段的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不足:语言表述不严密。在表述线段的主要特点时,我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不够严密。教学设计的形式不多,在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多做努力。

3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上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够明显。

第二篇:《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重视探索实践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

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近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我直接让同学们观察毛线在桌子上的自然状态,再让他们想办法怎么样能让它变直,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在总结线段的特征时,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回答出来“直”的特点,“两个端点”不能很顺利的说出来。可能是我在教学“两个端点”的过程中没有引入好强调的还不够!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

3、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处理给出四个点问能画出几条线段时,没有讲解到位!没有能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4、重点没有突出到位!还需努力!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2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习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平面图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3

本节课学习的是线段,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自主。

传统的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学习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本节课的设计处处体现教学民主。教师引导学生找问题,探索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并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选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认识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又如画线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教师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

(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5

一、注重操作体验,感知认识。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注重练习开放,拓展思维。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精心设计了“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等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但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拓展的深度还不够。

三、注重知识学习,数学思想渗透不足。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习效果明显,但对于学生在点与点之间画线段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比如:五点的画法,可以从一点出发,逐一画出,也可以用从外到内的方法进行画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6

二年级的两节课都是有预习单,孩子们在课前对所学内容由一定认识,课堂教学时和我们没有预习单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实小的教学校长对他们的数学组所做的前置性学习进行了介绍,前置性学习也不是简单的预习,让我觉得他们研究的是比较踏实的。虽然之前也听过几次南师附小的生本课堂,感觉和他们的前置性学习还是有区别的。

下面我就《认识线段》这节课来谈谈我的感受。本节课中焦老师用想想做做第一题引入,由于孩子已经回家做个此题,学生用自己的符号通过观察把这些图形分为直的、弯的两类。观察直的图形中找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这是它的一个特征。另外一项前置性作业是让学生摸一摸卡纸的边,正方形、长方形的边,学生填写有什么感觉。从而揭示线段是直的特征,再让学生举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做线段,从而发现线段是有方向的。在创造一条线段时,有的孩子是拉、有的是折、有的是画,通过折线段感受线段是有长短的。

焦老师整节课设计是比较有想法的,把前置性学习中对线段的特征就有所思考、渗透我个人的小建议是,线段是直的这个特征,最好让学生感受完所有的实物后,再来揭示,不要一开始就揭示,这样太快了。另外在画2个点、三个点、四个点连线段时,4个点连接的方法很多孩子是先画外面的,再画里面的,老师可以再适当指导方法:通过找点一一连接,从一个点和其他三个点相连,再找第2个点和其他两个点两联。这样,以此类推,就算再增加几个点,学生也不会重复、遗漏。

本次参加的教研活动让我对前置性学习的方式有所了解,我想今后有机会,我也尝试一下这样的课堂。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7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线段的特征。第1题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线段,突出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第2题让学生数出常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渗透“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让学生画线段时没有规范化,导致在作业中出现画得线段不是很“美观”。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

第一:教态不够规范。在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很重要,我记得听老教师说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上就是在表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第二:教学语言不凝练。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生硬。我们知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预设的答案,面对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导,在有些地方我发现是很牵强地拉回主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但也不宜过频繁地换学生。另外要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做做小老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教育机智不成熟。我想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机智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这点感触非常深。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三)巩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 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有长有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 )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

)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 )那这样呢?(演示: )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 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 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 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近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学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线,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课前预设不足,教师缺乏灵活性。比如:教师演示把毛线斜着拉,问:这是线段吗?当时有许多学生就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弯了。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其实这是很好处理的,只要松手让线变弯,再拉直,比一比,学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也可以看成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0

教参里说,让学生感受到直的,可测量出长度的,以此来初步感知线段。看起来不难,直接感知,学生也能很好的记忆。可是,“感知”却不那么容易。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空间,反思如下:

空间一:感知。以一根绳子和一段视频导入新课。拉直的一根绳子,可以看作什么呢?请你在视频中找到答案!看了视频,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线段”。但这时,我感觉学生对线段并没有感知。于是,我问,你能说说你认为哪儿也是线段呢?比如桌子的高这条线,是一条线段。于是,学生模仿着找出线段。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孩子们在找线段的过程中,虽然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习的线段的两个特点,但是,他们感觉到了,首先应该是直的。这种模糊的认知,我认为就是最初的感知。追问,你们找的都对,那到底什么样的线才是线段呢?“直的”毫不犹豫的抢答。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有的长有的短”“她说有的长有的短,就是说线段都是有长度的。”这地方我的话,跟的有点急。可能因为对可测量的感知不太容易,所以我仍然没有沉住气。为了学生能够感知可测量,我又追问了手电筒的光线,太阳光线等,感觉问的有点深了。这地方应该怎么处理,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反思这个空间,看似随意的聊天,却真真切切的让学生把线段的概念从实物中抽离出来。虽然这个空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在跟进练习里,反馈效果不错。

只是对于细节和过渡语处理得有些随意。这是平时上课的通病。以后要多加注意。给自己录音,看看说了哪些多余的话。

空间二:线段的测量。测量线段,本不该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大可以一带而过,因为前两课时,都已经学过了测量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还是单独进行了教学。但是这部分是由学生来说测量的方法。个人感觉有点失败。虽然大致的意思能表达清楚,但是浪费时间,而且同学的倾听不是特别好。需要维持纪律。课下忽然想起了于姐说的“一个行动代替一车语言”如果改成让他来前面量一量,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又直观又高效。

空间三:画线段。画线段怎么画?把一个大问题直接抛给我学生,简单表达后,仍然以视频进行教学。细化要求,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笔,从0开始画,画到3,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动手操作。加强操作,画了长3厘米的线段后,画长7厘米的线段,问,两条线段一共多长?第二条比第一条长多少?一边画,一边巩固解决问题。然后要求,画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马上有孩子说5厘米。表扬懂数学思考,先计算,再动笔画。接着画了同样长的线段。同样渗透数学的思考方法,想同样长,应该先量出第一条的长,第一条长几厘米,第二条就画几厘米长。在一系列动手操作中,不停的通过表扬,有指向性的进行方法渗透,比如“孟子玉画的时候用左手按住了格尺,画的真直,真好看。”“李明霖是从0刻度画起的,画得真认真。一点儿都不差。值得表扬。”等等。并且要求孩子在画了线段之后,标清所画线段的长,这样要求合不合理我也不知道,但是在高年级有要求的时候,很多孩子总是忘记标,我想为孩子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绘图是应该标识长度的。

这一空间,进行得非常顺利。充分的表达和演示,大大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表扬比要求更有效。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长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他们也都能成为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1

《认识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对此我将教学过程大体分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想办法将一根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就是一条线段。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个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这节课讲完,我感觉比较成功,学生掌握的较好,并且每个在课堂上表现非常踊跃,思维不止一次达到升华。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1)想办法拉直毛线,体现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的特征,

(2)画线段,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比比谁画得对、画得多。体现线段的特征,还告诉学生线段可以横着画、竖着画、斜着画;

(3)数线段,这个环节是由课堂中的一个“小错误”引出的,在比赛完画线段以后,进行反馈。我发现在一条线段中间点了一个点,我就和同学一起数他画的线段,并且了解该同学是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当他说出是自己出错了,我在表扬他诚实的基础上,也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次探讨数线段的机会。即在一条线段上点两个点、三个点……一共有几条线段?接着继续探讨平面上的三点、四点、五点,每两个点连起来,一共有几条线段?这时学生兴趣积极性高涨,很轻易地得出数线段的规律——一个奥数中问题。

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灵动的、让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2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最后学生通过量线段、数线段来加强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画线段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定长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存在问题:这一环节我过多关注线段的测量,而没有关注定长线段的画法。虽然学生没有多大问题,但作为新授课教师必须明确指导:从零刻度开始到规定厘米刻度画一条直直的线,并画好端点。如果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能够示范画线段,学生思路上会更明确。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他们在练习中获得了提高,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存在问题:设计问题时我能够考虑题目的开放性、递进性、灵活性、知识的连接性等方方面面,但对练习的反馈形式或者说反馈时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全面。如反馈断尺量长度时,我只考虑有三种方法,没有考虑这三种方法的思考过程。比如我考虑到可以用12—8地方法来解决,在练习中通过引导,学生也想到了这种方法,这时我没有再深入研究为什么可以用12—8,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只停留在可以用减法,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3

1.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使其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的初步知识,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并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是我听了沈老师的课之后又重新备的课。沈老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她一些丰富的提问方式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课堂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些常见的绳子。接着让孩子们拿出他们自己准备的绳子。通过和他们的操作互动,慢慢揭示线段的三个特征“线段是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其中第三个特点我是通过孩子们准备的绳子让他们感受到线段的第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板书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线段,你会如何介绍自己?”这个问题提完之后,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积极性很高。在想想做做中,四点画线段这题中,有一大半的孩子们漏画了。这与我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详细地教导有关。整节课需要孩子们动手操作的部分很多。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的让孩子们感受到。线段的三个特点就是通过孩子们动手操作自己感受出来的。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设计提问的重要性。一个问题如何表达很有学问。问题既要精炼又要能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这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琢磨。这点我需要多向老教师们模仿和学习。动手操作机会多了并不意味着课堂就能杂乱无章。学生的听课习惯需要反复提醒和教导才行。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5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习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习“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进行学习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三篇:《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

俗话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只有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真正而又实际的操作,才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本节课我本着注重学生的操作体验,感知认识。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

在设计线段这节课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教学从孩子们生活入手,一根妈妈的卷发,一段绳子、一根跳绳。先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再进而阐述线段的意义,了解线段的三大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我注意学生生活的联系,找出身边的线段,从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来感知线段的特点。

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总结出用尺子画出的才称之为线段。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我知道只讲不练是达不到学习的效果,我注重练习开放,拓展思维。只有练习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的情况下,才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我设计了“判断是否是线段──量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但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拓展的深度还不够。 本节课我也有不足之处,反思我的整节课堂只是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图形的数学思想渗透不足。其次,这节课本身与研究不容易组织,我课堂语言表述欠简洁,通俗。为了突出尺子与其它物品画线段时,有什么好处时,表达得有点抽象,深奥。记住:上课语言要简洁,明了。我们要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语言传达。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习效果明显,但对于学生在点与点之间画线段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比如:五点的画法,可以从一点出发,逐一画出,也可以用从外到内的方法进行画线段。再者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我知道想要上好一节课很难,不能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要关注更多学生的发展,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会学数学!我会继续学习,继续努力。争取每一节课少留遗憾!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 端点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2: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三、 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 )条 ( )条 ( )条 ( )条

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

6、填一填。

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

正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

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

线段有长短吗? ( )

2、画一画。

(1) 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7页练习一的第7、8、9题。

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

量线段 画线段

教学反思:

1、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

3、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3

教参里说,让学生感受到直的,可测量出长度的,以此来初步感知线段。看起来不难,直接感知,学生也能很好的记忆。可是,“感知”却不那么容易。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空间,反思如下:

空间一:感知。以一根绳子和一段视频导入新课。拉直的一根绳子,可以看作什么呢?请你在视频中找到答案!看了视频,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线段”。但这时,我感觉学生对线段并没有感知。于是,我问,你能说说你认为哪儿也是线段呢?比如桌子的高这条线,是一条线段。于是,学生模仿着找出线段。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孩子们在找线段的过程中,虽然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习的线段的两个特点,但是,他们感觉到了,首先应该是直的。这种模糊的认知,我认为就是最初的感知。追问,你们找的都对,那到底什么样的线才是线段呢?“直的”毫不犹豫的抢答。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有的长有的短”“她说有的长有的短,就是说线段都是有长度的。”这地方我的话,跟的有点急。可能因为对可测量的感知不太容易,所以我仍然没有沉住气。为了学生能够感知可测量,我又追问了手电筒的光线,太阳光线等,感觉问的有点深了。这地方应该怎么处理,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反思这个空间,看似随意的聊天,却真真切切的让学生把线段的概念从实物中抽离出来。虽然这个空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在跟进练习里,反馈效果不错。

只是对于细节和过渡语处理得有些随意。这是平时上课的通病。以后要多加注意。给自己录音,看看说了哪些多余的话。

空间二:线段的测量。测量线段,本不该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大可以一带而过,因为前两课时,都已经学过了测量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还是单独进行了教学。但是这部分是由学生来说测量的方法。个人感觉有点失败。虽然大致的意思能表达清楚,但是浪费时间,而且同学的倾听不是特别好。需要维持纪律。课下忽然想起了于姐说的“一个行动代替一车语言”如果改成让他来前面量一量,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又直观又高效。

空间三:画线段。画线段怎么画?把一个大问题直接抛给我学生,简单表达后,仍然以视频进行教学。细化要求,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笔,从0开始画,画到3,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动手操作。加强操作,画了长3厘米的线段后,画长7厘米的线段,问,两条线段一共多长?第二条比第一条长多少?一边画,一边巩固解决问题。然后要求,画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马上有孩子说5厘米。表扬懂数学思考,先计算,再动笔画。接着画了同样长的线段。同样渗透数学的思考方法,想同样长,应该先量出第一条的长,第一条长几厘米,第二条就画几厘米长。在一系列动手操作中,不停的通过表扬,有指向性的进行方法渗透,比如“孟子玉画的时候用左手按住了格尺,画的真直,真好看。”“李明霖是从0刻度画起的,画得真认真。一点儿都不差。值得表扬。”等等。并且要求孩子在画了线段之后,标清所画线段的长,这样要求合不合理我也不知道,但是在高年级有要求的时候,很多孩子总是忘记标,我想为孩子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绘图是应该标识长度的。

这一空间,进行得非常顺利。充分的表达和演示,大大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表扬比要求更有效。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长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他们也都能成为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4

在整节课的设计上,首先让学生观察弯曲的线,并且创设了比较两根线长短的情境,引导到将曲线拉直的操作,让学生在“曲”的背景下认识“直”,从一根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揭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线有直、有弯,同时也体验了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感受了“直”。

对于“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我选择了“告诉”的方式来教学的,直接出示了线段示意图,让学生从手中线段上找出线段两端的点,接着指出表示两个端点。让学生直接快速地进行初步感知,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

在揭示完线段两个特点后紧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线段端点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线段是直的。不仅和方向无关而且是有长有短的,也为以后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打下基础。

由于线段是几何图形,生活中的线要通过抽象才能上升为数学概念。所以我选择在判断过程后总结线段特点,学生对线段的理解会更直观深刻。随后根据学生的兴趣,通过在物体中找线段、在图形中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操作,将生活中的线抽象为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环节紧凑,环环相扣。通过拉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内容清晰不拖沓,时间控制较好。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中认识线段、理解线段。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由于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学生参与度高,而且活动设计地使他们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学习欲。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在教学线段端点的时候,太倾向于“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力。事实上,在端点的概念上,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指一指的形式,去深刻理解“端点”的含义是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是机械记忆“端点”是线段图形两端的小竖线。使得他们对“端点”的认识较为模糊。也不利于学习以后的射线和直线。

(2)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语用的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勉强。由于紧张,好多数学语言用的不够精准。而且整个上课过程也缺乏倾听学生的意见,表扬机制也利用的不够完善。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完善教育机智。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5

本节课学习的是线段,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自主。

传统的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学习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本节课的设计处处体现教学民主。教师引导学生找问题,探索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并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选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认识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又如画线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教师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我听了沈老师的课之后又重新备的课。沈老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她一些丰富的提问方式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课堂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些常见的绳子。接着让孩子们拿出他们自己准备的绳子。通过和他们的操作互动,慢慢揭示线段的三个特征“线段是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其中第三个特点我是通过孩子们准备的绳子让他们感受到线段的第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板书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线段,你会如何介绍自己?”这个问题提完之后,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积极性很高。在想想做做中,四点画线段这题中,有一大半的孩子们漏画了。这与我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详细地教导有关。整节课需要孩子们动手操作的部分很多。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的让孩子们感受到。线段的三个特点就是通过孩子们动手操作自己感受出来的。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设计提问的重要性。一个问题如何表达很有学问。问题既要精炼又要能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这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琢磨。这点我需要多向老教师们模仿和学习。动手操作机会多了并不意味着课堂就能杂乱无章。学生的听课习惯需要反复提醒和教导才行。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7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习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平面图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8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线段的特征。第1题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线段,突出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第2题让学生数出常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渗透“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让学生画线段时没有规范化,导致在作业中出现画得线段不是很“美观”。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

第一:教态不够规范。在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很重要,我记得听老教师说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上就是在表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第二:教学语言不凝练。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生硬。我们知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预设的答案,面对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导,在有些地方我发现是很牵强地拉回主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但也不宜过频繁地换学生。另外要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做做小老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教育机智不成熟。我想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机智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这点感触非常深。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9

《认识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对此我将教学过程大体分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想办法将一根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就是一条线段。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个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这节课讲完,我感觉比较成功,学生掌握的较好,并且每个在课堂上表现非常踊跃,思维不止一次达到升华。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1)想办法拉直毛线,体现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的特征,

(2)画线段,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比比谁画得对、画得多。体现线段的特征,还告诉学生线段可以横着画、竖着画、斜着画;

(3)数线段,这个环节是由课堂中的一个“小错误”引出的,在比赛完画线段以后,进行反馈。我发现在一条线段中间点了一个点,我就和同学一起数他画的线段,并且了解该同学是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当他说出是自己出错了,我在表扬他诚实的基础上,也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次探讨数线段的机会。即在一条线段上点两个点、三个点……一共有几条线段?接着继续探讨平面上的三点、四点、五点,每两个点连起来,一共有几条线段?这时学生兴趣积极性高涨,很轻易地得出数线段的规律——一个奥数中问题。

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灵动的、让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0

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平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为您服务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三)巩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 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有长有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 )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

)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 )那这样呢?(演示: )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 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 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 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近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学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线,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课前预设不足,教师缺乏灵活性。比如:教师演示把毛线斜着拉,问:这是线段吗?当时有许多学生就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弯了。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其实这是很好处理的,只要松手让线变弯,再拉直,比一比,学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也可以看成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3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欠简洁,通俗。为了突出尺子与其它物品画线段时,有什么好处时,表达得有点抽象,深奥。记住:上课语言要简洁,明了。我们要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语言传达。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平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6、在调控学生的活跃性,控制课堂纪律方面还有待提高。不能老是跟学生笑,老师要有威信,该严格的时候绝不手软,做到软硬结合,赏罚分明。

7、教学过程过渡得太快,例如让学生感受线段是直的,一定要让学生摸,观察,还可以叫个学生到讲台上把线拉直,然后要让学生感受两个端点,接着将线放在黑板上,画出点线段。然后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再用尺子画出线段。

8、没有想到画线段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点两个点,再画线段。在备课时一定要动脑筋多想。

这节课有两点发现:

1、控制学生活动,练习,操作的时间.,可以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到最后十秒时,学生们一起跟着倒数。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教学效果。

2、可以适当增强一些难题,例如数线段,画线段.适当增加难度,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成功是用勤奋和毅力换来的,春天播种,秋天收获!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

(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5

认 识 线 段

国师街二校 殷婕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学情分析: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米奇妙妙屋》吗?今天米奇和唐老鸭来到我们班了。(出示米奇和唐老鸭)

过几天就是米奇的生日了,唐老鸭准备送他一份礼物。可是在唐老鸭送礼物时遇到了一个问题。

问:去米奇家走哪条路近呢?(出示路线图)为什么?

讲授:这条直直的路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的学问可多啦!想和线段交朋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 认识线段

1、 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

⑴谈话:同学们看看纸袋中装着什么?

提问:把它放在桌上。仔细看看线是什么形状的?

启发: 你能想办法把这条弯线变直吗?动手试一试。同桌互相看看。

提问:你们是怎样把弯线变直的?

小结: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弯线就变直了。大家一起拉拉看。

提问:拉紧后的线和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呢?

讲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学生反复说线段]

⑵师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

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能看成线段吗?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

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能看成线段吗?

⑶谈话:把线段画出来是什么样呢?(板画)

仔细看,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表示。这是一条直直的线,刚才老师用手捏住的线的两端在这里用两条短竖线表示,叫做端点。

问:线段有几个端点呢?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条线段,想一想线段有什么特点呢?把你想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的。

⑷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理由。

质疑:把线段变长,改变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线段。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小结: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不管是什么方向,不管有多长,都是线段。

2、 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

⑴①谈话: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边线段可多啦。这条直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比如,这条边,从这儿到这儿,就可以看成线段。

问:它的端点在哪儿?你来指一指。

那么,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吗?

②请你拿出直尺,请你同桌之间指一指,哪儿可以看出线段,端点在哪儿.

③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呢?请你找一找,再指给同桌看一看。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课本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找到了身边的这么多线段。(板书:找)

⑵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游戏吗?看老师这张纸。把它对折,打开。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问:它的端点在哪儿?

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展示学生的方法)

追问:你还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吗?(展示学生的方法)

小结:你们的手真巧,折出了这么多线段。(板书:折)刚才在折线段的过程中,大家发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3、 学习画线段:

⑴谈话:想动手自己画一条线段吗?看老师画,如果你看得认真,一会儿就能画出比老师画的更好的线段。教师板演,边画边讲画法。

学生动手画线段。

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⑵引导:如果没有尺子,想想看,还能用哪些工具画线段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物体直直的边画线段。(板书:画)

三、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线段的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围成许多图形。快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⑴问: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谁来指一指。

⑵独立数出其他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并填空。

2、“想想做做”第3题

⑴问:你能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动手试一试。

⑵问:想一想,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3、“想想做做”第4题

启发:多一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猜猜看,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动手画一画。[指名学生演示画法]

讲解:只要有两点就可以画一条线段。

4、“想想做做”第5题

问:再多一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谁来扮演线段,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的特征呢?[学生说线段的特征]

我们这节课还一起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大家都和线段交上了朋友。

唐老鸭也在大家的帮助下选择了直的那条路到了米奇家。如果把这条弯的路,也像弯线那样拉直,它会比直的怎样呢?长多少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直直的 折

端点 端点 画

第四篇:《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线段的特征。第1题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线段,突出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第2题让学生数出常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渗透“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让学生画线段时没有规范化,导致在作业中出现画得线段不是很“美观”。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

第一:教态不够规范。在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很重要,我记得听老教师说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上就是在表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第二:教学语言不凝练。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生硬。我们知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预设的答案,面对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导,在有些地方我发现是很牵强地拉回主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但也不宜过频繁地换学生。另外要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做做小老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教育机智不成熟。我想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机智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这点感触非常深。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

(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3

认 识 线 段

国师街二校 殷婕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学情分析: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米奇妙妙屋》吗?今天米奇和唐老鸭来到我们班了。(出示米奇和唐老鸭)

过几天就是米奇的生日了,唐老鸭准备送他一份礼物。可是在唐老鸭送礼物时遇到了一个问题。

问:去米奇家走哪条路近呢?(出示路线图)为什么?

讲授:这条直直的路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的学问可多啦!想和线段交朋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 认识线段

1、 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

⑴谈话:同学们看看纸袋中装着什么?

提问:把它放在桌上。仔细看看线是什么形状的?

启发: 你能想办法把这条弯线变直吗?动手试一试。同桌互相看看。

提问:你们是怎样把弯线变直的?

小结: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弯线就变直了。大家一起拉拉看。

提问:拉紧后的线和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呢?

讲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学生反复说线段]

⑵师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

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能看成线段吗?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

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能看成线段吗?

⑶谈话:把线段画出来是什么样呢?(板画)

仔细看,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表示。这是一条直直的线,刚才老师用手捏住的线的两端在这里用两条短竖线表示,叫做端点。

问:线段有几个端点呢?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条线段,想一想线段有什么特点呢?把你想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的。

⑷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理由。

质疑:把线段变长,改变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线段。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小结: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不管是什么方向,不管有多长,都是线段。

2、 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

⑴①谈话: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边线段可多啦。这条直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比如,这条边,从这儿到这儿,就可以看成线段。

问:它的端点在哪儿?你来指一指。

那么,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吗?

②请你拿出直尺,请你同桌之间指一指,哪儿可以看出线段,端点在哪儿.

③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呢?请你找一找,再指给同桌看一看。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课本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找到了身边的这么多线段。(板书:找)

⑵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游戏吗?看老师这张纸。把它对折,打开。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问:它的端点在哪儿?

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展示学生的方法)

追问:你还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吗?(展示学生的方法)

小结:你们的手真巧,折出了这么多线段。(板书:折)刚才在折线段的过程中,大家发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3、 学习画线段:

⑴谈话:想动手自己画一条线段吗?看老师画,如果你看得认真,一会儿就能画出比老师画的更好的线段。教师板演,边画边讲画法。

学生动手画线段。

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⑵引导:如果没有尺子,想想看,还能用哪些工具画线段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物体直直的边画线段。(板书:画)

三、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线段的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围成许多图形。快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⑴问: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谁来指一指。

⑵独立数出其他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并填空。

2、“想想做做”第3题

⑴问:你能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动手试一试。

⑵问:想一想,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3、“想想做做”第4题

启发:多一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猜猜看,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动手画一画。[指名学生演示画法]

讲解:只要有两点就可以画一条线段。

4、“想想做做”第5题

问:再多一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谁来扮演线段,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的特征呢?[学生说线段的特征]

我们这节课还一起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大家都和线段交上了朋友。

唐老鸭也在大家的帮助下选择了直的那条路到了米奇家。如果把这条弯的路,也像弯线那样拉直,它会比直的怎样呢?长多少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直直的 折

端点 端点 画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三)巩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 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有长有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5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习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平面图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6

1、在学生操作将毛线拉直的时候让同桌相互比较一下,说一说,孩子很自然的就发现了线段是有长短的。

2、在认识长方形中的线段的时候,让孩子用水彩笔画出折痕,其实可以清晰的看出不仅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物体里面也存在着很多条这样的线段。这样对后面组合图形中的线段辨析会有一定的帮助,区分边和线段的区别。

有个别孩子还沿着对角线折了一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提出“这条线段那么长,在这个长方形中会是最长的线段吗?”这个疑问,孩子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的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去验证。

3、对于“4个点连接每两点话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个问题,一般老师总会引导孩子说出“有序”思考,学生也会体会到有序的思考会更好,但是什么是有序,如何有序,是学生的难点,所以,再让孩子充分发表意见以后,是否可以总结一下,从一点出发,按照一点方向连接其他的点。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7

在整节课的设计上,首先让学生观察弯曲的线,并且创设了比较两根线长短的情境,引导到将曲线拉直的操作,让学生在“曲”的背景下认识“直”,从一根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揭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线有直、有弯,同时也体验了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感受了“直”。

对于“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我选择了“告诉”的方式来教学的,直接出示了线段示意图,让学生从手中线段上找出线段两端的点,接着指出表示两个端点。让学生直接快速地进行初步感知,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

在揭示完线段两个特点后紧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线段端点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线段是直的。不仅和方向无关而且是有长有短的,也为以后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打下基础。

由于线段是几何图形,生活中的线要通过抽象才能上升为数学概念。所以我选择在判断过程后总结线段特点,学生对线段的理解会更直观深刻。随后根据学生的兴趣,通过在物体中找线段、在图形中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操作,将生活中的线抽象为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环节紧凑,环环相扣。通过拉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内容清晰不拖沓,时间控制较好。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中认识线段、理解线段。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由于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学生参与度高,而且活动设计地使他们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学习欲。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在教学线段端点的时候,太倾向于“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力。事实上,在端点的概念上,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指一指的形式,去深刻理解“端点”的含义是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是机械记忆“端点”是线段图形两端的小竖线。使得他们对“端点”的认识较为模糊。也不利于学习以后的射线和直线。

(2)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语用的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勉强。由于紧张,好多数学语言用的不够精准。而且整个上课过程也缺乏倾听学生的意见,表扬机制也利用的不够完善。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完善教育机智。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8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线段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1)直直的。

(2)有2个端点。

教学时主要围绕线段的这两个特点开展教学,形象地把一根弯曲的`线拉紧,体现出线变直了,为引出线段是直的打基础;接着引导学生看这根线有两个头,为后面揭示端点做准备。然后教师有线引到线段,在画线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线段是直的,而且又有两个端点。

除了画线段让学生体会线段的基本特征外,我还接着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那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使他们体会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连一连来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学生通过折纸,体会到了我们自己也可以来制造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9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最后学生通过量线段、数线段来加强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画线段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定长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存在问题:这一环节我过多关注线段的测量,而没有关注定长线段的画法。虽然学生没有多大问题,但作为新授课教师必须明确指导:从零刻度开始到规定厘米刻度画一条直直的线,并画好端点。如果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能够示范画线段,学生思路上会更明确。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他们在练习中获得了提高,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存在问题:设计问题时我能够考虑题目的开放性、递进性、灵活性、知识的连接性等方方面面,但对练习的反馈形式或者说反馈时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全面。如反馈断尺量长度时,我只考虑有三种方法,没有考虑这三种方法的思考过程。比如我考虑到可以用12—8地方法来解决,在练习中通过引导,学生也想到了这种方法,这时我没有再深入研究为什么可以用12—8,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只停留在可以用减法,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 端点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2: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三、 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 )条 ( )条 ( )条 ( )条

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

6、填一填。

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

正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

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

线段有长短吗? ( )

2、画一画。

(1) 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7页练习一的第7、8、9题。

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

量线段 画线段

教学反思:

1、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

3、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1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线段的两个重要特征是:(1)直直的;(2)有2个端点。教学时主要围绕线段的这两个特点开展教学,形象地把一根弯曲的线拉紧,体现出线变直了,为引出线段是直的打基础;接着引导学生看这根线有两个头,为后面揭示端点做准备。然后教师有线引到线段,在画线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线段是直的,而且又有两个端点。

除了画线段让学生体会线段的基本特征外,我还接着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那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使他们体会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连一连来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学生通过折纸,体会到了我们自己也可以来制造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2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重视探索实践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

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近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我直接让同学们观察毛线在桌子上的自然状态,再让他们想办法怎么样能让它变直,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在总结线段的特征时,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回答出来“直”的特点,“两个端点”不能很顺利的说出来。可能是我在教学“两个端点”的过程中没有引入好强调的还不够!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

3、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处理给出四个点问能画出几条线段时,没有讲解到位!没有能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4、重点没有突出到位!还需努力!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3

1.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使其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的初步知识,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并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4

本学期我公开课执教的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在选课时犹豫不决,因为这节课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特征,怎样认线段、找线段、画线段等。我担心在学生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乱”起来,以致于我“收”不住。后来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

这节课前我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带学具,结果有好多学生忘带毛线了,我把自己带的毛线发给了没有带毛线的学生,这样全班学生人人都有毛线了。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由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动手把桌上弯曲的线变成直的。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然后从中抽出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线段,用手捏住的两端是线段的端点。让同桌互相数与形相结合,学生容易记理解。再次,通过动手折一折,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和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操作活动中,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度的,有长短之分,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这节课超出了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新知识,我心中暗自窃喜。很遗憾的是还有好多孩子急于展示而没有给孩子充分展示的机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5

这节课是我听了沈老师的课之后又重新备的课。沈老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她一些丰富的提问方式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课堂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些常见的绳子。接着让孩子们拿出他们自己准备的绳子。通过和他们的操作互动,慢慢揭示线段的三个特征“线段是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其中第三个特点我是通过孩子们准备的绳子让他们感受到线段的第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板书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线段,你会如何介绍自己?”这个问题提完之后,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积极性很高。在想想做做中,四点画线段这题中,有一大半的孩子们漏画了。这与我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详细地教导有关。整节课需要孩子们动手操作的部分很多。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的让孩子们感受到。线段的三个特点就是通过孩子们动手操作自己感受出来的。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设计提问的重要性。一个问题如何表达很有学问。问题既要精炼又要能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这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琢磨。这点我需要多向老教师们模仿和学习。动手操作机会多了并不意味着课堂就能杂乱无章。学生的听课习惯需要反复提醒和教导才行。

第五篇:《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线段的特征。第1题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线段,突出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第2题让学生数出常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渗透“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让学生画线段时没有规范化,导致在作业中出现画得线段不是很“美观”。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

第一:教态不够规范。在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很重要,我记得听老教师说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上就是在表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第二:教学语言不凝练。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生硬。我们知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预设的答案,面对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导,在有些地方我发现是很牵强地拉回主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但也不宜过频繁地换学生。另外要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做做小老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教育机智不成熟。我想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机智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这点感触非常深。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我听了沈老师的课之后又重新备的课。沈老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她一些丰富的提问方式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课堂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些常见的绳子。接着让孩子们拿出他们自己准备的绳子。通过和他们的操作互动,慢慢揭示线段的三个特征“线段是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其中第三个特点我是通过孩子们准备的绳子让他们感受到线段的第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板书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线段,你会如何介绍自己?”这个问题提完之后,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积极性很高。在想想做做中,四点画线段这题中,有一大半的孩子们漏画了。这与我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详细地教导有关。整节课需要孩子们动手操作的部分很多。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的让孩子们感受到。线段的三个特点就是通过孩子们动手操作自己感受出来的。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设计提问的重要性。一个问题如何表达很有学问。问题既要精炼又要能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这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琢磨。这点我需要多向老教师们模仿和学习。动手操作机会多了并不意味着课堂就能杂乱无章。学生的听课习惯需要反复提醒和教导才行。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3

二年级的两节课都是有预习单,孩子们在课前对所学内容由一定认识,课堂教学时和我们没有预习单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实小的教学校长对他们的数学组所做的前置性学习进行了介绍,前置性学习也不是简单的预习,让我觉得他们研究的是比较踏实的。虽然之前也听过几次南师附小的生本课堂,感觉和他们的前置性学习还是有区别的。

下面我就《认识线段》这节课来谈谈我的感受。本节课中焦老师用想想做做第一题引入,由于孩子已经回家做个此题,学生用自己的符号通过观察把这些图形分为直的、弯的两类。观察直的图形中找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这是它的一个特征。另外一项前置性作业是让学生摸一摸卡纸的边,正方形、长方形的边,学生填写有什么感觉。从而揭示线段是直的特征,再让学生举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做线段,从而发现线段是有方向的。在创造一条线段时,有的孩子是拉、有的是折、有的是画,通过折线段感受线段是有长短的。

焦老师整节课设计是比较有想法的,把前置性学习中对线段的特征就有所思考、渗透我个人的小建议是,线段是直的这个特征,最好让学生感受完所有的实物后,再来揭示,不要一开始就揭示,这样太快了。另外在画2个点、三个点、四个点连线段时,4个点连接的方法很多孩子是先画外面的,再画里面的,老师可以再适当指导方法:通过找点一一连接,从一个点和其他三个点相连,再找第2个点和其他两个点两联。这样,以此类推,就算再增加几个点,学生也不会重复、遗漏。

本次参加的教研活动让我对前置性学习的方式有所了解,我想今后有机会,我也尝试一下这样的课堂。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4

《认识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对此我将教学过程大体分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想办法将一根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就是一条线段。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个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这节课讲完,我感觉比较成功,学生掌握的较好,并且每个在课堂上表现非常踊跃,思维不止一次达到升华。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1)想办法拉直毛线,体现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的特征,

(2)画线段,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比比谁画得对、画得多。体现线段的特征,还告诉学生线段可以横着画、竖着画、斜着画;

(3)数线段,这个环节是由课堂中的一个“小错误”引出的,在比赛完画线段以后,进行反馈。我发现在一条线段中间点了一个点,我就和同学一起数他画的线段,并且了解该同学是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当他说出是自己出错了,我在表扬他诚实的基础上,也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次探讨数线段的机会。即在一条线段上点两个点、三个点……一共有几条线段?接着继续探讨平面上的三点、四点、五点,每两个点连起来,一共有几条线段?这时学生兴趣积极性高涨,很轻易地得出数线段的规律——一个奥数中问题。

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灵动的、让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5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习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平面图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6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最后学生通过量线段、数线段来加强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画线段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定长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存在问题:这一环节我过多关注线段的测量,而没有关注定长线段的画法。虽然学生没有多大问题,但作为新授课教师必须明确指导:从零刻度开始到规定厘米刻度画一条直直的线,并画好端点。如果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能够示范画线段,学生思路上会更明确。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他们在练习中获得了提高,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存在问题:设计问题时我能够考虑题目的开放性、递进性、灵活性、知识的连接性等方方面面,但对练习的反馈形式或者说反馈时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全面。如反馈断尺量长度时,我只考虑有三种方法,没有考虑这三种方法的思考过程。比如我考虑到可以用12—8地方法来解决,在练习中通过引导,学生也想到了这种方法,这时我没有再深入研究为什么可以用12—8,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只停留在可以用减法,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

(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 )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

)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 )那这样呢?(演示: )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 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 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 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近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学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线,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课前预设不足,教师缺乏灵活性。比如:教师演示把毛线斜着拉,问:这是线段吗?当时有许多学生就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弯了。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其实这是很好处理的,只要松手让线变弯,再拉直,比一比,学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也可以看成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 端点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2: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三、 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 )条 ( )条 ( )条 ( )条

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

6、填一填。

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

正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

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

线段有长短吗? ( )

2、画一画。

(1) 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7页练习一的第7、8、9题。

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

量线段 画线段

教学反思:

1、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

3、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0

认 识 线 段

国师街二校 殷婕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学情分析: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米奇妙妙屋》吗?今天米奇和唐老鸭来到我们班了。(出示米奇和唐老鸭)

过几天就是米奇的生日了,唐老鸭准备送他一份礼物。可是在唐老鸭送礼物时遇到了一个问题。

问:去米奇家走哪条路近呢?(出示路线图)为什么?

讲授:这条直直的路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的学问可多啦!想和线段交朋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 认识线段

1、 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

⑴谈话:同学们看看纸袋中装着什么?

提问:把它放在桌上。仔细看看线是什么形状的?

启发: 你能想办法把这条弯线变直吗?动手试一试。同桌互相看看。

提问:你们是怎样把弯线变直的?

小结: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弯线就变直了。大家一起拉拉看。

提问:拉紧后的线和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呢?

讲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学生反复说线段]

⑵师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

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能看成线段吗?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

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能看成线段吗?

⑶谈话:把线段画出来是什么样呢?(板画)

仔细看,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表示。这是一条直直的线,刚才老师用手捏住的线的两端在这里用两条短竖线表示,叫做端点。

问:线段有几个端点呢?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条线段,想一想线段有什么特点呢?把你想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的。

⑷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理由。

质疑:把线段变长,改变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线段。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小结: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不管是什么方向,不管有多长,都是线段。

2、 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

⑴①谈话: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边线段可多啦。这条直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比如,这条边,从这儿到这儿,就可以看成线段。

问:它的端点在哪儿?你来指一指。

那么,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吗?

②请你拿出直尺,请你同桌之间指一指,哪儿可以看出线段,端点在哪儿.

③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呢?请你找一找,再指给同桌看一看。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课本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找到了身边的这么多线段。(板书:找)

⑵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游戏吗?看老师这张纸。把它对折,打开。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问:它的端点在哪儿?

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展示学生的方法)

追问:你还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吗?(展示学生的方法)

小结:你们的手真巧,折出了这么多线段。(板书:折)刚才在折线段的过程中,大家发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3、 学习画线段:

⑴谈话:想动手自己画一条线段吗?看老师画,如果你看得认真,一会儿就能画出比老师画的更好的线段。教师板演,边画边讲画法。

学生动手画线段。

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⑵引导:如果没有尺子,想想看,还能用哪些工具画线段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物体直直的边画线段。(板书:画)

三、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线段的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围成许多图形。快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⑴问: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谁来指一指。

⑵独立数出其他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并填空。

2、“想想做做”第3题

⑴问:你能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动手试一试。

⑵问:想一想,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3、“想想做做”第4题

启发:多一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猜猜看,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动手画一画。[指名学生演示画法]

讲解:只要有两点就可以画一条线段。

4、“想想做做”第5题

问:再多一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谁来扮演线段,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的特征呢?[学生说线段的`特征]

我们这节课还一起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大家都和线段交上了朋友。

唐老鸭也在大家的帮助下选择了直的那条路到了米奇家。如果把这条弯的路,也像弯线那样拉直,它会比直的怎样呢?长多少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直直的 折

端点 端点 画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1

在整节课的设计上,首先让学生观察弯曲的线,并且创设了比较两根线长短的情境,引导到将曲线拉直的操作,让学生在“曲”的背景下认识“直”,从一根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揭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线有直、有弯,同时也体验了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感受了“直”。

对于“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我选择了“告诉”的方式来教学的,直接出示了线段示意图,让学生从手中线段上找出线段两端的点,接着指出表示两个端点。让学生直接快速地进行初步感知,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

在揭示完线段两个特点后紧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线段端点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线段是直的。不仅和方向无关而且是有长有短的,也为以后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打下基础。

由于线段是几何图形,生活中的线要通过抽象才能上升为数学概念。所以我选择在判断过程后总结线段特点,学生对线段的理解会更直观深刻。随后根据学生的兴趣,通过在物体中找线段、在图形中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操作,将生活中的线抽象为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环节紧凑,环环相扣。通过拉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内容清晰不拖沓,时间控制较好。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中认识线段、理解线段。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由于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学生参与度高,而且活动设计地使他们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学习欲。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在教学线段端点的时候,太倾向于“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力。事实上,在端点的概念上,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指一指的形式,去深刻理解“端点”的含义是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是机械记忆“端点”是线段图形两端的小竖线。使得他们对“端点”的认识较为模糊。也不利于学习以后的射线和直线。

(2)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语用的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勉强。由于紧张,好多数学语言用的不够精准。而且整个上课过程也缺乏倾听学生的意见,表扬机制也利用的不够完善。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完善教育机智。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2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习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习“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进行学习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3

本节课学习的是线段,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自主。

传统的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学习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本节课的设计处处体现教学民主。教师引导学生找问题,探索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并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选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认识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又如画线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教师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4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线段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1)直直的。

(2)有2个端点。

教学时主要围绕线段的这两个特点开展教学,形象地把一根弯曲的`线拉紧,体现出线变直了,为引出线段是直的打基础;接着引导学生看这根线有两个头,为后面揭示端点做准备。然后教师有线引到线段,在画线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线段是直的,而且又有两个端点。

除了画线段让学生体会线段的基本特征外,我还接着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那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使他们体会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连一连来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学生通过折纸,体会到了我们自己也可以来制造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5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 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近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我直接让同学们观察毛线在桌子上的自然状态,再让他们想办法怎么样能让它变直,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在总结线段的特征时,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回答出来“直”的特点,“两个端点”不能很顺利的说出来。可能是我在教学“两个端点”的过程中没有引入好强调的还不够!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

3、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处理给出四个点问能画出几条线段时,没有讲解到位!没有能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4、重点没有突出到位!还需努力!

下载认识线段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线段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定稿)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康济小学刘明艳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

    认识线段反思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2 2. 师:这两条线的长短我们是怎么比的呢?(屏幕出示)(把一头对齐,再看另......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五篇材料]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4页例题和第4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有长度的,有......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在整节课的设计上,首先让学生观察弯曲的线,并且创设了比较两根线长短的情境,引导到将曲线拉直的操作,让学生在“曲”的背景下认识“直”,从一根线由弯......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余家头小学 刘华 教学内容: 课本第48页例题,课本第49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与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习的是线段,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